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也说几句科普的局限性 femino 看了法老王和pilgrim的文章,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曾经看到过一本奇书《洛书·宇 宙模式图论》。这本书号称要用洛书、河图、太极图等古董为工具来建立一套研究“粒 子之小,宇宙之大”的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理论。从序言看,该书的作者原来是一位书法 家,后来突然发现了卡尔·萨根发表在《信使》杂志上的一篇介绍生命起源的文章(显 然不是学术论文),看到该文的一幅插图将伏羲女娲像与DNA双螺旋图相并列,于是大 受启发,立刻改行,潜心研究十年,编写了这本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代科学的书。 该书作者也经历了一次柯云路式的改行,符合“民间科学家”的特征。他书中表现的想 象力之丰富,得出的各式各样的“洛书解”也全无推导过程,让人根本就摸不着头脑。 而且在最后一章里,还有一篇用洛书来破解“大金字塔之神秘能量”的文章。看来这定 是伪科学书无疑了。不过该书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是“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中 列出的文献,除了几篇作者本人发表在《周易研究》(不知道算不算学术刊物,是什么 级别的)上的文章,还有其志同道合者,一位美国的“八卦式科学家”的著作外,其它 的参考文献全是科普读物,如《时间之箭》、《皇帝新脑》、《自然之数》之类的。在 前言中,一位抬轿的北大物理教授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而且还是 一篇卓越的学术论文。有这样的大人物保证,看来该书定是学术论文无疑了。可我怎么 也想不通,“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全是科普读物? 看来只有一种解释,该书作者认为科普读物和科学论文是一个级别的,以为科普读物也 有权威性,可以供自己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材料。很明显,作者把科普读物看作 了科学权威,以为读了几本科普书就相当于上了高等院校,成了硕士博士。如果真是那 样,现在的大学都改成出版社算了。在这一点,我完全赞同法老王所说的“科普的作用 是让没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了解科学;让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喜欢科学,给他们一个 ‘第一推动力’,让他们超越科普、投身于真正的科学研究。科普不应该起的作用是让 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以为那就是科学,以为读过科普就算了解了科学。遗憾的是,科普 对民间‘科学家’所起的恰恰是她不应该起的作用。”前不久出现的“王晋康事件”也 是把科普作为“掌握科学大势”的另一个例子。批评者批评王“读了一本科普书(《我 们为什么会生病》),就以为掌握了大势。”这里不仅可以看出王以为读了科普就掌握 了科学,而且还可以看出,对于理解力有限的人,自己会有意无意歪曲原书的意思。现 在的很多“民间科学家”,包括写《转法〇》的人,就是喜欢把科普书作为自己的观点 的来源(不排除有很多错误理解)。如果那本《洛书·宇宙模式图论》的参考文献主要 是《科幻世界》、《生死平衡》、《第六日》之类的“来自报纸,电视以至科幻作品等 而不是真正的科普著作”的话,那“拉大旗作虎皮”的功能就没有了。 科普著作的误导性,一方面并不在科普著作本身,而在人们对科普著作的看法,即人们 认为科普即科学。尤其是权威科学家或被炒作为权威的科学家写的科普著作,往往会被 认为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这是社会舆论教育的问题。在媒体中极少有“同行审 议”“专业学术杂志”这样的字眼。相反,我们更多报道的是诸如由某国外科学家写的 某科普著作上冠以“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销量突破多少千万册等内容。 受众理所当然会认为这就是判断权威不权威的标准。因为我们的媒体极少报道真正的新 的科学成果是怎么被认定的,人们当然会作出错误的理解。再加上科普读物比学术杂志 更好找,更易懂,适合于“民间科学家”所处的条件,这种又“权威”,又好找的东西 ,“民间科学家”当然会看中它的“参考价值”。 科普著作的误导性,另一方面是包含在科普著作本身里的,也包含在读者的理解力里。 科普书为了通俗,必然少有数学公式,多有叙述,而且往往还有某些过度夸张的地方。 而某些科学家数学表达力较强,但是叙述能力较弱的话,很有可能会词不达意,造成误 导。就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你懂不见得你能把人教懂”或“为什么重点中学与普通中 学有差别”。还有,现在的某些前沿领域由于没有举证,实在算不上是已确立的科学。 而介绍这些领域的科普书往往没有明确地表达该学科“悬而未决”的状态,使读者认为 这是已确立的学科。所以我们有时听到“为什么某尖端物理学家没有获诺贝尔奖”之 类的议论,就是源于此,这也受到了误导。当然,读者的理解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 素。特别是“民间科学家”往往理解力很差,例如王晋康对《我们为什么生病》的理解 出偏就是一例。如果这些人跑出来搞“研究”并说他/她的研究素材来自于某科普书, 这也会对科普书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科普,就是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科学知识,为普通大众以至从事不同 专业的科技人员所接受,也正是科普的目的和本质所在。科普是面向广大读者的,讲述 详细的、深奥的、有体系的科学知识不是它的义务,也不可能。”这句话完全正确。但 关键在于媒体应该多宣扬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而不应擅自封某人是“自XXX以来最伟 大的科学家”,不应该乱说“XX著作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另外科学家写科普要负责, 是发展中理论的要明确指出,如果力所不及,就不要硬去写科普了。当然最后还要了解 一个常识,科普著作不适宜作学术论文的关键性参考文献。 以上使我对科普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XYS200307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