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文艺笫3期【犀鸟文艺电子文库】Hornbill Literary Electronic Library http://ftp.sarawak.com.my/org/hornbill ===================================================================== 【犀鸟文艺笫3期】1999年3月28日 《犀鸟文艺》为文学综合刊物,登载诗巫中华文艺社於马来西亚日报<文苑>副 刊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定栏目:【诗】【随笔、评论】【小说】【散文】 (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廿八日出版,并不定期出版专题增刊。欢迎投稿 ===================================================================== 【本期内容】 [散文之页] ===================================================================== 【散文之页】 [1] 〖铁马进行曲〗........................................... 田思 [2] 〖阳光来访〗............................................. 田思 [3] 〖寻寻觅觅才女书〗....................................... 田思 [4] 〖朝气〗................................................. 田思 [5] 〖晨操〗................................................. 田思 [6] 〖燕洞去来〗............................................. 田思 [7] 〖书中自有颜如玉〗....................................... 石樵 [8] 〖一只龟、两只龟〗....................................... 石樵 [9] 〖网中自有颜如玉〗....................................... 石樵 [10]〖说床〗................................................. 石樵 [11]〖怀念「黑旋风的日子」〗................................. 石樵 [12]〖治史与制屎〗........................................... 石樵 [13]〖虎死留皮〗............................................. 石樵 [14]〖童星〗................................................. 石樵 [15]〖努力吧,女人!〗....................................... 石樵 [16]〖看戏去〗............................................... 石樵 [17]〖老大登长城〗........................................... 石樵 [18]〖买书者言〗............................................. 石樵 [19]〖买一株树〗............................................. 石樵 -------------------------------------------------------------------- [1]〖铁马进行曲〗..田思 在六十年代,脚车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学生很少坐汽车的,巴士也少人 问津。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是骑脚车上学。中学时我家离学校约有三哩远, 每天都往返四次,每次要踏半个钟头的脚车,经过好几个高坡峻岭,一点也不 觉得累。 由于大家上学的时间有默契,往往同路的几位同学会不期而遇,一边勾肩 搭背地谈着学校的趣事,一边踩着脚车去学校,奇怪的是交通警察从不干涉。 那时朋友中多数是客籍人,大家喜欢用客家话谈天。今天我还能讲一口流利的 客家话,就是这样「耳濡目染」来的。 那时的中学生活蛮有朝气。一到假期,大家就骑着脚车到农村同学的家里 帮忙采摘成熟的胡椒。二三十哩的路程,边唱着歌边呼啸着「策马奔驰」,沿 途浏览广袤的原野和胶林农舍的风光,我想我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就是那时培 养起来的。 那时代大家还处在殖民统治底下,有热血的人免不了受一些激进思想的影 响。我们也曾骑了脚车去参加热火朝天的群众大会,数以几千计的脚车阵排在 一起,也着实够壮观的了。只是后来时移势异,那种壮观的场面也就消声匿迹 了。 倒是做中学生时,常和喜欢唱歌的朋友在一起,大家信口编出来的一首《 铁马进行曲》,至今还能朗朗上口,算是我对脚车岁月的怀念: 晨曦朦朦照东方, 露水沾衣晓雾散, 为把大地来认识, 骑上铁马奔远方。 铁马踏得如风转, 晨风扑面吹汗乾, 公路在轮下缩短, 山岭滚过脚跟旁。 胶林青翠眼前现, 石山嶙峋掠身旁, 驰过胶林是椒园, 转弯又见山外山。 鸟声清脆响耳畔, 马上齐把歌来唱, 越唱脚下越有劲, 迎来红日在前方。 "24.8.93" -------------------------------------------------------------------- [2]〖阳光来访〗..田思 午后三时,炎阳高挂,树叶无风, 三十二度的气温下, 慵懒是唯一的感 觉。我拿起卡之琳的〈雕虫纪历〉,翻到〈酸梅汤〉那一页,顿觉暑气全消。 不经意间,发现阳光的脚步已跨过门槛,煨在那热烘烘的椅垫上。 像一窝蜂似的,你们和阳光一起涌进来,带著爽朗的笑声,带著身上的汗 味。一进门,小几上就搁满了你们带来的诗册和纸张。 在校内的「华文学会」 会所闹了半个下午, 又在烈阳下走了十五分钟的 路,你们带著半完成的诗和一大箩的问题而来。 自从「文艺进修组」成立后,这几个星期来,每个周末你们都是在求知的 渴望中度过的。 第一个周末,你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拟订了工作计划和活动方式。 第二个周末,增设了「最踊跃投稿奖」和「最勤奋阅读奖」。于是那半个 月内,几家报纸的文艺副刊都登载了你们化了笔名写的诗文。 第四个周末, 你们请了我去给分组诗歌朗诵比赛当裁判, 然后是歌曲学 唱。那天,我记得荷花池里,盛开著许多亭亭的娇艳。 今天下午你们开自由讨论会, 把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 绕过运动场的跑 道,抄捷经带到我家里来。 你说,大题材难以入诗,海湾战争和护林环保被许多人写滥了,是否可以 尝试以生活中的小感触,来荡成一圈圈思维的美丽涟漪。 他是校友,刚从纽西兰回乡度假,说起纽西兰可看到的华文书籍真不少, 特别是中国目前冒尖的年轻作家,阿城、刘垣、王安忆、刘索拉……越读越觉 得文学的绮迷。哦,当年自己在校内搞过佛学会,佛教的禅悟可以写入诗吗? 他是个科幻小说的发烧友,可是野心很大,竟想知道能否把诗的意境移植 到科幻小说中去! 我尝试回答,让阳光透进思维的贮物室,翻检一两句对你们有用的启示。 矮几上的白纸纷纷变成你们手头歪斜的字。 一瓶橙汁喝完时,你们又开心地与门外的阳光汇合。 我刚才读的卡之琳诗集被挤落几下,捡起来时,正巧掀到这两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在文学的道路上,与阳光为伍的人总会看到新的风景。 "22.3.93" -------------------------------------------------------------------- [3]〖寻寻觅觅才女书〗..田思 一幅工笔的仕女图,眉目间英气流盼,纤纤素手轻执笔管,正欲向线装书 落下眉批。乳白色的背景,衬满娟秀的行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 这是一本古代文学家小传的封面,书列入「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出版者 是香港的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这本传记的主角,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是 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了。 薄薄八十余页的小册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里面不知装满了多少人间的 真情。翻开扉页,两行秀丽的钢笔字写着: 田思先生教正 章萍萍于一九九二年初春 赠书者的落款日期是在九二年初, 但书传到我手里已是九五年 的深秋。 此书迭经波折,好不容易才让我收到。 一九九一年冬我和几位西马文友结伴到汕头参加 「海内外潮人作家研讨 会」,首途经北京机场时,因为当地「有头脸」的人插队抢先,我们和机场登 记处的职员理论,找公安也不被理睬,排在队伍后面的章萍萍女士低声骂了一 句「真丢脸」,就这样开始互相认识。在候机室闲聊时,才知道她是六十年代 的印尼归国华侨, 正巧也要从北京到汕头出席 同一个会议。过后几天我们住 在汕头大学海外学术楼的宿舍, 也常在一起用餐。 由于我们几位来自新马一 带,章女士对我们特别亲切,大家相处得很愉快。提到她以归侨身份回国后的 遭遇,不免诸多感慨。 和我住同一宿舍的马华资深作家马汉兄与章女士最谈得来,因为他俩都是 搞儿童文学的。章女士对马汉兄数十年如一日,孜孜屹屹地为儿童撰写精神食 粮的韧劲很赞赏,特地为他写了一篇访谈,登在国内刊物上。当时马汉兄正为 《新明日报》编辑《新明少年》,他征得章女士的同意,回马后就将她曾在国 内获奖的儿童科幻小说《海魔》加以连载,据说反应很好。 马汉兄和章萍萍女士谈天时,曾说他很早就知道章女士的名字,因为早年 曾读过她编写的《李清照》,至今还珍藏着这本书。我也说我挺喜欢李清照的 词。章女士当下说,她家中只剩下一本《李清照》,索性送给我好了。回马以 后,我们曾通了几封信,章女士在一封信中气愤地说,她把《李清照》拿去邮 寄,却被邮局的「婆娘」诸多刁难,又要拆封,又要检查的,她一气之下就不 寄了,说等我有朝一日去北京才亲手交给我。我写信安慰她,说将来一定会到 北京拜候她的。此后,一连几年我都收到章女士的春节贺卡,她总不忘提起《 李清照》这本书,也顺带提醒我到北京一游的诺言。 今年十月中旬的一个下午, 我接到一个长途电话, 是从吉隆坡机场打来 的,打电话的人用马来话向我表明他是机场的职员,有一位认识我的女士在机 场「迷失」了,他问我怎么办。我要那女士自己来听电话,原来就是章萍萍。 她说她本来是回印尼省亲,省完亲原想乘昨天的班机从椰加达到吉隆坡看看。 不料班机延误了,今天请晨才从椰加达起飞,抵达吉隆坡时因人地生疏,不知 该投靠什么人。在马新两国她只较认识马汉、李廷辉和我三人。今天早晨她从 机场打电话给我时我已到校上课,而马、李二君却始终联络不到。当天下午我 刚好在校辅导课外活动,迟至四时许才回到家,算来章女士已在机场不知所措 地「迷失」了一整天。我连忙告诉她,马汉在新山,李廷辉是新加坡人,肯定 无法上机场接她。我叮嘱她别跟陌生人离开机场,要她在机场出口处等候,我 会设法通知吉隆坡的朋友去接她。拨了几通电话后,终于找到在华资中心工作 的陈雪风兄,他一口答应帮助,去接她下吉隆坡市区。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几天后我再拨电话给马汉兄与雪风兄,知道章女士已联络到新加坡的朋友 李廷辉先生,并随他到中北马旅游去了。我又舒了一口气,向雪风兄道谢,他 说:「别说那天是去救急,即使平常的上机场接朋友,也应该帮忙,何况章女 士在此地举目无亲。」 一星期后我接到雪风兄的信,是和一本书一起寄来的,原来那就是章萍萍 特地从北京带来送我的《李清照》。我想到印尼对华文书籍还没有全面解禁, 她带着这本书回印尼,可能惹起不必要的麻烦,幸好没发生什么事。对她一心 为这本书找「知音人」的美意,更加感动。 雪风兄信中说,章女士在朋友的安排下,在吉隆坡的旅店住了几天(旅馆 费是一位文坛前辈替她付的),随后到新山拜访了马汉兄,又联络到家在新加 坡,而人却在怡保的李廷辉先生。李先生本有脚疾,却仍然热心地驾车带章女 士到槟城去观光。雪风兄说:「萍萍虽没什么出国经验,却懂得镇定应变。逗 留期间,开始显得焦虑沉默,以后几天应该是玩得开心的。」 章女士临别吉隆坡的那晚上,从旅馆打电话向我告别,问我有没有收到《 李清照》,原来她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这本书是否安然送到我手上。 我已读了这本书, 清丽的文笔,简洁的叙事, 却充满肠荡气的情致, 我竟为一代词中女杰的遭遇而几次泫然欲泣。翻看封底的作者简介: 「章萍萍女士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首都椰加达。小时喜静静看书,受家庭熏 杂,酷好书法。十四岁开始写作……」 我似乎了解了这位历尽坎坷的北京女作家的忧郁气质与学养渊源,明白了 她为什么要写《李清照》。 "28.10.95" -------------------------------------------------------------------- [4]〖朝气〗..田思 辩论资料,有条不紊地剖析出来,你看到他们口沫横飞、慷慨激昂的神态;你 也看到了朝气。 当你在音乐晚会上, 看到他们又弹又唱的, 展露了惊人的艺术细胞;当 你在戏剧比赛时,看到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推出了一出出扣人心弦的话剧,你 又看到了朝气。 还有在图书馆里为旧书籍进行外科整容手术的小管理员,在校园里为美人 蕉添土施肥的小园丁,在壁报上贴出一个春天来的小编辑,在手工室里重现古 典灯笼丰姿的小设计家,在华乐队里一板一眼地辅导新手的小教练;还有驰骋 运动场上,在啦啦对的加油声中,英勇地为校争光的金牌选手……。 你看到了朝气,你看到了朝气。 你不也曾是这朝气的一份子? 你庆幸,你的朝气在他们身上得到延续 何不投身于这朝气中,与朝气融成一体? 你将享有永远的朝气! "12.8.87" -------------------------------------------------------------------- [5]〖晨操〗..田思 山风窜人高楼,黑云笼罩四野、一阵阵频密的鼓声,像是洒落的雨点。不,雨 点还没落下,而喇叭的嘹亮却破空而出,那是久已没听到的「少年的心」。 坡谷下,去年刚建竣的八条跑道的崭新运动场,此刻人潮涌涌,正在为明天的 运动会开幕礼进行彩排。在铜乐队的前导下,穿着制服的学生们按照不同的单 位列队游行,绕场一匝。除了雄赳赳、气昂昂的运动健儿们外,最出色的该是 学长团的彩旗队伍了。他们一律白鞋白袜白手套,执着红、蓝、青、白、黄等 各色旗帜,操着整齐的步伐,经过司令台步入草场。从高楼望下去,他们晃动 着的手套、像成群舒徐一致的白蝴蝶,在旗杆的森林中上下翩飞,采集着朝气 的节奏。他们踏过草地的脚步,却像两行整齐的白色绒鸭,在沾着朝露的绿茵 上集体游泳。 坡谷的远处,云脚已垂得很低,压城的黑云,有的已不耐烦地伸出毛茸茸的触 须,去强吻山峦上的翠林。 而坡谷下的运动场,已换了另一副景象。一大群天真活泼的女生,正执着五颜 六色的纸花和啦啦队所用的彩球, 在「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的稚嫩童声 中,演习着排练多次的迎宾动作。绿油油的广场上,一刹间像绽开了无数的鲜 花。「少年的心」进行曲又响起来了,鼓点终于赶跑了窥伺已久的雨点,嘹亮 的喇叭声,竟然把金色的阳光给吹出来了! "22.3.92" -------------------------------------------------------------------- [6]〖燕洞去来〗..田思 名闻遐迩的尼亚石洞,位于砂越第四省境内,自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五 万年前婆罗洲先民的骸骨和各种石器时代的遗物后,它便成为一个具有考古价 值和旅游价值的胜地。 据说尼亚石洞有八个以上的主洞和无数的小洞,因为石洞中有千千万万的燕子 筑窝栖息,而成为婆罗洲著名土产─燕窝的生产地之一,故此又名「燕洞」。 过去一些曾到过尼亚洞的人,总喜欢把他们的旅程描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增添 些许惊险的味道,使没有去过的人感到好奇,刺激和生出无限的向往。 一个假期,我和几位年轻朋友趁着到第四省新兴重镇民都鲁作客之便,在转机 赴美里途中,特地到尼亚石洞游历了一趟。 离开民都鲁约七十五哩的石山 (Batu Niah),是我们「探险」的出发地点。这 天早晨我们从响导老蔡的家启程,先乘车到一个凉亭,再从凉亭走了约十分钟 的小径,便到达一个渡口。晨光下一条浊黄色的河流静静地在我们脚边流淌, 两岸是青翠的热带树林,几座马来人的「亚答」屋疏落地散布着,是一幅构图 绝妙的水彩画。我们在渡口等了好一会,才有一个小女孩划着一只很小的舢舨 缓缓地从上游荡过来。 乘舢舨到了对岸,那儿有一间卖饮料和杂货的小店,临河而建。这里也是小径 的路口, 我们就由此处进山。 这是一个静谧的早晨,路上还没有什么行人。 小径在密林中转来弯去,不断有鸟声从许多参天的老树和苍翠的胶林漏出,有 时还夹杂一两下「吱吱」的猴叫声。在这座半原始的森林中走着,我们不禁兴 起一种蛮荒历险的感觉,许多小说电影中涉荒探秘的情节和镜头,很自然地在 脑海中一一涌现。 我们就这样带着兴奋而新奇的心情走着。路的后半段是一条长长的木板桥道。 这桥道很特别,离地约三四尺,用两片二寸厚木板铺成桥身,木板一直连接着 铺过去,桥身也就一直跨过地面、小溪、水沟等,向山脚绵亘。桥板侧边各用 三寸方木夹住;还有桥栏扶手,也是同三寸方木连接而成。据说这桥板道是由 政府提供木料,由当地土著建成,方便甘榜居民,游客及考古人员来往。这种 离地的木板道走起来既方便,行人也可免受水蛭虫蚁蛇类的侵袭,又可避免水 涨时浸水,可说是一种很好的设计。 我们越走越接近山脚,不时可看到大块的石壁和深凹进去的岩洞,一条小溪就 沿着岩壁流出。据老蔡说,当这条小溪涨水时,可用小船运载鸟粪出山。尼亚 的岩洞中栖息着数以百万计的燕子,这些燕子所排泄的鸟粪积在地上形成一层 「粪泥」,可作肥料之用。所以当地居民不时到岩洞中铲取鸟粪,装在麻袋中 运出售卖。 由木板道走到山麓边有一个栅门,这栅门建在两旁的石壁之间,用柱子搭成。 距离栅门一两百码处便是燕洞的「外洞」, 这是进山的第一个洞口。 上「外 洞」的路都是沿山崖而建, 仅容一二人的崖边过道, 有些地方用木架撑住崖 壁,防备崖壁上的石头塌下来。这里的石灰岩的确有很多处受风化作用而显得 摇摇欲坠。我们在崖边遇到两个年轻的达雅人背着燕窝从洞中出来。他们把盛 着燕窝的麻袋靠在大岩石上,稍作歇息。其中一个达雅人只有十一二岁,但也 一样背了一大袋。他歇了一会儿,把麻袋的带子往额上一撑,便迳直下山了。 「外洞」很宽敞,地上满是鸟粪。里面有达雅人搭棚而居。他们的棚子都很简 陋,没有屋顶,但其旁有厨房,厕所等。洞中有二口水井,三面用矮矮的铁丝 网围住。 井水只有一两尺深,很清洁; 水是由石缝间流出的,据说从不曾干 涸。这两口井一作食用,一作洗东西用。 由「外洞」再走不远,经过一条栈道,便抵达「大洞」(Great Cave)。由于洞 顶石壁滴水,恍如下雨,故此栈道上建有遮盖,形成一道长廊。「大洞」即是 尼亚的主洞, 有人曾估计它有八百多尺宽, 二百多尺高,洞中面积约二十七 亩,还不包括其他旁通的小洞和罅穴。 大洞的进口处,是石器时代先民的葬地旧址。这片葬地已被妥善挖掘,考古人 员早已把在此处掘到的人类骸骨、贝壳、石刀、陶器、鱼骨、兽骨等,经研究 后悉数收藏于砂越博物院内,并按其原状造了一个尼亚石洞的模型。该模型 成为外国游客趋之若鹜的参观目标。在先民葬地的原址上,我们可看到墓牌型 的石头和石垣。地上插有许多木牌,标名骸骨发现之所在,其四周围以绳子。 对着这个先民躺下的地方,思想仿佛回到湮远的史前时代,想象着我们人类的 祖先怎样在这里过着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不禁兴阵阵思古之幽情。我们的婆 罗洲总算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留下一个鲜明的记号!环顾洞内,只见石壁多 呈奇形怪状,石笋与石钟乳林立,构成一副奇幻的景象。 大洞的左侧,有一片凹下去的坡谷,一块硕大无朋的蘑菇型岩石赫然矗立在坡 上。 巨石旁有一幢白色的木板屋,屋子是高脚的, 柱子深入地基的岩石中; 这就是前砂拉越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汤。哈里逊(Tom Harrisson) 当年 在这里工作时所住的屋子。 我们沿着大洞的左侧走下坡谷,越深入越暗,我们虽带有手电筒及煤油瓶的火 炬,可是也只能照见脚下三四尺之地,在这种黑暗的氛围中走着,令人有阴森 森的感觉。我们沿路看到许多山民采燕窝的架子。这些架子有两种,一种是用 长竹竿竖插在地上,用竖韧的藤从各个方向拉紧,藤的另一头紧拴在地上,看 去很像轮船的桅杆。这些竹竿一支支地密布着,宛如海港上一片桅杆的森林。 另一种架子是以作椒柱的盐木钉建, 加木栓连接盐柱, 高达十多丈,悬空吊 着,上端插在岩壁顶上(真不知它们是怎样被安上去的!)在这些竹竿和盐柱 靠近洞顶的地方,都有几条横木架在石壁之间的凹陷处。采燕窝的山民就从直 立的柱子爬上顶端,站在横木上用细长的竹竿去捅壁上的燕窝,捅下后再逐个 去拾取。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工作,必须具有马戏团艺人走钢索的惊人的平衡 技术。过去就曾有一些采燕窝的山民在工作时失去平衡而从高处摔下跌死。他 们的劳动代价可说是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燕窝是一种滋补的食品,每两价格 从十几元到三十元不等,视其质量而定。物以稀为贵,难怪山民们要冒着生命 的危险去干这种行业。 我们一行人在模索中行进,铺满鸟粪的洞中地面是湿漉漉、滑溜溜的,每走一 步都要将鞋底扣紧地面,而且经常要从倾斜的石块上踏过。走了数十分钟的下 坡路,便望见前面一个透着青光的出口。洞口的青光渐亮,我们也走完坡谷而 改为上攀了。 洞口外阳光灿烂,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半山腰的一个悬 崖,崖下是苍翠的森林,崖边怪石嶙峋,石钟乳滴水不断,这里可说是明暗两 个世界的交界。在攀上悬崖时,我们须从仅容一人的石壁缝隙钻过。向导一马 当先,上了崖壁, 还伸手要帮我们一把。 我们几个虽然已经汗流浃背,气喘 吁吁,此时也不甘示弱,壮起胆子,鱼贯而上。我攀过树根,手拉蔓藤,腰靠 岩壁,临崖下瞰,只见一片莽莽榛榛的森林在几百丈深的崖底展开,远处隐约 露出几处屋顶。向导说,那是工务局施工人员的临时宿舍。贯串美里和民都鲁 的美民公路,就盖覆在这一片茂密的森林底下。回顾我们立脚的地方,是一个 陡峻的悬崖,突出的岩壁和横奇而出的树枝葛藤,将我们的来路遮住。脚下离 崖边只有二三尺之距,只要一脚踏空,很可能会摔下百丈深崖之底。向导告诉 我们,燕洞的大洞共分三层,这里是第一层的顶点,再上去还有第二层及第三 层;一层比一层高。我们站立处的尽头是一个没有通路的矮洞穴,要上第二层 必须从别处的崖壁攀上去。只有那些常来拿鸟粪的人,才熟悉通路。由于这一 带悬崖峭壁,险峻陡竣,而且岩洞特别多,据说大大小小共有几百个,所以根 本无人能一一到过。 我们在崖上望够后, 便下崖在洞口处休息, 取出带来的干粮清水,充饥解 渴。这时才注意到此处真是「别有洞天」活像「西游记」所描写的花果山水帘 洞的景象,只是缺少一道飞泻的瀑布。这里的石块、石钟乳、石笋,形状颜色 可说是千奇百怪, 有的像树根, 有的像桌面,有的像龙身,有的像鸟嘴,有 的像鱼头,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石壁间不断有水花溅出,丝丝凉意扑面而来。 一道涓涓细流在石壁底下渗过,终于渗出一条水道,汇成外面的小溪。休息过 后,我们在此处摄取了几个有趣的镜头,便从另一侧走下坡谷。 回程再经过漆黑的燕洞内部,这一段路跟来时的不同,而且更陡斜难走。我们 沿着坡谷底的木板梯拾级而上,又经过湿漉漉、滑溜溜的「粪泥」地面。燕子 在黑暗中啁啾,不时从头顶掠过。有几个老年的马来人,拿着火把,捡拾掉在 地上的燕窝。 由于地上满是刚排泄的鸟粪,我们虽然走得小心翼翼,但还有几个人先后滑倒 了,身上沾满泥土、 鸟粪和汗水的混合物, 一团邋遢。这道坡谷的倾斜度很 大,而且很长;等到我们走完时已经气喘如牛,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犹如打 完一场剧烈的球赛那样的疲劳。 上了坡谷,那间哈里逊的白色屋子又在望了。原来我们是从一个方向进去,从 另一个方向出来。走近屋前一看,发现那屋子已被封闭多时。屋前有一个山民 的祭坛,那是他们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山仪式用的。燕洞附近的山民在每年三月 要「禁山」一段时间, 外人不准进入; 他们要向山神祈求平安与收获,除了 各种传统的仪式外,还有唱歌跳舞,一连持续好多天。他们的祭坛是用海柳木 围成,每根海柳木被当中剖成四片,木皮被削成薄薄而卷曲的一瓣瓣,就像一 束金黄色的禾秆。 每根海柳木的上端都放着一粒鸡蛋。 祭坛旁边有简陋的桌 椅,供人坐息,也是用一条条的木架成的。 我们在祭坛参观了一会,便出洞回去。 已经是中午时分,太阳透过密密的树林撒下光线,仍然使我们感到它的热力。 又是一次密林中疾走的愉快体验。阳光从树梢筛下来,在地面上构成各种网状 的图案。各种鸟类和蝉等昆虫仍然叫得起劲,有一声声低沉的延音,有短促有 力的「笃笃」响,也有像铃鼓一样「丁玲玲」撒出一大串碎音的,仿佛组成了 一支森林交响乐。而我们却像在交响乐的伴奏下迈步,脚下踏着红红的树胶落 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有时踏到枯干的断枝,便有一两下「口达口达」的 爆裂声响起。偶而有几只白色和黄色的小蝴蝶,从我们脚跟处低飞而过,似乎 好意要送我们一程。就让翩翩蝶影长留我的脑海,待日后翻飞起此行的缤纷回 忆吧! 初稿于一九七七年四月 -------------------------------------------------------------------- [7]〖书中自有颜如玉〗..石樵 常言道:开卷有益。甚么书都可读,所以读书吧! 书常被分成好书和坏书。我倒爱把它分成素的和荤的。那些读後不使年轻小伙 绮念顿生、壮年汉子胡思乱想、姑娘们心如鹿撞、已届不惑的古井生波,都应 该是属于素一类的,馀者就是荤的了。 大约三十年前,猫城最热闹的「公司尾」一带,华灯初上,有一老者,在店前 五脚基摆卖旧书。操一口方言腔奇重的华语。可每晚围着书摊,在那些霉气逼 人的旧书堆中披砂沥金者之多,道常为之塞。选中一本,就蹲下来读,略读之 下渐入佳境不觉一晚就此过去。 也不知道他的书源自何处, 有人说他是「暗 牌」,专门查禁一些入口的黄书、杂志、政治书籍。总觉得他搜来的书种类繁 多。杂志的种类却常是武侠、妇女、南国电影等,偶而会见到几本蓝皮书和红 皮书杂陈其间。眼明手快的,一把掠了过来,问明价码,丢下钱头也不回的走 了。也就那个时代开始接触荤类的书籍。 杨天成的「二世祖手记」今天知者都该年过四十,书中的阿娟跟金庸的小龙女 一样的脍灸人口,甚或有过之。少年的我,没有今天少年的幸福,性教育普遍 得满街走,不是吗?巴士屁股上都教你用安全套!後来念洋学堂,藉一本两块 八毛半的英汉字典,躲躲藏藏的在课堂上查完《香水亭苑》和印度性典《The Complete Work of Kama Sutra》, 从此开拓了对荤类书籍的视野。那时复印 机仍未有闻,蜡印倒很流行。有一本翻译小说《女人的事》的蜡印版,在学府 间流传之广几达人手一册。 到了看南宫抟的小说时,已是後来的事。《金瓶梅》当年在学校的图书馆是一 套一年到头都借不到的书。《茶泰莱夫人的情人》等西洋译著也是抢手货。一 入中学自有「天份」较高的同学指引和导读。书中自有颜如玉,果真不骗人。 26。4。1996。 -------------------------------------------------------------------- [8]〖一只龟、两只龟〗..石樵 老妻的家乡在彭亨州的关丹, 所以到西马省亲已成了一种与教徒朝圣似的行 为。想来也真有趣,两个人从两个不同的地点出发,竟然会相遇、相识,最终 还结成夫妻生下一窝的孩子。每一次回去省亲,依例在吉隆坡转机然後直奔关 丹。在她家乡盘恒数天后,就会由陆路去西海岸探望那位窝在霹雳州一个傍海 小镇当牙医的舅子。最後一站是回到吉隆坡,三年一聚短短的十来天,就在说 不完的手足情深和联床夜话间匆匆过去。分道回家的时刻已届。几个刚混熟的 小表兄弟,下次再见面时又得是从腼腼腆腆扭扭怩怩开始。 岳父母爱女心切,每趟都陪着我们一家同行。还有一些乘学校假期也一道同行 的姨子,携着细软和孩子也一起出发,分乘两辆车浩浩荡荡的看那牙医去。 有一年,也是这种的情况,一先一後,两车相隔数个车位,在吉隆坡往实兆远 的路上飞驰。那年南北高速公路尚在开拓中,大蛇逶迤般的公路盘山越岭,首 尾相接的车阵在烈日下急急的都在赶路,活像一条爬动迅速的铁马陆。过了几 个市镇,不少车子都转上叉路去,这条车队逐渐的疏落起来,脚下的油门不经 觉的也踩的轻些。西马的河流不少,但都早已筑有桥梁衔接两岸,一路上究竟 越过几座桥,待欲数已惘然。驾车的远远看到迎面是座桥,一定放缓车速打起 精神。那一年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现桥面上有一些东西在移动着。待驶近一看, 呀!那是一群龟。 大大小小的整十来只。它门不理会这桥上繁忙的交通,慢调斯理的挪动着四只 短绌的腿,顶着像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军人钢盔的甲壳,横过桥面。车子都 停了下来让它门先过道。足足等了五分钟,这龟队才过完。排在後边的车龙还 以为出了车祸。 当司机的是从美国念完建筑回乡的小姨子。一路上,一车人都像在盘问疑犯似 的,想把她六年来在外的生活在这段旅途中问的一清二楚。她两眼盯着路,口 里却忙着回答一车大小的问题。又来到另一座桥。上得桥来,乖乖,又是一些 龟儿在赶路,和前一座桥上的龟儿们一样,都是横过桥面朝同一个方向而去。 待得龟儿门都过了桥,两头的车流又开始奔走起来。 那时候刚回乡的姨子,一时也不感到工作或创业的压力。一心还想在正业以外 搞些文字创作的事情。念这行业的对艺术或文学会别有怀抱。除了正课外原来 她也修一门陶艺,而且还作相当广范的阅读,说起禅学大师铃木大挫、米兰· 昆德拉、卡尔维诺……等犹如隔邻.,这不得不令我慨叹岁月如流。犹记当年她 还是个背着书包上小一的学生,今天已是要进入社会的人了。当时恰好有份刊 物召人应聘为业馀撰稿人,专写特稿之类的文字。应征者必须随函附上一份作 品,她却一时无从着笔。跨过两座大桥、遇见两队龟儿,所以就建议她莫不就 以 One tortoise,two tortoise……为题写一篇东西去应征。 转眼间,几年的光境就此过去。她也没以这些龟儿作成文章。现在也已身为人 母。有时我还是会想起那天遇见的两队龟儿。它们会是也去赶一次聚会吗?眼 看我们一家「朝圣」的日子又近了,这趟会又遇着这些龟群吗?Oct22 1995. -------------------------------------------------------------------- [9]〖网中自有颜如玉〗..石樵 使用电脑已经开始普遍起来,但网际网络却不然。至今还没有进入这个虚拟世 界,会是一种遗憾!不信的话,不妨向那些已成网民的人士求证。好多人对新 的事物会产生排拒感,严重的甚至还有杯葛行动。主要是对这新东西陌生,如 果能在它之上耗些时间,必能对它改观,甚至有相逢恨晚的慨叹。 有了电脑,装上巡航网际世界的配备,就可出发。 网中天地无边无际,也不知道那里是尽头,该上那儿去呢? 嘿!嘿!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 看看传言已久的禁区--情色地带。应该没说错吧! 也不怪你。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可说是无意义的。在网上靠的是 你的良知。因为你做了什么,看了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纵然你巡航所到之 处有你留下的「足迹」,只要不破坏上网的行规,也没人理会你。 最初,你见到在眼前坦诚开展千姿百媚的人体,一时手足无措两颊发烫,频频 回头四顾担心被人发现,一种犯罪感引得心情忐忑不安。 日后习以为常也就 见怪不怪,遂而逐渐建立自律,非到紧要关头绝不轻易放纵自己。夫!达此境 界已练成美色当前不为所迷的工夫,可喜可贺! 人贵自律,玩物丧志都因忘了这道理!读书、画画、养鸟、种花。。。懂得藉 物淘情养性者是为上等人,藉此标榜自身品味高尚者是下等人;至于玩物丧志 者该是痴人吧! -------------------------------------------------------------------- [10]〖说床〗..石樵 舍弟自小入洋学堂,不谙母语,及长因工作关系不得不学母语,致後常终日念 念有辞。时日有功,今天已能操流利华语读蔡志忠的漫画及写似“女书”的汉 字。昨夜他突电告, 下月间将与交往多年女友结秦晋之好。 这也应该,古语 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赚钱,买屋,娶老婆,人生斯愿足矣! 治国,那是一些胸怀大志的政客们的专业。平天下是美国总统昂贵的嗜好。平 民大众但求三餐温饱,加上有一份固定收入,太平犬心态者比比皆是。 顺口也提起新房布置一事。 不知是否受了蔡志忠漫画中薄薄的中华文化的薰 陶,他竟然选择了中式的床铺被盖. 我们中式的床,一般都靠墙摆。把一边的床口用墙堵住。男女老少睡床的,下 落都只有个床口。洋人可不同。他们爱把床头靠墙或窗的摆在房中央。因此, 两边都可上落。这倒有其可取之处。午夜突而饥肠辘辘就可不用惊动枕边人, 自行下床找食。中式的,睡床里边的一定得跨或爬过睡外边的才能上落。往往 就此把那好梦正酣的弄醒。 西式床铺流行多时。靠墙的床,如今一般家庭已不多见。年轻一辈早已弃中投 西。但他们就少了享受那份罗帐低垂的旖旎。民初背景的电影最是典型。新房 里案头上,明晃晃的烧着一对龙凤烛,床内一对绣上双喜的并头枕,一床大朱 红鸳鸯被。含羞答答的新娘坐在绾起罗帐的床沿。这是西式睡床无法营造出来 的撩人春色。 西式新房,灯火通明,为营造罗曼蒂克情调,常刻意把灯光调低。新房一变成 了音乐咖啡厅。不过和酒店的客房倒很相似。住在这种摆设的房子倒有夜夜上 酒店开房似的错觉。想来不也别有一番乐趣。 -------------------------------------------------------------------- [11]〖怀念「黑旋风的日子」〗..石樵 日本《东影》《松竹》出产的影片在六十年代曾风靡一时,一些日本当红的影 星如;石原裕次郎、 宾户碇、藤卷廉、 白木玛丽、绿魔子…经由这种方式引 进,让当时还相当闭塞的砂劳越能藉着电影一窥东洋人文风貌。电影毕竟是虚 构,可是这些影片故事和人物却让不少少年对人生有了异样的憧憬。小林旭即 是那年代青年人的偶像。 小林旭演的「黑旋风」系列,受欢迎的程度和今天的「包青天」电视连续集不 相上下。蔡澜在他的书里说那是他当年替〈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在日本买的便 宜货,在台湾配上华语(那时叫国语),然后在〈邵氏〉院线放映。这个片集 给〈邵氏〉赚了不少钱。星马一带,「黑旋风」一出,其他片子就得靠边站。 年青人争相模仿小林旭,看人半眯眼,学他用中指和姆指夹菸的手势。男观众 羡慕他的桃花运,每次把坏人打败,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出美人之后,楚楚动人 的浅丘琉璃子或天真纯情的吉永小白合欲以身相许,他都不为美色所动,潇洒 的背着吉他扬长而去;女观众正为这不柔情的侠胆又恨又爱。这种心理,和今 天影迷、歌迷们不爱见到他们的偶像和戏中的女角有亲密镜头一样。 每部「黑旋风」上映,街头巷口不乏年轻人,夜里披着黑夹克,口衔香菸,自 觉很有型的,眼光光瞪着过往的路人,摆出一副随时准备英雄救美打抱不平的 姿态。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正义感,也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没有今天这 么多的消闲活动,口袋里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向女生吊膀子也止予吹口哨,问 句「小姐去那里?」而已。 他们是幸运的,今天年轻人的偶像是穿名牌、吃好用好的成功人士。29/2/96 -------------------------------------------------------------------- [12]〖治史与制屎〗..石樵 撰写历史的都常给人一个博学的感觉,而且还有拥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精神. 今天治史比古人幸福多了。 古时侯编写历史完全没有今天方便。 参考资料缺 乏,收集也困难。逐字逐句的誊在纸帛或刻镂在竹木上也非易事。今人可以从 容的往图书馆或个人搜集的资料查索,考证。加上有电脑的协助,文书工作已 抵不用淌汗的程度。若司马迁再生,眼看今天一些人在这么舒适和资讯发达的 环境下的治史方式和态度,他一定会不停号苦三昼夜。因为他为了写下真正的 史实,连皇帝的帐都不卖而被宫了。不向财富,权力,暴力曲服,他实践了说 真话的做人真理,这也树立了後世史学家治学的典范。他虽食君子之禄,但仍 据实记录皇帝的功过,这才是真正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最尊贵和崇高人性的 焕发。 但今天,不少的历史已被别有居心的撰写人歪曲,尤有进者,为迎合显贵,惧 怕权势而捏造史实。这种心术不正,心理不平衡之徒应即刻停笔,更应把过去 制造的垃圾消毁,以免遗害後人。因为许多时候,谎言重复日久会被误当为事 实。 日本为掩饰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行,在其本国的历史书上大做手脚,妄图改 写其觊觑他国肥沃土地和资源的贪婪真相。其结果是引起公愤。由此可见撰改 史事是不容予世的丑行。 今天有一个现象,不少治史的,在其作品中「广征博引」他人的发现和研究心 得,通篇引述。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张五常曾讥讽此类专引述他人的话以证已 言的作品,谓读原作可也,何必再读这些口水货。写历史的应该不偏不倚,并 明白所肩负的重任,如果不认真和谨慎从事,治史将与「制屎」无异。 -------------------------------------------------------------------- [13]〖虎死留皮〗..石樵 人--这奇怪的东西,一撑饱肚子就能想出许多花样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 贩夫走卒,无不如此。饱暖思淫乐之外,更向往能千古留名,想方设法的非留 下一些东西不可!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说是有进取心,有积极的人生观。是耶?非耶? 老虎若会说人话,一定为自己辩白,一条活生生的大虫,被猎户板倒后起了骨 肉,就为了他一幅皮草;虎并不曾想过要把皮留下。 人死留名就大不同了。而虎死皮留只是人类藉虎皮之虚遮掩好名之实。 说来都是误解「立功、立德、立言」之意闹出来的事端。 历史上,立大功业。成就伟大的人物,乱世的枭雄,在征战讨伐的年代,何来 安闲日子记录自己的「威水史」。古时尚有披甲上阵抵御外侵,为诸侯扩张势 力马革裹尸的机会。一旦主子争得天下,即使战场上送了命,论功行赏身后还 可追封为有功人士,甚至荫及后人。 尧舜逊位是立德的最佳代表; 孔老夫子则是立言的样板, 捐个官衔、摆个姿 态、出个把书和立功、立德、立言的原义其差何此十万八千里。 近代的孙中山先生是个令人怀念的人物。建立民国、为革命事业奔走、历险犯 难,更写下《建国方略》。立功、立德、立言全体现在他一身。 毕竟那时代也逐渐久远! -------------------------------------------------------------------- [14]〖童星〗..石樵 三、二十年前,大马年纪最小的歌星应该是常跟樱花搭档的凌云。那时她该是 十四、五岁。两人合唱的歌曲,许多都脍灸人口,至今听来仍是兴味无穷。她 载歌载舞,一袭珠光闪烁的迷你裙,足蹬小箭靴,配上歌艺好包装美的樱花, 这支组合的唱碟销量之高,当年华语流行曲歌坛能出其右者几希。以这般年龄 能屹立歌坛领整十年风骚,可说是异数。但这是她们的事业和活计,和今天的 争名气、出风头是两码子事。记得曾在报端读到一些有关凌云的传闻,说她从 歌坛退下至今仍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真让人惋惜。 今天,全国各地倏间冒出一个个的童星。 出卡带、CD,有些还拍MTV,开演唱 会,会见「歌迷」。每天那把未脱乳嗅的娃娃嗓在电台接三连四的穷播不息。 更妙的是这些娃儿还上电台接受访问。她们对答如流,俨若见惯场面跑惯码头 的艺人! 让小童星在应该作功课温书的时候,在歌台上浓装厚抹,拎着麦克风搔首弄姿 的。她们未开窍的心智,日後该如何去取得平衡?小小年纪就暴露在成人灯红 酒绿的娱乐圈,受名气、金钱,虚荣感的污染,在五彩灯照射下受虚假荣华熏 陶;自持力不强的成年人都抵挡不了它的诱惑,更何况稚龄幼女。或者以为她 们还年少不懂这许多;错了,今天的儿童很聪明,模仿力更惊人。她们在台上 的演出不是令许多人如痴如醉,恨不得自家的小孩也如此抖人可爱?若非这个 念头作祟,今天就没有这么多童星。 邻国去年初举办了一项天才儿童大奖比赛。据报导,有求胜心切的父母,无视 已排练过度,由倦生厌的小朋友正发着高烧,临出场服下两颗退热片就把她推 出场。这小朋友果然不负双亲所望拔得头筹,但在颁奖礼上再也熬不过去当场 昏倒台上。结果事情经传媒宣扬後,为人父母者双双被请上警局告诫一顿。 许多国家对役用童工都立法严加管治。我国更进一步,立法严惩逆待儿童者, 甚至依法追究因大人的疏忽而造成儿童的伤亡。看来不准儿童当专业艺人也应 列入保护儿童法令之内。 -------------------------------------------------------------------- [15]〖努力吧,女人!〗..石樵 国会会议报导,日来频见女代议士起身发言,内容和一般男性议员无两样,想 来也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无论男女,其心志该是不分轩轾的。若硬要分 的话,强调女性利益这一点或者是唯一的分野。在争取修改遗产继承和婚姻破 裂后与配偶的财产分配法,女议员的剧烈表现最叫人注目。这些都应该争取。 家庭是靠两个人合作无间建立而成,万一中途折翼丧偶或是琵琶别抱,都必须 让留下来的一个或分手的两方,公平的享有其应得的权利。立法维护女性在这 方面的权益是应该支持的。 许多时侯,都可以见到妇女界在大声疾呼,吁请社会人士,在就业及薪酬方面 不要歧视和剥削女性。她们似乎太短视了。她们许许多多为人母、为人妻,不 到社会上工作,只在家相夫教子的姐妹,连政府都不让她们享有一般就业女性 的权益。每一个有职业的人,每年的所得税扣除额为马币五千元,而每年她们 只能从配偶的总收入中获得马币三千元的扣除额,这不明显的说明这些女性的 职业--家庭主妇是不受承认。四个小孩还比一个妈妈重要,因为每个小孩还 有马币八百元的扣除额。 这应该同心合力要她们的女代议士极力争取。把「家庭主妇」这份神圣无比, 建国贡献至巨的工作,堂而皇之的与所有的高尚职业并列,共享马币五千元的 所得税扣除额。这项创举肯定的又是另一项世界记录。妇运份子若抓紧机会趁 此大势,据理力争,相信成功的机会必有过半。 实际的行动比争口锋的犀利意义更大。 努力吧,女人!上帝也说只帮那些懂的自助的人。1995。6。23。 -------------------------------------------------------------------- [16]〖看戏去〗..石樵 几年前,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看了一出短剧,至今印象犹深。说是场合而不是 剧场或剧院实不为过,因为这出短剧就在观众围绕之下上演。没有舞台、音响 和道具,演员两人业没化妆,很简陋,或者不能说简陋,因为什么设备都没有 就这么的上演了。 观众都集精会神专注的在听和看, 演员也「目中无人」的说和演。 对话的声 调、眼神、躯体语言和一段熄了灯在黑暗中的独白,竟然把在场的观众带入浑 然忘我的时空。结束时大家都被所散布的信息震慑的忘了拍掌!说到这里,读 者虽无缘目睹,但对说这是一出好戏该不会持异议吧! 一台好戏,一部好电影,除了提供娱乐,告诉观众一个动人的故事外,应该蕴 藏信息,通过故事情节、角色的性格、遭遇来表达。大抵一出戏的好坏分野在 此。近日读报,欣见西马的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师生合作排出一场引起议论的戏 --《葬礼》。 该剧的故事是传统繁体与新简体汉字之争,结果传统的繁体汉字败阵,最后还 为它送终举行葬礼。这是从台湾学戏剧回来的孙春美(译音),以1983年推行 简体汉字为题材而编写的戏剧。 据报载,象征繁体汉字死亡的不忙布幔落下来,台上也开始播出丧礼中为超度 亡灵所诵读的经文,只是经文都改为戏剧开始时所诵唱的国音字母和汉字笔顺 的读音。演员如丧考妣的嚎啕大哭,有些则开始向台下观众派发红线和糖,就 像真的死了「人」。送葬的队伍从台上走到台下直出场外去把「它」葬下。观 众就像置身於葬礼中。 看了这样的一出戏,或者说出席了一场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葬礼,心里的感受 是不愉快的。好些上了年纪的观众竟「大吉利市」连连!戏演得如何,可惜无 缘亲临观赏; 但从报导中看来,这肯定是一出有内涵的戏剧, 主题也绝不一 般。戏剧不一定要带给观众快感或是人心大快的感觉。一出戏主要的是能否带 给观众一种观念或思维上的冲击。 这一类型的表现手法其实已不算新颖。英国一些长命剧,如已停演的《毛发》 、《噢!加尔格达》和正在上演的《西贡小姐》等,都有一些即兴演出,演员 也演到观众席上来,演出并不囿限於舞台。 回望州内的戏剧活动,除了偶有赛事才能得见一些文娱团体和学校,匆匆排演 一出戏来参赛,在选材方面更因受主办单位限制而削足适履,许多有潜质的戏 剧人才都没得到应有的机会发挥。戏剧是一种比文字更能有效地传递信息的媒 介,今天有太多的人情事物现象,透过文字传播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何 不尝试借重戏剧的形式。 祈望将来剧运蓬勃,有朝一日吃过晚饭后,不必对着家中的独眼怪兽发呆,大 可拉上门看戏去也! -------------------------------------------------------------------- [17]〖老大登长城〗..石樵 老大非黑道中人,因年纪不少,更因年高德劭,识者循敬老尊贤之道,皆众口 一声称他老大而不名。 半个多世纪的蕉风椰雨,足不出国,默默的为稻粱谋,如今两鬓微白,虽无大 成,可也乐得妻贤子孝,身子硬朗。 平日打风下雨也不多添件衣。 逢周末例 假,约一两同道,在河堤码头,顶着布帽,一竿在手竟可钓上整个昼夜。好事 者曾问他这是为啥子事:周末假日正好乘此阖府出游,何苦於此;河流污染鱼 虾既少又兼小鱼小虾也不堪上桌?他竟以君非鱼焉知鱼之乐以对! 今秋,他携眷登长城去了。 一别数十日,甫返乍见,虽有风尘仆仆之感,但倒是有股英姿焕发之慨,想是 登过长城成了英雄好汉之故,盖英雄皆英气逼人!寒喧几句后,不免聊及北国 风光江南秋色。老大二话不说,往背袋里一掏,取出一叠整十来册的小相簿。 哗!这可精彩了,他老一面翻动相册,神州大地的山川风貌就由他娓娓道来, 裹着大褛立在城头, 背后山峦上城墙蜿蜒的那不正是老大!他说: 在城头一 站,悠远古老的岁月乍的袭上心头,身旁熙来攘往的人潮已浑然不觉。孟姜女 哭倒的是那一段长城?匈奴挑衅嘶鸣的战马怎么呖呖在目?历朝历代的许多战 士曾在这里为保卫疆土而战,这些怎么不令人抚今追昔发思古之幽情! 他从胸前的衣袋里摸出一方印来,说是在长城下的摊子上,连石包刻的花了七 十元人民币弄回来的,而且摊贩说这是道地的长城石。 从他手上接过来玩赏,石上还带有体温,翻转一看竟刻上「大马XXX」! 15。11。92。 -------------------------------------------------------------------- [18]〖买书者言〗..石樵 喜欢买书的人,都有一种不说出来的暧昧心理。买书蒇书的男女,可说都是没 胆子出去「滚」的人。他们只好拼命的把书往家里搬,像储养後宫三千佳丽, 兴起时楝肥择瘦。坐拥书城之乐莫过如此。记得旧时的中文课读本,每册的扉 页都印上陆游的《四时读书乐》,那句「四壁图书中有我」,相信能领略个中 奥妙的,除老师外无人,大家都混沌未开,那种年龄谈读书即联想考试,谁想 下课放学又遭书籍围绕。 买书一成习惯,就像上了身的瘾,不上书店会产生焦虑感,既使是看不上什么 也会随意的买一本杂志或什么的。买书多时,也从中领悟一些道理,当然这算 不了什么大学问,可回头想想倒也有趣,花钱买书读不出道理,反而是从买书 中领悟一些道理;如果以为买书是雅事,不应该如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锱铢必 较, 那就错失了买书的一大乐趣。 就在讨价还价,拉拉锯锯的为减五毛一块 的,乐趣顿生。有时发现一本封面已因隔时旷日,被尘垢、手渍沾污的书,一 看书价却是不菲,这时就是买书最刺激的时刻。一个杀价一个不让,结果惊动 老板,他见书已像年过标梅的闺女,有人欣赏还不赶忙半卖半送的,让她有个 归宿。买回去後,用纸巾沾点水轻抹细点的,像煞给从柴房里打救出来灰头灰 脸的粉黛, 细心调养和怜爱似的, 眼看逐渐恢复本来面貌,此中乐趣非局外 人可道! 一些大部头,动辄百元之数,一般有书癖者也会耗尽心思的俭衣缩食,存足钱 来买它。有时书店里来了一两套这类的著作,偏又遇上有钱而又有藏书癖的, 书店还未把它摆上架,就被扫去。像旧时代的商贾巨富,见到有姿色又有才艺 的红粉姿色即以重金诂去,像禁脔般的据为己有,平常老百姓别说一亲芳泽, 就连惊鸿一瞥的机会也难得。 -------------------------------------------------------------------- [19]〖买一株树〗..石樵 我国著名的漫画家 LAT,在新海峡时报画了一系列以“公元 2000 以后的吉隆 坡”为主题的漫画。 到了那个年代,人们上街都穿上像太空衣般装束, 套上 玻璃头罩,吸着自备的氧气,手挽辐射探测仪,这不是赶时髦而是环境已不适 人类居住, 现代化以后的城市,到处钢筋水泥大厦林立, 树成了稀有的「东 西」。 看树变成了如入庙参神拜佛般的虔诚, 一家大小围着「树」,由专人 讲「树的历史」:“在很久很久的从前,这里本来是一个大森林,里面住着许 多的动物……“。在周末,人们都到这株仅剩的树下野餐,围绕着它作游戏。 最後这株树也死了,人们用铝罐焊成一株金属「树」让人们凭吊,游客都到这 树的塑像前瞻仰。 LAT 的漫画一针见血,许多苍翠蓊郁的绿荫都让出土地给建设、发展和繁荣。 城市里空气污染已达废气蔽日且对人体有害的程度。不想让 LAT成为未来的预 言家。只有设法节制这趋势,突然,有人发起了「买一株树」运动,鼓励大家 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似乎搞成今天的这般局面是大家的责任。还担保这株树 会得到当局的护育, 有朝一日它真的挡人财路阻人发达, 当局会把它连根拔 起,另择地安种,让它成百年树人。私下板着手指头计算,呼吁全民植树,倒 不如让那些日夜不停砍伐的巨无霸歇一歇。 西马连番的水患、土崩、地陷,财物的损失不在话下,更丧失了几十条人命。 民间对近年无节制的建筑和发展,早有怨言。许多山坡地段,开山辟道建立高 矗的高楼大厦和豪华公寓,取其能高瞻远瞩远离尘嚣。直到都门的高原大厦像 倒积木般的轰然崩蹋,人们才开始惊觉,安身之处其实并不安。现在连宽畅的 大道也会有山泥土墙迎头盖下的夺命惨祸。 有人把这些人命记在老天爷的账 上。一些酷爱大自然的人,说这是大自然开始展开反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 坏已到自食其果的阶段。但受害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或者生前曾抽过菸污染 空气;或者生前曾把家後院腐朽的老树砍了,或者生前曾往沟渠中撒过泡溺污 染了沟水。 建设、发展、繁荣是见山犁平遇水填泥,然後就急急忙忙的大兴土木,我们的 高楼大厦也就拔地而起,天气变了,热天是从没那么热过,雨天是从没那么多 的雨,河流失去了清澈,这些是谁闯的祸?该又是老天吧? -------------------------------------------------------------------- 〖编者短语〗 第 3期,这散文专页,刊登了马来西亚著名诗人田思、中华文艺社主席黄国宝 的作品。二人的文字,有个共同点即平易畅达,语皆中的;而黄国宝的杂文有 时也未尝无刺,但却不酸不刻,听来听去,使人发生快感;好比我们常喝的啤 酒,爽人宜人,清洌而甘脆。流畅、朴素、自然,是田思文章的特点。〖颜氏 家训〗里有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文章易见事,我们就不 必多花时间一读再读才见真意;易识字,文字浅白可省了翻查字典功夫;易读 诵可文学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写作人多多学习的。 我们谢谢新语丝建立了犀鸟文艺电子文库。 25/02/1999 ==================================================================== 感谢下列团体的赞助,请访问: http://www.sarawak.com.my SiliconNet Technologies Sdn Bhd., Kuching,Sarawak Malaysia ==================================================================== 【犀鸟文艺电子文库】Hornbill Literary Electronic Library http://ftp.sarawak.com.my/org/hornbill Keywords: Hornbill Lite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arawak, Sibu, Malay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