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10.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 “光学之父”的“科学情结” ——访《世纪老人的话》(王大珩卷)主人公王大珩 李鸣生 本报记者 高慧斌 2001.10.26辽沈晚报 王大珩:1915年生,祖籍江苏,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 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多年来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作出了突 出贡献。特别是为我国国防工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 等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曾荣获何梁何利首届大奖。 问: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纪老人的话》(王大珩卷),书中记录了 您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片断,也披露了您除了研究之外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读来亲切,感人至深。 现在全国有不少的人都知道有个“863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当初你们四位老科学家是怎么想到给小平同志写信? 王大珩:美国里根总统在1983年3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引起了 全世界的注意。我们初步理解时曾怀疑这个计划的现实性。因为其中有许多问题 不光在当时,就是在现在技术途径都不一定清楚。我们认为这个计划表面上是对 付苏联,为两霸争雄而显示威慑力量,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加强美国高科技发展的 措施。它既是军备发展计划,又是高科技发展计划。这种形势,各发达国家也看 得很清楚。欧洲、日本、苏联都行动起来了,纷纷提出相应的发展计划。 那么,中国怎么办?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有关部门已开始考虑对策,但在 具体行动上并未真正落实下来,对高新科技的发展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一些前 瞻性和长远的设想更显得不够,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十分着急。于是,王淦昌、 陈芳允、杨嘉墀和我四个人看法一致,就起草了一份给中央领导的“建议”报告。 问:“建议”包括哪些内容? 王大珩:这个“建议”的初稿是我写的,逐字逐句进行推敲,言辞恳切,包 括六个方面的问题。建议国家要重视高科技问题;在高技术方面,要先争取一个 “有”字,因为高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我国发展高技术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 强调储备与带动性等。“建议”定稿后,我们四人依次签名,我签在最前。随后, 我又给小平等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亲笔信。 问:当时“建议”只写给小平同志一个人吗? 王大珩:不是他一个人,但信送到了小平同志那里。 问:“建议”递上去后,有没有什么顾虑? 王大珩:想法和顾虑是有的。也许小平同志看了后会批;也许就给搁下来了。 但当时我们也顾不上考虑太多。 问:您是怎么把信送到了小平同志手里的? 王大珩:递信的过程很有意思。如果通过正式渠道,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往上 递,到小平同志手里没准得几个月。可是时间不等人哪!怎么办?当然最好的办 法就是“走后门”,尽管不合规矩,但为了国家大事可以试试。我的助手张宏在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十分关心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问题,很理解我们几个人的心情。 他与小平同志有着某种特殊关系。我就请他帮忙,他立刻答应,当天就设法把我 写的信和“建议”亲自送了过去。 问:小平同志第三天就作了批示,你们四位科学家没有料到吧? 王大珩:小平同志这样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 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 我们是1986年3月3日提出的“建议”,3月5日小平同志就作了批示, 从而诞生了国家“863计划”。我们谁也没料到小平同志会批得这么快,这样 重视。这件事对我来说,简直是喜出望外。因为一开始我们并不是抱太大的希望, 没想到小平同志对高科技的发展这样重视,而他的批示引起了整个中央领导层的 重视。后来拟定的“863计划”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像这么高的领导层次通 过这样一个计划,过去是没有过的。 问:您当时预想到“863计划”能做到什么程度吗? 王大珩: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计划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央组织了很多科学家讨 论有关课题和研究方向,酝酿工作差不多花了一年。而且在批示之后,小平同志 还派张劲夫同志与我们就《建议信》中所提到的关于中国高科技发展问题,专门 作了一次交流与座谈。当时我们提的意见着重点是在国防科技上,后来小平同志 提出的意见是全局性的。对于关键的经费问题,我们不敢提花多少钱,因为国家 当时很困难,能花上几个亿已经不错了。后来,小平批示,大家一起讨论,最后 提出一百亿!当时的一百亿相当于现在的八九百亿。 事实上,我们谈论新技术革命的时候,全世界已经是甚嚣尘上了。国务院组 织上百人在编这个东西,但是始终拿不出来,因为有些不同意见。但小平同志对 这个事情是知道的,他的批示也是从意识上排除了这些干扰。 问:后来你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王大珩:后来真正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参加得并不多。后来是钱学森同志的 一个姓王的助手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惜这位同志后来死于车祸。 问: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您怎样评价“863计划”的成就?今后我们该怎 样发展这项事业? 王大珩:在总体上,“863计划”成就是很大的。首先起了一个好的带头 作用。在纪念“863计划”10周年时,我们四个人又写了一个报告,认为应 当把这个计划看作是一个中长期计划,是国家整个发展科学事业计划的一个组成 部分,是介乎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一个过渡、桥梁,不是几年就能解决问 题的。 问:目前“863计划”与国际上的差距有多大? 王大珩:客观上说,“863计划”在有些重要方面与国际的差距并没有缩 小多少,甚至于拉长了,人家走得太快。比如微电子技术,人家进展得那么快, 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望尘莫及。当然,我们今后如果部署得好,加紧努力,距 离还是可以缩短的。 问:1979年您发起成立了光学学会,您被称为“中国的光学之父”。好 像光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还隐于幕后,未被人们真正认识。 王大珩:现在光学不太引人注目,实在不应该。过去总认为光学是一个物理 的学科,现在它早已变为一种工程。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贡献,一个是量子力 学;一个是相对论,它们都是从光学实验中出来的。现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 是由“光纤通讯”的作用而发展成的,这只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情。21世纪光学 也不会没有新发现的。已经有苗头的是大家在搞的量子信息,这是对通讯、计算 机领域都有很大作用的。 问: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光学研究还有哪些差距? 王大珩:有些一般的东西人家会做,我们也会做。但高级的东西,我们做起 来就有困难了。有许多是基础问题,比如我们在光电器件上,特别像半导体激光 器都是进口的。我们也应当能做出来,技术上不成问题,但起步太晚,人家把市 场都给占了。我们眼光一定要及时,一个是投资问题,我们还远远不够;一个是 产业化问题,这方面比别人还差得远。 问:产业化是个经济行为,而“863计划”是国家行为。您认为,科技产 业化该如何搞呢? 王大珩:小平同志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很英明的。但我们对 产业化的理解不应只认为是一个市场经济,产业化有几种形式。一是建立新的工 业,形成一种新的产品市场;一是用高新技术来武装传统产业;一个要考虑到可 持续发展方面的许多科技要求;此外,国防上现在有些东西还处在“跟”的状态, 谈不上创新,好多很落后。我们应分清,“863计划”这种形式是国家行为, 但产业化是经济行为。一个是国家投资,一个是自己集资。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东西,国家不能全包下来,不能完全由政府投资来搞产业化。 在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科研成果与经济脱节,高科技只能做到开发阶段, 而不能实现产业化,致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矛盾更为加剧。科研队伍与产 业队伍本应密切结合,但我们过去做得不够,现在应注意这个问题,应鼓励科技 人员走产业化的道路。 问:创建中国工程院时,您也是发起人之一? 王大珩:1992年,我与张光斗等六位学部委员(院士)向国家建议,成 立中国工程院。 问:1983年聂荣臻元帅接见了您全家,您对聂帅印象非常深刻吧。 王大珩:我们科技界亲切地称呼聂帅的含义,似乎比他是军事的老帅更多了 一层,他还是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奠基的主帅。自1956年他协助周总理 主持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直到年迈退休,他一直是国防科委也是国家科委 的主任。我的业务专长是应用光学和应用物理。建国以来主要在中国科学院体系 工作,业务上有不少任务与国防科技有关。我特别缅怀聂帅的是,他不但关心 “两弹一星”及国防新技术装备的研制,也同样关心为国防现代化所需的外围基 础研究,特别是多种新技术的预研工作和质量。我十分敬佩他的全局观念,审时 度势,实事求是,着眼基础的卓识远见,更十分感激他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他 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贴心人。 问:科技的发展主要靠人才和创新,您对此一定有着更深的理解。 王大珩:当年搞“两弹一星”时发展得很快,科学家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许多人到美国都成了佼佼者?现在美国差不多没有一个科研机 构没有中国人。我们培养人才,许多都为外国服务了,这是一个大损失。经济实 力要靠有才干的人,人才是首位的。二战之前,科学中心在欧洲,之后渐渐移向 了美国,因为美国搜罗了许多科学家,就连敌对国的都搜罗过来。美国就是靠这 个办法发家的呀! 人才外流的局面让人担忧。好多人,包括有潜力的人才都留不住。我们不能 把责任都推给在海外的青年人,他们也有很多困难。我们要创造一些条件吸引他 们回来,这些走的人中不少是重要的人才。我们能不能考虑在香港和深圳等经济 发达和收入高的地区吸引人才回来,作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突破口。 问: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您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 决? 王大珩:我们过去吃了体制上的亏。1956年做“十二年科学规划”时, 方向上很正确,立了56项后又增加了一项,即强调不能丢掉基础科学。现在的 认识好像还不如那个时候。尽管“十二年科学规划”都实现了,但和国外还是有 很大的差距。 现在的不少问题跟传统有关,把科学与生产力联系不够。此外,实践在教育 上的作用重视得也不够。学生、教师脱离生产实践问题还比较严重。 问:您对自身如何评价? 王大珩:我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有志向、不坚持,这是我的一个弱点。我这 个人一辈子有许多缺点,其中之一就是最懒得写论文。当然我也有优点,我主张 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我对学生也是着重培养这个方面的能力。 问: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个日益被人们提及且探讨的问题。您对人生有何感想? 王大珩:人要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事。虽说我看不到共产主义,看不到以后更 好的社会,但我必须有一个愿望,有一个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样的人生 才有价值和意义。 ◇◇新语丝(www.xys.org)(xys10.dyndns.org)(groups.yahoo.com/group/x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