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具体的科学问题,我在前面两篇“立此存照”都已说得很清楚了。但是陈教授(据说 并非博士,改个称呼。我倒是接触过某些国内医学院学士毕业的,利用美国医学院毕业的全 是医学博士的特点,自称也是医学博士的)有个说法极其错误而且危险,需要提一下。她说: “它是一个个正常、标准的片段,可以用这个片段来对比病人的基因,如果发现病人的这段 基因正好和正常的不同,有缺陷,就说明他的基因确实有问题。”这是完全忽视了人类基因 多态性的错误说法。她的那个“基因库”再大,也不可能包括人类所有基因的正常多态性, 绝不能以之为标准,如果跟它有不同就等于有缺陷。类似错误的说法在这篇访谈中还有,表 明陈教授对分子遗传学实际上是非常不熟悉的(陈教授半路出家搞分子遗传学,干的又都是 技术活,基础打得不扎实,本来也不奇怪)!陈的用意看来是要做产前“基因检测”(gene screening),防止“畸形孩子出生”,这种“优生学”在美国受到很大限制,在中国倒确 实可以通行无阻,但是以如此认识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实在可怕。但愿她只是说说而已。 陈教授在介绍自己的成就时,也充满了不实之词,举两个例子: 一、“一般的留学生要先修英语,拿到6分之后才可以上专业课。”我不知道她读的都是怎 样的学校,一般攻读博士的留学生都没有碰到这种要求,都是一去就上专业课,很少被要求 先修英语的。 二、“美国每年要开一次遗传学年会,国际上研究分子遗传的学者都会向大会投稿,但是录 取率很低,我的论文从1993年开始经常被选上,今年10月的年会还有我的发言。”陈指的是 美国人类遗传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的年会。这是人类遗传学 界的“盛会”,正因为是“盛会”,所以论文的录取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只要是在科研单 位学习、研究且报名参加会议的,就都可被接受)。将在10月3-7日在费城举行的今年年 会,就已接受了多达两千多篇论文的张贴(Poster)。陈所说的“发言”,则是在小组上做 一个限时10分钟、不超过10张幻灯的简介(题为An integrated BAC/PAC resource for identifying....)。在会议上共有270多人要做这样的“发言”,有什么了不得的?(参看 http://www.faseb.org/genetics/ashg/ann-meet/ashgmeet.htm) 以前还可以说是记者乱报道,现在则是陈自己出来胡扯淡,整篇都是胡扯淡,还怂恿 记者“对此怎么宣传都不为过”,看来是为了在国内办公司的炒作。陈的丈夫吹捧她“很容 易把10说成3”,我看是“很容易把1说成10”。(方舟子) (下文原载《北京晨报》2000.8.26) 访谈:把三大基因库带回国的女科学家陈晓宁   坐在五洲酒店的房间里等我们的陈晓宁穿一身黑色衣裤,没有化妆的脸素面朝天,正是 我们想象之中“基因皇后”应有的样子。陈晓宁显然是被这个称呼吓着了,我们的采访几乎 是在她的恳求中开始的。“过了,过了,我不是第一,只是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值得做,有 信心,请各位记者一定手下留情。”和她的助手事先告诉我们的一样,“陈晓宁就是个不折 不扣的书生,只对研究感兴趣……”被科学的严谨和女性的阴柔贯穿始终的采访,不知不觉 就超过了两小时。   记者:以下简称记。陈晓宁:以下简称陈。   我的基因库可以马上使用   记:基因库这样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是第一次,大家都觉得很深奥,神秘,您能通俗地解 释一下吗?   陈:基因的问题确实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搞分子遗传学的人,要花几年的时间学 专业。但是这几年我回国发现,大家对基因的了解已经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可以问出很到位 的问题。世界范围的基因测序使全人类有了资源,我们才可以把我们的科研成果用到临床。 我这回一共带回来了三个库:人类基因克隆库,人类基因探针库,小鼠基因克隆库及探针库 。打个比方,基因探针库就是由一个正常人的一个个DNA片段组成的。它是一个个正常、标 准的片段,可以用这个片段来对比病人的基因,如果发现病人的这段基因正好和正常的不同 ,有缺陷,就说明他的基因确实有问题。   可以设想一下,同样在一个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可能患癌症,有的人就是抽了一辈子 的烟也没事儿,基因诊断就能够根据基因检查来提醒人们:你是癌症的易患者,你应该对致 癌因素特别注意。也可以根据这个进行基因药物的研究,用药物“修补”有病的基因,从根 本上治疗疾病。另外,现在治疗癌症的方式还是化疗,但很多人最后是因为不能耐受化疗的 副作用而死的,因为癌症细胞杀死不少,正常细胞也杀死不少,那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停止化疗最合适?根据临床的经验很难判断,而基因技术就能找到最佳的临界点, 使化疗效果达到最好。   记:你带回来的基因库能马上用到老百姓身上吗?   陈:只要医院具有取材的能力,这种技术很尖端,我的探针就可以应用,我从1993年就 开始做这件事情。现在,只要我的实验室建起来,马上就能用。具体的说,它能够用在各种 原因引起的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和产前诊断,比如:智力低下,新生儿染色体异常、习惯性流 产、不育症、癌症诊断与治疗、试管婴儿受精卵植入前的诊断等,利用基因探针进行产前诊 断比传统的诊断准确、快,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我要选择一个可以信赖的地方   记:您的研究成果出来以后,国外的科学家找过您吗?为什么会选择先回到中国?   陈:我所在的医院,是全美国很有名的一家医院,好莱坞明星迈克尔·杰克逊之类的明 星都在那里看病、生孩子,我们的实验室和世界上100多个实验室都有合作。美国每年要开 一次遗传学年会,国际上研究分子遗传的学者都会向大会投稿,但是录取率很低,我的论文 从1993年开始经常被选上,今年10月的年会还有我的发言。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实验室的成 果被世界公认,同行公认,首先,这是我和我的同伴多年的心血。在这儿,我必须要向大家 介绍一下,她过去是我的导师,现在是我的合作伙伴,也是好朋友。她是一个很具有爱心的 人,很愿意帮助别人。她第一次来中国之后就对我说:我知道为什么中国政府要求一家一个 孩子,这样庞大的人口,你们居然能搞成这样真不容易。当时我就想,既然是独生子女,中 国人口的素质一定要提高上去。   我首先把基因库带回中国,除了我是中国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非常重要,我带回来的 是我和我的同伴多年研究的成果,我必须珍惜,必须选择一个我可以控制的地方。实验室的 一个盘子上有384个不同的DNA片段,一旦弄错了,很可能就是一个畸形孩子出生,或者是一 个错误诊断,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问题,一点儿马虎不得。只有在中国我能做到这一点,因 为这儿有我长期合作的专家和我熟悉的人,我可以信赖他们。除此而外,中国的人口很有特 点,比如广西有一个村子,四五代人都居住在同一个村子里没有离开过,他们饮用的水里面 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使他们的染色体有了变异,但他们的身体状态是正常的,这就说明 了基因问题。研究价值非常大,这在国外是找不到的。遗传研究需要一个人口基数很大的国 家,中国、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都可以,但我是中国人,所以我首先选了中国。   记:这么说你找到可以信赖的人了?陈:就是他,汪海涛,我先生。除了研究之外的所 有事情都是他在张罗,这些事情你可以去问他。   记:您要在北京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吗?陈:是的,实验室的平面图已经出来了,就在公 司里摆着,不过这几天我发现一些问题,我要认真地修改一下。在实验室投入使用之前,我 们还可以借用其他的实验室来做,因为我和国内研究机构的合作已经有很多年了。   国外搞基础,回国做应用   记:能举个和国内研究者合作的例子吗?   陈: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的杨焕明,当时他正在搞“猫叫综合症”(一种遗传病)的 诊断,我就把5号染色体短臂上相关区域的DNA片段克隆给他,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一个 基因。   曾王宣(协和医科大学遗传学副教授):我们那儿是看遗传病的,经常会有很多奇怪的疾 病,比如病人的性别上有问题,分不出是男是女,我记得有个外国女运动员就是,很漂亮, 但跑得比男运动员还快,就到我们这里做诊断,结果发现是男的。我们一般能查的只是染色 体,但经常发现染色体上没有毛病,问题肯定出在基因上,因为染色体的分辨力有限,肉眼 显微镜下很难看出来,我为此向她要了决定性别的基因探针,为的是一个不能分辨男女的小 孩子,她寄过来一查,发现这个看上去是女孩儿的病人其实是男的。不过当时她要我签了很 复杂的协议,只给了我一个探针,还要求我用完了之后就地销毁,等等……特别苛刻。   (笑)陈:那属于道义上的支持和科研上的帮助。   记:现在回国是准备把基础科学变成应用科学?开始产业化了?   陈:目前国内的政策很好,提供了一些重点实验室,但还是不如国外的条件。对出国的 中国研究者来说,最好在国外搞基础,国内做应用,我觉得这对中国老百姓也比较实际,特 别是基础科学,比如DNA测序,国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你为什么不回国搞应用呢?   美丽的“基因皇后”是什么样儿的人?   记:您把基因库带回中国,大家都挺关注,想知道这个美丽的女科学家是什么样子?   陈:(笑)谢谢!随便你们怎么说吧。不过我真的没有什么和其他留学生不一样的,刚去 的时候都是既要上学还要教课,总之是挣一点儿钱,确实很辛苦,因为我出去的时候已经三 十几岁了。但庆幸的是,我出去的时候口语很好,因为我一直在自学英语,托福的听力分也 很高,出国前还做了三个月的兼职翻译。我的生物学教师听了我的口语之后说,你可以直接 修专业课了。一般的留学生要先修英语,拿到6分之后才可以上专业课,我比他们进入情况 快。但这样我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1990年,我到洛杉矶的时候,当时,我的学位还没有 拿到,我的导师对我说:“you are the person I'm looking for.”(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当时我很傻,想先把书念完再回来工作,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在美国很难有谁专门留个位 子给你的,但导师真的留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导师又对我说,你还是先过来工作吧,这 样,我就一边做论文,一边在实验室做。那时,这个技术刚出来,所以我必须自学很多东西 ,和同事探讨,我属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而且也比较用功……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成 功的关键都是持之以恒地用功。你们能不能不写这些,每个留学生都一样,没什么新鲜的。   记:搞科研总是很枯燥的,这些年来你也是实验室——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   陈:就是这样,不过也没什么特殊,其实搞科研的人都和我一样。他们很多人说给你一 个手机吧!我说:我要手机干什么?除了家就是实验室。就这两个地方,你肯定能找到我。 我确实对科研感兴趣,如果说干这一行能够奖励你的是什么?不是你每月领到的工资,而是 你每天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课题推进一步,就是最大的奖励。对于我个人 来讲,我需要钱做什么?我绝对不是为自己过日子,因为按照我现在的状况,我的下半生会 过得很好,我最需要的是能够有钱来建立一个运作机制,如果有钱来支持,我可以把这件事 情做得更大一些,自己搞的基础研究的东西就能更好地应用。作为一个科学家,你的成果很 多医院、很多人都在用,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记:还是问一个不能免俗的问题吧!你的家庭怎么样?你和你丈夫好像是完全不一样的 两种类型?   汪海涛(陈晓宁的丈夫,博宁公司董事长):我原来真不知道她每天忙的是什么,对基因 什么也不懂。我们每年都带着孩子到各国旅游,几乎每到一个国家,她都会有约会,要和人 家谈事情,她说这个约会很重要。有几次,约她谈事情人的名片被朋友看到,他们问我,你 的太太怎么会认识他们?他们都是很有名的教授呀!我这才发现,我的太太原来很值钱,她 的研究成果原来很能赚钱的,于是我就决定在这方面投资。   陈:(笑,打断)好了,好了。我们有个女儿,17岁,在美国念书,谢天谢地不像他(指 汪海涛)。她马上要考大学了。她(女儿)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很忙,但我还是每个星期天像 司机一样,拉着她到处跑,学各种事情,像钢琴呀,花样滑冰呀。我记得有一次女儿对我说 ,在学校里荡秋千,学校规定每个孩子要自己数到25,但是她刚到美国英语不好,不会数, 所以想玩儿也玩儿不上。我心里觉得很不忍心,下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还是带着她摸黑到 学校,一边荡,一边“一二三”地教她数,一直数到二十五,第二天她就能在班上荡了。不 过现在太忙,女儿对我说回国让我给她买东西,结果我还是没时间,什么也没买成,我只好 哄她说,在美国买算了。“时间到了吧?”   在陈晓宁多次要求下,我们只好结束了采访,她再次重复最初的要求:“我对我的成果 有信心,否则我就不会回来工作,对此怎么宣传都不为过。但是提到个人,我还是要求一定 不要过分。我在国外待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觉就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她相比, 就这个基因库在国内注册“博宁公司”,做产业的汪海涛则比他的妻子健谈。用他的话说, 陈晓宁“很容易把10说成3,我要做的就是帮她复原到10”。科学需要脚踏实地,而商业则 是“注意力经济”,基因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路,也许就在这种反差中开始了……(晨报记者 佟彤/文)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