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借花献“神” --就聂运伟《爱因斯坦传》有关材料与山夫《容忍爱因斯坦》商榷 吴德余 2001年5月号《科学大观园》“科学沙龙”栏目署名“山夫”文章《容忍爱因斯 坦》(见文后附录),立论很是奇特: 爱因斯坦是个地地道道的有神论者。 中国人只是从科学的角度希望爱因斯坦生在中国。 中国需要爱因斯坦。 那就得解放思想容忍爱因斯坦是有神论者。 文章的篇幅很小,对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再精练的高手恐怕也不易说清楚。与其 寥寥数语不负责任地下个断言,不如多用点文字不至于使读者造成思想混乱;关 于这一点,只能表示“容忍”。 随便读过哪一本爱因斯坦传记的人,都不难找到关于爱因斯坦信仰方面的记录, 笔者仅以国人较熟悉的聂运伟《爱因斯坦传》为“花”来献献 “神”了。 (以下加黑字均为该书的摘引) 首先,“爱因斯坦是个地地道道的有神论者”这个大前提就很难成立。先看看是 与议题题有关的爱因斯坦年表: 1879年 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 夫街135号。 1886年 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读书。为了遵守宗教指示的法定要求, 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 1888年 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直 到准备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 1890年 爱因斯坦的宗教时间,持续约1年。 1 9 3 0年12月19日—20日,访问古巴。发表《我的世界观》。 1941年 发表《科学和宗教》等文章。 1955年3月写《自述片断》,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1 9 5 5年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当日16时遗体在特伦顿火化。遵照其 遗嘱,骨灰被秘密保存,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仪,不做坟墓,不立纪念碑。 是的,爱因斯坦“12岁前,信基督教的耶酥,也信犹太教的耶和华。他对父母不 守教规,不作祷告,吃猪肉非常反感,还亲自谱写了尊崇上帝的歌,每天上学路 上都热情的独自哼着这些歌。” 在《自述》里,回忆少年时的经历时爱因斯坦写道:“尽管我是没有宗教信仰的 (犹太教)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如果要求一个少年人在那样 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环境里,就是一个成熟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那只能是 “神”才能办到的事情。马克思早期曾是一个虔诚的唯心主义,不至于要“容忍 马克思在中国”吧? 在奥匈帝国,就任公职要求告知宗教信仰。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坚持不许任何一 个没正式加入教会的人担任公职。因此,甚至对无神论者按惯例也要根据他的民 族指定一种信仰。在办理手续时,根据爱因斯坦的犹太人身份,布拉格当局的官 员也就在爱因斯坦的履历表上填了五个字:“信仰犹太教”。 爱因斯坦想笑,但想到自己毕竟是布拉格的客人,就任凭如此这般了。 此外,在许多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回忆录和传记文字中,经常见到爱因斯坦爱说 “上帝”,当“建立统一场论的艰难和结果不理想给了他一个沉重的迷惑。他又 以他独特的幽默自我解嘲:‘上帝精明,但无恶意。’”;甚至有这样的一件事, 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玻恩的学生海森堡,玻恩却落选了,而对量子力学 贡献最大的是玻恩,他的波函数统计解释是1926年提出来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爱 因斯坦起了作用,他不相信世界不存在偶然性和非决定论,并说:“上帝是不投 骰子的。” 但这里的“上帝”与有的人爱说“我的天啦!”、“见了鬼了!”只不过是口头 习惯语而已,一听到“上帝”、“天”、“鬼”就判为有神论者,未免神经过敏。 况且下面很快就会明白,此时爱因斯坦心中的“上帝”已再不是俗世意义上的 “神”了。 凭以上的事实就能判爱因斯坦是个“地地道道的有神论者”吗?跟踪爱因斯坦的 信仰轨迹,我们很快就发现: 12岁时,爱因斯坦接触《力和物质》以及《自然科学通俗读本》两本书后,一 下就抛弃了世俗的宗教观,他不再信仰《圣经》里的上帝,也不信来世的天堂, 也不再以虔诚的祈祷去铺平通向天堂的道路。步入科学殿堂的爱因斯坦以纯洁的 宗 教感情迷恋起新的“上帝”——和谐的宇宙、自然规律。 那么他信什么样的“上帝”呢? 在《自述》中,爱因斯坦有一段很长的回忆,清晰地讲出他宗教信仰的变化过程。 他说:“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 很快就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其结果就是一种真正狂 热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织着这样一种印象:国家是故意用谎言来欺骗年青人的; 这是一种令人目瞪口呆的印象。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 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即使 在后来,由于更好地搞清楚了因果关系,它已失去了原有的尖锐性时也是如此。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 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 试。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 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 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 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 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内,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 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 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 通向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 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爱因斯坦以科学家的眼光向世俗宗教提出了疑问和批判,又以科学家的逻辑讲述 着新的“上帝”的故事。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牧师哥耳德斯坦 从纽约发出一份海底电报到柏林,问爱因斯坦:“您信仰上帝吗?回电费已付。 请至多用五十个字回答。”爱因斯坦在接到电报的当天,就发了回电:“我信仰 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 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里所说的“那个同人类命运和行动有牵累 的上帝”,当然是指教会所推崇的、被千万虔诚教徒所礼拜的那个“世俗”的上 帝,但什么又是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 呢?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荷兰籍犹太哲学家。23岁时,由于坚持泛神论被教 会放逐,长期蛰居乡间,靠磨光学玻璃片糊口,终生过着极其淡泊、孤寂的生活。 斯宾诺莎把近代西方泛神论发展到了完美的阶段。他认为,上帝和大自然是同一 回事:“上帝并不是站在自然秩序以外作为第一推动者的形而上学或准科学的假 设。上帝就是自然秩序。”他还认为,如果我们把“上帝”与他所创造的“自然” 区别开来,那么上帝就不可能是无限的和全能的,因为在“上帝”之外还存在某 物,而此物具有上帝所不具有的属性,因此,这就必然限制了上帝的能力和完善 性。这样的上帝他认为是难以想象的。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 “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说 “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者的摩西”。爱因斯坦把斯宾诺莎的“对神的 理智的爱”,即求得对自然界和谐的理解,奉为自己生活的最高目标。他明白地 指出:“我的见解接近于斯宾诺莎的见解:‘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 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 “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 这就是我的上帝的概念。” 爱因斯坦在他的理论物理研究的生涯中一步一步的接近了那个“神”,即宇宙本 身内在的秩序、组织和规律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规律 了”。这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自然科学家、伟人都有过的经历。 爱因斯坦说:“上帝并不是站在自然秩序以外作为第一推动者的形而上学或准科 学的假设。上帝就是自然秩序。”他还认为,如果我们把“上帝”与他所创造的 “自然”区别开来,那么上帝就不可能是无限的和全能的,因为在“上帝”之外 还存在某物,而此物具有上帝所不具有的属性,因此,这就必然限制了上帝的能 力和完善性。这样的上帝他认为是难以想象的。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斯宾诺莎的 上帝就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 巴哈说“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者的摩西”。爱因斯坦把斯宾诺莎的 “对神的理智的爱”,即求得对自然界和谐的理解,奉为自己生活的最高目标。 他明白地指出:“我的见解接近于斯宾诺莎的见解:‘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 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 去领会。”“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 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上帝的概念。” 从这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出,超越现实、超越感官世界,是爱因斯坦所归纳的科学 探索的动机,也是爱因斯坦人生道路的写照。这种动机骨子里依然包含着宗教感 情。爱因斯坦并不讳言这一点,他说: “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 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 情。” 确实如此,渴望心灵的解脱,“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 的源泉”。一个12岁的孩子,一步一步登上物理学的高峰,靠的是什么?就是 那团永不熄灭的圣火,那股殉道的激情。远古时代人们在愚昧中塑造出的上帝在 理智跃进的光辉中注定要消隐了,但人们渴望和谐的理想和激情却是永恒的。在 写于1930年的《宗教与科学》中,爱因斯坦仍在如此说:“人类所做和所想 的一切都关系到要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如果人们想要了解精神活动和它 的发展,就要经常记住这一点。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我认为宇宙宗教感 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 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 ——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种确实是 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 科学是献身者的事业,科学的理性需要坚韧的情感去支撑。爱因斯坦对宗教的解 说,与他那超凡脱俗的人格一样,充满智慧,其关注的对象没有丝毫荒唐无聊的 琐碎欲望,所以他才说“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 教感情的人。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科学家的“宗教感情所采 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 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 道的反映。只要他能够从自私欲望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这种感情就成了他生活和 工作的指导原则。这样的感情同那种使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非 常相像的。” 《圣经》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亚伯兰照看着羊群,夜晚常同牧人一起围坐在篝 火旁。夜很凉;宁静的夜,发人幽思,导人遐想。亚伯兰几小时几小时地观察星 辰,研究星星运行的路线,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世界的广袤无垠和它的宏伟、美 丽与和谐。他心中感到惶悚不安:因为他对月亮神的信念愈来愈动摇了。于是, 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个想法,认为只有全宇宙——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创造者, 才是唯一的神。这神威力无穷,无所不在,但又无形无影。亚伯兰并不隐瞒他的 新信仰,他公开宣讲教义了。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不正来于此吗?亚伯兰凝神仰望的星空宇宙,在慕尼 黑的郊外,同样激起爱因斯坦类似亚伯兰的感受。不同的是:亚伯兰发现了一个 统治整个宇宙的“神”,爱因斯坦发现的则是宏伟、美丽与和谐的自然规律。他 们也有相同之处,即对宇宙宏伟、美丽与和谐的惊愕、敬畏。 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弗洛姆在《精神分析与宗教》一书的第三章《宗教经验 若干类型的分析》中,把人类的宗教感看成是对一种强有力的权威的皈依,人通 过这种皈依和依附,才能免遭孤独感的折磨,从有涯到无涯,从有限到无限。在 弗洛姆看来,上帝是人的较高自身的表象,“上帝不是统治人的力量的象征,而 是人自身力量的象征。”真正宗教的神秘基础不是恐惧和顶礼膜拜的迷信,而是 爱,是人自身力量的表述。 正因为如此,西方许多著名自然科学家对宇宙结构的对称性、美和秩序,才觉得 那么亲切,又令人仰视。像爱因斯坦一样,这种科学家们共有的宇宙宗教感,就 是人对绝对的追求和心向往之;就是人把自己的精神同宇宙永恒的精神融合在一 起的企图;同时也是人对宇宙秩序井然表示一种无限的敬畏和赞叹,以及人对其 自身理性力量的表述和信赖。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可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开 普勒、牛顿、莱布尼茨、康托尔、法拉第、萨巴第、卢瑟福、康普顿、玻恩、泡 利、海森伯等等。这些泛神论者在科学的立场上,在各自的科学研究中,都像爱 因斯坦一样,把上帝、自然已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伟大观念,即上帝——自然 (Gott-Natur)。科学家们并没有向远古神秘的宗教缴械投降,相反,他们只 是以宗教般的虔诚与献身精神,用理性的语言揭开了人类万世景仰的自然奥秘。 当人依靠理性发现并欣赏到宇宙的完美,宗教千百年来的内在企盼就与近代以来 的科学睿智并肩而立。 我们曾幼稚地误解过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包括误解爱因斯坦。 今天,我们还会误解吗? 让我们再次听听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发自内心的自白: 普朗克说:“在追问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摄世界的伟力的存在和本质的时候,宗 教同自然科学便相会在一起了。它们各自给出的回答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加 以比较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们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协调一致的;首先, 双方都承认有一种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理性的世界秩序,其次,双方都承认这种 世界秩序的本质永远也不能被直接认识,而只能被间接认识,或者说只能被臆测 到。为此,宗教需要用上它那独特的象征,精确自然科学则用的是以感觉为基础 的测量。所以,任何东西也不能阻止我们(同时我们对一个统一的世界观的求知 冲动也促使我们)把这两种无处不在起作用和神秘莫测的伟力等同起来,这两种 力就是自然科学的世界秩序和宗教的上帝。” 爱因斯坦说:“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 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的年代,这种关系真是太容易被忽视了。固然科 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 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 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 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 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 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宗教,曾是科学的敌人,它无情迫害过哥白尼和布鲁诺。如今,科学却从宗教的 愚昧中看到一种潜藏的价值。从宗教情感到科学理智,再到两者的融合,这是爱 因斯坦思想发展的轨迹,也是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引申出来的一个新课题。 爱因斯坦为之探索了一生,他的后继者们,也还得继续探索下去。 所谓“爱因斯坦是个地地道道的有神论者”除了缺乏事实的支持外,在“有神论 无神论”的常识性认识上也是欠缺的。 按照通行的哲学意义的理解,有神论(宗教)有世俗的和理性的之分。正好与 “唯心主义”有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宗教唯心主义、唯理唯心主义相对应,当然 宗教只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态,唯心主义也不等于宗教。 世俗的宗教(“神”)信的是非人性化的神,注重的是神的神情、面孔、形态, 就像教堂里的耶酥、寺庙里的佛、道观里的太上老君;再俗世一些的还有民间的 “菩萨”,根本说不清是那个庙里的;还有更下者,即利用人性中最愚昧的下意 识、盲从和迷幻信仰(迷信)的巫教、巫术、邪教等,其特点是主张万物有灵, 原始灵魂等。尽管《容忍爱因斯坦》指定爱因斯坦是“有神论者”,但我们还是 相信不是指的这种世俗的“有神论”,文章说“在现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有 神论就是迷信,迷信与科学是水火不相容的。”,这“许多中国人”当然不包括 作者。 理性的宗教(“神”)即传统的宗教,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它要关怀的问题是 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人应该做什么或怎样做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意义上,是一门科学。 宗教体现的人文情怀、信仰的坚定性和对人灵魂的净化所表现的精神力量是巨大 的。但我们理解的爱因斯坦的“有神论”,还不是这种,这只是属于精神哲学的 范畴,宗教总是要求人们总体上去接受其教义,反对对它的教义的任何的分析和 批判。 爱因斯坦追求和达到了的是科学的哲学,生命哲学,它信仰的“神”就是“宇宙 本身内在的秩序、组织和规律”,它的“上帝”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规 律”。这是多少杰出的为人类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科学家、伟人毕生孜孜以求 的目标。你说它是“神”也好,“神灵”也好,“上帝”也好,只是语义的区别 而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容忍爱因斯坦》断定爱因斯坦是“地地道道的有神论 者”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他只是把两个“神(有神和无神)”混为 一团,造成逻辑概念上的混乱,读者当然也就不明白“有神、无神是意识这种特 殊事物在没有达到对宇宙的真正确定认识之前的具体两仪性存在的必然体现。这 时任何一方对对方的否决都是不客观的。”至于说“在没有达到对宇宙的真正确 定认识之前”在有神论无神论间我们就不该有个立场,就更不能苟同了。 应该承认,所谓“无神论者”的概念比较的复杂,因为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自然的唯物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演变为机械的唯物论,这种唯物论认为自然界 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并且把违背这种“意志” 而得出的理论或认识、设想、假设、猜想、预测统统判为“神”的意志,即有神 论,这个悖论至今仍然深深地禁锢着人们的认识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 《容忍爱因斯坦》的作者一样“那就是不管有神还是无神论者,都希望达到宇宙 的真识,并去实现和发展这种真实”的意见和浠泥了。 近来似乎有个动向,有些文章企图在一些伟人身上“捉虱子”,或从个人私生活 (《环球》杂志2000念3期《伟人还是“伪”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 坦》一文说爱因斯坦是“不折不扣的恶棍”),或抓住某些逸闻轶事榨油,昨天 有关于鲁迅的,今天有爱因斯坦的,说不定明天又搜出哪个的什么掌故。这篇较 温和一点的关于爱因斯坦文章,笔者虽然不敢说是对伟人故意诋毁或其他的什么 不良动机之类,但好好的不去研究伟人们的思想、学说,不去宣扬他们给人类留 下的科学价值和精神财富,耿耿于怀于鸡毛蒜皮的吹毛求疵,只在风月场中、什 么“派对”里才见得到的游戏,有什么学术意义,只会落得个哗众取宠的自嘲, 大概也是个社会时弊。当然这是题外的话了。 *********************************** 附录 《容忍爱因斯坦》 山夫 中国人是否希望爱因斯坦生在中国?显然从科学的角度上去讲是肯定的。但这得 又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首先能容忍爱因斯坦,因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有神论 者。 在现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有神论就是迷信,迷信与科学是水火不相容的。那 么根据这种观点,爱因斯坦就不应该生在中国,因为他不想破坏人们的这种“正 确”认识。 其实有神、无神是意识这种特殊事物在没有达到对宇宙的真正确定认识之前的具 体两仪性存在的必然体现。这时任何一方对对方的否决都是不客观的。 事实上这种有神、无神两仪性的不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去看还是个“虚”性的 问题,只不过是终极信仰的不同而已罢了,也不存在恶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共 同的,那就是不管有神还是无神论者,都希望达到宇宙的真识,并去实现和发展 这种真实----其实就是现实中的科学,就是在发展和探索科学了,只不过是在思 维方式和方法上可能存在着差异而已。 社会是个包容体,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不同生命、不同事物 所构成的一个包容体的存在概念。社会不应人为地把有神或无神来作为社会的整 体定性。社会的有神与无神只能是社会状态的自然体现。社会所需关注的,实际 上应该是社会的“善”存问题及社会生活丰富性的问题。这才是社会真正的根本 和实质。 总之,中国人应该解放思想。中国人应该能容忍爱因斯坦生在中国。“容忍”中 存在着科学。我们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能容态度----中国需要爱因斯坦!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