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4)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三、《经脉》、《针灸甲乙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对经脉描述 之比较:   《针灸甲乙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中有关经脉的描述,都是照 抄《灵·经脉》,但在个别字句上也稍有差异。其中以《脉经》的差异最大。   1.《针灸甲乙经》是晋·皇甫谧(公元215—282)根据《素问》、《九 卷》、《明堂经》删除重复,吸取精要编写的。   皇甫谧,是东汉名将皇甫嵩之曾孙,少不好学,二十多岁以后发愤读书,很 有心得。41岁时,因中风,被治得痛不欲生,发愤习医,研读了上述三书,在公 元256—259年间,写成《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二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走行和主病,文字和《经脉》完全一 致,只是个别字有少许出入。在经脉术语上,和《经脉》基本一致,只是“心主 手厥阴之脉”比《经脉》里的术语少“心包络”三字。   但是,在卷三具体叙述穴位的篇章里,排列顺序和所用术语就不同了,具体 是:   手太阴之脉,手心主之脉,手少阴之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手太阳脉, 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足阳明脉,足少阳脉,足太阳脉。   顺序是先手后足,术语不和脏腑相络,具体还是相络的,并没有无端循环的 概念。   《针灸甲乙经》卷三,叙述了具体的穴位,显然抄自《明堂经》。皇甫谧对 二者的差异,或没有察觉,或察觉了也无所适从,因为他并没有用具体的解剖来 验证究竟哪个说法是对的,或他认为,这样的差异,都是圣人所说,决不能随便 改动。按他在前言里说的话,应该是迷信圣人所致。   对各经脉含血气多少的描述,和《灵·五音五味》完全一致:   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常多气少血,少 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   《素·血气形志篇》、《灵·九针论》和此不很一致,他为了删除重复,不 再立此存照,全部罗列。他是以什么为根据决定取舍的?显然不是根据解剖,是 根据他个人的主观判断。这是抄书而不验证的必然结果。   2.《脉经》是晋·王叔和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等书编写而成。其 卷六描述了11条经脉的走行。和《经脉》比较,有下列异同:   1).脉的数量为11条,缺手少阴之脉,而不是缺手厥阴之脉,极有可能是 抄漏了。   2).脉名:在术语上不和脏腑相络。   3).排列顺序和《经脉》不同,具体如下:   足厥阴之脉,足少阳之脉,手心主之脉,手太阳之脉,足太阴之脉,足阳明 之脉,手太阴之脉,手阳明之脉,足少阴之脉,足太阳之脉,手少阳之脉。   是足、手、足、手、足、手的排列次序,最后缺一手。   脉的命名和排列次序很重要。在《脉经》里,各经脉不和脏腑相络,也没有 无端循环的概念。   3).《黄帝内经太素》是唐初人杨上善根据《黄帝内经》,删除重复,归 纳整理的。原本传到日本,在本土已亡失,在晚清又从日本传回。   《黄帝内经太素》第八卷描述了12经脉,和《经脉》的描述完全相同,只是 个别字句有差异或脱漏,是从《经脉》一篇照抄的。   以上三种书,是唐朝初年以前描述“经脉”最基本的书籍,除此以外,没有 其它书对“经脉”有具体的描述。可以看出,三种书的描述,全部是照抄《经脉》 的内容,从公元16年算起,到公元7世纪初,700多年间,对“经脉”的描述,没 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从人体上做任何验证,只是抄书而已。   (待续) (XYS20080808)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