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王直华先生需要对地球科学多一点理解 陶世龙 《五柳村》网站 2001年12月21日 科技日报发表的《听“牛顿杯”评科普书》中说。中国科普作 家协会副理事长、评委王直华强调,“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不是术语与形容词相 结合。说‘我们生活在空气中’不是很简洁吗?写成‘我们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中’, 就很累赘。用海洋来形容空气,既不科学,也不增文采。”当时我在场听了,觉的 似乎有点耳熟,可能我就这样用过。回来一翻书,果然是在我写的《我们居住的 星球》*中,就用过与此类似的标题----“我们生活在空气的海洋之中”,比王 先生说的还多了一个字,更累赘了,确实不增文采,但王先生说不科学,我就不 能同意了,因为正是需要表达主要由空气组成的地球大气圈与人的关系,才这样 比喻的,对此有一段阐述:“全部大气质量的99.999%以上,集中在地球周围高度 低于100千米左右的空间内,因此,也可以说地球的大气圈就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 我们人类就是住在空气层里面的地球上,颇有点像栖息在海底的鱼类。这就是说 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就像鱼类离不开海水一样;我们人类习惯于承受空气的压 力,就像鱼类承受海水压力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而发明权还不 在我,是受到李四光先生在武汉大学一次讲演的启发,这个讲演记录发表在1931 年武汉大学出版的《理科季刊》第2卷第4期上。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人们都以为我们住在地球的表面,实际上我们并非住在地面,却住在地中。我们 的头上还有一层空气压着我们,包着我们。....我们住在气壳底下,正和许多海 洋生物住在海底,亦或蚯蚓之类住在土中相类。 以为说“我们生活在空气中”就行了,是对地球大气圈的存在缺乏认识的表现。 在20世纪后期能到太空中观测地球后,地球大气圈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人类的重要 意义,更清楚地显示出来了,所以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编写《地球科学概论》**时, 继续发挥了上述观念,写了这样一段话:“古人不知道这蓝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天, 就是大气存在的表现,还以为在这‘天’‘地’之间,是一个空虚无物的世界。 其实在这呈现蓝色的空间中,物质的密度是彗星尾部物质密度的十亿亿倍。我们 生活在稠密空气的底下,和生活在水底的鱼类相似。” 我认为以上描述和形容是可以的,不知王先生根据什么认为不科学?当然王先生 也可能是针对别的书说的,但问题都一样存在。 不过我仍认为王先生能关注到科普创作的科学性是好事,以后要是能认真起来, 不再为核酸营养品这类骗人的东西做宣传,幸甚。 陶世龙, 2001/12/21 *《我们居住的星球》,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的《小海豚科学丛 书·天文辑》中的一本,本辑主编卞德培,丛书主编章道义,副主编陈天昌 **《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第一版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