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国学大师”班的花开花落 赵建林 《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3.1.21.   毕业一年多了。偶然看到一张报纸上赫然写着“国学班:开始或结束”。很 明显地是牵扯到我大学时所在的班级,涉及到那逐渐远去的心灵……看到“北京 大学:低调结束”,我的心不由地一惊,顿时一种荒芜和失落感笼上眉头。   我大学所在的班级,正是社会上所说的“国学班”。不过它名义上并不叫 “国学班”,而是“文史哲综合试验班”。1994年刚办的时候,学界和社会 对之充满厚望,称之为“国学大师班”。学校规定:文科试验班的同学大学四年, 前两年在文科试验班集中学习文史哲专业基础知识,后两年回各系学习、补修本 专业课。2001年9月,北大校方不再举办文科综合试验班,而是改办“元培 计划”班。那时,我已经离开北大,不清楚这个班究竟是如何个办法,只是零星 地通过新闻和报纸知道:这个班追求“低年级的通识教育,高年级宽口径的基础 专业教育”,目的也一改过去的培养“国学大师”而为“通才”培养。   缘 起   在文科试验班三年,始终不清楚当年“她”是如何开始的,只知道是因了2 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学热”。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我自身近六年来的理 解,或许可以部分地说明这一段思想状况的真实情况。   1991年初,在有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高校部分教师参加的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座谈会上,许多学者严厉地指出:“近几 年来,在理论界、学术界、文化界和社会上重新泛滥起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 乃至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 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种危机意识给传统 文化研究注入了相当的动力。1993年5月,由北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创 办的《国学研究》年刊第一卷出版。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以整 版篇幅刊登了题为《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 记》的报道。编者按说,“国学的再次兴起,是新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标志,并 呼唤着新一代国学大师的产生。”报道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北大在国学研究方面的 新成就。季羡林先生看到报纸后很兴奋,建议趁此良机抓紧成立北大国学院,把 传统文化的研究推进一步。1994年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季羡林先 生的文章,进一步说明国学“能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并强调这是“我们今天 ‘国学’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培养国学传人为目标的“文史哲综 合试验班”计划形成了。关于这一计划,北大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在接 受采访时表示,他“知道这件事,也参加过会议”。 于是北大“文科综合试验 班”在1994年9月诞生了。刚开始的时候,社会各界对之倍加关注,舆论闹 得沸沸扬扬。即使在学校,也几乎是无人不晓。听学长们说,那两年的北大,几 乎没有人不知道文科试验班的,可见当日“国学大师班”的兴隆旺盛。   过 程   北大“国学大师班”的称号热闹了两年多。等到我们作为第四届学生入学的 时候,校方仍是非常重视的。但那一年,明显有了些偏移。没有人再称“国学大 师班”了,只是说“试验班”的学生。1998年,我因为身体原因休学,后来 复学降级到98级文科试验班。在这个班,明显地感觉到文科试验班的没落。这 个班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关于“国学”方面的研究,或者说他们“国学” 方面的功底相当不足。能读古书、写格律诗词的没有几个,而能认真读古书、研 究发扬国学的更是没有。他们大一那年,我没有接触;他们大二那年,我成为他 们的同学,认识逐渐增多。加上我,这个班一共有31人,但这个班从大二开始 分心学“中国经济中心”双学位的有七八人之多,考TOEFL和GRE的更是 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这个班不乏才子才女,但拥有广博国学知识和深湛学术研 究能力的,则几乎没有能让我认同的。要么是单方面借用西方某一学者的理论生 搬硬套,要么是感性地、小说家似地胡诌一通,要么就是哑口无言。在这里,几 乎感觉不到一丝国学研究的气氛……   因为复学补课的关系,同99级文科试验班一同上过曾志老师的《哲学概 论》。在这个课上,认识了几个同学。在聊天和谈论中,我感觉到:虽然依旧有 那么一种对国学的憧憬和期待,但毕竟时过境迁。至于最后一届文科试验班,虽 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据我认识的一个女生说,她已经改变所学的中文专业,要 立志考到法学院去读研究生。看来,“国学大师班”已是明日黄花。   在最为中间的一届“国学大师班”毕业的2001年,北大国学班,低调地 结束了。没有任何惊动,没有任何新闻,不知不觉地代之以“元培计划班”。即 使身为“国学大师班”中人,也不清楚这是他们曾经的“精神寄托”的悄然结束。   与开始一样,这并不是校方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潮背景的。 九十年代末,随着“国学热”的结束,学界又兴起一股名人热,如“陈寅恪热” 和“吴宓热”,这其实都是“国学热”的余绪。97、98两届文科综合试验班 还赶上这个思潮的末尾,还多多少少羼杂了些“国学”的情绪,等1999年高 校大扩招以后,整个教育开始产业化,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最后两届 “国学大师班”就完全成为时代思潮的落伍者,成为北大校园中的零星点缀。   反 思   作为北大这个“国学大师班”中的一员,面对这样尴尬的结局,不能不引起 内心深刻的思考。   首先,我想,北大的“国学”尝试未免太过于急功近利了些。经过半个多世 纪的文化断裂,“文革”结束后,国学可以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我们 这一代青年学子,几乎清一色的是“文革”结束后才出生的人,几乎没有受过什 么“国学”方面的熏陶,想在短短四年中成为“古”、“今”、“中”、“外” 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谈何容易!在设置这个“国学大师班”时,没有清楚 地考虑“国学”的断裂和赓续,而是一味地如理工科大学似的要求亟刻出成果, 所有的学生都很快地能成为“国学大师”,岂不是天方夜谭?再者,作为继承 “国学”的学术薪火,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 积累和发展,仅仅因为七年试验的不成功而功亏一篑,实在是让人感觉匪夷思量。 作为一个“学统”,它不是“短时段”的,而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薪火相传, 否则仅仅凭借宣传的力度和主观的愿望,“国学”是无法寻求到真正的出路的。   其次,北大“国学”班“满堂灌”式的课程设置也很不合理。文科试验班的 必修课是只上文史哲三系同学的两倍至三倍。而这些必修课大都是通史性课程, 要学好每一门课,都要阅读相当数量的学术著作。而这对一个刚入大学不久、又 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学生来说,显然是极其艰难的。每周大概四十个课时,除 上课外几乎没有看书的时间。时间在教学中过去,而国学素养却不见有很多增长。   “文科试验班”的教学计划规定:只要平均成绩达到75分以上,大三英语 过六级,就可以保送研究生。这一规定使很多同学疲于奔命地学习英语,争取保 研,必然影响了学生把精力投放于国学研究和积累上。而且,“文科试验班”的 两年教学中,几乎没有开任何原典课。除通史课之外,就是概论课。很多课几乎 没有任何国学功底,甚至有些老师就是照本宣科。   再次,就生源这方面来说,选入“国学班”的人真正对“国学”感兴趣的并 不多。还有,文科试验班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也很不完备。研究国学,对于时 下来说,是件苦差事。如果不帮助这些国学研究人才解决种种制度和生存方面的 问题,他们是无法凝心于学术研究的。每一届文科试验班都分属不同的系管,由 哲学、历史、中文三系轮流。虽然有试验班办公室,却是个形同虚设的机构,即 使办起事情来,也只是“理科试验班”的思路,工科思维。而这对于极具变化色 彩的“国学班”来说,无疑是荒谬的。   最后,时代环境决定了“国学班”的短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经济利 益成为最大的目标。北大虽然被国人尊称为“精神圣殿”,仍然不能免俗。“她” 需要名声,需要经费,需要成果,而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花大量精力于短期 内毫无产出的“国学班”上。加上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教育经济兴起, 作为学生本人是承担着高昂学费读书的。虽然陶冶性情、学而为人是一个重要目 标,但寻求实用、找到一个好工作却可能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 潜心治学。   虽然如此,但北大“国学大师班”的花开花落,却始终是全国高教界关注的 对象。据零星统计,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在90年代中期后都办起了“文科强 化班”、“文科试验班”等类似名目的“国学班”。但成功与否,却是显而易见 的。不过这毕竟是一个尝试,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和诠释。不管是培养 “国学大师”还是“学术大师”,只要我们还在思考,便始终会流水不腐,还有 再生的机会。 附录:  文科试验班基本书目(试行)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 第一卷)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第二版跋、第一章和第二十四章(人民出 版社)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4《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5《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6《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7《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8《红楼梦》(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 9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0《鲁迅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3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4司马迁:《<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司马光:《<资治通鉴>选》(山西人民出版社) 16赵翼《<廿二史札记>选》(中华书局) 17顾炎武:《<日知录>导读》(巴蜀书社) 18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商务印书馆) 19《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 20《周易》(可用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21《老子》(可用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22《孙子兵法》巴蜀书社或上海人民出版社 2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或参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2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5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26罗素《西方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 (XYS200301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