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大熊猫真的已经没有了继续生存的机会? 小寒 最近,被誉为“熊猫之父”的潘文石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出版专著《继续生存的 机会》,首次提出,被普遍认为是濒危物种的大熊猫,并非衰亡物种。观点甫出, 轰动一时,并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 大熊猫数量增长比率竟比人类还高? 潘文石乐观地指出,调查表明,最近十年大熊猫数量增长率为4.1%,比人类的增 长率还要高。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20世纪中叶,大熊猫的分布格局及数量减少只是这个物 种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短期反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在野生状态下,大熊猫的繁殖状况及幼仔的成活率比动物园里的饲养个 体还要高。至少,秦岭野生大熊猫灭绝的概率很小。 “大熊猫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物种,它完全可以继续繁衍下去,根本不需要克隆。” 潘文石指出。 潘文石率领了一个研究小组在秦岭对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3年的野外和实验室研究, 发现秦岭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把大熊猫血样拿到美国做DNA测定,得出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比率为46%,与人类 的48%相差无几。 潘文石的小组通过给野生大熊猫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从而取得了大熊猫的活动 地点、活动概率、季节性迁移、扩散路线、巢域与领域、发情、交配、产仔、觅 食等数以万计的最直接而可靠的数据,还利用大量的地面调查结合卫星遥感技术 分析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和空间结构。他们首次分析了现存大熊猫种群在总体上的 遗传组成,最终得出了上面的结论。 今年64岁的北大教授潘文石,自1980年以来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的 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取得卓越的成果,先后获国际国内近十项大奖,其中包括 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Paul Getty奖。他的研 究,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如果他的结论成立,那么,中国人真的应该感到欢欣了。 野生大熊猫处于近亲繁殖危机? 然而,大熊猫又的确是一种复杂而可疑的动物。潘文石的观点立时引起了同行们 的一片哗然。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李光汉副研究员认为潘文石的许多观点缺乏说服 力。他反问道:“他(潘文石)掌握了多少情况?在野外调查了多少大熊猫?野 生大熊猫到底生了多少只?成活了多少只?成活的长到多大?有没有详细的统计 数字?单凭几只野生大熊猫个体的情况能说明问题吗?”    李光汉与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冯文和最近合作出版了一本《拯救大熊猫》的专著。 书中说:“野生大熊猫近亲繁殖严重。目前,除卧龙与白水江保护区的大熊猫数 量号称超过50只外,大多数保护区的数量均在50只以下,甚至有个别保护区的数 量仅三至五只,有的县仅有一至两只个体。”    “岛屿状分布的小群体,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近亲繁殖,而且由于群体越小,这种 近交的机会越来越多。1997年在秦岭的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分析大熊猫种群生存 力中,岳坝龙潭的大熊猫种群,正面临较高杂合性的损失率为24%,以及较高的 绝灭率为63%。”    专著说,“野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十分贫乏。”从蛋白质多态性分析表明,岷山、 邛崃山、凉山以及山系间杂交后代的大熊猫个体,在遗传上呈高度的单态性,无 变异存在。而一九九八年,科研人员从秦岭、岷山山系等六个山系87只大熊猫随 机个体、106个样品中,提取DNA基因组,应用大熊猫基因指纹探针,获得了 大熊猫DNA指纹图谱。通过分析发现,“大熊猫遗传多样性贫乏是不用置疑的 事实。” “作为一个大熊猫物种,其平均等位基因频率为0.2326,平均杂合率为76.74%。 而秦岭山系大熊猫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为0.3534杂合率为14.66%。岷山、大小相 岭等其它五个山系数字与此接近,有的甚至更糟。大相岭的大熊猫遗传相似系数 达0.7881,小相岭已达0.7217,均相当于家畜表(堂)亲缘关系水平。” 大熊猫数量正在严重减少?    专著还用了十多页材料论述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问题,并作结论道:“……事实 充分说明,大熊猫在人为干扰严重和栖息环境改变较大的地方,数量减少较多。 在人为干扰较少和栖息环境稍好的生态环境里,大熊猫的数量仍在减少。从大熊 猫的繁殖力低,猎杀大熊猫还未达到根本杜绝的情况来看,大熊猫的实际数量已 经减少到了难以继续保存物种的程度,它的栖息环境已经缩小到了难以维持传种 接代的地步。”    这本专著认为,“那种用推算的理论数字来衡量大熊猫的实际数字及生存状况, 是极不切实际的。即使在某个小范围内、因为人类保护使大熊猫的数量在一定时 期里暂时有所增加,但是,它决不能替代大熊猫数量继续减少的总趋势。”专著 还用“天灾难逃”、“人祸难躲”两个章节论述了大能猫面临灭绝的危险状况。 李光汉说,谁都不希望大熊猫灭绝,但现实情况不容人一厢情愿。那些认为大熊 猫的数量在增加,种群繁衍增长状况正常的观点,只会延误和松懈拯救大熊猫物 种的时机,加速大熊猫物种的绝灭。 大熊猫灭绝是迟早问题?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余建秋副研究员说,从遗传性、生物多样性角 度来看,任何一种动物物种要生存下去,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数量,即物种个体 要达到五百只以上,这样才具有自我繁殖、维持种群发展的能力。    他认为,目前野生大熊猫虽然号称有1000只左右,但是,仅有34个大熊猫分布县, 栖息地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且被分割为十几个互相隔离的小区。每个小区的 大熊猫种群个体数量根本达不到遗传多样性的要求。反而有大熊猫近亲繁殖、种 群间基因无法交流等严重困难,极有可能使大熊猫灭绝。    余建秋还认为,根据科研人员的长期研究,野生大熊猫一般是两到三年产一次仔, 而在1000只野生大熊猫中,仅有300只左右保留着发情交配的天性。这300只中, 能受孕产崽的,莫过于50只,而最终能成活的大熊猫幼仔又只有20只左右。这还 是乐观数字。足见野生大熊猫自我繁殖能力的低下。    中国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主任张和民研究员认为,大熊猫是有着800万年演化史 的一种古老动物,至今未灭绝,自有它的生存道理。    “但是,进入20世纪后,由于人类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大熊猫栖息地遭受了严重 破坏,正威协着大熊猫的生存。”张和民说。足迹曾遍布中国南部和中部大部分 地区及缅甸、越南等地的大熊猫,分布地区急剧减少,仅剩下四川盆地周围的群 山峻岭了,不能不令人担忧。    张和民说,气侯的变化对大熊猫的生存影响也很大。当今社会工业发展极快,全 球已出现变暖趋势。这种温室效室使得有些大熊猫栖息之地变得大熊猫无法适应。 张和民还认为,从大熊猫的生理特征、演化过程及繁殖特征来看,无疑已是一种 衰退的物种,野生大熊猫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其自身繁殖而言,需要栖息地体系 不遭破坏、每个种群要达到一定数量才行,最佳状况是每个种群有100只左右的 大熊猫。 他说:“现今的情况远非如此,它的灭绝是迟早的问题。” 人工保护是挽救的关键吗?    中国卧龙大熊猫保护中心主任助理、张贵权研究员认为,大熊猫还没有灭绝,并 非因为大熊猫能正常繁殖,而是人类的保护,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灭绝与否影响最 大。 50年代,中国就创立了第一个以保护大熊猫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1957年,捕猎 大熊猫被定为非法。1962年,中国政府把大熊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一个旨在全面彻底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大熊猫及 其栖息地工程计划”。    中国的大熊猫保护者们还依靠科学研究来帮助解决这一濒危动物的繁殖问题。自 1963年北京动物园第一次人工繁殖成功大熊猫以来,全国共人工繁殖大熊猫64胎 96仔,成活61仔。    本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熊猫的主食竹子曾两次严重开花,导致竹子大面积死 亡,中国林业部和各受灾省先后成立了57个专业巡护队及26个医疗小组抢救大熊 猫。据统计,这期间,有关方面共救治野外病饿大熊猫183只,其中得到完全康 复的都被送放到自然栖息地。    同时,中国各地曾掀起了拯救大熊猫的运动,包括儿童在内的亿万普通百姓自发 为大熊猫捐款。“热爱和保护大熊猫”早已深入民心。目前在中国,老百姓因为 保护和抢救野生大熊猫受到政府奖励已是十分平常的事。 在国际上,大熊猫的保护事业也得到极大的关注与支持。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 金会成立时,把大熊猫图像作为会旗和会徽。从此,大熊猫成了全球自然保护的 象征。不少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政府及社会人士与中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共同研究保护大熊猫。 但是,面对目前的严峻形势,人工真的能挽救大熊猫吗? 中国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许,在宇宙中,每一个物种,每一种存在, 真的都有其运数?那么,在拚死抗争之后,我们是否还要预留一份顺其自然的心 境?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