◇◇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也说幽默的科学院   作者:翰林木   《幽默的科学院——评谢华安当选中科院院士》(01.16)说“显然,谢一 直认为自己是工程院院士的材料,为啥改投科学院呢?也许是谢想碰碰运气,也 许是工程院的高官太多,谢的级别还不够。总之,工程院高官化,导致科学院只 能工程化;工程院看行政级别,科学院只好看经济效益了。”   先前(01.14)方舟子先生对此也甚感奇怪:“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比工程院 院士严格,要求更高,不少人是选了几次中科院院士没有选上才转去选工程院院 士,有些工程院院士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像谢这样选了多次工程院院士都没选上, 转去选中科院院士一次成功的,似乎没有先例,是比较奇怪的。举报人此前已向 中科院实名举报,中科院据称也做了调查,但是谢仍然能当选院士,让人难以理 解,因为院士同样要遵循学术规范,其要求应该比一般科研人员更高才对。很可 能院士局并未向院士们通报谢的情况,院士们不知情。”   笔者还补充一句:科学院竟然没有顾忌可能来自工程院的嘲笑:我们这里5 次未通过的候选人却被你们一次通过!?   然而,近日《人民日报》刊载文章《评院士,看论文还是讲贡献》再次让人 感触科学院的幽默,标题就提供了一点相关信息,文章提问:   “实际贡献突出、理论水平一般的人,究竟能不能当选院士?”并引述谢联 辉院士的话作为回答:“在这个问题上,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在认识上均有所变 化。”   这种提问就幽默,如果要讨论那些“实际贡献突出、理论水平一般”的人能 不能当选,那还有“实际贡献较突出、理论水平较高”、“实际贡献一般、理论 水平突出”等等多种类型的人也要有个说法。这样,问题就变成了“科学院的章 程究竟能不能随时修改?”。   谢联辉院士的幽默在于第一他本人并不是工程院院士,他作为谢华安的推荐 者之一肯定是不满于工程院历年对谢华安的拒绝,其次工程院5次拒绝谢华安说 明工程院并非“在认识上均有所变化”,或者说工程院在认识上的变化不是朝谢 联辉院士所期盼的、也就是有利于谢华安当选的方向发展。   题外的幽默——黑色的——是关于袁隆平先生的遭遇,这使人想起一则古代 笑话:某人先是习文,因皇上爱武而应试不中,回来后改习武,数年后再应试却 又换了个爱文的皇上,如此者再三不成。   至于谢华安事件的核心即学术道德问题,《人民日报》文章引调查组成员、 方荣祥院士之说“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论文及其作者应该受到尊敬和褒奖,但也 应该反思,现在每年产生数不清的学术论文,有多少论文有实在的价值呢?”却 是言不及义,别人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与谢华安学术道德问题完全没有关系,每年 产生论文的数量以及谢华安本人的论文数量与学术道德也没有必然联系,论文少 而抄袭剽窃与论文多而抄袭剽窃都应受到批评。   《人民日报》文章承认:   “有院士认为,谢华安的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数据却没有标明出处,署名著 作由别人编写却没有按章节写明编者,这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是不妥当的。” 继而又说:   “有院士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谢的论文发表在10多年前,那时,在中 国学术界,对标注引用出处等学术规范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因此,用现在的眼 光看,谢华安的行为的确不妥当,但考虑到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说10多年前“学术没有太明确的规定”因而“是可以理解的”(类似于一个 荒唐说法——中国人民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曾有4950年没有真正站起来),这就不 仅是幽默而是惊人的无知了,也会引发人们对现有院士、专家的更多怀疑。   文章提到:   “评选过程中,有没有受到外力干扰或来自上层的示意?针对一些人的质疑, 当时参加投票的一位院士回答说没有,‘就是有,院士的选票也不是那么好左右 的。’”   听口气,干扰与示意多半是有。考虑到人在没有有效制度约束下可能有怪异 的表现,我推测科学院的举动含有与网络舆论拧着的意思:早就有人指出网络上 的学术打假令官方科学团体难堪,难堪再发展就会恼羞成怒。一件争议尚存、在 工程院五次未能通过的事项而在科学院竟一次过关,无论如何也让人觉得这个团 体及其制度之诡秘。 (XYS200801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