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浅析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状及其它 刘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研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所取得的成绩确实 是可喜可贺。最近看到有报导说我国2003年发表的科研文章从数量上仅次于美国、 日本、英国和德国而列于世界第五。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科研界就可以说已经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最近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去处理一小小的干电池,北京上千的聆听了诺贝尔奖获奖者所做的报告的科研工作 者提不出任何问题。我国科学研究现状就有点像雨像雾又像风了。 笔者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然后谈谈自己对我国科研界的总体印象, 最后粗略分析一下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现状。介绍自己为的是让读者能更客观地了解 鄙人的观点;同时也借方舟子的宝地为自己作一下免费广告(如果国内某单位看得上 鄙人,请与鄙人联系)。 笔者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 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是日本科学振兴会的博士后,工作地点是日 本爱媛大学,主要做一些高温高压实验。本人做过运动员,曾是湖南省优秀运动员; 做过一定管理工作,曾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会主席及堪培拉中国学生学者联 谊会主席。生活中矛盾的地方很多,比如说高中时是运动员,考大学却走文化路线; 大学时是学生会主席,后来却爱上科研;英语没有过国家四级,后来却海外留学获 博士学位;曾经党校结业,最终却没有入党;平时爱上新语丝和文学城,却也爱翻 人民日报...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现仅发表2篇SCI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 (JP;见以下讨论);另有一篇已被JP接受并拟于近期出版;除此以外 还有2篇文章已投出(JP及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Minerals),被拒绝的可能性 不大。 我对我国科研界的总体印象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科研界整体上比较浮躁。很多科学家过于重视新想法而忽略认真、严谨、扎实地 工作,很有一些人幻想着一觉醒来凭某个好点子而获诺贝尔奖。遗憾的是,科学早 已过了那个仅凭某个点子就可以出成果的年代。现代科学讲究的是已有知识的积累, 研究前沿的跟进和新知识的发现与创造,出成果、获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水到渠成 的事情,象前两年某日本青年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那种情况只不过是个事故(当然这中 间有强烈的好奇心等可取成份)。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的魅力,也是科学的起码要求。 具体到科研部门,我认为大学里的科研人员比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浮躁很多,他们经 常闹一年发表论文几十上百篇的笑话(比如说浙大的芩可法等人)。如果将科研按文 理来分,那么从事文科的研究人员显然要浮躁得多(比如说清华大学的董关鹏等人)。 2、科研成果有了一定量的增长但没有质的飞跃。具体到地球科学,那就是发在国际 高水平科研杂志上的文章还是凤毛麟角,我国的地质学家们在国际上还没有什么太 多的号召力(见后边讨论)。不知道别的专业是否也如此,盼望其它专业的有心人给 出客观数据。 3、国家科研投入有限,基本上还是养人科研;国家对有限投入的管理不够,造成投 入与产出不相符。既然国家没有经费让那些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既然那些科学家 也没有什么科研成果,国家再花那么多钱去养那么多人就令人费解了。养人科研导 致的结局是科研院所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优秀的人物没有位置、想做事的人做不 了事。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公正性也较差。我们经常看到种 瓜得豆或种瓜什么也没有的报导;这种情况偶尔发生是正常,经常发生就是你的不 对了;它表明我们的科学家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研究项目作出比较正确的预测,也表 明我们的科研投入投错了人,没有达道预期的成果。现在国内很有些科学家极力为 用了经费但没有科研成果而辩护,这很不正常;同样情况放到国外,这些科学家恐 怕是得卷铺盖走人。我国科研管理的不公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小项目大评,中项 目中评,大项目小评,重大项目不评”早已成了顺口溜。管理机构对大项目、重大 项目的直接计划、立项、管理、评议和验收可能而且现实上导致管理人员与有关科 研人员形成利益同盟,严肃的科学研究也就变成了一些利益集团的自导自演、自娱 自乐,有限的科研经费被极大浪费,国家利益严重受到损害。这种管理人员与有关 科研人员形成的利益同盟也是产生学霸的根源。由于能够控制项目和经费,他们就 直接绑架了我国的科研,从而限制不同学术观点、甚至铲除异己。 以上仅是本人对我国科研界的一些简单印象,对与不对是另一码事。从感情 上来说,我希望自己是错的,毕竟自己是中国人。 因为最近考虑回国就业,我对国内地质界的了解要稍微多一些。总体上说, 我国地质科学研究近些年来有一定进步,而且在某些领域如寒武纪古生物群落、中 国黄土、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与国外差距依然较大。 简单地说,我们在传统的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如古生物、构造地质学、第四 纪研究等有一定的实力,但还不真正具备进行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能力。现代地球 科学在研究手段、仪器设备等方面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并没有本质的 区别,所不同的是研究对象和研究兴趣。一切地质问题都是某种过程,它涉及一定 的物质组成,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经历一定时间,然后 由能量最低原理决定某种结果。如果我们要进行实验研究,我们首先没有纯净化学 药品,上过新东方听过宋浩狂人讲课的人没准记得起他对化学药品不纯的抱怨;接 着我们没有什么能力和设备达到一定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更别提对他们 进行测量、控制。说起实验设备,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 阳地化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及北京大学都有一些, 但这些设备设计、配套都不太理想,因而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成果出来,目前都主 要用于教学。成果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受过正规实验训练的科学家很稀 缺,笔者仅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的李建平研究员和陈鸣研究员,前者曾受训于 法国和德国而后者曾受训于德国。北京大学引进过曾受训于法国的石平博士,但不 久石平博士就辞了职。这些实验科学家们在国外时都做出过优秀的成果;但回国后 总体上处于极度劣势,项目申请、仪器购进、助手配置等恐怕是举步唯艰,要想出 什么成果恐怕难于上青天。对已有实验设备进行合理整合、对已有科研人员进行针 对性扶持、对国外从事实验研究的优秀的华人地质学家(如芝加哥的YANBING WANG、 GUOYING SHENG,华盛顿的YINGWEI FEI,新墨西哥的YUSHENG ZHAO,纽约的BAOSHENG LI、JIANZHONG ZHANG等等 )进行重点引进是我国现代地质研究走上正轨的必经之路。 同时,我们必须解决“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的老问题。 如果我们要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物理化学、量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等等是必须的,不幸的是我国地质学家在这方面的积累很是薄弱,孤陋 寡闻的我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哪位中国地质学家在二、三流的国际刊物上就热力学 计算或第一原理计算发表过什么有影响的文章。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 张毅刚研究员从事一定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其是否往第一 原理计算等方面发展值得关注。 下面让我们看看我国地质科学家最近的总体表现。国际地质界的有关统计 资料表明,我国还没有一位地质学家拥有进入世界前200名的号召力,这大体上与我 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符。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号召力中有语 言、文化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反应科研成果,多于十位的日本地质学家以及近二十 位海外华人地质学家进入世界前200名便是证据。由此可见,要想有所作为,我国地 质界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面的具体分析也表明了这一点。 首先,我们不妨将有关地质杂志按它们的影响因子(IF)进行分类:IF>3的 为一流地质杂志,主要有REVIEW OF GEOPHYSICS (RG),JOURNAL OF PETROLOGY (JP), METEORITIC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