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在滔滔功利浸染的荧屏上,是他使科学有了喘息空间;是他让文学和科学互诉衷 肠;也正是他―― 让科学走近大众   2005年03月02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周欣宇   “赵致真先生!”听到正在致辞的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评委会主席约翰·林 奇提到自己的名字,坐在台下的赵致真略微有些惊讶。   会场变得格外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他。   约翰·林奇接着说:“我和你一样对科学充满热爱,同时我也是个积极传播 和普及科学的人。我们需要关心生态和环境,就像你一样;我们需要揭露伪科学, 就像你一样……我们必须善用我们对科学的热情,对科学的信念和对科学的爱。”   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国际科技电视界“大腕”第三次齐聚北京。没有奥斯卡的颁奖盛会和戛 纳的红地毯,没有望眼欲穿、早早等候的观众和耀眼的明星,却集中了世界一流 的科技影视作品、一流的制作公司和一流的评委———在波澜不兴中,北京国际 科技电视节已走过6个年头,成为国际上最权威的科技电视节之一。   今年61岁的赵致真,1998年发起了这个电视节。当时,他是武汉电视台台长, 到前年退休时,整整在台长的位子上工作了19年。   “我曾在电视台的欢送会上夸过海口,说我这辈子如果能有点成绩,那一定 是在60岁以后做出来的。”赵致真信心十足地说,“原来是在‘文山会海’之余 做科普,还能取得一点成绩,何况现在有了大块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事实上,赵致真是第一个真正把科普节目导入中国电视荧屏的人。他主持制 作的《科技之光》曾是中国电视荧屏上惟一的科普节目。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 促进了中国电视播出结构的改变,让科学第一次在电视上有了一席之地。   20年前,当赵致真调入武汉电视台任副台长时,全国几百个电视台几乎都把 科技栏目排除在外。看着各家电视台每天不厌其烦地请观众欣赏歌舞、教人们烹 调、穿时装、甚至描眉画眼,赵致真觉得电视无与伦比的能量正在被浪费。   对照国外电视节目的构成,他发现了其中巨大的差别:许多国家的电视科普 节目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号称“科学立国”的日本便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 了电视节目中科技内容必须达到的播出比例。而我们的电视节目中,这些内容几 乎一片空白。   那段时间,他一边在各种公开场合及报纸上呼吁改变中国电视播出结构,一 边在自己的地盘上率先干了起来。   上任不久,他抓的一件大事就是筹建科技部、创办科普栏目《科技园地》。 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科技之光》的前身。   1986年,哈雷彗星即将回归的消息并未引起中国公众太多的注意,赵致真却 认为这是值得全人类关注的大事。他亲自撰稿,并指挥摄制了专题片《欢迎你, 哈雷彗星》。   许多观众正是从这部电视片中第一次听说了哈雷彗星。今天的人们已无法想 像,这部片子是近乎用手工作坊的方法完成的。当时还没有电脑动画,对于一个 地方电视台来说,连手绘动画都是奢侈的。赵致真就把图片从书上撕下来,贴在 油墨盒上,用手慢慢旋转来表现天体运动。   1991年,赵致真以每集200元的成本,制作了少儿科普电视片《凯丽阿姨讲 科学》。当时《渴望》热播,凯丽正炙手可热。赵致真心想,讲科学也可以利用 明星效应嘛!他在电话里真诚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凯丽很爽快地接受了邀请,尽 管每集片酬只有40元。不知不觉这部系列片拍了100集,并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 出,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科普电视片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很少有人知道,赵致真的青年时代是在黑暗的矿井中度过的。1968年,他大 学毕业后因父母亲曾被划为“右派”,被“发配”到山西太原西山煤矿,一待便 是 11年。那段岁月,赵致真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为矿工冲洗放大照片,安装半导 体收音机,给学生制作物理和数学教具。他深深感受到,即使在最闭塞的环境里, 科学仍能照亮人们的生活。   有段时间,赵致真制作的节目,受到前广电部部长艾知生的注意,并决定调 他到中央电视台筹建科技部,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令赵致真想不到的是,当《科技之光》即将在中国教育台开播时,竟接到上 面的红头文件要求立即停播。这次他据理力争。他在一封申诉信中写道:“在我 们对黄色录像屡禁不止,对盗版影碟束手无策时,却如此雷厉风行地禁科学,究 竟是何道理?纵然有十二道金牌,时代已经不是南宋当年。”   这件事后来终于得到当时广电部领导的公正解决。赵致真曾调侃道,中国聪 明人的代表是诸葛亮,将智慧主要用于人际间的谋略;西方聪明人的代表是牛顿、 爱因斯坦,将聪明才智献身于科学。如果牛顿、爱因斯坦和诸葛亮一起共事,他 们肯定早被诸葛亮气死了。   美国制作一小时科技节目要用80万到100万美元,而赵致真只能照这个标准 的二百分之一投入。但即使这样,《科技之光》开办之年的各种花销仍达1200万 元,正好是全台年度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这意味着少盖多少宿舍,少买多少汽车呀!”赵致真说。因此,从《科技 之光》开办之日起,坎坷和非议就始终伴随着它。有人说这个栏目“吃武汉的饭, 干全国的事,沽名钓誉”,也有人说赵台长举全台之力,不过是成全了一己兴趣 而已。但赵致真的决策却得到了全台有识者和武汉市领导的支持。   1995年,中央电视台致函武汉电视台,邀请《科技之光》到中央电视台新开 办的第七套卫星节目播出,至此,武汉电视台被视为“科普宣传的国家队”。 《科技之光》是当时中央电视台惟一的科技节目,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得 以确定为科技、军事频道的基本依据。   “我们来到一间咖啡厅,站在一大排供应饮料的龙头前,如果看到每个管子 都是一会儿放茶水,一会儿出牛奶,一会儿流果汁,那该多么困惑?”赵致真比 喻说,“我们有经济频道、文艺频道、体育频道,毫无疑问,当然应该有个像模 像样的科技频道。”   就在《科技之光》加入央视频道播出不久,赵致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 发的“儒勒·凡尔纳奖”,之后,各种国内、国际大奖接踵而至。他是首位获得 国际科普界最高奖项———普里莫·罗菲斯奖的中国人。   1998年,赵致真应邀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电视节评委,在下榻的酒店里,已 经有过多年交往的各国科技电视制片人不约而同地问赵致真:“你们有这么棒的 制作队伍,为什么中国不搞一个自己的国际科技电视节?”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在中国筹办自己的国际科技电视节,不仅可以用最便 捷的方法,让国内科技电视界有机会以当今世界顶级水准的作品为参照系,提高 行业水平,而且可以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电视和中国文化。   可是,备席容易请客难。如果国际一流的科技片不来参评,最权威的人士不 肯出任评委,电视节就毫无权威性可言。再说,万一出现知识产权问题,该如何 向这些国际同行交代?赵致真知道,做这件事,实际是在拿国家的形象和自己的 信誉做抵押。他多管齐下,一方面在国内四处游说,尽可能争取更多领导和部门 的支持;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科技电视积累的资源,向国际同行发出邀请。   不久,20多个国家的200多部科技片陆续抵达。武汉电视台科技部的工作人 员成了海关的常客,他们取回录像带,编制目录、说明,转换制式,并进行预审。 即使每天观看10部片子,也要连续工作20天。   没人否认,没有赵致真就没有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虽然这个电视节已成功 举办了三届,但赵致真始终有个隐忧:如何创造一个稳定而良好的机制,让《科 技之光》这个品牌和这支队伍可持续发展,让北京国际科技电视节长盛不衰。   不再担任武汉电视台台长的赵致真,如今终于成就了他另一个梦想———科 普作家。他再次拿出当初促成科学与电视结合的劲头儿,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科学 与文学的联姻。   2003年,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十月》,将赵致真的两篇科普电视文稿《追寻 永乐大钟》和《守护敦煌》作为散文同期发表,接着又刊载了他的长篇科普散文 《我们的灵与肉》。此后,中国科协与《十月》联手邀请笔力正健的中青年作家 为有成就的优秀科学家撰写报告文学,开设了“科技工作者纪事”栏目。这在大 型文学期刊中尚属首次。   去年,“文学与科学相遇的地方”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赵致真在会上说: “今天为时代定调的东西是科学……面对一个几乎被科学完全‘翻新’了的世界, 文学将如何好自为之呢……文学不知道科学在做什么的怪现状看来需要起一点变 化。”《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篇发言。   赵致真多年的同事和助手王亚非评价说:“赵致真站在科学与文学的交叉点 上,并能在这两大领域之间自由往返。”   出身文学世家的赵致真,1967年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青年时期他从事过 专业创作,练就了文学功底。巍巍黄鹤楼上千年吉祥钟的铭文便是他的手笔。   赵致真家的书房墙上,挂一幅范仲淹28世嫡孙范敬宜亲笔书写的《岳阳楼 记》。据说一次开会进餐时,赵致真乘着兴致一口气滚滚滔滔背下来《岳阳楼记》 后,同桌的范敬宜惊喜之下,专门为他书赠留念。 (XYS200503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