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从SARS看到:吴国盛的“科学传播”无法代替科普   陶世龙   久闻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哲学教授吴国盛力主用“科学传播”代替科普, 初以为不过是名词之争,或者是为表示科普需要赶上时代的发展。其后看到他写 的《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发在北大科学传播中心及科学时报的网 站上,才知道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吴主任提出“替代”的理由有两条:   1、传统的“科学普及”是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即由掌握知识的人群 向没有掌握知识的人群传播,而现在应该是公众与科学家之间平等的双向互动过 程,即科学传播。   2、政府和传媒的介入,使科学普及的运作方式由少数人的事业变成了一项 社会立体工程。   这两条理由中,第二条是完全不能成立的。1949年以前,政府做的少,民间 做的科普可能更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介入。那时的一些科学馆,民众教育馆, 都有普及科学的内容。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政府的投 入就很大了,开始在文化部下设有科学普及局,北大化学系教授袁翰青出任局长, 他可不是挂名的,手下还有一批人,有钱有物。上面如此,下面也有相应的机构 承担科普任务。1950年学苏联,这个局没有了,改由新建立的“中华全国科学技 术普及协会”做科普的事。这个协会后来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 合并组成今天的中国科协,继续做科普。看起来是政府没有专门机构在管了,但 协会的工作实际上还是由政府在拨款支持。而且像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 地质博物馆这些单位,也做许多科普工作,都是在政府的计划之内,不是什么 “少数人的事业”。全国从上到下有数以万计的科普工作者和群众的科普积极分 子在做科普工作,现在要开展科普,也还得靠他们。我以为已经形成一项“社会 立体工程”,无非那时还没有这类新词罢了。   中国的传媒也是一直介入科普。我本人从事科普创作,就是从在报刊上发表 文章开始,而且是在这方面做的最多。   再说第一条理由,有部分道理。但吴主任颇不以为然的“居高临下”的科普, 我看是无法取消的。因为自己不懂的事,就得向老师学,这时只能是老师讲学生 听,恭恭敬敬地学。当然可以讨论,也可以提意见,但显然不同于吴主任希望出 现的那样去理解科学的负面价值,以及参与科学政策的制定和科学体制的建立这 些事情。我以为传统的普及科学知识的作法不会过时。在这次抗SARS的奋斗中便 可看的很清楚。科技日报记者的调查发现,公众的传染病知识贫乏。从各方得到 的消息都是群众迫切希望快去普及,这当然有中国的特点,中国有70%的农村人 口,他们对科学的了解比城市要差许多。吴主任大概是按发达国家农民只占总人 口百分之几的状况来对待中国。   而且就算是全社会的教育程度和科学水平都提高了,但那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对于新加入社会的青少年仍然是新鲜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形式与内容或者需 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传授知识这一特点不会改变。北美的科学可谓发达了, 但类似的科普书,到处可见,譬如刚买到一本加拿大出版的《问题与答案》 (Questions & Answers)含天、地、生、人等部分,列出的还是“地球有多大 年龄?”“什么是化石?”这类打科学基础的问题。   另外,由于科学的发展和各人所学的专业的限制,对浩若烟海的科学知识, 很多是不了解的,如对SARS,一开始,很多人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感到需 要有人来普及,看了一点材料也不敢写这方面的科普文章,不像方舟子,正好属 于他的专业。我估计吴主任对SARS的了解大概也不多。这一点吴主任其实也清楚, 说过:所有的公民,包括那些科技专家,在他们的专业之外,一样需要启蒙。说 的很对,而既然是启蒙,我看不出这时的“传播”和“普及”之间,除了用词的 差别,有什么不同。   我以为普及知识为主的科普,什么时候都是需要的,也看不出西方经历过从 “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在现实中, 它们是同时并存的,只不过其目的,对象有所差别而已。   如“公众理解科学”的提出,是因为在西方的政治体制下,在建立核电站, 发展航天事业这些问题上,乃至开发某处的矿山,需要获得他们的民意代表的通 过,如果这些代表以及支持他们的民众对有关的知识缺乏,就可能得不到申请者 希望得到的结果,因此有关方面便努力用通俗化的形式使大家能够理解,或者说 做公关,事实上也是一种科普。这并不是什么“评价科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 响”,即如吴主任举出的“纳税人有权利来质问为什么他们的钱用于制造粒子加 速器,或者用于制造宇宙飞船,而不是用来改造生态环境,消除大气污染。”就 显然不是什么科学问题,不是核物理学或与航天有关的科学和技术本身有什么负 面影响需要大家去认识,而是人在应用这些科学技术的时候产生的问题。吴主任 在这里有意无意地把对象弄错了。   当然,公众有权参与科学政策的制订和科学体制的建立,但要真正做到“公 众”都来参与,有待于整个体制的改革,孤立的提出“科学传播”是不可能解决 这个问题的。   刚看到一条消息:北京市科协把在农村广泛开展防治"非典"的科普活动当作 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3年5月19日)“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宣传网络作用,开展 形式多样的防治"非典"科普活动。目前,市科协已发放农村防治 "非典"科普挂 图10000套,制作并发放防"非典"宣传折页20000张、科普展板800块,购买发放 《防非典手册》2230本,基本覆盖了郊区县的所有行政村。这些与"非典"有关的 发病机理、预防方法、传染途径和治疗手段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广大农村社会进 行了普及和传播,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让农民了解防治"非典"的知识,增 强了科学预防的意识,树立了战胜疫情的信心。”看样子这里的科普还不是吴国 盛的“科学传播”,因为吴主任的“科学传播”是没有考虑到农村的。他这样的 “科学传播’能替代科普吗!   陶世龙,2003/05/20 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XYS200305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