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评】从文章看来,是她老板在背后撑腰。她将来做生意的对象主要 是政府,经过这么一炒作,应该赚钱不是问题。此外,卫生部在这里 起个什么作用很值得怀疑。在中国要做这种性质的生意,必须要打通 卫生部才做得下去。我认识一人在美国,只是中专毕业,在这里的一 家做生物制品的公司,因为他的老板要和中国做生意,他在公司得到 了极大的重用,因为他是中国人,而且家里在卫生部有关系。他一年 回国好几次,每次都要首先打点卫生部的关系,由卫生部介绍下面的 医院做他们客户。所以陈一回来把东西送到卫生部绝对不会是什么无 私奉献。当然,只要东西有用,也没什么说的。(霍山) 陈女士其实也就是一技术员,符合她的硕士身份,“当时我的导师是 老板,我是技术主管”这话说得清楚不过了。用了个“当时”,是想 让读者以为“现在”不同了。其实现在也还一样:她的导师也是老板, 她是技术主管。美国学术界是非常讲学历的。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根本 不可能做老板,最多就是当技术主管。许多实验室都有这样的硕士学 历的老技术员,我们称为管家,就是管管技术活,大家发论文时将其 名字捎上。这种人的论文也就特多,不过都是挂名的。如果老板喜欢, 也会给他们一点有名无实的名誉,比如“兼职副教授”之类,但是要 转成真正的副教授甚至助理教授都是不可能的。(方舟子) 又一活脱脱“立此存照”的靶子,什么“分子细胞遗传学"九十年代" 刚刚起步"呀,什么她在国内学校学的是"细菌遗传"呀......唉,这陈 教授留下的靶子也太多了些,恐怕打也打不完。她的那些话只能骗骗 CG那样的腐儒。真象AA网友感叹得那样,陈教授欺我中华无人哟! (老宁) An very interesting article in which MD.Chen talked about her degree, hehe....I have to say that she was a very cunning person and I am extremely impressed:)). the best part is:"当时我的学 位还没有拿到", which means "I am a person with a degree", of course, in China,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that is why i said she is a lier. (无法无天) 昨天在这里称“博宁”没找到好的MBA,以至把b2c的模型用在b2b的环 境下。这是一个判断错误。其实,“博宁”的商业计划并非是b2b,而是 b2c。“博宁”的目的是"上市。”如果不炒作,谁会买她的股份?因此, 我承认,“博宁”的MBA厉害:应用现有技术,取得国家支持,做成“轰 动效应”--一切为了:上市。昨天的判断有误,低估“博宁”水平,特 此道歉。(看来我的商管知识要更新了)。(紫弦) (原载《北京青年报》 2000年8月27日)  陈晓宁 我想双赢   8月25日下午,北京长城饭店,美籍华裔科学家陈晓宁教授将她从美国带回的人 类基因克隆库捐赠给国家,国家基因组北方中心主任强伯勤代表国家接受了捐赠, 并聘请陈晓宁为该中心分子细胞遗传实验室主任、名誉教授。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 学研究所也聘请陈晓宁和她的合作伙伴科伦博教授为客座教授。   采访陈晓宁教授时,她背窗坐在一个红色的沙发上,一身藏蓝色的西服套装, 勾勒出她窈窕的身材,淡施脂粉的脸和修剪得体的发式,娴静而简洁。   这是一位女科学家吗?概念化的印象真的已经落伍,这位新一代的女科学家, 不仅在学术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而且她的风韵和神采印证了那个关于现代人的年 龄公式:与上一代人相比,现代人的年龄应该减掉10岁。   ■体验美国:“我有幸赶上了比较好的机遇”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哪一年去的美国?最初为什么选定要学生物?   陈晓宁(以下简称“陈”):我是1988年7月去的美国,当时就读于纽约城市学 院。那时候我本来是想学公共卫生的,我觉得可以学管理。可是当时招生的时候没 有研究生学位的名额,加上我姐姐建议我学生物,我到学校看了一下,生物系当时 是这个学校不错的专业,所以就学了生物,进入了这个领域。应该说,偶然之中也 有必然。   第二年我6岁的女儿也来了,我的丈夫当时在洛杉矶念书,他们都在那边,所以 我决定就在那里找一份工作。我1990年到了洛杉矶,当时我的学位还没有拿到,我 后来的导师科伦博教授说:你就是我要找的人。于是我就一边做论文,一边在她的 实验室工作。后来我又到耶鲁大学去学了一段,主要是学分子细胞遗传学,那时刚 刚起步,DAVID教授那个实验室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最先进的。我的导师跟他比较 熟, 我们也想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就派我去学习。当时我也没有多大的把握究竟是不是 能学会。   在耶鲁的实验室,教授很忙,更多的时候是他做我看,当时我蛮用功的,在技 术上要学,我在国内学校学的是细菌遗传,细菌遗传还是很重要的,它帮助我们在 细胞遗传学方面做工作。我从细菌遗传转到人类细胞遗传,学到了一些独立有效的 东西。   记:和美国人相处中,感受到的中西文化差异大吗?   陈:我刚到实验室那会儿,不仅我们实验室里面没有中国人,整个系里一共也 只有三个中国人。当时我的导师是老板,我是技术主管,我们两个女的,手下清一 色是男人,而且全部是美国人。跟美国人打交道的感觉就是他们不服气,一是因为 你是女人他们就不怎么服气,虽然表面他们很客气。再一个是他们都有很好的学术 背景,很多人是从哈佛大学等很好的学校过来的,所以他们也觉得不服气。但是接 触时间长了,技术上我有自己的一套,自己又肯努力,另外在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 套,逐渐地大家相处得还不错。当然在文化上也确实有一些冲突,比如美国人很直 爽,有什么不满意就说出来,当时你可能会觉得不高兴,有时候甚至冲突得很厉害, 觉得他们不懂得感激。我原来是军人出身,性格也很直爽,后来慢慢地就接受了美 国人这种方式,刚刚还争得面红耳赤,过了一会儿又一块吃午餐了,没事儿了。我 觉得这是跨越了一个文化冲突,有意识地克服一些不同的地方,大家共同做一件事 情。   ■三大基因库:“把科研成果用于造福人类”   记:把三大基因库带回中国,这个想法最初是怎样产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遇 到什么困难了吗?   陈:这个想法在我1994年、1995年回国的时候就想到了,当时只是想做科研, 想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我们的实验室和世界100多个实验室都有合作,这几年很多 地方都有需要,于是我开始想回国将我们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这次带回来的人 类基因组BAC文库共90000多个克隆,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基因组(染色体),是世界 上数据最全的基因库。我们用FISH方法定位了7000多个克隆,建立了人类染色体的 探针库。小鼠基因组BAC文库也全部进行了FISH定位。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广泛提 供 给美国、欧洲、日本多个国家实验室,用于科研和相关的临床研究。   (记者按:此项技术的持有人科伦博教授和陈晓宁教授目前已在中国成立博宁 基因工程公司及博宁医学遗传研究中心,计划将此资源广泛应用于中国的临床和科 研市场,并以此为基础逐渐辐射北美、欧洲、香港及东南亚其他地区。)   记:具体来说,人类染色体探针库在医学上有哪些应用价值呢?   陈:人类染色体探针库的这7000个克隆,可以帮助我们在基因上找到很多的疾 病,这个东西非常有用,全世界现在已经在用它,这个是我非常肯定的,我们这个 资源的实用价值在国际上是公认的,而且它把基础带向了临床诊断。至于它下面有 什么作用,完全在于我们怎么样来运用它。因为有了这种工具,我们就可以查到很 多已知的疾病和一些未知的疾病,还可以找到很多的基因。对预测未来的估计,用 数字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记:最早的7000个克隆的经费是从美国政府申请过来的吗?   陈:我们有一个叫做“分子遗传基金”的组织,我们共同来做。这个成果是开 放式的。美国政府资助了很多的实验室,但是这个专利全部都是个人的,美国政府 是希望这么做。所以这是没有国界的,他给你做实验,是让你对人类做出贡献,人 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什么?美国人投了那么多钱,只给美国人用,不能给外国人用, 不可能。而且,整个在网上大家都可以用。   记:把这三大基因库搬到中国来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陈:最近几年中国的实验室科研进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除了科研经费缺乏之外, 还有一个资源缺乏的问题,所以这个资源我觉得对搞科研的人来讲是一个很有用的 工具。我们和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都有合作,我非常了解这种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 诊断的科研库,既可以做科研,又可以开发出适于产业化的产品,比如探针库,就 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记: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哪些好处呢?   陈:在提高中国的人口素质方面,会造福千家万户。因为基因库马上就可以应 用的领域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和产前诊断,如智力低下、新 生儿染色体异常、习惯性流产、不育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预后、试管婴儿植入 前诊断、相关肿瘤的诊断等。利用基因探针进行产前诊断比传统的方法(B超、母血 筛查及羊水的染色体检查等)更早、更快、更准。   记:美国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有什么好的方法,也会利用这些检测手段吗?   陈:对。美国对35岁以上的妇女都要进行筛查,就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中国 每年新生儿出生数量是世界之最,我们实行的又是“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每 个家庭都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但是出生缺陷和各种遗传病目前根本无法治愈, 给患儿造成终生痛苦,给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所以只有预防, 没有基因检查,父母等于是自己跟自己赌,尤其是在高龄生育人群。(资料显示: 先天愚在活产新生儿的比率是六百分之一,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个患儿出生,年出生 为8万例左右。)   记:你觉得这个库拿到中国,会给你的科研有什么回报吗?   陈:因为中国这个人口基数很大,我们搞遗传研究是有数量的,在研究多少疾 病以后,才能证明跟哪些疾病有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还有比较 特殊的地方,中国人口比较纯,所以有一些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变异比较少。举一个 例子,广西的一个村子,这里的人四五代都没出过村子,他们饮用的水中,有一种 含有少量的放射同位素的物质,使得他们的染色体有变异,工业卫生所的研究人员 就去追踪研究这些变化。这样延续四、五代的“家庭树”在国外很难找到。   还有一个我们在国外研究的疾病,可能在其他的人种里面比较常见,在中国人 群里可能有一些疾病还没有研究过,把这个工具带过来,可能会发现一些中国人群 中比较新的一些疾病。   ■回国创业:留学归国潮升温   记:最近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最近有大量的留学 生归国创业,寻找发展的机会。从你个人接触的层面来看,你觉得留学生回国能成 为一种趋势吗?   陈:我觉得留学生回国是必然的趋势,留学生对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情况都比 较熟悉,有独特的优势,机遇抓得好,这些人回到中国来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想回去,又怕回去晚了机遇就没有那么好了,这种想法在留学生中普遍吗?   陈:相当普遍,但是并不等于说每个人都能付诸于行动。有时候是条件不允许, 比如经济条件、子女的问题或者是丈夫想回来妻子不想等等各种各样的条件会限制 人最后作出决定,但是我相信只要国内有足够的机会,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想回 来。特别是经济上,他不能说不吃饭,光是奉献也不行,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记:你目前的事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你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呢?   陈:我觉得一个人要常常回顾自己这一辈子想要什么,其实我有的时候也想不 太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才满足。但是这个阶段应该做什么,重点在 哪儿,主要的精力就放在哪儿,把自己调整好。这段时间因为中国的事情介入比较 多了,9月份我也需要回去调整一下自己的精力,在美国是做科研,在中国是开发、 产业化,究竟放多少在这边合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我希望双赢。   我觉得女人在社会上做的角色是多重的,要当个好妻子,又要做好妈妈,在事 业上要比较成功,或者能随心所欲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几个角色都要做得比 较好,不容易。   ■文/闵捷 摄影/王卫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