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关于科普原则问题的探讨》几个问题的澄清   Atheles   很感谢柯南的评论,感觉柯南像和风车巨人作战的勇士,令人敬畏。现澄清 几个问题:   1. 一直以来,科普指的都是自然科学的普及,我在《关于科普原则问题 的探讨》一文中用到科普这个词时,都没有用普遍的科学,即包括社会科学与自 然科学两者的“科学”这个概念。在下文中,我在没有特别说明时,使用的“科 学”这个词都是指自然科学。在《新语丝》上占主流的都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 的文章,很少有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讨论。柯南可能是第一个 提出“心理学属于科学,科普当然也应该把心理学包括进来”的人。如果心理学 此前没有被包括到科普工作中,那么我提出科普工作者欠缺对人的了解(心理学 是必需的一部分),就十分合理了。多谢柯南的倡议,这也正是拙文的希望,让 更多人能够不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展开自然科学与宗教和迷信的斗争,而且能够 拥有人文科学的视角,了解宗教和迷信为什么产生。我认为宗教和迷信的根源并 不在于对世界的错误的认识,而是由于人对现状无能为力而产生的建立在希望基 础上的幻想。这在原文中已经说得足够明白。既然如此,科普工作坚持以科学的 认识反对宗教和迷信,当然有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后者。我从来没有说 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没有作用”,这是柯南给自己找的风车巨人。提高公 众的科学素养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之事,是科普的本职工作,无需特别指出。   2. 我的看法来自我和一些信仰宗教或法0功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交往的经验。 我相信我的经验不是个人的,而是具有普遍性。这些人的科学素养已经足够高, 然而科学知识完全不足以阻止他们投向宗教和迷信。赵致真在他的文章里也说: “我曾经做过考察,确实有些搞科技专业的人,甚至硕士博士痴迷法o功,但我 还从来没发现过一个真正的科普作家信法o功的。这说明科学精神远比零碎的知 识更重要。”而“科学精神”在我看来是一个太抽象的词汇,说明不了问题的实 质。这些人并不缺乏科学的怀疑和实证精神,例如其中之一尤其强烈质疑心理学 的可靠性。事实是,有一块领域,他们不愿意用实证的方法去怀疑。这使我认识 到,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而言,很可能迷信和宗教的原因是无知;但当一个人 具有足够的知识以后,仍然选择迷信或宗教,那么这显然不能用正确或错误的 “认识”这样的问题框架来解释。   3. 九年制的教育,就知识层面上来说,已经足够破除迷信和宗教的可能 了。那么为什么迷信和宗教还有如此广大的市场?联系到2。中谈到的情况,以 及我了解的一些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认为心理学在破除宗教和迷信方面的作用 大于单纯的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顺便说一下,我提到的心理学更多是指精神分 析学和精神治疗学,而不是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和神经学。 后者对于科学知识体系的意义重大,而前者则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科普在我看 来是一项社会工作,所以当然和前者联系密切。之所以没有在前文中提到,因为 我认为,我的上下文已经表述得足够明确,不致产生混淆。   4. “科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这不等于应该把用科学研究迷信、宗教 的可能性排除。”我谈到科学的界限,科学不是生活的全部时,并不是说科学不 能研究迷信和宗教——抛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不论,自 然科学当然能、而且已经在研究迷信和宗教根源。然而这仍然是一种“研究”, 研究当然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科学家的生活方式,但这不是普通人的生活方 式。同样,认识也不能代替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你认识到你的亲人即将死去 是自然规律,然而这不能减轻你的悲伤——这正是我举的癌患者的例子的意义。 这个例子的重点并不在说明,“如果一个人具有科学的实证、理性和怀疑的精神, 知道医学是如何运作的(比如著名的双盲实验原则)”,那么,他是症否会轻易 地求助于法o功,而是试图说明,迷信和宗教产生于人希望的力量。当医学宣判 了一个人死刑时,我相信大多数人仍然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这种荒诞的情形, 足以使人采取任何不理智的行为。   前一篇文章以及本文都是在“宗教和迷信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下展开的。 我不试图简单地以知识的欠缺作为答案,尽管这可能是最普遍的、最不会令人误 解的答案,而试图从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科学的界限等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讨 论,进而探求更好的科普方法。无可置疑的是,大部分科普工作者都像科学家一 样思考,问题是,既然你们的工作对象是些普通人,那么你们就应该了解普通人 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想。教育已经承担了一部分科普的工作,但科普并不 能等同于教育。如果科普的原则仅仅是传播知识,坚持“科学主义”,——现有 的教育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科普也不应局限于树一面旗帜,开展意识形态的斗 争。如果科普想要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科普工作者就应该同时具备社会学和 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科普工作者与人文科学工作者更应该携手合作。科普工 作者的位置应该是沟通,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而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 了我们生活的未来。 (XYS200505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