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引力与熵——澄清被一些科普书弄混乱了的熵概念   作者:abada   常见科普书上说,熵,就是混乱程度的量度,一个系统越对称,就越混乱, 熵就越大。这无疑给了众多的不求甚解者以艺术般的幻想,以至于跨学科地误用 和错用熵概念的现象泛滥。   有个问题,即是很多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也常搞错。这个问题就是:一盆脏 水,搅浑后封闭起来作为状态0;在地球上不管它,浑水会自然澄清,分层,这 是状态1。问:从状态0到状态1,熵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很多人会认为熵减少了。甚至一些物理学家也犯这个错误,在科普作品中说 引力是能抵抗熵增的,所谓熵增定律带来混乱,而引力可能抵抗熵增而带来秩序。   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引力下一样表现的很明显,引 力丝毫不会导致熵减。只是人们头脑中被科普灌输了错误的熵图像而已。   先说一个规范。物理学家在看到自由落体下落的系统的时候,发现落体动能 在增加,但这时他绝不会说:由于落体的动能在增大,所以能量不守恒,能量在 增大。而是说:自由下落系统的总能量是守恒的,因为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才 因此增加。保守力提供了势能,或势场,这是始终要考虑去的能量形式。我们说 封闭系统的时候,始终就把势能(势场)封闭进去考虑了。势能场是不能随意中 途加入或移除的,除非你额外输入能量—你不能不做功而把地球上的物体送入无 引力场的太空中去。   同样,严肃的物理学家,针对脏水澄清现象,决不会说:考虑地球,则熵增; 如果不考虑地球,则脏水系统是熵减的。说到熵,一开始就要考虑各种能量分布 形式的影响,包括势能。   熵在历史上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克劳修斯的热力学宏观定义,一种是波耳兹 曼的微观定义。这两种定义是协调的,没有矛盾。微观定义可以为宏观定义提供 几率解释。   我们先从宏观热力学上看脏水澄清系统的变化。脏水自然澄清时,比重大的 泥沙会下沉,这导致系统的重心下移。系统的总势能是这样计算的:系统重心的 高度x 系统的重量:   U(势)=Mgh   系统重心下移,意味着系统的总势能减少了。既然是封闭系统,意味着总能 量是守恒的。那么减少的势能到哪里去了呢?转化为粒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即热 能了。这样,根据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熵的定义式:dS>dQ/T,热量增加即dQ>0, 所以熵增 dS>0,熵增定律成立。   很多人感到奇怪之处就在于:脏水澄清的过程,不是使系统更有序了吗?你 看,本来是混乱的浑水,现在分层了,有秩序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这是试图从熵的微观概念出发想问题,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直觉式的熵概念 是错误的。   微观的熵概念,或波耳兹曼的熵概念,不是单指粒子在三维几何空间中分布 的混乱程度;而是指粒子在一定外场势能分布条件下,在粗格化的“相空间 ” --包括所有粒子的位置维度和动量维度的数学空间--中的分布的混乱程度。简单 地说,粒子在相空间中对称(或混乱)与否,不是只看粒子的位置分布,而且还要看 粒子的动量、能量分布状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一些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空气分子, 即使它们在平面空间上的所处位置来看是分布均匀的,但只要它们的动量或能量 分布不均匀,那么它们在相空间中的分布就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或者说是较有 序的、较不混乱的。系统的这个“混乱”程度,即波尔兹曼熵,有严格的计算方 法,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于人们的几何直觉印象。   波尔兹曼熵定义是:S=klnΩ   其中S是封闭系统在某种状态下的熵,k是常数,而Ω是指这种状态下的微观 态数目。   我们不要怕麻烦,一定要用图形,找出脏水澄清前后的微观状态数的变化, 如果微观状态数变大了,就说明系统的熵增加了,也可说明与热力学宏观定义的 理解不矛盾了。   为了简便,我们假设简单的粒子情况,这个模型推广到极多粒子情况也完全 适用。   1)假设脏水系统有3个粒子,一个是泥沙类的重粒子,另外两个是水分子。 假设重粒子的质量是水分子的2倍,我们把它称为(2a),重量为2;而把其中一个 水分子称为a1,把另一个水分子称为a2. 每个水分子的重量都是1。   2)假设脏水混沌后为封闭系统,总能量守恒,总能量为9个单位。就是说, (2a),a1和a2三个粒子的总能量是守恒为9的。再假设三粒子除了自身的动能和 重力势能,别无其他能量。   3)各粒子的空间高度可以为1m,2m或3m,在这些之间的高度要做四舍五入, 有微小的差别可视为全同。这叫把空间或势能粗格化。   4)设各粒子的动能可分别为0,1,2,或3…等,在这些之间的动能取值要 做四舍五入,有微小的差别可视为全同。把动能粗格化。   5)粒子位置空间只考虑1维的情况, 即粒子的位置区分只有上下而没有前后 左右。   先假设重粒子(2a)在系统的最上层,3m处占据。图中,符号“a1->1”,表 示此状态下粒子a1的动能为1。每个系统态图的右边的数字,是每个高度上的能 量分布,它等于此层上所有粒子的(动能+势能)的和,每个粒子的势能的计算 方法是其重量乘以高度。   我们先看重粒子(2a)在系统的最上层的情况下,系统粒子不同能量分布的 微观态的几种可能性:   微观态1:   第3m层:(2a)->0----------此层动能=0,势能=2x3=6, 总能量=6   第2m层:无粒子-----------此层动能=0,势能=0, 总能量=0   第1m层:a1->0, a2->1-----此层动能=0+1=1,势能=1+1=2,总能量=1+2=3   微观态2:   第3m层:(2a)->0----------此层动能=0,势能=2x3=6, 总能量=6   第2m层:无粒子-----------此层动能=0,势能=0, 总能量=0   第1m层:a1->1, a2->0-----此层动能=1+0=1,势能=1+1=2,总能量=1+2=3   微观态3:   第3m层:(2a)->0----------此层动能=0,势能=2x3=6, 总能量=6   第2m层:a1->0------------此层动能=0,势能=2, 总能量=2   第1m层:a2->0------------此层动能=0,势能=1,总能量=1   微观态4:   第3m层:(2a)->0----------此层动能=0,势能=2x3=6, 总能量=6   第2m层:a2->0------------此层动能=0,势能=2, 总能量=2   第1m层:a1->0------------此层动能=0,势能=1,总能量=1   微观态5:   第3m层:(2a)->1----------此层动能=1,势能=2x3=6, 总能量=7   第2m层:无粒子-----------此层动能=0,势能=0, 总能量=0   第1m层:a1->0, a2->0-----此层动能=0,势能=1+1=2,总能量=2   可见在重粒子(2a)在系统的最上层的情况下,系统不同能量分布的微观态 有且只有上面所示的5种可能。 读者可以检验:任何局限在此空间中的、这三粒 子的其他的势能或动能分布,都不会使总能量为9。   注意,即使只考虑高度上的1维空间, 一个动能不为0的粒子, 某个确定的动 能也可对应两个确定的动量, 这两个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为动量的方向 有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可能。于是,相空间(位置和动量空间)中, 总微观态数目, 比单纯考虑能量分布形式的微观态数目要多。计算方法是: 每1个能量分布态, 若其中3个粒子动能都为0, 则其对应有1种动量分布; 如果3个粒子只有1个动能 不为0, 则其对应2种动量分布; 如果动能有2个不为0, 则对应4种动量分布;如果 3个粒子动能都不为0, 则对应8种动量分布。   参考各种能量分布状态再计算这种情形下相空间(能描述所有粒子的各种不 同位置和不同动量的数学空间)的微观态可知:   一个重粒子在3m处的条件下, 系统微观态数应是Ω=8,即熵S=kln8.   以上相当于重力场中的浑水状态,状态0。   再看类似重粒子下沉,脏水澄清的情况下的熵。只要假设重粒子在最下层即 可。实际上,还有此1重粒子伴随1个水分子同时在最下层的情况,我们暂且不考 虑。 我们将知道,即使只考虑一个重粒子在最下层的情况时, 这种情形的分布 可能性,也要比重粒子在最上层的情况,可能性或几率要大的多。   重粒子(2a)在最下层即1m处的不同能量分布形式下的微观态(粒子系统总能 量仍恒为9):   微观态1:   第3m层:无粒子----------------动能0,势能0   第2m层:a1->0, a2->3-------动能=0+3=3,势能2+2=4,此层总能量=3+4=7   第1m层:(2a)->0--------------动能=0,势能=2,此层总能量=2   微观态2:   第3m层:无粒子   第2m层:a1->3, a2->0   第1m层:(2a)->0   微观态3:   第3m层:无粒子   第2m层:a1->1, a2->2   第1m层:(2a)->0   微观态4:   第3m层:无粒子   第2m层:a1->2, a2->1   第1m层:(2a)->0   微观态5:   第3m层:a1->0   第2m层:a2->2   第1m层:(2a)->0   微观态6:   第3m层:a2->0   第2m层:a1->2   第1m层:(2a)->0   微观态7:   第3m层:a1->2   第2m层:a2->0   第1m层:(2a)->0   微观态8:   第3m层:a2->2   第2m层:a1->0   第1m层:(2a)->0   微观态9:   第3m层:a1->1   第2m层:a2->1   第1m层:(2a)->0   微观态10:   第3m层:a2->1   第2m层:a1->1   第1m层:(2a)->0   微观态11:   第3m层:a1->0,a2->1   第2m层:无粒子   第1m层:(2a)->0   微观态12:   第3m层:a1->1,a2->0   第2m层:无粒子   第1m层:(2a)->0   微观态13:   第3m层:无粒子   第2m层:a1->0,a2->2   第1m层:(2a)->1   微观态14:   第3m层:无粒子   第2m层:a1->2,a2->0   第1m层:(2a)->1   微观态15:   第3m层:无粒子   第2m层:a1->1,a2->1   第1m层:(2a)->1   微观态16:   第3m层:a1->0   第2m层:a2->1   第1m层:(2a)->1   微观态17:   第3m层:a2->0   第2m层:a1->1   第1m层:(2a)->1   微观态18:   第3m层:a1->1   第2m层:a2->0   第1m层:(2a)->1   微观态19:   第3m层:a2->1   第2m层:a1->0   第1m层:(2a)->1   上面是重粒子(2a)在最下层即1m处的不同能量分布形式下的微观态的所有可 能分布。要保证粒子系统的总能量(动能+势能)为9,粒子能量只有这19种分布 可能性。   再依照这19种能量分布可能,计算它们在相空间(包括位置和动量)中的所有 可能的微观态,可知这时粒子系统微观态数Ω=64,即熵S=kln64.   这个Ω=64远大于重粒子在最上层的可能的微观分布可能数Ω=8. 说明重粒 子在引力场中位于下层的分布几率远大于其在上层的系统分布几率.   以上相当于重力场中的浑水澄清后的状态,状态1。显然这种情况下的熵, 比重粒子在上的浑水状态的熵要大。   注意,这个微观态解释的直观重点是:   重粒子如果在上方,就会占据更多的能量(势能太大),而由于系统总能量守恒, 其他轻粒子的能量和动量的分配可能性就减少了,微观态就少; 相对地,重粒子如 果在下方,就会占据更少的能量(势能占据小),而由于系统总能量守恒,其他轻粒 子的能量和动量分配可能性就增加了,微观态就多。   结论: 重粒子在下,有更大的分布可能性和几率。   所以重力场中浑水澄清的过程是朝微观态数目多、几率大的方向发展的,即 熵增的过程。   从熵的微观解释看,熵大就是这种粒子分布状态的概率大。热力学第二定律, 即熵增定律,就是预言系统将从概率小的分布状态,朝着概率大、可能性多的分 布状态变化,朝着最可几的状态演化。   最后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以为澄清分层的水更有序,熵更小。这是一种错觉, 或对熵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导致的。错觉可能来自于无引力场的分布情况:在 无引力场,或引力场的水平截面(等势能面)上,熵大常常意味着粒子在位置空 间几何排列上的更无序,或更对称。 但这种直觉是不能任意推广的。   最后要说的是: 引力不会导致熵减, 这在霍金的黑洞热力学中也成立. 霍金 的公式说黑洞的熵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而黑洞的视界面积总在增加. 于是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毫无例外地适用于黑洞--有巨大引力的地方。 (XYS20090509)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