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幻想与现实   柯南   2005年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乔治·卢卡斯的系列电影《星球大战》中的克隆人是一种颇为冷血的类型, 他们被描述成了一种战争消耗品———虽然绝对忠于命令、作战勇敢,却没有感 情,或许惟一能“创造性地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杀死敌人。   尽管《星球大战》里的克隆人军队看上去很酷,我却并不太喜欢。其中一个 原因是这种克隆人的形象可能会让观众被误导乃至产生恐惧,认为克隆人就是冷 血而危险的家伙,而克隆技术是邪恶的。   这样一种由文艺作品本身引发的恐惧或许可以称作幻想症,它的症状表现为 用科幻小说或者电影中的特定情节来反对现实世界中的一个问题。“瞧,《星球 大战》里的克隆人军队或者《第六日》里的克隆施瓦辛格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应 该禁止任何克隆技术。”   仔细想来,这样一种推论有很大的漏洞。科学家目前没有办法缩短人体的发 育过程,没有办法修改基因从而使克隆人变得惟命是从,更没有办法让数以万计 的克隆人在生产线上生长。简单地说,如果你想和一个与你一模一样的克隆人同 时站在一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对于小说家或者编剧,这就是再可能不过的事情。只要动动笔头或者敲 敲键盘,一个可能会困扰无数科学家毕生精力的问题就能轻易解决,正义战胜邪 恶或者邪恶战胜正义,英雄打败意图统治世界的疯狂科学家或者疯狂科学家打败 英雄(通常后者的安排是为了写续集)。   总之,情节如何发展只不过取决于作家的一念之间。作家不受现实世界科学 研究规则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作家的特权。但是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却 没有那么幸运,没有证据就不能乱说,否则有违职业道德。作家在两页纸里安排 三个科学上的“重大突破”轻而易举,无需顾忌科学规则,就像迈尔克·克莱顿 创造了《侏罗纪公园》,里面的恐龙各个活灵活现。但现实中,能使恐龙复生的 完整基因组很难被保存下来,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恐龙也就谈不上被复制。   在克莱顿最新的一部科幻小说《捕食》中,克莱顿把焦点对准了时下热门的 纳米技术,虚构出了一种具有毁灭世界能力的纳米自我复制机。一旦这种纳米机 器失控,它们就会无限复制,把地球变成一团灰糊。   这种情节确实可以改编成一部惊悚的科幻片,并引来诸如“独具匠心的构思, 发人深省的警示”这样的赞美之词。两年前,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似乎也被这种 “纳米灰糊”吓坏了,他要求英国皇家学会对此进行调查。   在科学家看来,这种要求类似于调查科学家骑着扫帚飞行的可能性。皇家学 会的主席梅勋爵指出,在造成“纳米灰糊”恐慌的原因中,克莱顿的《捕食》占 了很大的分量,但是查尔斯王子不应该对此担心,因为“纳米灰糊”出现的可能 性比克隆恐龙还小。   就连最早发明自我复制的纳米机械概念的美国未来学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 后来也承认,这种纳米机械不太可能被制造出来。也许有人会说,今天造不出不 等于明天造不出。从可能性的角度考虑,任何事情的可能性也许都不是零,比如 ———   很久以来我都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黑衣人———管理在地球居住的外星居 民的特工。也许你看过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黑衣人》。其实我才是史密斯 扮演的特工、代号“J”的原型,只不过他的表现比我的真实形象差远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听到这番话的第一反应是觉得我荒谬至极。但是既然有些人 能够把科幻中的情节作为证据,用来反对克隆和纳米技术的研究,那么为何不能 相信我就是管理外星人的特工呢?   我并不排斥幻想存在的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可能性都应该被同等地对待。 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真正有效的论据来自事实,而不是小说家自命的“高瞻远 瞩”,或者任何在大脑中凭空制造出来的东西。 (XYS2005101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