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科学史:科学传播的学术资源 ──读《科学进化史》所想到的 江晓原 原载2002年6月21日《文汇报》   30年前,一部科普电视片《人类的攀升》(The Ascent of Man),作为BBC 电视系列节目,在英国摄成。这部电视片的脚本接着又被改编成一本同名的通俗 读物,中译本却给它起了《科学进化史》这样一个看起来相当学术化的书名。   本书意在追溯人类科学(在本书的用法中实际上包含了技术,下同)的发展。 作者将科学视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所谓人类的“攀升”,主要就体现 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体现在人类理解自然、控制自然的努力。为了追溯科学的进 步的历程,作者设法对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大发明进行评述,从结绳记事到 几何学,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这样来勾画出一幅科学发展史的全景图。   从资料的角度来说,本书似乎有落伍之虞。毕竟30年来,科学技术本身有了 多少新发展,科学技术史研究又有了多少新成果,它都来不及吸收反映;然而本 书的叙述方式和读者定位,却使它基本上能够回避这个问题──本书原是作为让 大众粗线条了解科学发展的普及读物,又不是科学史研究的学术著作,有什么必 要面面俱到呢?只要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或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历史产生了兴趣,甚至只是对科学技术史上某些突出事件留 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那它就是成功的,它的主要目的就已经达到。   根据电视脚本改编而成的书,以前我们这里也有过,但非常少见。这本《科 学进化史》是相当成功的读物,然而如果有迂夫子非要以科学史“学术著作”的 标准来衡量它,则可能很成问题。首先是不“严谨”,例如,它经常不交代各个 事件的准确年代,也不提供各种文献的出处,看不到经常充斥在所谓的“学术著 作”──其实很多只是用“学术”形式包装起来的垃圾──中的脚注、尾注和参 考文献。其次是不“全面”,它有自己的取舍标准,很多事情它略过不提,而在 一些本来不算太重要的事情上却可以花费许多笔墨。例如,谈到一种日本古代武 士所用之剑的铸造法,就讲到要将钢坯对折15次,这将使钢的层数远远超过三万 层(2的15次方等于32768)之类的细节。   但是,所有这些处理,都是服务于本书宗旨的。那就是要让读者对人类科学 技术发展的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要让读者一直保持阅读下去的兴趣,不 至于打呵欠。在这种情况下,详细交代事件年代和文献出处,不仅是不必要的, 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本书的主题是“人类的攀升”,有时确实不必详细交代 是哪个个人做了哪件事。而为了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当然要浓墨重彩地渲染若 干个细部作为“亮点”。   既是从电视片脚本改编而来,本书当然图文并茂。所用的语言也非常流畅, 甚至是相当口语化的。读起来很舒服,即使是我这样以科学史研究为职业的人, 在书中所讲的许多事情都是已经熟知的情况下,竟仍然能够很有兴趣地读下去, 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我们一直在感叹国人原创的“科普”佳作太少,这确实是事实。但仅仅停留 在感叹上是不够的。我很赞成用“科学传播”这一概念来取代或包容传统的“科 普”概念,因为“科学传播”的涵义更广,蕴含着更多的拓展空间。传统的“科 普”概念,立意较低,带有浓厚的“扫盲”色彩。多年来很多人在这个概念框架 下,习惯于将“科普”的任务简单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或结论的灌输,好像只要 让人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要一年、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之类的知识,“科普” 的大功就算告成。我见过中国和美国的公众科学素养社会调查表各一份,其中不 约而同地,都将能否正确回答“地球绕太阳转一圈要多少时间”这一问题作为反 映被调查者“科学素养”的重要试题之一。   然而,这样的“科普”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效果如何呢?别的先不说,至 少近年高工、教授、博导陷溺于邪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少。对于这种现象很 多人大惑不解。其实这至少说明,以往的科学教育和“科普”是有缺陷的,是不 很成功的,因为我们经常只满足于知识和技术的灌输,却大大忽视科学方法的传 授,忽视(甚至害怕)科学精神的培养。以至于许多人处于“有技术却不懂科 学”、“有知识却没有文化”的状态中。   那么,在这本《科学进化史》中,我们能够看出什么“微言大义”呢?我看 到的是──科学史可以为科学传播提供学术资源。这本《科学进化史》就是一个 生动的例证。这本相当成功的科学传播之作的撰写,以及《人类的攀升》电视片 的拍摄,完全离不开科学史研究的成果,是科学史研究为它们提供了框架和思路。 事实上,在西方很多成功的科学传播作品后面,我们都能够看到科学史的身影。   科学史,以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构成一个相关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 是科学技术通向社会公众的接口。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科学技术当然需 要,但更需要的是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是如何 受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又能够对社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这正是当代科学传播的 主要目标之一。 [美]雅·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版,29.00元。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