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清华园走出的榕城乡贤们 清华大学福建校友会 陈家宝(无68届) 自1911年4月 29日,清华学堂在北京西郊一处秀丽的皇家园林——清华园开学, 迄今已走过90个年头。其间,伴随我多灾多难之民族,清华大学几经风雨而艰难 前行,屡历磨难而矢志不移,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大学者、 大科学家、工程设计大师和政坛人物。 水木清华,大师荟萃;钟灵毓秀,英杰代出。在这世纪之交,清华大学迎来了九 十周年大庆。回顾世纪清华,作为群星灿烂的大师之园,共培养了本科、专科毕 业生9万余名。清华学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许许多多国家和 地区。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构筑了清华辉煌的知识殿堂。清华人为民族, 为国家,乃至人类科学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 和教育事业最可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历史丰碑。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在中国科学 院992名院士中,清华学人占了297名,而中国工程院541名院士中,清华学子则 占了102名。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我们的家乡福州,在刚刚过去 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拼搏和振兴,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尽管 福州地处东南一隅,和北京关山险阻,挡不住我们乡贤们冲出本土,走向全国, 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从世纪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到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到 解放后“工程师的摇篮”,一茬茬家乡父老乡亲跨入清华园,或求学,或任教, 和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单是福州地区就从这里走出了20位两院院士和遍布全国 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直至解放前的清华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 乃至当今的书记、校长、教务长及诸多教授专家学者。 从一套纪念邮票谈起 1990年,国家发行一套纪念邮票《中国当代科学家》(二)。在这一共四张一套 的“国家名片”中,乡亲们欣喜地发现,其中三个都是福建人,特别是侯德榜和 张钰哲两位竟都是我们福州老乡。其实,他们只是中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也是 福州人的骄傲。这里简单介绍20位院士的生平业绩,和家乡父老乡亲共勉。 两院院士齐争辉 侯德榜(1890——1974) 字致本。1890年出生在闽侯坡尾(今福州市台江区) 农民家庭。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化工专家。1903年得亲 属资助,就读福州英华书院。1912年清华学校毕业。1913年以10门功课均满分的 成绩公费留美。1917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被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公司聘为总工程师。 1950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顾问,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他 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协会和中国化工协会理事长,是我国化学工业的 奠基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打破国际制碱托拉斯对中国制碱工业的垄 断,与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制碱企业。1932年,用英文撰写的《纯碱制造》一 书将铵碱法制碱技术公之于世,打破了帝国主义者在制碱技术上的封锁垄断。 1943年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制碱实验, 在实验室连续生产了纯碱和氯化铵,被世人 称为“侯氏制碱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建国后领导开发碳酸氢铵的 新工艺流程,促进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 1974年8月26日在北京去世。1990年8月9日,首都科技界、化工界在人大会堂隆 重纪念侯先生百岁诞辰。温家宝等600多人参加,纪念他对化学工业技术的重大 贡献,称之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制碱权威,著名科学家”。 侯德榜、侯虞钧是福州籍的一对伯侄院士。 张钰哲(1902——1986)1902年2月16日生。闽侯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 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天文学家。1919年考进清华学校,在高等科学习4年毕业。 1923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1926年毕业,1929年获博士学位。 1928年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定名为“中华”。1929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物理系 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员、所长。1946年再度赴美研究,观测发现了一颗 新变星。1948年3月回国。解放后,天文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他历任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他还是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30多年来,他所 领导的行星研究室获得了7000多次小行星成功预测,发现了80多颗小行星,有的 已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省市的名字来命名,还有以“紫金山”命名的两颗周期 慧星和一颗抛物线轨道的慧星。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第2051号 小行星定名为“张”(2051),以表彰张钰哲的重大贡献。1986年7月21日去世。 邓叔群(1902——1970)1902年12月12日生。福州竹屿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 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微生物学家。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 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获植物病理学博士和森林学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历任 岭南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教授。32—37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中央 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后任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历任东 北林学院教育长、副院长,沈阳农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副所长等职。还是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保学会理事。1963年在广州创 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长期从事真菌学研究,是我国粘菌和高等真菌 分类的奠基人,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他亲自采集和鉴定的真菌标本数以万计, 研究的真菌种类有3400余种,占全国已知真菌总数的45%,其中的2400种,已载 入他的100余万字专著《中国的真菌》一书。发现真菌新种123个,新属5个,已 为世界所公认。1970年5月10日在北京去世。 位于福州东门外的竹屿村地灵人杰。竹屿邓氏不及百户之族,仅现代就出了海军 中将邓家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邓昌黎,台湾音乐大师、当代知名小提琴家及指 挥家邓昌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文学家邓拓和邓叔群等名家。 傅鹰(1902——1979)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胶体化学家。 闽侯人。1919年入燕京大学化学系,22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 1929年回国,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东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等任教。 1939年后任厦门大学教务长和理学院院长。1944年任重庆大学教授。1945年再度 赴美。1950年回到新中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等校。1954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 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学术造诣很深,对胶体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尤为突出, 提出一些经实验证明的新的创见。首创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热化学 方法。发现溶液中多分子层吸附现象,并将BET多层吸附公式由气相中的吸附推 广到固相中的吸附。 傅承义(1909——1999)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 家。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作研究生,一年后从事教学工 作,并进行热力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大。1939年考 取英庚款留学,1940年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修,1941年获物理学硕士,转赴美 深造。1942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地球物理学大师古登堡教授攻读地震、 地球物理学,1944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震波理论的先 驱性论文。1947年春毅然回国,就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务。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 长,中国地震学会名誉理事,《地球物理学报》主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是傅鹰院士的胞弟,兄弟两院士双璧联辉。他的好几位高足也跻身院士行列。 刘崇乐(1909——1969)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昆虫学家。福州 市人。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24年获博士学 位。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34年任清华大学农 业研究所教授,1946年任清华大学农学院昆虫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发掘天敌资 源,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振铎(1898——1958)原名木官,字警民,笔名西谛。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文史学家、文物考古学家、作家。原籍福州长乐。 1917年夏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瞿秋白,沈雁冰,叶 圣陶,胡愈之,许广平等先驱者共事革命文学活动。1931年秋到北平,任燕京大 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主编《文学》,《文学季刊》等。1935年春到上 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其学术上突出贡 献主要是在新文学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中国文学史的建树及中国文物考古学 的开拓三个方面。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常务委员,先后担任国家文物 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 1958年10月17日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沈 元(1916—— )1916年4月28日生。福州市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 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 1940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1943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5年获英国伦敦 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当时他靠手摇计算机就已经对圆柱体在高速气流中 的运动规律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谢绝了英国方面待遇优 厚的聘请,于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 后任清华大学航空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院长、 名誉院长。他是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 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沈院士老家在福州双抛桥,曾在母校英华中学短期授课。他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 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院士。 梁守磐(1916—— )1916年4月13日生。福州郊区梁厝村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科学技术学部委员。火箭技术专家。1937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193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任西南联大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技士课长,1945年任浙大教授、系主任。1949年就完 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飞机发动机图纸。1952年任哈军工教授。1956年后历任国 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副院长,七机部研究院副院长,航天部总工程师。先后主持 了多种战术导弹的设计、试制、定型直至批量生产。他主张采用国产燃料,推动 力更大并解决了剧毒问题,为祖国航天事业立足于世界奠定了基础。1988年获国 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是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协会副理事长,中 国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 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世真(1916—— )1916年1月7日生于日本千叶。福州市人。1980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原子核医学家。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39—40 年 在中央大学研究合成药。1946年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药理学。1947年起 任美国衣阿华大学助教和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48—49年在该校分获化学硕士、 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顶住了美方加薪、破格提拔等诱惑及以莫须有的罪 名逮捕其夫人的威胁,经过努力,于1951年8月返回祖国。历任协和医学院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研究所教授,防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首都核医 学中心主任。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名誉主 任委员,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核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 务委员。他领导研究的核医学技术和临床核医学科的研究相结合,率先在国内开 展肿瘤放射免疫的显像及导向治疗取得丰硕成果,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及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核医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卢兆钧(1917—— )1991年当选为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专家。 福州市人。他的老家在福州东街,很小就随父北上,在京城长大。1941年西南联 大土木工程系毕业。曾任交通部桥梁工程处工程师,清华大学教师。后到美国哈 佛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土力学泰斗太沙基。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科 学硕士。1950年回国后历任铁道部科研院研究员,岩土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土 木工程协会理事。他一直从事土的基本性质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研究,在我国 最早阐明了硫酸盐渍土的松涨特性和铁路通过盐湖及流沙地区的稳定性问题。五 十多年来,他跑遍了铁路各线,也曾来过福建工作。60年代鹰厦铁路修建时遇到 多处山体塌方滑坡,铁道部派他回福建解决了这一问题。十多年前,福建盖房子 遇到软土导致建筑物下陷问题,他也应邀回来商讨对策。他是我国铁路路基土工 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对我国土力学学科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茹玉(1919—— )1919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女。闽侯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有机合成化学,合成农药化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化学系。后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和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1948年考取美国加州大学 研究生,后转入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1952年获博士学位。53—55 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任副研究员。1956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中国植保学会理事,中 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农药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 国侨联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陈 彪(1923—— )1923年11月30日生于北京。原籍闽侯螺洲(今福州市仓山 区)。早年就读于省福中(今福州一中)、英华中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天体物理学家。41—42年在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学习,1946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成都)物理系。1947年后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理 论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天体物理力学等方面研究,并参与早期中国科学院北京 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太阳观测站的建设,为中国建立太阳色球和光谱实测工作做 出了重要贡献。历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理论天文研究室主任。1982年起兼任 云南天文台台长、名誉台长。是中国天文学会理事,还是国际天文学会第十二届 委员会(太阳活动)委员。 张 钹(1936—— )1936年3月 26日出生于福清的一个书香门第。1995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人工智能专家。1953年以数、理、化三门满分的优 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58年自动控制系毕业留校。先后在自动控制系、电子工 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提出的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并进 一步提出的统计启发式搜索算法和时间规划算法是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 他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国家教委科技委计算机科学学科组成员、国家高技术 (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全球华人智能自动化指导委员会成员。 1994年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信息与控制论学部选为外籍院士。 他的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从教,受其耳闻目濡,从小遍读文学著作;还承继了 母亲的艺术细胞,对音乐、绘画均有爱好。自1986年担任博导以来,培养了近20 名博士生。其中多名已成了博导、教授。 黄培云(1917—— )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专家。福州市人。 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毕业 后在该院工作。1946年底回国,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矿冶系主任,中南矿冶学院 教授、副院长,中南工业大学教授。还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 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协主席。他长期从事冶金物理化学、金属材料和粉末冶 金等领域科研和教学工作,在粉末冶金和材料学科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创立 了粉末压型理论和烧结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航天、航空、原子能等军工和民用 材料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陈一坚(1930—— )1999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飞机设计专家。福州市苍 霞洲人。上中学时,日机狂轰滥炸,国民党没有飞机抵抗。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很 大,他发誓“人家有飞机,我们也应该有”。中学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考入清 华大学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1952年毕业后曾在航空部第一飞机设计室及601 所从事国产飞机设计工作。1964年至今在603所从事“强五”、“运七”、“飞 豹”等十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工作。曾被报刊誉为“飞豹飞机之父”。先后被评 为航空部及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中国航天总公司603研究所总设计师、研究员, 并为南航、北航、西北工大兼职教授。 卢耀如(1931—— ) 1931年5月出生于福州市横街一户清贫的知识份子家庭。 中国工程院院士。岩溶水文地质学家。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3年起一 直在国家地质(矿产)部工作,对“喀斯特”——岩溶地质有精深的研究。在论 证新安江地区不存在喀斯特渗漏、分析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机理和长江三峡南津 关碳酸岩坝区的勘测研究和巫山危岩的判断处理等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现为国 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 上被推为岩溶水文地质分会主席。 还在英华中学时他就参加了铜管乐队,入大学又参加了清华铜管乐队,后来和物 理系同学组建了民乐管弦乐队,担任指挥。在清华园还坚持每天跑三千米。跑步 使他在漫长的地质勘探生涯中拥有强健体魄;音乐则使他在人生风霜面前永葆乐 观精神。 郭孔辉(1935—— )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工程专家。福州人。 52—53年在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于吉林工大。曾任长春汽车研究 所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工大教授。1993年任吉林工大副校长、汽车 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还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汽车工程师联合会1994年学术年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等八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 务。60至70年代曾先后主持完成我国第一批8*8等高越野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汽、二汽的汽车底盘试验室的筹建和十多套试验设备的设计研究工作,80年代 以来组织承担完成了国家、行业和一汽集团的新型汽车开发研制工作以及多项重 大科研课题的研究。是中国汽车公司劳动模范及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获得者。 林家翘(1916—— )1916年7月7日生于北京。原籍福州市。美籍华人。1994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力学与应用数学家。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留校当助教。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次年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至今历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教授。1987年被 授于清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名誉教授。他在流体力学的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 的工作带动了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在应用数学研究方面,发展了解析 特征线法与WKBJ方法,是当代应用学派的领路人。他还历任美国数学会应用数学 委员会主席、工业和应用数学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 士。他是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学者。 蒋南翔校长生前多次说过“清华大学就应当培养更多象林家翘式人才”。 林同炎(1911 —— )1911年11月14日生。原籍福州市。美籍华人。中国科学院 外籍院士。建筑土木结构专家。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25年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 工程专业。1931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1933年获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直接 力学分配》被命名为“林氏法”而被广泛应用。1933年回国,在成渝、滇缅等铁 路工程局任总工程师。1946年定居美国。46—76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 分校副教授、教授。1953年创建林同炎设计事务所。1967年当选美国工程科学院 院士。1972年创建林同炎国际公司,任董事长。1976年退休时美国加州大学授予 终身荣誉教授和最高克伯利奖。美国科学院和工程研究院颁给他“四份之一世纪 贡献成就奖”。1986年获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 有趣的是,林同炎、林同骥两院士也是福州籍的另一对兄弟院士。 大师学者竞风流 清华在造就众多科技专家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孕育了难以计数的人文社会科学 及其他领域的灿烂星辰。在福州乡亲中就有经济学泰斗陈岱荪,著名教育家、物 理学家萨本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著名法学家王铁崖,著名文学家、诗人林 庚,建筑美学家、女诗人林徽因及著名的科技战线的“铁人”陈篪等。还有各条 战线上的学者、名流,为榕城人文景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鉴于篇幅所限,亦仅 列20名简介如下。 陈岱荪(1900——1997) 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闽侯螺洲(今福州市 仓山区)人。1918年在上海应试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1919年在清华学 堂学习时即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以公费生考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两年后 得学士学位。继而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四年,相继得硕士、博士学位。1926年底 回国受母校聘,直至1952年任清华及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法学院院长 等职。院系调整后,调任中央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1953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 1984年清华成立经济管理学院以来,受聘为经管学院名誉教授,直至1997年逝世。 陈老一生爱祖国,爱人民,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淡薄名利,忘我工 作,以其学术上的深厚素养、精湛水平和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为人 师表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敬仰。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近代经济 学泰斗”。是全国政协常委。 1995年95岁寿辰时,朱熔基总理亲笔写信祝贺曰:先生年高德勋,学贯中西,授 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我于1947年入清华,虽 非入门弟子,而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景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始得 求教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 萨本栋(1902——1949) 物理学家、教育家。蒙古族。福州市人。1921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深造。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机械系、马萨诸塞大学吴斯得 学院机械系攻读,获博士学位,创“萨氏定律”。192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 教授、理学院院长。“七七”事变后任厦门大学校长。44—45年赴英、美讲学并 参加联合国原子能研究。返国后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负责筹建数理化科学中心。 1948年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工作并赝选为院士。1949年初病逝。 高士其(1905——1988) 1905年11月1日生。闽侯人。故居在福州鳌峰坊。现代 科学文艺作家、诗人。1918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毕业后入美国威斯 康辛大学化学系。1927年入芝加哥医学研究院读医学博士课程并负责保管细菌标 本。1930年毕业回国。 因1928年在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1939年后全身瘫痪。1934年起开始致力 于科学文艺创作。他的科学小品熔科学、文学、政治于一体,文笔清新隽永。科 学诗更是开一代先河,在诗坛上独树一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选为 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委员,1951年任文化部科普顾问,1979年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作协理事,1980年选为中国科协常委。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数十 年来他以惊人毅力,克服全身瘫痪带来的痛苦和困难,坚持创作。著有科学小品、 科学诗、科学论文等30种,150余万字。1988年卒于北京。 谢冰心(1900——1998) 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三坊七巷”之 杨桥巷。长乐人。现代女文学家。1913年随家迁居北京,1914年入北京贝满女子 中学,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后并入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威尔斯 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同年早期散文代表作《寄 小读者》出版。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女子理学院任教。抗战爆发 后,其夫吴文藻教授任教的清华大学迁到云南昆明,冰心随夫南迁。她在梅贻琦 校长夫妇来家做客时为夫君所戏作的“宝塔诗”被后人传为趣谈。曾主编《妇女 文化》半月刊。1946年回到北平。冬,举家去日本。49—50年作为东京大学第一 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1951年回国,写了《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等多篇名章,明朗乐观,富有时代气息。她是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 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顾问。1998年逝世于 北京。 林徽因(1904——1955) 女建筑学家、文学家。原籍福州市。1919年随父去英 国,1921年回国。1923年赴美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后入耶鲁大学戏 剧学院学舞台美术。1928年回国。林徽因是清著名学者林长民之女、著名建筑学 家梁思成夫人。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学家、装饰艺术家,还是散文家戏剧家。 1930年后在东北大学、燕京大学任教。30年代从事诗歌创作,发表诗歌、散文、 小说和剧本,为新月派成员之一。抗战后随校迁往昆明,1946年举家返回北京, 住进清华园。解放后被清华大学建筑系聘为一级教授。和梁思成教授一起领导清 华设计小组设计的国徽图案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称赞并被采纳通过。1952年被任 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负责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设计。1954年 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 55年4月1日在北京病逝。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伟长等社会名流组成。 终生挚爱她的老友、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取典于林徽因诗作的挽联引人注目:一身 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邵循正(1909——1973)1909年11月20日生。福州市人。历史学家。 1930年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专攻中国近代史。1934年 赴法留学,研究搜集蒙古族资料。193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讲师。抗战爆发后人西 南联大历史系教授。1945年赴牛津大学为访问教授。1946年回国后在清华担任 《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 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料编辑室主任。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参加《元史》标点整理工作。著有〈邵循正论文集〉,与人合著〈中国历史概 要〉,主持编校,盛宣怀专刊信稿〉等。 1973年4月27日逝世。 唐 钺(1891——1987) 字蘖黄。1891年1月 7日生。闽侯人。实验心理学家。 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心理学和哲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 理学系继续深造并从事哲学部心理学研究工作。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 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 及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授 兼中国心理学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 1987年2月5日在北京去世。 吴 宪(1893——1959) 字陶民。1893年11月24日生。福州市人。生物化学家、 营养学家。早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赴美入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 攻读造船工程,后改学化学。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录为研究生, 1919年以“血液系统分析法”论文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 物化学助教,1924年升为主任,1926年升教授,为该院三人领导小组之一。1944 年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组建营养研究所。1946年任中央实验卫生院北平分院院 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1947年被选为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及美国亚拉巴马州 科学院院士。 1959年8月8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方 纲(1913——1981) 1913年9月20日生于北京。闽侯人。抗生素学家。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先后在昆明、贵阳、重庆等地任教。1942年赴印度哈 天金研究所进修鼠疫研究。194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从台湾回到大陆,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细菌室主任。抗美援朝时在 防细菌战中做出突出贡献。获第二届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奖章。1954年在短时 间内找到了巴龙霉素和卡那霉素产生素,填补了中国抗生素生产的空白。 曾任国家科委抗菌素专业组成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微生物菌种保 藏管理委员会委员。1981年1月7日逝世。 陈体强(1917——1983) 1917年2月10日生。闽侯人。国际法学家。1939年毕业 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45—4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国际法,获哲学博士。1948 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研究部 副主任及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56年起先后在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法研究所和国际问题研究所担任和主持国际法研究工作。1981年担任外交学 院教授并兼任北大教授、外交部顾问。198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所著《关于承 认的国际法》一书,在国际法学界受到好评。曾撰写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 国的席位、台湾主权应属中国、中印边界问题、北部湾海域划分问题等方面文 章。。1984年出版所著《国际法论文集》。 1983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 严叔夏( —— 1962) 幼名菩贤,字以行。闽侯阳岐(今福州市仓山区)人。 青年时代就读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和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福建协和大 学任教,后又分别在福建学院和福建师专任教。1947年参加民盟地下活动。解放 后当选为协和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年院校合并为福州大学校务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1952年调任福州市民盟主委,同年又调任福州市副市长。1962年病 逝。 阳歧严氏家族名人辈出。近代不乏“海军世家”。两院院士严恺等均出自此门。 他出身名门世家。其父是著名思想家严复,其妻是陈宝琛外甥女林慕兰,长女严 倬云为台湾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是台湾著名实业家辜振甫之妻,二女严停云, 笔名华严,为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 陈 篪(1927——1978) 1927年2月生。冶金学家。螺洲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物理系。后任冶金部钢铁研究院金属物理室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致力于 断裂力学的研究,对开拓中国高温合金的研究和培养该领域的研究人才做出重要 贡献,把中国的断裂力学研究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1976年带病完成9项研究工 作。第二年忍着“甲状腺癌”扩散的巨大痛苦,苦战三个月,终于找到在断裂力 学领域以解析法分析裂纹扩展规律并亲自写了两篇文章,整理出版《金属断裂研 究文录》,被称为“科技战线上的钢铁战士”垂范于人世。 地处福州南台岛一隅的螺洲人文荟萃。历史上“螺江陈氏”中进士的竟达21人之 多,且多为朝廷重臣如刑部尚书陈若霖,清帝老师陈宝琛等。现代又出了陆军中 将陈长捷,海军中将陈庆甲,经济学家陈岱荪,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天文学家 陈彪和他的胞弟物理学家陈篪等名家。 施嘉炀(1902—— )著名水利专家。福州市人。1915年离开福州考入清华学堂, 1923年毕业。解放前后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解放前曾任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 解放后为清华大学资深教授。1992年九十高龄开始编写《水资源综合利用》一书, 共6大篇,20章,55万字,可谓鸿篇大著,实为老而弥坚。施先生毕生从教,桃 李满天下,高足遍地,其德高而望重,是当今清华元老中的领军人物。 先生身体硬朗,热爱故土。少小离家,近90岁返乡,在校友会老学长陪同下竟能 健步登上武夷山。对家乡的肉松鱼丸更是情有独钟。 林 庚(1910—— ) 字静希。1910年2月 22日生于北京。闽侯人。诗人、文史 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 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 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 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 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 《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名著。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王铁崖(1913—— ) 原名庆泉,笔名石蒂。国际法学家。福州市人。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同年入清华研究院,为国际法研究生,1936年 获硕士学位。1937年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研究国际法。1939年回国, 历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教授兼中国外交学院、中国政治大学教授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大学美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常设仲裁院仲裁员,国 际法研究院院士和世界艺术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国际法理事会咨询理事,亚洲学 会国际理事会理事。 林传鼎(1913—— ) 1913年10月 29日生。闽侯人。心理学家。1938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1944年获辅仁大学硕士。1949年获比利时卢万大学博士。现 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科研所名誉所长。还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 长。在开拓和发展中国心理测验研究工作中卓有成果。40年代初与人合著《心理 测验增注目录》是当时较完备的心理测验工具书。撰有论文《我国古代心理测验 方法试探》。又通过对500例1—10天婴儿哺乳动作反应的实验观察,提出情绪在 其发展中是汽化过程和分化过程的对立统一的论点。著有《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 题》等。 洪 晶(1917—— ) 1917年3月4日生于北京。原籍福州市。女教授。全国政协 常委。193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0年毕业于昆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1946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光学硕士。1951年回国任辅仁大学副教授,哈工大教 授、副校长。她是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还是黑龙江 省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 协常委。著有《固体的力学和热学性质》等。 方福林(1920—— ) 1920年7月 3日生于北京。闽侯人。变压器制造专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45年考取教育部留英公费实习生赴英国茂伟公 司实习,分别为该公司和布赖斯电工制造公司的变压器设计工程师。1951年回国 后,历任上海电机厂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西安变压器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备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工程谘询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兼总 工等。在研制各式我国第一代变压器工程中做出重大贡献。 李 刚(1926—— ) 曾用名智滋。1926年3月生。福州市人。高级工程师。全国 政协常委。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49年入党。历任第一汽车制造厂规 划处处长、副总工程师 、副厂长、厂长。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和 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是中国共产党第12届候补委员,第七届全国政 协委员、常委。 林宗棠(1926—— ) 1926年11月7日生。福州市人。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航 天工业部部长。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同年入党。1956年任国家经委副 处长。曾任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副总工程师,上海重型机器厂总工程师,5 万吨模锻水压机总设计师。1978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后任中国科委高能物理实 验中心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北京正负粒子对撞机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机械 委副局长,国家经委副主任,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主任。1988年任航天工 业部部长。1992年当选党的14大代表,1999年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环保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