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恪:经济史学与史学经济               ·刘正山·   看到这个标题,读者很可能产生疑问:陈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怎么可能 与经济沾边?不过,从常理推断,研究历史不应该离开经济,因为历史发展的基 础和根本在经济。而在事实上,陈寅恪先生在经济方面存在独到的见解,只不过 因为一方面他在历史方面的贡献太突出而让人忽略了其他方面,另一方面他很少 论及经济,所以这方面就不大引人注意了。   不可否认,在迄今为止所出版的关于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和资料中,很难见到 陈先生对经济的论述。不过,从以下方面推论,陈先生在经济方面有过研究。一 是陈先生海外学习和阅读涉及到经济方面,如1913年陈先生到法国巴黎高等 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求学;陈先生是我国第一位阅读德文版《资本论》者。二是 陈先生的著作中有相关论述,如在《柳如是别传(上)》(第329-330页) 中,对明末吴江声伎风流兴盛原因的分析,陈先生就将文化与经济、政治联系起 来,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第145页,在 论述隋唐时期的社会演变时,陈先生注意到其经济制度的变迁。三是陈寅恪先生 虽然很少论及经济,但是他的一些学生在经济史方面贡献突出。如汪(jian,竹 头加钱底)--均田制,贺昌群--土地制度,武仙卿、唐长孺、何兹全和韩国 磬--经济史。当然,这个论据有点勉强。   通过对陈寅恪先生涉及经济的论述的分析,可以管窥陈先生的经济观点,而 且会发现,陈先生极具洞察力,其观点极具现代意性,对历史研究和经济学研究 都有重要启发。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         (1)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显然对陈寅恪的思想存在误解。例如周 一良先生在《纪念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 认为,“陈先生治史的观点,认为文化超越于政治、经济、民族等之上”。而实 际上,陈先生的观点是:文化依托于经济制度。换句话说,文化决定于经济制度。 阅读《陈寅恪诗集》(第10-11页)会发现这样一段话:“吾中国文化之定 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 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一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 济制度尤其最重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也就是说, 经济制度变化了,依托于其上的文化必然随之变化。另外,在上述文字后面,陈 先生还有一段论证:“……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制度, 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抨击,而 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         (2)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   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第145页,陈先生论述的主要的经济制度之一- -财政制度,讨论其与经济变迁的关系。陈先生说:“夫唐代之国家财政制度本 为北朝之系统,而北朝社会经济较南朝为落后,至唐代社会经济之发展渐超北朝 旧日之限度,而达到南朝当时之历程时,则其国家财政制度亦不得不随之以演进。 ”陈先生的观点,类似于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论 断,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似是而非,而且过于狭隘,仅余套套 逻辑。   值得提醒的是,这种观点比当今世界上所谓解释力最强的新制度经济学优越, 因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游戏规则(制度)决定人的行为,这显然是片面的,毕竟 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所以,经济制度与经济变迁二者显然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 相互起作用的关系。   (3)综合经济、文化等各因素分析现象   阅览当前一些学者的文章,其分析问题时往往偏于一隅。例如,研究经济学 的,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原理解释,研究文化的认为文化决定一切,如此 等等。例如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说,连疯子跳楼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 释。但是,任何一门学问,单纯的应用于对社会的解释,都难免存在缺陷。作为 历史学家的陈先生则避免这种片面的做法,他将经济与文化、政治联系起来,分 析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这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作风,现行的研究人 员值得汲取。具体来讲,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上)》(第329-330 页)中,对明末吴江声伎风流兴盛的原因的分析,他认为:“吴江盛泽实为东南 最精丝织品制造市场之所,京省外围商贾往来集会之处。且其地复是明季党社文 人出产地,即江浙两省交界重要之市镇,吴江盛泽诸名姬,所以可以美于金陵秦 淮者,殆由地方丝织品之经济性,亦更因当日社党名流之政治性,两者有以互助 成之欤?” (寄自中国大陆) 【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