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再看钱学森论教育的问题   作者:金海   之前许锡良有一篇文章为“钱学森逝世与周济下台”,暂且不说该文中提到 的周济下台和钱老的逝世之间关联的可信度,这里我想谈一谈就钱老关于教育一 番话的思考。   钱学森在病床上面曾给总理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这就是著名的 “钱学森教育难题”: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严酷的 现实。六十多年来,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但这还不是最令人伤心的,现在,中 国那么多的孩子读书越来越难,教育的地区差距,学校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越来 越不均衡,追求规模效应,离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越来越遥远。我想钱老的这段话, 有很多人包括许锡良也认为,是钱老给温总理提出的一个教育难题。   然而,仔细看看钱老的这段话,我感觉,里面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 教育问题,另一个应该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科研体制的问题。为什么中国 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这里的人才应该首先给出一个定义。什么是这 里说的人才?我想这里说的人才应该有两种,一种是获得优异学习成绩的人才 (以下称为A类人才),比如获得课程高分,学位论文优秀或者在国内外各类学 生竞赛中获得奖励;另一种,是在后来的发明创造中取得重大成果的人才(以下 称为B类人才)。一般来讲,仅受过大学再加上研究生的培养的人很难说是真正 的人才,或者仅能属于A类人才。在这方面,应该说中国大学教育还是很成功的, 因为连老外都知道,中国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基础很扎实,许多著名研究机构 或者导师都喜欢中国学生。从这点来看,难道不说明中国的教育很成功吗?然而, 为什么中国的B类人才很少呢?我想,钱老说的人才应该是B类人才,而不是A类 人才。如果是这样,那钱老论教育问题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仅仅学校 的教育很难直接出B类人才,而需要教育之后的培养和支持,尤其是科研环境。 大家来看看中国的科研环境是什么呢?是否能够造就出好的B类人才呢?人们都 知道,在中国,管理科研人员的人不是搞研究的,而是纯粹的管理人员,而这些 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机械式的和表格式的,因为他们不懂科研,所以最简 单的方法就是采用机械式的方式。如此,导致了中国恶劣的科研环境,从而严重 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和创新动力与灵感。这里仅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各类 人才的评选,一个是各类奖励的评选。人才的评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 年以及百千万等,到了各省,也有类似的人才评选。这类评选,人为地将科研人 员划分成了三六九等,评上了,就高人一等,成了权威。最明显的就是院士,大 家也知道,院士的评选往往已经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学校或者地市甚至省的行为, 这些人,一旦成了院士,就很少再做学问,而是成了一种显贵,为所代表的团体 争取利益。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就会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些名号,不惜作假。想想 看,在这种氛围下,有谁还有心思再踏实地做学问呢?再一个就是奖励的评选。 目前中国有国家奖励、教育部、各团体以及各省的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和发明奖 励。每年这些奖励的评选不知道耗费了多人人力和财力,也不知道造就了多少虚 假材料。看看一些自然科学奖励,这些奖励通常是多个人的材料捆绑、整理甚至 作假得到的,学术做的很一般甚至很差的人,由于会整理材料会运作关系,可能 就得到了重要的奖励,一下就变成了大学问家,比你在那里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来 的快和方便的多。科技进步奖励就更是了,经常看到一些申报材料,效益达到几 个亿,现在有说法,要想得到一等奖励,没有上亿的效益根本不可能得到。那么, 这些效益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就是通过关系从应用单位财务开来的。现在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学术水平,不是看这个人提出了什么新的思想或者搞了什么 发明创造,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如他人正面和重要的引用情况,而不是仅仅列 进了参考文献的那种引用),而是看谁是什么所谓人才或者获得了什么奖励。如 此,大家就没有心思再做学问,而是拼命地想方法造奖励,然后拿人才。在这样 的环境下,怎么能出杰出人才(B类)呢?所以说,钱老把没有出杰出人才(如 果钱老说的是B类人才的话)归为是中国学校培养的失败的话,我感觉是有失公 平的。钱老还说“六十多年来,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想一想,在这种科研环 境下,怎么能出诺贝尔奖呢? (XYS20091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