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分母似乎不准确   作者:白衣咸饭   月初就上不了新语丝,直到前几天才在朋友的帮助下弄了个代理。对这一个 月的文章也是大致浏览一下,发现大家对心脏病的死亡率在进行讨论。这个问题 促使我对孕产妇的死亡率的计算,进行了思考,发现好像也不大准确。希望听听 统计专业人员的意见。这不仅涉及到如何评价国内19万妇幼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也涉及到国内人均期望寿命的计算。更是衡量国内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大”问 题。   在去年的李丽云事件中,对孕产妇死亡讨论制度做了简介。说实话,即使像 我这样的专业人员,对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方法,也是最近几天才发现有“不对 头”之处。前不久,科室发生了一起悲剧。一个家离医院不足5分钟车程的异位 妊娠患者,在家“忍痛”6小时之后,才来到医院。虽然急诊科医生立即采取了 输液等措施,但患者还是在到达医院38分钟后,心跳停止。随后虽然进行了心肺 复苏、再开第三条输液通道、输血、手术等抢救措施,但患者最终因失血性休克、 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抢救后14小时死亡。术中发现患者的异位妊娠部位在 最危险的输卵管间质部,估计出血量在2500mL以上。患者死亡后不足48小时,被 迫参加了有关方面组织的“孕产妇死亡讨论”,妇幼所、卫监所还在就这个病案 进行调查,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这起悲剧的最大遗憾,就是一个城里人,一个有工作、有医保、住在医院附 近的人,为什么会在腹部剧烈疼痛长达6小时的时间里,宁可在家里喝水,却不 愿意到医院就诊?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得晚的病人一般都是些没有经济能力、没 有医保、没有就医条件的患者,一些怕被医院“宰”的患者。后来出具死亡证明 时,得知这位患者还买了XX公司的保险!既有医保,又买了保险,却又要在家里 拖这么久,难道是。。。。。。?不过,我还是先说我们的不足。我们的科普宣 传到位了吗?我们的急救措施到位了吗?都没有很到位,所以我们还有努力的空 间。这件事使我认识到科普的重要。一篇好的科普,并不亚于救治一条生命。后 来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幅宣传异位妊娠应该及时就诊的漫画,我深深地为作者的才 智感到佩服,也很想把这几幅漫画制作成宣传画,贴到科室里去,可是,博克的 作者至今没有给我回答。。。。。。。   在专家组的鉴定会议上,大家对心跳停止之后的抢救,似乎没有什么意见。 也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但对入院后到心跳停止前的38分钟,却发出了 这样几个疑问:为什么没有立即手术?为什么没有立即输血?。。。。。。说实 话,对于专家组的质问,作为当事人,我没有过多的辩解,但我深知,不仅国内, 而且在国外,医生们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要在30分钟内对病人进行分诊、准确 的判断和及时的抢救,在很多医院都很难达到。如果每个接诊的医生都是专家级 水平,这个患者也许有一分存活的希望,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绝对难以保证, 每次遇到的医生都是专家。我这里当然不是为接诊医生辩护,但要强调的是,与 其夸夸其谈地批评一个业务不强的医生,还不如多做些实际的工作。如果这个患 者早来医院1小时,会死于异位妊娠大出血吗?当然也有可能,但几率会小很多。   不仅妇幼所组织了评审,今天卫监所也要调阅病人的病历。作为对每个患者 负责,这样的总结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作为第一线的当事人,我觉得科 普更加重要。因为这个病人的条件并不差。估计将来经济发达了,如果还有这样 的病人,会不会还有类似的悲剧呢?   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国内的孕产妇死亡率的计算似乎有些不准确。这个问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简单点说,孕产妇死亡率应该用死去的孕产妇做分子, 用本地区单位时间(一年)内所有孕产妇做分母,标准化后即得孕产妇死亡率。 最发达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是2/10万,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在大约10-20/10万, 农村地区要翻一番。   在收集这个死亡率的“分子”的过程中,我们做得还是很不错。不仅要把死 在医院里的人统计在内,而且还要把死在家里的、死在私人诊所的所有孕产妇都 统计在内。就在上面这个孕产妇死亡后不久,120送来一个已经有了尸斑的孕妇, 最后也该我“签字死因、立即上报”。真是有点哭笑不得。第二个死亡孕妇之所 以要我上报死因,原因就是患者在去世前一周,曾在我科门诊就诊,发现为早孕。 “据说”患者的丈夫下午4点出门,晚7点钟回家时发现妻子不行了。没有办法填 报很多资料,最后只好打110 ,请法医帮忙。。。。。。   在计算孕产妇死亡率的统计中,“分子”的统计虽然正确,但在分母的统计 过程中,可以说“水分很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所有“流下来的”(包括 病理性的,但数字比较小)都没有被统计在内。实际上是用正确的分子除以一个 大大缩小的分母。如果分母很小,或许不是个问题,但问题恰恰这个分母比统计 在内的分母要大得多。。。。。。。   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还以为自己错了。今天专门给搞这个统计的同事 打了电话,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在我们这个地方,而且是全国 所有地方都是如此。至于漏掉的那个数字,一直属于“机密”。不仅没有专业的、 精确的统计,而且从来没有过发布。不过在我所在的医院,流留之比大于2:1。 如果真的把这部分计算进去的话,那真正的死亡率,是不是还该除以三?   媒体瞎昏昏,也就算了。但作为专业人员,每次在讨论的时候,一看到数字 “似乎”很高,从来不问计算方法是否精确,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就总结出很多 “经验”,搞得不少妇幼专业人员为此丢了饭碗。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业界现 在该对此进行点反思了。 (XYS20080625)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