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什么叫“普世价值”?   陈祖甲   《南方周末》为支持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文章《汶川 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受到司马南的批评。主要指文章提出的“国家正 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这里不想就司马的批评发表评论。而是想问一问什么叫“普世价值”?说实 在的,在学校读了20年书,又工作了三十多年,国家发的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 话也多多少少读过一点,从来没有提到过“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更不知道国家 何时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有过“普世价值的承诺”。兴许是自己不 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的缘故吧。那么什么叫“普世价值”呢?   翻翻《辞海》、《汉语大词典》都查不到这个词语。只有在《简明不列颠百 科全书》里查到有“普世教会运动”(ecumenism)的条目。原来在公元一、二世 纪时,各地基督教会的组织形式不一样,到三世纪时,教会趋向主教制,发生了 教义见解上的分歧。于是在公元325年,举行了有基督教以来的第一次普世会议, 提出统一教会的主张。公元五世纪末,拜占庭皇帝称自己为“普世牧首”受到罗 马教会的反对。也许“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就是从这里来的。可惜,英国牛津大 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里却不收ecumenism这一条目。在我国翻译 权威人士郑易里等主编的《英华大词典》里,对ecumenism的解释是:“①泛基 督教主义。②泛宗教主义[促进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的合作和谅解]”(见428页) 由此看来,“普世”不过是一个基督教专用的概念。《南方周末》的文章说“以 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 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这能与“普世” 等同吗?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发布的文章本该是严肃的、郑重的,为什么要用这么 一个宗教的概念呢?这叫“创新”?假如说用宗教性的概念,那么为什么不用佛 教常用的“普渡众生”这样的成语呢?而所有这些又只有“救世主”才能办到的。 “救世主”在那里啊?不知道“本报编辑部”硬把这种子虚乌有的“承诺”嫁到 我们国家的头上是什么意思?   更需要提出的是,“本报编辑部”的文章前半部还有这样的文字:“我们原 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 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 是胜利者。”“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 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 质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 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不知道,这些是针对什么观点讲的。看来文章是 想强调“以人为本”,可是怎么能把人与物质对立起来呢?中国有13亿人口,如 果没有足够的物质能抗拒这么一场巨大的灾难吗?三十二年前,本人到过唐山大 地震的现场,那时我们救灾既没有吊车、铲车,更没有直升机,连救护车都很少 见。死亡者都是用黑塑料袋包裹了,放在路边,装上卡车拉走的。虽说唐山地区 是平原,很少见到山体滑坡,滚滚巨石,灾民们大多是露宿,用苫布或木片搭帐 篷。当时物质的匮乏,却又拒绝外国的支援,致使死亡的人数达到二十多万。如 果没有比较丰富的物质,这次汶川地震能救治那么多人吗?灾民们的生命不靠充 足的物质作后盾,又靠什么来保障生命、战胜灾难呢?难道还要回到那个“宁要 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去吗?   2008.6.3. (XYS200806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