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现在流行体制党,读《现行制度下,德赛进不来》有感   作者:SSSS   XYS20100509中一篇文章《现行制度下,德赛进不来》(以下称《现文》), 看完以后非常汗颜,常跟同事开玩笑说现在流行体制党,体制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没想到XYS也开始流行体制党了。   体制党是什么?在我看来,能把所有事情都归结到体制上,说优雅了是不科 学,说白了就是无能之辈的托辞而已,一种自卑情结的流露。   就以《现文》来说,先不讨论前面两段的空话,先说说里面的几个例证。说 实话,能把几乎所有的例证都说错也挺不容易的。   《现文》说“这些不是垃圾的论文中真正原创性的又有几篇?”,好大的口 气,按照汉语的常规理解,“几篇”应当指的是不到10篇是个位数,这么大一个 中国每年写这么多篇论文,竟然原创性的论文不到10篇,作者自己相信吗?从这 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做过科研或者是没有做过好的科研。自己写不出原创性的论文 来,就直接承认自己水平不够就行了,硬要拉着那些做出了好的科研的人下水就 有点不负责任了。   《现文》说中国的博士数量成为世界第一是不正常的,是“人类教育史上从 未有过、正常国家想都不敢想的博士大跃进”;并且从反问语气中可以读出来, 《现文》说博士中能独立进行科研的比例极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 数量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多3亿(欧,7.28亿,1016万平方公里;美,3.07亿, 962万平方公里。数据来自百度百科),从教育大众化的角度出发,中国就为什 么不能培养世界第一多的博士?土博士中能进行独立科研的比例可能是有点低, 因为中国没有这么多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供他们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中国 的博士大多数还是去教学型大学去教书去企业做技术做应用研究去了,难道去教 学型大学教书去企业做技术做应用研究就是可耻的?   在我看来,中国培养的博士大多数一点也不可耻,他们中的大多数应该受到 尊敬。他们在读博士期间每年拿着极低的补贴(据我所知,北京上海很多很多博 士每月进账不到一千,还好从今年开始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研究生的补助),忍受 着与没读博士的同学之间巨大的收入落差,实际承担了中国绝大多数的科研任务; 他们博士毕业以后去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同样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还要说一 点就是,即使是美国的博士也不能保证都是毕业以后马上具有独立科研能力,所 以就有了博士后制度,博士后出站以后才意味着真正具有了独立科研能力。   从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作者没读过博士或者是没有好好读过博士,抱怨这么 多不如自己身体力行读个好博士。   《现文》中给航天、探月工程的评价是“自我吹嘘和迷惑愚民”,反映出作 者对大工程不了解,难道发达国家做出来了我们就不需要做了吗?且不说像航天、 探月这种能够直接应用于军事用途的技术是任何一个大国都应该独立掌握的,任 何一个大国都是对这些技术紧密封锁的,说什么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就不需要做 了,是典型的小国寡民心态。美国人的GPS系统用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成熟,并 不妨碍欧洲人要研发自己的伽利略系统,按照作者的观点这也是欧洲人“自我吹 嘘和迷惑愚民”。应该给予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评价的另一个出发点就是大工 程能够带动一大批相关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涉及面很广,为数众多的企业得到 了锤炼发展,航天系统多如牛毛的研究所和工厂是直接体现,这些研究所和工厂 又派生了很多单位出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文》说某新型国产歼击机的发动机不是国产的就直接否定了这型飞机的 自主创新意义(另外,什么叫飞机的电子系统不是自己的?哪套系统?),更反 映了作者不了解工程。像飞机这样的大工程属于集成创新,就因为一台发动机而 否定整体是不恰当的。发动机是很重要,但是飞机最重要的还是总体设计,之所 以现在显着发动机重要是因为现在的国产航空发动机水平还达不到国际一流水平, 但是这断不是“新中国建国60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造了那么多航空发 动机你不去查不知道而已。至于说到汽车发动机,就更搞笑了,说什么“他们生 产的汽车有一台装的不是国外发动机吗?”,现在生产的自主品牌的汽车还真是 基本上都是国产发动机,看来作者确实对工程领域非常不了解。   《现文》提到了民国时期的教育和科研,字里行间充满了憧憬与向往,遗憾 的是这一段文字也是值得商榷的。说什么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几十位院士每一 个都是世界范围内该学术领域的大牛,恕我直言,除了国学等关于中国的研究领 域还真没有作者说的这么乐观,而国学领域听起来比较厉害,只不过是长期的科 举考试制度造成的读书习惯的惯性传承而已。现今的两院院士,除去那些资深院 士外其余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院士有水平的还是非常多的,作者不了解不意味 着他们都是无能。   民国时期的教育跟现在的教育有着根本不同的出发点,民国时期实行的是精 英教育,现在实行的是大众教育。民国时期读书的人大都是出身书香门第属于有 钱又有闲。这些精英因为有钱有闲所以具备了读书做学问的客观条件,因为较早 的放眼看世界引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具备了做好学问的主观因素,再辅以 发达国家的良好的学术训练使他们能够做出好的研究来。这种精英教育确实能够 发掘一些人才,但是用这种方法发掘人才是不能满足需要的数量太少。相比较之 下,我认为大众教育更适合我们的国情,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是需要大 量的人才的,所以新中国前30年的大学教育是一种近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教 育,这种教育方法放在今天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在当年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初期 是适合需求的。   教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积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大多出自于长期的科举应 试的惯性延续,同样民国时期的那批有钱有闲的精英在以后的日子也有很多做出 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应该注意到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是在国外培养的他们的开拓 性成果也大多是在国外做出的,说民国大学培养了学术大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 正确的,准确的讲是民国大学选拔了这些人,然后发达国家的大学培养了这批人。 那一批人已经谢幕,现在在学术舞台上即将谢幕的是新中国前30年培养的那批大 学生,这批人受的是应用教育除了苏联没有出国受训的机会(留苏的学生在实际 工作中表现确实比土博士好),出不了学术大师再正常不过了,中国自清末的混 乱时期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穷国弱国,想让一个没有科学 传统的穷国弱国自己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是不现实的期望。现在学术舞台 上活跃着的是八十年代以来培养的大学生,这些人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这些 人中就出了不少学术牛人,XYS热门的生物学领域就出了很多。汹涌的出国留学 大潮终于发展到了80后、90后这批人,这批人中相信会出更多的学术牛人,无他, 发达国家的学术训练而已。   以上观点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大多不是建国后“培养” 的,新人还没达到那个境界,老人没留过学都在做应用研究。   最后再说一点,中国现在还不是发达国家,中国的本土科研人员做应用性技 术研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大环境的需求是科 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相信再过40年中国本土是有能力培养学术大师的,无他,那 时的中国将会是一个发达国家。   最最后再说一点长期读XYS的感受,XYS是一个严谨的地方,撰文表达观点应 该谨慎下笔,应该多举例少说空话,多举正确的例证,杜绝个人情绪的噱头。   2010-05-11 (XYS20100511)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