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林◆书◆讯◆≡≡≡            第4期(1999·3·11)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汉林书讯》是《汉林书摘》的姐妹刊物,是一份向汉林书城的注册会员、 客户和广大读者发布各种图书信息的电子刊物,不定期出版。欲订阅者请送email 到majordomo@xys.org,写明:"subscribe hanlin"。欲退订者写明:"unsubscribe hanlin"(引号不要写)。如果你无法阅读中文国标码email,请向yahoo.com, hotmail.com等网站申请一个免费email账户再订阅。 书名后面的号码为国际书号ISBN,欲在汉林书城查阅该书,将这个号码copy/ paste到“快速查书”窗口,点击 Go 即可。 ※※※※※※※※※※※※※※※※※※※※※※※※※※※※※※※※※※※ 【汉林动态】  ◎四则 【出版简讯】  ▲二十则 【新书短评】  ◆《回家: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二》《中国有多坏?》《中国的危机》  ◆《究竟听谁的--生活中的是与非》《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  ◆《国民心态访谈》《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实》  ◆《现代儒学论》《侍从室回梦录》《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书评精选】  ●如何走出买书“八卦阵”  ●老鬼:向被伤害的人忏悔——访《血与铁》作者老鬼  ●我不幽默——关于《47楼207--北大醉侠的浪漫宣言》  ●短的是人生——读张爱玲随笔  ●不敢再读余秋雨  ●人生的谜底很简单——读《相约星期二》  ●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钟鸣和他的《旁观者》  ●“另类”与“另类丛书”  ●直抒六十年的忧与思——读《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  ●读《敦煌学大辞典》 【丛书推荐】 【汉林排行榜(1999.3.10.)】 【客户反馈】 【商业伙伴】 【汉林动态】※※※※※※※※※※※※※※※※※※※※※※※※※※※※※ ◎ 汉林书城较早的一批客户已陆续收到订购的图书,纷纷打来电话、送来email 对我们的服务表示感谢,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选择了几封客户们附在本期后面。 虽然我们希望能有所盈利,但我们首先是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文化交流的事业, 当做“爱书人对爱书人”的一项服务来做。感谢各位客户的理解和支持! ◎ 由于与中国海关发生误会,我们在二月下旬发出的三十几笔订货被扣押。该 问题已经解决,但在二月中、下旬的一些订货的寄达时间因此拖延,对此我们深 表歉意,希望这些客户能够谅解。为避免再发生类似的误会,以后我们发出的邮 件都改用中国图书交流中心的标志,并向其缴纳管理费。这笔费用由我们承担。 ◎ 汉林书城“新书架”已开通,读者可以在那里查阅新入库的图书。 ◎ 经过两个多月的试行,我们的服务器运转基本稳定,速度大为提高。为了进 一步提高服务器的速度,我们计划改变一些设计,包括在书籍简介页不再自动下 载图书封面,而改由客户自己选择是否下载。我们也计划把包括近十万本图书的 基本信息的原始数据库上网,做为正式数据库的补充,供客户选用。这些改变将 在近期内完成。 【出版简讯】※※※※※※※※※※※※※※※※※※※※※※※※※※※※※ ▲ 中国是个崇尚读“圣贤书”的古国。今天,读书在中国人生活中依然占据重 要位置。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在部分城市进行了一项调查,中国人平均每天用于读 书的时间为两个小时,其中一半时间阅读娱乐性的图书,每人每月平均读5本书, 每月用于购书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2.9%。从市场行情看,实用性图书、经济 类和政治类书籍对个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在此起彼伏的学习热潮中,外语和科 学技术是两股经久不衰的潮头。(《人民日报海外版》) ▲ 京城最近对市民读书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1978年以来,人们 得到书籍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之一,自己购买的比例直线上升,从1 978年以前的39.5%上升到1998年的70.5%;变化之二,借阅的 比例在直线下降,从1978年以前的45.0%下降到1993—1998年 期间的21.2%;变化之三,图书馆的作用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个人之间图 书交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0年之间,下降了60.8%。调查显示,63. 4%的被访者习惯于自己买书看,36.6%的被访者习惯于借书看,33.2 %的被访者表示,如果一本好书既有精装本又有平装本,他们要买精装本。当问 及“买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60.5%被访者回答是书价太高,无法承 受;16.5%被访者认为书的种类太多,难以抉择;21.1%找不到真正想 要的书;19%抱怨书店距离太远,去一次不容易。(《文汇报》) ▲ 作为北京人首选购书场所的西单图书大厦今年春节出现了早晨未开门就有读 者在寒风中苦等的场面。据了解,西单图书大厦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八短短九天 的时间里,销售总额达到了300万元,日平均销售额为40余万元。据图书大 厦工作人员介绍,自进入二月份以来销售额就有了明显的增长,春节期间社科类 图书及少儿礼品书卖得最“火”,受“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影响,古典 诗词亦有不俗的卖相。据估计,图书大厦二月份的销售额可突破千万元大关。 (《中华读书报》) ▲ 继《我钻进了金字塔》后,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的《我从战场归来》又成 为书市的抢手货;而在他之前,陈燕妮也由于连续推出《遭遇美国》、《再回纽 约》、《纽约意识》而名噪一时。域外旅人题材在成功推出一系列名人之际,也 将自己送上了图书市场的畅销台,直接引发了本类题材的第二次热潮。(《中华 读书报》) ▲ 中国首家大型图书调剂中心日前在武汉正式开业。这个占地四千平方米的图 书调剂中心主要承担全国库存积压图书的发行代理业务,变积压“死书”为流通 “活书”。据了解,凡出版时间超过一年,或超过六个月且销售不足印数一半的 图书,都可发到该图书调剂中心参加交易。调剂中心兼营批发零售,调剂图书的 批发价为四折,零售价为五折。目前,该中心已组织到五千多种图书进场交易, 其中包括《曾国藩全集》、《简·爱》等中外名著。据介绍,该中心今后进场交 易的书刊将达五万种以上。目前中国每年图书库存近二百亿元,各出版社和大多 数新华书店都有或多或少的积压图书,少则几十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码洋。 (新华社) ▲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外文出版局《今日中国》杂志 社名誉总编爱泼斯坦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特 别是改革开放20年国内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对外宣传传播的力度 很不够,对外的报刊数量越来越下降。现在全国英文刊物、日文刊物稍好一点, 但发行量也只有1万份多一点,其他语种的报纸书刊很少。以前有俄语,现在没 有。原来有一个葡萄牙语刊物,后来停了。他认为,不少刊物的总编辑想的不是 对外传播的成就,而主要想的是挣钱。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华声报》) ▲ 上海图书馆所属的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近来增强了对文化名人手稿手迹征集 的力度,一年多来又征集到一批珍贵的文化名人手稿手迹。郭沫若和田汉的手迹 一直是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的缺门。近日,上海的翁植耘先生向该馆捐献了 郭沫若先生的诗歌手迹。于伶先生的夫人柏李也同意捐赠郭沫若与田汉唱和的两 首诗歌手迹。戏剧家黄佐临先生的家属同意捐赠黄佐临先生的部分手稿、书信和 数千册藏书。最为珍贵的是,黄佐临先生家属的这批捐赠物中,有英国大文豪萧 伯纳送给黄佐临先生的一本相册,内有萧伯纳的生活照和萧伯纳亲笔写给黄佐临 的一首诗。上海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屠棠透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现了一批 陶行知当年在美国做研究时留下的手稿,对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相当的价值。 这批手稿美方准备全部送给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研究会考虑到上图的文化名人 手稿馆在陶行知的手稿收集方面在国内首屈一指,打算将这批手稿全部捐赠给上 图。此外,上图最近几经周折,还征集到了94岁的上海著名学者、作家施蛰存先 生的《唐诗百话》手稿和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的《雷神传奇》手稿和上海老作家 徐开垒捐赠的叶圣陶、沈尹默的书信。(《文汇报》) ▲ 新组建的浙江大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教授担任校长,他日前专程到 香港登门求贤,代表浙江大学邀请著名作家查良镛(金庸)到浙江大学文学院执 掌帅印。查良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文学奇才,是多所国际国内著名高等学 府的名誉博士、荣誉院士和名誉教授。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浙江大学的发展, 此次他欣然受聘出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表示将努力在浙江大学建设具有一流 水平并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学院,为浙江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贡献。查良 镛决定今年春暖花开时赴浙江大学就任。(《广州日报》) ▲ 著名诗人顾城、谢烨夫妇在新西兰激流岛双双去世之后,他们的遗作《墓床 ——顾城谢烨海外文集》不久前引发了一场顾城之子顾木耳和中国作家出版社之 间的著作权纠纷案。此案一审已在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判定顾木耳胜诉,判定 作家出版社停止出版发行《墓床》一书,公开向顾木耳致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132305元。。然而作家出版社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日前,此案正式在二审法庭开庭审理,终审判决将在不久之后作出。(《北京晚 报》) ▲ 《独生子女宣言》中的一张照片引起诉讼。照片上是头戴成人仪式五角星帽 的两男两女,他们四个人手拉着手,照片中仍能隐约看到第5个人的半个身影。 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们年轻,但早熟、敏感,爱情早早来到他们中间,让 他们迷惘,也让他们成熟。”现已成为大学生的四名少男少女为此向法院提出起 诉,状告女作家陈丹燕和出版该书的南海出版公司,理由是该照片侵犯了他们的 名誉权和肖像权。这四名大学生是分别是华东政法学院经济法系、复旦大学物理 系学生、外文系、北京大学力学工程系学生的学生。1996年5月18日,作 为上海市行知中学的高三学生,四人来到共青森林公园,参加由共青团上海市委 主办的上海市十八岁成人仪式。原《青年报》摄影记者钱海文在这次成人仪式上 拍下了这张新闻照片,后由陈丹燕转交给了《独生子女宣言》编辑。四名大学生 表示,这张照片使他们各自成了同学们玩笑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些“无中生有” 的玩笑,面对半信半疑的父母,他们不知该如何回答才能使父母相信。(《文学 报》) ▲ 北京出版社最近在京向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和绍兴鲁迅纪念馆 赠送了新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一书。《鲁迅回忆录》分为“专著”和“散篇” 两大部分。“专著”部分收入许寿裳、许广平、周建人、周作人、冯雪峰、增田 涉等人的著作15部。“散篇”部分收入150多位作者的文章209篇。这些 文章是从各种版本的回忆录选集以及解放前后的报刊上遴选出来的。此外,还选 收了24篇外国友人回忆鲁迅的文章。全书共6册、240万字。(新华社) ▲ 金庸迷们可以读到一本金庸的新书了,《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 大作对话录》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七十岁的池田大作是国际著名宗 教思想家和文化和平的“民间大使”,曾与世界各国的著名科学家、作家、政治 家和文化人“对谈”,其中尤以与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对话录《二十一世纪的 对话》最为著名。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堪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两位优秀代 表的世纪性对话。这场对话自1995年11月16日起至今还没有结束,两位 文化大师在香港和日本多次会晤,其间更是鸿雁传书,从不间断交流。这部24 万字的对话录共分十二章,分别是《香港的明天——面对回归》、《中日关系与 环太平洋文明》、《抚今追昔话当年》、《从香港走向二十一世纪》、《酒逢知 己千杯少——论中日的友情观》、《谈香港的明天、佛法与人生》、《漫谈世界 名著》、《鲁迅:在灵魂深处唤醒民众的作家》、《日莲·巴金》、《中国人的 多元思考与文学创作价值观》、《大文豪雨果:以人性之光照耀世界》、《中国 古典小说的典范——《三国演义》、《水浒》等。关心金庸的读者,可以看到金 庸第一次详尽地披露了自己的身世,作为报人的金庸畅谈办《明报》的各种奇闻 趣事,并多次准确预测了世界风云的变化;作为小说家的金庸,他指点中外名著, 并将自己的武侠小说与《基督山恩仇记》、《三剑客》、《悲惨世界》、《三国 演义》、《水浒传》进行了对比。金庸与池田大作都为该书写了序言。(《北京 晚报》) ▲ 陈墨,研究员,被誉为“内地第一位金学家”。他的“金庸小说研究系列”, 共七大本,二百余万字。写完以后,他想“金盆洗手”,却不被同意,于是又有 了数十万字的《金庸小说论》。本书是其新作的精选,同时在上海和台湾出版。 陈墨过去的七部书,以赏析与评论为主;本书则进而导入学术研究领域。他在序 言中列出十七个课题,诸如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学,金庸小说与世界文学,金庸小 说与电影,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等等,在书中都有论列。本书既 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无学究气,金学爱好者请不要错过。该书现已出二校样,今 年四月上市。(《中华读书报》) ▲ 天津作家林希,原名侯红鹅,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 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1957年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被送 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 岗位。依据自己的亲自经历,林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采访了众多的当事人, 历时3年写完长篇纪实文学《白色花劫》一书,最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他在该书后记中提到,作为当事人的纪实专著,书中没有一点“偏执”,更没有 一点对于历史的“苛求”;重要的是历史已经给予了我们公正,此外我们别无所 求,只求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也更是为了美好的未来。(《中华读书报》) ▲ 由山东大学近代经济史专家孔令仁、李德征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老字号” 丛书,经全国上百位专家学者历时六年的艰苦努力,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老字号”丛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各地老字号企业的大型综合性图书,也是国 家教委重点规划课题——《中国老字号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该丛书以四百余 万字的篇幅,记述了包括工、商、饮食服务、医药、文化、金融、交通运输等行 业1600余家老字号企业艰难坎坷的创业历史和多姿多彩的现实命运……丛书按行 业分为10卷,收录企业多,涉及行业全,分布地域广,而在清理企业的发展历史 和评述企业的经营特色方面,又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使该丛书成为一部 融资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高品位学术著作。该丛书为大32开本软皮精装套书, 配有礼品包装盒及包装袋,外观设计浑然一体,正文版式典雅脱俗,印制精良, 装订考究。(《北京晚报》) ▲ 一部汇集了首都北京四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女教授心灵写照的散文集《繁花 絮语》,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在京正式出版发行。这部散文集共分为 四辑,八十余万字,全部是由女教授们亲自撰文编写。在每一辑中均分为《新春 寄语》、《夏夜絮语》、《深秋漫语》和《晴冬告语》四篇。(新华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推出《中国经典画本珍藏系列·三国演义》以满足 国内对经典类连环画本收藏的需求。这套书是根据该社五十年代出版的60册 64开本连环画《三国演义》重新开发制作而成。全书由6900多幅画组成, 形象地再现了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这个历史故事的全貌。这部连环 画自问世以来,已发行千万套,并与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成功地进行了版权 贸易,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此次重新开发,由浙江杭州富阳华宝斋古籍书社制版, 用宣纸特种印刷装订成线装本,绝版复制2000套,每套有十位目前健在的 《三国演义》老画家题字、签名、钤印,其中300套特藏本附有十位画家的绘 画原作。(《中华读书报》) ▲ 以“外国文学名著精品丛书”饮誉海内外的浙江文艺出版社经过五年的不懈 努力,近日和博尔赫斯夫人玛利亚·戈达玛正式签约,独家获得《博尔赫斯全集》 中文版版权。这是本世纪中国出版界第一次正式引进最优秀的拉美作家全集,是 中国外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博尔赫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梦游者”,直到 1986年去世,中国一直是他梦想的国度。今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1999年秋天, 博尔赫斯夫人将应浙江文艺出版社之邀访问中国,参加《博尔赫斯全集》中文版 的首发式和纪念活动。中文版《博尔赫斯全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所林一安研究员担任主编,由新华社、外交部、外文所、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 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资深西班牙语言文学专家翻译。(《中华读书报》) ▲ 1950年,一批法籍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切磋合作,开始一字一卡地收集编 译汉字,历时20余载,终于在1976年出版了第一版《利氏汉法辞典》,内 容包括经过筛选的6000汉字和5万关联词,被欧洲汉学界誉为“不可或缺的 工具书”。自1988年起,《利氏汉法大辞典》开始编纂,收纳汉字增加到 1.5万余,关联词组30万,包括印刷版5卷和光碟版,这一宏大的汉学工程, 以其学术重要性,于1998年10月在巴黎法兰西学院获得中法文化奖。(《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题名为《哲人石丛书》的科普名著,新近同 读者见面。《丛书》中“当代科普名著系列”第一辑共5种已率先问世。这些书 的作者大多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介绍了当代科学基础研究的新成果,有的还透视 了诺贝尔奖成果的研究内幕。(《人民日报》) 【新书短评】※※※※※※※※※※※※※※※※※※※※※※※※※※※※※ ◆《回家: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之二》( 7800054608 ) 安顿著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原名张杰英,现为北京某报编辑、记者。这是作者的第二部作品,她的 第一部作品《绝对隐私》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一些跟风书一涌而上“隐私” 大泛滥,可以说安顿“领导”了一个书界“新潮流”。本书作者仍然采取“口述 实录”的方法,真实地记录下每个受访者讲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认知当 代中国人情感状态。作者说,受访者几乎都表现出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对家庭的 反叛和回归。反叛家庭是由于个人意志的不能完全实现,回归家庭是由于毕竟这 里是最具备宽容和谅解的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地方。(《华声报》) ◆《中国有多坏?》( 7214022656 ) 李希光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把视野从美国媒体扩展到美国政界和学术界,议题的设置包括美国媒体 中的中国形象、官员和学者的中国观、全球化中中国人的身份定位、中国的基层 民主选举、新闻改革等诸多敏感点和兴奋点。“中国有多坏?”曾是《时代》周 刊1998年6月29日一期的封面文章的标题,表现了美国媒体及政界对中国 的复杂情绪。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负面、片面报道已成定势,但美国政府 提倡的对华“接触”政策也促使其考虑报道中国“不同面孔”的需要。“你为什 么还要当中国人?”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是美国一家著名 媒体的负责人对本书作者的发问,作者又把这一问题的回答权转让给他所采访的 数位中国知识界的焦点人士。针对西方世界的种种猜测、议论甚至指责,作者对 “民族主义在今天的中国是否上升”这一问题也做出了独到的分析。此外,作者 与一家大报总编辑的对话录,也有精彩的思想碰撞。(《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危机》( 7801432320 ) 黎鸣主编 改革出版社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危机,既缘于历史的沉积,又起因于现实。从表面上看, 是经济、人口、教育、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危机,而根源却在于体制、文化、道德、 精神、信仰等方面出了问题。本书作者共计37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是享誉国内 外的专家学者,他们崇尚理性思考,坚持独立见解,就中国各个领域的危机作了 深刻的分析,并就解决途径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本书是对世纪末中国问题思考的 一个总结,同时又是对新世纪中国的一份预言书。主编黎鸣,江西南昌人,1981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控制系统理论专业,毕业后从事社会控制论、信 息哲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有多种专著出版。(《华声报》) ◆《究竟听谁的--生活中的是与非》( 7208029180 ) 徐冰冠等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几年,生活好了,操心的事倒多起来,什么养生进补健美减肥……富裕起 来的人们,希望能有根有据地生活。于是报纸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指导大众生活 的责任。人多嘴杂,很出了些相互矛盾的说法。究竟听谁的?上海人民出版社近 日新出的《究竟听谁的———生活中的是与非》一书,有针对性地搜集了382条 曾出现在各类传媒上的、相互对立的生活知识,由专家点评,帮大众释疑解惑。 (《新民晚报》) ◆《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 7500424221 ) 汪丁丁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汪丁丁新著《我思考的经济学》是三联书店“读书文丛”之一种。汪丁丁说, “我的”经济学的特点是,认为每一个个人的每一个选择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 的和道德的双重涵义。这本小书不是学术著作,是一本用经济学谈日常生活的书, 经济学的门外汉读起来也会感到有趣。(《人民日报》) ◆《国民心态访谈》( 7504712647 ) 张薇、罗依 中国物资出版社 一场关于百姓切身利益的大调查,一部再现社会生存状态的长画卷。中国城 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子女教育,职工下岗,住房改革,社会治安,社 会保障,国企改革,廉政建设,通货膨胀。你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本书是通过对 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数百万居民进行实地采访及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而成的。 (《中国青年报》) ◆《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20年纪实》 杨继绳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杨继绳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对经济学素有研究。在这部五十余万字、分 上下卷的著作里,他以历史见证人和目击者的身份,真实地记录了从毛泽东逝世 到邓小平逝世这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全景式地展示了改革 开放过程中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出台的台前幕后,细致地描绘了从计划经 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嬗变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碰撞和痛苦,热情地讴歌了中国改 革的探路者历经艰难险阻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客观、深入地分析了改革开放 所面临的理论、现实难题及实现突破的可能……当然,由于许多档案尚未公开, 作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材料;由于某些人和某些事十分敏感或尚存争议,不得不 有所回避,“跳”着写、“挑”着写;由于个人经历的感情色彩难以完全剔除主 观因素,这本书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它是值得一读的,因为它真 实可信。(《中国青年报》) ◆《现代儒学论》( 7208027579 )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在书中对儒学现状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那就是:游魂。分析其原因, 作者认为:一方面儒学已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论说,另一方面,儒家的价 值却和现代的人伦日用越来越疏远了。作者认为,儒学的合理内核可以为中国的 现代转化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当然,作者也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 性的现代儒家文化,这是因为近代西方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各方面都 全方位地挑战了儒学,并已融入中国本土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但是儒学的“形 而下”领域,在明末以后并没有完全处于停滞僵化状态,明清社会变动便儒学发 生转向,这也可能是促使中国本土的“现代性”出现的一个原因。对于未来,作 者则认为,儒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和西方成分互相融合和协调才是问题的关 键所在。(《华声报》) ◆《侍从室回梦录》( 7806225390 ) 张令澳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作者在书的后记中郑重声明这本书完全不属于那类写蒋介 石集团内幕的稗史秘闻类作品。从作者的笔下,读者得以较全面的了解到蒋介石 在整个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幕僚机构--侍从室。他采用现场目击的笔法记载 了一大批在侍从室内荣辱沉浮的蒋氏重臣,其中不乏为人熟知的钱大均、林蔚、 张治中、陈布雷、陈果夫、商震等,以及蒋氏父子与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这本 书给人的读后感,似不仅仅只是对以往的这类图书的补充和佐证,而是自成一体。 (《华声报》)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7108012146 ) 傅雷著 三联书店 本书主要讲述十六位美术大家和他们的宏篇佳构,配有二百余帧美术名作插 图,书中作品涵括绘画、雕塑、建筑美术诸门,融文学与哲学、社会与时代于一 体,生动洗练,引人入胜。(《人民日报》) 【书评精选】※※※※※※※※※※※※※※※※※※※※※※※※※※※※※ ●如何走出买书“八卦阵” □孟粉 张毓强   你有过在书店买书时,被分类不清的书架弄得无从下手的经历吗?你知道这 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吗?你希望书店的图书分类更细致完备一些吗?倘如是,请你 关注:   近些年来,书店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图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读者 也多次抱怨,现在书店图书分类太乱,分类标识五花八门,找书不知从何下手。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图书大厦、国林风、风入松、王府井外文书店和 花市新华书店等几个有名的书店,果然发现: 图书分类问题不少   一位姓何的读者反映:“分类太笼统。”这位读者是从事细胞工程研究的研 究生,他想买一本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专著,结果发现在“生物科学”的名目下 有满满五架子书。类似的经历他已有过好几次,他说自己“吃尽了找书的苦头”, 希望书店能再细分二级目录。   与分类笼统正好相反,有的书店图书分类重复。花市新华书店一层摆放了 “文学艺术”“少儿读物”两类图书,在书店二层也有。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一层 有“古典精粹”,地下一层又设立了“古典小说”和“古典散文”。而在西单图 书大厦,同是一本书分别摆在了“工商管理”和“企业经营实务运作”两个书架 上。   如果说,上述现象虽然给读者带来些麻烦,但其分类本身还是有据可依的, 那么各书店对新兴科技类图书的分类就更令人眼花缭乱了。近年,计算机图书一 直热销,各书店都有计算机图书专架。但是随着这类书的增加,如何进一步分类 也成了个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有的按出版社来分,有的按出版时间先后来分, 有的则按软、硬件知识来分,这些分类随意性较大,给读者带来很大不便。与此 相比,更加令人头疼的是分类混乱。一位想买汽车维修书籍的读者,先是在“科 技类”找了半天没找到,后在营业员小姐的指引下在“生活类”中找到了,他说, 自己在另一家书店里还发现这本书被列在“经济类”里。还有些书店,干脆以界 限十分模糊的“综合图书”来分类,让读者无从下手。   据了解,我国图书分类的依据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其中一级条目 有22条,书店的图书在一级分类时大体以此为参照,而且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但 是,随着图书的出版数量、种类的剧增,老的分类方法已很难适应,因此,许多 书店就按照自己的售书经验和对读者的购书心理的推测,进一步划分这类图书, 正是这种各自为政、自主划分图书类别的方式,造成了书店分类的不规范。对于 这些问题,书店又是如何看呢?记者采访了几家书店的负责人,他们的反应是: “书店要考虑商业效果”   图书分类虽然要以中图法为指导,但作为书店,更要考虑读者的实际需求和 购买心理。各书店的分类方法体现的是不同的经营理念。   国林风图书中心企划宣传部杨主任说:“图书分类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国林 风的图书分类是在中图法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经营经验和读者的购买习惯来划分 的。我们的分类要从商业角度出发,既考虑读者的需求,也要考虑供货商和出版 社。而且,并不是每位读者在找书时都严格按照中图法那样一级一级地查找,因 此我们在分类时没有要求那样细致、严格。”   书店的经营规模同样也限制了一些中档规模书店的图书分类。风入松书店的 负责人认为:由于他们书店主要经营社科类书籍,分类不可能全面铺开,所以在 单列出大的出版社图书专架的同时,又设立了新书展台以推荐新书,吸引读者。 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外文书店规模也不大,由于经营的图书性质比较单一,就按工 具书、进口书和外文教材先分为三大类,在此基础上按照英、法、日、俄等不同 的语种再细分。值班经理说:“我们是根据多年的售书经验和读者的购书习惯来 分类的。”   拥有图书达11万种之多的北京图书大厦,因为图书数量大、种类多,划分就 自然细一些,像“人物传记类”又分别设“外国政治人物传记”和“中国军事人 物传记”两类。据营业员介绍,这完全是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划分的,并已在 读者中得到认可。“新书推荐”则是按照传媒的推荐和书的畅销程度来设置的, 尽管新书推荐的书涉及各方面内容,他们还是划为一类,主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 和购买心理。他们说:“分类要依据读者的需求,从读者的购买心理出发。我们 的分类要考虑商业效果,书要卖得出去才行。”   书店这种主要从经营角度出发的分类方法,使某些书籍在摆放上出现交叉或 混乱的现象,有的书店负责人认为:“书店不同于图书馆,书店的目的是售书, 书店的图书是流动的,划分过细不利于书店面对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对此,读者却认为: 分类应统一、规范   一位从事医务工作的读者说:“我买的书专业性比较强,为了节省时间,我 希望能直接在分类较细的书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果医学方面的书全划为一 类,找书时花费的时间就太大了。”   “我觉得有的书店分类太不科学了!像什么‘大众读物’、‘情趣阅读’类 的,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这样的划分,有的符合读者的心理,有的就是书店 自作主张了。最好有个划一的标准,无论在哪个书店里,什么书就归入什么类。” 一位在证券交易所工作的读者这样建议。   一位大学生对记者:“到书店来,无目的地浏览还好,若是有目的地找某本 书,不花上一些时间是不可能的。书店要真为读者考虑,就应该让读者最快捷地 找到想找的书。”   如何把读者的需要与书店的商业运作合理地结合,是书店经营者应进一步追 求的目标。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书店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它的商业效果也必 然会达到最佳程度。现在看来,无论书店的条件如何,将图书进行科学、规范的 分类是读者的迫切要求。书店固然要树立自己的经营风格,但应建立在适合读者 需要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基础,书店的兴旺发达也就有了希望。(《中华读书 报》) ●老鬼:向被伤害的人忏悔 ——访《血与铁》作者老鬼 □罗庆朴   10年前,一部《血色黄昏》使“老鬼”这个怪名字不胫而走,其秉笔直书的 勇气令人惊叹;10年后,同一个“老鬼”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力作《血与铁》, 将自己儿童、少年、青年时代的幼稚、狂热、粗野、丑陋都赤裸裸地展示在世人 面前,更在读者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日前,记者采访了老鬼。   问:10年前,《血色黄昏》真实地再现了你的插队生活,勾画了各种人的嘴 脸,将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些角落暴露出来,在有那一段共同经历的人群里引起了 共鸣和反响。但有些读者觉得,就纪实而言,它似乎还不如《血与铁》那么赤裸 裸,你认同这个判断吗?   答:《血色黄昏》也是纪实的,只不过有把两三个人的事合并到一个人身上 的情况。而在《血与铁》里,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是对应的,不存在张冠李戴, 更没有合二为一。   问:你书中写到的当事人,许多人都和你一样,干过不少蠢事和坏事,你这 么不留情面,揭人家的老底,会不会惹官司?   答:我觉得不会。这部书稿1995年就写出来了,当时我还在美国。我怕自己 的记忆有误差,回国后就多方联系当事人,请他们看我的打印稿,提出修正意见。 事实证明,尽管那一页历史已翻过去多年了,但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不由你不承 认。当然,考虑到各个当事人承受力有强有弱,我也作了若干技术性处理,如把 人名改一个字,家庭背景含糊一点,等等。   问:你是怎么想起写这本书的?   答:直接导火索是我母亲杨沫写的《儿子老鬼》。1994年,我在美国看到了 这篇文章,觉得有些地方不真实,有出入。那时,我已47岁,按老话说,是半截 入土的人了。我想,人活一世,应该明明白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留下一条真 实的生命轨迹。在美国衣食无忧,没人打扰,时间充裕,正好写作。   问:你在书中写了自己从童年到插队的经历,不难看出,你对自己生活的评 价,基本上可以用“不幸”二字来概括。你认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你的不幸?   答:这个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简单说来,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是在 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的状态下度过的,这种“三无”生活,使我的肉 体和精神都备受压抑,以致到现在年过半百了,性格上的忧郁和孤僻都无法改变。   问:能具体说一说吗?   答:我刚满月,就被父母送到了农村。4岁回到父母身边,却只能跟保姆住 在饭厅。母亲终日忙于上班和写作,父亲更是架子十足,从来不陪我玩,不给我 买玩具,偶尔带我上街,也休想得到一块糖。特别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父亲是 1930年的老党员,长期担任师范大学的领导职务,是负责培养高级教育人才的, 在学校待人和蔼,受人尊敬,回到家里却成了张牙舞爪的暴君,张口就骂,抬手 就打,我姐姐上大学了,父亲还抽她嘴巴。我上的小学,也是弱肉强食的世界, 男生打女生,高年级打低年级,力气大的打力气小的。受尽了皮肉之苦,我开始 迷信武力,崇尚暴力。我这种人性扭曲的人,怎能得到友情、爱情?   问:你用较多的篇幅写了在学校所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其结果是 把很多学生变成丧失理智的疯狂少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红卫兵大开杀戒, 扮演了暴徒的角色。反思历史,你想到了什么?   答:那是个盛产豪言壮语的时代,耳闻目睹,都让人热血沸腾。比如“打倒 帝修反,全球一片红”;比如“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亲手参加埋葬帝国主义的战 斗”;比如把北京看作“世界革命的中心”,把毛主席当成“世界人民心中最红 最红的红太阳”……至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如何,饥饿的社会主义 靠什么消灭帝国主义,根本不去想,觉得中国有毛主席的雄文四卷,再加上全民 皆兵,多强大的敌人都是纸老虎。当时,阶级斗争那根弦绷得很紧,做梦都是阶 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既然他们心不死,就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所以, 在“破四旧”运动中,打死人就不算个事,红卫兵还喊出了“红色恐怖万岁”的 口号。我认为最可悲的是,所有的暴行都是以革命的名义实施的,即使到了草菅 人命的程度,领导人还要支持,说“小将们的大方向始终是正确的”。   问:你把自己放在极左思潮大泛滥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许 多不光彩的行为,比如在大饥荒年代偷吃同学的东西,赶走相依为命的保姆,对 不喜欢的同学大打出手,在“文革”初期为讨工作组欢心而出卖曾与自己友好相 处的同学,还有性的压抑,性的苦闷,对女同学、女老师甚至姐姐想入非非,这 样写,是不是过于残忍了?   答:不,真实地袒露自己,正是我所追求的。我们的文学太注重表现崇高了, 往往给人以虚假。我既然要纪实,就必须把自己的本来面目展示给读者。人与鬼 的冲突,人性与兽性的搏斗,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必要遮遮掩掩。 我痛恨文过饰非。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增智力的时候,我却整天饿得昏天黑地, 而老师和领导竟大讲中国人的生活如何幸福,如何去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饥寒交 迫的人民,是不是有点滑稽?我的同龄人大部分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愿意 让他们看了这本书后骂我:瞧,这个欺世盗名的家伙!   问:你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也把自己对别人的伤害一一作了“交待”,是 否有忏悔的意思?   答:是的,我向所有被我伤害过的人忏悔。极左的年代,那么多人受到伤害, 又有那么多人伤害过别人,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有句成语,叫做“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用来比喻中国的政治运动,再恰当不过了。反右派运动把那么多知 识分子打入地狱,不过9年工夫,又有多少打右派的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当权派”而备受折磨?“文革”收场,整“走资派”的又纷纷成了“三 种人”。现在有很多人写回忆文章,只谈自己如何受迫害,不提自己害别人,这 是不公平的。揭开疮疤,让伤口透透空气,见见阳光,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   问:如果你父母和小胖姐都在世,你还这样写吗?   答:我还是要这样写。我的经历,是一代中国人的经历。那种社会氛围,那 种生存环境,那种人与人的关系,还有我的内疚,我的忏悔,我都必须源源本本 告诉世人,否则,我就没良心。(《中国青年报》) 〔《血与铁》( 7500423586 ),老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不幽默 □孔庆东   《47楼207》是我在教书和科研之余胡乱杂凑的一本游戏之书,成书的内缘 外因,我已经在序言中交代得清清楚楚。虽然说书中的许多文章引起过比较大的 反响,我个人也颇有几分敝帚自珍,但我仍不过把它视为一种羞于出手的“非正 品”,觉得作为一名北大教师,而且三十多岁了,写的书还是这个水平,“难见 真的人”。可是书出版之后,居然一片褒扬之声,偶有几句批评,听着也非常善 意。特别是这次与几位朋友去南方八大城市巡回签名了一圈,所到之处,读者的 热情和真率简直令我无法承受。每到大学演讲,三百人的礼堂往往要挤六百人, 南昌大学的窗台上都站满了学生,他们的党委书记说这是90年代从未有过的盛况, 我恍惚又回到了80年代的北大。不论在当时还是事后,我都深觉愧对那些赤诚的 眼睛和渴望的面庞。我经常这样回答学生:我的书写得很一般,你们之所以这么 喜欢,这么激动,你们甚至说你们的中学、大学都“白念了”,那不是因为我的 书好,而是因为现在的好书太少。我们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应该向读者深深地道 歉。   然而使我渐渐不安的是,许多读者大概受此书的“包装”影响,把注意力过 分集中在“幽默”问题上。经常拿我跟一些幽默作家比,褒也幽默,贬也幽默。 进而认为书中越幽默的就越是好文章,不幽默的就是“水分”。近日各地报刊约 稿,也指定要“幽默文章”。我一生最大弱点,就是不愿拂人之意。可是我幽幽 地默默地想了几天之后,终于决定还是把自己并不幽默这个隐私公布出来,起码 要说明我不是人们一般意义上想象的那种“幽默的人”,这样,我就不至于幽默 的牙掉了,硬往不幽默的肚子里咽了。   首先说我在生活中不幽默。我脾气不好,感情冲动,遇事认真,宁死不屈。 我从小就因顶撞父母经常挨打,结婚后对太太不会甜言蜜语,经常恶意挖苦,把 对别人太太的蔑视和仇恨发泄到自己婆姨身上。对刚刚三岁的儿子不是呵斥就是 打骂,其实他不过是《三字经》背得慢一点而已。打完了还要问:“你说爸爸为 什么要打你?”儿子挥泪答道:“养不教,父之过。苟不教,性乃迁。”在社会 上,我疾恶如仇,经常跟售货员、售票员吵架,帮助弱者报复强者,帮助警察抓 坏人,谁要骗我的稿费,我就琢磨着是砸他家的窗户还是直接砸他的脑袋。   在工作上,我因为从小营养不良,智商不高,一直靠刻苦勤奋来“比学赶帮 超”。我现在的工作是文学研究,我一向视文学为很庄严很高尚的事情,从未存 过游戏文学的下流心理,连“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我都为之惋惜,常劝他们走出 象牙之塔,投身改革洪流。我自己写的文字,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 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 精练,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一定是为了一个另外的东西,绝不是为幽默而 幽默。我自认为最好的文章,并非那些“幽默”之作。孔子曰:“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我希望读者通过我的“幽默”去知味,去看到那幽默所指向的东 西,看到我的严肃,我的认真,我的固执,我的迂腐,我的愤激,我的忧伤,总 之是看到我的“不幽默”。我这样说,并非否定幽默本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希望 读者不要买椟还珠,看看盒子还算漂亮,最好再打开看看里面装的是珠宝还是魔 鬼。就比如写学校生活的那几篇文章,并不是我为了逗乐瞎编出来的,那就是我 真实生活的记录,连细节都是真实的,我的老同学们读了都非常感动,还给我补 充了不少新的材料。我写它们无非是怀念一种东西,弘扬一种东西,这同时当然 就意味着拒斥某种东西,批判某种东西。到处都有读者问“毛嘉现在在哪儿?” “头猛现在干什么?”如果没有严肃和纯真在里面,我想再逗乐的“幽默”也会 过目便忘的。   有些评论把我和钱钟书,和马克·吐温比,这些善意的比较实在是害我,使 我受到了不少的背后嘲骂和暗中怀恨。其实我是比不了他们的。我最敬仰鲁迅的 文字,但我一辈子也学不到。钱钟书的博学和机智也是我学不到的,但他的幽默 在立场问题上跟我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不想学他老人家。至于林语堂,梁实秋, 我坦白地说一句:不喜欢。我真心想学习的是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好像也很幽默, 但他的代表作恰恰是并不幽默的、让人落泪的《骆驼祥子》。还有活着的王蒙和 王朔,他们的作品也是以不幽默的更好。立志幽默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别人幽默 的对象。所以我立志要严肃,非常“幽默”的严肃。当刽子手的子弹没有打中牛 虻的心脏时,牛虻捂着伤口说:小伙子,沉着点,瞄准了打。你认为这是幽默吗? 朋友,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幽默”吧,因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会穿透 语言的迷雾,在“严肃”与“幽默”之间,自由地翱翔。一时达不到这个境界也 不要紧,只要你首先记住这句话:   我不幽默。(《中华读书报》) 〔《47楼207--北大醉侠的浪漫宣言》( 7531136775 ),孔庆东著,内蒙古教育 出版社〕 ●短的是人生 ———读张爱玲随笔 □张 鑫 我喜欢张爱玲的随笔,特别是她的走笔轻松自如,生活气息浓厚。她的字里 行间,或深或浅地凸现世态炎凉,读之会悟出许多人生真谛。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文章是前几年编辑部策划搞一组张爱玲的老照片,以飨读 者。照片取材于台湾版本的张爱玲随笔。缘于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不仅先睹她 的风采,还品味她的感情充沛、描写细腻的文章。这一品,就爱不释手,直到窗 外万家灯火与繁星点点交相辉映,直到今天,买了她的全集,还重复买了她的随 笔。 我钦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它令我着魔。 在《姑姑语录》中她这样写道:有一天夜里非常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 时候,姑姑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还有一段这样写的:姑姑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姑姑说: “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 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借姑姑戏言透出人生活中的沉重叹息,寥寥数笔,意 味深长。另有她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一语更让人读之难忘。 大概同是女性,我看她的文章倍感亲切。根据她的家境,按说能拥有最优裕 的条件,可她非但没有,还遭受父母离异的残酷事实。她对家作了这样的描述: “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要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父亲吸 食鸦片自甘堕落,给张爱玲的打击是沉重的,读着反复句“沉下去”,可体味作 者的无奈,看到受伤的心灵流淌着的血。 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然而感受是不同的,她《更衣记》中一段陈述妙 语连珠:从前的人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 又把灰尘给抖落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 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联想到现代的女性作家也有不少,文章也写得不错,但张爱玲那独具匠心的 运笔,那种不雷同、个性鲜明的感受,那种使读者过目不忘的魅力,却似乎只有 张爱玲一个。 人生短暂,多一点感悟,平淡的日子会多出一份赠给自己的礼物:好好珍惜 生命的每一分钟。这恐怕就是读张爱玲先生的一点随想吧!(《新民晚报》) 〔《张爱玲文集》( 7539605952 ),金宏达、于青编,安徽文艺出版社〕 ●不敢再读余秋雨 □一 林   报刊上纷纷刊发有关大学问家余秋雨的话题,使我不得不再次想起堂兄1994 年从北京托人捎来的那本《文化苦旅》,翻开它便有两行字呈现在眼前:此书赠 弟一读,不可不读,文化虽苦,旅之有味。现在却不敢读它,看到这本书身上就 打颤、发冷,其中苦涩的味道至今犹存,并不断扩展,放大……   文人、文化的悲苦让人读得心酸流泪,我不敢再读它。余秋雨不愧为艺术理 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他从荒荒悲凉的《道士塔》,走到了柔丽凄迷的《江南 小镇》,探索中国文化历史的历程和中国传统文人的艰难的心理历程。其中《道 士塔》有这样的文字: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却 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运输一 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丧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 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由此可以看出文人为追求某种 文化而付出的生命代价,也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哀。这些都像浓酽的苦茶, 慢慢品来不禁泪涩流泄不止。   余秋雨先生诉诸笔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人读得叹为观止、自惭形秽, 不敢再读。从古至今跨越中国文化的沉重和厚实,以自己崇高的审美情趣和深邃 的文化思辩,站在先辈文人艰难跋涉过的地方,如泣如诉地道出了中国文化封存 已久的痛楚内涵。《三峡》的壮美和雄浑引出了屈原、王昭君、李白、郦道元… …《江南小镇》小桥流水般的清新婉约的历史名句纷至沓来,古色古香的江南历 史娓娓动听,《白发苏州》中的越王句践、唐伯虎、仇英也一个个站了起来与你 对话,《上海人》的尴尬与精明也让徐光启出来叙述……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读者开始用挑剔的目光 读作品,要求有新鲜感、有味道。余秋雨先生希望他的作品《文化苦旅》、《文 明的碎片》等文化散文集“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 苍老后的年轻。”显示出了作者的才智和中国文化的深远。余先生的眼光很深邃, 写的文章很精辟,怕读成书痴,但是想做个文化人又不得不读。(《光明日报》) 〔《文化苦旅》( 7806272011 ),余秋雨著,东方出版中心〕 〔《山居笔记》( 7805315744 ),余秋雨著,文汇出版社〕 〔《余秋雨台湾演讲》( 7504730378 ),余秋雨著,漓江出版社〕 ●人生的谜底很简单 □陆小娅   曾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问我:“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他的眼睛里充 满痛苦和焦灼。我满心悲凉,却无言以对,因为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回答的 问题。   似乎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人生的意义何在”。到了三四十岁,人大多 已经活得很实在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它仍然蛰伏在内心深处, 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冒出来袭击你的灵魂。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这位名叫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 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呼吸为止。   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 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16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 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 “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 “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   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 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 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 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 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 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   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 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 “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 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   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 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中国青年报》) 〔《相约星期二》( 7532722341 )〔美〕米奇·阿尔博姆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 ——钟鸣和他的《旁观者》 □王 寅 “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诗人钟鸣的新作《旁观者》 正好印证了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的这句台词。《旁观者》被作者自称为 是一部成长小说,其中叙述了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经历,反映了南方诗歌的 发展历程和诗人们的命运,此外,还有作者的诗歌作品、译诗等。如果《旁观者》 仅止于此,并不足以让我们惊奇不置。 150万字、1500多页的《旁观者》是一部超文体的奇书,融合了传记、诗歌、 随笔、小说、文论、译文、摄影、新闻、文献、手稿、注释等多种因素,从上述 因素中任选其一展开阅读,展现的都是一部独立的作品。 这也是一部十分风格化的书,其风格从第一页,就十分明显。钟鸣在书中提 及前苏联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称其“行文风格犹如拍快 照”、“勇猛的速度,再加甜蜜的内核,掏肺捣脏,插科打诨。一看便知是‘闲 话风格’”。钟鸣的文风也是如此快速急进,但他却大大地超越了爱伦堡。敏锐 的触觉,良好的平衡感,轻松地选取词语,飞快地传递,由此根据词语展开的叙 述、类比和广征博引,灵巧而迅捷,赋予它们崭新的意义。钟鸣的文风就像蒙田 所说的那样:活泼、简洁、有力、率直。在《旁观者》中,我们可以看到截然不 同的极端融合到了一起。张弛适度的表述与结实的文字的融合;游刃有余的行文, 机智的语言,富于弹性和张力,文字的内涵却是空前的高密度;世俗的平凡事物 和重大的哲学命题的融合;超越平面的描述带来了特殊的厚度和广度。 这些特点在钟鸣颇受欢迎的随笔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 步者随录》中已经有所显露,但在《旁观者》中,钟鸣的追求更为显著和富有成 效。钟鸣因此也是难以模仿的,除非你同样博闻强记、同样思维敏捷、并且具有 同样突出的塑造和解构能力。 在《旁观者》中,钟鸣以辛辣的文笔,对所谓的美文实施了一次无情的嘲弄 和摧毁。《旁观者》不仅体现在对文坛时尚的反动,更表现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批判,对文学权威的质疑和对文人普遍存在缺陷的揭示上。在写作此书的过程 中,钟鸣曾经谈到了他的目的:“我想结束一种东西,那就是从白话文运动以来, 一直困扰着许多人的气味,精神气味。我要通过特殊描写,把它抓出来;在诗歌 的肚皮上,划出一刀,不留情地掏肠肠肚肚。”作者所强调的见证意识,使《旁 观者》不仅揭示了当代诗歌演变鲜为人知的重要之点,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图 片,为后人提供了当代诗歌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旁观者》的写作历时五年,写于每天日出之后、正午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 钟鸣因此自诩为“黎明之书”。而这部作品在其他的意义上,也是一部黎明之书, 不论是对中国文学的建树,还是它所带来的震动都是如此。(《新民晚报》) 〔《旁观者》(全三册)( 7806451773 ),钟鸣著,海南出版社〕 ●“另类”与“另类丛书” □郑也夫   第一次听说“另类”这个词,是十几年前从社会学界一位侃爷的口中。我被 他裹挟到王府饭店大厅,与住在附近一所嘈杂小旅社的外地朋友聊天,他说这里 安静暖和,那当然了。大厅里还有几位聊天时间过长的人,都被服务生和气地劝 走了,服务生朝我们望了几次,终于未敢打扰。侃爷说:“他给我们归不上类, 所以不敢造次,我们是另类。”不假,穿的极邋遢,却像坐在自己家里一样。这 位侃爷是典型的另类,行止不同于一切传统角色,且听例证。   例一:每次我同他乘火车,车开五分钟后,他便开侃种种社会问题,先是同 一个窗口的六个人洗耳恭听,一会儿临近两个窗口的旅客也来旁听,最后半个车 厢的人来围观。火车到终点站前,听客们慨叹:“这次旅行收获太大了。”然后 就要求留地址。我是侃爷的同行,也被迫跟着侃爷给人家留地址,春节时便也收 到一张张贺卡。侃爷大言不惭地说:“我在传播文明。”   例二:侃爷家住某高层建筑。楼门洞堵满自行车,妨碍进出,侃爷决心治理。 先贴告示,无效。既而亲自把门内自行车搬到门外,未几,被搬出去的车又进来 了。侃爷心生一计,夜深子时,侃爷出动了,把一辆辆门洞里的自行车搬到宽宽 的马路对面。翌日,丢车的人好一通寻找。但从此,这门洞再无乱放自行车的现 象。此门之居民最终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真乃“大隐隐于楼”。   第二次听说“另类”的字眼,是看到朋友石涛主编的“另类丛书”。其实石 涛也是个“另类”,但既然点了名,就暂为尊者讳吧,改日更个名,再抖这位另 类的老底。   这套丛书中有一本《格调》,新近出版,是谈社会各阶层生活品味之差异的, 该书最后一章便是“另类”。这是作者在社会所有阶层中最高看的小部分人。他 们不受束于工作、职业、出身、等级,我行我素,独立独行,身在俗世,却跳出 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我总觉得,社会的进化归结到根本,应该是审美的进化。而理想的社会应该 是一个杂色的社会。杂色社会的前提条件,是另类的存在。另类不是异端。异端 其实是对立面,另类往往比异端更远离正统,远离到不与之计较。另类虽不属严 格的政治学范畴,但对一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其实好处莫大,一个社会只靠相互对 立的两个派别、两种观点来支撑,其实是危险的。只有更多的另类产生,为社会 提供了更多的支点,社会才是真正牢靠的。 (《光明日报》)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7500424213 ),保罗·福塞尔著,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直抒六十年的忧与思 □秋耘   毛泽东研究专家、素以“放胆直言”著称的李锐,其新著《直言——李锐六 十年的忧与思》最近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但像李锐这样,个人的 遭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事件如此戚戚相关,则非比寻常。   李锐年轻时投笔从戎,奔赴延安,1937年二十岁时入党,从事过青年组织、 新闻、水电、中央组织部工作,当过毛泽东的兼职秘书,“大跃进”期间曾 “斗胆”三次上书毛泽东,庐山会议上作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被开除公职, 开除党籍,下放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坐牢八年。   李锐一生坎坷而成就卓著,他始终有着执著坚韧的革命意志,“亦余心之所 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放胆直言”一直是他性格中的突出特点。无论利害 关系如何,他看不惯的就要讲,从青年到老年,尽管受了那么多磨难,这一性格 始终未变。正如他在《直言》一书中《回首平生足自慰》一文中所说:“尝忆50 年代,为鼓励放胆直言,毛泽东多次谈及,共产党员应有六不怕:不怕扣机会主 义,不怕撤职,不怕开除,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六者除头颅犹在, 其余皆已身历。自谓因祸得福:筋骨耐劳,心志耐苦,世事洞明,胆气犹壮。今 年80有余,回首平生,行止无愧天地,得失从不萦怀,素与‘左’倾无缘,足以 自慰矣!”   《直言》一书主要以时间为序,循着他一生的足迹,分为“家事琐忆”、 “投笔从戎”、“延安六年”、“痛说‘大跃进’”、“亲历庐山会议”、“秦 城铁窗八年”、“治水情结与三峡工程大争论”、“研究毛泽东”、“‘左’祸 ———无尽的忧与思”等13个章节,收录了李锐所著的文章精华,配以作者珍贵 的历史照片及近照90余幅。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他“世事洞明,胆气犹壮”的风 骨,有着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且文笔精彩老辣。经过历史的沉淀,他在书中所 “直言”的那些真知灼见,已成为我们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青年报》) 〔《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 750720944X ),李锐著,今日中国出版〕 ●读《敦煌学大辞典》 □冯英子 敦煌之名,如雷贯耳,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朝思暮想,企图有一个采访 敦煌的机会,但不幸的是几十年来,钉在这个编辑的位子上,动也不能动,现在 年过八十,组织上一条强有力的意见是“冯老年迈,不宜远行”,有的旅游,也 被“照顾”在外,西出阳关,当然更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了。 正在此时,得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了一本《敦煌学大辞典》,真有点情不自 禁,大喜过望了。《敦煌学大辞典》是一部认识敦煌的工具书,共收条目6900余 条,总字数在二百万左右,最重要的有插图七百余幅,其中彩图一百多幅,你读 这些彩图,好像走进了敦煌,走进了莫高窟,使你有一种卧游敦煌的感觉。 在这本辞典里,你不仅看到了敦煌的佛像,看到西北少数民族,如北凉、西 魏、西夏各代的艺术精品,也可以看到从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以 及宋代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大托北朝的粗犷,盛唐的圆润,每一个佛像都反映 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烙印,例如榆林窟第2窟西壁门南侧水月观音画像,我们很容 易想到张大千当年临摹的作品,当然,这个“美目倩兮,西方之人兮”的观音, 一经临摹,更有生意了。又如千手观音,双身菩萨,又见佛教文化中的浪漫色彩 了。 这本辞典的第一条辞目,叫做《敦煌》,全文竟有一万多字,但是你读了这 条辞目,对于敦煌这个地方发展和变化,兴盛和衰落,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北, 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这些累累的佛像,这个世界公认的敦煌之学,就是和平和 繁盛的纪录。而它的生活,风俗,又说明了中原文化和西北文化又如何水乳交融, 如《正月燃灯》、《寒食设座》、《端午蹙沙》、《重阳食饵》、《腊八燃灯》 正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西出阳关尽故人,荆楚风俗,与西北高原有什么不同 呢? 这本辞典对于人物的介绍,也尽其公正、客观的能事,如斯坦因(Mare Aurei Stein1862-1943)我们过去介绍他的事迹时,讲到他的《西域考古记》时,首 先要加上“掠夺”的罪名,而这次却能公正地、客观地叙说了他中亚探险的成就, 这不能不是辞典学上的又一次进步。 多谢《敦煌学大辞典》使我走进了敦煌,观摩了敦煌的奇景,感受到中国历 史的沧桑,因此写出这点感想,向读者介绍这本辞典。(《新民晚报》) 〔《敦煌学大辞典》( 7532604144 ),季羡林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丛书推荐】※※※※※※※※※※※※※※※※※※※※※※※※※※※※※ 〖“人世文丛”〗 精选20世纪著名学者、作家、艺术家的美文佳作,按题材结集。 赤竹心曲( 7303044566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蔡元培等著 张岱年等编 逝水年华( 7303044574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等著 张岱年等编 篷窗追忆( 7303044582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迅等著 张岱年等编 草堂怀旧( 7303044590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季羡林等著 张岱年等编 云梦生涯( 7303044612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冰心等著 张岱年等编 儒林清风( 7303044604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茅盾等著 张岱年等编 人淡如菊( 7303044620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卞之琳等著 张岱年等编 往事如烟( 7303044639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衍等著 张岱年等编 艺途春秋( 730304454X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百石等著 张岱年等编 艺坛雅奏( 7303044558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丹等著 张岱年等编 〖“名家说学术萃编”〗 朱自清说诗( 7532524833 )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自清撰 顾随说禅( 7532524868 )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随撰 俞平伯说红楼梦( 7532524841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俞平伯撰 童书业说瓷( 7532524760 ) 上海古籍出版社 童书业撰 〖“中华传世精品珍藏文库” 〗 精装、简体、横排。 全唐诗(全三册)( 7534814472 ) 中州古籍出版社 (清)彭定本等编 全宋词(上下册)( 7534814480 ) 中州古籍出版社 唐圭璋编 全元曲(上下册)( 7534814499 ) 中州古籍出版社 张月中、王钢主编 史记( 7534814421 ) 中州古籍出版社 (西汉)司马迁著 汉书( 753481443X )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东汉)班固撰 后汉书( 7534814448 ) 中州古籍出版社 范晔撰 三国志( 7534814456 ) 中州古籍出版社 陈寿撰 资治通鉴(上、下)( 7534814464 ) 中州古籍出版社 司马光撰 【汉林排行榜(1999.3.10.)】※※※※※※※※※※※※※※※※※※※※※※ 1.余秋雨《山居笔记》( 7805315744 ) 2.张宁《自己写自己》( 7506315033 ) 3.余杰《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 7801274245 ) 4.余秋雨《文化苦旅》( 7806272011 ) 5.陈忠实《白鹿原》( 7020016529 ) 6.钱钟书《围城》( 7020024750 ) 7.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710100377X ) 8.陈鼓应《庄子浅说》( 7108012073 ) 9.《张爱玲文集》( 7539605952 ) 10.傅雷家书(增订第五版)( 710800125A ) 11.《钱钟书散文》( 753390995X ) 12.唐浩明《曾国藩》一( 7540411813 )、二( 7540411821 )、三( 754041183X ) 13.师东兵《汪东兴传》( 7805067333 ) 14.《金庸作品集》( 7108006618 ) 15.安顿《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 7800054195 ) 16.老鬼《血与铁》( 7500423586 ) 17.《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史的伴侣》( 7505926748 ) 18.《徐志摩文集(共3卷)》( 7806153764 ) 19.《约翰.克利斯朵夫》(全四册)(7539603631) 2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710800982X ) 21.黄玉峰《诗情画意》( 7309019032 ) 22.《傅译传记五种》( 7108008254 ) 23.《四十自述 我在六十岁以前 我的半生》( 7805209200 ) 24.《高老庄》( 7806056750 ) 25.汪丁丁《我思考的经济学》( 710801078X ) 【客户反馈】※※※※※※※※※※※※※※※※※※※※※※※※※※※※※ * Zhao, Kansas, USA (Invoice #19990105901): I received my order, and was pleasantly surprised to find out that the condition of the book was much better than I originally thought it would be, considering the long trip through surface mail. It shows from the package that you've tried hard to protect it against damage. Thanks. * Liu, Indiana, USA (Invoice #19990104602): Hi, hanlin, I have received my order, the number is 19990104602. The packet is great; my books don't have any damage. Thanks a lot, especially for the packeting person. * Tan, Massachusetts, USA (Invoice #19981212671): I received my last order. All the books are in good condition. You did a good job. I really appreciate it. Thanks. * Yang, Connecticut, USA (Invoice #19990106574): Hi, There, I got my book. The order number was 19990106574. You did very nice job. Thanks, 【商业伙伴】※※※※※※※※※※※※※※※※※※※※※※※※※※※※※ 任何团体、个人的网页只要同意在上面刊登汉林书城的广告,都可以成为汉 林商业伙伴。凡是从商业伙伴的网页进入汉林书城订购的图书,我们都将付书价 的百分之五做为回扣。每月我们将向商业伙伴汇报一次销售情况,详细列出从该 网页订购的书名、书价、数量。如果回扣达到十美元,即寄出支票,如果回扣未 满十美元,则存起来直到累积满十美元为止。商业伙伴可以用任何方式刊登汉林 的广告(图标的或文字的,明白的或隐蔽的),可以链接汉林的任何一页或任何 一本书。感兴趣者请email: hanlincom@yahoo.com,我们将提供链接源码。 ◆“新语丝”( www.xys.org ):网上最齐全的中文文学、文史资料站点。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 www.proserv.org ):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医疗保险等 服务的公司。 ◆“东西南北论坛”( www.omnitalk.com ):万维网论坛。 ◆“北美自由论坛”( www.nacb.com ):万维网论坛。 ◆“Frontlink公司”( www.frontlink.com ):向海外华人销售电话卡的公司。 ◆“网络漫游”( www.cyberwander.com ):新闻、报刊链接。 ◆“宇辉新闻快递”( members.xoom.com/yuzheng/ ):文学链接。 ◆“嘻嘻英雄” ( xixi.iscool.net ):万维网论坛。 ※※※※※※※※※※※※※※※※※※※※※※※※※※※※※※※※※※※ 本期编辑:方舟子 汉林书城网站:http://www.hanlin.com 汉林书城email地址:hanlincom@yahoo.com 汉林书城传真号码:619-566-1345 汉林书城邮寄地址: Hanlin Books International P.O.Box 26263 San Diego, CA 92196-0263 U.S.A. 《汉林书讯》文本版(text)存在: “新语丝”:http://www.xys.org/emag/hanlin.html “太阳升”:GB: http://www.sunrisesite.org/gb/?url=/magazine/hanlin B5: http://www.sunrisesite.org/b5/?url=/magazine/hanlin 《汉林书讯》高文本版(hypetext)存在: “汉林书城”:http://www.hanlin.com/hlbk-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