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香港学术界为何如此保守?   田方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   档次同一,学风迥异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了“200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都位于203-304 名之间。也就是说,这两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均属于第三梯队。不过, 一位留心观察的学者在两所学校各访问过几个月,就会感受到两地学风的显著差 异。科技大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一言不发;梅森大学的学生常常抢不到发言机 会。科技大学的师生习惯于墨守成规,他们的研究课题很少跃出主流领域之外; 梅森大学的师生喜欢标新立异,海阔天空的想法在这里经常受到鼓励。科技大学 的教授们平常总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们很少和同系的老师交流,更不必谈跨 系合作了;梅森大学的教授们则走动频繁,他们不仅和本院的学者常常碰头,而 且不时发表与其他院系教授合著的论文。   提起香港学者,我们马上会想到张五常、郎咸平和丁学良诸公。这几位先生 好发惊世之语,经常受到中文媒体的争议和追捧。其实他们三位只是特例,远远 不能代表香港学人的众像。我甚至怀疑,这几位“公共知识分子”正是因为在香 港憋得发慌,才跑到内地媒体上鼓动唇舌的。香港的大牌学者享有言论自由,却 更可能在大陆找到听众。笔者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读过两年书,对该校 学术气氛的印象,只合用“保守规矩,差强人意”八个字来概括。事实上,这种 沉闷学风弥漫在整个香港学术界,科技大学只是尤显突出罢了。   这里仅举一例。在华人社会学界,边燕杰教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他曾 在香港科大开设关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研究生课程。边教授无 愧于这一领域的专家称号,他著述甚丰,文献烂熟,讲课也很精彩。然而,边教 授是伯林所谓的“刺猬型”学者,紧守自家门户,从不涉猎其他学科,一直使用 社会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他的论文完全符合英语世界的学术规范,堪称常规科学 (normal science)的典范之作,却很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后来转到乔治 梅森大学就读,才了解到研究网络关系的多种分析软件,以及人类学、复杂理论 (complex theory)和演化心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一时眼界大开。   边缘地带,商业社会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将香港科技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简称为“科大” 和“梅大”。既然这两所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难分伯仲,我们就不能用师资 和生源的质量来解释两地学风的异同。科大的学生申请梅大,很可能得到录取; 梅大的教授谋职于科大,也很可能得到聘用。两者的气质秉赋只能从它们所处的 地缘环境上得到说明。   美国学者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绘制过一幅英语学术界的世界地图, 该图用红色柱状条呈现了全球一千两百名顶尖科学家的国别分布,一国拥有的杰 出学者越多,柱状条越是密集。在图上,人才成堆的美国和欧洲看上去像火焰山 一样灼灼逼人,日本也拥有几座中等规模的“火山”,而孤岛香港仅仅泛出一点 微光。显然,香港处于整个英语学术界的边缘地带,这种边缘身份并没有使香港 变得另类。香港学界身处华人社会,主要的工作语言却是英文,整个学术体制也 完全照搬英美。由于语言和制度上的双重仿效,香港高教机构在殖民时代逐渐成 为西方学术界的附庸(附庸一词并无贬义),其资历认证和研究经费都有赖于英 语世界。这种状况延续至今,自香港回归大陆后并无多少改观。科大有位助理教 授曾对我讲,他若想拿到终身教职(tenure),评审委员会只会察看他发表在英 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文著作根本不算数。丁学良在论及同事们的生存状态时, 更是一语道破——“你敢写中文?”   梅大的美国教授也有发表论文的压力,但他们毕竟使用母语写作,生活在学 术中心地带。有些想法另类的教授往往能声气相和,形成一种较为独立的学术 “亚文化”,不必太在意主流是不是承认自己。一旦拥有学术自主性,探索的勇 气大为增长,探索的空间也就开阔了许多。笔者认识梅大的不少教授,一方面对 自己的学问兴趣浓厚,另一方面对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也所知甚详,不时搞点交 叉研究,这点我在香港教授身上很少看到。我现在的犹太裔导师有一次问我, “如果不是为了兴趣,干嘛还要做研究?”我一边点点头,一边心想说你们美国 人哪里懂得移民学者的苦衷。光是申请绿卡的等待,就能让一个年轻留学生规规 矩矩地干上六七年技术工作;等他熬到移民身份,早年那份出于好奇的研究劲头 早就消磨殆尽了。在英语学术界谋饭碗的香港学者并没有那种海阔凭鱼跃的学术 自由。出于于生存压力,他们只能在主流范式内一步步地向上爬升。   科学社会学的开山大师默顿(Robert Morton)曾富有洞见地指出,时代风 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学术成绩。尽管香港学者享有言论的自由和资讯 的便利,这座城市的其他氛围并不利于研究事业。由于紧促的城市布局和长期的 殖民统治,香港社会条例繁多,管理严格。这一方面固然保证了规则明晰,维持 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等级秩序,疏远了人际关系。中国人本来就承袭 了父权制的传统,英国人的管治更是变本加厉;两者一同造就了香港人温顺保守 的性格。香港人的这种“乘孩子”性格也渗透到了学术界,以至于北京的学者王 小东挖苦他们搞的是“管家学术”。在香港的大学里,自由平等的讨论空气很难 形成,年轻人参与讨论的劲头还不如中老年人,而讨论会(seminar)的频率和 规模也逊于美国的大学。   作为中西文化混杂的城市,香港不乏多元性,却缺少一种整合多种文化的亲 和力。笔者在科大即发现,香港本地教授,大陆教授和外籍教授三足鼎立,各自 抱团,只在自己小圈子里活动,相互之间很少往来。有位洋教授告诉我,他在香 港呆了多年,依然有客人的感觉。学者之间如此隔膜,怎么可能促进学术交流? 与此对照,移民学者相对较容易融入美国的大学。笔者在梅大所在的华盛顿地区 只呆过两年,已有“第二故乡”之感。这里的师生虽以白人为主,却能够对少数 族裔和外来移民平等待之,主动和两者打成一片。   商业价值挂帅是影响香港学风的第三大负面因素。在《香港的困境》一文中, 郎咸平强调香港是一个商人治理的社会。他毫不客气地批评香港的执政精英“一 不懂高层次宏观管理,二不懂高新技术,三尤其是不重视研究发展和长期规划, 因为他们以前的成功和这些因素无关。”其实不仅政界如此,商业气息弥漫在香 港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大学餐厅的饭桌上,你会听到教授们热心于讨论各自申请 研究经费的数额,而不是某学者文章的好坏。香港人普遍信奉功利主义,既不热 衷于学术研究,也很难理解其长远价值。在商业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学生, 很早就学会压抑个性,将自己嵌入整齐划一的白领模式。他们在校园里举办社团 活动,不仅西装革履,而且样式颜色都别无二致,活脱在上就职预科班。在这崇 商抑文的环境中,很难想像哪个年轻人会狂热地投入到实验室或书堆里。   孤岛桥梁,由来已久   去年夏天,我听说诗人北岛将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教职,当下感慨道——又 一个“南来文化人”。   “南来文化人”是指在香港生活的大陆知识分子,研究香港文化史的王宏志 先生曾经撰文专门讨论过这一群体。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的保守学风及其文化 功能,我们有必要追溯到香港第一位“南来文化人”王韬。作为得西洋风气之先 的晚清学者,王韬为躲避政治迫害,曾旅居香港二十三年之久。居港期间,王韬 在英人资助下从事《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创新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还周 游了世界各国。香港成就了他的声名事业,却给他留下了不佳印象。他抱怨香港 天气恶劣,闷热潮湿,且有虫瘴之害,所谓“炎方景物种种伤吾意”。而香港的 人文环境更是“地不足游,人不足语”,“锥刀之徒,逐利而至,岂有雅流在其 间哉!”在这“蕞尔绝岛”,他在“校书之外,闭门日多”;偶尔外出,也是 “一身作客,四顾皆海”,只有在寂寞中遥望大陆了。   不论就中国文化圈还是西方文化圈而言,缺乏学术自主性的香港都处于边缘 地带。它可以为两种文化提供交汇的渠道,却不能合二为一,独成一体。作为中 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殖民地和南大门,香港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孤岛般 的避难所和桥梁式的资讯站。然而,这座城市只是他们的精神驿站,而非心灵家 园。自王韬以后,众多大陆学人在某种程度上又重复了他的命运。他们因时局所 迫移居香江,在这里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却因其中原心态,总不满于香港文化 的边缘地位。笔者对香港学风的评判也可以归入“南来文化人”的印象系列当中, 只不过我的参考系已经从中国社会转到了美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最 熟悉的现代化样板就是香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现代性反思有着特别的意义。   香港在王韬之后经历了苍海桑田的变化,成为最具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之一。 三间主要大学在亚洲也名列前茅,与北大清华不相上下。笔者虽对港式学风抱有 微词,并无意全盘否定这种保守模式的价值。笔者曾作《内地与香港一流大学之 比较》一文,指出内地大学若能赶上香港,就已经很不错了。这里我需要再补充 一句——赶上香港还是不够的。在华府最近一次会议上,我碰到了清华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的薛澜教授。据他说,内地大学的评审机制有香港化的趋势,即强调英 文期刊的发表数量,而忽视中文期刊的整改提升。这一趋势自然有助于中国学界 向国际标准看齐,但也可能削弱本土的学术自主性。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既 需要跟进西方已经成型的主流范式,也需要跃出范式之外大胆探索。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中国学人应当以更高的标竿作为赶超尺度。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依然会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发挥其桥梁作用。 志存高远者可借其飞越太平洋,在北美大陆寻找新的学术火种。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tianfm (XYS20080728)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