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13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1998年2月25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 │     【总编】二言  【编辑】杨青 一菁 刘星     │ └──────────────────────────────┘ 【编者按】《桃红满天下》办刊五个多月来,读者的参与日渐增多。 在新的一年里,《桃红满天下》将继续本着“科学、诚实与人道”的 宗旨继续为消除对同性恋与同性恋者的偏见而努力。同时,我们也欢 迎读者们从以下方面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支持:   1)帮助传阅《桃红满天下》,使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2)欢迎在非赢利性的出版物上转载本刊所登的文章;   3)为我们提供发表在各类媒体上的并适合本刊转载的文章,包 括可供翻译的外文资料;   4)给我们寄来各种体裁与题材的文章,或者参加编译工作(可 以自选文章翻译,或者向编辑部索要外文原稿);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hinagay@hotmail.com,      csssm@hotmail.com(中英文兼容) 邮政地址:P. O. Box 61090      Pittsburgh, PA 15212      U.S.A.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九八香港全球华人同志大会召开          荷兰同性恋者缔结婚姻          法国议员亮相          西西里同性恋男子自焚梵蒂冈 ②  【说三道四】同性恋是遗传的么? ③  【生命伦理】从佛教看同性恋 ④  【读者文摘】我的一点看法 ⑤  【综合报导】美国公众对治疗艾滋病抱现实态度 ⑥  【桃江连程】屈原还真 ⑦  【同人心语】我的治疗经历 ⑧  【来信选登】为两位大陆同志分忧解难 ────────────────────────────── 【新闻摘要】 ◆       九八香港全球华人同志大会召开   九八香港全球华人同志大会于二月五日至八日在香港成功召开。 来自全球各地的热心于争取华人同志权益的代表在会上进行了广泛的 交流。大陆精神病专家张北川与《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杨青与一 菁也应邀出席。 ◆         荷兰同性恋者缔结婚姻   从98年1月14日起,荷兰《伴侣登记法》开始正式实施,同 性恋者可与异性恋者一样登记结婚。有三对同性恋伴侣由于其中一方 病入膏肓而被允许提前登记。新的婚姻法给予同性恋者除在领养孩子 以外各方面都等同于异性恋者的合法权益。   儿时青梅竹马的爱玛·普拉格与安娜·克鲁吉今年都已经是38 岁的中年妇女,她们于14日晚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饭店举行了隆 重的婚礼。婚礼后两人进入甲克虫乐队主唱手约翰·列农与他的新娘 曾下榻的套房欢度蜜月。“今天是我们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普拉 格说。   与此同时,著名歌手什嘉·琥珀与她的新娘安德利亚·卡帕也在 南方的卡舍佛尔城由当地市长证婚,共结百年之好。   有关方面报导,今年估计有一百多对同性恋伴侣将登记结婚。 ◆          法国议员公开亮相   法国社会党议员安德列·拉伯雷尔于97年12月17日在接受 卢森堡广播电视台采访时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拉伯雷尔不久 前发表了小说《红伯爵》,书中主人公是一位从政的同性恋者。当记 者问他本人是否是同性倾向时,拉伯雷尔回答说:“是的,我是(同 性恋者)。”他并说法国政界有不少人士就是同性恋者。 ◆       西西里同性恋男子在梵蒂冈自焚   来自西西里岛的40岁男子阿尔福雷德·奥曼多于98年1月13 日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点火自焚后,带火冲入教堂,但由于体力不 济而跌倒。警察用消防器为他灭火,但奥曼多全身已造成了超过90% 的大面积烧伤。   有人在附近发现了奥曼多脱下的上衣,衣服里的一张条子上写着 他此举是为了抗议社会和家庭对同性恋的不容忍。   罗马天主教会并不专门谴责同性恋,但认为任何不以生育为目的 的性行为都是有罪的。   另据报导,1月15日教皇保罗二世访问罗马时,遭到一群同性 恋者的抗议。抗议者高喊“耻辱!耻辱!”,并散发印有“天主教教 义是残害同性恋者的罪魁祸首!”等口号的手册。警察以污辱宗教为 由逮捕了五名抗议者。 ◆        英国同性恋权益运动近况   英国政府要求其加勒比海的五个所属领地通过法令使同性恋合法 化。外交部发言人说如果安圭拉和维尔京群岛等属地不推行该项变化, 英国就会被控违法欧洲人权协定。   另据报导,最近伦敦旅游部门花了九万八千美元向美国纽约、旧 金山和华盛顿的同性恋社区作宣传,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美国同性恋 旅游者。   “在欧洲,伦敦是最可供同性恋者光顾的城市,每年这方面的旅 游收入可超过十六亿美元。”旅游部门发言人海伦·琼斯说。据有关 调查表明,男同性恋者对旅游的兴趣大大超过异性恋者。   另外,英国警察署公开表明已停止让外貌漂亮的男警察在公园等 地作诱饵,让同性恋者上钩。“除非是出于紧急情况,如有人被伤害 等,警察已不得使用这种诱捕的方式与同性恋者找麻烦。使用诱饵不 仅与事无补,而且适得其反,费时费力,早就该被取缔了。”发言人 说。 ────────────────────────────── 【说三道四】 ◆          同性恋是遗传的么?             ·张 钊·   一九九五年世界非官方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为了尽量 减小与会的女权和人权主义者对老百姓造成的“不良影响”,一面特 意把会址安排在交通不便、地远人稀的怀柔;一面开动宣传机器,暗 示各国代表中很多是同性恋者。我在台湾,被安排“瞻仰”中正纪念 馆,馆长自豪地说:我们这里保证没有同性恋。这不仅说明我们的华 人社会缺乏宽容,谁被说成是同性恋就会立即名声扫地,失去社会地 位;更说明我们对同性恋一无所知,以至于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谈之 色变。几十年以前欧洲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并不比我们今天开明很 多。同性恋,特别是男性同性恋千百年来被视为罪恶与犯罪,受到教 会与社会的谴责、唾弃,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迫 害同性恋最起劲儿。戈培尔大骂:同性恋者是天生的骗子。很多同性 恋者被关进监狱、集中营,被杀害。后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渐渐盛行起来,同性恋不再被当作犯罪,而被当作病态。于是,就有 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措施”,从强迫的精神分析、激素治疗,到电击 休克、睾丸移植,甚至阉割和颅脑手术。但我们还从未见过一个“治 愈”的病例,正相反,这些所谓的“治疗”给同性恋者所带来身体和 心理上的伤残,恐怕是我们作医生的在人类历史上犯下的最严重的罪 行之一。   估计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的是件异常艰难的事,特别是在象大 陆这样严重歧视同性恋者的社会里,不仅没有人敢于承认自己与众不 同的性导向,而且很多同性恋者都在努力克服自己的“下流意识”, “自觉”地站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在欧美,大约有百分之 四到五的男性、百分之二到四的女性,一生的性生活主要是以同性恋 的方式度过的。 ●奇怪的误解   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一般民众脑子中的同性恋者。不管在电影、 电视,或其它文学艺术作品中,男性同性恋者常被描写成女里女气, 娘们儿味十足的讨厌鬼;而女性同性恋者则是剽悍野蛮,满脸横肉的 野小子。这其实是局外人对同性恋者深刻的误解。这里涉及到对两个 重要概念的误解:一个是所谓的性认同,另一个则是前边提到过的性 导向。   性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性别归属的判断,即我是男的还是女 的,我在性别上与男性还是与女性认同。我们对性认同的机制还不全 清楚,但似乎大部份人的性认同来自对自己躯体性征,如外阴和第二 性征的意识。性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性行为模式:是顶 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老爷们儿;还是淑女窈窕、百媚千娇。性导向指的 是性行为的对象,是感到受同性还是异性的吸引,是爱同性还是爱异 性。明白了这两个观念,我们就知道:同性恋指的仅仅是在性导向上 的“与众不同”,而完全不涉及性认同方面的因素。绝大部份男性同 性恋者都接受自己的男性性征,以男子汉自许,行为模式也往往是典 型男性行为模式,但在性导向上则感到受男性的吸引。他们爱的常常 是有阳刚之气的真男子,而自己也绝少故作女态。我尊敬的同行哈伯 梅尔(Werne Habermehl)教授在他出色的著作《德国人的性行为》一 书中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当今这个“阴盛阳衰”的时代,同性恋 世界里反而出了很多具有刚烈粗犷之美的男子汉。很多成功的男模特 都是同性恋者,一个出名的女摄影家曾惋惜和这些美男子无缘。几年 前,在一个受人欢迎的电视节目(Mann O Mann)中被女观众们选为最 佳男子的竟是一个同性恋者。 ●谁是同性恋   我们先要分别同性恋行为和同性恋者。简单地说,从感受到同性 的性吸引到恋爱同性、与同性发生性关系都可以归入“同性恋行为” 这个大概念之下。这里包括了异性恋者与外貌接近异性的同性之间的 性行为(如《金瓶梅》中西门庆之于画童儿)、双性恋者与同性之间 的性行为(目前欧美最流行的新潮之一),当然也包括同性恋者之间 的性行为。   那么谁是同性恋者呢,偶尔对同性的好感是不是就是“危险”的 同性恋的开始呢。至今没有一个人可以讲清楚同性恋的遗传、生理和 心理机制,因此,一个严格的、科学的定义是几乎不可能的,但用下 边这几点来描述同性恋者在学术界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一)同性恋者的性定向远远发生在性成熟之前,每一个成年人或 者是同性恋者,或者不是同性恋者,早已是大错铸成(是“金错刀” 的“错”,不是错误的“错”),而不大会因为心理或社会的因素再 改变了。象上边提到,就是强迫的“治疗”也不能改变他们。而且他 们的性导向一般是稳定的,不会旦而秦、暮而楚,今天爱同性、过两 天又转而去爱异性;   二)同性恋者对异性的性吸引普遍缺乏兴趣,换句话说:他们只 爱同性,不爱异性;   三)同性恋者之间的爱不仅仅表现为躯体的爱,而且他们同我们 异性恋者一样,恋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联结,心灵上的倾爱。同我 们一样失恋时会痛苦,同我们一样会吃醋、妒嫉。   读者或许会问:那么所谓的双性恋,即又爱男又爱女,是怎么回 事儿呢?对男性双性恋行为我个人有一个解释。由于自然的分工,使 得男人与其后代的关系永远是间接的,永远要通过女人。虽然,没有 男人,女人也不会怀孕生孩。但孩子在她们肚子里长大,是她受苦生 得出来,出生之后还要喝她们的奶,这个关系就来得亲切得多,直接 得多。而男人要完成生育后代这个自然赋予的,与生具存、到死方休 的任务的唯一途径就是把阴茎插入阴道,把精子射入女人体内(现在 有了“更干净”、“更安全”的办法)。因此,阴茎的功能是人类性 行为的关键,它象征着男子汉气质,是男人一生中最要紧的东西。男 人的大部份心理问题都来自对自己的阴茎缺乏骄傲和信任感(弗洛依 德在看笑话)。我们常会看到情愿为男子汉气去牺牲生命的男人,比 如决斗,比如战争。男人对粗大勃起的阴茎有莫名的崇拜。与其它男 人发生性关系的异性恋男人的动机,很可能就来自这种对阴茎的崇拜 。虽然,女性双性恋比男性双性恋要普遍得多(很可信的统计证明: 女性百分之八十以上有同女性发生性接触的愿望,而男性最多不超过 百分之三十),我却拿不出很好的解释。但一切迹象标明,男性双性 恋和女性双性恋的动机、机制和行为模式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弗洛依德如是说   历来对人类的性行为的发展与形成的解释有两大派,一派认为人 刚生下来时都是差不多的,他成年以后的性行为都是后天,特别是幼 年时的教育、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认为这首先是一 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一派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奥地利医生弗洛依德 和他的精神分析学派。另一派则认为人的性行为的形成过程至晚在胚 胎期就已经开始了,甚至说不定是不同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认为这 首先是一个生理发育过程。美国出名的神经解剖学家西蒙·勒威持这 一观点。   弗洛依德的学说是大家熟悉的,他认为“正常”的性行为的基础 在于幼年时“正确”的心理发展。他相信每一个人的性成熟都要经历 所谓的口腔期、肛门期和性生殖器期。而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性行为的 关键在于,他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受到父母、社会和环境的怎样的 引导和教育,以及他如何“成功”地完成这些发育阶段。按照他的理 论,男性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在于:男孩没能及时从对母亲深刻的性依 恋中解脱出来,从而与母亲产生认同感。成年之后,(下意识地)为 了重新复活母子之间的那种深刻的情感关系,自己扮演了母亲的角色。 而造成这种解脱困难的因素有如控制欲过强的母亲;软弱、不亲近或 不常在身边的父亲;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妒嫉等。男性同性恋者的肛 门性敏感和对肛门性交的偏爱被弗洛依德看作是这个理论的佐证。很 多同性恋者对童年的回忆在很大程度上支持这个学说,他们常常会谈 起父亲的冷淡和母亲的“强权”。对于女性同性恋弗洛依德有类似的 解释,只不过父母的角色颠倒一下。弗洛依德是个天才的精神病医生 和心理学家,他对性医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的很多学说直到今天 被人普遍承认,他对同性恋的解释至今被写在众多教科书里,成为正 统派。在他的学派影响下,性医学变成成了性心理学,课程有时竟开 在大学哲学系的心理专业里,这其实是件很奇怪的事情。   用弗洛依德的理论解释不大清楚的问题是:难道家庭、教育和环 境这些后天的和外来的因素可以凭空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性行为么?有 没有先天的或内在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性行为的发展?通过对同性 恋者的家族史的统计调查,我们知道,如果哥哥是同性恋者,弟弟成 为同性恋者的机会比普通男性高四五倍;如果姐姐是同性恋者,妹妹 成为同性恋者的机会比普通女性高三四倍。这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容易 令人立即想到遗传因素,但性医学毕竟很特别。在这里遇到什么问题, 第一想到的总是心理的原因。那么,同性恋者的基因与异性恋者有没 有什么不同呢? ●同性恋是遗传的么?   每个人都有二十三对,四十六条染色体作为我们基因的载体,而 其中只有一对与我们的性别有关系,即第二十三对。从遗传学的角度 讲,谁的这一对由两个完全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他就是个女人;而 由一个X和一个Y染色体组成的则是男人。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本 来都是女人,只是男人都丢掉了其中一个X染色体,偷梁换柱加上了 一个Y染色体。我们的胚胎发育过程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Y 染色体对“正常途径”的阻止,我们都会成为女人降临世界的。而这 个Y染色体对“正常途径”的阻止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性激素的水 平影响脑子和其它器官的性分化。如果胚胎血液中这种激素水平高, 胎儿的神经系统就会男性化,他的性器官也会相应地男性化。对我们 的讨论更有意义的是:胚胎血液中激素水平不仅决定脑子和器官的分 化,在稍晚一些的时间,他还影响到我们出生和成年以后的行为模式。   多年来对啮齿目动物(比如小鼠)性行为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 雌鼠怀孕时精神紧张,胎血中激素水平就会下降。而在激素水平较低 的条件下生出来的雄鼠就缺乏一般雄鼠典型的行为模式,而对雌性缺 乏兴趣,有的甚至表现出部份雌鼠的行为模式。由此可见,不仅我们 的性器官,而且我们的性行为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胚胎发育和影响 胚胎发育的因素的控制,而后天因素的作用或许远远没有我们所想象 的那样大。至于,是不是怀孕时精神紧张的母亲生出来的儿子们比较 容易成为同性恋者,现在下这个结论的确还太早、太武断。另外,我 的那些同性恋的同事们都会起来抗议说:同性恋这样美好的感情哪里 会是母亲痛苦的结果。   德国内分泌学家多纳(Gother Dooner)认为在战争中出生的男孩 子,成年以后同性恋比率较高(有在德国作的相关的统计调查)是这 个推测的佐证。但精神分析学家们马上会说:这正是因为父亲都去前 线打仗了,儿子的教育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这恰好印证了精神分 析的学说。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说到这儿, 还是没有解答上边提出的问题: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遗传因子有没 有不同。1993年华盛顿国家卫生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海莫(Dean Hamer)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了在X染色体短臂上的一段基因。异性恋兄 弟共有这段基因的频率应该是百分之五十,而在同性恋者则高于百分 之五十。这是不是就是同性恋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假设的证据还很 难说。 ●人选不如天选   总的来说,到今天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同性恋到底是怎么来的, 但可以肯定:第一,同性恋者不是心理变态、性格乖张、行为丑恶、 长于欺骗的坏人。如果没有来自环境的压力,除去他们的性导向与我 们不同而外,都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第二,人类的性行为模式不单 单是教育、社会、环境和心理这些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遗传因素和 胚胎发育过程都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对我们以后作为成年人的性行为 的确定。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先天的因素对我们成年之后的性行为模 式的作用可能远远大过后天的因素;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决定能力与自 然相比是很有限的。这里,我很愿意引征与弗洛依德同时的德国医生 荷士费尔德(Magnus Hirschfeld):他在对同性恋作了长期的观察、 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同性恋与异性恋在同等程度上是人类性行为的正 常取向,他们的形成主要发生在一个人生长和发育的早期阶段。所以, 任何想把同性恋者通过治疗和教育变成“正常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和错误的。   剩下的一个问题是遗传因素对同性恋的影响。假如真的有一个所 谓的“同性恋基因”;假如有一天,科学真的可以分离出这个“同性 恋基因”;甚至可以通过对胎血或羊水的检查确定一个胎儿长大之后 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这会给我们人类社带来怎样的未来呢。以今 天的中国大陆为例,这里重要的“优生”措施一是婚前检查,一是妊 娠期检查。这两项检查的目的都在于杜绝可能有“遗传缺陷”的人生 儿育女或出生在世。那么同性恋是不是“遗传缺陷”呢?同性恋者有 没有出生和生育的权力?一个没有同性恋的世界是不是一个比较“好” 的世界呢?一个出名的独角戏艺术家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没有了同 性恋者,我们这个世界不仅缺少了很多美好的感情,也缺少了很多杰 出的科学家、诗人和艺术家,缺少了很多光彩。显然,问题的关键在 于怎样定义什么是优生,什么是“遗传缺陷”。今天大陆的实践证明, 过份的检查和过于宽松的堕胎法(我们的法律对堕胎几乎完全没有限 制!)加在一起,不仅有“遗传缺陷”的不会出生,就连被认为不那 么“优秀”的性别:女性也常常被“优生意识”过强的人们早早杀掉 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某种特色的遗 传性状的“优势”丝毫不表明它在进化的意义上真地优秀。所以,我 们要对优生学在科学和伦理学的层面上作彻底的重新思考。   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主导哲学思想的时代,我们常常听到人 叫嚣要“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但是历史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 天不可以战,地不可以斗,自然不是要改造,而是要保护。人选不如 天选,人的无知和狂妄迟早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本文参考了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西蒙·勒威的名著:The Sexual Brain。 ────────────────────────────── 【生命伦理】 ◆          从佛教看同性恋            ·A. L. De Silva·            ·Jimmy C翻译·   正如佛教教导并期望其教徒遵守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行为规范。对 于俗家的佛教徒来说,最起码的要求被归纳为所谓的“五戒”(panca sila),其中第三条是有关性行为的。同性恋以及同性之间的性行为 是否违背了第三条戒规,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   在古印度就曾有过同性恋的记载,毗尼律(Vinaya,即僧侣戒规) 就有很直接的提及,并对此加以禁止,但同性恋并未被单独拿出来加 以指责,被指责的还有一系列其它旨在泄欲的破戒行为。不管是同性 间还是异性间,只要性器官进入了人体的腔孔(阴道,口腔或肛门), 其行为的后果都是逐出寺院。至于其它的性行为,如相互之间的手淫, 或夹股性交,虽然还不至于严重到被逐出寺院,但也必须在其他同院 僧侣面前做出忏悔。   在毗尼律中经常提到一种叫Pandaka的人,从上下文可以清楚地看 出,这是指那些在性事方面不遵守戒律的人。毗尼律也规定他们是不 能入教的,如果他已经是佛门弟子了,那就理应被驱逐。根据教义, Pandaka充满了激情和不可抑制的欲望。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两性人或 阉人,然而有人最近指出这个词可能就是指同性恋。古印度人很可能 和当今大多数亚洲人一样,只把十分女性化并很外露的(现在惯常的 说法是Screaming Queen)视为另类,而不那么显明的同性恋者就幸运 得多,或者旁人只是认为他们并不象其他所谓正常的男子那样为女色 所惑。由于佛教对人的本性有很深刻的认识,绝少有偏见的存在,而 且也没有证据说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放荡,更难保持洁身,所以似 乎没有理由说佛教会排斥同性恋者,可见Pandaka应该不是泛指同性恋 者,而是指那些过于女性化的、过份外露的和滥交的同性恋者。   俗家的佛门弟子并未被要求保持独身,但他们会被告诫避免某些 形式的性行为。第三戒明确指出“Kamesu micchacara veramani sikkhapadam samadiyami”,Kama是指任何形式的肉体愉悦,在此特 指性愉悦。这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应该是:“我接受这样的训诫,绝 不误入歧途去追求性愉悦。”而这个所谓的“歧途”指什么,我们必 须在仔细分析佛教的道德规范标准后,才可以准确定义。   佛教并不能象古希腊的哲学家那样对伦理作一个系统的哲学分析, 但是在巴利语的tipitaka这部佛教教义的关键经书中,我们还是能从 字里行间归纳出一个善恶的标准。佛陀仔细地考察了当时的社会(包 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现象,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理智与善心而不是传统、 迷信和禁忌的伦理体系。实际上,在著名的Kalama Sutta(中文经名 未详)中,他就曾指出,宗教启示、传统、圣经书的权威性乃至个人 的观点,都不足以用来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   仔细考究了道义的常规基础后,佛陀归纳出三个道德判断的标准。 第一个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就应该怎样对别人。在南传大藏经之中,这条原则被用来批判通奸。 他说:“什么样的良行(Dhamma)会把人引向善的一面?……有良知 的弟子应该懂得:‘如果别人和我的配偶发生关系,我感到不情愿, 那么同样如果我想和别人的配偶发生关系,他们也会不情愿。就我来 说不愉快的事对别人同样也是不愉快的,我又怎能将这些不愉快强加 于人呢?’鉴于此,我们应该自己杜绝这种欲望,鼓励别人如此,同 时也该褒扬洁身。”   据Bahitika Sutta(中文经名未详)记载,有人问阿难(佛陀大 弟子之一)怎样区分值得赞扬和值得指责的行为,他回答说,对自己 或对别人有伤害的事就是该指责的,而不对自己或别人构成伤害(可 以说有帮助的行为)的事情就是该赞扬的。因此这个说法是指,要辩 明善恶,我们应该考察这个行为的现实和可能的后果,以及这个行为 的主体和受影响的他人。在法句经(Dhammapada)中,佛陀也重申了 这个观点:“哪些使人们事后懊丧和伤心流泪的行为是恶行,而事后 不令人后悔而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则是善行。”这也许就是当今所说的 “后果原则”(Consequential Principle),即根据行为的后果或影 响来判定它的善恶。   第三条判断善恶的方法可称之为器用原则(Instrumental Principle),即我们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与否,是看它是否有助于我 们达到目标。佛教的最终归宿是涅磐,是一种精神上的永恒平静和纯 净的状态,而所有往那个方向指引的言行都是善的。有人曾询问佛陀, 人死后又怎么可能知道他曾受过教导是真是假呢,他回答说:“只有 那些教导我们无欲无求、安宁、平和、博识、觉醒和引向涅磐的教导 才能称得上是理想的真理(Dhamma),是戒规,是大师的话。”   佛教教义对道德标准的态度是十分务实的,这表现在他们判评言行 时,会更多的使用Kusala一词(意思是指“有技巧的”、“合适的”) 或它的反义词akusala,而不是punna和papa(意思指“好”与“坏”) 这样的词。另外一个判评言行的重要因素是“动机”(cetacean)。如 果言行是由善的动机(基于慷慨,爱心和理解)所驱使的,它就可称 之为是“有技巧的”。用佛教教义来评判道德行为需要的不止是无条 件地服从戒律,它还需要我们培养一种对旁人的同情心,对自己的思 想和言行的自知之明,对自己目标和追求的明确认识。   在简要地考察了佛教伦理的理性基础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什么样的性行为才被佛教看作是错误或“缺乏技巧性的”,以及其中 的缘由。佛教专门列举了几种这样的行为,最常见的便是通奸,它之 所以缺乏技巧性是因为它需要谎言和欺骗,它意味着婚姻缔结时的神 圣誓约的破灭,它是一种对信任的践踏。在另外的一些文献中,佛教 教义把第三戒具体化为这样的说法:“绝不能与仍处于父母、兄弟、 姐妹及其它亲属监护之下的女孩、已婚妇女、女性囚徒和已与别人订 婚的妇女发生性事。”仍在他人监护下的女孩通常太过年轻,无法对 性做出有责任的决定;囚徒身陷囹圄,无法作出自由选择;而已订婚 的女子已和别人有婚约。尽管在这里只涉及到女性,但毫无疑问,对 于相对处境下的男性而言,这个原则也照样适用。   由于在所有佛教教义的文字中(超过20多卷的巴利文字的英译 本中),同性恋从未被明确的提及,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如果要对同 性恋的言行作出评判,我们也只能借用对异性恋的道德标准了。实际 上,这也许就是同性恋未被额外提及的原因。对于俗家的男女而言, 如果双方是心甘情愿的,并不存在通奸行为,而性行为是基于表达爱 心、尊重、忠诚和热情的方式的话,就算不上犯了第三戒。对于同性 恋关系的双方,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不管是对异性恋还是同性恋而言, 滥交、放荡和对别人感情的玷污,都会使性行为成为“缺乏技巧的”。 所有我们用来评判异性之间关系的原则,都适用于同性之间的关系。 按照佛教的精神,我们应该说判断性行为是否有技巧的决定因素,不 是个人的性欲望,而应该是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和动机的情况。   然而,佛陀有时候会反对某些行为,不是因为鉴于道德角度认为 它们是错误的,而是碍于社会的世俗成见,把它们看作是不合常规或 理应受法律制裁的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佛教教导说杜绝此类行为 会使人们从焦虑和尴尬中摆脱出来,这些都是由社会的抵触情绪和担 心被惩罚的想法造成的。同性恋想必也被归于这一类行为当中,就这 种情况而言,同性恋者面临这样的一个抉择,要么认同社会所公认的, 要么设法改变公众对此的态度。在西方社会,对于性的一般态度受到 了圣经的很大影响,包括《旧约》中传统的禁忌思想和《新约》中思 想偏激得具有神经质的如圣保罗等人所倡的思想,不难看出现在的主 流趋向是应该改变公众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要简要分析一下对同性恋的不同的抵触思想,然后从 佛教角度提出反驳。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义中,最普遍的对同性恋的 异议是说它“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这个说法是没有什么事实根据的。 对同性恋在英国的非刑事化起了关键作用的著名生物学米里安·罗斯 查尔德(Miriam Rothschild)曾指出,同性间性行为在几乎所有物种 的动物中存在。其次,有人会说性的生理功能在于生殖,但如今大多 数的性行为的目的却不仅是生殖,而且是为了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而那也是性的合理功能。尽管有人说,因为同性恋不会有生殖行为, 所以它是反自然的,但对于同性恋者而言,性能为自我带来精神和身 体上的愉悦,这却是再自然不过了。实际上对于同性恋者而言,要他 (她)们从事异性恋行为反而是不自然的。再次,即使我们承认同性 恋是违背了自然法则,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它的一些人类行为,包括一 些宗教行为也是如此。罗马天主教廷一直在非难同性恋,认为它是不 自然的,但孰不知它一直推崇的禁欲也同样是不自然的。基督教反对 同性恋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在圣经指责同性恋,也许这对全盘接受 圣经中上帝是“绝对真理”的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不信基督教的 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根据是毫无意义的。毫无疑问,圣经中确实是 指责了同性恋,但我们也该知道,圣经也同时规定了妇女在月经期间 必须被隔离,双亲必须杀死信仰其它宗教的子女,在安息日(现在主 要指星期日)工作的人必须被处死。现在很少有基督教徒会认同这些 观点,尽管它也是上帝言论的一部份,但为什么要死死抱定同性恋不 为圣经所认同而对此横加非难呢?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同性恋不是非法的,那么许多人会成为同 性恋者,甚至包括年轻人。”这样的言论要么反映了对同性恋本性的 一种极严重的误解,要么说话者本人就有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但觉得 需要加以抑制),但这样的话简直愚蠢到如同说:“如果企图自杀不 被看作犯罪,那么所有的人都会选择自杀。”不管同性恋起因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很大的争论),都没有人会去选择有一种同性 恋的性欲望,这并没有象喝茶还是喝咖啡的取舍那么简单。和异性恋 一样,同性恋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在幼年时期发展形成的,但无论 怎样改变法律的条文,也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性取向。   也有人会说同性恋一定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否则也不会有这么 多同性恋者有精神障碍的。乍一看这种说法象是有些道理,至少在西 方社会就有不少的同性恋者有心理障碍、酗酒、过份追求性满足等问 题,而且就整体而言,同性恋者的自杀率也是很高的。但观察家们同 时也指出,在亚洲和非洲,同性恋者的自杀频率并不高于其他人的自 杀频率,尽管同性恋在这些国家也存在,但少有提及。所以说有可能 在西方社会中,同性恋者更多的是被社会舆论所伤害,而不是被他们 的性取向所伤害。如果旁人象对待其它每个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同性 恋者则会一样正常地生活。实际上,这是呼吁对同性恋者认同和理解 的最强有力的理由。   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犹太教发源的*,它对于自我认定的道 德沦丧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给以了猛烈而公开的抨击。耶稣深受这个 思想的影响,这也成为了基督徒们对公众的和个人的道德标准的普遍 反映。它的最理想状态是,将这个基督教义用来抗议不道德的和不公 平的现象,进而提高了西方社会的社会意识。它的最低级状态,就是 对那些不信奉基督教义的人进行残酷的镇压。佛门弟子的信条与基督 教是有很大区别的。佛教的职责是宣扬理想的真理(Dhamma)和以自 己的生活方式给别人一个正确的生活典范。从这一点出发,连同佛教 对于自己的伦理理想的追求,以及高度推崇对事物的包容态度,决定 了在佛教国家中,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方式相比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区 别。在中国、朝鲜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佛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曾有一段时期同性恋是不被认同,甚至是被视为 违法的,但大体上对此的态度还是十分宽容的。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 自1583年起在中国住了27年,对于那时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 开放和容忍程度深感诧异,并自然地把它看作中国社会堕落的佐证。 “为这些人深感不幸的是,他们有着逆反事物原则的不自然的情欲, 比自然的那一面不会稍有逊色,而这一切既不被法律所禁止,也不被 看作不合适甚至是耻辱。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谈论它,也在各处这么 做,却从未有人去阻止它。”在朝鲜,花郎的含义在历史上总是和同 性恋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日本,各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和故事等) 对武士之间的爱情,甚至包括佛门弟子之间和小沙弥之间的罗曼史的 描写,曾在中世纪后期一度盛行。   在英国殖民统治之前,信奉小乘佛教的国家如斯里兰卡和缅甸等 都没有法律条文对成年人之间互愿的同性恋行为有过限制。而对于从 未有过殖民统治历史的泰国,至今仍根本没有此类法律。这也让一些 西方国家的同性恋者觉得,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中,同性恋是 相当被认同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些国家中,看待同性恋的态 度更多的是带着善意的幽默并加以同情。西方国家中同性恋者时常要 面临的歧视、恐惧和敌视,在这里是看不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 因为佛教教义中关于人善和包容精神的影响。 *:《圣经》先有《旧约》(如诺亚方舟、摩西十诫等传说),为犹 太教所信奉。后来增添了《新约》,引入了耶稣基督(圣诞节即由此 而来),形成了基督教。虽然犹太教和基督教信奉同一个上帝即耶和 华,但犹太人不信奉也不接受耶稣基督,同时在《新约》里被刻画成 把耶稣送上十字架进行迫害的元凶,这就是历史上反犹太主义的最根 本原因,最明显的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和现在西方国家中 具有一定市场的白种人优越主义(White Supremacism)。犹太人被东 赶西逃,以至散落世界各地,并多从事流动性较强的职业如商人等, 与反犹太主义的历史原因有着直接关系。西方反对反犹太主义的基调, 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如现在北美与欧洲各国已经基本不上演莎士比亚 戏剧中的具有强烈反犹太主义倾向的《威尼斯商人》,但该剧在没有 反犹太主义传统的亚洲各国则能照演而无争议。                         ──编者按 ────────────────────────────── 【读者文摘】 ◆           我的一点看法              ·Albert·   我偶然读到你们的杂志,感到十分振奋.应该说这是一种凝聚力, 把华人同志联合起来,为争取自由,平等,尊严所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同时,也是一种启蒙力量,为那些仍然在绝望边缘徘徊的人指明方向。      在这里我有一些个人看法。   作为一个少数团体,要在社会中立足首先要在经济上自力。然而 我们中的一些人除了love和sex外好像就无事可干,庸庸碌碌过一辈子。 我们只有在社会各领域作出一定的成绩,对社会有所供献,在个人能 力上得到承认,甚至让敌视我们的人感到在某些方面我们中间的优秀 者不可替代与忽视,这样别人才会重视你,社会才会关注你的问题。 我们也才有机会替自己辩护,争取理解和支持。爱情不应该成为事业 的障碍。相反应该是一种动力。我们急需有大量的自己的公司企业, 作家,学者,工程师。我是指他们的性取向而不是指工作性质是属于 我们中的一份子。有这样一批社会中坚力量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生命 力和抗打击力,我们的话才会有份量。所谓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 考虑进攻也就是这个道理。有独立的公司企业,经济上不受制于人; 有独立的宣传机构,言论上不受制于人;有优秀的社会中坚力量,自 尊与人格上不受制于人。总之少一些感叹,多一些向上的奋斗,无论 对个人,我们这个团体,还是社会进步都是有好处的。   谈到独立的宣传机构,我们已经有了。但不应该只在自己的圈子 中打转。应该利用有限的言论自由和社会好奇心。有可能的话可在一 些发行量较大或区域性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中性文章,以此为突破口, 引起社会的大讨论。在今天这个经济社会,能增大报纸发行量的文章 只要在一定范围内不触犯高层,应该是可以发表的。或者做得隐晦和 有策略一些,就象当初伽利略所写的《两个不同世界的对话》。   最后我想谈一点对网上征友广告的看法。要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得 自重。然而有些朋友不知是压抑太久终于找到自己的天地无法约束自 己,还是不懂珍惜来之不易的一丁点自由,在网上留下许多让人遗憾 的下流词句,把征友搞成一种肉体买卖。英文中有一个词叫stereotype. 有些东西一但成为stereotype就很难再改变。许多人认为同性恋者是 令人恶心的变态狂和色情狂,这是一种stereotype。除了恶意的宣传 以外有一部份来自于我们中一些人的不检点。要知道即便是异性恋, 这种行为也会招来厌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各位还是悠 着点儿好。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给大家一个话题供讨论。 ────────────────────────────── 【综合报导】 ◆      美国公众对治疗艾滋病抱现实态度            ·Kim Painter·            ·石洋 翻译·   据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公众认为人类在抵抗艾滋病的侵袭 方面正在取得进展,但远还没有发现治愈此病的良方,更不能说“爱 滋病的疯狂时代”已经过去。   凯塞家庭基金会于九七年十二月初发表的该项调查消除了一些从 事爱滋病防治的热心者的担心,因为治疗爱滋病方面的医学发展和爱 滋病患者死亡人数的降低可能使会公众对爱滋病防治掉以轻心。   “虽然人们对医学进展保持乐观,但他们仍然现实地认为目前还 没有找到治愈的良方。”基金会的爱滋病防疫部主任索菲亚·张说。   凯塞基金会的这项调查和《今日美国》与有线新闻网联合举办的 盖洛普调查都表明,把爱滋病视为全国最重要的健康问题的人数有所 下降。1995年的凯塞调查表明,44%的美国人把爱滋病防治看 成是健康的头等大事,但1997年该项数据下降到38%。盖洛普 调查表明该项数据从1987年的67%下降到1995年的41%, 进而于1997年下降到29%。   凯塞调查于1997年9月至11月间对两千多名成人发行问卷。 调查的结果还包括:   1)88%的公众表示“完全不同意”有关“爱滋病的疯狂时代 已经过去”的说法,83%的人认为爱滋病仍是“对公共健康的一个 重大威胁”。   2)52%的人认为在治疗爱滋病方面正在取得进展,而1995 年32%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3)51%的人认为政府在防治爱滋病方面拨款太少。   4)86%的人正确地认为现在所研制出的药物能延长爱滋病患 者的生命,同样数量的人认为这些药物并不是治愈的处方。   5)67%的人错误地认为爱滋病患者的死亡人数在增加或与上 年一样,24%的人认为死亡人数有所下降。   爱滋病行动委员会主任丹尼尔·辛格尔说:“美国公众对爱滋病 并没有掉以轻心的态度令人鼓舞,我希望华盛顿有关方面也能听到这 些反应,因为最近他们的努力已表现出一些松动。” (转载自《今日美国》) ────────────────────────────── 【桃江连程】 ◆            屈原还真              ·二 言·   屈原(约公元前339~278年)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为楚辞体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名长诗《离骚》“可与日月争光”, 其它作品如《抽思》、《思美人》及短辞《桔颂》等,也都是中国文 学的瑰宝。   除了文学上的贡献与成就外,屈原也是深受平民爱戴的形象,这 么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使人觉得历代史学家们肯定已对他大书特书。 奇怪的是,屈原的故事历来为正史所不齿,楚国及春秋战国的典籍均不 见记载,直到汉代忍辱受阉的司马迁首次将屈原的传说编入《史记》, 他的生平才受到披露。但此后史学界对他又有所冷落。东汉班固在《汉 书》中批评屈原的“露才扬己,怨怼沉江”为“不合经义”,司马光 的《资治通鉴》对他更是只字不提,直到宋朝王逸作《楚辞章句》, 将屈原的形象理想化与圣洁化,附应了当时“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朝, 于是端午祭日和龙舟竞水等风俗也应运而生。可见民间所传说的屈原, 是已经被后人大大地加工过的。   1944年9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 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恋者身份, 在当时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孙次舟又撰文《屈原讨 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家朱自清同情孙次舟的观点, 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 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 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 事实……”闻一多进一步阐明了此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 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 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当时 各国间战事频繁,“忠君”远非时尚,“朝侍楚君,暮为秦僚”并不 会招致非难,即使象提出“忠”与“孝”的孔子本人也频繁地周游列 国,并不因不能专事鲁君而自愧。再说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 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 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性爱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   屈原的故事由于记载的间断而有失真实,但根据有限的史料还是 不难构筑其生平。他盛年时丰姿秀美,才华超群,深得楚怀王的宠信, 除了任官三闾大夫以侍奉内庭外,还被委以外交重任。后来由于列靳 尚之流争宠于楚怀王,中伤屈原。屈原清高的人品使他难以随波逐流, 以致哀怨难平,愤而投入汨罗江。   屈原的作品是其情怀的最好写照,请看他在《抽思》中的表露: 结微情以陈词兮, 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诚言兮, 曰黄昏以为期。   诗人与怀王以身相托,两情相怡,与后来女词人朱淑真之“月上 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表达同出一辙。然而,怀王的移情使诗人哀 伤不已: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是古时女子对恋人的专称,屈原以此称呼楚怀王,同性间之 爱情已一目了然。“浩荡”其爱在今日看来就是指有多个性夥伴,再 贤明的大臣也会认为国君如此乃是天经地义,屈原更没有理由对怀王 的“滥交”感到愤愤不平。宫中之女并无政治权力,应该说与屈原不 会有政治上的利害冲突,但她们嫉妒诗人的美貌,为争宠于楚怀王而 不惜对诗人造谣中伤,可见屈原与怀王之间并非一般的君臣关系,而 是带有性爱的成份。待到屈原后来创作《离骚》时,盛年已过,色衰 而爱弛。 泊余若将弗及兮, 恐年岁之不我与。 朝搴仳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湮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这里是诗人对昔日风华的怀念与对青春逝去的哀叹。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惟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怨怀王移情别恋,其无奈之感与梅妃怨唐明皇别情杨贵妃一 般。京剧大师程砚秋演《梅妃》,唱词有“初不信水东流君王他薄幸, 到如今方知道别处里恩新”,言辞虽异,表达的却是同种哀怨。虽然 怀王能“浩荡”其爱而无所顾忌,屈原对怀王的感情却一往情深:   阖中既以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诗人仍是情深意笃,但一厢忠贞却无以抒发,而清高的个性又使 他不屑卷入争风吃醋、尔虞我诈的宫帏之角,终于受到排挤和放逐, 以致积郁难平,投江而死,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而凄美的一页。   屈原作为男宠与文学弄臣的史实至今鲜为人知,即使这份披露也 会超出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理想化的屈原本来就是人为地雕凿 起来的。去掉这些粉饰,真正的屈原仍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历史人物, 更毋宁提他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可以说,如果他没有经历爱情上 的重大挫折,那么《离骚》又会从何而来呢?比如很多学者认为屈原 的学生宋玉把楚辞体推向了颠峰,但这只是从创作形式上作比较。宋 玉养尊处优,其作品曲尽幽意,虽是玲珑剔透,令人玩赏不已,但华 丽之余却是清劲深远不足,在气势上还是比不得其师屈原的。 注:此文参考了天津学者矛峰之《同性恋文学史》。 ────────────────────────────── 【同人心语】 ◆          我的治疗历史            ·黎 明·                还是在我上专科的时候,我就发觉自己有些“不对劲”,但还是 稀里糊涂地过来了,没有什么动向,也不知其所以然。毕业后两年工 作中,随着同事婚嫁的增多,我才看到自己有“病态”。于是便走上 了艰苦的“求治”之路。   最初,我是分至一农村中学教书。由于信息蔽塞,学校只有一本 《山东青年》杂志,我发现其中有“心理医生”这个栏目,于是在没 敢写出地址和姓名的情况下,简短地说了我对异性没有生理需求,而 对潇洒的同性却有冲动这一“情况”,请求他们给我“医药”良方。 几个月后,我的信登了出来,并且下面还有解答:这可能与你独特的 心理历程有关。虽然你强调生理上没有疾病,但微小的一点内分泌失 调都会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既然医学发展到了今天,你又何必讳疾 忌医呢?   我当然不敢去医院,也不知该看什么医生。我只好把这份痛苦压 在心底。   两年后(94年),我考入一所大学进修本科。我进书店、图书 馆查阅这方面资料,但始终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便以为是生殖器 有问题,或许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便解除了对同性生殖器的好感--我 当时这么认为。于是,我便去一家男性专科门诊用男性86-10理 疗仪进行理疗。我当然没有说出心理上的问题。一个疗程后,化了250 多元钱,半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任何起色。医生让我再继续治疗两个 疗程,但我考虑了时间和钱款上皆付不起,不得不悄然离去。以后又 私自到药店买了成都一公司产的“阴茎增倍保健裤”,但用后毫无效 果,心理压力就愈加沉重。   今年4月,我又一次下了决心,来到省立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坐 诊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医生。我吞吞吐吐地含糊表达出了我的心理 困惑。她解释说:“你只是有些移情,要多考虑些实际和以后的婚姻 问题,你还得成家,不能让其发展下去,注意调整一下。”她的一番 话后,我也努力使自己有所改变或不去想它。但每当生理上无法满足 的冲动袭来,我便是更加苦不堪言,夜里常做恶梦,有时在大叫声中 惊醒。   十月份,我买到了一本书《性知识精华》--一本翻译作品,其 中有一章关于同性恋和双性恋的问题,但过于笼统,不是很详细。见 它序言落款有“中国性学会(筹)主任委员/国家新闻出版署淫秽出 版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王 效道”字样,于是,我就试着给王教授写了一封挂号信,详细说了我 的成长经历和面临的困境。值得我感谢的是,很快我便收到了王老师 的回信。他虽然没有对这一现象做解释,但却让我去找三位教授:一 个是我们学院的女教授,一个是山东医科大学的教授,另一个是铁路 医院的教授。我们学院的,又是女的,我没有勇气去找。试着给另外 两个去了信,其中一位回了信,让我去看他的专家门诊。当我在等他 们复信时,我又买到了张北川老师的《同性爱》一书。书中介绍了治 疗的方法,我才去了那个专家门诊。但当我说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时, 我见那个专家有些惊愕。我不由得有些心寒。他给我开了两张化验单, 一张查染色体,另一张查FSH、LH(性激素)等。同时让我去找这个医 院的一名心理医生会诊。其时,我通过张北川书中内容,已多少有些 了解,便没有去做抽血检查。在等待看心理医生时,无聊中突然发现 一本《青年心理咨询》杂志。这是我在书摊上第一次发现这种杂志。 为了打发时间,我就买了一本,正巧看了一篇毛磊写的介绍中国热线 发展的文章,其中一段是:“相当一部份心理医生将同性恋视为病态, 因此心理治疗有时反而增加同性恋者内心的混乱和痛苦。”   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我上了公共汽车,逃似地离开了这家医院。 ────────────────────────────── 【爱知行动】 编者按:以下是《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最近收到的两封来自中国大陆 的读者来信,信中提出的问题是很多同志所共同面临的。我们欢迎读 者们对此展开讨论。 ◆来信之一: 尊敬的编辑们:   我是来自中国大陆内地的一位29岁的男同志,我昨天在没有办 法的情况下,在我的家人(父母、姐姐、哥哥、姑姑们)面前“亮相” 了,公开了我的同性恋身份,以及和我在一起生活至今已有7年的恋 人。难过、尴尬、内疚、委屈涌上我的心头,事后我感到很疲惫却又 很轻松。   由于国内的封闭,他们对同性恋了解甚少,且很片面和歪曲。我 对他们进行解释:这是天生的,由不得我,我很不幸!希望他们理解, 不要干涉我。他们表示一定的理解,并检讨了自己以前对我关心不够, 以后要给我更多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但又希望能够对我进行“治疗”, 如有可能希望我配合!   我选择性地给他们看了几期《桃红满天下》,但他们还是对“先 天”的论断表示怀疑,并希望我能够克制自己!把“精力多放在事业 上,来转移一下”。我很难过,不由地想起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资料 或建议?   请帮帮我!!                       李兵 ◇回音之一: 亲爱的李兵,   知道你的事情我一样的难过,因为我刚刚经历了类似的事情,但 比你好些。在春节里,母亲和我谈论婚姻时(不是针对我的),我不 注意就把我不打算结婚的事说了(但没有明确说是因为我是GAY,只是 说,我不能接受婚姻,如果不结婚我会过得更好),原来想,说了就 说了,迟早总是要说的,先提起过,将来也不至于令他们太感到突然。 但是我错了,我没有想到父母的反映比想象中的强烈(母亲第二天又 把这事和父亲说了),可我不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了他们也不理解 呀!第三天,我提前就离开了家,回城里了。几天后,我哥给我打电 话,又是专门提这事,我说,如果就为这事,我就挂电话了。挂了电 话后,心里却说不清是什么滋味,想了想,给我哥写了一封信,说了 很多,只差没说我是同性恋了,我希望他能理解并帮助我,帮助我处 理和家里产生的这个矛盾。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呀!信写好后,我看了几遍,最后决定还是不寄出去,因为我不敢把 最重要的几个字说出来,这样的信,圈里人谁都看得懂,但局外人看 了有可能更糊涂,还以为我的生活发生了其他一些变故,因为他们不 会往这方面去想。看来,我只有对父母撒谎了,我给父母亲写了一封 信,说我当时纯粹是胡言乱语,年轻人容易冲动,想到哪就说到哪, 请他们不要在意,我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请他们原 谅。   看着这封信,我感到挺心酸的,当我和母亲说我不结婚时,母亲 说,人总有个生老病死,你不能一个人过一辈子呀,我真想对他说, 妈,我不会一个人过一辈子的,可我不能说呀……母亲又说,早知如 此,就不该让你去念书了也许你就不会这样的。是呀,我自己何尝没 有这么想过,如果不认识自己,不知道何为幸福,也就无所谓痛苦了, 不是吗?我们真的就活得这么累?要么接受父母的安排,让他们“幸 福”,牺牲自己要么“叛逆”,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其实父母的幸福 不正是因为看到子女幸福吗?而他们得到“幸福”时,我们并不幸福, 这是他们所愿吗?这样他们得到的幸福是否有价值呢?毕竟他们已是 晚年,而我们的路还长,难到我们要因此生活在活的地狱中吗?   我要“叛逆”!但无论如何我仍然爱他们,毕竟他们生我养我。 我不知道这个矛盾会如何解决,我只能先骗他们了。外人的偏见我可 以不理会,可以鄙视它,可家庭不行,家庭的理解对我们实在是太重 要了!                       Johnny ◇回音之二:   不要太着急,凡事总有一个过程。况且即使你认为作为Gay不是你 的过错,也应该给你的父母一个机会去表达他们的爱心,对他们希望 的“治疗”,如果你能忍耐,实际上也是对父母的安慰,毕竟他们是 你的父母。你既然有勇气站出来,就会有勇气面对挑战,凡事只能靠 你自己,上天给予你的一切,已经足够你应付这一切了。                       李库 ◇回音之三: 李兵,您好!   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处境。你的来信提出了 一个许多同志面临的困境。”亮相”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因为它不 仅牵涉到你本人和你的恋人,也关系到你的父母与家庭其他成员。正 因如此,如果有矛盾和隔阂造成,也需各方努力加以调和与解决。   由于国内环境的闭塞,加上这方面的信息流通不多,路人所闻都 是对同性恋者的误解,所以你父母对此感到不安是可以理解的。对于 父母来说,他们希望下一代能过上不受外部骚扰的幸福生活,因此接 受子女的同性恋倾向并不是顷刻的易事,所以我想你要给他们时间, 不要强求他们过快地适应你的坦白。说到底,他们对你的担心正是爱 护的表现,我相信你能对他们表示理解,所以不要因为他们的顾虑而 疏远他们。相反,你应该更加努力地接近他们,使他们看到你是个成 熟自立的男儿,这样既有利沟通,同时也会减少他们对你的担心。   我想你也应该从另一方面体谅你父母的苦衷。他们现在可能正在 扪心自问,他们对你的抚养究竟错在哪里,以致你成为现在的你。对 于他们来说,这种思考本身就是羞愧的表示,你可以慢慢让他们理解, 他们对你的抚育并没有错。你仍是你,“亮相”并没有改变你的为人 和你的孝心。   我们每人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很多美德,做人最重要的是正直与诚 实,而你的“亮相”正是因为你希望对他们表示诚实,希望与家人拉 近距离,让他们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很多同性恋者不敢对父母表明倾 向,是因为怕伤害他们。父母如果年岁已高,“亮相”只能使他们在 焦虑中度过余生的话,那么严守内心秘密使父母安心度过晚年,也不 失是个令人理解的选择,特别对那些不是经常与父母接触(比如在外 地工作)或者有足够的自信抵挡外界的压力(如经济上已经独立)。 但很多同志也因此在内心觉得与环境(包括家庭在内)格格不入,比 如从抵抗父母催促结婚到最后造成两代间情感的对抗,这对于维持和 睦的家庭气氛会产生负面影响,且不提很多同志因此过不上愉快的个 人生活。然而,亮相与否,这种犹豫本身就是孝心的体现,我想你的 父母与家人也会感觉到这一点。   关于“治疗”同性恋,这在国内外已经被证明完全是无用功。所 谓治疗“成功”的,都是些双性恋人士希望压抑对同性的欲望,从而 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对异性没有兴趣,再治也是没有用 的。再说除了社会强加的偏见,同性恋究竟不体面在哪里呢?我们也 可以简单地试想一下,以同性恋者所承受的歧视与社会压力(比如象 你现在所面临的),谁会心甘情愿“选择”当一名同性恋者呢?   关于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国外生物学的研究已初步表 明了“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所以后天说的论点已越来越站不住脚, 比如在美国“治疗”同性恋的机构都是些与科学完全脱钩的基督教会, 除此以外已经几乎找不到“治疗”同性恋的医生。主办《桃红满天下》 的研究会与国内的精神卫生界有着稳定的联系,即使有一些从事“治 疗”同性恋的医生对于“治疗”的效果已越来越有怀疑。虽然国内还 有阻力反对把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但同性恋在中国迟早会被非病 理化(与大陆具有相似文化与传统背景的日本、台湾与韩国等地已经 这么做),因为这是科学的方向。   不管一个人的性倾向如何,多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总是对的。看到 子女成正直有为,每位父母都会感到欣慰,对于你来说,这也是个弥 补裂痕的方法。   我很钦佩你的勇气与坦诚,并相信如果你父母理解你幸福的真正 归宿的话,会接受你并给你支持的。我会把你的困难转告一些朋友, 相信他们也会给你支持的。   祝你爱情幸福,全家和睦,新春愉快!                     二言                   九八年二月六日 ◆来信之二: 尊敬的编辑大哥和大姐们:   我是一个在地处中国东北一所大学的经济专业学习的男学生,24 岁,还算帅气。由于我所在的城市比较封闭,政府和公众人们对同性 恋知之甚少。一方面,没有供同性朋友活动的良好社团和场所;另一 方面,我却经常受到来自社会上低层次同性恋者的性骚扰,甚至遭到 强奸却无法向任何机构或任何人投诉或寻求保护。我现在每天生活在 极压抑的情绪中,终于有勇气向你们求助。我向往将来能到同性恋活 动发展好的城市生活和工作,如:香港等地。这个愿望能否实现关系 到我一生的幸福。请告诉我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愿望?我有非常突出 的中文写作成绩、比较好的电脑操作技术、公共关系工作所需的良好 形像和表达能力。能否帮助我联络到香港、东南亚或美国的华人机构 工作?或者您们有更多更好的建议?   无论如何请在百忙中能给我复信。   祝新春快乐!                     chenboy@mailcity.com *:如有读者希望对该来信者提供帮助,本编辑部可代为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