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美国人的亚洲常识                ·泽熙·      抽样调查常常发现一些与感觉相左的惊讶。例如,2000年2月1日的 《金融时报》说:调查显示,香港居民缺乏金融常识,这与人们对这个“金融城” 的想象不一样;1999年普及“数字化”的新加坡人惊讶地发现还有相当一部 份企业没有,甚至不打算使用国际互联网;1998年,技术发达的欧洲人发现 消费者并不真正懂得使用电子产品;1997年加拿大人发现大部份公司主管对 “千年虫”茫然不知;1995年美国《财富》一千家公司主管中的90%认为, 普及教育的美国,文盲已经成为美国劳动力的一大问题。这些发现的确令人惊讶。   而对基本知识的缺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四年前,《朝日新闻》曾经对 2037名日本人心目中的亚洲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6%的答案认为印度、巴 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不属于亚洲”。在中国,凡是学习过中学 课本《世界地理》的,都会对日本人的地理常识感到惊讶。   相对来讲,普通美国人缺乏亚洲地理和历史常识就更令人感到惊讶了。19 99年12月12日,美国的亚洲协会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他们对810名成 年人和1012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其中一个问题是:美国和亚洲是由什么隔 开的?选择的四个答案是:大西洋、中国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结果有32%的 成年人和26%的学生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至于其他有关亚洲的十五个常识问题,错误就更多。被调查者似乎并不了解 那场由美国卷入的“越南战争”,成年人一半以上认为越南“是一个岛”,三分 之一的学生也这么认为。美国的儿童大多知道印度的电子游戏Mintendo, 但不知道印度。有六成的人知道甘地,和知道“太极图”含义的人一样多,因为 甘地的影响主要是他的非暴力主张曾经强烈影响了美国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 德·金。结果还显示:三分之二的人不能确定,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这项 并不令人满意的结果,推动了该协会准备筹资五百万美元来增进美国人的亚洲常 识。   笔者今年二月曾经在肯塔基州的一个国际演讲会(Toastmasters )的聚会上对12名美国人进行过调查,他们的年龄在35岁到65岁之间。内 容是请他们谈对上海、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孔子、佛教的任何他 们知道的看法。结果发现,除了一名曾经在日本生活过的美国兵以外,其他人对 这些问题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有一个回答甚至说:“上海是一个很小的镇。”   美国人不了解亚洲无不与他们所谓以欧洲为中心的“情结”有关,亚洲往往 只出现在欧洲对她影响的时候,而且对亚洲教学缺乏受到良好训练的师职力量。 学生学习欧洲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学习亚洲,例如,1993年由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出版的美国九年级教科书《世界历 史:人民与国家》,有270页谈欧洲,只有55页讲亚洲。尽管在美国诸多普 通的公共图书馆里都可以找到免费的教育录象,英特网的兴起也为人们了解世界 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工具,但是普通美国人却更愿意沉浸在“肥皂剧”里。   在美国的中学里,有五百多万人学法语、三百多万人学西班牙语、只有四万 七千人学日语、九千人学汉语,而英语在亚洲学校里却十分流行。美国人知道维 也纳是奥地利首都的可能性,比知道雅加达是印尼首都的可能性要大一倍。他们 想象的中东地区是沙漠、石油和麻烦,而不知道那里曾经是多种文明的摇篮;可 能听说过印度的宗教,却不知道印度的新兴电子行业;可能了解一些中国的古代 文化,却浑然不知中国人今天的生活状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美国人对国际事物缺少兴趣,新闻机构也相应减少 他们在这方面的开支。有关国际内容的新闻报导不仅时间短,很大一部份也是与 美国的外交、军事、经济活动有关,对亚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报导则尽可能 地压到最低限,除非是对那些迎合美国人胃口的题目,如人权等,加以渲染。   熟悉亚洲的美国人看到,亚洲人对美国的了解多于美国人对亚洲的了解。我 的一个国际市场学教授从深圳讲学回来,告诉她的国际市场专业学生,那里的大 多数学员对美国一点也不陌生、基本可以用英语听课,也完全理解她教授的内容 。美国一家报社还曾经做过一个“八国试验”,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一起测试 国际知识,美国人的成绩最糟。   由于普通美国人缺乏对美国以外的了解,因此他们的公众意识常常受到美国 外交政策的左右,受电台、电视和报刊舆论的左右,以及受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左 右。当美国国会大谈所谓“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的时候,普通美国人可能 还不知道台湾、西藏在哪里,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历史。   普通美国人缺少地理知识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1988年,美 国民意调查公司盖洛普(Gallup)和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联合调查发现“地 理盲”,当时年龄从18到24岁的美国青年人,面对空白地图,有75%不知 道波斯湾在哪里,25%不知道太平洋在哪里,七个人中竟然有一个不知道美国 在哪里。不巧,四年以后的“波斯湾战争”才使得更多的美国人短暂地知道了波 斯湾。   而同年美国教育部对3030美国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知 道密西西比河流向墨西哥湾,但也有认为它流向大西洋或五大湖的。对国际地理, 只有87%的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标识加拿大、85%知道前苏联、84%知道中 东、72%知道石油输出国、71%知道拉丁美洲。但仅有37%知道东南亚, 13%的人甚至认为巴西和沙特阿拉伯“在东南亚”。   十一年以后,1999年亚洲协会进行的这次调查表明,普通美国人的地理 常识较之1988年的这两次调查,并没有明显改进的迹象,尽管呼吁越来越高、 改进方案越来越多、投资越来越大。   美国的一位地理学专家曾经自嘲:“地理盲是美国人的一个特征。”当那个 迷失的水手(哥伦布)发现这块土地的时候,还以为到了中国。美国人的祖先乘 船来到这里,就背对大海,似乎他们找到的家园足够的宽敞、有足够的资源让他 们生存到永远。如果只是为了躲避欧洲,但并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不能辨别加拿 大和墨西哥,对南美洲更是模糊不清。亚洲人开始自豪他们的经济已经成为当今 世界最活跃的一支,普通美国人安于对外部的无知是因为他们还不在乎,没有感 受到变化的外部世界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美国人对历史也极其健忘,对五十多年前的事甚至比日本人忘得更快。19 91年美国人准备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珍珠港事件”五十周年,但是C BS新闻社、《纽约时报》和东京广播网联合调查发现:有45%的美国人并不 知道当年美日冲突的原因,只有31%知道珍珠港是冲突的起因,很少有人知道 日本曾经和纳粹德国联盟,并侵略过其他亚洲国家。因此有美国人感叹道:“我 们缺少对历史的兴趣是令人震惊的。”不懂得历史,美国可能在国际事务中犯更 多的错误(1991年12月28日《圣·路易斯邮报》)。“历史盲”大概称 得上是美国人的又一个“特征”。   美国历史学家经常重复的一个笑话就是:一个教师在与学生最后告别的时候 要附上一句:“我们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止是玩笑,有调查说,三分之 一的美国17岁学生不知道二战中美国的对手是哪些国家。不少人认为,和科学 不同,对历史的无知不会直接影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会影响美国的将来。 “对历史没有感觉就是健忘症。当他们醒来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哥 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历史学教授这样评论到。   在美国,真正关心国际事物的大约有二百万人,他们主要是教师和学者、公 共事务的官员和记者、国际商业主管和旅行者。在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里,集聚 了数量巨大的国际人才,这是他们成功的基础。美国国际商业人士对亚洲的了解 较普通人深入得多,也往往不容易受到美国舆论的影响。不少大公司就是在美国 推动保持中美“最惠国待遇”的有力支持者。   有调查显示,美国人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也同样缺乏了解,甚至更 糟。例如,认为“乌拉圭回合”是南美的一种“舞会”,把埃及皇后克里奥帕特 拉(Cleopatra)想象成伊莉莎白·泰勒。但是近年来,亚洲常识问题 之所以成为美国舆论关注的一个话题,美国亚洲协会的调查结果公布以后,不少 报纸争相报导,发表评论。原因很简单:亚洲的世界经济地位日益凸显,而多数 美国人所受到的教育对亚洲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如此缺乏了解,足 以使美国的有识之士感到忧虑。   近年来,美国MBA教育改革和欧洲一样,重视增加国际商业课程,以及相 关的文化、习俗和地理知识,并派遣学生到亚洲学习拿学分。为了弥补地理知识 的不足,不少教师增加了相应的内容。例如,圣约翰大学管理系主任认为国际商 业学生应该掌握与经济地理有关的常识有:中美洲国家的构成,前苏联十五个国 家的名称,五个人口最多的国家,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MERC OSUR(南方共同市场)和ASEAN(东盟)的成员国,以及泰国、印尼、 以色列和爱尔兰的货币名称,等等。   早在1990年,Rand McNally地图公司在一次全美地理教师 调查中,就有92%的答卷认为:由于“地理盲”使得美国居民不能理解其他的 文化,并参入全球市场竞争。对于国际贸易来讲,了解海外的地理环境往往是拓 展想象的基础,进而还应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消费者习惯和结构,以及商业 规范。从美日贸易逆差到美中贸易逆差,我们看到,它反映了双方了解的“逆差”。   有人说,美国人有福气。普通美国人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讲,都有优越 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但是对国际地理和历史的麻木无知也让人觉得幼稚。美 国人觉得自己可以选择政府,但对于国际事务却可以闭目而不加亲自辨别。为了 普及地理知识,有人挖空心思把它们放在电子游戏里和录像带里,投资巨大而成 效甚微。在我看来,关键还是美国人潜在的优越意识稀释了他们“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压力。这样的“福”在发展中国家还是有些让人享受不起。 (2000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