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        ≡≡≡ 新 ≡ 语 ≡ 丝 ≡≡≡      |明| ※          (NEW THREADS)        |小| ※                               |史| ※           1997/01  增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等方 ※ ※ 面稿件,目前设四个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露集】(诗 ※ ※ 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小品)和【网萃】(中文网 ※ ※ 佳作选)。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版专题增刊。本期一月号 ※ ※ 增刊——文明小史于一月五日出版。                ※ ※                                 ※ ※※※※※※※※※※※※※※※※※※※※※※※※※※※※※※※※※※※ 图雅:最后的时刻 四月:卡丹与三次方程 方舟子:孟德尔的幸与不幸 阿饥:吐血之局 力刀:从神话故事到辉煌的现实 --器官移植医学发展小史 ※※※※※※※※※※※※※※※※※※※※※※※※※※※※※※※※※※※               最 后 的 时 刻              ·图雅·   1512年,一群法国兵攻入了意大利博利斯镇。镇上的人都逃空了,只在 一堵墙的后面发现了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于是发生了类似电影里鬼子进村的一幕:   “你跟这儿藏着干吗呢?”法国军官问。   少年低着头,不说话。   “说!”   “自己看去,”少年偏了一下头,眼睛里有嘲笑的光芒。军官看过去,发现 墙根有一片湿。他勃然大怒,一脚踢过去:   “真他妈的野蛮民族!”他把刀抽出来了,“镇上的大人都藏到哪儿去了?”   “操你妈。”少年说。   “你说什么?”军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是说,操你们法国兵的母亲。”少年咬文嚼字地解释。      军官一刀劈了下去。   这个顽强的少年就是数学家尼可罗·方台纳(NICCOLO FONTA NA,1499-1557)。那天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一条狗。法国 人在他的脸上砍了一刀,血流了一地。那条狗偶然走过来,在他的脸上舔了一阵 子。狗的吐沫有杀菌的功能,因此伤口没感染。但是伤好之后,他脸上落了个可 怕的大疤,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可这没准也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数学家。他不怎 么说话,老想。   命中注定,方台纳将在二十多年后受到一次严重的挑战。1535年,刚过 了年没多久,意大利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新闻,数学家费奥(Antonio  Fior,1506-?)挑战数学家方台纳。   那时方台纳已经成了数学教授了,在意大利很有名气。虽然16世纪的名气 也就是会开个方,会做点几何应用题什么的,可你必须知道那个时候在意大利当 教授不轻松。老有人跟你犯葛,也就是挑战。怎么挑战呢?出难题。谁都能出。 保不准谁哪天高兴了,就能给你出一道刁钻古怪的。你解出来当然好,解不出来 ,对你的名声可就有影响了。幸亏有一点还公平,谁要给你出题,你也可以给他 出,你解不出不要紧,只要对方也解不出,丢脸就是共同的。因为有了这么一条 ,平常无理取闹的也还不太多。   可这次非同小可,挑战的对方是费奥!他的老师费罗(Scipione  Del Ferro,1465-1526)很厉害!虽然他死了,可他的学生 必然也是很了得的。但是方台纳这个人有进无退,他接受了挑战。题目一共三十 道,限一个月之内,找出下面式子里的X各得几:       X^3+5X=6       X^3+2X=19       X^3+7X=48       ……   你从这些方程里能看出什么吗?不错,所有三十道,都是:某数乘X的三次 方+另一个数乘X=第三个数。简单点说,就是              X^3+MX=N, 其中M,N都是已知整数。这在数学上叫做三次方程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一般形 式”。这三十道题,你能解一道是没用的,你得会解这个“一般形式”,或者能 找出一个“一般解法”,也叫“算法”。问题是,方台纳并不知道这个一般解法 。翻遍了所有的数学手册也没找到。一气之下,他也给费奥出了三十道特别不近 人情的。然后,他便埋头推导起来。他的桌子上很快堆起了大量画得乱七八糟的 纸和只咬了几口的皮萨。   时间一天天过去,桌子简直成了个垃圾堆积,推导却毫无进展。那么费奥的 桌子又怎么样呢?他的桌子十分干净。不是因为他爱清洁,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 去做方台纳出的那三十道题。没事他就绕到方台纳他们家附近去侦察一下,每当 他看到方家灯火通明,他就忍不住想乐。   要知道他这次出题的原因,还得谈到他的老师。七年前那一天,老师派人把 他叫到病床边,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都二十二岁了。我平常看你不怎么做 作业,净到外边玩。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费奥到了这个关头也说不出话来了。 老师叹了口气,从枕头底下拿出一张纸,说:我也帮不了你什么忙了,师徒一场 ,我把这个给你吧。记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别拿出来用。   这张纸上,就写着上面那道方程的一般解法。费奥把老师的话记了六年,到 了第七年,他给忘了。别的数学家都挺有成绩的,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出来, 老这么呆着太没面子了。于是他决定把他的秘密武器拿出来,而且,出手的进攻 目标是很有名气的方台纳。如果跟方台纳打成平手,他的行情自然会涨上去。他 毫不怀疑这个结果,所以对方台纳的题他看也不看。      二月十四号,比划的结果出台了。完全出乎费罗的预料,方台纳解出了所有 三十道题,而且公布了一般解法。而他自己连一道题也没解出来。对方台纳教授 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他的大疤放着光,跟垂头丧气的费奥亲切握手,然 后转过身,对着鼓掌的人群大声宣布:可怜的费奥,按照比赛规则,他输给我三 十顿盛宴,我不要了!观众的掌声顿时又响了起来。   今天在任何数学手册上都可以找到X^3+MX=N的解法,可只有方台纳 自己才知道,他曾付出过怎样辛勤的努力。他的解法是最后一天的深夜,比赛的 最后一刻才找出来的。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对困难的回答跟对法国军官的解释一样:富于勇气,而 且井井有条。 (寄自Tuya@CCMAIL.UOREGON.EDU) 卡 丹 与 三 次 方 程 ·四月· 图雅的文章中讲到,费厄用三次方程向方台纳挑战,方台纳大获全胜。象费 厄的老师费罗一样,方台纳发现了三次方程X^3+MX=N的解法后,把它当 作秘密武器,秘不示人。各地的信件象雪片一样飞来,向方台纳询问解法,但他 一概不理。时间久了,人们见他不肯开口,渐渐地来信少了。但是其中有一个人 ,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来信,语气一次比一次恳切,最后说得方台纳也有些心 软了。这个人来自米兰,名叫卡丹(Girolamo Cardano)。从 此,故事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在继续讲三次方程的故事之前,这里有必要讲一讲卡丹其人。 卡丹的一生很不平凡,可以算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他的出生就不一般: 卡丹的父母并不想要这个孩子,他们用尽了各种堕胎药,但始终没有奏效。卡丹 出生的时候又是难产,用他在自传中的话说,是“被硬生生地从母亲的子宫中拽 出来的”。呱呱坠地后又差点夭折,是医生用热酒给他从头到脚洗了一遍,才保 住了性命。 出生就如此艰难,可以想像卡丹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很差。一连七八夜失眠 是家常便饭,心脏、肾脏功能不良,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其他疾病。实际上他的 精神也不完全正常。他经常狠咬自己的嘴唇,狠扭手指或猛掐胳臂上的皮肤,直 到疼得流出眼泪。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样做是因为停下来时的感觉无比舒畅。 健康状况不佳,并不是卡丹仅有的困难。他在帕多(Padua)大学读医 科,以优异成绩毕业,然而米兰地方政府却不发给他行医执照。很明显,他的古 怪性格是不发给他执照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段时间是卡丹一生中的一个低谷。于 是他只好搬到帕多附近的小城萨可(Sacco),在那里行医。一天夜里,他 梦见了一位白衣少女。而时隔不久,他就遇到一位姑娘,和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 。卡丹非常相信梦的含义,所以很快就爱上了这位姑娘并和她结了婚。 卡丹不仅相信梦,还相信占星术,相信可以通过雷雨来预测未来事件。他相 信自己有很多保护神,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和“保护神”说话。 他的另一个爱好是赌博。他在自传中承认自己是个赌棍,天天都赌。好在他 同时利用自己这个坏习惯进行了科学研究,写了一本名叫《机会的游戏》(Bo ok on Games of Chance)的书,在他死后发表了。这是 世界上第一本对概率论做严肃的数学探讨的书。 卡丹在萨可从1526年住到了1532年。他感到在这个小城住下去实在 没有发展前途,就带着妻子和一个儿子搬回了米兰。当然,在米兰他依旧被禁止 行医。但是在这段时间,幸运之神终于开始向他微笑了。 他举办了很多科普讲座,在贵族中以及在知识界都大受欢迎。他的许多著作 ,从医学到宗教到数学,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536年,他发表了一篇揭露 意大利医学界种种弊端的文章,引起舆论轰动,从此他正式获得了行医的权利。 1539年米兰医学院聘用了卡丹,很快他就声名远播。在十六世纪中叶,卡丹 大概是欧洲最有名的一位医生,他所诊治的病人中有著名的红衣主教,甚至教皇。 可惜好景不长,家庭悲剧接踵而至。1546年,卡丹的妻子去世,年仅3 1岁,给他留下两儿一女。卡丹对长子蹇巴蒂斯塔(Giambattista )寄托了极大的希望。蹇巴蒂斯塔很聪明,继承了父亲在医学方面的天赋,在帕 维亚(Pavia)获得了医学学位。1557年,蹇巴蒂斯塔不顾父亲的反对 ,和一个女人结了婚。事实证明这是一桩不和谐的婚姻。蹇巴蒂斯塔的妻子生育 了三个孩子,但是她说,没有一个是蹇巴蒂斯塔的。蹇巴蒂斯塔愤怒已极,用毒 药毒死了妻子。卡丹在儿子以谋杀罪被捕后,四方奔走求告,指望以自己的名望 为蹇巴蒂斯塔免去死罪,但终于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着爱子被送上了断头台。 祸不单行,不久他的小儿子也学了坏,沦为地痞,迫使卡丹几次亲自将他送进监 狱。 1562年,卡丹离开米兰,接受了波隆纳(Bologna)大学的一个 医学职位。他带着蹇巴蒂斯塔的儿子法西奥(Fazio)赴任。法西奥并不是 他的亲孙子,但对老年的卡丹来说,这孩子给他带来了他的亲生子女所没能带来 的亲情。 新的环境并没有给卡丹的生活带来安宁。当时意大利的教会正在极力反对欧 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对各种“异端邪说”的惩罚非常严厉。卡丹在1570年 被捕入狱,罪名之一是他曾写过一本书,书中介绍了一位反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令人惊讶的是,在朋友的努力下,卡丹不仅后来获释出狱,还去了罗马,接受了 由教皇亲自颁发的一份养老金。 1576年9月20日,经历了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的一生,卡丹在平静中 去世。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卡丹的一生非常富有传奇性,又充满了自相矛盾。 他是个高产的作家,他的著作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有科学,也有非科学。他 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的理性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又带有强烈的中世纪迷信色 彩。一个世纪以后,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总结道:“卡丹是一位有很多 缺陷的伟人;假如没有这些缺陷,他将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接着讲三次方程的故事。1535年,方台纳击败费厄之 后,卡丹一次又一次地给方台纳写信询问解法。方台纳严辞拒绝,并说自己准备 将来就这个解法写一本书。卡丹一开始很生气,但后来改变了策略,用恳切的语 言请方台纳到米兰作客。1539年,在方台纳作客期间,卡丹以基督教徒的身 份起誓,至死也要保守秘密,绝不向他人泄露。方台纳受了感动,于是把方程X ^3+MX=N的解法告诉了卡丹。 不久以后的一天,一个叫费拉里(Ludovico Ferrari)的 年轻人来到卡丹家,希望找一份工作。卡丹把他收下做了仆人,但是很快发现这 个孩子特别聪明,于是主仆关系迅速转变为师生关系。卡丹给费拉里讲了方台纳 的解法,然后两人一起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对最一般的三次方程:X^3 +bX^2+cX+d=0,卡丹找出了解法;然而他的解法依赖于把一般方程 简化成X^3+MX=N的形式,而由于对方台纳的誓言,卡丹自己的发现也不 能发表。同时,费拉里发现了四次方程的解法。这是代数学的一个巨大的进展, 但是这个解法需要把四次方程简化为一个相关的三次方程来解,所以碍于卡丹的 誓言,仍然不能发表。师徒二人手中掌握着当时代数上最重要的发现,却不能发 表,其心情可想而知。 1543年,卡丹和费拉里来到波隆纳。他们找到了费罗的手稿,其中就有 X^3+MX=N形式的方程的解法。对于卡丹来说,这无疑解除了誓言的约束 ,因为这个解法来自费罗,而不是方台纳。至于费罗的解法和方台纳的解法一模 一样这个事实,卡丹就假装不知道。 1545年,卡丹发表了他的数学名著《伟大的艺术》(Ars Magn a)。卡丹认为代数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这本书共有四十章。在书中,他介 绍了不同形式的二次和三次等多项式方程的求解方法。第十一章讲的就是X^3 +MX=N形式的方程。在这一章的开头,卡丹写道:“三十年前,费罗发现了 这个解法并在后来教给了费厄。费厄向塔塔格利亚挑战,使塔塔格利亚有机会也 发现了这个解法。他在我的恳求下把解法告诉了我,但没有讲它的证明。依靠这 些协助,我证明了这个解法的正确性。这个问题难度极大。” 塔塔格利亚就是方台纳。方台纳从小面部受伤,说话受影响,因此得了个外 号“塔塔格利亚”(Tartaglia),意思是“结巴颏子”。后来他以塔 塔格利亚出名,其本名“方台纳”却很少被提起。 虽然卡丹在书中说明了塔塔格利亚的贡献,塔塔格利亚却不满意。他指责卡 丹是个骗子,违背了基督教徒的神圣誓言。卡丹本人对这些指责采取高姿态,并 不反驳;但是他的弟子费拉里对塔塔格利亚进行了猛烈的反击。费拉里反过来指 责塔塔格利亚抄袭费罗的结果。双方来来往往地互相指责,对立逐渐升级。15 48年,塔塔格利亚来到米兰和费拉里进行公开辩论。卡丹没有出场,塔塔格利 亚利用这一点攻击卡丹,说他是因为心虚。这场辩论最后发展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双方动了手。费拉里占有地利人和之便,所以最终塔塔格利亚能够得以生还, 都属侥幸。 至此,三次方程的故事算是告一段落。现在,三次多项式方程的根式解的公 式,一般称为“卡丹——塔塔格利亚公式”。最后值得一提的是,1824年, 年轻的挪威数学家阿贝尔(Niels Abel)证明了五次和五次以上的多 项式方程不存在根式解,给多项式方程的求解问题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本文根据William Dunham所著《天才之路》(Journey  through Genius)编译。其他参考文献: Girolamo Cardano, The Great Art, translated by T. Richard Witmer; Howard Eves, Great Moments in Mathematics (Before 1650); Isaac Asimov, Realm of Algebra.】 1996年4月14日凌晨于橡树屯 (寄自wang@math.psu.edu) 孟 德 尔 的 幸 与 不 幸 ·方舟子· 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之后,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 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 种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 。在1872年,达尔文写道: “遗传的定理绝大部分依旧未知。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 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 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 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六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 的生物学家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了。他就是格里果·约翰 ·孟德尔。 孟德尔于1822年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现属捷克)乡村一个贫穷的农民 家庭。非常幸运的是,那个小乡村在当时开办了一所小学,孟德尔即在那里受到了 启蒙教育。年轻的孟德尔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他 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教育后,进了奥尔姆茨(Olmuts)的一所大学,家 境的贫寒却迫使他无法在继续深造。他的一名物理教授曾经在布尔诺的一家修道院 呆过,他向孟德尔建议不妨步其后尘。当一名修道士可以解决饭碗问题,而且当时 的修道院有浓厚的学术气份,许多修道士是学者和老师,在那里也可以继续学习。 1843年,在这位教授的推荐下,孟德尔成为布尔诺修道院的一名见习修道士。 孟德尔做为一名修道士的成绩却乏善可陈。做为一名修道士,要经常到医院安 慰病人,但是孟德尔对别人的痛苦过分敏感,每一次探视病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 磨。修道院院长不得不为他另找了份工作,把他派到当地的一所学校去当代课教师 。他非常喜欢这项工作,也干得非常出色。他决定实现其儿时的理想,去维也纳参 加国家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可惜,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他没能通过考 试。他回到布尔诺,继续当了五年备受欢迎的教师,然后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 学,为下一次的考试作准备。他在这所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大学进修了两年,学了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植物学,熟悉了各种实验设备和方法,打下了相当扎实 的基础。进修完之后,他再次参加了教师考试。一切都非常顺利。最后考的是植物 学。他是农民的儿子,也非常喜欢植物学,自认为非常熟悉植物,对植物学教授的 一些看法不敢苟同。两人发生了争执,结果是植物学不及格。他的教师之梦破灭了。 但是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植物学教授是错误的。他要证明这一点。回 到布尔诺后,他说服了修道院院长,在修道院的花园中划给他一块地方做植物的杂 交实验。这块二百平方米的小小的实验田,成为了遗传学的诞生地,做为遗传学的 圣地至今仍被保留着。 当时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 说。但是孟德尔所受到的物理学教育却使他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设想了一个假说, 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 他的假说是,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靠传递基本因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基因 ”)来实现的,而性状的分布能够被相当精确地预测。他选择了豌豆杂交实验来验 证这个假说。在他之前,已有很多人做过杂交实验研究遗传机理,但是他们选择的 植物都存在极其复杂多样的性状,无法得出明显的结果。孟德尔选择豌豆,是一个 非常聪明的选择。豌豆的不同品种有着一些非常显著的不同性状,有的高,有的矮 ;有的结黄色种子,有的结绿色种子;有的结饱满的豆荚,有的结有皱纹的豆荚等 等,孟德尔从中挑出了几对性状进行深入的研究。豌豆的花结构也使孟德尔能够仔 细地控制其受精。豌豆是雌雄同花的,孟德尔如果想得到纯种,就让豌豆自花传粉 。而如果他想做杂交,可以把一朵花的雄蕊去掉以避免自花传粉,然后让雌蕊接受 所选择的种株的花粉。 孟德尔首先研究一对性状,比如圆形种子和皱形种子的遗传。如果让结圆形种 子的豌豆和结皱形种子的豌豆杂交(我们把它们叫作母本P),产生的第一子代F 1会是什么样的呢?按照“常识”,父母的性状会融合起来传给子代,比如黑人和 白人结婚后生出的儿女的肤色就是不黑不白的,所以这F1结出的种子也该是介于 圆形和皱形之间了。但是孟德尔得到的却全部是圆形的种子。孟德尔说,这是因为 圆形种子这个性状是显性的,而皱形种子是隐性的,它们的后代就只能表现出显性 性状,也就是圆形的种子,性状的遗传并不融合。但是隐性性状并没有从此消失。 孟德尔让F1相互交配,产生了第二子代F2,结果皱形种子又出现了。孟德尔把 F2结的种子收集起来,算了一下,共得到5474颗圆形种子和1850颗皱形 种子,比例大约是3比1。 孟德尔这么解释这个实验结果:每一个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单位(为表达的方便 ,我们改称现代术语“基因”)控制,分别来自父母。在每一个配子(卵子和精子 )中只有一个基因,受精形成合子后才又恢复到一对。在母本P中,结圆形种子的 有一对相同的基因,我们把它们称为SS,而结皱形种子的则为ss。SS产生带 S的配子,ss产生带s的配子,二者结合后生成基因型为Ss的F1。由于S是 显性基因而s是隐性,F1的性状(表现型)就是圆形种子。F1产生S和s两种 配子,相互交配的结果,会产生三种基因型:SS,Ss和ss,比例是1:2: 1,由于SS和Ss都结圆形种子,圆形种子和皱形种子的比例就成了3:1了。 怎么验证这个解释呢?孟德尔想:如果我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在F2那些结 圆形种子的,实际上有SS和Ss两种基因型,比例是1:2,如果让它们互相交 配,三分之一(SS)会只生成圆形种子,而三分之二(Ss)则象它们的父母F 1,会同时生成三倍圆形种子和一倍皱形种子。孟德尔做了这个实验,果然得到了 预测的结果。但是孟德尔还不放心,他又设计了这么个实验:让F2中结圆形种子 的去跟结皱形种子的杂交。如果象他所想象的那样,F2圆形种子中,三分之一是 SS,与皱形种子(ss)杂交,会全部产生结圆形种子的后代(Ss);剩下的 三分之二是Ss,与ss杂交,后代会有一半结圆形种子(Ss),一半结皱形种 子(ss)。实验结果也正如孟德尔所预测的。孟德尔总共研究了七对性状,都得 到了相同的结果。这样,孟德尔的假说就被证实了,它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 因控制的,在产生配子时,这一对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这就是孟德尔第一定 律,也称为分离定律。 孟德尔接下来研究两对性状的遗传。他已经知道圆形种子和黄色种子都是显性 的,而皱形种子和绿色种子是隐性的。让结圆形、黄色种子的豌豆(SSYY)和 结皱形、绿色种子的豌豆(ssyy)杂交,产生的F1都结圆形、黄色种子(S sYy)。让F1相互交配,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有两种可能。如果这两对 基因是相互连结在一起的,只产生两种配子SY和sy,那么,就象只有一对性状 一样,F2就只有两种表现型:圆形黄色种子(SSYY,SsYy)和皱形绿色 种子(ssyy),比例是三比一。但是,如果这两对基因是相互独立的,F1( SsYy)就能产生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SY,Sy,sY,sy,相互交配的 结果会有九种基因型和四种表现型(圆形黄色,圆形绿色,皱形黄色,皱形绿色) ,计算的结果表明这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会是9:3:3:1。这正是孟德尔的实验 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孟德尔认为,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性状的基因是相互独 立的,在配子中随机组合,这就是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八年过去了,孟德尔觉得应该向世人公布他的发现。1865年,孟德尔向本 地科研组织“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的成员宣读了论文。结果令人失望:没有 人提问或加以评论。他们不能明白生物和数学怎么可以扯到一块,他们也完全不能 理解这位修道士浪费了八年时间究竟都在做些什么。第二年,孟德尔的论文按惯例 登在了学会的学报上,并随着学报被送往欧洲一百多个大学和图书馆。但是有谁会 去注意一个地方组织的学报呢?孟德尔自己是知道这个发现的重要性的,他在收到 论文的单行本(共四十份)后,就分寄给世界各地著名的植物学家,试图引起科学 界的注意。但是有哪一个植物学家会去理睬一位业余研究者的成果呢?在绝望中孟 德尔给当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拿戈里(Karl von Nageli) 写了许多封信,希望能够 引起这位大植物学家的重视。过了很久,他终于收到了拿戈里的回信。拿戈里告诉 孟德尔,他的实验还仅仅是个开端,不能轻易得出结论。他建议孟德尔改用山柳菊 (拿戈里喜用的研究材料)重复这些实验。在敷衍了事地回了这封信后,拿戈里就 把孟德尔置之脑后。差不多二十年后,他出了一本有关植物遗传的大部头学术著作 ,总结了他所知道的有关植物遗传的所有实验,唯独没有一个字提到孟德尔。 孟德尔却认真对待拿戈里的建议。然而这是一个糟得不能再糟的建议。山柳菊 完全不适合于做杂交实验。它与豌豆不同,不具有明显的可追踪的性状,存在着无 数的变异。它有时候行有性繁殖,有时候则行无性繁殖(当时无人知道这一点)。 而且,它的花非常小,如果想要去掉雄蕊避免自花传粉,极其容易使整朵花受到损 伤,或者雄蕊的花粉会不可避免地掉到了雌蕊上。孟德尔花了几年时间用于研究山 柳菊,一无所获,不得不放弃了。 在1868年,孟德尔被选为修道院院长,从此他把精力逐渐转移到修道院工 作上,最终完全放弃了科学研究。这一年他才四十六岁,当修道院院长显得还太年 轻了。在当时,修道院院长死后,政府就会派人来查账并课以重税。正是由于这个 原因,修道院倾向于选举较年轻的修道士当院长。1874年,奥地利政府颁布了 一项严苛的税法。孟德尔认为新税法不公平,拒绝交税,花了大笔的钱与政府打一 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其它修道院的院长纷纷被政府收买,屈服了,只有孟德尔坚拒 政府的威胁利诱,决心抵抗到底。结果可想而知。法庭判决孟德尔败诉,修道院的 资金被没收了。修道院的修道士们也背弃了孟德尔,向政府妥协。孟德尔的身心完 全垮了,在孤独地对抗政府十年之后,于1884年去世。 前面说到,孟德尔的论文随着《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学会学报》被送往一百多 个大学和图书馆,在那里与灰尘为伍,无人理睬。在现在我们查阅相干的科学文献 ,用的是计算机检索,而在从前,则主要靠文献目录。在1881年,德国学者编 了一本植物学杂交论文的目录,力求无所不包,孟德尔的论文也因此很幸运地被列 了进去,并最终导致了在1900年,被三位生物学家同时发现。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斯。在1877年,他曾经到英 国拜访达尔文,与老人有过一次长谈。这一次的朝圣使他专心致志于解决当时进化 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遗传机理。象孟德尔一样,他以植物为研究材料,不过他 用的是月见草。他种了二十年超过五万株的月见草,从中发现了新种。他认为这些 新种是由于“突变”导致的,并认为突变是产生变异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知道,他 所发现的这些新种并不是基因突变,而是染色体畸变所致,不过他仍然被视为发现 基因突变的第一人。在认为自己已发现了变异产生的原因之后,他就转往研究性状 的传递问题。到了1900年,他认为自己已发现了遗传定律,写成论文,一式两 份,分寄法兰西科学院和德国植物学学会。法语版的论文先登了出来,德国植物学 家柯灵斯(Karl Erich Correns)读了以后,发觉实际上就是孟德尔所发现的定律, 就给德弗里斯寄去了一份孟德尔的论文。德弗里斯赶在德语版论文出来之前,匆匆 忙忙在论文中加注了孟德尔的论文,但是声明“在实验就要全部完成并已得出结论 后,我才读到了孟德尔的论文”。我们现在知道,至少在一年前,很可能是两三年 前,德弗里斯就已经读到了孟德尔的论文。在那以前的论文中,德弗里斯把遗传机 制设想得过于复杂,因此得到的实验结果总是不对头,只有在读了孟德尔的论文后 ,他的实验结果才出现了那个神奇的3:1比例。 柯灵斯也在做植物杂交的实验,在德弗里斯之后也赶紧发表了实验结果。当然 ,在论文中他提到了孟德尔,但是象德弗里斯一样,也声明是在自己独立地发现了 遗传定律之后才读到孟德尔的论文的。柯灵斯是拿戈理的学生,也许很早就已从老 师那里得知了孟德尔的工作。如果不是柯灵斯的揭发,弗德里斯不会提到孟德尔, 但是如果柯灵斯抢在弗德里斯之前,他大概也不会提到孟德尔。但他们万万没有想 到的是,在奥大利亚有一位植物学家丘歇马克(Erich Tschermak) 也在做类似的实 验,并在几星期后发表了论文。这时候孟德尔的名字已经传开来,丘歇马克在论文 中引用了孟德尔,但是同样声称自己先独立地发现了遗传定律,然后才去验证孟德 尔的实验。 很可能,在德国那本文献目录出来后不久,这三个人就都读到了孟德尔的论文 。不管他们承不承认,不管他们发表论文的动机如何,这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在一 年之内同时发表论文宣扬孟德尔,使孟德尔定律很快引起了生物学界的重视。生物 学界掀起了验证孟德尔定律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广,孟德尔定律的局限性 也被一一发现了。 我们现在已知道,生物性状的遗传并非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把红花金鱼 草(RR)和白花金鱼草(rr)杂交,得到的第一子代F1(Rr)开的是粉红 色的花,看上去似乎是父母性状的融合。但是基因并没有融合,让F1自交,得到 的F2会有粉红花、红花和白花,比例分别是2:1:1,仍然符合孟德尔第一定 律(分离定律),只不过杂合体(Rr)的表现型介于纯合体之间。这种现象,在 分子水平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生物性状是蛋白质起作用的结果,而蛋白质是由基因 编码的。在金鱼草实验中,基因R编码一种酶,这种酶能够催化一种反应导致在花 瓣中生成红色色素,而对应的基因r所编码的蛋白质则缺乏这种催化能力。纯合体 rr因此不能合成红色色素,生成了白花。杂合体Rr有一个等位基因编码这种酶 ,能够合成一些红色色素,生成粉红花,而纯合体RR则有两个等位基因同时编码 这种酶,能够生成更多的色素生成红花。只有当一个等位基因能够完全取代两个等 位基因的作用时,才会出现显隐性现象,这是比较少见的。 一个性状也不总是只由一对基因控制,它往往是两对甚至许多对基因共同作用 的结果。比如人的肤色,就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其结果,才出现了子女的肤色是 父母的融合的假象。 孟德尔第一定律是普适的,但是第二定律(独立分配定律)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有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是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时,它们才独立地进入配子 自由组合。如果这两对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它们就会连结在一起进入配子。 我们知道了生物遗传的复杂性之后,再回头来看孟德尔的实验,就会明白孟德 尔是多么的幸运!他研究的豌豆的那七对性状,每一对刚好都由一对基因控制,刚 好都有显隐性现象,而且刚好都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如果他不是这么运气,如果他 碰上的是更常见的复杂的遗传,他就会对实验的结果百思不解,就不可能发现遗传 定律。而如果没有这些简单化的定律为起点,我们也不能进一步了解更复杂的遗传 现象。 (寄自shif@uhura.cc.rochester.edu) 吐 血 之 局 ·阿饥· 历史上下围棋下得吐血的并不鲜见,但一般说起“吐血之局”,指的都是一 八三五年日本赤星因彻七段对本因坊丈和名人的那一局。   故事要从对名人资格的争夺侃起。   在方圆社成立之前,日本的围棋制度跟现在颇为不同。以前,全日本只能有 一名九段,九段又叫名人。做了名人,不但享有种种特权和极优厚的俸禄,而且 所有五段以上棋手的升段都需经他批准,名人就等于棋坛霸主。话说到这里,我 们已经不难想象每天会有多少眼睛盯着那个名人宝座,不难想象想要过一过名人 瘾会有多难了。   一七八八年,第六任名人本因坊察元死了,新一轮名人争夺战又开始了。这 次因为一直没有出现一位棋力能傲视群雄的棋手,争得异常的惨烈,迟迟决不出 个结果,以至于名人棋所门前的台阶静静地积了四十余年的灰尘。这四十年间的 勾心斗角、合纵联横足可以写一部列国,这里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到了一八 三一年,当时日本围棋四大门派之一本因坊门的掌门人本因坊丈和终于说通了幕 府,出人预料地得到了名人的证书。消息传出,一片哗然,其余三大门派都不服 。安井家的掌门安井仙知资格最老,一向以为名人非己莫属。井上家的掌门井上 因硕自觉近年来棋力有涨,做名人的野心自然也随着涨了不少。林家掌门林元美 的棋力比起以上三人要略逊一筹,本来并没有争做名人的念头。相反,在丈和争 名人的过程中,林元美曾经为他出过大力。丈和许诺帮他抢到名人后立即将林元 美由七段提为八段。不料丈和当上名人后立刻翻脸不认人,直接了当地对林元美 说:“论棋力我可以让你两子,连你也升了八段,我这名人还有什么分量?”。 林元美羞愤交加,发誓要把丈和从名人宝座上拉下来。从此,三家联合一致,一 心一意跟丈和作对。   要推翻丈和,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棋盘上打败他。不料这家伙十分的无赖 ,一看到自己局势不利,立刻运用名人的权力宣布封盘,封了之后就再也不提何 时继续下下去。这么搞了几次之后,丈和干脆宣布自己要专心著书立说,不再参 加任何比赛,对于上门的挑战也拒不理睬。反对派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他越是这 么躲,人们越是觉得他心虚。大家四处活动,花了四年时间,终于说动了当时幕 府中最有权势的元老松平周防守,决定在元老家举办一次“名手大集会”,邀请 名人参加。丈和不敢驳元老的面子,同意下一盘“表演棋”。对反对派来说,这 已经足够。这次机会最大的好处是在元老家里下,谅丈和也不敢当着元老的面耍 赖。而且要是元老亲眼看着打败了他,以后的文章就要好作得多。   经过三位掌门仔细商议,决定由井上因硕出马。   井上因硕回家后,坐在棋室里,想着即将到来的大仗,兴奋之余,不由得有 些紧张起来。这盘棋实在是太干系重大了,要赢了,自然立即可以对丈和的名人 资格提出疑问,可要是输了,很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机会了。另外一方面,已经 几年没有坊门以外的人和丈和下过棋了,他现在的水平怎么样,谁也没有底。因 硕正在出神,忽然听见一阵“嗒嗒嗒”的木屐声,紧接着一位瘦弱的青年走了进 来。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赤星因彻。因彻时年二十六岁,二十岁 时棋艺就已在众弟子中脱颖而出,最近两年更有风言风语说因彻的棋已胜过老师 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因硕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和这位得意门生下过一盘完整 的棋了。此时见他进来,突然心里一动,说道:“因彻,咱们来下盘棋吧。”   赤星因彻以为老师要考校自己的棋力,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把老师杀得丢盔 弃甲。井上因硕万没想到这位弟子的棋已精进如斯,实在不敢相信,于是要求再 下一局,第二局因硕更是自始至终毫无胜机。就这样一连下了四局,老师被杀了 个直落四。这四局棋,把个井上因硕输得是心花怒放。   井上因硕竭力抑制住内心的兴奋,过了好一会儿,才一字一顿地说道:“因 彻,老师有件事求你,你无论如何要答应我。”赤星因彻见了老师神情,马上明 白了是什么事,踌躇了一下,随即轻轻地点了点头:“对丈和名人的棋,我去。”   第二天一早,井上因硕带着弟子去拜见安井仙知和林元美,二人都是欢喜不 尽。师徒又去善能降妖伏魔的不动明王前许了愿,就回家闭门斋戒沐浴,养精蓄 锐,静候开仗了。   七月十九日,元老家棋室里人头攒动,早已坐在棋盘前的赤星因彻因紧张而 脸色苍白。宾客都到齐后,丈和在弟子们的簇拥下走了进来。四十九岁的丈和身 躯肥大,跟平时一样脸上毫无表情。   赤星因彻执黑先行。   丈和的棋风和他的为人一样咄咄逼人,下到第12手,丈和使出了当时少见 的“大斜”定式。那时候的日本棋界跟武侠小说中一样,各家各派都有一些不外 传的秘招,临敌之际突然使出,常常可以出奇制胜。“大斜”就是坊门一项轻易 不露的镇门之宝。这个定式变化极繁,号称“千变”,而且其中有极多的欺着、 陷阱,稍一不慎,就要着道(记得在一次的全国比赛中,聂卫平就曾因为大斜而 栽在一个无名之辈手里)。在丈和之前,坊门弟子从来没有对外使用过。   丈和此时祭起这件宝贝,满因为可以让赤星因彻喝一壶了,可他却忘了自己 多年前争名人时早已忍不住用过多次,虽然获胜,却早已给别人窥到了其中关窍 。赤星因彻早就对“大斜”的应对做过一番研究,此时对它的了解,多半已在丈 和之上。第28手,丈和走了一步一间紧逼,这步棋看似严厉,其实是一步欺着 。因彻不慌不忙,一尖一长,转身33手在角下巧妙地一打。这步棋一下,观众 席上传来了交头结耳的嗡嗡声,因彻转头扫了一眼坐在前排的井上因硕,见老师 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嘉许地点了点头。弈到59手,“大斜”变完,局势黑 棋明显占优。丈和用“大斜”挖了一个陷阱,不料却是自己跳了进去。丈和看看 没趣,于是宣布封盘,休息一天,二十一日继续下。   因硕和因彻师徒满面春风走出赛场,扛了一副棋,提着几瓶清酒,到江边租 了一艘船,二人就在江面上一边饮酒一边谈论棋局。丈和则回家召集弟子研究对 策去了。   当时日本的弈风很盛,这盘棋由观局者传出,第二天就成了街头巷尾谈论的 中心。不会下棋的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谁是赤星因彻?”会下的则说:“接 下来60提两子必然,你说61手会下在哪儿?”   然而,世界上的事常常会出人意料,尤其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一 些平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三天,赤星因彻一上来,61手在所有人都没 有料到的下边跳了一个单关,这是一步明显因小失大之着。师徒二人花了一天两 夜的时间想出这么一步臭棋来,实在可以说得上是个不解之谜。丈和则相反,接 连下出了68和70这两步谁也想不到的妙手(这两步棋在日本围棋史上非常有 名,有“空前绝后的妙手”之称)。至此局势骤然改观,等弈到172手再次封 盘时,棋盘上已是白棋看好。   赤星因彻仍然由老师陪着回到船上食宿,师徒各守一张棋盘,谁也没心思开 口说话。因彻就这样眼盯着棋盘一天一夜一动不动,361个格子,每一处都看 了有千万遍,却看不到一个机会。直到第二天晚上,白棋仍然象是铜墙铁壁,找 不出一丝缝隙。因彻站起来揉了揉已经坐得发麻的双腿,扶着舱壁蹒跚走到船尾 ,望着渐渐西沉的明月,听着岸上隐隐传来几声乌鸦“呱、呱、呱”的啼鸣,终 于忍不住落下两行泪来。   第二天因彻竭力求变,怎奈上边一块黑棋还没有安定,右边一块孤棋连一个 眼都还没有。又要做活,又要逃孤,又要破白空,还要抽空攻击左上角一块白棋 ,因彻实在是左支右拙,心力交瘁。而顺风棋正是丈和的拿手,只见他一步比一 步狠,一着似一着凶。弈到246手,因彻看看实在没有指望了,伸手抓起棋罐 盖子里的几颗白子放到棋盘上,张口刚想说“完了”,就觉得嗓子里一甜,接连 几大口血喷到了棋盘上,把全部黑子白子都染成了一色的鲜红。   几个月后,于1835年12月31日,赤星因彻离开了人世。 (寄自snli@oucsace.cs.ohiou.edu) 从神话故事到辉煌的现实 ——器官移植医学发展小史 ·力刀· 器官移植是现代临床医学科学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产生、应用和发展带 动和促进了免疫学,药理学,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的发展研究。 而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进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器官移植的更深入、全面、有效地应 用于临床治疗患各种器官终末性疾病病人。可以说,现今除了头颅和脊髓不能移 植外,全身各器官均可移植置换,甚至多个器官可同时联合移植,使许多以往认 为的“不治之症”得以根治。本文就器官移植医学发展史做一简介,使读者对这 一神奇的学科历史和现状有一些基本了解。 很久以前,人们已经有了对于有疾患和损伤的组织器官莫过于用正常组织器 官替代置换来治疗的朴素思想。这可以从许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传说中发现其痕迹 :公元12世纪以前印度神话故事里讲到Shiva神误砍了其子Kumar的 头,只好将一头犯禁的大象头砍下移植于Kumar的躯体使之复活成为半神半 人的Ganesha。在印度文化中大象具有强壮、长寿、聪慧、真诚、善记忆 等美好特性的哲学意义。大约在诗人荷马和孔夫子时代产生的《旧约》里,Ez ekiel讲到:“我要给予你一颗新的心并赋予你新的灵魂,我要取出你肉体 里的那颗石头心,换成血肉之心。”大约公元前430年,我国有古代传说中的 神医扁鹊曾为俩人互换心脏以治病的故事。而西方在公元348年拜占庭时代, 有用取自尸体下肢移植治疗下肢坏疽的文献记录。我国明清小说里也有器官移植 的故事,如明代小说《肉圃团》里的将狗阳移植于人以增强其性功能和清代蒲松 龄的《聊斋志异》里的盗丽人之头移植于黄脸婆的故事等。 上述的只是神话故事传说而已,在外科史上最早的正式器官移植记载见于公 元2世纪希腊医学教科书对公元1世纪印度外科医生Sushruta用自体皮 肤移植做鼻再成型手术的描述。但真正得到认真研究并实用化则是本世纪初:在 Carrell、Jaboulay、Guthrie等对血管吻合技术的研究 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1902年维也纳的Ullman进行了狗肾的自体、同 种异体和异种移植实验。Jaboulay甚至试验了将猪和山羊肾移植于人。 由于Carrell在血管外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外科手术学进展供献极大,1 912年他被授于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33年乌克兰外科医生Voro noy施行了第一例人同种异体尸肾移植,但失败了。1947年,Hume将 肾移植于病人手臂血管上获得了短期有功能存活,使得这位急性肾衰病人得以生 存。此后,世界各地进行了约百十例肾移植,均因当时对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尚 无所认识和处理而告失败。直到1954年12月,美国外科医生Murray 成功地施行了孪生子间肾移植并获得了长期存活。其后的4年里又有6例获得成 功。至1963年秋,全球共有30例同系(孪生子间)肾移植。从此,肾移植 成为定型的外科手术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在五十年代后期,随着肾移植的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对其他脏器移植手术也 相继展开探索研究。在一系列动物实验基础上,1959年底,美国的Lill ehei施行了首例人同种异体胰腺移植;1963年,美国的Starzl施 行了首例人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Hardy施行了肺移植;1964年,Ha rdy施行了首例黑猩猩到人的异种心脏移植;1965年南非的Barnar d成功地施行了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六十年代中后期,曾有六个单位试验 性地开展过人小肠移植,但均以失败告终,使这一研究此后停顿了近20年。7 0年代,美国的Reitz成功地施行了人同种异体原位心肺联合移植。在60 至70年代,骨髓、胰岛细胞、角膜等组织细胞移植也相继于临床开展。至此, 除大脑和小肠移植未能成功外,人体大多器官组织已可以经手术移植置换。60 年代末,西方国家接受了“脑死亡”的概念:即人大脑的不可逆损伤既为死亡。 改变了几千年来呼吸心跳停止为死亡的观念。这个新概念的接受和法律化为器官 移植获取良好质量的供器官提供了保证。同时至80年代初,新型器官保存液体 的研制成功使器官切取后至手术完成的时间大大延长,增加了手术的安全系数, 并有利于供器官远距离的运送。比如肾可保存达36至48小时,胰和肝脏达1 2-24小时。通过超音速飞机可跨国、跨洲际运送供器官。欧洲和北美均成立 了供器官分配协调机构实行全球合作,通过电脑网络几分钟内可确定某个供体的 最佳接受者。最经济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供器官。可以说这一段时间是移植外科 手术方法学进展迅速、成果显著的阶段。 但是,移植手术技术方法的提高和完善并未能保证术后移植器官的长期有功 能存活,除非是孪生子间的移植。原因在于人不同个体间存在着血型和组织配型 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导致受体对移植入体内的供器官不接受,即免疫排斥反应。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动物和人的各种器官组织移植均以失败告终的最主要原因即 在于此。那时人们对免疫排斥反应尚无认识,尽管个别医生提出个体间可能有不 容性因素导致移植失败的疑问和猜想。解开这个迷的是英国动物学家Peter Medawar。他通过对烧伤病人进行皮肤移植后皮片的病理变化及过程的详 细研究并结合动物实验,发现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成分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对 外来移植物具有杀伤破坏作用。而且这种反应是有特异性地针对移植抗原的炎症 反应——既免疫排斥反应。Medawar和Burnet由于对免疫反应的研 究而获得196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60至70年代人们更进一步认识 到除血型外,人体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物质成分是诱导机体淋巴 细胞识别和攻击外来异物(如细菌、病毒、移植物等)的关键——被称为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MHC)。个体间其MHC的相容或差异的大小决定了移植后免疫 排斥反应发生于否或程度的强弱。孪生子间的MHC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移植后 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人们认识了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既开始寻找各种抑制免疫排斥 反应的方法。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先后用过放射线照射、皮质激素、抗代谢 及碱基化化学药物、抗淋巴细胞血清和球蛋白、手术切除脾脏、淋巴引流、输血 等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和手术方法对抗治疗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取得了不同 程度的效果,使肾脏、肝脏、心脏/心肺移植后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不少病人已 能存活十余年恢复正常人生活。但所有这些方法均有很多副作用,有的甚至是很 严重的、可危及病人生命和移植物存活的毒副作用。这使得医学家们不断努力探 索寻求更好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方法。70年代后期瑞士的Borel发现了 一种从霉菌酵解产物里提取的物质,取名为环孢素(CSA),可以有效地特异 性抑制淋巴细胞反应和增生。经10年的临床试验应用研究证实其抗排斥反应作 用较其他药物强而且副作用小的多。故于80年代末被批准正式注册投入市场应 用。近20年的临床应用CSA结果显示其神奇的效果使得,除小肠移植外,肝 、肾、心及心/肺、胰移植的病人/移植物一年存活率达70-80%,在此之 前仅30-50%。MHC配型好的肾移植存活率则高达95%以上。有不少女 病人术后生了孩子,有的受者术后可滑雪甚至跑马拉松呢!自70年代中期,每 2年要举行一次世界器官移植病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已举行了10届。你能相 信吗:1993年6月,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第9届运动会上,男子百米跑的成绩 是11秒!另外,由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制备出了较抗淋巴细 胞血清和球蛋白特异性更强、毒副作用较小的专门杀伤免疫排斥反应中的重要细 胞成分: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OKT3,其可用来治疗逆转急性排斥 反应,弥补了CSA只能预防不能治疗排斥反应的不足之处。 随着免疫学、药理学、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在研制CSA的经验基 础上,80年代后期日本FUJISAWA药厂又开发了一种新药代号FK50 6,其治疗效果较CSA强10-100倍。这个药的应用使得曾让外科医生束 手无策多年未有进展的临床小肠移植又成功地得以施行并迅速在全世界各大医学 中心开展。至去年10月止,已有180次/170例小肠、肝/小肠和腹内多 器官联合移植的病例报告,一年存活率达70-80%,与目前肺移植的效果相 当。尤其腹内多器官联合移植术使外科手术学发展到几近完美的境地。FK50 6较CSA为优的另一点是其可以以增加剂量来治疗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去年美 国医药食品管理局(FDA)已批准FK506正式注册上市,其商品名为PR OGRAF。由于FK506的强力免疫抑制作用,美国Starzl于90年 代初又大胆地重新开展异种肝脏移植:他把狒狒的肝移植到因严重病毒性肝炎濒 临死亡一时又无法得到人供体肝的危重病人(注:狒狒的肝不会受到人肝炎病毒 的侵害)手术获得成功并使之存活了半年余,术后病人血生化指标多项恢复正常 ,狒狒的肝所产生的多种凝血因子、补体等蛋白酶类可维持病人生命所需。该患 者最后不幸死于霉菌感染。但这例病例为今后利用动物脏器移植于人的异种移植 手术开展打开了通路。目前世界各大医药公司已投资上百万、千万美元用于开发 新的免疫抑制药物,同时开发试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有关基因片段移植到 猪的基因内以培育出新型的猪作为今后异种移植手术供体脏器来源,以解决供体 脏器短缺的问题。随着移植外科手术技术的完善和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欧 美许多国家开展了活亲属供器官的移植术以弥补供体脏器短缺,目前可施行的活 亲属供器官的移植术包括:肾、部分肝、部分肺、部分胰腺、部分脾脏及部分小 肠。其中肾、部分肝和部分胰腺的移植术已占每年移植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 种手术对供体本人的生命危险极小,手术死亡率不到千分之一。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完善、药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新 月异的发展,器官移植医学也必将趋于完善,为人们治愈多种器官晚期终末性疾 病提供安全有效和彻底的治疗手段,以造福于人类。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更加灿 烂辉煌的。 (寄自ghe@surgery.bsd.uchicago.edu) ※※※※※※※※※※※※※※※※※※※※※※※※※※※※※※※※※※※ ※本期编辑:方舟子                         ※ ※审稿:  阿飞、阿毅、古平、灰人、浪人、散宜生、啸尘、竹人    ※ ※联系邮址:方舟子(shif@uhura.cc.rochester.edu, xys@uiuc.edu )  ※ ※发行:  ACT(USENET News Group alt.chinese.text)      ※ ※存档:  Please anonymous ftp the following sites for      ※ ※     GB,HZ,Big5,PS version: uwalpha.uwinnipeg.ca, pub/xys  ※ ※     GB version: msi.umn.edu, pub/hchen/XYS         ※ ※     HZ version: gopher sunrise.cc.mcgill.ca         ※ ※     PostScript: csrd.uiuc.edu, pub/misc/zzhang/xys     ※ ※     WWW: http://www.xys.aan.net               ※ ※        http://uwalpha.uwinnipeg.ca/~zhouzi/index.html   ※ ※        http://zhonghua.tet.kth.se/~xys/index.html     ※ ※        http://www.cmpharm.ucsf.edu/~xiaowu/xys      ※ ※     ftp: uwalpha.uwinnipeg.ca/pub/xys/index.html      ※ ※     Back issues can be found on ftp.ifcss.org or cnd.org  ※ ※     UK site FTP: uk.cnd.org/pub/org/xys           ※ ※订阅:  订阅HZ版或 uuencode GB版《新语丝》,请寄      ※ ※     listserv@uwalpha.uwinnipeg.ca              ※ ※     无标题,内容写 SUB XYS-HZ your-name           ※ ※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 majordomo@cc.rochester.edu   ※ ※     内容写 subscribe xys-friends your-address        ※ ※版权:  归本刊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 ※本刊书号:ISSN 1081-9207              ※ ※编辑软件:南极星4.0◎倪鸿波(http://www.njstar.com.a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