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关于科普、《时间简史》、名著翻译及其它 作者:家庭主妇 题目写下来有点杂,但是主题都是相关的,所以搁一篇文章里了。 克己明德网友在上一篇谈科普的文章里,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孰重孰轻的 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本和末的关系,前者的普及比后者 来得重要。这两天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最后还是倾向于同意方舟子的见解, “普及科学精神比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 克己明德网友持此观点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在中国目前的科普状况下,科学精神对 公众来说太超前了。其实仔细想想,科学精神这个东西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只在科 学家们的实验室里才存在的。许多小老百姓都能琅琅上口的一些说法,就体现了诸多 的科学精神。比方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里面就蕴 含有一种科学的怀疑、求实态度。还比方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心急吃不得热 馍馍”等等,说的是凡事都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这也可以说体现了一种脚踏 实地的科学态度。还有许多这一类的说法,明白易懂,说出来人人都知道,我们天天 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到的。可见我们的公众并不缺乏智慧,中国也并非没有科学精神扎 根的土壤,关键是看我们的科普工作者怎样来做,才能有效地将科学精神的普及与最 大比例的普罗大众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就说到科普工作该怎么来做的问题了。其实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是一个事物的两 个方面,孰重孰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怎么做的问题。说来惭愧,在接触 到新语丝之前,我就从来没想过这些事。以前在国内都是埋头读书,象牙塔外面的世 界虽说也就是一墙之隔,但竟是完全的漠不关心;去国二十年,在美国读书工作,为 生计奔波,国内的情形更加的隔膜了。通过新语丝才多少了解到一些从电视报纸上看 不到的中国的现状,心里便不时升腾起想做点什么的愿望。可是究竟该从哪里下手呢? 有时想想简直是“牛啃南瓜──找不着下嘴的地方”。 于是又想到《时间简史》这本书,正好这两天大家都在说这事。这本书的英文原著 和吴忠超的中译本好几年前就买到了,当时也想过该读原著,可是因为对那些理论 物理的术语完全不熟,要读的话就得老查字典,速度太慢,也影响阅读的快感;再看 译者的学历资历都很好,又是霍金的亲传弟子,于是最后决定读中译本。读了真是好 喜欢,以前学物理是为了应付考试,学得很痛苦,现在却是兴趣,又没有考试的压力, 读起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一直以为这个译本译得很成功呢,尤其是头两年又 出了个插图版,增加了两章内容,后面还有霍金的再版感言,对吴忠超的译本大加赞 赏,我因此更加深信不疑。前一阵看见方舟子有篇短文说吴忠超的译文是糟塌霍金的 作品,我真是大吃一惊。他举的例子是从另外的文章里出来的,我仔细读了,不得不 承认方舟子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吴译的确不够好。至于说到《时间简史》,现在手 边没有书,无法确证是否真的就如方舟子所说的是糟塌了,但是至少已经不敢再轻信, 回去以后还得读原著,把过去偷懒拉下的功课给补上。 这就让我又想起“立此存照”里好多篇文章方舟子都谈到科普作品的翻译问题,他 举出来的那些“刘译”、“田译”的例证,我都仔细读了,读完后简直不敢相信,就 这水平和态度,也能堂而皇之地翻译出书?难道真是华夏无人了?我以前一直以为要 搞翻译,尤其是正经的学术作品,怎么样也得是科班出身的才行吧?现在看他们翻的 那个水平,我要来做的话绝对比他们强。而且的确如方舟子说的,他们犯的很多低级 错误,都不一定是水平问题,更大可能是态度问题。一些专业术语,或是科学上约定 俗成的译法,非本专业的人不熟悉可以理解,但是这些都不是不可以弥补的缺陷,多 查查字典,多请教专家就能提高的,可是那些译者们想当然地胡译乱译就是不可原谅 的错误了。 不知方舟子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既然国内目前的科普现状如此不容乐观,国外 的好的科普著作的译介工作又进行得这样不理想,新语丝是不是能够在这方面发挥 更大的潜力呢?我是这样想的,新语丝周围集聚的这一群人,大部分学历高、外语能 力强、理工科背景居多,有相当一部分的作者文笔清晰流畅、写作态度认真严谨,我 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一定能比国内现在诸多的译者更加胜任翻科普名著的工作。以方 先生现在在海内外学界的广泛的人脉、名望及号召力,应该不难召集起一批有识之士, 大家群策群力来做这件事的呀。别人我不敢说,若是方先生有这个心思,只要在新 语丝上号召一声,我是一定会举手报名的──挑大梁我是肯定不成,但是干干一般性 的文字翻译工作还是行的,至少我会尽心尽力做到最好。 (XYS200803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