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科学无禁区 技术应节制 李醒民 《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02.7.19 近读李洁非先生的大作《下一个洞口在哪里》(《光明日报》2002年4月3日 “文荟副刊”,以下简称“李文”),深为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所感动。感 动之余,仔细回味一下全文,也着实有点遗憾:作者的关键概念是混乱的,对现 代科学观也缺乏了解。因此,尽管作者的出发点是善良的,立意也不错,但恐怕 难以收到使人昭昭之效,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强化或引起不应有的思想混乱。 为正视听,我觉得对李文实有厘清之必要。 李文中使用的“科技”一词,是一种很不规范的、极易产生混乱的用法—— 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在国外的文献中,通常以“科学和技术”称之, 从不把二者混用。“科技”一词在中国的误用和滥用,使人们往往把科学等同于 或混同于技术。这种混用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误导了科学政策的制定,忽 视或取消了基础研究,影响了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也使人们漠视或无视科学深 厚的精神价值和深邃的文化底蕴。(详见李醒民著:《科学的精神和价值》,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在现今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变得十分密切,在某些领域,要在二者之 间作出明确的划界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科学和技术毕竟是两个大相径庭的东 西。科学是以好奇取向的,以理解世界、追求真知为目的;技术是以任务取向的, 以控制世界、获取功利为目标。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比科学的历史久远得多,某些 技术即使在今天也完全可以脱离科学自主发展。(详见李醒民:《关于科学论的 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英国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 哲学家J.D.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说得好:“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具有 三个彼此互不排斥的目的:使科学家得到乐趣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发现外部世 界并对它有全面的了解,以及把这种了解用来解决人类的福利问题。可以把这些 称为科学的心理目的、理性目的和社会目的。”因此,起码人类发展科学的目的 并非全在于李文所谓的“功利主义”、“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严格地讲, 科学的社会目的只不过是其他两个目的的副产品,而且要以技术为中介,经过复 杂的转化链条才能达到。显而易见,把科学与技术混用为“科技”,不仅在实践 中有害,而且在学理上也难以自圆其说。 李文批评有人“迷信科技”,“夸大科技的绝对正确性”,“以为它无所不 能”,“无可置疑”。这种批评固然不错,但不知矛头指向何人?批评底层的老 百姓吗,那只因他们的科学素养不高,只怪我们的学校和传媒没有把科学和技术 的本真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们。批评庙堂的高官吗,那只能说明他们的水准还有待 提高。批评人文学者吗,他们之中相当多的人都具有或隐或显的反科学情结,当 然不会迷信和夸大“科技”。批评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吗,这无异于堂吉· 诃德和风车搏斗,或与稻草人较劲。因为早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以马赫、彭 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为代表的批判学派的哲人科学家就明确指 出,科学理论是可错的、暂定的、不完备的,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他们旗帜鲜明 地反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大力倡导为科学而科学。他们已明睿地洞察 到,科学导致的技术运用不周或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他们面对现实没有悲观 失望,坚信人类将获得时代的智慧,以日趋完善的社会文化技术和更加发达的科 学来防止有关弊端。至于李文所转述的“科学解释并发现着自然规律,一般人往 往因此把它跟自然本身、客观真理视为一体”,只不过是早已被现代科学哲学抛 弃了的陈腐观点,毋庸在此赘言辩正。 20世纪科学的代言人爱因斯坦是科学家的理性和良知的杰出代表。在以手段 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为特征的时代,他一再强调科学的局限性和道德的巨大意义。 他说:科学本身不是解放者,不是幸福的最深刻的源泉。它创造手段,而不是创 造目的。他发聋振聩地指出:“改善世界的根本并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人类 的传统和理想。因此我认为,在发展合乎道德的生活方面,孔子、佛陀、耶稣和 甘地这样的人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是科学无法做到的。”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 责任感的科学家,他1931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发表演讲时,谆谆告诫那些未来的科 学家和工程师:“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工作对人类有益,那么你们只了解应用科 学本身还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必须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努力的目标,要关心如何 组织人的劳动和商品分配,从而以这样的方式保证我们科学思维的结果可以造福 人类,而不致成为诅咒的祸害。当你们沉思你们的图表和方程式时,永远不要忘 记这一点!”遗憾的是,人们并未完全记住爱因斯坦的这些遗训,爱因斯坦的真 知灼见至今未能成为世人共同的思想财富。 既然技术在当代造成了一些负面后果,那么我们干脆禁绝——哪怕是暂时地 禁绝——它的源头科学好了。这种因噎废食的举动既不合逻辑,又不切实际。尤 其是,它会扼杀我们的一些核心价值,诸如思想自由、创造性、文明进步等等, 也会阻碍潜在为善的东西的涌现。更何况,科学以及作为其深层底蕴的科学精神, 是与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相通的或一致的,科学的价值即是人的价值。不用说,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善恶之分。因此,我的看法是:科学无禁区,技术应节制。 怎样对技术加以节制呢?这当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问题本身的复杂和 社会环境的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讲清。不过,我以为,从制度和人性上双管 齐下,也许有望力挽颓势。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与之对 应的社会文化技术的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尽可能地约束对技术 的误用、滥用和恶用。另一方面,发掘宗教、哲学、政治理念、伦理道德中的宝 贵因素,充分发挥其抑恶扬善的教化人性的功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 良心。至于在李文中遭到贬斥的“人欲”,并非全是坏事。大大超过正常生理需 要和健康生活需求的物质欲望,乃至贪得无厌,固不足取。但是,对知识、思想 和完美人格的永无止境追求的精神欲望,岂不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鲜明标识?岂 不正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和最高境界?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为知识而知识、 为思想而思想、为科学而科学是值得的。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欲,人可真要变成没 有思想、不会思想的“苇草”了,从而失去人的全部尊严。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