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悬在空中的论证 ——谈谈薛、赵、镜三位的逻辑 gecko 前几天看赵南元教授《浅谈因果与天鹅》,觉得其中有多数不妥。但和以前 发现赵教授文章中值得商催之处时一样,一是钦佩其文风直爽,二来自己性格懒 惰,所以虽然有提笔探讨的念头,最后也没有真动起笔。但刚才看到镜子兄《月 亮是悬在空中的吗》一文,发觉其文也有许多不妥之处。自己现在放假无事,所 以就下决心动笔写上几句浅见。 首先要说明,我不过是个在校的文科本科生(主修哲学/数学),对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的了解都极为有限,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也所知寥寥,大概算得上 某些人眼中“文科傻妞”的典型。整个讨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果关系”虽然 属于我个人极感兴趣的领域(形而上学)但我对此具体问题只有个十分模糊的概 念。所以在这里我并不打算对薛、赵、镜三位仁兄的论点做太多评论,而是试着 指出他们三位的论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薛文: 薛兄的《现代科学是悬在空中的吗》是一篇从头到尾“悬在空中”的文章。 为什么?因为它的中心论点建立在一个逻辑谬误之上。薛文的论证大致如下 (1)如果承认休谟的观点,我们就不能确保科学知识的绝对正确 (2)我们必须能确保科学知识的绝对正确,否则我们就“必须应该全盘抛弃 现代的科学框架,并拒绝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指导性作用”& “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是非理性的。 ----------------------------------- 所以,(3)如果承认休谟的观点,我们就“必须应该全盘抛弃现代的科学框 架,并拒绝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指导性作用”&“不得不承认” 科学技术是非理性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伪二难推理谬误(Fallacy of False Dilemma)。和其它犯了 伪二难谬误的论证一样,它把读者的吸引力引到二难中的一个方面(i.e.命题1) 而对至关重要的二难命题本身(命题2)却未加论证。为什么如果无法保证科学 知识的绝对正确我们就得“全盘抛弃现代的科学框架,并拒绝现代自然科学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指导性作用”?薛兄在文中没有给出任何的说明。事实上, 我认为这个二难命题本身是错的,因为它没有举出所有可能的选择(比如另一种 可能的选择是,即使我们不能确保科学知识绝对正确,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目前 最好的认知方法,所以继续接受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作用,直到我们找到更佳 的认知方法为止)。薛兄可能认为我所举的反例并不恰当,并且坚持认为命题(2) 是正确的,但命题(2)的正确性并非一目了然(self-evidential)也非不可纠错 (incorrigible),薛兄如果要在论证中使用命题(2),就必须先证明这个命题, 篇幅不够也至少要引用别人的论证。薛兄并没有这么做。所以即便命题(2)是正 确的,薛兄没有犯伪二难推理谬误,他的论证也是建构在不充分的理由上的。 顺便说一下,“休谟问题”(Hume's Problem)并非像薛文中说的那样是一个 “由休谟的观点而导致的”问题。“休谟问题”中的“问题”二字指得是某种需 要被解答的题目(“数学问题”中”问题”二字的意思),而不是某种需要被解 决的麻烦(“交通问题”中“问题”二字的意思)。“休谟问题”指得是休谟的 观点本身,而非由其观点“导致”的某种困境。此外,“导致”二字是用来形容 因果关系的,出现在一篇怀疑因果关系客观性的文章中实在令人吃惊。 赵文: 赵教授的《浅谈因果与天鹅》和他以前不少文章一样,读起来畅快淋漓,细 想起来却发现其经不住推敲。 “因果关系被康德说成是‘先验范畴’之一,我们也无法证明它真的那么‘先验’ (我们完全可能发现原始社会中的人没有因果关系的概念,或是持有一大堆混乱 的“因果关系”),可能仅仅是我们制造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 ” 我们说某个命题是“先验”(a priori)指的是它可以在缺乏任何体验 (experience)的情况下被认知,而非它必然会在缺乏任何体验的情况下被认知。 说因果关系是先验的是说“因果关系可以在不依赖任何体验的情况下被认知”, 而不是说每个人都有因果关系的概念。比如说我们说“最大素数是不存在的”这 个命题是先验正确的,说的是我们可以在不依赖任何体验的情况下证明这个命题 (我们不需要开着宇宙飞船在太空里四处寻找看有没有最大的素数),而非所有 人都能随随便便证明这个命题——我相信绝大部分原始人都不知道“最大素数是 不存在的”这个命题是什么意思(更别说证明它了),但原始人的无知丝毫不影 响这个命题的先验性。(这段只是说我认为赵教授对康德的批评不能成立,并不 表示我赞成康德对于因果关系先验性的看法。) “当我们说A与B是因果关系,说的不仅仅是A在B之前发生(哪怕是必然发生), 而是A引起B的发生。” 如果不考虑词序的话,A与B间有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指得当然是A 引起(cause)B的发生。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解释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说A “引起”B的发生时指的是什么?别说我们指的是A与B之间有因果关系^_^。 “验证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看A是不是B的‘充分条件’” 这里我要谈的是赵教授的论点(他似乎没给出任何论证)。如果“验证因果 关系的方法就是看A是不是B的‘充分条件’”的话,那赵教授必须承认“踩油门” 和“汽车加速"之间没有能被检验出的因果关系。因为很显然“踩油门”并不是 “汽车加速"的充分条件——如果汽车的发动机被偷走了,就算把鞋底踩破汽车 也不会加速(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常识判断,我没怎么开过车,对汽车结构也没 多少了解,大家在相信“没有发动机的汽车不会因为司机踩油门而加速”之前请 征求专家意见)。 至于什么是因果关系以及我们如何检验因果关系,当前哲学界有四种主流看 法(注意,因果关系这个问题上我所知有限,所以接下来我只是试着勾勒一下哲 学界当前对此问题的主流看法。篇幅起见下面的各个说法都经过了极大简化,不 能保证完全达意,对此有兴趣者请参考有关专著):1.规律分析(Regularity Analysis),这是休谟本人提出的分析方法,大意说的是如果事件a是事件b的一 个原因,那必须要有两种事件类型A和B,a∈A,b∈B,而且B类型的事件总是在A类 型的事件之后发生。2.反现实分析(Counterfactual Analysis),其提倡者首推 形而上学巨擘大卫·刘易斯(1941-2001)。大意是“事件a导致事件b”意味着 当时(事件b发生时)如果事件a没有(或“还没有”)发生,事件b也不会发生 (注意“当时”二字)。3.概率分析(Probabilistic Analysis)。大意是说如 果所有其它条件都一样,“事件a导致事件b”说得是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的发生概率比在事件a没有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的发生概率大(P(B | A) > P(B | not-A))。4.操纵分析(Manipulation Analysis),大意是说“事件a导致事件 b”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使事件a发生而使事件b发生(很多哲学家认为操纵分析 是循环论证,但不少科学家对此理论却甚为欣赏)。这四种看法各自有各自的长 处,但没有一种被哲学界普遍接受(反对某个理论的哲学家总能找出这个理论无 法解释的问题,比如规律分析就没法解释为什么虽然昼夜总是交替出现,但白天 却不是黑夜出现的原因)。 说上面这些的意思是因果关系是一个在哲学界争论了几百年还没有结果的复 杂问题,一个没有经过正规哲学训练的非职业哲学家很难灵机一动随手写上两句 话就将其解决。 “或许按照休谟的说法,即使我们知道过去的每一天太阳都升起来,也无法合乎 逻辑的推断出明天太阳还会升起。但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恰恰依赖于自然界最低 限度的稳定性(“未来与过去是相似的” ),如果这个稳定性不存在,世界总 在跳来跳去,生物的适应和进化无从谈起,我们人类也不会存在,一切哲学讨论 也就都不会发生。” 典型的循环论证。这个论证的结构大致如下 (5)如果未来与过去的相似性不存在,人类就不存在(“人类得以生存恰恰依 赖于自然界最低限度的稳定性”) (6)人类存在 ---------------------------------------------------------------------- 所以,(7)未来和过去的的相似性存在 似乎是个无懈可击的论证呢。但如果我们考虑时态的话,这个论证就立刻崩 溃了。命题(6)究竟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人类存在”?是说人类曾经存在并 且现在还存在着,还是说人类将来还会存在?如果是第一个的话,这个论证似乎 没告诉我们什么了不起的结论(“未来和过去的相似性到现在为止都存在”)。 如果是第二个的话(我认为这才是赵教授要表达的是意思),我们有什么理由相 信人类将来还会存在?别根我说因为未来和过去间的相似性^_^。 “如果说科学不合乎某种“理性”,那么肯定是那个“理性”有毛病,而不是科 学有毛病” 我个人认为薛文中的理性确实有毛病。我也同意如果遇到将科学不理性作为 结论的论证时,如果使用摩尔位移(Moore Shift,保留三段论中的一个前提, 强调结论的逆否命题的正确性,从而证明三段论的另一个前提是错误的),我们 多半能够得出此理性标准有毛病的结论。但赵教授如此肯定地说科学不可能是不 理性的,而又不给出任何论证,则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教条主义是哲学的死敌, 见到就不能放过^_^。 镜文 恕在下愚笨,镜子兄这篇《月亮是悬在空中的吗?》中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我 都没能读懂。只能捡出我自认为读懂了的两段来说。 “薛氏的‘近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对因果关系客观性的承认和归纳思维基础上的’ 一语,好象是那么一回事儿。但在‘科学(史)’学上看,这论断是个似是而非 的东西。对‘归纳’一词儿的理解,人各有所不同。但是按照术语的定义,科学 上的突破(里程碑),几乎没有是‘归纳’(induction )出来的,而往往都是 ‘诱拐’(abduction )出来的(‘屁’证法文中称此为‘强盗式’)。” “对‘因果关系’,搞自动化的人好象应有更‘高妙’的理解。在有反馈回路的 控制系统中,‘因果’好象并不是象‘哲学家’们理解的那样重要。同样,物理 中的方程式是两边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因果’也不是那么重要,不过偶尔 在边界条件上露一脸而已。” 我不知道“近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对因果关系客观性的承认和归纳思维基础上 的”这个命题是对是错,但镜兄用来反对它的论证到是很适合“似是而非”这四 个字。首先有一点必须说清楚,说“近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对因果关系客观性的承 认和归纳思维基础上的”并不等于说“近现代科学是完全建立在对因果关系客观 性的承认和归纳思维基础上的”。就好像说“城市的存在依赖于可靠的饮用水来 源”并不是说城里的人都光喝水不吃饭。 我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都没什么了解,也不知道“推测”(abduction)在科 学突破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但即使“推测”在科学突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我们 能就此推倒出科学不是建立在归纳思维的基础上么?答案并不明显。要从“推测” 在科学突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推倒到“科学不是建立在归纳思维的基础上”,至 少有两点需要证明:第一,科学突破可以单独支撑起整个科学(既除了科学突破 之外的科学活动都是非必要的)。第二,“推测”和“归纳”这两种方法是互相 排斥的。我对科学研究活动几乎一无所知,所以第一点上我没什么可说的。第二 点我则认为是错误的。“推测”作为一个认知过程(据我所知)大致包括观测现 象、提出假说、根据假说预测现象、验证预测结果等几个步骤。但这些步骤本身 就是建立在一个由“归纳”得出的假设上——“未来与过去是相似的”,或者用 赵教授的话说,“自然界最低限度的稳定性”。否则提出假说,进行预测,检验 预测结果这一系列活动有什么意义? 要通过“科学中某些分支不依赖因果关系”来反驳“近现代科学建立在对因 果关系客观性的承认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证明这些科学分支可以独立支撑起近 现代科学。老话,我个人不太懂科学,但我觉得近现代科学的大厦似乎不是“有 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和“物理中的方程式”这两个柱子能挺起来的。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哲学家在新语丝上似乎扮演着种过街老鼠的角色,隔不 了两天就有人要在文章中对他们讽刺挖苦一番。我作为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自然 对此大有意见,这里我要说四点:第一,与赵教授和其它一些人所想的不同,哲 学思维(至少我们这些分析哲学的追随者眼中的哲学思维)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 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容不得胡说的。第二,我不知道国内情况 如何,但在英语世界中,多数哲学家和反科学势力之间没什么友好关系(英文系 才是后现代主义和各种反科学思潮的集中地),事实上哲学家(至少是在英语世 界中占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学家)在所谓的科学大战中往往是站在科学一方的。所 以别把反科学的帽子随便往哲学家头上戴!第三,如果阁下认为人们不应该根据 科幻小说或者科普著作来对科学进行“批判”的话,那请你也不要根据一篇非哲 学专业人士发表在非哲学刊物上的报道而对哲学指手画脚。第四,康德已经死了 将近200年了,黑格尔也早过了170周年忌日,请别老拿他们说事儿。要是某个反 对进化论的家伙成天到晚只知道批判达尔文而从来不提达尔文之后进化论的发展, 新语丝的读者们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家伙不是个无知妄人就是个做贼心虚的宗教骗 子。所以,在各位对哲学和哲学界冷嘲热讽之前,拜托请先到大学图书馆找几本 像样的哲学期刊看看(诸如Journal of Philosophy,Ethics,Mind,Nous, Philosophical Review或者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然后再作评论。 拜托,抽打稻草人是件恨无聊的事^_^。【方舟子按:对此我也说几句。在新语 丝上受到嘲讽的都是国内那些不学无术的反科学的伪哲学家,其实不过是在哲学 系混口饭吃误人子弟,自己连起码的批判思维都没学会,更不要说“高度发达的 批判思维”了。在他们看来,“分析哲学”已过时,他们的胡言乱语才更高明。 国内的“哲学家”对这些象样的哲学期刊也是不看的,他们也不发表正经的哲学 论文。他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就是一些随笔、杂文和通俗著作。找国内一所名牌大 学哲学系的网站,看看那里的教授列着的都是什么学术成果,就明白了。】 (注:为了避免长句太过难懂,本文中的引号除了标记引文的作用外有时来被用 来起分隔、标示命题的作用。此外,文中“命题”二字用法并不十分严格,有时 也被用来指“表达(严格意义上的)命题的语句”,所以请勿将其与 Proposition对等。) 参考文献: 1.Audi, Robert (Editor),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Zalta, Edward N.(Editor),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tanford, The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 3.Lewis, David, "Causati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ume 70, Issue 17 (Oct 1973): pp.556-pp.56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