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走出认识地球的误区 陶世龙 引 言   某些中国学者文人,每以中国传统文化能从事物的总体去观察,并注意人与自然协 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自诩;对来自西方的科学,则鄙薄为分科局部,不察 整体,还与自然为敌。不如所谓“东方科学”。其实这是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地球 科学不了解产生的误会。 发生于欧洲的自然科学,开始确实曾将自然界分割研究,而有各学科之建立。但经 过经验和资料的积累,认识能力提高,到18-19世纪,已不仅能从整体上而且能把时 间和空间统一起来研究,地质学的建立,即其表现。地质学继哥白尼之后,突破神 学的思想禁锢,到二十世纪后期,已能认识地球乃是分别由岩石、金属、大气、水 和生物所构成的地球各圈层共同组成的一个巨大系统。各圈层间一刻也不停地相互 作用,今天的地球面貌,只不过是这个系统暂时保持相对的平衡的结果,因而对维护 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科学认识。 遗憾的是,在中国,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很不普及,人类认识地球处于初级阶 段产生的一些不准确观念,仍在不少人的头脑中起作用。 中国古代是有过“天人合一”的提法,但很多时候,这个“天”并不是自然,而是 超自然的神秘;有的贤哲把自然作为“天”,但由于对自然缺少考察和认识,实际 上仍在做出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看看今日中国森林的覆盖率远低于欧洲,黄河 泥沙含量之高,举世闻名,而且长江也在步黄河后尘。“天人合一”在哪里呢?再 说,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目光所及那个范围,自以为居天下之中,可以关起门来过日 子,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是什么对自然的总体认识? 必须看到,因缺少对地球的科学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至今仍很有 有影响,为此,我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去作一点分析评论,不当之处,欢迎指正。第 一篇是: 愚公的误会 陶世龙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很广,智叟认为愚公想以一家之力,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 山搬掉,办不到。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智叟无言 以对,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愚公一家可以生殖繁衍,而山不加增,至少在辩论上听来似乎有理,但他这个理论 的基础实际上不存在,因为太行山,还有中国许多高山,都是近千百万年来一直在 上升,喜马拉雅山更为显著,近期测得的数据,一年升高5-10毫米。珠穆朗玛现在 是世界最高峰,可原来是海底,在不到200万年的时间内,从和海平面一样高,进而 达到现在的高度;须知它在升出海面后便要受到各种自然力的破坏剥蚀,今天的8848米, 是抵消了这些损耗的结果。如果它在成为山后便不再上升,早就天然地夷平了。 山的上升,也就是体积在不断加增;上升1毫米,意味着1平方公里面积上要增加1000立 方米的土石方,重几千吨,以太行山之大,愚公一家三个劳动力,又是要运到渤海 去,一年才能往返一次,他们搬走的远不如加增的多,愚公立论不能成立,但智叟 也没有懂得这一点。 当然,这也不能简单地说愚公和智叟都没智慧,那时的人,只能靠自己的感觉器官 来观察自然,而像山的上升,即便是一年100毫米,也难以察觉的。所以在古代,无 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普遍以为山、连同整个大地都是稳定不变的。稳如泰山成 为无庸置疑的观念,“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长期是中国社会中的主流思 想。 不过也不是绝对不能认识,因为可以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变化来比较分析,中国古 代便有过“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桑多变”这类认为地面形态会变化的思想。 遗憾的是,中国的古代贤哲,缺少对自然认真地探究,而且在“天人感应”的思想 指导下,即使地面的形态出现了明显的变动,如大地震发生时地裂山崩,也不就自 然本身去寻找原因,而用这是上天的惩罚来解释。愚公移山这样带有神话色彩的寓 言,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去考究,更不奇怪了。 地质学的建立,纠正了愚公的误会,人们可以从构成这些大山的地层及其中包含的 化石,判断出它发生过的变化。太行山、喜马拉雅山还在上升,都是运用地质学的 知识与方法,找到了证据才说的。 峡谷的出现就是山体还在上升的有力证据,因为只有山体持续上升,河流中的水 才会持续向河床底下的岩石冲刷侵蚀,使它不断加深,成为陡峭壁立的峡谷,正因 为如此,所以喜马拉雅山区能有世界第一的大峡谷。太行山中也有峡谷存在。北京 的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南口、居庸关一带便有曾为文人雅士游览刻石的小型峡谷。 河流两侧出现的台阶状的平地,也是证明这里曾经稳定而又升高。 因为河流下蚀的深度,受到它要进入的湖或海的水面高度的限制,在那里的海拔高 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便会到达下蚀的极限,转为向两侧侵蚀,使河滩的面积扩大, 成为平地的开拓者。这些平地当时是和河流水面差不多高,涨水时就会被淹没,给 河滩淤积泥土,布满卵石;现在高出河面很多,离河岸也远了,昔日的河滩,升高 为今天的阶地;在阶地上可以找到河边才有的卵石。有力地说明了地势的升高, 一个地方出现的阶地,常常从上到下有多级,说明这里升起又暂时稳定下来不止一 次。 在北京西山,阶地是很容易见到的,明十三陵便都是建造在阶地上,北京猿人居住 过的周口店也有。 所以要找寻山在上升的证据并不难。当然,要是没有地质学的知识,看见了也只能 失之交臂,而地质学的知识越多,找到的证据也越多了。譬如说构成珠穆朗玛峰的 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 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 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 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 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而在测出积累这些岩层 需要的时间后,更可算出它上升的速度了。 现代的大地测量,特别是用激光来测量距离的方法出现以后,地面在水平和垂直方 向的微小变化,都能即时查出。山体有没有上升,更可以直接观测判断了。 当然,也不是说地球上的山,现在都还在升高,只是一部分,但恰恰在中国是如此。 这是地球最近历史时期,在岩石圈中发生的两个相邻板块撞击的最强烈地质事件, 正好发生在我国西南边境一带。原本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印巴次大陆向北移动, 终于碰撞在一起,中间的结合部位受到挤压,隆起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我国广 大地区都受其影响。象太行山在一亿多年前形成后,本已趋向稳定,顶部的峰峦, 已因受到风化剥蚀而消失,变得比较平坦;河流的两侧也因流水的侵蚀和堆积,开 拓出小块平地。但随着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太行山也再一次升起而有了今天的形态。 我国境内的山,大多有这样的经历。远在加拿大东海岸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到美国的 阿巴拉契亚山和欧洲与亚洲之间的乌拉尔山,则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便都已变得比 较低平,自然界倒是真有这样的“愚公”,把破坏了的山石沙土搬到海里去,主要 是流水的作用。 当然,编制愚公移山这个带有神话色彩寓言的作者,并不是在探究自然,而是借题 发挥,用来赞扬那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是在显示他 辩论的智慧。但他的立论经不起科学的分析,科学要求事实为基础,但愚公则并不 考核事实。而且即便如所想象的“山不加增”,像他的做法也是不现实,不可取的, 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好空谈,不务实,缺少科学精神的缺陷。 我发现有位网友雨声就此提出疑问,他说: 关于“愚公移山”,我从哪个方面都想不通。 他想把山搬走,就不说现代的环保和 生态的观点,也不说他对邻居等的影响,仅仅从他个人的利益说,他也是得不偿失 的。您想呀,他家面前有座山,影响了他的出入,他感到不方便,他可以搬家呀, 那才需要多少时间和金钱呀?!他偏不!他要搬山!那山是好搬的?!他还有理: 我搬不完,有儿子,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呜乎哀哉!几代的人就为了搬山?!搬山为了什么?为了出门方便?!中国人的聪 明智慧以及精力都花费在这方面上?---怨不得中国这样呢! 有人说了,愚公移山只是说明了一种精神! 我真不知道这种精神是什么。请问:那山最后是怎么搬走的?---是“神”移走的! 这就是愚公的精神吗?! 雨声时空 问的好!愚公移山故事的流传和受到欢迎,正好给那种大赞“天人合一”是中国文 化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的说法打了一记耳光。 愚公移山的故事首见于《列子汤问篇》,《列子》据说是战国时人列御寇(或作列 圄寇)所着,此人据说能御风而行,后来成仙了,后世把他归入道家一类。当时诸 子百家争鸣,为压倒对方,常假托远古不可考的故事乃至神话以逞口舌之辩,其间 不乏卓越的思想火花,但同时颇多惑人的诡辩,而不必以事实为依据,仅出于一己 之玄想的也不少。 比起来,孟子说“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倒是务实的态度,但 似乎并似乎人们更喜欢那种空泛的豪言壮语,想成仙的总是比不相信神仙的人要多。 在有个网站上看到一个什么修炼人发表的对愚公移山的看法,更使我吃惊,因为他 说:“愚公原来是个神,故事中的智叟原来是个常人。师父说:“佛、道、神他们 没有人的观念,没有常人这种思维方法”。...如果你是以一个神的想法去对待问题, 自然会带来神的状态;如果是以一个常人的思维对待自己遭遇到的问题,当然见到 的也就是人的景象。愚公对待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没有常人心,神迹显现了。而那 位“智叟”则会永远迷在常人的假象中兜圈子。” 可谓语无伦次,但他是煞有介事。世界已进入科学时代的今天,实在是应该自省了。 当然,对于古人,是不必也不应责难的,那时人类还处于童年时代,对自然、对地 球的认识,自然具有童年幼稚的弱点。就是地质学对地球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纠正谬 误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譬如对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便有过多种解释,就是在今天 ,也不是什么都清楚了。 地壳是地质学中一个常用的名词。地壳运动也已为大家所熟知,用地壳运动强烈来 说明地震的发生、山的形成,大家也多能理解。但当初地壳这个词的提出,其实也 是出于误会。 所以出现认识的错误是不足怪的,重要的是能不断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认识,这正是 科学的特点,在地质学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