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合理利用SCI信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 □孙亦樑 徐克敏 科学时报2002.8.13. 学术评价切忌凭印象办事,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应注重其发表论文的水平。 以能否被SCI收录来划分论文等级并不完全合理,但对于只追求论文数量的人却 起了警示作用。于是,出现重视向SCI源期刊投稿的趋势。现在又进了一步,纷 纷向影响因子(IF)高的期刊投稿。我们认为,期刊影响因子高低只是宏观评价 一种刊物水平的相对指标,并不能据此断定该刊中每篇论文水平的高下。因此, 就每篇论文而言,被引次数(times cited,TC)的多寡不容忽视,甚而应视为 更有意义的指标,这样评价才会更加合理。 衡量某篇文献要用TC这个微观指标 IF是衡量科学期刊影响力的宏观指标。但是,微观地比较某篇文献的影响力 时则要用TC值。高IF值期刊上的论文未必就有高的TC值;相反,低IF值期刊上的 论文未必没有高TC值,这是布拉德福离散定律早已揭示过的现象。 期刊文献的TC值分布很宽泛 以1989~1995年间《中国科学B辑》中论文的TC分布为例,此刊的影响因子 并不高(1998~1999年的IF值在0.5 左右),但却刊有TC值高达55次的一篇论文。 又如,1985年陈创天等的论文(A New-type Ultra Violet SHG Crystal)其TC 值更高达252次,创《中国科学B辑》论文TC值之最。 1991年Analyst(《分析师》)刊登了239篇论文。2002年1月6日统计,TC值 大于20的有29篇,TC值在0~1间的有21篇,TC值的分布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现 象,最大的TC值是64次。 这些数据都说明期刊论文的TC值分布十分宽泛,从0到1位、2位、3位甚至4 位数。北京大学数学系著名教授许宝蚴和廖山涛两位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倡发表 论文时不必过分在意期刊的名气,而是要通过作者自己的优秀论文去提升期刊的 声誉。他们的见解曾经在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几代学者中产生影响,因为他们深信 突出的论文是不会被埋没的,但也不得不承认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科技 期刊种类剧增,购置经费日益紧张,迫使人们不得不选购那些IF值高的期刊(即 我们常说的“核心期刊”)。因而,在这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自然容易得到较高 的TC值。许多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水平相近的论文如果发表在著名期刊上会被 更多地引用。 对于IF值高和低的期刊来说其论文的TC值之下限都是0,区别只在上限不同。 就我们所知,有一篇论文TC值高达3890次(2002年6月2日数据),但目前还不能 断定它就是TC值的最高纪录。 对某些类型的文献根本不该考虑TC值 SCI 收录的文献类别很多:论文、参考书目、书评、勘误、社论、讨论 、 软件评论 、硬件评论 、快报 、简报、会议摘要、综述等。对于Nature、 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中的各类文献,SCI尽收无遗,对多数期刊则有所选择。 论文、快报、简报之外的文献被收录和引用的机会很小。近年来我国科学界人 士在Nature 和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介绍我国科技现状与政策的论述虽然不会被 广泛引用,但同样很有价值。 最近出现用IF衡量个人水平的这种令人莫名其妙的指标。试问,用衡量期刊 的宏观指标何以能衡量个人的学术水平? 要IF值和TC值兼顾 我们不妨拿 A和B两位作者的成果做一比较。作者A发表SCI论文211篇,被引 用最多的前10篇的TC值依次为:20,14,13,12,11,7,7,7,7,7;前10篇TC值之和 =105。作者B发表SCI论文57篇,被引用最多的前10篇的TC值依次为:67,46,26, 24,23,17,15,14,12,8;其前10篇TC值之和=252。如果只看论文数,作者A比作者 B要强,若全面地看,作者B并不比作者A弱。作者B的论文数量虽少,但TC值却比 作者A要高不少。 再仔细分析,A的211篇中87篇都是发表在一种医学杂志(IF 值高达8)上的 会议摘要栏目中,87篇TC值之总和为17次,其中自引14次,他引3次。从学术上 看,会议摘要本来属于“半成品”,TC值很低。如果只数论文篇数,只考虑期刊 IF值而不问论文TC就会发生错误判断。如果条件许可,将自引率和他引率也分别 查清,则更有助于做出准确的比较。 对TC值也不要绝对化 我们认为论文数量、期刊的IF值和论文的TC值三者虽说都应考虑,但后二者 尤为重要。统计数字虽有说服力,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甲乙两作者相比,甲的论 文多,期刊的IF值高、论文的TC值也高,那么是否我们就能够据此认为甲的学术 水平一定胜过乙呢?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因为学科之间千差万别,缺乏互比性, 而学术评价又不能像小孩数数那样简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不能轻率地 说甲就一定比乙强。以评选诺贝尔化学奖为例。根据SCI 2002年1月6日数据:其 一,Mullis K.因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基因工程的重大作用而获1993年诺贝尔 奖。而作者的SCI论文仅有10篇,被引用最多的前5篇的TC值依次为: 671,69,55,32,5;其二,Olah G.A.因正碳离子化学研究成就获1994年诺贝尔奖, 1975年以来作者发表论文817篇,被引用最多的前5篇的TC值依次为: 494,290,219,172,155。其三,Pople J.A.因提出用高斯函数代替斯拉特函数以 便用电脑计算原子轨函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这位作者1975年后发表论文299 篇,被引用最多的前5篇的TC值依次为:2890,2560,2239,1690,1680。如果从他 们各自发表论文的总数和总被引次数来看似乎Pople J.A.应当最先获奖,Mullis K.应当最后获奖。事实上,他们获奖的先后顺序恰恰颠倒过来了。这个例子正好 说明数量不能决定一切。但是他们三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做出了被广泛引用 和承认的卓越成就。 我们认为SCI所提供的论文TC值比论文数更有价值,但也不能片面夸大论文 TC值的作用。这些数字终究不能代替人脑的科学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不能把计 量方法的作用过分夸大。 (孙亦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克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 系教授。)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