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敬畏”是妄言之源——点评两篇主张“敬畏”的文章 赵南元 何祚庥院士一篇《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引发了一场“敬畏”大讨论。应该 说,这个问题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西门豹在“河伯娶妇”事件中解决了的。经 过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洗礼的中国,在21世纪还会出现“敬畏大自然”这样的荒 诞口号,并且广泛流行于传媒之中,才是十分令人诧异的事。 “敬畏”大讨论中出现的“敬畏派”的几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产生这一荒诞 口号的心理根源提供了生动的样本。从这些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看出,这些作者 都有不顾事实,藐视逻辑,信口开河,无知妄言的心理特征。 【】中是我的点评 “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杨斌(北京环保人士) 新京报2005.1.13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声称:“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此话出自中科院院士之口,不 能不让笔者感到诧异。【任何具备科学自然观的人都知道自然现象不受人们心情 的影响,无论是“敬”还是“畏”都只是人的心情,如果研究科学的人还相信 “敬畏”能对“大自然”起作用,那倒是令人“诧异”的。】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 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有人彷徨无措并不能证 明应该彷徨无措,遇到天灾而彷徨无措是消极有害的反应。与之相反,10岁的英 国女童掌握了关于海啸的科学知识就能防止彷徨无措而沉着应对,让上百人逃得 性命。而彷徨无措只会使更多的人丧生。】其实,人类彷徨无措的实质,并不是 因天灾本身,而是对天灾的成因及其运动机理的认知有限所致。【一切认知都是 有限的,但也是有效的。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几乎所有天灾的“成因及 其运动机理”都是清楚的,包括地震海啸,只是对其发生时间还不能准确预测。】 所有的学者,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无不在面对未知世界而不得其解 时不可避免地彷徨无措。【在所有人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在“面对 未知世界而不得其解时”是最不“彷徨无措”的群体,因为他们的职业习惯使得 他们最清楚如何解开自然之谜。】即便是有所成就的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 当其理论被后人补充、拓展甚至推翻的时候,更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彷徨无措, 以致对未知世界产生敬畏。【此说让人怀疑杨斌是否见过这样的学者。当科学理 论得到发展和进步时,学者的正常反应是感到快乐而不是“彷徨无措”。学者对 “未知世界”的正确做法是探索而不是“敬畏”。】   人类现代科学的历史也不过区区400年,且在这400年的历史中,不断有新的 假说、新的学科产生,用何院士的话来说:“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 发展是极为迅速的。”极为迅速发展的科学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即便如 此,我们面对宇宙、面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以及我们自身,例如我们的大脑, 仍然彷徨无措。【科学对生态系统和大脑都在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没见到哪个 研究者“彷徨无措”。】我们妄自尊大地打着科学的大旗,吹着征服自然、改造 自然的号角干的蠢事还少吗?【与征服自然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蠢事”确实是 极少数,否则我们怎样解释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呢?】如果我们确实要奉行“以 人为本”的原则,就应踏踏实实做学问,勿妄言。【这句话倒是很值得杨斌先生 自勉,这篇短小的文章里的“妄言”已经超过一般读者所能忍耐的程度了。】   科学的发展的确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但科学的发展遵循着一条铁律:科学在 本质上具有可被证明是谬误的特性,否则它就是宗教。科学固然是一盏明灯,但 其所照亮的领域总是有限的,而未被科学照亮的领域又是动态的、变化着的,科 学之光的扩展速度是否能赶得上未知世界的变化速度,恐怕今天没有人能说得清 楚,哪怕他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听到这种蠢问题恐怕只有哈哈大笑了。 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明提问者对“速度”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科学 的问题,只能用来参禅。】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 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看来杨斌还 不清楚什么是“为本”,“以人为本”的意思是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尺度。环境、 生态不能“为本”的根本理由就在于环境、生态本身并不自动的提供价值尺度, 而是一些狂妄自称环境代言人的人在提供他们的价值观。】大自然造就了人类, 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很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个逻辑问题。所谓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 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说法,是将人和自 然的关系分割、对立的说法,如果不是刻意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在 这里发生“逻辑错误”的不是何祚庥院士,而是杨斌。如果不是“将人和自然的 关系分割、对立”,而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这个看法并不错),那么人的 任何行为都是自然一部分的变化,此时以人为本也就是以自然为本,人对自然无 论是“敬畏”还是“破坏”也都是自然的内部事务,没有什么不自然的了。】 “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 □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 新京报2005年1月14日   上一篇文章我感谢何祚庥院士发起了一场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的论战,这 篇文章要感谢方舟子学者的一篇《“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的文章,能让更 多的人加入到这场论战中。特别是在海啸大灾难之后。   “敬畏”一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里的解释 是:“又敬重又畏惧”。在这里我想先问一下方舟子,你在文章中说的敬畏大自 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在你的认知里,敬重和敬仰的意思一样 吗?【在这里我也想问一下汪学者,敬重和敬仰的些许区别对“敬畏”含义有什 么影响?向方舟子提出这种无聊问题是不是在表达理屈词穷?】   我在文章中是把大自然比做人的躯体,也会生病,而不是方舟子说的把大自 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并要充当大自然的代言人。而且敬重并不等于代 言。【如果不是“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如何理会人类的“敬畏”?如果没 有“代言”,如何区分“生病”与否?汪学者所谓的“生病”,在其他人看来可 能是美容,因“代言人”不同结论也不同。】   我对方舟子的“今天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 道影响天道”的观点就更不敢苟同了。不知道方舟子对这样一条消息怎么看: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调查表明,在这次印度洋海啸袭击中,凡是珊瑚礁和红 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受灾的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同样的灾害,受灾的程 度却明显不同,不知方舟子做何解释。【红树林和珊瑚礁能够生长的地方都是浅 海滩涂,这类地形往往意味着有较宽的浅海地带,不利于海啸的能量传播聚集。 红树林和珊瑚礁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波浪,但与地形的影响相比,还是次要因素。】   我和方舟子观点的另一个分歧是:我认为,为什么大自然中一有了人类,就 要以人为本。方舟子认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 首先要考虑的。”我们是人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吗?当你面对生长了上百年上千 年的大树,当你走近自由奔流着的江河,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剥夺它们生的权 利?【如果不是“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如何行使“权利”?注意,放弃权 利也是行使权利必不可少的方式,不可放弃的权利不是权利而是义务。如果筑坝 就剥夺了河流“生的权利”,汪学者是否认为湖泊都是“死”的?】我们人类正 在从灾难中醒悟,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是断子绝孙、斩尽杀绝。【不“敬 畏”就要“断子绝孙、斩尽杀绝”?这个推论的跳跃也太大了。汪学者对于何院 士显然不存敬畏之心,是否意味着也要“断子绝孙、斩尽杀绝”呢?】另外,全 球气候变暖,一些小岛国的国土将被大海所吞没;修建水坝,原住民的利益受到 损害,却得不到最基本的补偿。这一切光用“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 有些苍白。【气候变暖到底是人为的还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尚无定论。人的行为引 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以谁为本”的问题,属于人际关系领域,已经不属于人与 自然关系的范畴。】还有三门峡,它给我们的警示只是没有以人为本吗?【三门 峡的教训是,不可以用意识形态干预科学决策,而汪学者现在的所作所为恰恰是 在重蹈用意识形态干预科学决策的覆辙。】在这里我还想不厌其烦地再说一句, 黄河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汪学者在这里又是在充当黄河的代 言人。如果黄河不是“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就不存在“为了”什么的问题。 黄河为什么存在,也不是汪学者可以代言的。】   我一直对这样一句口号质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换个说法: 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亲人,就是因为我爱我自己吗?我们的国家意义之深刻, 我们亲人存在的价值之多样,难道都是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存在着吗?【这个比喻 是在偷换概念,我不存在时国家、亲人依然存在;但人类不存在时“自然”、 “权利”都没有定义。所谓保护自然的意义,只能是使自然更适合人类生存。如 果人类的价值观不存在,就没有理由认为红色的火星荒漠自然不如蓝色、绿色的 地球生态自然。】   方舟子在文章的最后说,假如有一天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撞击地球……人 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自然”坐以待毙?我想问问方 舟子,在这次海啸之后,我听到了不少科学家说要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你听到有 一个科学家在说,要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吗?【这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征服” 是一种比喻,例如使原来有危害的自然现象减少或消除危害,甚至变害为利。在 这个意义上,预警也是一种征服。采用什么手段征服取决于成本核算,而不是文 字游戏。】   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减少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与破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灾难, 从这次海啸后专家们对红树林、珊瑚礁的认知来看,保护它们不能不说是当务之 急。【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敬畏”之说否认发展, 提倡无所作为,是与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说话写文章应该合乎逻辑、 符合事实,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学者,这都是最起码的标准。】 (XYS200501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