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33期·==·       1997年2月12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7/02b-jis.txt) ======================================================================== 新闻摘要● 时事随感●谁是我们的主流?····················毛丹青 影视评论●《上海人在东京》····················陈友军 日本观察●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运动会·················龙丽华 大千世界●嫁给日本人的中国姑娘───几个真实的故事(4)·····朱慧铃 故乡速描●上海琐记(续)·····················张 莹 文苑漫步●风雨天一阁(连载)···················余秋雨 温故书房●朱光潜谈读书······················朱光潜 人生点滴●生生不已 生活百态●婚姻与爱情 幽默广场● 体育之窗●····························卢存伟 ======================================================================== 【新闻摘要】 ★[02/04]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去年因私出国人数达148万5千人。比 前年增加53·1%为历年之首,获批人数占申请总人数的97·5%。前往人数 较多国家顺次为美国、泰国、日本、韩国等。 ★[02/04] 春节前夕江泽民总书记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看望了邓小平等老一代党 和国家领导人,祝他们健康长寿,新春愉快,但是没有登载邓小平的录像和照片。 ★[02/04]]北京天文台发现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1月20日发现一个近 地小行星,现已被国际小行星中心证实。编号为1997BR。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 第一个近地小行星。据天文学家说,按现有轨道计算,小行星不会撞击地球,但由 于轨道演化,尚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02/05]北京春节期间对国际长途电话优惠。农历初一到初三,北京地区国际长 途电话在全国下调30%的基础上,再下调20%。以后,在元旦,五一,十一等 类同。据有关人士介绍;对一个3分锺香港长途电话来说,原来需要人民币50元 左右,现在只需要20多元。 ★[02/06]据1月31日の新疆日报报导,在解放军新疆军区教师培训中心爆破汽 车的3名维族男性以破坏军队施设为由被判决死刑。 ★[02/06]2月7日,中国各族人民喜过春节。牛年到来,万象更新。中国各地、 各族人民满怀喜情以各种方式欢庆春节。今年欢庆春节的主题是,欢乐、祥和、绚 丽、多彩。 ★[02/09]日本高知县海上保安部搜查本部以未持护照,违反出入国管理法为由, 逮捕了偷渡入境船员11人,乘船者83人(内含女性26人)。该船2月2日由 中国福建省出港,预备在日本的四国地方登陆。 ★[02/07] 日本池田外相3月末访中时将正式签署解除因中国核实验而冻结地对华 无偿援助资金。首批项目为援助南京建设女性专用医疗施设的18亿圆。 ★[02/11]新疆伊宁发生49年以来最严重的少数民族动乱。据悉,2月5,6日 约1000名维族青年闹事,见汉人就打,并焚烧被打死者的尸体。有十多人被打 死,逾百人被打伤。据报导死伤者全为汉人。此次事件已被平息。另据报导,约4 300名旅居土耳其的维族人8日在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前举行激烈示威活 动,并che3下该馆的五星旗,加以践踏,烧毁,以抗议政府在伊宁市拘捕闹事者。 ★[02/05] 中国人民银行5日发表の人民币外匪牌价 日本圆(100圆)  6·7906 米ドル(100ドル) 829·27 香港ドル(100ドル)   106·97                           (本栏编辑:赵凤济) ======================================================================== 【时事随感】              谁是我们的主流?                                  毛丹青        与季卫东博士谈“洋泾浜学风”与“制度创新”   编者按*: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社会的制度创新问题,海内外学者各抒己 见,有关论文在《二十一世纪》和《读书》等学界杂志刊载最多,影响甚大,论者 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争论。其中,有一批海外学人是积极的发言者,但他们的观点 在受到重视的同时,也被国内学人猛烈抨击为“洋泾浜学风”,称之为“对中国文 化的误读”(刘东语),其言辞尖刻,批评势头凶猛,不免令人担心。就此问题, 本报专栏撰稿人毛丹青先生与神户大学教授季卫东博士做了一次长谈。季卫东博士 是法社会学国际协会的理事,作为海外学人,最近在《二十一世纪》等学术杂志上 接连发表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心。在此,我们刊出这次长谈的部份内容,仅 供读者参考。   毛:1995年底的香港学术杂志《二十一世纪》刊出过一组文章,讨论了这 些年以来的学界内的问题。当时,我读了这些文字,产生了两个印象。一是提出所 谓的“洋泾浜学风”这个词汇多少有些猎奇,二是参加讨论的学人虽有卓见,但过 于热衷他们发言的权威性,这对当代学界的建设是不利的。事隔三个月,在中国知 识界影响很大的《读书》杂志又以综述的形式介绍了这次争论,但遗憾的是,这个 介绍本身也许为了出风头,把争论中的斗气语言、叫劲的词汇都归拢到一起,而对 学人们认真思考的内容忽略不计,给人一种明显的误导。作为旅日学者,您的名字 也出现在了这份介绍当中,但仅仅从争论的角度了解您的人文观点,就等于进入一 种特定的语境倾听您的声音,我不希望拘泥于这样的认知,也不想直入人家的争论 ,让我们从“洋泾浜学风”何以提出以及“制度创新”这两个视点做一些思考吧。   季:对于“洋泾浜学风”的辩论,我本来没有什么兴趣。因为第一,刘东和雷 颐先生对MIT的政治学助教授崔之元的批评与我早在1994年夏天对他的批评 并无抵牾。第二,离开观点的实质内容去揣摸别人的“行而下”的动机,有失“不 臧否人物”的士林厚道。第三,刘东的文章颇有霸气,把海外的中国研究者一概说 成是“边缘人”、难免有自封中心,搞封闭解读之讥。如果这“前后左右”,所谓 “前现代化”、“后学”、“新左”和“老右”都是在争那个“学术霸权”,参加 进去有什么意思?!所以我在有关的文章中对这种意气之争只字未提。现在听说这 桩公案居然登了国内的几座大雅之堂,还把我也牵连了进去。中国还只能是刚刚望 “洋”兴叹,哪里到了什么“泾浜”还有“学风”的程度! 毛:这些年,我注意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在海外学人被指责为“洋泾浜学风 ”以前,大家是围绕“制度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的,而这个讨论的本身已经出现 了把学界划分为“海外派”和“本土派”的倾向。   季:“制度创新”是我与崔之元争论的一个实质问题。1992年,我在美国 第一次见到崔之元,他和甘阳都是这场争论的主要人物,俩人都是博学而有才气的 研究者,理论见解上有分歧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也不妨碍彼此欣赏对方的机 智。当然对于原则问题,那是无法合稀泥的。中国在确立市场经济的路线以后,有 关“制度创新”的讨论逐渐活跃,对于崔之元提出“第二次思想解放”有许多批评 ,国内学者如卞悟、雷颐、张维迎、周其仁等人也参加了进来,这是一件好事。目 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不解决,搞不 好会功亏一篑。所谓“讲政治”,当然应该包括讲政治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解决 深层结构的问题有风险,必须谨慎行事。唯有如此,才需要研究者们去想去讲。这 样的讨论应该不分本土海外,不拉山头、不争意气,大家都来参与。   毛:其实,关于制度创新的讨论实际上与改革的深化有直接的联系。在计划经 济一统天下的政体当中,从未发生过的问题眼下发生了,而且从体制方面,还没有 明确的界定。比如国家的政府官员正脸是为百姓服务的衙门,可一转脸却是私营企 业家。昨天还是县长、县委书记,明天就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长。表面上看,这好像 是日本式的“天下り(amakudari─编者注)”(从天降),但实际上它是一种“ 取りこみ(torikomi─编者注”(连锅端),以公取私。这样一来,过去我们一直 信奉的“革命公仆”又从何谈起呢?对革命公仆的尊崇、乃至把“公仆”当作一种 理想是有前提的,这就是社会不要私有制,消灭私有意识,才能在公共的平等心理 上建立起理想。然而,承认市场经济,准许私有企业的兴办,先让一部份人富裕起 来等一系列提法,犹如巨大的浪潮席卷了以往时代的信念,使人们远离了那种纯真 的情怀。改革17年,突飞猛进的变迁没能等人充份考虑,就把一个最富生命力的 市场化的时代展现给了我们。如果按照原来的价值取向衡量我们的信念,势必出现 矛盾。   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化、权威主义国家的民主化,这两股潮流是近20年 来世界性现象。市场化使老百姓有机会挑选商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可以挑挑拣拣,就不怕伪劣产品。把市场选择适用到政治上,这就是选举、就是民 主化。也就是说,民主化有机会使老百姓挑选干部。“不怕县官、就怕现管”,如 果被管的人可以无记名投票,无论现管还是县官谁还敢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但是,市场化与民主化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只要国家领导人敢下决断,民主化可 以一夜见成效。这未必是健全的、安定的、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化之后,再要果 断采取市场化的措施往往很困难,因为这会涉及到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再分配 ,反对者往往人数众多。比如市场效率需要私有财产权,可是民主投票则可能否定 私有化。市场化的目标是竞争,民主化的前提是平等,这两者是有矛盾的。于是, 我们决定先把馅饼做大些,然后再考虑馅饼的切割分配问题。这就是民主化渐进路 线。由于它符合中国的国力和国情,所以成为一种共识。所谓渐进,还是要进。落 脚点在于那个“进”字,往哪里进呢?一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包括外来的 思想和制度,不抱残守缺。二是在尊重文化传统,注意本土性问题的同时,导入普 通适用的规范,以进取的态式与国际社会接轨。可是在这个地方,崔之元主张“退 ”、“返祖”,退到“文化大革命”的理想境界中去,颇有点向现代社会的一切普 遍性造反的“反潮流”精神。可我认为,对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应该有选择地加以借 鉴和移植。关于“制度创新”,我和他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要搞制度创新,当然会 有风险,但政治体制的改革决不能铤而走险,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减少震荡, 扩大受益范围。在市场化与民主化之间,有一个媒介项目,这就是依法治国的制度 设置。经济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社会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的保障,政治的民主化也 需要法律来提供相互信赖的基础。从“一言堂”转向集体领导,当然需要共同遵守 的规章和程序。这些都牵涉到政权的正统性。崔之元却否定这些政治学和法律学的 基本原理,主张去掉媒介,让强大权力和群众运动直接结合,强调社会实验的无限 可能性。他的思想很奇拔、很有华彩,只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恐怕中国再经不 起那样的折腾。   不过,刘东指责崔之元这样的论点是出于谋生的需要,甚至是政治上文化上的 某种颓废和放荡,话说得太重。我感兴趣的倒是争论双方其实有不少共同点。刘东 和崔之元都强调中国的“内在范式”和“本土化”。尽管谁都在“援西入中”,却 又互相指责对方有媚外嫌疑,或叫“制度拜物教”,或叫“迎合西方学术界的消费 口味”,乐此不疲、不亦乐乎。难怪甘阳要提出只是一个山头主义的“我们”问题 。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谁更有对中国说三道四的资格,或者葡萄是酸还是不酸, 而是大家能否在争论中提出解决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比争论谁是“洋泾浜学 风”要实际得多。   毛:我觉得海外学人之所以被指责为“洋泾浜学风”,是因为国内这些年“精 英文化”的衰落。8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那时有一批杰 出的青年学者编了几套大部头的丛书,比如我熟悉的西哲室甘阳就是一位。他们在 学界刊物上象放排炮一样接连发表论文,力论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比如传统与革 新、保守与激进、东西方的对话问题,形成一股意识形态浓厚的“文化热”。这群 学人之于社会就象一艘知识的导航船,波及整个学术观念。卡西尔《人论》的中译 本畅销,人们似乎头一回从非马克思主义的眼睛里看见了自己,而且非常天真、新 鲜,我本人就有过这种强烈的感受。但这个情形发展到了89年,社会的动荡,市 场经济的进入,迫使精英文化迅速退潮,从启蒙思想的前沿开始滑坡。在商业霸权 的社会里,精英的存在只能指谓一个边缘的群体,一批荣耀过的学人,而今却被世 俗的、功利的大众文化挤出了主要角色,智慧大减价,学术恢复寂寞,如果想继续 留在狭隘的精英圈子里的话,你非得坐住冷板凳不可。其实,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 的主力军,这个不奇怪,但中国的传统是“经世致用”,历史上的精英文化正是依 附于此才大化正是依附于此才大行其道的,于是对精英地位的丧失,现代学人恐怕 要好好调整心态。许纪霖的《第三种尊严》有一段话很精采,他说80年代是知识 精英最风光的时代,当时意识形态发烧,人人谈文化,一本书一篇文章能呼风唤雨 名扬天下。而今回首往事,恍如隔世,昔日的镜头被一群包装精致、却毫无思想智 慧的娱乐圈里的明星抢去。眼见世风日益平庸,自己的才智又无用武之地,和者寥 寥,自然感到份外的寂寞悲凉。   季:我看这段话也是提醒知识分子不能忘掉启蒙的责任,但不应该固执一种启 蒙思想。社会多元化之后,谁都没有一言九鼎的本事,谁都不能自称手持“绝对真 理”的灵蛇之珠。当年温元凯教授留学回来,一场见闻报告的吸引力不亚于后来气 功大师的当场治疗。应该承认,这与其说是知识分子的荣耀,还不如说是整个中国 的悲哀。现在留学生已经达到25万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出国考察团如过江之鲫, 大家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民智大开,草根与精英互相交错,这是好事。重 商主义时代的早期,知识的价值得不到适当的评价,因而知识分子的失落感很鲜明 ,于是就浮躁起来,甚至玩世不恭。国内的青年研究者也跟着社会风潮一块儿浮躁 ,时而来点儿“泡沫学术”,这或许是出于无奈,情由可原。但如果海外的学人也 耐不住寂寞就可惜了。我学浅才疏,既无雄心也无本事从边缘到中心,倒是想多坐 几年冷板凳(比“靠边站”强),扎扎实实读一点书,思考一些问题,厚积而薄发 。只怕这样一来,下回真的要戴上“洋泾浜”的大帽子啦。   毛:我看“洋泾浜学风”之争的参与者仍然属于精英文化的圈子,无论是在海 外的,还是留在国内的,他们充满了一种呐喊的愿望,也许因为这种来自于失落后 的声张,所以难免急躁,把尚未升级到值得争论的问题单方面放大使题目先行,实 质性的内容模糊不清,好像每个人都为谁是我们的主流而争得面红耳赤。这真是一 场误会。我们谁也不会是主流,如果是的话,那仅仅是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思想,一 个能够代表时代的潮流,仅此而已,我看不出其他迹象。 *(注:《留学生新闻》的编者按)                          (原载《留学生新闻》) ======================================================================== 【影视评论】               《上海人在东京》                                  陈友军   继《北京人在纽约》之后,反映中国留学生命运遭遇的电视连续剧《上海人在 东京》在丙子年又进入了北京人的家庭,上海人和北京人都是中国人,美国,日本 都是外国,北京人会不会像关注王起明在纽约的命运那样去关心祝月在东京的遭 遇?先睹为快的上海观众对该电视剧已经表示了不温不火的态度,而北京的观众似 乎还没有提起兴趣来观看。   说《上海人在东京》不合时宜,并不是指该剧思想内涵,情感特徵等属于文本 的内容,而是说《上海人在东京》上演的不是时候。尽管国内托福考试,GRE考 试“长烧不退”,外面的世界对国人仍有一定的诱惑力,但有出国想法的人早已在 各类“出国指南”的书刊中体验了诸如《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的生 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如今出国留学的学生们早已不是80年代只爱做梦的学生,在 出国留学的诸多方面他们堪称“老师”,因此《上海人在东京》告诉观众的那些东 西早已是炒剩的饭菜,无多少人爱吃。另外,《上海人在东京》搬上北京人的银屏 的时候,恰逢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关心着国奥队闯进亚特兰大的入场券,北京人 哪里还有心思静下心来体会《上海人在东京》的酸甜苦辣,这是又一个不合时宜。   《上海人在东京》轮番出场的都是一些超重量级的影视明星,陈道明,葛优可 谓家喻户晓,这些明星在演剧时也没摆出明星的架子,人物角色都极其到位,可见 风采依旧。只是可惜了明星风采未带来明星效应,葛优充当了出国留学的反面教材 ,扮演的留学捐客邱明海保持了一贯的王朔风格。陈道明担上一个忍辱负重的角色 ──主演祝月,不能像《围城》那样尽情发挥,痛苦得无法幽默。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人在东京》是一部纪实的作品,明星出场多少会在“告诉你一个真日本”上 打点折扣。   笔者走访了大学校园里的几位学子,他们极不情愿将“留学生”这顶桂冠加在 诸如王起明,祝月这部份人头上。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掀起的“留学生 文学”热潮让国内的读者领教了“洋打工”,却没有看到留学生如何求学。周励的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都急于告诉国内读者这样一个 真理:留不留学并不重要,钱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在西方一切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 标准的社会。和前几代留学生相比,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这一代留学生给国人 的印象太多商人气,太少书卷气,太多个人的悲欢离合,太少国家民族的正气大 义,《上海人在东京》除了地点与角色的变换外,并没有超出同类小说与剧本的主 题:还是小主题,小人生。   《上海人在东京》刚在上海演完,小说作者樊祥达就和该剧编剧打起了官司, 直闹得对簿公堂。但北京人看到这样的消息却纹丝不动,不闻不问,许多知道这场 官司的观众也没赶紧将电视频道对准《上海人在东京》,北京人如此冷静实在让人 惊奇!尽管该剧在剧情上也不掩饰上海人的“劣根性”,一开始就写阿珍回国探亲 时,前来看望的亲朋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阿珍捎带的礼物上。对如此“势利”的上海 人,北京人也没有冷嘲热讽,大概北京人也有难言之隐!《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 起明也不是个好东西,抛弃了同甘苦,共患难的结发妻子阿燕。但与上海人对《上 海人在东京》的冷落不同,北京人对王起明还是倾注了较多的理解和同情。   《上海人在东京》还在北京播放,北京人还可以打起精神看看结尾,只是留学 生不是“洋打工”,中国人心目中的骄子不该是外国人的苦力。关于留学生题材的 作品不该只停留在纪实的层面,更为深刻的内涵与精神价值有待去开掘,观众对此 的兴趣或许比对“打工”的兴趣要大一些。                   (原载北京青年报,96年3月26日) ======================================================================== 【日本观察】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运动会                                  龙丽华   来日本以后,没少参加儿子所在的幼儿园,小学的运动会。家搬到东京,儿子 转入新的学校,转眼就又到了开运动会的季节。有一天,儿子兴高彩烈地回来说: “妈妈,我们学校要开运动会了。爸爸,妈妈可一定得去看呀!”“去,去,当然 要去的。不过你们小孩子的运动会呀,也就是那么回事。不看我也知道。”儿子急 了,“才不是呐,这回的运动会可和以前的不一样,不信你看这项目表。”“是吗 ?”我放下手中的活,从儿子手中接过项目表。呵!运动会的名字可真是一鸣惊人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运动会」。“绝无仅有?这口气可真不小!”也别说,项目 表里除了各学年的接力,团体操等几个传统项目眼熟以外,其他的我还真说不出个 所以然来。比如骑马战斗,救兵拔河,输送红白大球等等。更有一些诸如“ABC D”,“竹干舞”等之类的怪项目,让我莫名其妙。儿子告诉我那是各学年出的表 演项目。   就这样,受这“绝无仅有”的诱惑,我和丈夫一人摄像,一人照像,饶有兴致 而又充满好奇心地观摩了这场小学校的运动会。   这运动会的项目设计和运行方式确实比较新颖独特。比赛不是以班级或年级为 单位展开的,而是将全校学生等分成红白两组进行比赛。分组的方式极为有趣,是 将各个班级一分为二。每个人可自愿报名加入红组或白组,委决不下时,则由划拳 来决定。可见他们在游戏之中还贯彻着平等,绝对没有要请老师来主观定夺之类的 中国方式的弊病。最后比赛结果也只有红组优胜或白组优胜之赏励,而没有细分的 个人冠军或亚军。这或许算是「重团队精神,反对突出个人」的日本学校教育方针 特色的突出体现爸。以此方式分出的红组白组,谁胜谁负随机性大,比赛结果年年 成为一个无法予测的谜,无形中增添了运动会的乐趣。   最有趣的也许要数两个新颖的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项目爸。一项被称为“救 兵拔河”。由高年级与低年级共同组队,如一年与六年,二年与五年,三年与四年 。低年级红白双方先进入拔河场地。绳尾长长的一段留给高年级用。发令枪一响, 低年级红白队首先开拔,相持在那儿。与此同时,高年级红白两队则纵操场另一端 起跑,经300米左右的冲刺,冲进拔河场,提起绳尾相助。“救兵”一到,场上 的形势马上就发生了变化,只见那长绳上的红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把场外观众 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让人忍俊不止的是一年与六年红白两组比赛时,枪声一响,就 见那醒目的红点势如破竹般的倒向红组这一方。还没等“救兵”赶到,白组早巳土 崩瓦解了。冲进场的“救兵”,也只有“望绳莫及”了。全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 声。再一看那胜利的红组个个都是“小胖敦”。这个匠心独具的设计使拔河这个传 统的老项目变得妙趣横生。使其由单纯的耐力较量,演变成耐力,速度,配合等一 系列的总合角遂。在运动中又培养了学生们长助幼的优良品德。“集体主义精神” 得到了发扬光大。   另一个被命名为“输送红白大球”的项目则是全员上阵,红白分开,按身高由 小到大,四人一行,纵向列队,每队选两位领队纵起点开始滚动起自己队所属的特 大皮球,越过许多障害物后到队首,全体学生无数双小手高举过头,筑成一条通道 ,然后斋心协力用手将球纵通道传到队尾,再由领队滚球越过几个障害物,冲向终 点。先到者为胜。这个项目对整体配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运球时要有一定的技巧 ,大球若是从队员头顶落下,拾起后则必须从落点开始续行。三番五次地落下,五 次三番地拾起,紧张,激动。场外的父母,老师等观众大声呐喊助威人声鼎沸,好 不热闹。这个项目把整个运动会推向了高潮。   离开了喧腾的运动场,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个设计奇特的运动会使我联想 到了许多。深深感受到了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学校的运动会一般全部是竞技项目。这对选拔少数体育人材是非常行之有 效的。但对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有当观众的资格,而少有参与感。这是中 国「英才教育,竞技体育」教育方针的一种体现爸。而日本的教育方针却是“平等 教育,全民体育”。在中国,被认为是有特长,优秀的儿童往往能得到比一般同学 多得多的来自学校,老师的特别惠顾,重点培养而越来越有优势的成长。故此,学 生们也就往往特别努力地去争作班长,班级委员,大队长等。在日本是没有班级委 员会之类的组织的。组织班级活动的担当者由大家轮流去作,就像是作值日生似的 。遇到大家都想干的事而名额有限时就划拳决定胜负。输了不气馁,下次再争取, 因为大家的机会均等。所以免去了中国学校里常产生的由老师来决定一切而引起的 “偏向,偏心”之类的报怨。   这两种教育制度所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留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比同 等学历水平的日本同学们要强,这通过他们在日本各大学研究生院中的业绩就能反 映出来。也许是因为大部份留学生都是“英才教育”制度下的受惠者爸。而日本教 育制度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看来,这两种教育方针均有利有弊 。双方如果能互相取长补短一下有多好?但愿我国的教育研究学者和教育方针制度 的制订者也能从这场“绝无仅有”的运动会中得到的一点儿启迪。                     (1997年1月写于日本·东京) ======================================================================== 【大千世界】             嫁给日本人的中国姑娘               ──几个真实的故事(4)                                  朱慧铃              假结婚的悲剧   她长得十分可爱,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着,那么的天真而纯情,象薛宝钗那 般一副富贵相,令人爱怜。我们姑且叫她B君。   出国热使她从上海工厂的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众人羡慕的留学生,她拎着手提包 ,心情是那么地愉快。虽然她知道留学生生活是艰辛的,然而她没有更多地去思考 。以后她历经千辛万苦,也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她留学日本九州。九州南国风光,那里没有什么工业点,除了长崎有三菱造船 厂,其它地方没有什么大工业。旅游业却很发达,那里有著名的火山阿苏山,有著 名的温泉──别府温泉和长崎的波兰村。然而留学生的生活并不是生活在旅游之中 ,要做工挣钱来应付每月3万日元的学费和生活费。   九州地区的临时工每小时才五百至六百日元,要比东京地区低二百日元左右。 然而除了水产之外其它东西也不太便宜,而东京交通方便,四通八达,食品来源很 多,交流快,流通也快,所以价钱也便宜。总之,在九州上语言学校挣不了多少钱 ,又没有在东京那么快乐。   B君早已呆够了,她想去东京,那里是一个花花世界。在语言学校毕业前几个 月,她考上了东京专科学校。虽然花了许多学费,可毕竟来到了东京。东京的一切 都在诱惑这位稚气未脱,爱美的上海姑娘。来东京没几个月,她跑了许多有名的商 店。这里的东西是比九州漂亮多了,九州就像乡下。她从心眼里喜爱东京,何况东 京又有许多朋友。   快开学了,一颗游荡的心又该回到教室了。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经济上的拮 据,在九州两年她刚还清了来日本时的一切费用,没什么余钱,报东京专科学校又 一次付了70多万日元。虽靠每天下课后打工,每月有二十多万收入,可她是个爱 花钱的姑娘,付了学费和房费,就没有什么余钱了。   每天的学习令她头疼,她再不想念了。决定走一条既不用交学费,又能得到签 证的路──假结婚。   她太幼稚,太草率了,她只想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而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作为 赌注,却没有想到假结婚后的后遗症。   一位年已30多岁的日本独身男人同意B君的要求,假结婚。一切来得那么迅 速,那么容易,正当她暗自庆幸时,没想到那位“丈夫”却不同意结婚前的一切条 约:“怎么可以假结婚,我是你丈夫,怎么能让丈夫独守空床呢?”   “我们不是说好了的吗?”B君吃惊地说。   “结婚证书上写明了你是我的妻子,可我当时同意假结婚是为了能与你在一起 ,我是喜欢你的,爱你的……”   “丈夫”的乞求,使她吞下了这颗苦果,换来了签证。   虽然不用再去学校,更不用交学费,可是眼前的“丈夫”却缠着她不放。她不 喜欢这个“丈夫”,傻乎乎的。竟每天让她不用去上班,在家做饭,真是天大的笑 话:我又不是你妻子,要我做什么饭!她抱怨着,发怒着,虽然结婚证书上写道: 丈夫,山口雄夫。可她怎么也不想承认这个事实。这位山口雄夫怎么能随意支配她 ?   好不容易过了半年,她开始为下一个目标而进军,要摆脱这个假丈夫。可没了 签证她又不想当黑户口,怎么辨?唯有一条路,“走为上计”,去哪儿?阿根廷? 不,那儿太穷了,前几年经济不景气,许多在阿根廷的中国人纷纷以旅游身分来到 日本打工,每天打两分工,等挣了一千万日元后再去阿根廷买房子,开店。去玻利 维亚?不行,那儿是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她受不了苦。美国,澳大利亚也去不了 ,回上海又不甘心。   左思右想,她终于找到了一条理想之路──去音乐之乡维也纳。那儿靠近德国 ,听说还可以混,于是与一位女友结伴,以旅游身分飞向了维也纳。   她们来到维也纳一个偏僻的村子,那儿有一位朋友介绍的上海同乡。当她们来 到这小村庄时,不由得惊异了,意大利式的小木房横在窄小的泥道边,围着围裙的 胖老大娘们,长满胡子的老农们都惊异地望着二位“日本姑娘”。他们不解地像看 外星人似的,那不解的目光彷佛在问,为什么到咱们村庄来,游玩吗?这儿不是游 玩的地方。找亲戚?谁家有二位日本的亲戚?当她们走进已来了四年的一位上海人 的房间里,这群村庄的人才明白,原来是中国人!   这个村庄里住着两位中国人,一位竟是中央乐团的高级人才,然而却混得不怎 么样。   她困惑了。又不懂德语,这里的人也不懂日语。她们暂时住在由上海同乡介绍 的一位维也纳小夥子的一间空房里。   这偏僻的小村庄里终于来了两位年轻美貌的上海人。那一位在村庄里已呆了四 年的上海小夥子,不由得春心荡漾。听说从日本来的姑娘一个个都很开放,出来闯 世界都不是闺房小姐,于是那小夥子也开始了挑逗,诱惑……   乍到村庄,什么也不习惯,语言不懂,工作没有。每天吃的是黑乎乎的黑面包 ,简直不能跟东京相比。她俩后悔了,花了几十万日元,原本想找块栖息之地,看 来在这里再下去,在日本辛苦挣来的日元都要丢光。   不幸的是,此刻的B君每天感到扁桃体隐隐作痛,还伴着低烧。最后在朋友的 劝说下,她从维也纳飞回了上海。经上海医院检查是恶性扁桃体肿瘤。   如今她已和假丈夫解除了婚约,又找了一位日本人,此人是一般公务员,没有 多少钱。现在B君在上海每天电疗,由于长期病魔纠缠和电疗,使她那本来白嫩可 爱的面孔,变得憔悴苍老了。 ◇未完待续◇                              (桂侯 植字) ======================================================================== 【故乡速描】               上海琐记(续)                                  张 莹            三,蓝印户口与上海房情   正月里回上海总共呆了不到三个星期,亲戚朋友里就遇到二家有乔迁之喜。   上海真是造了许许多多的新楼。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到处的 都能看到旧的建筑在被拆毁,又不断地可以发现新的大楼在一栋栋地竖起。造了那 么多的新楼,很多却不见有人入居的迹象。上海寓所的附近,有栋一年前开始销售 的内销大楼,当时售价似乎是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但到现在每天晚上有灯火 的窗口总不超过10个。   杞人忧天,暗思那么多的空房既占地,又积压资金,为何不降下房价早些出售 呢?上海的房地产看涨看跌,二极分化,各有所见。对于过高的空房率,去年起开 始推出了“蓝印户口”一策。虽说与以前相比,有没有户口已非攸关紧要,但碰到 就学,就业,就医等情况时还是有些麻烦。没有户口,上学除全自费外,还得支付 高额的赞助费,遇高考则回原籍等等,所以对长期居住在上海,并有相当得事业基 础的人士来说确实也有这需要。但是具有40万人民币与80平方米以上的购房能 力的成功人士毕竟有限,据说至今为之还只售出500套。比起积压的几十万套空 房来,实在是滴水解不了大渴。   旧住房区的拆迁,使一般的上海市民住得离市区越来越远。在我们小时候须化 一整天才能去的闵行,梅陇,星庄,青浦等原来的郊外,现在都成了一般市民的生 活居住区。上海人戏称现在是“有钱的进城,没钱的出城”。   另外,漕河径,七宝那一带现在也成了中层内销商品房的集中区域。冠之“公 寓”,“花园”,“别墅”的小区毗连,也有几个朋友安家置业,入夥其中。   走进这些新兴的园区,经过整体设计的绿化块和外形格调统一的建筑,的确使 人赏心悦目。再到房内,大厅小房间,参彷港澳风格,每户还具备二套洗手间。室 内装饰是各显神通,各有千秋。因近机场,一般都为5,6层的多层楼,底层送花 园,顶层送平台。   粗一看,确如发展商的广告“入夥XX,充满享受”,可与一些朋友细聊聊, 才知道也并不尽然。最令人头疼的还是质量问题,入居不久,就发现墙上开始裂缝, 房间漏水,每次修理费时又费力,善后处理还得化一番工夫。   不过3000元前后的基价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听说那一带的售楼率还算不 错,其中有不少购主还是在留日的同胞呢。 ◇未完待续◇ ======================================================================== 【文苑漫步】                风雨天一阁                                  余秋雨                 五   天一阁终于走到了中国近代。什么事情一到中国近代总会变得怪异起来,这座 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自己新的历险。   先是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 。曾有一人出高价从作坊买去一批,却又遭大火焚毁。   这就成了天一阁此后命运的先兆,它现在遭到的问题已不是让不让某位学者上 楼的问题了,竟然是窃贼和偷儿成了它最大的对手。   1914年,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奇迹般地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 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 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薛继渭的这次偷窃与太平天国时的那些小偷不同,不仅数量巨大,操作系统, 而且最终与上海的书铺挂上了钩,显然是受到书商的指使。近代都市的书商用这种 辨法来侵吞一个古老的藏书楼,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把保护藏书楼 的种种措施都想到了家的范钦确实没有在防盗的问题上多动脑筋,因为这对在当时 这样一个大家族的院落来说构不成一种重大威胁。但是,这正像范钦想象不到会有 一个近代降临,想象不到近代市场上那些商人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会采取什么手 段。一架架的书橱空了,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 小心翼翼地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   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听说天一阁遭此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 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便立即拔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 里。涵芬楼因有天一阁藏书的润泽而享誉文化界,当代不少文化大家都在那里汲取 过营养。但是,如所周知,它最终竟又全部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这当然更不是数百年前的范钦先生所能预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水秘咒 也终于失效。                  六   然而毫无疑问,范钦和他的后代的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除了 张元济先生外,还有大量的热心人想努力保护好天一阁这座“危楼”,使它不要全 然成为废墟。这在现代无疑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工程,靠着一家一族的力量已无济 于事。幸好,本世纪30年代,50年代,60年代直到80年代,天一阁一次次 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着,现在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人们游览宁波时大 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处所。天一阁的藏书还有待于整理,但在文化信息密集,文化沟 通便捷的现在,它的主要意义已不是以书籍的实际内容给社会以知识,而是作为一 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 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 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孑遗,因此或多或少也是天一阁传代系统的繁衍者 ,尽管在范氏家族看来只属于“他姓”。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 断地问自己:你来了吗? 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很少有其他参观处所能使我像在这里一样心情既沈重又宁静。阁中一位年老的 版本学家颤巍巍地捧出两个书函,让我翻阅明刻本,我翻了一部登科录,一部上海 志,深深感到,如果没有这样的孤本,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侧面将沓无可寻。由此 想到,保存这些历史的天一阁本身的历史,是否也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呢?裴明海先 生递给我一本徐季子,郑学溥,袁元龙先生写的《宁波史话》的小册子,内中有一 篇介绍了天一阁的变迁,写得扎实而清晰,使我知道了不少我原先不知道的史实。 但在我看来,天一阁的历史是足以写一部宏伟的长篇史诗的。我们的文学芸术家什 么时候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种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呢?什么时候能把范氏家族和其 他许多家族数百年来的灵魂史袒示给现代世界呢? ◇全文完◇                           (丁萍提供并 植字) ======================================================================== 【温故书房】                朱光潜谈读书                                  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 值的本,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 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 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 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 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 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它像 「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 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 谈希蜡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 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 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本来这种徵求的本意 ,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 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灵丹似的十 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 类:(1)冒险小说和游记,(2)神话和寓言,(3)生物故事,(4)名人传 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 」,笛福的「鲁浜逊漂流记」,大仲马的「三剑客」,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 话」(Hawthorne: Wonder Book and Tanglewood Tales),金斯莱(Kingsiey) 的「希蜡英雄传」(Heroes),法布尔的「鸟兽故事(Fabre: Story Book of Birdsand Brasts),安徒生的「童话」,骚德的「纳尔逊传」(Southey: Life of Nelson),房龙的「人类故事」(Vanloon: The Story of Mankind)之类。 这些书在国外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 ,在中学时代就喜欢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 喜欢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 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 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些想象的文字, 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 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 最喜欢「国风」、「庄子」、「楚词」、「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 书笺」、「世说新语」、「陶源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 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喜欢济慈、雪莱、柯尔律治、白朗宁诸 人的诗集、素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 罗」、哥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 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徵求,也许把这些古董 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 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的所学范 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 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 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 好比探检,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 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 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 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 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 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 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 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方方  植字) ======================================================================== 【人生点滴】              生生不已   「日子到什么地方去了?」座在草地上的一个小女孩问祖母。   「给年、月和光阴带走了。」祖母说。   「光阴把所有的日子拿走时,我们会死吗?」小女孩再问道。   祖母回答说「你看那棵大树。我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它已经是一棵大树。每一 年,风把它的叶子吹走,就像光阴把日子带走一样,可是它知道怎样把根长好,使 自己不会死亡。它藉着每年春天开花的枝干而继续生存,就像我们籍着我们的子女 而继续活下去一样。日、月、年及光阴,也是经由这样的循环而生生不息的。」                           (摘自「读者文摘」) ========================================================================              婚姻与爱情 ∞ ∞ ∞ ∞ ∞ ∞ ∞ ∞ ∞ ∞            追求留学生为出国            ──中国学生出国热潮方兴未艾   北京《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12所中学的学生中, 72.4%希望在毕业后到国外深造,表示不会出国的只有6.7%。   调查结果不但引起学者对中国人才外流的关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中 国学生出国热潮还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   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新加坡学生,最近就写信给报社,述说自己被一名希望出 国的中国同校男生“欺骗了感情,企图利用她达到出国目的”的经过。   她在信中形容那名男生“为了达到结交外国女生,利用她们打通与外国学府或 是雇主的关系,千方百计的向校内的女留学生‘下手’,毫无人格可言”。   他之所以会从刚开始主动认识她时的甜言蜜语,信誓旦旦,进而演变为逐渐疏 远,再三强调彼此性格与文化不合,父母不同意,完全是她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因为他已经有了更好的利用目标──一名请他补习中文的美国华裔女生。   过后,向熟悉的大学教授了解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时,发现这已是 极为平常的现象。教授也承认,有不少学生是为了达到出国目的而结交外国留学生 的。   他还再三的提醒,记得告诉那位女生,这样的男友,早分手好过迟分手,如果 等到结婚后才来分手,那就非常不幸了!     ∞ ∞ ∞ ∞ ∞ ∞ ∞ ∞ ∞ ∞          结婚一年内离婚每百对中占16对   近年,婚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大城市中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北京一 位社会学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结婚一年内离婚的夫妇,每一百对中就 有16对。   离婚和分居,对于一般北京市民来说,可谓是“司空见惯”的事。最近,一位 在报界工作的女士,就含着泪倾诉了丈夫有外遇,天天晚归,最终向她表示:“生 活太平淡,还是分开一段时间吧!”。   已经尝过一次离婚苦果的女友,以百般无奈的口气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 会有那样不要脸的女人,明知是有妇之夫,还要主动追求。结婚近四年,平均每一 年都有这样的婚外情,我真是累透了,真想当尼姑算了!”。      ∞ ∞ ∞ ∞ ∞ ∞ ∞ ∞ ∞ ∞            战士“吹灯”的多   甚至是解放军的士兵,也不能幸免男女关系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近期,《解放 军报》报导了解放军“恋爱受挫现象”.该报引述兰州军区的资料,指出近两年来 ,部队官兵被女方抛弃的情况呈上升趋势。   这些成了“吹灯兵”的战士,有相当一部份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寻死觅活 的,有精神萎靡不振的,有情绪失衡图谋报复的。   报导说,因为战士“吹灯”而引发的事故,案件和涉及法律纠纷的事件,时有 所闻,导致负责基层工作的干部,须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摘自「联合早报」) ======================================================================== 【幽默广场】   ∞ ∞ ∞ ∞ ∞ ∞ ∞ ∞ ∞ ∞   丈夫对妻子说「我每天早晨刮脸后,都会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   「你有没有想过在就寝前刮脸?」妻子问道.   ∞ ∞ ∞ ∞ ∞ ∞ ∞ ∞ ∞ ∞   我在海军训练的时候,每周都要写信回家.而母亲也是有信必复.最有趣的是 弟弟写的一封信.「我很想你,」他写道,「现在天天晚上我要洗碗.」   ∞ ∞ ∞ ∞ ∞ ∞ ∞ ∞ ∞ ∞   为什么一些杂志在同一期内既刊出令人垂涎的食谱,又刊出新的节食辨法?   ∞ ∞ ∞ ∞ ∞ ∞ ∞ ∞ ∞ ∞   我在屋子里喷杀虫剂以杜虫害,大多数的虫都被杀死了,可是有一本书里却爬 出一条虫来,那本书的书名是「瑜伽,生命的秘密」                              (方方 植字) ======================================================================== 【体育之窗】                                  卢存伟   ∞ ∞ ∞ ∞ ∞ ∞ ∞ ∞ ∞ ∞       ☆世界杯短池游泳系列赛☆ ◎第五站喜获丰收   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的世界杯短池游泳赛第五站的比赛中,中国选手中共获 5枚金牌,1枚银牌和3枚铜牌,并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   28日,吕彬以28秒74的成绩夺得女子50米仰泳金牌;   刘黎敏以58秒42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蝶泳的冠军;   韩雪以1分 7秒33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蛙泳的冠军。   晁娜以25秒23的成绩获得女子50米自由泳银牌。   潘立聪以1分58秒18的成绩获得男子200米蝶泳的第三名。   29日,韩雪以30秒88的好成绩在50米蛙泳决赛中夺冠,并将自己于去 年1月11日在世界杯短池赛北京站比赛中创造的30秒98的原世界纪录缩短了 0.01秒。刘黎敏以2分06秒85的成绩登上了200米蝶泳的冠军领奖台。 吕彬以1分03秒66的成绩分获女子100米混合泳的铜牌。晁娜以55秒18 的成绩分获女子100米自由泳的铜牌。 ◎第六站成绩喜人   在德国盖尔森基兴举行的世界杯短池游泳系列赛第六站的首日比赛中,中国队 又夺得4枚金牌,韩雪和刘黎敏各得两金。   2月1日,韩雪在女子100米蛙泳中以1分6秒90的成绩夺冠,而刘黎敏 则在女子100米蝶泳中以58秒42的成绩名列第一。   2月2日,韩雪以30秒77再次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女子50米蛙泳短池世 界纪录,并夺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她的队友刘黎敏在女子50米蝶泳上再次为中 国队奉献一金,成绩是26秒84。   这是15岁的韩雪在5天之内两次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连韩雪本人都对自己 的表现都感到惊讶:“我几乎不能相信能在本次系列赛中第二次打破世界纪录。” 韩雪在去年的这项赛事中就曾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 ◎第七站又创佳绩   2月4日在意大利因佩里亚举行的世界杯短池游泳系列赛首日比赛中,蔡慧 以58秒81的成绩获得了女子100米蝶泳金牌。   奥运会冠军乐靖宜也参加了比赛,但在女子50米自由泳比赛中不敌巴巴多斯 选手勒·马丁代尔,仅获得银牌。马丁代尔的成绩是25秒26,比乐靖宜快了0 .05秒。乐靖宜还保持着这个项目24.23秒的短池世界纪录。   乐靖宜还参加了200米自由泳的比赛,但遇到了该项目奥运会冠军,哥斯达 黎加的克·波尔。波尔最后以1分58秒79夺冠,乐靖宜名列第三。   男选手蒋丞稷分别在50米蝶泳和100米自由泳比赛中获得两枚银牌。   另外中国男女选手还获得了三枚铜牌。 ◎吕彬复出初夺冠   1月28日,因涉嫌服用禁药被停赛两年的中国游泳女将吕彬,在苏格兰的格 拉斯哥举行的世界杯短池系列赛第五站比赛上,夺得了女子50米仰泳金牌。   吕彬是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和另外6名队友被验出尿中含有禁药。过 后被罚禁赛两年。在1994年时,只有17岁的吕彬扬威世界锦标赛,夺得20 0米个人混合泳和两项接力赛金牌,并在100和200米自由泳中取得银牌。在 广岛亚运会上,打破200米个人混合泳世界记录,不过,在药检不过关后,这个 记录也宣告作废。   吕彬一直否认自己曾经服药,药检呈阳性反应可能是因为尿液样本遭人破坏。 在夺标后吕彬说:“我敢肯定的说,我从来没有服用禁药。”“我要证明我有能力 在比赛中作出优异的表现。这样的信念激励我在过去两年勤奋训练。” ◎第8站男子汉扬威   在2月8日至九日于巴黎举行的世界杯短池游泳锦标赛上,中国又夺得五枚金 牌。8日,男子100米仰泳竞争激烈,王炜脱颖而出,以53秒62压倒群雄, 夺得金牌。   在女子100米蝶泳中,蔡慧珏以58秒87率先完成,荣获冠军。9日,蒋 丞稷以22秒26的成绩获男子50米自由泳金牌;   王炜以1分55秒21的成绩获男子200米仰泳冠军;   蔡慧珏以26秒71的成绩荣获女子50米蝶泳冠军。此外,蒋丞稷,张怡和 吴雪佳还分别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女子100米蛙泳和女子50米蛙泳比赛中 ,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银牌和两枚铜牌。世界冠军乐静宜以55秒23获女子100 米自由泳亚军。     ∞ ∞ ∞ ∞ ∞ ∞ ∞ ∞ ∞ ∞         ☆九六世界十佳运动员☆ ◎九六年世界十佳评撰揭晓   由新体育杂志社,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与广南集团有限公司连合举行的“GD广 南杯”1996年世界十佳运动员评撰活动日前揭晓,美国田径明星约翰逊名列十 佳之首。   1996年世界体坛各路英雄角遂亚特兰大奥运会赛场,涌现出了许多明星, 这使本年度的世界十佳评撰活动吸引了30多万热情的参与者。依据得票多少,最 后荣获1996年世界十佳称号的运动员是     约翰逊   (田径)    贝 利   (田径)    史密斯   (游泳)    邓亚平   (乒乓球)    乔 丹   (蓝球)    格拉夫   (网球)    波波夫   (游泳)    占旭刚   (举重)    罗纳尔多  (足球)    佩富克   (田径)    ∞ ∞ ∞ ∞ ∞ ∞ ∞ ∞ ∞ ∞        ☆乒乓球☆ ◎亚洲杯团体赛日本击败中国夺标   (上海讯)日本男子乒乓球队在2月2日举行的亚洲杯球团体赛决赛中,爆冷 以3比1击败中国队,勇夺男子团体冠军宝座。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仅靠王励勤 拿下1分,外两名选手丁松和马林都无法为球队建功,最后痛失锦标。   女子团体决赛方面,中国队以3比0轻取日本队,顺利的拿下桂冠。为中国队 夺得锦标的3名女将是李菊,堰楠和杨影。 ◎乒乓球选手最新世界排名   男子:    1.孔令辉(中国)    2.刘国梁(中国)    3.萨姆索诺夫(白俄罗斯)    4.瓦尔德内尔(瑞典)    5.王涛(中国)    6.米·塞弗(比利时)    7.金泽洙(韩国)    8.丁松(中国)    9.罗斯科普夫(德国)   10.黄文冠(加拿大)   女子:    1.邓亚萍(中国)    2.乔红(中国)    3.陈静(中国台北)    4.杨影(中国)    5.刘伟(中国)    6.李菊(中国)    7.王晨(中国)    8.小山智丽(日本)    9.王楠(中国)   10.齐宝华(香港)    ∞ ∞ ∞ ∞ ∞ ∞ ∞ ∞ ∞ ∞        ☆足球消息☆ ◎中美对抗赛   近日,中国国家足球队同来访的美国国家队分别在昆明和广州举行了二场对抗 赛。1月29日在昆明的第一回合比赛中,中国队以2:1获胜;2月1日在广州 天河体育场举行的第二场比赛中,两队以1比1战和。这样中国队以两场比赛3比 2的总成绩,取得这次中美足球对抗赛的胜利。 ◎1997全国足球联赛赛程出台   中国足协近日正式公布了1997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的赛程,由于今年国家 队要参加世界杯外围赛,所以在赛程安排上,较往年有了较大的变化。   今年甲A联赛于3月16日开战,11月30日结束,比赛分成三段进行,前 五输为第一阶段,6月29日至8月30日进行第二阶段比赛,11月进行第三阶 段的最后三输比赛。在赛程排上,甲A球队根据同一省市球队之间先进行比赛的原 则,在’96联赛名次蛇形排列的基础上,将第7、9、12位的广州太阳神,广 东宏远,青岛海牛分别提到第6、7、8位,使济南队与青岛队,广州队与广东队 相互间的比赛,安排在每一循环的第一输进行。   由于国家队将在5月份参加世界杯外围赛小组赛事,亚洲区的决赛则在10月 进行,为此,中国足协不得不将联赛延续到11月底,联赛也将首次采用一周两赛 的赛制,即联赛要在周日和周四进行,不过这种安排仅有5周。   同样,甲B联赛赛程安排原则与甲A相同,也是分成三段进行,甲B联赛3月 15日开战,与甲B所不同的是,一周两赛安排在周六和周三进行,对阵形式则由 于甲B相关球队过多,广东有四队,上海和辽宁各有两队,因此,不以蛇形排列对 阵,而是采取交叉编组对垒形式,对于广东军团来说,如何打好相同之间的比赛将 至关重要。   中国足协还规定,随着中国队在世界杯外围赛的进展,联赛第20输至第22 输的比赛日期将会相应进行变动。 ======================================================================== 东北风 责任编辑:袁 方 新闻编辑:赵 凤济 校对:张 莹,侯 波     主  编:侯 波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JIS版)          并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徐 挺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横山隆志 电子信箱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或ftp://cnd.org/pub/e-pubs/dbf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__COM编辑部(com@come.or.jp)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中文总合性杂志。 所刊载的文稿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所载的任何稿件均不 代表编辑或COM编辑部的观点。非营利目的的转载,印刷及再发送本杂志的文章 可以自由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