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荒谬的另一面   作者:基地还是地基   今天看了老网先生写的《质疑“知识创新工程”》的文章,很有感触,也有 了一些想法,希望讲出来能够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为中国科学院下一步的发展 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一、“知识创新工程”伤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心,客观上产生了“二桃杀三士” 的恶劣效果。   知识创新的初衷也许是希望通过更多的经费来刺激小部分的科研人员以出更 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但是,具体执行操作起来却成了一批人用于羞辱另外一批人 的方法。   其实,在一个研究所内,大家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做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无 所谓你强我弱(当然,很大的差别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但是,在当前中国科研 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比出个一二三来确实很不容易),但是知识创新工程却 一定要分出个“你好我差”来,在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进入 所谓“创新基地”的过程往往就就成了得势的一批人压制另外一批人的手段。中 国科学院实际上是把一些腐朽的政治斗争的方式用一个“基地人员”这样的帽子 再度进行了重新包装来促进内部争斗,但是,毕竟是“换汤不换药”,科研人员 也就只好无奈遵从了上级的旨意进行了“基地外”和“基地内”的斗争,这一政 策的恶劣程度无异于“二桃杀三士”,甚至比晏子当年的招数显得还要高,有些 接近《书剑恩仇录》里福康安“天下掌门人大会”的思路了。   谁都知道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名”的在意程度,但是中国科学院的领 导们却沿着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一定要剥掉这层“名”的表皮,尽情地对中国科 学院的这些科学家或者准科学家们进行羞辱,其实使用的却就是那几只“盛酒嫌 大、盛尿嫌小”的“基地人员”的杯子而已,只能说,设计这套制度的人对于福 康安当年手段的领悟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这还是在创新基地初期的方法,之后的过程则造成了“让你进基地你就是人 才,不让你进基地你就不是人才”这样的后果。因为“创新基地”人员的工资水 平普遍比基地外人员高,差距从几千元到几百元不等,所以,是否进入基地不只 成了一种荣誉,也成了个人利益高低的一个明显分界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 所长或者根本不懂研究为何物的科研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这顶“基地人员”的帽 子来给大家标上“人才”或者“非人才”的标记,那么,和这些有决策权的人的 关系好坏则往往成了人才的真正选拔标准,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就基本丧失了,毕 竟,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说了才算,也不是同行专家,而仅仅是单位领导或者行 政管理人员。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一些有能力、有想法、有棱角的年轻人没有机会成为 “人才”,反而是比较平庸的人却能左右逢源,进入“基地”;这进一步伤害了 年轻一代的积极性。   这一政策延续下去,将对中国科学院的前途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二、中国科学院很多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基地的人员居然是管理人员, 而更多的科研人员却被挡在了“基地”的外面   科研人员之争其实也倒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资源的争夺在申请项目的时候 也是有的,再怎么着大家都有资格去争,只是有时候会有不公正而已,这个在有 了有效的监督机制会慢慢变好,但是,让科研人员更加伤心的事情是中国科学院 不少研究所进入“创新基地”的居然有很多是管理人员,这个政策的可笑程度要 比北京大学改革只触及到副教授以下的可怜的年轻人要高得多了。首先获得创新 基地好处的居然是那些不需要评审(当然也没有办法评审,因为连一篇论文都没 有,科研根本不曾做过,还评什么评)就可以进入所谓“基地”的管理人员!因 为这个原因,我要为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大喊三声:高!高!!实在是 高!!!   再怎么说,“知识创新基地”也应该是研究人员的地盘,但是,在一些研究 所,这一基本的底线都没有得到坚守,大批的和科研毫无关系的管理人员占去了 “创新基地”的名额,难道这些人真的会对知识创新有什么贡献?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领着不菲的“创新基地人员”的工资(当然这些工资里也包含了那些“非创 新基地”科研人员争取来的科研经费的一部分,他们也就是“老网”先生说到的 “剥削科研人员”的情况),却只起到了“管理”(更恶劣的是“刁难”)科研 人员的作用,“服务”二字却是根本无从谈起的。   在中国科学院一些研究所,进入“创新基地”的管理人员的比例竟然高达 20%-25%,简直就是个惊人的比例;在另外的研究所,因为基地人员的绝对数比 较大,这些管理人员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即使只有一个这样的人,也会让人觉得 这个所谓的“知识创新基地”制度是何等的可笑:里面的人非但和创新无关,反 而是一些只能对创新起到阻碍作用的“科研官员”。      三、从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效果来看,进入“创新基地”的科 研人员的成果没有显示出比未进入“基地”人员更高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正在准备深化“创新基地”建设,在之前的“创新基地”建设过 程中,根据我所了解的几个研究所的有心人统计(请原谅我不好具体说这些名 字),进入创新基地的人员的科研成果(即使只用可笑的论文数这个指标来衡量) 低于未进入创新基地的人员的成果数量,即使使用“人均”这样的指标衡量也有 着一定的差距,我觉得如果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允许,倒是应该对这些年整个科学 院的创新基地与非创新基地人员的科研状况进行一下更深入的跟踪统计分析,不 过,我担心的是,科学院的领导们没有这个肚量和胆量,他们太害怕自己提倡的 所谓的“知识创新工程”改革的正确性被无情且相反的事实给证伪了的,这样, 他们将如何面对政府?又如何来向纳税人交代那些大量浪费科研经费(都是钱 哪!)的问题?   四、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的成果从质量上看不如未进入创新基地时期的 研究成果。   整体来说,中国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可以称道的现在仍然很少,当大家说起来 的时候往往会谈到的还是50-60年代的那些成果,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 情况也可以看到中国80年代以后在科学创新上的尴尬:吴文俊、黄昆、刘东生先 生的成果也多是在50-60年代取得或者至少奠定了最关键的基础,进入知识创新 工程之后,大量的钱花出去了,可是甚至连一个可以拿出来说一说的成果都没有, 应该说,不能在短期内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成果,甚至一个团队的科研成果,但是, 如果上百个科研团队在陡然增加了很多研究经费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一个团队拿得 出一个可以向世界宣扬的成果,那就一定是政策出了问题。   中国的科学家在工资极低的情况下在很多方面有了自己的原始创新成果,但 是反而当钱增加以后成果质量大大低于没钱的时候的情形,中国的科学界到底怎 么了?中国科学界领导人的脑子里到底有没有进水?进了多少水?   其实,这一点科学院的领导们并不是不知道,下面各个研究所的所长们,创 新基地的研究人员们也不是不知道,但是,这个错误还是会按照它固有的逻辑继 续延续下去,而且很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得不到改正,也许,这才是中国科学 院最深重的悲哀吧。   这些也许多是些破坏性的意见,为了不给新语丝网站丢脸,我提一些积极的 措施,希望能够上达“天”听,或者至少能够让领导们在进行下一期的创新基地 建设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展开一下讨论,最好是深入研究,不过,我知道后者属于 奢望了。每个人都很难能承认自己原来居然一直犯错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都这 样,更何况高高在上的领导们啊。但是,话还是要说的,即使没有实在的作用, 也会让一些清醒的人不那么容易受什么“知识创新工程”之类名头的骗了吧!   1、避免使“创新基地”成为管理人员的乐园,在“基地”内应该驱逐所有 和科研无关的人员,避免后人在未来评价“创新”政策时把“管理人员不少是创 新基地人员”这样一件事作为一个笑柄。这样,管理人员们会很不高兴,不过, 至少从名义上还了“创新基地”的真面目。如果能够更坚决一点,还可以把所有 管理人员全部改为临时聘任人员,合同每年一变,是否聘用直接和科研人员对其 满意程度挂钩,以促进其服务水平,而不是老爷作风。   2、在待遇上,不要让基地外研究人员伤心,其实,很多情况下不是没钱, 而是领导们有着主观故意,大概羞辱基地外人员、或者故意造成这种差异会让领 导们感觉舒服吧,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任何好处,只会激化矛盾;也就是说,基地 内外研究人员的差异应该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毕竟大家都一样在做研究工作, 没有理由因为多了一顶什么帽子就多了很多银子。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忍这一方面 本来就是好样的:他们在意的不是那点钱,只是讨厌因此而造成的地位落差。   3、对于是否有资格进入“创新基地”应该建立投诉受理机制,不能由所长 或者科研管理人员说了就算,让感到不公正者至少有个申诉的机会。   4、从创新基地建设初期的情况到现在要做跟踪调研分析,已经经过了这么 久的“创新工程”建设,如果只说取得了什么什么成果(天知道是不是真的或者 是不是象宣扬的那么大!),不说其中产生了多少多少问题是不科学的,还应该 对基地人员的整体成果进行跟踪,分析进入基地前后的成果以及基地内外科研人 员成果的差异。深入研究之后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改良这个政策,以使它还能在未 来发挥一些积极作用,毕竟,现在看来,直接取消它是根本不可能的。 (XYS2004091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