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教授年薪百万到底值不值 □本报记者李虎军 南方周末2002-06-13   3年前,由李嘉诚与教育部共同设立的“长江学者”计划启动时,特聘教授 每年10万元津贴的举措,给科技界带来了强烈的震动;而最近清华大学以100 万 年薪延请28位海外华人学者担任讲席教授,又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百万年薪引来种种议论   2002 年4月28日,清华大学向28位海外华人学者颁发讲席教授聘书,据报道, 每人年薪100 万元人民币,每年将在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工作3到4个月。   此举很快遭到了一些海内外人士的质疑。   有人说,美国的大学教授平均年薪不过7万美元左右,这些华人学者在美平 均年薪大约也接近这一数目,“以工作时间折算,这批讲席教授不仅是中国,而 且是世界上工资最高的教授”,“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清华真是不惜血本”。   有人说,这些讲席教授中多数人学术成果一般,并不是清华所说的“国际知 名学者”。   还有人认为,不管他们待遇多少、水平如何,“一面继续在美国搞正式科研 一面到中国做短期度假科研”能有多大效果也值得怀疑,“清华有钱,不如多请 几个能够安安心心做学问的教授”。   急切希望在21世纪初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清华,推出了聘请国际一流学者担 任讲席教授的制度。讲席教授人均年薪约10万美元,基金主要来自海内外企业、 团体或个人捐助。清华特意选在91周年校庆之际,发布聘任28位讲席教授的消息, 意在昭示其网罗天下英才的雄心,但招来如此猛烈的批评,却是校方始料不及的。    “清华是很慎重的”   面对形形色色的议论,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赵纯均教授向本报记者解释说:   “在聘请讲席教授的问题上,清华是很慎重的,我们又不是钱多得没地方花。   “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没有介绍清楚,可能使人产生了误解。实际上,大体上 4位讲席教授是一个小组,分享100 万经费,平均每人每年可以拿到10万研究经 费和15万生活津贴。   “这样的待遇并不算高。在美国,不同学校的教授待遇不一样,同一所学校 不同专业的教授待遇也不一样。一般来讲,管理学、金融学较高,经济学次之, 一位管理学或经济学全职教授的年薪通常在10万美元以上。国内经济管理学界对 清华提供的待遇并不感到吃惊,一些教授到校外讲课,一天收入也有上万元人民 币的。   “我对这些讲席教授的总体水平并不怀疑,我们请来的都是海外华人学者中 的佼佼者。   “我们当然想请全职教授。但目前聘请全职教授有相当的困难,海外学者要 考虑学术环境、人事关系、生活条件等许多具体问题。例如,有人担心,如果完 全放弃国外的教职,与国外的学术联系就会受到影响,学术界对他也不会那么认 同。后来,清华自动化系聘请讲席教授组的方式给了经管学院以启发。几位学者 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位全职教授的工作。   “所谓‘度假科研’,是一种情绪化的议论。经管学院和每一位讲席教授都 签订了合同,对他们的工作任务有具体的描述,如开设课程、带博士生、开展合 作研究等。另外,如今通讯这么发达,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花钱买时间。例如,参 与筹建金融研究中心的讲席教授现在每天都要从美国打来几个电话,发来几封电 邮,付出很多精力。这些学者在国外挣钱的机会很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确 是有爱国热情。”    “不是拿多了,而是拿少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讲席教授告诉记者:   “在中国,可能会有许多人认为清华给28位讲席教授提供的待遇高得出奇。 但按照美国的标准,我们不是拿多了,而是拿少了。实际上,我们的年收入都在 10万美元以上,有些人的年薪接近或者超过20万美元,我还至少可以肯定其中一 些人在美国多上一门课就能比较轻松地拿到2万美元或更多。但是,如果到清华 做讲席教授去挣2万美元,我们就得长途旅行,然后花上三四个月时间来教一门 课,还要与清华师生一起做研究,以及指导博士生。   “那么,我们图什么?图的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研教育尽一份力,而清华 和赞助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能做出很好的贡献,我将第一个 辞职。   “对清华来说,花上不多的钱就请来了一批世界上最好的教授,是延揽人才 的一个明智之举。”   这样看来,在批评者和当事人之间,的确存在一些误解。但不管怎么说,从 中仍然暴露出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名列国内大学前茅的清华开出“具有国际标 准的年薪”,也请不来全职教授?    不只是清华的烦恼   清华聘请的第一位讲席教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度大学教授萨文迪。 去年10月,萨文迪出任清华新成立的工业工程系主任,成为50多年以来中国大学 的第一位外籍系主任。对这位国际著名学者的学术水平,几乎没有人提出质疑。 不过,新语丝网站创办人方舟子提醒记者:“萨文迪曾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称, 他每年仅到清华工作一个月,10万美元年薪也将被用作其在美国实验室的科研经 费。”   这说明,萨文迪并不是清华的全职教授,他的工作重心仍然在普度。而清华 经管学院的讲席教授招聘工作酝酿了一年多,也没能请来愿意做全职教授的知名 学者。   其实,如何吸引那些在国际上已经有较高学术知名度的人才,不只是清华一 家的烦恼。例如,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在2001 年全院人事工作会议上,坦然承 认了引进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1994 年以来,通过‘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共引进 高层次人才570 人,其中从国外引进446 人。但是,从国外引进的446 人的情况 看,任教授、副教授的只有11.6%,助理教授的为10%,其他均为相关研究人员、 访问学者和博士后。”    为什么不愿回国   为什么那么多海外知名学者不愿放弃在国外的位置呢?原因当然比较复杂, 但陈平博士的亲身经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这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普里高津研究中心的研究科学家,兼任北京大学经济 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复杂科学中心主任,每年在北大工作半年。2002 年4月,他在 北京举行的一次科学史研讨会上说:   “我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德克萨斯大学进行,北大期间可用于研究的精力 大约不到美国的1/5 ,更缺乏学术交锋的环境。在美国,几乎吃饭睡觉以外的所 有时间都在想科学的核心问题,问题解决的灵感都得之于和竞争者的交锋或同边 缘领域专家的讨论。在中国,只有业余的少量时间可以想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但无人可以对话。这是我一直考虑全面归国,又一再推迟的原因。   “国内外这样大的反差,使我痛感中国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现有体制 下缺少人才成长的空间,尤其是缺乏科学人才的评价选拔系统,往往依靠‘出口 转内销’来判断人才。中国近20年经济改革的步伐很大,科研经费和条件也迅速 改善,但学术环境和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科学人才的成长,不 在大幅提高经济待遇,而在大力改善学术环境。”   几乎所有的受访学者都与陈平持类似的观点:吸引杰出留学人员归国的关键 不是提供优厚的待遇,而是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傅新元博 士就告诉记者:   “为什么我们不回国做全职教授?这不只是薪金的问题,尽管薪金是一个重 要因素。作为一名科学家,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取得什么样的学 术成就。过去,一些最杰出的科学家,如李政道、杨振宁等,在学术高峰过去之 后才回到中国。而我和其他一些学者希望,在学术上最活跃的时候完全回国,在 中国做出一流的研究工作。但是,我们首先得确认中国能够提供或者培育出一个 好的学术环境。如今,我们正在试水。一开始,我们只能同时在国外和国内工作。 事情得一步一步来,我们需要支持和理解。”    海内外良性互动   3年前,为了在清华创建基因组研究所,傅新元特意向耶鲁告假,到清华呆 了一年多。这期间,耶鲁仅支付一半的薪水,而清华也只支付生活费用和国内旅 行费用,他的收入减少了许多。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饶毅博士也经常回国,在不从国内领取薪水的情况下, 参与研究所组建、研究生教学、科研经费评审等。   近年来,像傅新元、饶毅这样,国内外两头跑的学者渐渐多了起来。有所不 同的是,在清华推出讲席教授制度之前,国内一些学术机构也先后制定了各种鼓 励海外知名学者短期回国的措施,只不过提供的待遇不如清华。   例如,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增设讲座教授的职位,要求受聘者每年 至少回国工作3个月,并按实际工作时间提供每月1.5 万元人民币的奖金;中科 院设立“海外知名学者计划”,要求受聘者每年至少回国工作4个月,并在3年聘 期内一次性提供100 万元科学事业费。   在海内外学者的这种互动当中,已经出现一些成功的例子,如美国康奈尔大 学华裔学者吴瑞教授组织海外学者为国内学者修改稿件,促进了国内研究论文在 国际知名杂志的发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问题,如有人怀疑一些受 聘学者是否将足够时间花在国内,还有人担心国内有限的研究经费是否被挪到海 外等。   对这些问题,饶毅的看法是:“我希望海内外人士能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 中国科学发展。但是,在时间不够、效果不好的方面就应该激流勇退,而在一些 时间允许、能够更有效地为中国服务的方面努力。海外学者还可以帮助国内学者 和世界权威科学家相互了解和交流,帮助中国优秀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得到注意, 包括使权威科学家和杂志编辑了解这些工作,以及在稿件写作和评审过程中给予 必要协助”。 引来女婿,气走儿子?   很多学者认为,为海外学者回国工作提供经费支持、搭建平台是一件好事情, 有助于吸引到更多高水平的学者。不过,中科院人事教育局留学与继续教育处处 长赵汐潮同时提醒说:   “这个平台搭建得要适当,并不是越高越好,平台过高会‘哄抬物价’,国 内外学者反差太大也不利于海外学者归国后的发展。要使他们在起步的基础上继 续努力奋斗,获得更大发展,过高的资助、过高的地位会起到反作用。我们还要 避免出现‘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