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青岛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尹增刚硕士论文剽窃 ——向首都师大举报一起硕士论文完全抄袭案 作者:首青   中国知网的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有两篇题目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论文,一篇 是青岛大学文学院纪倩倩的硕士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新变》, 一篇是首都师大尹增刚的硕士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前 者是2005年6月毕业的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导师 是刘怀荣教授;后者是2006年12月毕业的首都师大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的硕士论文, 导师是王德胜教授。这两篇论文题目几乎一样,只是改动了两个字。“新变”换 成了“创造”。如果仅仅是这点差异也就不算什么。但从网上下载,打开这两篇 论文来看,几乎就是从电子版完全复制的。论文抄袭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一般都 是改头换面的。但申请学位的论文几乎通篇复制这样大胆的剽窃则是罕见。而作 者居然是身居要职的高校宣传部副部长,更是闻所未闻。   尹增刚的硕士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一下简称“尹 文”)从题目、摘要、正文几乎一字不变地剽窃了纪倩倩的硕士论文《论唐代思 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新变》(一下简称“纪文”)。请看尹文的摘要:   “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本文以 此为题,试图通过对唐前(含唐代)思乡诗的梳理,对思乡主题产生的文化渊源、思 乡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与特点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唐代思乡诗的艺术创造 和蕴涵的文化精神。 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古代思乡诗作概念上的界定,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唐前及唐代思乡诗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从农业文明、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三个方面来阐 述思乡情结产生的历史、心理和社会基础,阐明思乡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 淀的结果;第三章通过梳理唐前思乡诗的传承脉络和不同时期的主题演变,对各个 时期思乡诗的艺术特点作简单分析和总结,为唐代思乡诗的研究做好铺垫;第四章 从农业社会人生情怀的深化、不常主调的乐观与豁达、醇美温馨的人伦情味、思 乡与忧国的情感交织四个方面来论述唐代思乡诗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展现的民族文 化心理。第五章从意境创造、艺术构思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对唐代思乡诗的艺 术创造作一简单概括,展现唐代思乡诗独特的文化精神。”   再看纪文的摘要:   “乡情,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本文即 以此为题,试图通过对唐前(包括唐代)思乡诗的梳理,对这一主题产生的文化渊源、 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与特点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本 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以来古代思乡诗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借 鉴前人的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了解其中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则从农业文明、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三个方面来阐述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 基础,表明思乡情结的产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第三章通过对 唐代以前思乡诗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每个时期思乡主题的发展倾向及其在艺术上 的特点,为唐代思乡诗的研究做好铺垫;第四章主要论述唐代思乡诗既是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展现出唐代社会独具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精神,主要从农业人生 情怀的深化、不主常调的乐观与豁达、淳美温馨的人伦情味、思乡与忧国的交织 这四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第五章主要从唐代思乡诗的意境美、构思艺术和语言艺 术三个方面,概括总结唐代思乡诗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如果说,这个中文摘要还费了些脑筋改动几个字的话,那么英文摘要就直接 复制了。看尹文: “Longing for one’s hometown is a common and undeniable sentiment for all of mainkind. It is also the foucus of this paper,whi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underpinning of“hometown sentiment”literature during the pre-Tang and Tang Dynasties, and attempts to classify and analyze this type of poetry from these two periods. This paper has five parts. Chapter one summarizes the works of 20~(th) century scholars in the field and points out some of their shortcomings.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cultural base fo...”   再看纪文: “Longing for one's hometown is a common and undeniable sentiment for all of mankind. It is also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whi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underpinnings of "hometown sentiment" literature during the Pre-Tang and Tang Dynasties, and attempts to classify and analyze this type of poetry from these two periods.This paper has five parts. Chapter one summerizes the works of 20th century scholars in this field and points out some of their shortcomings.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cultural base fo...”   甚至关键词都大同小异。看尹文的关键词:   “思乡诗; 农业文明; 血缘关系; 宗法制度; 人生情怀; 文化精神;”   再看纪文的关键词:   “思乡诗; 农业文明; 血缘; 宗法; 文化精神; 艺术;”   难道是巧合吗?我们再看看论文的目录。尹文的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思乡诗的界定及古代思乡诗研究综述 一、思乡诗的界定 二、二十世纪以来古代思乡诗研究综述 第二章 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基础 一、农业文明:思乡情结的历史基础 二、血缘关系:思乡情结的心理基础 三、宗法制度:思乡情结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 唐代以前思乡诗的主题演变与艺术特点 一、农耕色彩:《诗经》思乡诗 二、故国之恋:《楚辞》思乡情 三、游宦悲凉:汉魏思乡诗 四、情韵并胜:六朝思乡诗 第四章 唐代思乡诗的内涵与文化精神 一、农业人生情怀的深化 二、不主常调的乐观与豁达 三、醇美温馨的人伦情味 四、思乡与忧国的情感交织 第五章 唐代思乡诗的艺术创造 一、唐代思乡诗的意境创造 二、唐代思乡诗的艺术构思 三、唐代思乡诗的语言特色 结 语 参考文献   看他与纪文的目录何其相似。 引言 第一章 古代思乡诗研究综述及思乡诗的界定 一、二十世纪以来古代思乡诗研究综述 二、思乡诗的界定 第二章 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基础 一、农业文明思乡情结的历史基础 二、血缘关系思乡情结的心理基础 三、宗法制度思乡情结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 唐前思乡诗的主题演变与艺术特点 一、富于农耕色彩的《诗经》思乡诗 二、倾诉深沉故国之恋的《楚辞》恋乡情 三、饱含战乱流离、游宦悲凉的汉魏思乡诗 四、情韵并胜、渐入佳境的六朝思乡诗 第四章 唐代思乡诗的内涵及其文化精神 一、农业人生情怀的深化 二、不主常调的乐观与豁达 三、淳美温馨的人伦情味 四、思乡与忧国的交织 第五章 唐代思乡诗的艺术创造 一、唐代思乡诗的意境美 二、唐代思乡诗的构思艺术 三、唐代思乡诗的语言特色 结束语 附录二 后记   看了这个目录,如果还要怀疑是英雄所见略同的话,我们再引一下论文开头 的文字看看尹文的剽窃是如何的大胆了。   先看“引言”部分。尹文是这样的: “引 言   文学创作中有些主题,如人的生死、穷达、悲喜等等,过去有人吟咏,现在 有人吟咏,将来还会有人吟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主题是永恒的。思乡主 题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不断吟唱的永恒主题。   刘若愚先生在《中国诗学》中指出:“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 乡。对于西洋读者,这可能显得太伤感,但是,请不要忘记中国的广大,从前交 通的困难,在主要城市中高度文明的生活和远乡僻壤的恶劣环境之间的尖锐对照, 以及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的重要性与其结果对祖先的家根深蒂固的爱着。进而, 由于是个农耕的民族且住惯陆地,中国人大体上显然缺少流浪癖。因此,乡愁之 成为中国诗中一个常有的因而是因袭的主题,并不足奇。”1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思乡主 题。缠绵温馨而又忧伤的思乡之歌,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和不同个性的诗人绵 绵不断地吟唱了几千年。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思乡诗出现,几乎每一位著名 地诗人都成功的思乡之作,思乡诗在文学史上体现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使之成 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一离开故乡,思乡情怀就变得如此沉重?为什么思乡诗歌被重复不已 地创作?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是古老悠久的农业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 着根植于农业社会的恋土情怀和家园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 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 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每个细胞,血缘观念、家 庭意识早已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古代思乡诗作历时 久、数量大,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乡情乡思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 感情倾向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1 刘若愚《中国诗学》,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 年,第 89 页。”   再看纪文: “引言   文学创作中有些主题,如人的生死、穷达、悲喜等等,过去有人吟咏,现在 有人吟咏,将来也会有人吟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主题仿佛是永恒的。思乡 主题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不断吟唱的永恒的主题。   刘若愚先生在《中国诗学》中指出“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 对于西洋读者,这可能也显得太感伤,但是,请不要忘记中国的广大,从前交通 的困难,在主要城市中高度文明的生活和远乡僻壤的恶劣环境之间的尖锐对照, 以及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的重要性与其结果对祖先的家根深蒂固的爱着。进而, 由于是个农耕的民族且住惯陆地,中国人大体上显然缺少流浪癖。因此,乡愁之 成为中国诗中一个常有的因而是因袭的主题,并不足奇。”①从诗经》、《楚辞》 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思乡主题。缠绵温馨而又忧伤的思 乡之歌,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个性的人接连不断地演唱了几千年,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思乡诗出现,在文学史上体现出惊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几乎每一位著名的诗人都有成功的思乡之作,思乡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一离开故乡,思乡情怀就变得如此沉重为什么思乡诗歌被重复不已地 创作这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恋土情怀和家园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 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 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血缘观念、家庭意 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与创作 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分不开,思乡情结的沉重、思乡诗作历时久、数量大,正是中 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的结果,乡情乡思己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 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刘若愚《中国诗学》,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 年,第89页。”   连引文都是一模一样的。文章正文太长,不再引用。我们再看看文章结束的 最后一段文字。尹文是这样的: “漂泊在外的诗人,他们的神经太敏感、心灵太脆弱,情感太纤细。在他们 看来,愁在他们的世界中简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量表情词的使用,使原 本惆怅的心情更加凄苦,使思乡诗的感伤色彩更加浓重。同时,这种情绪的直率 表白说明,虽然唐代思乡诗创造了完美的思乡意境,使其情感的表达变得间接而 含蓄,但是这份乡愁过于深重,使诗人难以安于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间接表现, 不如直接的宣泄来得自然。所以,唐代思乡诗的情感表达还是以直接倾诉为主。   总之,唐代思乡诗的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它不仅在完美的意境营 造中使思乡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而且常常以新颖巧妙的构思、具有高度概括力 和表现力的语言,使思乡这一单纯的情感变得变化多姿、耐人寻味,千载之下依 然保持着动人心扉的艺术魅力。”   再看纪文的最后一段文字: 漂泊在外的诗人,他们的神经太敏感,心灵太脆弱,这就使得他们的感情太 纤细。在他们看来,愁在他们的世界中简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大量表情词 的使用,使原本惆怅的心情更加凄苦,使思乡诗的感伤色彩更加浓重。同时,这 种直接表明情绪的直率表现说明,虽然唐代思乡诗创造了完美的思乡意境,使其 情感的表达变得间接而含蓄,但是这份乡愁过于深重,使诗人难以安于意在言外、 含而不露的间接表现,不如直接的宣泄来得自然。所以,唐代思乡诗的情感表达 还是以直接的倾诉为主。总之,唐代思乡诗的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它 不仅在完美的意境营造中,使思乡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而且,常常以新颖巧妙 的构思,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使思乡这一单纯的情感变得变化多姿、 耐人寻味,千载之下,依然拥有动人心扉的魅力。   从上引这些段落就知道全文剽窃的程度了。限于篇幅不再广引,好在网络发 达,全国(岂止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有中国知网数据库,大家上网看看就知道 了。当然,也有不同的文字,比如尹文的《结语》: “结 语   由于梦回故乡、儿女情长是无法割裂的人生体验,所以思乡情感从一开始就 同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扩展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文学主 题。中国古代思乡诗历史源长、数量众多、成就卓著,其思想的传承性,凝聚着 中国古代文人对故土家园的深厚情感,表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唐代思乡诗以厚 重的理想高度和深邃的思想深度、繁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细腻委婉的思想情感, 使思乡诗获得了宽广的艺术表现力和深邃的审美功能,成为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典 范。对唐前及唐代思乡诗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古代诗歌思乡主题的发展脉络 和深化过程,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正是缘于上述思考,我选定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并得到了导师王德胜教授的 首肯。王德胜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倾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对我的学习和论文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王老师宽厚的为人、渊博的学识、严谨 的学风和真挚的关怀,将成为我今后人生道路的指针和宝贵财富。三年来,文学 院的齐军华老师以学长和大姐的胸怀,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真切的关怀。同时我 也非常感谢授课老师赵敏俐教授、吴思敬教授、邹华教授、陶东风教授、陶礼天 教授、魏润身教授。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知道这些导师、评委是如何被蒙住的?所有的论文都要作者签字,确认没 有抄袭行为。尹增刚也是有亲笔签名的。论文的扉页白纸黑字: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尹增刚 日期:2006年12月10日”   不知道作者会有什么样的解释?不知对于这样的论文,首都师大会怎样回应?   从网上检索了解到:尹增刚,曾任青岛大学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现任青岛大 学宣传部副部长,青岛大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青岛大学“五五” 普法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青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会副秘书长。 与人合作发表过《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现状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 第2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兼论我国的新闻立法》(《青年记者》 2006年第9期)等6篇文章,均是与他人合署名的。 (XYS200804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