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电脑通讯(双周刊·日本)·★·★·★·             DONG BEI FENG               东   北   风             ·==·第47期·==·      1997年8月3日发行  1994年12月27日创刊   COM(China Online Magazines)编辑部出版 ======================================================================== 本期目录(com/c1997/07c-gb.txt) ======================================================================== 新闻摘要● 人生之路●从两名留加学生自杀说起……………………………………………邹德华 大家论谈●您想不想去第三国……………………………………………………舒 曼 文化断面●在日中国儿童趣事……………………………………………………龙丽华 朝花夕拾●造马与吹牛……………………………………………………………金长啸 朝花夕拾●晓纪与香港……………………………………………………………晓 纪 幽默广场●笑话四则………………………………………………………………凯 文 海报栏板●京都举办「踏过历史-中国现代派书道展」………………………张 俭 ======================================================================== 【新闻摘要】 ★ 大陆劫机犯黄树刚、韩凤英两人,7月16日在台湾海、陆两会和大陆红十字 会的合作下,被遣返回大陆。顺利完成首宗两岸在金门交接劫机犯的历史性任务。 ★ 美国《资本家》杂志星期一公布年度世界五百大富豪排行,中国大陆唯一进榜 的,是排名219、总资产8亿美元的四川“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 ★ 中国国家科委最近规定科技人员在调职或辞职时,不得将本人在工作中掌握的 、由本单位拥有的技术秘密,非法披露给用人单位、转让给第三者或自行使用。涉 密人员调离、辞职时,应经确定密级的主管部门批准,并对其进行保密教育。未经 批准擅自离职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及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 中国驻纽西兰特命全权大使黄桂芳与库克群岛驻新西兰高级专员雅维塔·肖特 7月25日在威灵顿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中、库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上签 字,决定自同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库克群岛人口有1万8000人,其防务 由新西兰处理。台湾与库克群岛没有任何官方接触。 ★ 北京,天津今年夏天遇到半个多世纪中尽见的酷热现象。两大城市每天白昼平 均气温超过摄氏35度。 ★ 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戚务生目前透露中国队将在十强赛开始前进行五至七场热身 赛,其中包括已与韩国商定好的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于汉城举行的中韩对抗赛,9 月初与哈萨克斯坦队进行一场热身赛。中国队与沙地、科威特、伊朗、卡塔尔四支 西亚球队同分在同一组,根据以往战绩推断,中国队小组出线前景不容乐观。 ★ 上海人学电脑,考电脑持续“升温”,据统计,每13个上海人中就有一个参 加过全市统一组织的电脑应用能力考核。全市已有60人取得了电脑应用能力考核 合格证书。 ★ 美国“航空旅游协会”首次对全球260家航空公司进行安全评估后,发布了 一份评比报告,有29家航线被判为不及格,包括中国的东方航空、北方航空、厦 门航空、西北航空,台湾的华航。这一评判是以各航空公司近十年的飞行安全记录 为根据的。 ★ 在阿根廷参加第38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中国选手全部获金 牌。中国代表队以总分223分的好成绩列参赛队之首。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 468名中学生参加了这次比赛。在获得金牌的39人中,罗马尼亚队、伊朗队和 越南队各有一名选手获得满分42分。 ★ 厦门从8月1日开始,对所有从厦门港入关的台湾游客实行落地签证政策,而 不再需要从中国驻外国大使馆事先申请入境许可,或通过台湾旅行社,从香港有签 发签证权的机构申请签证。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底,厦门接待的台湾游客达 172万人次,占访问大陆的台湾游客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 【人生之路】            从两名留加学生自杀说起                                  邹德华   今年4月份的三周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 杀事件,一位是来自湖南省的一年级电脑博士生谢童,另一位是生化博士后杨舸。 他们都是本专业的优秀人才,突然自杀令人感慨不己。   这两宗悲剧间隔时间如此近,免不了让人怀疑其中有什么联系。人们注意到, 谢童和扬舸之死的共同背景是,都是在美国读的大学,获得学位后,来加拿大谋求 继续发展的,都是单身一人,平日缺少朋友,都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一个在 所租屋内割颈身亡;一个则是在实验室里喝硫酸自杀。   谢童在寒假期间曾回了长沙老家一次,听说本不想回温哥华了,但不知什么原 因还是回来了。谢在自杀前两周给家人打国际长途电话异常频繁,电话费花了 700多加元。谢童平日不爱说话,从不主动与人交谈。博士生陈君回忆说,在谢 自杀前不久,他参加了谢与友人的小聚会,在聚会上还有两位来自中国的学者,他 们皆因在加拿大找工作太困难而决定前往美国转读电脑课程。谢本人已经是电脑博 士生了,但至今仍无工作,精神上可能大受刺激。   杨舸今28岁,半年前从洛杉矶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化科学实验室工作。 据说他常与指导教授发生争吵,因为教授对他的工作不满意。在自杀前数周,杨被 诊断患有歇斯底里症而被送进医院治疗,不知何故又被允□c出院,结果出院不久 就自杀了。认识杨的人都说,杨刚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业务能力是顶尖 的,应该说杨的自杀与学术问题无关。   此间教育人士和社会工作者认为,中国来的留学人员中,绝大多数表现都好。 但也有个别人自觉是天下骄子,这些人实际上只是在学校读书,不了解外面的社会, 生活自理的能力差,有的人甚至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谋生的能力还不如伴读的太太。 他们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会在任何时候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结果一遇到挫折或不顺 心的事,就感到非常没面子,甚至感到没有出路。   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常常背负着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他们出一趟国不容易,准备的钱不多,到了国外通常是孤家寡人,受到种种“无归 属感”的折磨,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很少受到关注。一些人毕业后为了 生存,都在社会底层挣扎,回去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好留下来,但自己的长处体现 不出来,真是有苦无处说,也不容易被人理解,整日处在压抑的情绪中,没病也会 逼出病来。   加拿大失业率近几年一直徘徊在9%和10%之间,3000万人口中有 150多万人找不到工作。学有所成的中国学者,如果扬不了名,就只好依附外国 的学术机构当廉价劳工。而在学术机构也不容易,于是堂堂博士洗碗的事就不算新 闻了。记者在渥太华认识几个朋友,学历都不低,有几个都40多岁了,还在学校 当杂工,或者为实验室刷试管。他们整天没有笑容,真是苦不堪言,只好过一天算 一天。   此间新闻媒介分析,造成中国留学人员自杀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语言能力不强,与社会脱节,未受到关注,个人面临压力大等等。在不列颠哥仑比 亚大学读书的6000人中,至少有500人来自中国,中国留学生是该校外国留 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如果再加上家属,人数已超过1000人。以往几年,也曾发 生过中国留学生因车祸丧生或被强奸等不幸事件,但3周内出现两宗自杀事件还是 前所未闻的。   温哥华当律师的黄博士说,留在国外的人一方面与国内文化脱节,有文化心理 上的困惑感和孤独感;另一方面,不少人虽然学位很高,但在他乡异国犹如蛟龙脱 水,现实不能满足期望,有时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证,天长日久,不平衡的心理 就会导致吵架,出走甚至自杀。   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主任梁博士强调,中加两国国情不同,文化差异很大, 来自中国的留学人员身处特殊环境,虽然在国内曾是最好的人才,聪明绝顶,但到 了加拿大不一定能得到在国内同样的地位,在失业普遍的情况下,人家有工作职位 也不是非要给中国人,这种走投无路的感觉,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外国学者在加拿大很像流浪汉,看不到光明和前途。   来自北京的学者张德祥貌认为,现在祖国对留学生实行来去自由的开放政策, 再加上国内经济发展很快,急需各种人才,留学人才回国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在外 国干得不开心的人应当尽快回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回去不习惯还可以出来,多给 自己留一些空间,无论如何不应该走上绝路。 (作者系为环球日报驻加拿大记者) ======================================================================== 【大家论谈】             您想不想去第三国                                  舒 曼 【编者:去年四月东京首家全日制外文广播INTER-FM(调频广播FM76。 1)正式开播。现在每星期日深夜1点到2点是中文的《华人天地》节目。由原上 海广播电台的主持人舒曼小姐主持】   是回国,是留日,还是去第三国开辟新天地?这个难题困扰着无数在日中国人 。于是,便有了热热闹闹的热线讨论。出人意料的是:打进电话的一大半听众居然 都是从第三国甚至第四国来的,而且,日本也还不是目的地。更戏剧性的是:最后 一位听众是位阿拉伯人,他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出了国不算,还都要去第三国。   是啊,我们的理想乐园到底在哪?驿动的心又何时才会平静?这是我必须回答 那位阿拉伯朋友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回答自己的问题。但愿听众们的肺腑之言 能带给您一点启示。              老是重新开始太失算   廖女士:我是从德国到日本来的,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停下来学日语,一年 多以后再就职。关于去第三国,周围有许多人,尤其在日本呆得时间长的人都曾经 说起这个问题,我的一个德国朋友,他在日本呆了7年,和日本女孩结了婚,也有 了小孩,即使是这样他也决定回去。他的想法就是:第一在日本这个地方无论再有 怎么样的发展、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它对你总有一种排外的意识。第二,做 一般语言教师从薪水角度来考虑,也许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出路,但自己想要真正有 个事业发展的话,还是不行。这是和我们中国人的想法相同的。   日本人整体来讲,确实排外,只是中国人过来的时候相对经济地位低,更容易 在这些问题上敏感,其实对欧美人也一样。另外,日本人生长在工业化程度很高的 社会里,又生来以劳动为美德,生活好像就是为了工作,而我们中国人包括欧美人 工作却是为了生活,这一点,在实际生活工作上,就是有冲突……。在德国生活我 觉得很轻松,因为有尊重个人的传统,他即使不理解你也会尊重你。但日本就会完 全把你纳入他们日本整体考虑,比如大家都不走,你没事也不能先下班。作为女性 ,在欧美,他会按照你的角色来考虑你,但在日本,我虽属于人文知识国际业务, 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性别的“差别”。我们理解是受到歧视(包括工作强度、节奏 ),作为他们很自然,已经习惯了,我们是从外面跳进这个社会的,欧美的女性朋 友与我也有同样看法。   但是我想我在日本既然已经作出了这么大的努力,就想再奋斗几年,尽量多得 到一份,重新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否定你以前,是一件非常失算的事。我们出 来的人和在国内一起起来的人相比较,可以看到有一定的损失。如果呆长了觉得日 本没有什么意思或因其它原因而有去第三国能力的话,那可以。但因为日本苦就想 换个地方而且语言不行又没有足够的积蓄,那太不合算了。要进入一个新环境,不 管日本还是欧美都会很艰苦。                能力强,才能站住脚   刘先生:我先在美国住了5年又来日本8年,不论工作时间,自己花费的心血 、体力等各方面在美国确实是比日本轻松多了。但从我个人来讲,还是在日本比较 好。日本排外,并不是说对每个人都排外,若你工作能力比他们强的话,像我在公 司什么都拿得起来,比日本人干得还漂亮,他就没法排你。他离不开我,所以对我 不错。而在美国,因为我这领域当时竞争厉害(中国人之间的),别人比我强,我 就被自己的同行挤跑了。而到日本就没有这种竞争,所以感觉不错。将来若是要走 ,还是想回美国,因为从生活角度美国确实是活的比较轻松。在日本的开销,在美 国只用三分之一就够了。买东西也不见得不方便,开著车去,哪儿都是自由自在的 ,马路也宽,这儿的路真难走。但这是以后的打算了(至少10年以后)。     过日子还是中国好   孙先生:从北京来日本才一年,虽然大致已适应日本的生活,但要在日本过一 生是不可想像的。我原来打算学英语去美国,但因为在日本上学、打工太累了,交 学费也太难,前几天就黑下来了。所以也去不了美国了。我去年去了一趟韩国、中 国,再返回日本这么比一下,过日子还是中国好,韩国人生活与中国差不多,只是 经济上比中国富有点。我肯定是要回国的。我从小没干过什么活,到日本后真的, 一个男人都想流泪。我这一年学到的就是拼命干,这样的苦吃了,现在回国干什么 都有成功的信心。在日本特别不舒服的是被人歧视。回国后起码过得自在些,中国 肯定会发展起来。             先送孩子去第三国   张先生:我想有条件的话,还是到第三国去最好。我们到日本很长时间了,从 各个方面看日本都比较排外。作为中国人,亚洲人往往被看不起,特别是时间干长 了,心里总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在我这一代,年龄也大了,在中国时也没有受到良 好教育,英语一窍不通,真要到第三国去,也比较困难。那就只有培养下一代出去 。我的孩子已高中毕业了,他到美国去上大学的通知最近也来了。我的目标就是让 他自己在那里发展,我在日本挣钱为他服务搞后勤。在日本挣到一笔钱,将来到美 国去买房子养老,当然中国好了也可以回去。这是曲线向第三国进军。             到哪儿,你都是外国人   孙先生:我曾经去澳大利亚读过两年书,回中国后不知道做什么,过了半年又 来了日本日语学校读书。我还有很多亲戚也去过第三国:如德国、美国。结论是作 为中国人不管你到什么国家去,不管你是否想溶入这个社会溶入这个国家,别人总 把你当外人。还是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在澳洲比较开心 些,对中国人来说,生活方式上,日本又比澳洲强些。比如:饮食、娱乐、文化。 澳洲和中国文化差距较大。但日本太压抑了,太排外。中国人在日本有些犯罪表现 ,日本新闻界就大肆渲染,把整个中国形像搞坏了。过几年我还是要回中国,因为 我们毕竟是中国人!             日本受歧视,不如去美国   洪女士:我是台湾出身的家庭主妇,先生是日本人。我非常想去第三国,非常 讨厌日本。我在日本7年,看了很多,发现日本很闭塞,有种族歧视。他们很注重 细节,在工作上挑东拣西的。我以前也打过工,上司是日本人,他们就是看不起中 国人。但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只要比他们日本人勤快的话,也会有好成果的。我非常 想去自由的国家──美国,因为我的母亲和家族都在那儿。我丈夫也没意见,因他 会讲中文。他也说上了年纪后想去美国,因为美国对老人的福利比较好,很方便。 日本亲子关系很薄的。我发现日本已经没有希望了,政治、经济、教育等有很多问 题,矛盾。最近出了很多事,像杀人事件之类,有孩子也不想让他在日本受教育。             第三国来,还回第三国去   鲁先生:我赞成台湾女士的意见。我是从第三国──秘鲁来的,秘鲁对我们外 国人比较尊重,但是日本却恰恰相反,对亚洲人非常歧视,而对美国人像对老大哥 似的。我还觉得日本人很肤浅、人情淡薄。过几年,我肯定要再回第三国,我来日 目的就是多挣点钱,日本对我们来说是很难呆下去的。我最想去的国家是美国,去 工作还是移民,这要看将来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能力了。             男人五十岁安定也不晚   汪先生:我在日本已经七、八年了,若有机会的话,将来想到欧美去。我们在 外面时间长了,从文化上讲是“边缘人”。像国内近10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我们没插上手,对国内的情况也不了解。有人说留学生回去担心生活,其实倒不是 这个问题。我们回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多余的人,而怎么样在异文化环境下从零开 始奋斗倒是我们的特长。反正我们就是流浪人──流浪吧。我想男的50岁能安定 也就行了。在日本该见的也见了,已经没有什么梦想了,而欧美或许有新开始。现 在中国也在开放,下个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也许我们会渐渐地得到尊重。另外我 们这些在日本熬过来的人,比较能吃苦,和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是不一样的。我正 在积极准备,去美国加州大学读博士后的可能也有,或去加拿大移民,或去日本驻 美公司工作。               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王先生:我在日本从学语言到上大学到就职,很辛苦,我想若没有什么太大资 本再到新国家去学语言,找工作,那太累了。大家都说日本不好,我也说日本不好 ,但大家都在这儿呆著,就是想在这儿多挣点钱。说白了,将来都得靠经济实力。 我不想再去第三国了。闯荡太久,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若有一定经济实力回国生活 也会是很不错的。再说国内有很多亲人,亲情也是很重要的。               俄罗斯、土耳其更糟糕   某先生:我是从第三国俄罗斯来的,我还去过塞浦路斯、土耳其,这些国家都 不是很发达,但是对外国人来说,歧视得比日本还厉害。我在日本呆了3年,虽然 觉得日本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但日本人对外国人还比较仁慈。因为日本人比较爱美 ,他不会当众把你说得一文不值或者做出粗鲁的事。我也不反对去第三国,但在日 本,买东西、交通各方面都比较方便,打工挣钱应该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在享受著 日本各方面的好处的同时,不能把话说得太偏激了。在俄罗斯、土耳其对我们中国 人来说就更糟了。(因“倒爷”坏了中国人名声,俄国时有中国人遭抢劫、毒打之 事发生。)               中国人,为什么都要去第三国   阿伯拉罕(阿拉伯人):我以前在中国生活过9年,我见过很多中国人,无论 在欧洲还是在别的什么国家,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谈想去第三国,在日本的想去第三 国,在欧洲的也想去第三国。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原载《留学生新闻》〔1997年7月15日〕 ======================================================================== 【文化断面】              在日中国儿童趣事                                  龙丽华   无论何时何地妈妈们凑在了一起,围绕着孩子恐怕有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而 在日本的中国妈妈们谈论最多的要数孩子的汉语教育问题。无论是进幼儿园的,还 是上小学、中学的孩子,每天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日语环境下生活的。来日久了,日 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汉语却是每况愈下。程度好一点的汉语还勉强对付得 过去,差一些的可就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能听懂但不会说、也不想说的 占多数。下面介绍两则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趣事。               “鬼子来了”   朋友小张说起两年前的八月带六岁的儿子天天回国的经历。回到国内的头几天 里,儿子离了她这个汉语翻译,可是什么也玩不转了。电视不会打开,想请叔叔帮 忙,无奈叔叔不懂日语,天天只有硬着头皮说汉语:“叔叔,我电视不开。”当时 ,正值国内记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 》等电影,在电视里频繁地出现。叔叔从电影中的对白,诸如 “你的大大地好” “我的死啦死啦的不要”等语序颠倒的汉语中受到启发,心想这句话可能是要打开 电视的意思。电视一开,天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小张回来后,叔叔大叫到:“鬼 子进村了。”全家人哈哈大笑。天天拿着从日本带来的玩具,在楼下和邻居的小孩 们玩。不想和人家玩时,汉语不会说,就对人家说:“あちにいけ!「到那边去 吧」”邻居的小孩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原地不动。天天见没有任何反映,一着 急“八格牙鲁”喊了出来。这下子,几个小孩可是听明白了。这不是电影中日本鬼 子说的话吗。国内意识形态的宣传可是深入人心,学龄儿童都知道日本鬼子侵略中 国,在中国干了数不清的坏事。“他是小日本鬼子,咱们揍他。”幸好小张的母亲 从五楼居高临下,及时发现了。天天才避免了挨打。小张借此机会趁热打铁教育儿 子一定要学好汉语。现在天天的汉语讲得很流利,而且还学会了用成语来表达意思 。小张高兴极了。天天学汉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时想像力还挺丰富的。姑姑的孩 子名叫王元。在认识“玩”这个字时,他一下就记住了,原来是他想到了小弟弟的 名字。说把“王”和“元”组合在一起不就成了“玩”这个字了吗?姑姑打趣地说 ,叫“玩”也挺好的,玩是小孩的天性,在玩中可以发现和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 祝愿小朋友们都能玩出自己的个性,在玩中创造自己的未来。                刮 球   爱好足球的朋友们有谁听说过“刮球”这个词?既使翻遍足球术语大全,恐怕 也查不到。这个词是我的儿子发明的。   星期天丈夫和儿子在家里兴致勃勃地观看94年世界杯足球赛集锦,看到精彩 处,儿子忍不住学着选手的样子,在地板上来了一个“倒地铲球”的动作,然后不 无自豪地问道:“爸爸、看我这个刮球怎么样!”“刮球”?我和丈夫面面相觑, 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见我们不明白,着急地补充说:“就是刚才选手踢进的 那个球!”啊,我们恍然大悟。这那里是什么“刮球”呀!这一动作叫做“铲球” 。足球术语儿子用日语讲得头头是道,而用汉语表述时却出现了障碍,不知怎么说 。灵机一动,纵日常生活中的刮水果皮、刮土豆皮、刮风等联想到把球纵地上刮起 来,不也可以说是刮球吗。孩子的聪明劲儿让我们高兴,但也为他的大脑中汉语词 汇缺乏而担心。   一天几家朋友聚会,一位朋友刚满六个月的儿子胖乎乎的样子十分招人喜爱, 我们被这小家伙的举手投足逗得哈哈大笑。儿子问我们笑什么?我说:“你看小弟 弟,多像个小地主呀。”他却一副迷茫的表情反问道:“小地主是什么呐?”在场 的朋友们哭笑不得。耐心地给他解释了“小地主”的意思后,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 头。         在我们和孩子之间,语言短路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他班里的一同学要转学了, 我们用汉语问他:“是不是要到崎玉呀?”他纠正道:“不是,是さいたま。「崎 玉的日语发音」”这或许能代表在日本读小学的许多中国儿童的语言现状,汉语和 日语严重脱轨。曾听其他的中国朋友也说起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在日语数量词的运 用上,虽然对我们这些大人来说比较难,但在孩子们的眼里却是轻车熟路,运用自 如。反之,他们用汉语表达时可就热闹了,什么“一头苹果”“两支大象”“三根 树”等等,尽情地创造。            孩子们有层出不穷的趣事,妈妈们也就有了说也说不完的话题。下次妈妈们再 相会时,没准谁家的孩子又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呢。 一九九七年四月写于东京 ======================================================================== 【朝花夕拾】                 造马与吹牛                                  金长啸   “造马”这词可能最初源自香港的赛马场,远不及“吹牛”二字来得历史悠久 。造马固然有违马会的守则,但还不至于造成泛社会的大恶,因受损蒙冤的只是马 迷,只要你不好赌,管它造出匹黑马还是白马来!独是这吹牛,却是可大可小,小 则人格丧尽──本来吹牛者人格就轻贱,再丧也丧不到哪里去;大则遗祸人间,白 骨盈野,如大跃进年间,牛皮一吹就吹掉了数千万条性命!   偏偏中共不喜欢人家翻自己的老帐,“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至要紧的是向 前看,陈谷子烂芝麻提它作甚?于是,吹牛风至今不堕。大陆报载:“近年来,中 国各地养牛热持续不衰。但养牛业中夸大生产成绩和虚报问题却相当严重。仅前年 与去年(1995~1996),各地‘吹’出来的牛就有1500万头……”   中国人吃牛肉素来偏少,有的族群喜而啖之(如回民),有的人却完全不吃。 然而,不管是否牛肉爱好者,以全国12亿人口计,过去两年“吹”出来的牛,用 庖丁的快刀屠之,剔去牛皮牛骨及牛杂碎不算,每个人头就能平摊到牛肉两斤半。 古语有云:“过屠门而大嚼”,如今观念革新了,无须光顾屠门去闻那扑鼻而来的 血腥味,舒舒服服地卧床不起,天上就往下掉牛肉馅饼了。也不知这凭空多出来的 两斤半牛肉,在每个中国老百姓的肠胃里蠕动消化得怎样?这蛋白质总要比五谷杂 粮之碳水化合物来得营养丰盛吧?难怪大陆的牛肉吃法除了传统的溜、炒、焖、炖 之外,又冒出新颖的“加州牛肉面”和“肥牛火锅”来。虽则据考证:美国哪一个 州都不产牛肉面,西人也不识火锅为何物。不过,牛肉这东西却是可以公诸同好的 ,无论哪种吃法,皆入肚为安。   糟的只是空见“牛皮”而不见其肉。如果有人斗胆说出大实话:那是“画饼充 饥”的把戏!官方仍有妙语解之──君不见欧洲之“疯牛症”正蔓延成灾,人命关 天,我国正给存栏牛群逐一体检甄别,暂时少吃两斤半,也不至于亡国亡种。后来 检验结果出来了,大陆报载,海关检疫部门大受表彰,因他们之从严把关,中国绝 无疯牛症!然而那两斤半肉却不了了之。   看来,大陆的牛虽没疯,偏是人疯了──那便是官场上来之能吹,吹之必胜的 吹牛高手,中共建政四十余年,吹界英雄衮衮,吹得天花乱坠而后加官进爵,是为 宦海坦途。便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贾雨村,他与宁、荣二府本无血缘关系,但寒 微之时曾当过林黛玉家庭教师,攀上高枝后便官袍加身,仕途亨通得很,从知府做 到御史、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大司马、京兆尹……他的“护官符”就是假话说尽 、坏事做尽、心黑手辣脸皮厚。贾雨村名化,就是“假话”的意思,后来云南有个 镇国公获罪,他也叫贾化(官场本来就是假话连篇、层出不穷),好叫贾雨村心惊 肉跳了一阵,却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于是他牛皮照吹,大官照做。贾宝玉 至憎厌的就是这人,贾雨村来访,老爹贾政让他去陪客,宝玉不从,史湘云劝之, 宝玉大怒,一改怜香惜玉之脾性,痛骂湘云为:“混帐话!”两人从此疏远了。宝 玉的知音黛玉亦鄙视贾雨村其人,但碍于一场师生之谊,不好说什么。倒是贾府里 平民出身的平儿来得痛快,她直斥贾雨村为“没天理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贾化既然没天理,于是便饿不死。假话说多了、说大了,饿死的还是老百姓。 1958年的吹牛狂潮,直吹出个赤地千里来──此为殷鉴也。 原载《民主中国》〔1997年第7期〕 ======================================================================== 【朝花夕拾】               晓纪与香港                                 晓 纪   对生长在东北的晓纪来说,香港曾经只是一场昨天的战争,一些旧时的屈辱, 还有几个长城影业公司的古装电影;总之是一个遥远而不甚清晰的存在。   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香港人的存在是在南京中山陵。我借去上海论文调研之际 ,自作主张去南京玩了两天。仰望先国父手书的“天下为公”的牌碑,晓纪眼前浮 现出了千万的英烈,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撒热血的场景。正在这时,耳边想起了后来 被京津的相声演员反复咏唱的“广味儿普通话”:“孙大炮这(音jie)牌碑早就该 改写”。晓纪敬仰国父,深为此不恭之言吃惊,回头一看,原来发言者是一大汉, 服饰鲜明,小肚子微微隆起,一副“功夫全废”的模样,正对我微笑呢。见我疑问 的样子,大汉接著说:“改成“天下为婆”啦,我们香港老公都是辛辛苦苦为老婆 。”   严格地说我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时属于“偷渡”。工作后时间不长,我便得 到了去深圳开会的好机会。按惯例,在深圳开会都有去沙头角即“中英街”购物的 余兴节目。当时晓纪结婚不久,加上受人之托,去“中英街”的艰巨任务是买金戒 指。“中英街”就是一条商店街,两边几乎全是店,一面是香港的,一面是大陆的 ,街中偶你有警察巡逻。乘着人满为患,我溜入了香港那面的一家金店;老板见来 了客人,先是笑脸迎接,接著将门口的屏风后的帘子拉上,使我顿生“地下交通员” 的紧张与神秘。在一番讨价还价后,我做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的消费:一下子将相当 于十个月的工资钱变成了“黄货”。出门前,老板仍然是“地下交通员”的办法: 先让店员出门看看有没有警察,然后将我送出门。“安全返回大陆”后,我立即与 同去开会的同事交流经验,大家公认香港那面的店要比这边的便宜百分之五左右。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几年。在看了〔上海滩〕、金庸、倪匡等等,自觉已受到 香港的绝大影响之后,我终于有了机会堂堂正正地去香港了:那是我的工作单位和 一家澳大利亚公司联手,参加香港新机场的投标。像我的老乡艾敬的歌中唱的那样 ,我拿著“盖了红印章”的护照到了真正的香港。投标的结果想预料的一样,是设 计汇丰银行的建筑师事务所和另外一家国内的设计院的联合体中了标,我们没中。 回家后我反复努力,只想起来了我们工作的地方在中行大厦附近,住的地方在新界 ,其他的人物和场景彷佛“淡出”了一样。我将这归罪于在港的三个星期我睡觉的 时间过少,大概总共还不到一天(24小时),和香港同行们众口一词的言必称 “我们香港”。   也许下次的香港之行时回归后的香港会给我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和某种认同感。 ======================================================================== 【幽默广场】                生意兴隆   拳击比赛当中一位选手的牙齿都被打掉了。看的人心都提着。唯有一位观众高 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作在旁边的观众好奇的问:   “先生,你是拳击教练吗?”   “不,我是牙科医生。”                拉生意   一架飞机发生了严重故障,机长通过杨声器要求乘客和机组人员系上保险带准 备紧急着陆。3分钟后机长又通过无线电问空姐长是不是大家全部都系上了保险带。   “全都系上了,只有一位律师还在分发他的名片。”                巧识罪犯   法官问出庭作证的警察:   “罪犯化妆成女人,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很简单,他走过三家珠宝店和五家时装店,连瞧都没瞧一眼。”                反驳   一位小姐开车心不在焉,不想撞到一位老人。她决定以攻位守。   “你怎么往我车上撞!这就是你的问题了,我开车开了8年,技术相当高。”   老人本不打算计较,听了这几句话忍不住反驳道:   “可是我走路走50多年了,我的技术更高。” (凯 文) ======================================================================== 【海报栏板】             心的艺术 心的交流         京都将举办「踏过历史-中国现代派书道展」                                 张 俭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京都的阳明研究会于7月29日-8月3日 在京都市国际交流会馆隆重举办「踏过历史-中国现代派书道展」。   该书道展将展出中国现代书画学会副会长许福同等4人的约70幅作品,从多 重角度全面介绍「现代书法」这朵八十年代被改革开放春风催生的书法奇葩。届时 ,应邀来日的许氏还将于8月3日在交流馆做题为「欣慰心灵的书法艺术」的讲演。   阳明研究会是由在京都工作的部份中日年轻人组成的自律学习团体,其宗旨在 于推陈出新先哲理念,为加强中日友好,促进人类和平做实事。在迎来中日关系史 上极富意义的25周年之际,研究会同仁希望以中日两国人民喜闻悲乐的书法艺术为 桥梁,通过观赏现代书法作品,领略蕴涵其间的「继承与创新」精神,在缅怀源远 流长的中日交流业绩同时,正视中日关系的现状,思索两国关系进一步友好发展的 方式和途径。   做为书道展的主办者,阳明研究会热忱期待各位关心中日友好,喜好书法艺术 的人士展出期间光临指导。 ======================================================================== 东北风 责任编辑:巫 丹  新闻编辑:朱红兵  校 对:方学芬、王子杰     主  编:袁 方     订阅请寄:comc-gb-request@come.or.jp (GB版)          comc-jis-request@come.or.jp (JIS版)          并请在Subject栏注明:subscribe          (停订地址同/Subject栏:unsubscribe) ======================================================================== ◎华声和语 :COM日语周刊 ◎网络技术文摘:COM中文电脑技术讨论组、不定期刊 ======================================================================== COM编辑部总编:关 阳     网络维护:钱 飞、吴南健、横山隆志 电子信箱com@come.or.jp WWW http://www.come.or.jp/ FTP ftp://ftp.come.or.jp/pub/com(日本)     ftp://cnd.org/pub/e-pubs/dbf(美国) BBS NIFTY-Serve 中国论坛(GO CHINA) MES8, LIB2 ======================================================================== ★诚至感谢阅读本刊★衷心欢迎来稿来函★--COM编辑部(com@come.or.jp) ======================================================================== 《东北风》是由志愿者团体COM编辑部非营利编辑发行的综合性杂志。本刊的稿 件主要来自读者投稿和摘自海内外中文刊物。本刊的任何稿件均不代表编辑或编辑 部的观点。除了用于营利目的,本刊的内容可以转载、印刷及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