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9/01(第一八零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xys3.dxiong.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紫 菊                   § 陈思侠:紫菊            §    ·陈思侠·                   § 【网讯】              § 天堂是紫色的 孩子                   § 即使有人世间的欢乐和沼泽 【牛肆】              § 也是紫色的 因为我梦见了                   § 一条蜜一样甜的道路 小牛刀:中国人,不要再做大尾巴狼了 §  黄 凌:我的读书二癖        § 这些鲜艳的星辰 孩子 闽 宁:《李小龙传奇》观感     § 这是曲音和诗魂 市 隐:人工智能——一部影评    § 那时候 我们相视一笑                   § 要流逝几千年的光阴 【丝露集】             §                    § 你是一个拾梦的人 孩子 訾 非:老两口(外一首)      § 今晚我的嘴唇不露声色 简 杨:隧道深处的秘密       § 秘密 只留给你的失眠和凋零 未 原:镶红和她的鱼兄弟姐妹    § 还有你的拒绝 水一样的眼神 覃 雄:某 事           §                   § 你也是紫色的 孩子 【网里乾坤】            § 我们这么自若这么不堪一击                   § 只因为潮湿的心情 肖 毛:说喷嚏           § 只因为 这个季节含在雨中 量子猫:科学史上最锐利的激情    §                    §  【网萃】              §   (寄自中国甘肃)                   §  金同悌:雪天里的呼吸        §                   § 【网讯】∽∽∽∽∽∽∽∽∽∽∽∽∽∽∽∽∽∽∽∽∽∽∽∽∽∽∽∽∽∽∽ ◆         新语丝网站2008年十大新闻 一、美国教授毅然成爱国楷模。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接受清华大学170 万元年薪聘请担任生命科技学院副院长,被国内各大中央媒体树立为毅然回国的 爱国楷模。施未脱离普林斯顿即高调宣传自己已全职回国,申请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曾经表示强烈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制,却成为 有数千万元经费的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手持美国护照却在清华大学给学生上 爱国主义教育课,给党员上党课……这位自称“被信仰追问”回国的名教授也受 到人们的层层追问。 二、多位“中医泰斗”谎称获得世界科学大奖。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可冀、 程莘农在内的十几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医泰斗”均在其简历自称曾经荣获世 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但是“阿尔伯特·爱 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获得者名单并无这些人,世界文化理事会也证实这些人从未 获奖。 三、新科院士被指抄袭他人论文。福建农科院原院长谢华安新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却被其两名同事揭发他用来报选院士的论文是剽窃别人的,署他的名 字的学术专著也是别人写的。谢华安的问题在院士评选过程中就已向中科院院士 工作局实名举报,他却顺利当选。 四、工程院院士成批制造假论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 连达研究组在2006年以后发表的13篇论文被发现存在一稿多投、剽窃、捏造数据 等问题。浙江大学将其中4篇论文的作者之一贺海波开除。 五、美国教授到处领取“中国薪”。美国密苏立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医学院教 授邓红文被其前同事揭露被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上海理工大学和湖南怀化医专等多所院校聘为各种名头的教授,享受了优厚的工 资和住房待遇,获得了大量的科研启动经费。其中有的教授职务按要求需在国内 一年工作9个月。 六、国外愚人节笑话成了国内重大科研项目依据。国内有关部门宣布,上海 一家民营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创造性研制出十进制网络域名解析系统,我国十 进制网络安全地址正式投入使用。其发明人声称,这个技术依据的是美国互联网 标准组织IETF发布的互联网协议第9版(简称IPv9)RFC编号1606的文件。该文件 以及IPv9是IETF在1994年4月1日发布的愚人节笑话。 七、地震过后伪科学骗子猖獗。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自称“国宝”、“大 师”的伪科学人士也纷纷出笼,吹嘘自己发明的地震预测术能够准确预测地震, 控诉自己的成果受到地震局的打压,受到了国内“自由主义”媒体和时评家的追 捧。 八、“蛋白精”奶粉毒害婴儿。从“三鹿”奶粉,到蒙牛、伊利等国内各大 品牌的奶制品,都被揭露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并导致几十万婴儿 患肾结石、数名婴儿死亡。中国奶业名誉扫地。蒙牛特仑苏牛奶用“造骨牛奶蛋 白”欺骗消费者一事也被旧事重提。 九、“天价大米”打官司。每公斤96元的“德润生白金米”宣传其“富含 CEB活性因子”、“能够抗氧化,抗衰老,预防许多疾病”、“1两等于2000粒维 生素”,遭到方舟子等人的质疑。“德润生”公司在北京起诉方舟子侵犯其名誉 权,被法院驳回。 十、“鸡汤专家”教训科普作家要“谦卑”。《我是鸡汤》一书的作者、曾 经支持伪科学的专栏作家连岳给“科学松鼠会”的文集写序,捏造哲学家罗素的 “谦卑”故事,教育科普作家要向松鼠会学习,“用爱科普”,要确定自己得站 在弱势群体这一边,不要为强势群体背书,而且应该也把谦卑放在第一位云云。 ◆ 虎子辞去《新语丝》编委。感谢虎子多年来对《新语丝》的贡献! ◆ 《新语丝》老编辑太蔟重新加入《新语丝》编委会。 【牛肆】∽∽∽∽∽∽∽∽∽∽∽∽∽∽∽∽∽∽∽∽∽∽∽∽∽∽∽∽∽∽∽ ◆          中国人,不要再做大尾巴狼了    ·小牛刀·    很多中国人都有个臭毛病,动不动就说xxx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诚信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勤劳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艰苦朴素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等等。几乎所有的褒义词都成了我们中国 人民的优良传统,因为我们总可以在浩浩5000年历史中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些 东东曾出现在我们老祖宗的身上。   就拿诚信举个例子。提到诚信,很多人马上想起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于是 乎泱泱中华的人全是“诚信”这个优良传统的继承人。殊不知,有尾生则有尾生 的女朋友,有尾生的“诚信”——暂且称为“诚信”,则有其女朋友的不诚信。 为什么尾生的诚信就成了我们的传统,而尾生女朋友的不诚信我们就可以视而不 见并且不声称是我们的传统呢?百思不得其解。我只能说,很多中国人都是大尾 巴狼——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夸大。   你可能会问尾生的女朋友怎么就不诚信了呢。如果从尾生的角度来讲,是的, 其女友太不讲诚信了。明明说好桥下相见不见不散,尾生可以做到抱柱而死,为 什么其女友要姗姗来迟呢?即便她没有迟到,来到桥下见不到尾生,她怎么没变 成望夫石呢?即便见到了早已死去的尾生,那是不能称为“不见不散”的,因为 此时尾生是没有看到她的,那她为什么没有一头撞死去阴间和尾生见面呢?“诚 信”的尾生交了个“不诚信”的女朋友。同是中国人祖先的两个人遭遇了不同的 待遇,诚信成为我们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却从没有人说过“不诚信也是我们中 国人的传统”,即便是“不诚信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不良传统”也没有人说过。这 只能说明中国人民都喜欢说大尾巴话,都喜欢做大尾巴狼。   每每听到“xxx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就想反问,明明是一部 分道德高尚的中国人的品质,到这里怎么就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即便 它应该成为全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这些盲目的大尾巴狼话很让人反感。听起来 好像xxx就是中国人的专利,外国人就没有讲xxx的。   这些大尾巴狼话以点带面,一叶障目,号召力强,说服力差,并且毫无根据 与逻辑。就像今天假如我说了句“我饿”,后人就以此推断新中国的人民全部生 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一样。   当然,还是有可能能证明不诚信不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的。那就是尾生交 了一位蓝眼金发的外国女友。外国人不讲诚信就不关我们堂堂中华儿女的事了!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尾生女友来时正看见尾生在水里挣扎,尾生也看到了期待已久 的女友,可是只看了一眼便一命呜呼嗝屁了,这倒也真是不见不散了。如果能证 明其中一条,我们就仍然可以击掌高呼我们的优良传统万岁了!   中国人,不要再做大尾巴狼了。 ◆              我的读书二癖          ·黄 凌·   不知从何时起爱上了书,一爱就没商量,就不放手,而且将会爱书一辈子, 与书白头偕老。因爱而生瘾,因爱而痴迷,因爱而成癖。   癖之一,“购书狂”。有人爱集邮,有人爱收藏,我爱购买书籍。小时候, 时兴小人书(画书),常渴望拥有十册八册,那兴趣比扇三角(烟盒纸)、摔四 角(纸面包)还浓。因家穷,只偶购三两本,多是拿赢得的三角、四角从三角迷 四角痴手中换得,三两年也拥有画书一木箱。读初中时,常在星期天到八里外的 集上书店买些课外书,尽管那个年代课外书少得可怜,只要有新的课外书,常成 为我这个有心人的囊中之物。到了高中,常从家里省吃俭用给我的菜金中挤出块 儿八角到县城的书店买闲书。躺在家里的土坑上,望着坑洼不平的土墙,幻想着 某一天满墙都是书。到了大学,泡过图书馆后,就是转省城的书店。每转必搬回 一摞摞书籍。参加了工作,有了些“闲钱”,就更爱逛书店书摊了,书也买得越 来越多,书房的书架添了又添。目前已满满六大书架书。   我所购之书不固定某一类,凡想读的,小说也好,历史也罢,就购买之。当 然,因为爱好文学,文学书籍占了百分之八十。我书架上的书,有正版,也有不 少盗版。在我书的家族中,有两种书比较显眼。一是“手抄本”,二是“剪贴 本”。求学的时候,虽囊中羞涩,仍常买书,仍如饥似渴,除借阅外,常自己 “做”书。那就是抄书。遇到了好词、好句、好文章,常不惜点灯熬眼,抄进笔 记本中。至今有保有抄书的习惯。我的书架中,“手抄本”多达几十本。参加工 作后,机关多报刊,读到了好文章就剪下来,然后粘贴到事先准备好的本子里, 做成“剪贴本”。多年下来,这种书也堆了半人高。   书是心爱之物,爱书犹如爱眼睛。每有书就分门别类藏于书架,并时常来给 它们“洗脸”扫去灰尘。隔上一段时间,就翻箱倒柜一番,检查有无虫叮鼠啃, 并给书放放风、晒晒太阳。不少时间花费在打理书上,大有“玩物丧志”之嫌。 因为爱书,就变得小气,怕别人夺爱。因此,不愿把书籍随意借于他人。对借书 不还者总有怨言。至今对学生时代同学们借走的许多本好书不还而耿耿于怀。现 在如有人向我借书,我总舍不得,借走后反复催还,生怕他人据为己有。家人看 我的书堆积如山,总想把“老书”、“用不上的书”拿给收破烂的换几个小钱, 每次都被我拦下。家人知道我爱书如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癖之二,“读书迷”。我不惜钱财大量购书从没装点门面之虚荣,我把它看 作是一块块精神面包、一个个良师益友。也从不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之信条,也没想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是无聊之时才读书。读书是为了求 知,为了充实自己。勤能补拙,书有治愚嘛!读书也是为了获得生存的本领、提 高生活的质量。因此,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发奋读尽天下书”,读书人大 概都有博览群书的志向,都深知“书山有路勤为径”,用功用心去读书的。我读 书的起初目的是不明确的,就是喜欢。每遇好书,总爱不释手,有说不出的愉悦。 真是阅读而悦读。如今,读书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三天不读书就 会有一种空落之感。   人说学以致用,读“有用之书”。我读的书比较杂,缘于我广泛的阅读兴趣, 也始于我坚信“开卷有益”。固然有立竿见影之读法,但,多读总会潜移默化起 作用。我读书是淡化功利性的。求学时读书自然是为了跳出农门,参加工作后读 书自然是为了“钻一行,精一行”,当行家里手,现在的读书多是为修身养性。 自从爱上写作以后,读文学书籍就多一些,以求开阔视野,提高写作水平。这也 是学以致用吧。   我读书多在晚上。不管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不上牌场,不恋酒桌,都坚持 每日读几页书。有时忘我到“三更灯火五更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 书来读”。前些年,我给自己定个目标,周读一本书。坚持了很多年。这两年由 于创作用的时间多些,书就读得少些。但,只要有空无不读书。我的床头桌边放 的都是书。我出差的时候,包里也常装着书,抽空读之。我对读书也产生过困 惑。越读觉得需读的书越多,世上的书浩瀚如海,穷其一身只能读皮毛,也有一 种人生苦短之悲哀之感。有时又想,劳神又影响身体,读书又是何苦呢,岂不是 自找罪受?好者好,恶者恶,一拿起书就把困惑忘诸脑后。   对书的读法因人而已。我对书有生吞活剥的泛泛而读,也有细嚼慢咽的精读 细品。常在书中勾勾划划,偶尔写篇读后感与书评。随着读书量的增加,思考也 多了起来,常书里书外相联系,从有字书到无字书,从眼读到心读。过去读书读 罢有时仍不知所云,如今读书即使是洋洋千万言的大书,往往也能抽出其筋骨来。 反正是越读越喜欢读书了。   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书有一种说不清的亲近感。买书、读书、写书, 都是我的乐趣。人到中年,如果说有悟、不惑的话,我的悟在书中,是书解我的 惑疑。我与书有写不完的话题,爱书就是爱我自己,爱书爱你没商量。 (寄自中国宜昌) ◆            《李小龙传奇》观感          ·闽 宁·   央视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是一出宣扬种族主义和极端民 族主义的坏戏。剧中的李小龙被描绘成一个以寻衅斗殴为能事的街头流氓。可是, 在这部电视剧里,有违社会公众道德的暴力行为只要具有“爱国”的动机就可以 合法,并得到鼓励。因此,李小龙正当地成为一位具有强烈中国认同、成天试图 通过暴力来表达中国认同、一心想为中国雪耻的英雄好汉。且不说李小龙本人是 否确乎如此,仅就片中那种盲目仇外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言,在一个不同地 域人们之间关系日益密集化的全球化时代,是绝不应该刻意加以渲染的。片中不 仅成天把“民族”挂在嘴上,而且还通过李小龙之口喷洒着某种“黄种人”优越 的种族主义狂言。   不错,李小龙拍了许多中国功夫高手痛击洋人伸张正义的影片,但那是电影! 而《传奇》却把剧中人物与李小龙本人划等号。李小龙是那样的人吗?我不这么 认为!众所周知,李小龙生于旧金山,按美国的法律,他是美国人。这就是他为 什么在高中以后去了美国。在香港那样的殖民地社会里,在经过多年的殖民统治 之后,我很怀疑香港人是否有如片中所宣扬的那样,怀有如此强烈的中国认同。 在美国碰到的香港人,无一不表达得十分清楚:他们是香港人。一个人的认同是 可以根据情境有所变化的。我们在国内时,除了特殊的政治场合,我们是不会口 口声声把我们是中国人挂在嘴上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总是更多地提到我们 的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换句话说,我们以回应他人的方式表达我们是 什么地方来的。地方认同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扮演了诸多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实质 上反映了我们有所依恋的社会网络。那里可能有你的亲朋好友。这就是为什么第 一代的移民总与祖居地保持着紧密关系,并有着强烈情感。在帝制时代,中国人 没有什么国家认同的观念。所以,早年的海外华人往往是“有家无国”,自称 “唐人”。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是帝制崩溃之后,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渐 渐产生的。中国的政治家和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认同总是在遇到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时候才有所表达。我们在国内与其他人相 遇是一回事,但到了国外,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到我们是中国人。当今的香港人在 国外都得明白无误地说明自己是香港人,所以,他们的中国认同与中国大陆出来 的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其实是很自然的。所以,把一位在香港长大的“美国人” 描绘成一位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未免让人觉得滑稽。片中有一段李小龙与一位日本 空手道黑带比武的故事,但那绝对是编剧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动机编出来的一派 胡言。李小龙就读华盛顿大学时曾与一位有着黑带段位的日本学生进行比武,但 那只是一场较量,根本没有剧中有意凸显的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事实很简单, 那个日本学生听说李是一位功夫高手,提出比试。两人于是约定较量一番。结果 是李小龙仅仅用了11秒便使那人满脸是血、灰头土脸地认输。那位日本学生于是 以车祸为由数日没来学校。然而,片子却胡编乱造,把李小龙描绘成一个“平生 最恨日本人”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小龙成年以后所接的第一个影视角色 却是在美国电视连续剧《青蜂侠》(The Green Hornet)中扮演日本人!   用民族主义裹尸布包裹李小龙,于是李小龙身上就有了“爱国主义”的圣痕 (stigmata),这就是这部戏所宣扬的“传奇”!李小龙这位有着25%苏格兰血 统的“美国人”于是成了黄皮肤的,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炎黄子孙”!李小龙, 这位在好莱坞发展遇到瓶颈,不得已回香港发展,并以一身绝伦的武功而曝得大 名的功夫巨星,在以忽悠为能事的神州造星运动中,羽化登仙成为民族之神。文 弱的“东亚病夫”于是乎凤凰涅磐欲火重生,屹立于世界之林有望矣。 ◆            人工智能——一部影评           ·市 隐·      昨天,无意中收看了一部影片《人工智能》,导演斯皮尔伯格。这是一部比 较老的片子,因此我看完后,也颇感兴趣地搜索了一下关于它的影评。   怎么说呢,许多人认为这部片子很感人,甚至有一些人为此落泪。也有人认 为它是一部现代童话,并把它与《木偶奇遇记》相比较。当然,电影学院的同学 对它的拍摄技巧更感兴趣,认为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   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受到很大感动,这并不是说我是个铁石心肠的人。熟悉我 的朋友,一般会知道我一直把人工智能当做一个严肃的学术性问题在研究。这部 片子给我的感觉有点隔。我觉得好像有一件相当相当重要的东西,被这部片子有 意无意地切割了。这种切割不仅使得这部片子的思想逻辑不完整,而且还有点落 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意思,这可能是为了票房吧。   我注意到,这部片子的叙述逻辑十分注重科学性、现实性,使得这部片子也 确实颇具一些思想性和哲理性。这一点,比如对蓝仙女的处理,如果影片中蓝仙 女最终实化,那这部片子确实只能算是一部童话,思想性会大打折扣。但是大家 都知道,这部片子对蓝仙女的处理十分注意把握分寸,在片子的最后出现的蓝仙 女也还是外星人假扮的。而且,影片也没有把技术神化,David的研制人员和外 星人都是耐心地向David解释技术的局限性。正是影片的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这 部片子具有了一定的在现实性基础上进行哲理解读的可能。换句话说,这应是一 部值得探讨的科幻片,而不是童话片。   但其实,这部片子的最后,为了有一个稍微光明一点的结局,而引入的外星 人,倒像是真正的童话。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这部片子的中心立论上:机器人 变成真人,这是不可能的。这个立论不仅由始至终困扰着主角(差点写成主人 公),也由始至终困扰着我们的观众。我们的导演为了破解这个魔咒,为了让 David最终得到幸福,只好引入了外星人,这其实还是一种技术路线,一种童话 路线。消解了导演的诸多努力。   问题在于:机器人不变成真人,为什么就不能有幸福呢?   导演把幸福当成了一种神性,一种只能从神或者外星人那里才能获得的东西, 一种外在的力量,而不是主体自身的必然性。但无论从科学上,还是从哲学上看, 幸福都不是一种神性。从科学上看,幸福感是进化的自然产物,是物质的结果。 从哲学上看,幸福只是主体认识到了自身的独立性,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由。   机器人如果真的获得了思维能力,我们没理由不认为机器人不会因此获得自 我意识,不会因此在历史实践中获得自己的历史人格。就像人类在进化道路上, 是自己获得了这些能力一样。   我思故我在。斯皮尔伯格把思想与存在片面地割裂开来。所以他的影片最后 貌似喜剧,却其实是悲剧,因为他不能不因此把人格自身的解放诉诸技术,诉诸 虚无缥缈的外星人。这种思想与美国的技术中心主义有点渊源,也与当今外星人 热的社会思潮相关。   影片的最开始抛出过一个命题:问题不在于机器人爱不爱人类,而在于人类 爱不爱机器人。前半句的意思是说,机器人的爱只是人赋予它的程序,这不成问 题,问题是机器人离不开人类的爱。这个命题的两部分都是错的。首先,自由是 思维着的主体的直接性,认识到了主体自身的自由,就是爱,因此爱不需要一种 中介。这个道理很简单,你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但并不需要动物爱你、大自 然爱你,我们也不怀疑单恋的人爱是不真实的。因此,机器人即可以不需要人类 的爱而存在和幸福,那基于思维的现实性而产生的爱,也不是程序。当David想 通过扮演别人的孩子以获得爱时,他就已经错了。   机器人被人类迫害、歧视、奴役、这个问题又该怎么算呢?在人类历史上, 被迫害、歧视和奴役的人群绝不少见。如果我们相信这样的人群在历史中一定会 获得自身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解放,那我们也应该相信机器人也会在历史中获 得自身的解放。   那机器人反过来迫害、歧视和奴役人类呢?一、我不认为获得完全思维能力 的主体有这么做的理由。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曾受困过蛇、狼、狮、虎、鳄鱼等, 但人类至今也没有产生要消灭这些动物的普遍情绪,有的只是基于经济利益的现 实考量。机器人与人类会产生经济冲突吗?机器人只是人类的经济产物。因此这 只能是个现实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二、获得解放的主体,也没有这么做的理 由,它们肯定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类别无二致。机器人问题,归根结底仍 然是社会问题。机器与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劳动,它既可能带来人类的解放,也 可能被统治者当成奴役社会的新工具。   人类的解放和机器人的解放,在逻辑上,其实是同一个命题。   这是我看完《人工智能》后的感想,也是我对斯皮尔伯格所代表的社会意识 的一种批判。我看过的西方许多关于机器人题裁的影片、小说,像机器人劫难、 阿西莫夫等,至今没有一个让我满意的,这可能就是意识形态吧。 【丝露集】∽∽∽∽∽∽∽∽∽∽∽∽∽∽∽∽∽∽∽∽∽∽∽∽∽∽∽∽∽∽ ◆              老两口(外一首)         ·訾 非· 老两口 他们俩坐公园长椅上 低头看报纸 不说话 槐枝桠间,几只鸟在打闹 几只昨夜的虫子, 还在草丛唧唧啾啾 他们都有过苦难的童年 也是烦恼的少年 青年时, 被情爱折磨 到中年 又免不了争名夺利 现在他们坐长椅上看报纸 一人一张 隔着厚厚的老花镜片 那盲目的恋爱、 草率的婚姻 都在脸上不落痕迹 很久以前他们就连埋怨也懒得埋怨了 他们交换报纸 从奥运赛事 一直看到健康指南。 她把报纸举到他面前 她说:“瞧哎, 鸟巢上空的烟火多好看!” 2008.8 雨巷 红砖砌成的一溜儿镂空的墙 只比我 高出一点儿 墙那边飘来 厂食堂劣质饭菜的异香 酱油烧冬瓜、 米饭 青菜汤 我能听到那只搪瓷碗 碰不锈钢汤勺的声响 二十五岁我提着搪瓷碗来上班 穿过这个老是下雨的胡同 现在不用了 现在五十五 隔壁车间的淑珍 是我的第一任师傅 后来就成了爱人 生了个女儿 赶上计划生育 就这么一直公主下去了 小时候, 她脾气怪 不听话 爱闹别扭 跟她妈一个样 现在脾气更怪, 找了一个男人 一块儿住着 不结婚 他的工作 是戴上个不伦不类的头盔, 提着根可笑的电棍 在银行大厅里溜达 你说他她就跟你急 这辈子 都是事儿落在我头上 就像天上的雨 说下就下了 说下岗就下岗 今个我路过这里 是去找一个爱下棋的朋友 他昨天退休 我们打算 今晚就着路灯 下到半夜 ◆             隧道深处的秘密             ·简 杨·   木斯郊(Moose Jaw*)的主街上,天空高爽得没有一丝纤尘。秋天虽到,小 城还是十分温暖。街道有些狭窄,挤满了低矮的砖筑小楼。它们要么呈铁锈红和 墨蓝,要么灰白和浅棕。一百多年前,小楼都曾十分鲜艳,但在风雨的剥蚀之下, 现在已变得黯淡古旧,不过城市曾经有过的繁荣,还依然逡巡在那些细腻美丽的 边角上。主街的尽头,是一座像城堡般横立的火车站,它和主街构成了一个丁字 路口。这车站现在已变成了百货店,不再像过去那样迎来送往,那个曾无数次提 醒过乘客们的大笨钟虽然还悬挂着,但远远望去,时针好像已经停止了走动。   在主街距火车站不远的地方,是一座二层小楼,砖红的楼身和罩着绿白条纹 遮阳布的窗户,透露出一股假日的休闲气息。楼上竖挂着一个牌子,写着 TUNNEL**几个字母。我不由猜想这里不是一个酒吧就必然是一个咖啡馆。推门进 去,老式的玻璃吊灯将屋内的一切照得昏昏黄黄,明净的漆光在结实的硬木柜台 上不时闪动,柜台后几个身穿白衣黑裤的侍者模样的人正在忙碌,一支歌象从疲 惫的老电唱机上飘起般正颤颤悠悠地响着。这一切都令我立刻生出一种恍惚迷离 的情绪,疑心自己踏进了另一个时代。可身旁的一张黑白照片很快就让我知道自 己身在何处,上面是一百多年前在温哥华码头登陆的广东人。他们都是身材低矮 的青壮年汉子,正从一艘老船的甲板上走下。他们几乎都低着头,戴着草帽,让 人既看不清他们的眉目,也看不见那条长长的辫子。那天的天气一定十分炎热, 因为他们都赤裸着上身。在太平洋上漂泊了五个月之后,他们看上去都很消瘦, 但细长的肌肉仍象钢缆一样反射着幽光。一些白人也在甲板上站着,冷淡地看着 眼前的一切。他们身着套装,领结齐整,和中国人的打扮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半个小时后,我跟着一群游客,在那条洋溢着旧时气息的主街上走着。导游 是一个年轻人,头发微微卷曲,鼻梁上戴着一副黑边眼镜,样式陈旧的棕色坎肩 让他看上去有些象那张照片里的白人。他解释说,他将会客串一些很久以前的人 物。路边有一群年轻人,在微风的吹拂中,他们有的打着拍子,有的吹着风笛, 有的低头轻舞。我突然意识到火车站就在自己背后,导游正领着我们走在这里曾 经最繁华的地带。那些华工们第一次到达这个小城后,也象我们这样走过,只是 当时的小城远不如现在友善。他们一从火车站出来,就会看见这条街。他们在钟 楼下踯躅一阵后,就不能不朝这条街走来,也不能不很快感到,同不列颠哥伦比 亚省的那些城市相比,木斯郊的规模虽然小多了,但空气中依然飘浮着同样的敌 意。   导游在一座小楼前停下,推开了一扇通往地下室的小门。因为门象是一个凹 进去的洞,光线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堵了一下,虽然和我们一起挤了进去,但室内 却如黄昏般黯淡。再走几步,屋内就完全没有了自然光,只有一盏电灯照明。这 是一间旧时的洗衣房,黑铁制成的收银器笨重地蹲在柜台上,做工粗糙的木架里 摆满了熨烫整齐的衣物。很多年前,不知有多少顾客到此送取过衣服,但谁也没 有注意到室内的摆设有何异样。导游轻轻将一个木架推了一把,一扇通往隧道的 暗门便露了出来,一个简易的华人草药铺就藏在门后。药铺中立着一个雕花精致 的中式红木柜,柜子的隔档上有好几个细颈的玻璃瓶,枸杞、赤豆和黄芪等药材 装在其中。屋中空无一人,一些面容模糊的中国男人的身影却开始在我眼前闪动。   18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卑诗)省加入了加 拿大邦联,但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政府在十年内修建一条铁路,以便将加拿大从 东到西的广阔土地连在一起。几年之后,当意识到铁路根本不可能象政府承诺的 那样如期建成,卑诗省便威胁如果再不开工,它就要退出邦联。这意味着没有铁 路,就不会有加拿大。在严峻的形势下,邦联政府只好承担了一部份铁路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以下简称CPR)的修建,但将铁路的绝大部分交 给了私人承包商。   当时最著名的一个承包商是美国人Andrew Onderdonk,他负责了从西海岸沿 Fraser河向上游延伸的路段。他先后从旧金山和广东雇佣了一万多名华工。清末 的中国,赋税沉重,灾害不断,很多广东男子便铤而走险,离开父母和妻子,到 美国和加拿大去淘金修路了。Onderdonk起初也雇佣过白人,但他很快就发现, 似乎世上所有的赌徒、酒鬼和倒霉蛋都聚到了他的麾下。和那些工人相比,华工 们肯于吃苦,从不抱怨,更不酗酒,还工资低廉,每天只需其他工人的三分之一 的工资──一元钱就行了。可他们这些良好的品质,却引起了卑诗人的恐慌,也 因此遭到了强烈抵制。直到当时的首相在议会说了话:这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要 么用这些工人,要么不修铁路。为了减少和其他工人的冲突,Onderdonk将华工 隔离开来,让他们住在条件极端简陋的帐篷中,负责铁路最艰苦危险的挖隧道、 抬土方、爆破等工作。CPR经过的地区,要么是先前只有土著人和毛皮商走过的 草原和森林,要么从来没有过人迹。雪崩,野兽,森林火灾,沟壑,洪水,一切 都和中国温暖的南方截然不同。华工适应不了严酷的环境,又加之营养不良,不 少都因病或事故死去了。CPR每平均向前修建一英里,就会有四个华工丧生。   1885年11月7日,在卑诗省的克莱拉奇(Craigellachie),最后一枚道钉被敲 入了铁轨,自此CPR宣告彻底建成。在那张著名的完工照片上,除了政界和铁路 公司的要人之外,也有不少白人工人,唯独没有华工。华工这些CPR真正意义上 的道钉、铁轨、枕木和砾石,随着铁路的完工,立刻失业了。由于CPR公司、 Onderdonk和中国工头没有履行招工时的诺言,华工中除少数人之外,大部分都 无钱返回广东,被困在了充满敌意的卑诗省。但也有一些人流向了西部的草原地 区,散落到了在象木斯郊这样的小城之中。   我们在隧道里继续走着,象步入了一个由走道、地下室、过道和套间构成的 迷宫。自1882年CPR修到木斯郊的河边之后,先前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镇突然被注 入了活力,很快就变成了农产品的集散地,街上立满了沙龙、商店、妓院和赌场, 小木屋和帆布帐篷点缀在刚刚建起的小楼之间。但那时火灾频生,最严重的一次 将繁华地带的一整条街都化作了废墟。自那之后,市政府便规定,凡是位于市中 心的建筑都必须用砖建成,并配备用煤供暖的锅炉房。商人们为了节省费用,常 常几家联合雇用同一个人照看锅炉,楼与楼之间的地下室也因此相通起来。渐渐 地,小城的地下就有了象迷宫一样的隧道。   导游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锅炉房。这里黑暗寒冷,只有炉膛里的火苗在微弱地 闪动。锅炉房后面是一间窄小的屋子,除了锅灶和碗筷外,还有一张泛黄的中国 画悬挂在墙上。不用说,这是一个华工曾经住过的地方。在隧道深处,还有很多 象他一样的中国人,象受伤的动物那样躲在远离光明的世界里。   自CPR建成之后,中国人更不受欢迎了,来自社会的歧视也越发严重。他们 被攻击为迟钝,腐朽,守旧,异教徒,不开化,野蛮,狡猾,人类社会的低等成 员。那条辫子更是让他们常常遭到奚落和羞辱。那条被白人叫作猪尾巴的东西, 常被画在报纸的漫画上;而他们被白人殴打时,最先被对方抓在手里的也是它。 当时木斯郊的不少生意人虽都雇用了低廉的华工,但有意将他们藏在市民们看不 见的地方,而华工们为了躲避歧视,也纷纷藏了起来。就这样,他们住到了隧道 之中。有些人则被雇到了地下洗衣坊中,完全离开了地上的世界。   我们走进了一个空旷的房间。炉上坐着一把巨大的水壶,旁边是两张长方形 的木桌。卓上放着几双筷子和几只瓷碗,桌旁各有两条长凳。桌凳都没有上漆, 人们常年的抚摸和潮湿的空气已让它们有了棕黑的色彩,原先粗糙的表面也变得 光滑无比。在一只碗旁,几个象钉头一样的东西深深地刻入了桌面。当我意识到 那是几个汉字时,立刻象被蜇痛了一般,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去仔细辨认。从桌子 的任何一个边角看去,都能看见密密麻麻的汉字和图案。华工们当年就坐在这里, 在昏黄的油灯下,用小刀一下下写着,画着,怀念着。那些字和画刀法笨拙,线 条简单,但刻下的都是华工最怀念最为之痛苦的东西。他们刻下了祖祖辈辈供奉 守护的祠堂,祖先的墓地,故乡的小花,修长的竹子。还有自己的名字,张王李 赵,那些百家姓上最普通的姓。还有日期,年、月、日被整整齐齐地写成一行, 一年之后又是一年,谁也不知道那是他们困顿在加拿大的时间,还是进入隧道后 的时间。留在桌子上的,有痛苦,也有梦想和信念。有人想着今后开一个诊所, 便刻下了“会诊他人”的字样,还有人写下了“孔夫子”和“秦”的字样,还有 人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善建者不拔”来激励自己。离桌子不远的地方,是几 张高低床。几乎在每一张床的细细的栏杆上,也都刻满了盛开的鲜花。   心能在黑暗里飞翔,也会在黑暗中死去。父母、妻子、儿女、回家的梦,一 切遥远无比,让最坚强的意志都难以承受。铁路建成之后,CPR变成了加拿大西 北部最大的地产公司,移民成了增加公司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宣传画和招贴画 发到了英国、丹麦、瑞典、威尔士等地,在英国的移民机构曾达上千个,在北欧 有二百多个。在招揽生意的宣传画中,“HOME-MAKERS”和 “LAND-SEEKERS”等 字眼常常可见。但这些都和华工无关。早在1884年,邦联政府就制定了专门对付 中国人的“人头税”,那时是五十元。1900年翻了一倍,一百元。而华工们每天 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每月的工资也不过十多块钱。一首民谣这样写道:Chink***, Chink, Chink, fifteen cents, wash my pants, fifteen cents, make a dance。洗衣、做饭、理发、烧砖、帮佣,十个指头就是他们的生存工具。到 1903年,人头税翻了五倍,五百元。1923年,政府又通过了《中国人隔离法》, 彻底粉碎了华工和家人团聚的梦想。有的人在打击下消沉了,寻找着逃避的途径。 在隧道一间阴暗寒冷的小屋里,墙上有几个用砖头砌出的穴或者洞。那是鸦片 “塌”,人一旦爬入,身体就必须蜷缩起来。竹制的烟具和肮脏的褥子堆在一处。 鸦片那果酱一样的气味虽然稀释不了潮湿恶浊的空气,却能让人们暂时忘记心中 的痛苦。   我们朝前走着。导游提着一盏油灯,说华工们当年就是用它们在隧道中照明 的。他将油灯熄灭,让我们继续朝前走。周围无比黑暗,恐惧伴随着冷空气,包 裹了我的全身。自己在哪里,前方有什么,还要走多久,一切都是未知。我唯一 能听到的就是滴滴答答的水声,直到一点光象天赐一样在前方出现。我们已走到 了一个窨井之下。那光是从井盖的洞眼中漏下的。在黑暗中仰头凝望,阳光苍白 刺眼。可就是那一点光亮也不能持久,每当行人的脚踩在井盖上时,周围就又重 归黑暗,只有一些一些响动传到耳中,那是人声,脚步声,车声……。不知有多 少华工也曾在这里驻足倾听,凝望过那几个漏下阳光的洞眼。   继续朝前走,是一个中餐馆。昔日锅碗瓢盆的碰击声,调料的香气,翻滚的 热汤和热油,通红的炉火,忙碌的身影,都已不复存在,但好象又没有全然消失。 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华工们还是省出了钱,买下了自己的生意,从故乡 接来了亲人。餐馆外面的通道上,挂满了小城早期华工们的照片。他们不再是那 些从温哥华码头走过的年轻人了,都已人到中年,淡然谦和,眼中没有丝毫愁苦。 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产业,有的坐在杂货铺中,有的站在洗衣店前,有的和家人 站在自己的住宅前,纯朴的脸上挂着平静的笑容。在一张照片上,十几个男人穿 着深色礼服,打着整齐的领结,坐在平坦的草坪上,身旁是摆满了食物的雪白的 餐布。他们一齐朝镜头的方向看着,虽然谁都没有微笑,但眼中流溢着让人感动 的坚毅。另一张照片是一个全家福,男主人居中而坐,身穿清朝官服,头戴顶戴, 妻子套着修长的指甲,头上插着灿烂的首饰,儿子身穿校服,笔直地站在一侧。 这些照片也许是他们寄给家乡的亲人的,也许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但都 把他们最美好的瞬间保留了下来,现在悬挂在墙上,与那些他们后来建起的商店、 餐馆、咖啡馆和洗衣房一样,成了一种顽强的生命见证。   从隧道里走出,我重又站在了小城的主街上。我突然意识到,在这座城中, 几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留下了自己的建筑,要么是教堂,公园,要么是民宅, 旅馆,唯独中国人没有。但在前方不远处,一个男子的肖像从街角露了出来,和 那个写着TUNNEL的牌子遥遥相对。在那张椭圆形的木牌上,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 国清朝男子。他头戴瓜皮小帽,中式衣领轻轻立起,布扣袢贴在颈口,前额因剃 过顶发略显宽阔,乌黑的辫子在身侧现出一段。他的目光端正温和,没有任何苦 难的阴影。他象那个写有TUNNEL的建筑一样,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小城的象 征。他的名字和经历虽已湮没,但他是这里最著名的中国人。人们只要看见他, 就会想起那条黑暗的隧道,和隧道深处那些坚毅不拔的中国人。   *木斯郊位于加拿大的西部草原。   ** Tunnel:隧道。  ***Chink:对中国人的蔑称。 ◆            镶红和她的鱼兄弟姐妹             ·未 原·   我的鱼缸里养有五条金鱼,三男二女。镶红是我养的两条女鱼之一。   我不是学鱼类学的,对鱼的性别判断方法比较主观,不科学,只供自己使用。 这鱼男女的性别,我是根据他她们的行事方式判断出来。我相信,男鱼就是那些 跟男人一样,在水里游动时动作快而干脆的鱼。女鱼游起来应该是慢吞吞的,像 传统电影里的女角色,虽然脚下并不是三寸金莲,每移动一步也总要一摇三摆扭 扭捏捏的样子。镶红和白雪就是那样在水里一摇三摆扭扭捏捏地游动的鱼,所以 我认为她们是女鱼。   用我们人类的审美标准来看,跟她的姐妹白雪一样,镶红长得丑极了。粗得 没了肩膀的脖子上是一个肥猪脑袋,脸上有一对难看得要死的金鱼眼睛,还公然 挺着一个圆滚滚的肚子。腰身根本就没有,全被夸张地散开的鱼尾巴一样的裙子 遮过去了。长得丑极了的镶红和白雪,整天一身雪白的衣裳,头上配戴一枝红花, 在她们的三个兄第面前招摇过市。她要前行时,却不直接就走,非要骚首弄姿, 扭腰摆臀一番,把周围环境都搅动得不安宁,大家的目光都注意着她了,她才向 前移动了几步。一边走一边还要左右煽摆她的宽大的裙摆,像以前罗马时代的贵 夫人移步时那样,两手很笨地提着裙摆自以为是地扭动着。这一点,镶红跟她姐 妹白雪都是一样的德性。不过,这些如果发生在人的身上我们会很讨厌的方面, 发生在镶红和白雪这俩个女鱼的身上,就变成了公认的美。美是美,但是我不太 能够理解为什么。这逻辑就是有点奇怪。   镶红除了有白雪姐妹之外,还有三个鱼兄弟。镶红的鱼兄弟们比她们姐妹俩 更早到我的鱼缸定居。两年多前,他们原来的主人只收我每条二十七分钱,就把 他们打发到我鱼缸里面。来的时候其实他们是四兄弟,都很小,大概是身长二公 分左右。在我鱼缸里养了几个月,其中镶红最小的小哥就显出先天的发育不健全。 其他的鱼兄弟都噌噌地长个子了,他就总是那么一点大,明显不见长。虽然个头 小,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小鱼的其他方面倒也没有什么不正常,游动起来还 特别快特别灵活。甚至我后来还发现这小个子经常欺负那几个大个子,特别是欺 负那个个头最大的老大。有一天我正在书桌上坐着看书,就听背后的鱼缸里的砂 石唏哩哗啦一阵响,我起身去看,发现那小个子正把老大追得在鱼缸里打转。观 察了他们一段时间,看他们到底怎么回事,只见那小个子总是用嘴去弄老大的肚 子。小个子的嘴一碰,老大就唰啦一声向前逃窜,小个子又去追,老大再逃,两 个鱼就在鱼缸里打转圈。这老大也很奇怪,虽然个子大,但是很憨厚,从来不去 惹别的鱼,喂食的时候,别的鱼打破了头来抢,他就在一边向我张着嘴摇着头。 我奇怪地想,不管人还是鱼,做老大的难道都是这么个好脾气?我看了一段时间, 看不下去了,就要警告那小个子。等着他追赶老大追到我面前,我放过老大,就 在小个子冲来的时刻,用手指猛敲一下鱼缸。铛地一声,所有的鱼都吓呆了,愣 在那里不动。但是不一会儿,大概看看没有什么危险发生,顽皮的小个子又开始 追逐老大,老大又是只有逃窜的份儿。我又在小个子当头铛地一敲,他们又是一 愣,一个个沉在水底,嘴巴一张一合快速地喘着气,再不敢闹了。   鱼兄弟们就这么长着。几个月之后,正当我以为那小个子大概就是个侏儒鱼, 身体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却发现他渐渐地不太活跃了。然后就注意到他开始不进 食,体态也出现异常,开始向一边弯曲起来。后来他的状况变得那么差,以致要 我碰他一下他才动一动身子。我听说鱼最容易得的病是霉菌,水里加点盐份会有 治疗效果,就用一个小玻璃缸,水里加了少许的盐,把他单独养起来。那是白雪 皑皑的圣诞节期间,人们都放了假,回到披红挂绿的家里,围着壁炉,一起喝着 香热的咖啡,听着祥和快乐的圣诞音乐。我实在不忍在这样的日子里把他们兄弟 们分开,硬是等着过了圣诞节,才把小个子移到了他的病缸里。缸子是透明的, 我把它摆在也是透明的大鱼缸的旁边,相信两个水世界的鱼兄弟们还是能够相互 照看到对方。这样也过了好几天,小个子就那么无力地在水里漂着,直到有一天 早晨发现他的身体已经僵硬了,我伤感地用一个豆腐盒子把他埋到了外面的冰雪 里。   小个子鱼走了之后,鱼缸显得比以前安静。但是鱼兄弟们长大了,每条都有 四五公分长。我得给他们换一个更大的住处。于是我买了现在这个有过滤器恒温 器的鱼缸。这鱼缸比原来那个就大了好几倍了。三条鱼放进去也显得空荡荡的。 女儿就说要再买几条。在宠物店看来看去,她看中了白衣红顶的一群,就从中挑 选了镶红和白雪姐妹俩。镶红姐妹们的加入,顿时使我这鱼缸的水里世界变得丰 富多彩起来。   在镶红她们来之前,鱼缸里就是这些浑身金色的鱼兄弟们。他们除了两只眼 睛是黑的,其他金光一片,看得久了你其实会觉得很单调。他们长得也不耐看, 尖头尖脑,宽宽扁扁的身材,一小片尾巴,就像英雄女儿里面唱的那样,两头尖 中间宽,长长扁扁,扁扁长长,不好看。这也难怪他们。其实我们本来就不应该 从外表来判断一条男鱼,就像不应该用外表来判断一个男人一样。男鱼就像男人, 不在外表的华丽,而是思想的深刻。我总觉得那个老大鱼是个思想者。他总是那 么憨厚宽容,很少跟兄弟姐妹们抢食,也不主动挑衅别鱼。他经常静静地一个鱼 呆着,看着其他鱼兄弟鱼姐妹们追逐戏闹,而他什么也不做,只在一边毫无表情 地呆着,好像在打盹,好像在思考。小弟鱼们有意无意地碰他一下,他就让开, 显得大智若愚。我曾经几次尝试通过眼神或者手势或者某种方式跟他沟通,尝试 着去理解他到底在那水底在想什么,而终归不得成功。他经常就那么静静地沉在 水底,睁着眼睛,嘴巴一张一合,静静地在那里半天不动。有时候甚至连嘴巴也 不容易看得到他动,只有鱼腮微微煽动着。我看看他,问他,你干什么呢?他的 眼睛也转一转,看一看我,就又转回去。他那眼睛的转动,不是要跟我的目光来 接触,不是要跟我来交流,而是斜飘一眼,冷眼相看的眼神。诗人柏桦曾经说, “难以理解的鱼不会歌唱/从寂静游向寂静//需要东西需要说话/但却盲目地看着 一块石头”。这话前面是对的,后面是错的。我鱼缸里的这个老大,镶红的大哥, 是难以理解的,总是沉默,整天从寂静游向寂静。但是他需要什么吗?他需要说 话么?他不求我喂食,他不跟我说话。给他,他就吃。不给他,他就不吃。别鱼 要抢,他就让别鱼抢。别鱼其实也抢不完,所以他其实也总有得吃。他是那么从 容不迫,那么无所谓,他是一个哲学家。我真想理解他的哲学。   镶红和白雪来的时候,个头已经跟她们的鱼兄弟们差不多了,所以我并不担 心她们会受到男鱼们的欺负。倒是她们的加入,不但给这个一片金黄色的男鱼世 界增加了色彩,而且也增加了阶级结构的复杂性。论身价,镶红和白雪可不是她 们的那些几角钱出身的兄弟们能比的。她们每条二十多块钱,跟他们比,真正是 身价百倍。买的时候我并没有去想鱼世界的阶级冲突问题,但是买来之后,我倒 是真想看看,在鱼世界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出身不同的等级观念,是否镶红和白雪 姐妹总会独处一偶,而对那些贫贱兄弟不屑一顾呢?后来事实证明,鱼世界比人 世界更和谐,出身不同的阶级冲突是没有的。镶红和白雪一加入我的鱼缸,就跟 她们的兄弟们玩到了一块。白衣红帽的俩姐妹很快混入金光闪闪的三兄弟之间, 我根本就抓不到一点点她们有闹小贵族集团的犯罪证据。   那几天我的鱼缸刚买来,里面空荡荡的,只有水。鱼儿兄弟姐妹们进了我的 鱼缸,不管是从原来旧寒舍搬进新豪宅的鱼兄弟们,还是刚从宠物店的高级豪宅 搬进我的简陋鱼豪宅的鱼姐妹们,大概都对这四壁空空的新世界感觉好奇。那一 晚我注意到他她们五兄弟姐妹,或者是一个个贴着鱼缸壁上下窜动,或者是成群 潜入水底深处身子贴着鱼缸底,一起从左游到右,又一起从右游到左,反复来回 游动。我一开始感觉很好笑,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这样有什么好玩的呢?后来 注意到,其实是室内的灯光照在鱼缸里,鱼缸的四壁反映着鱼们的镜中身影,一 只鱼就能照出几只鱼的身影,一处动带着水缸里处处影子动,也算有趣。她们或 者正跟镜子里的自己亲嘴,或者就贴着鱼缸底来回追寻自己的镜中身影。这时候, 鱼兄弟们显然因为游得比较快总在前头,姐妹们就显得有点跟屁虫的样子。   以后,我往鱼缸里添加了一些假山碎石,鱼缸的空间不再那么空旷单一,鱼 兄弟姐妹们的活动也因此丰富了一些。除了莫名其妙地来回游动,或者莫名其妙 地静静呆在水底,他她们也不时游到鱼缸的角角落落,用嘴去拨弄假山砂石,尝 试那些塑料水草,或者反复地在那个假山的洞穴中来回穿行。金色的男鱼们要从 一头游到另一头去,只将尾巴稍稍一摆,给一个启动力量,就能顺溜地直线窜了 过去,好像空中的滑翔机一样,身体在滑翔的过程中一动不动,显得自信而轻松。 而红白鲜艳的女鱼们要从一头到另一头,非得不断地扭动腰肢摇头摆尾才能完成。 也不知道她们的确是力不从心,还是故意要矫揉造作。看着他们,我不由得不把 他们想象为身披黄金甲的宫廷卫士和衣帽鲜艳的宫女们。   男鱼们和女鱼们,金色的和白色的,镶红和白雪,他们整日在水中游着,没 有交流,没有冲突,行动随心所欲,悠闲而自在。他们在鱼缸里来回游动,探索 小小鱼缸的边边角角,反复地咬嚼那些砂石,咬嚼那些水草。一条鱼咬过了,游 开了,过一会儿另一条鱼再来咬一咬。在这样的生活中,镶红的行为并没有什么 特别。只是在她静呆着也许是睡觉的时候,姿态有点不拘小节,不像她的鱼兄弟 姐妹一样规规矩矩。有天早晨起来,我看到她半个肚皮朝天地漂浮在水面上,以 为她完了,不料用手一碰,她却呼啦一下翻过身来,游到水底去了。后来再看到 几次她这种不符合大家闺秀风格的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常常放下手中的书本,静静地观看他们,想象他们的 生活跟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他们有情感有欲望吗?他们有喜 怒哀乐吗?他们五个兄弟姐妹之间有什么样的交流呢?他们能交流吗?鱼的语言 是什么?他们知道鱼缸外面的世界吗?他们在那么小的时候,就被我从他们的大 家庭分离出来,他们还记得以前的兄弟姐妹吗?他们能看多远?十米之外就是他 们的外空世界?他们是否知道除了自己身处的这个水世界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 养着其他跟他们同族同种的鱼的水世界呢?如果知道,那么他们会不会因为无法 摆脱这个鱼缸的局限而感到痛苦呢?如果他们因此而有痛苦,那么我买了他们不 是对他们犯罪吗?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果他们根 本不会想,那么他们也就根本不会有痛苦吧。啊,知识越多越反动,思想越多越 痛苦啊!我又想起来组里新来的一位员工,在她的电邮的签名上所加的一句莎士 比亚的话:行为本来没有所谓对错,是思想把它强加了对错的。我曾经想跟她说, 因为人总是有思想的,所以人也就不可避免有对错的概念,所以在这句话在人类 世界里就是废话。现在面对着这缸金鱼想来,莎翁的话不是一个警告吗?如果科 学能够让金鱼的思维系统进化到有思想的地步,这是给金鱼世界造福呢,还是作 孽呢?我又想到我们中国的老子所宣扬的统治观念,虚其心,实其腹。这些到底 是反动的愚民政策呢,还是深刻关怀呢?哇,这居然牵涉到了进化论和伦理学甚 至政治学的范围,我不敢多想了。   记得罗素先生论幸福之道时说:“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也就快 乐了。我觉得人类也应该如此。”还是他老人家说得对。我们应该向动物学习, 想那么多干什么呢。我停止傻想,从沙发上站起身来,去取鱼食。刚才还悠闲地 漫游着的鱼兄弟姐妹们,哗啦一声都冲到我面前的水缸边沿,张着嘴巴,摇头摆 尾,争先恐后地向我致意。他们好像总是吃不饱的一群,或者的确总是以吃为乐 的一群。   抢食的时候,镶红总是最不顾体面的一鱼。以前我以为这么摇摇摆摆的女鱼 们,抢食的时候会处于下风,所以,喂食给她们,也总要特意把鱼食投放到离她 们较近的位置。没有想到她们根本是巾帼不让须眉,一到抢食的时刻就跟她们的 兄弟们打成了一团混战,把水面弄得唏哩哗啦响。镶红刚来的时候,跟她的姐妹 白雪几乎区分不出来,都是一样的白身红顶。渐渐的随着身体的长大,镶红那洁 白的尾巴上却显出几点逐渐扩大的红色出来,让我得以认识到,其实两条女鱼之 中只有这一条是抢食的时候比男鱼还要凶狠无耻的。镶红不但总是毫不客气地占 到离我最近的一个位置,比她的兄弟姐妹们嘴巴张得更大,摇头摆尾更为放肆, 更为不雅的是,她居然总把头伸出来,伸到她旁边的鱼兄弟的脸上去,狠狠地把 他们压下水去。刚压下去一个,又把另一个也压下去。她不断地把别鱼压下去, 不让他们占居跟我最接近的位置,直到食物落到她的嘴巴里为止。哇,这镶红如 果是活在人间,不就是个悍妇吗。我想跟她讲讲道理,可是镶红是不讲道理的。 我只得对她摇头叹气,无可奈何。   前些日子,鱼食用完了,我换了另一瓶鱼食。换鱼食应该不是个困难的问题, 虽然有时候他们不能马上适应。最早,从片状的鱼食换成颗粒状的时候,镶红的 兄弟们也曾抗议了几天,把我喂的颗粒吃进去又吐出来。但是坚持喂了几天之后, 他们就适应了,就又开始抢着吃。我要换给他她们的鱼食,是我一年多前买的, 也是颗粒状。但是这瓶的颗粒比刚用完的那瓶还要大,当时买来发现颗粒太大就 没有用它,现在鱼兄弟姐妹们比一年前要长大好多了,应该用起来没有问题。   我喂给他她们的时候,鱼们照例还是来抢,但是抢到口里发现不是原来的那 口味,就不太高兴了。我看着他她们把鱼食吃进去又吐出来,吐出来看看没有其 他选择又把它吃进去。这样慢慢地尝试着,几分钟之内,喂下去的鱼食也还是能 够被吃完。我心想,过不了几天你们就会乖乖地接受了,就坚持给他们喂这瓶鱼 食。   镶红一开始也还是跟以前一样,每当我走到鱼缸面前她就带头来迎接我,也 跟以前一样凶悍地跟她兄弟们争抢鱼食。我虽然注意到她和其他鱼一样,把鱼食 吃进去又吐出来,倒是没有注意她是否后来又把鱼食再吃进去。三四天以后,我 喂食时开始注意到这些鱼已经不那么积极地来迎接我了,而镶红根本就不理我。 但是,看到鱼缸里喂的食物最终也还是能被吃完,我想,这次只不过鱼兄弟姐妹 们对新食物的抗议活动比较持久一点而已。慈爱的母亲给孩子断奶时候不也必须 铁石心肠吗,更何况我是个大男人,心不能太软。我愣着头,坚持给他们喂这瓶 鱼食,即使看到镶红沉在水底对食物碰也不碰,我心也不为所动。   那几天,其他的鱼对新食物的抗议态度也很明显。在我喂食的时候,他们只 是无精打采地凑过来,用嘴把鱼食碰一下,好像嗅一嗅是什么味道的,就游开了。 而这时候镶红的抗议最为激烈,她根本对我以及对我所投放的食物理都不理。她 要么就沉在水底一动不动,要么就呆在过滤器的附近,把嘴巴埋在落水冒起的水 花里,静静地呆着。我心想,这镶红不但抢食的时候是个悍妇,抗议的时候还是 个烈女呢。幸亏她不是人类,否则真是不得了。可是我就没有去想到,镶红其实 已经病重了。   上周的情况变得那么严重,以致鱼儿们吃得很少,或者干脆不吃了。我经常 在投放食物半小时之后,不得不又在水面上捞掉依然漂浮着的颗粒。我只好决定 向鱼儿们投降认输,想着第二天必须要去宠物店另外买瓶鱼食。   第二天早晨醒来,镶红静静地躺在水面上,肚子朝天。我心里一沉,要用手 去碰她,其他的鱼儿一阵窜动,就看到镶红的身体也动了起来。刚以为她又是跟 我开玩笑,却发现她那僵硬的身体只是随波荡漾而已。她已经永远不能自己游动 了。   我好后悔没有早点发现她的病重,好后悔没有早点结束我跟鱼儿们的换食抗 争。如果我早点放弃那瓶食物,早点给她们买现在我手上的这瓶食物,她现在应 该还在我的鱼缸里摇头摆尾地向我游着。   我把镶红从鱼缸里捞了出来,放进她喜欢吃的那个鱼食的瓶子里。里面还剩 着几颗鱼食,可惜镶红是再吃不动了。开车到我喜欢去的野猪岭公园,我让镶红 安眠在我常坐的那棵松树底下。河边秋叶正红。   回到家里,鱼缸里的白雪,跟着她的三个鱼兄弟们,刚吃完了我新买的鱼食, 悠闲而自在地游着,看不到一丝忧伤,看不到一丝寂寞。   (记于2008-10-12) ◆               某  事          ·覃 雄·   我记得那天是星期六,小黄来电说,兄弟你去不去,我们一起去吧,你没去 我也没敢去的。那时我身体不太好,我还想到电脑的钱还没赔完,就说,去也要 选个好时间呀,你看这鬼天气,怎么骑车?小黄说,那这样吧,明天上午十点, 你到我处接我,我们一起去。小黄刚刚失恋,也刚刚分配回来,他的单位离我家 不远,我们也认识不到一个月。我去过小黄的宿舍,并且那天我也鬼使神差地在 他那里吃饭。他恋的那个女孩子,也在那一排房子,与他相隔四个房间那么远。 那天小黄吃饭时,他的屁股粘到板凳平均不到十秒钟,他端着饭碗走来走去,有 时他会莫名其妙地大吼一声啊——!好像他的喉管里被什么堵塞得很严重似的, 把我从板凳上惊动起来,弄得我饭吃得小心翼翼的。他还把饭端到门外,见到路 过的同事,就大声地说,吃饭兄弟,或者说吃饭韦老师什么的。我觉得他吃饭挺 累的。他还不时地往某个方位望去,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让他失恋的李老师的房间。 小黄吃饭时还喜欢把那台收录机的声音开得大大的,他不喜欢听磁带里的歌,他 喜欢听电台里的主持人那种无边无际的甜美的聊天,中间还插上那么一两首流行 歌曲。他的床头有几排磁带,但都被他抹去,重新录上电台里的节目。他开得实 在太大了,墙角里的蜘蛛网都有些微微颤动了。其实小黄的心思比较简单,他要 把隔壁那几个单身汉压下去,他还要让那边的李老师听到,他的目的仅此而已。 但据我所知,左邻右舍都很讨厌小黄,包括他的恋人李老师,所以他失恋是在所 难免的。   小黄的哥哥是我那个小镇的书记,因此小黄认得很多人,每次他坐我的车出 去,他就是一路打招呼过去的,弄得我相当地烦。我也不知他来认识我是何目的, 我并不是他那一圈子里的人,我们的共同话题只能是讲讲各种各样的诨话。我有 几次想摆脱他都未能得逞,他太热烈了!当我们讲到女人或见到电视里性感的年 轻女人时,他就会夸张地全身摇摆起来,并且毫无掩饰地长叹,啊啊,我挺不住 啦!在我看来,他虽然肤浅了些,但多少有点可爱。小黄与你讲话时,常常这样 骂,操你妈那个B,让人听得很不舒服,以为他是在骂你!当初我有点想纠正他 这个习惯,后来想想确实没这个必要。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与他搅在一块了。在 酒桌上他还常常这样义愤填膺地讲,某某是我哥安排的,某某再恶我就要拔他的 毛,某某是老子看得上你,你以为你长得靓多。小黄是个不学无术之徒,又不是 专业对口,所以他只能做做校长助理。碰到文艺晚会,他就会和几个人布置会场, 他在那种场合讲话是很大声的。平时很多时间他就在校园里东游西荡,所以他就 在校门口碰上东游西荡的我,因为我这人挺能谈,再加上什么话都敢讲,小黄那 天对我深为折服。尽管小黄为人张狂,我仍喊他做小黄老弟,心情好时也叫他做 我的好兄弟,他来电第一句话就是兄弟嘛……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躺在床上想着如何拒绝与小黄去做那件事,我不太乐意 去的。我首先这样想,把手机关掉,过后要是他问到,我就说有事回老家了,那 时我真地把手机关了。之后我就在床上迷迷糊糊睡过去了,我以为睡了就能摆脱 他,那天如果我去做另一件事,可能也没有什么,偏偏我在睡觉时想像力相当丰 富。那天醒了以后,我赶紧把手机开了!我竟在等小黄来电催我快过去,但他就 是没来电,差不多接近十一点时,我就开车过去了。   我到半路时,天下起了雨,等到小黄那里时,我的肩头已被淋湿了。小黄的 房间里有几个人在聊天,见我从雨中冲进屋里,他们纷纷停下话题,有些惊讶地 看着我。小黄把他的干衣服给我换上以后,就迫不及待地说,去不去,是不是现 在就去?我有点愠怒,一屁股坐到他的床上说,你是不是性急了点,你也要给我 休息一下的呀,现在怎么去。他们都拿眼睛来看我们,一脸愕然,其中有一个人 关切地问,你们到底去做什么?小黄看了我一眼,有点想说,这家伙有时不该说 的他却说了,我赶紧说,人家年轻人的事,最好不要打听。有一个又说,我知道 啦,怕不是陪着小黄去相亲吧。那几个人竟喔喔地起哄来了,小黄见状急得面红 耳赤,指着那几个人喊起来,喂!喂!有点想争辩的意思,我立即指着小黄大声 说,你敢讲出来,我绝对不跟你去!小黄马上无奈地摆了摆双手。   那天雨竟下到下午三点多钟仍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们聊天都聊得很累了,我 的头昏沉沉的,当小黄提出是不是要冒雨去这个想法时,我一点心情都没有。我 说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去呢!你买那个东西了吗。小黄满不在乎地说,怕 什么,那样更有味道。我说你没怕我没怕吗,你没怕有我可怕,你太嫩了点吧! 后来雨竟停了下来,我们像做贼一样溜了出去。   在路上,小黄的那根东西顶得我的屁股好不舒服。小黄紧紧搂住我的腰激动 地说,兄弟,我太兴奋了。说完他的那根又硬梆梆地顶到我的左屁股上。我们要 去的那个地方离我家有十多里,是一个小镇。那时是个春光明媚的季节,二级水 泥公路两旁的田间正忙碌着农事,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远处的山脉都是嫩绿嫩 绿的,小黄张开双臂大呼小叫起来,喔——,啊哈——,喔、喔、喔——,让许 多人都朝我们张望。我趁机说,小黄的额头宽,小黄的眼睛大,小黄的脸长又长, 小黄的腿又粗壮,可惜小黄是个大笨蛋。小黄用手指钻着我的屁眼哈哈大笑着说, 是吗兄弟,真地是这样吗,啊啊!他这样搞得车子差点失去控制。   后来我们开进一座大门里,里面有一个大的停车场,大概停了五六辆货车, 穿过停车场,就有一排大概五六十年代的瓦房,粉刷的墙壁已经脱落,瓦上长着 青苔和小草,客厅里静悄悄的,老板也不知到哪儿去了。小黄径直走过去把电视 开了,我们刚坐下不久,老板就从一间厢房里走出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懒 洋洋的哈欠。小黄跟老板耳语了一番之后,老板就用那双血红的牛眼费劲地审视 了我一番,就一个劲地点头,嘴里嗯嗯个不停。这时陆陆续续地从一些房间里走 出一些揉着双眼的成人男女,他们穿过客厅,穿过一座小门,到一个水池边洗漱 去了。我这才发现,原来上边还有一排瓦房,瓦房前照旧有一个宽大的庭院,围 墙边长着几棵桃树,此时正开着粉红的花儿。   小黄叫老板打电话,小黄问,你收费怎么样?老板好像不太开心,他瞟了小 黄一眼说,如果成功的话,每人10元。后来讲了半天,就降为8元。老板就开始 打电话,喂,小李吗,我是老刘哇,怎么听不出声音了?你有空没有,啊啊,叫 小张一起过来,马上,嗯,马上,好的。之后小黄拉老板到上房庭院的一棵桃树 下耳语了一番,老板就带他进一个房间里,他们很久都没有出来。在我等待他们 的那段时间里,我收到一个电话,我儿时的一个朋友来找我,我说我不在家,在 附近的一个小镇。他说今天一定要见到我谈谈,他现在刚下车,他马上再上车, 十把分钟就到那个小镇了,叫我在路边等他。我本来想去看看小黄到底在屋里做 什么,可是这时电视里正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那头大得叫人喘不过气来的 恐龙刚刚上戏,它正在一辆小车旁边若有所思地摇头晃脑,那头恐龙就像一幢六 七层楼那么高大,它一脚就可以把那辆小车踩得稀巴烂!车里的那几个人被吓得 没了声响,但是那个小男孩还敢转动着头颅观看恐龙,表情也没有什么,好像他 在看一匹马一样,我认为这点演得不太真实,换到你,可能早就被吓得僵硬了!   电影演过了一阵惊心动魄的戏之后,又开始不精彩的了。我就隐隐约约地听 到小黄的声音传过来,好像什么书记书记的,这点有什么了不起,湿湿碎嘛。说 到这里,小黄和老板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我正纳闷,刚认识不到半个钟头 的呀,怎么就熟得迷迷糊糊的了,有这个必要的吗。我的手机再次响起来,那个 朋友已经到小镇了!我赶紧跑了出去。   朋友叫我在路边的报亭等他,可是我到小镇那个唯一的报亭时,却没有见到 他。我就随便翻看当天的《南国早报》,其中有一则新闻吸引了我,报道说在南 宁的朝阳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就有一批年轻女子以擦鞋为幌子,引诱外来民工 和本市上了年纪的男人到附近暗处的围墙根子提供色情服务(当时我读到这里心 里痒痒的,并且有点蠢蠢欲动)。附近的几所学校学生下晚自习恰好路过围墙旁 边,都能一清二楚地看到那种心惊肉跳的场面,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记者最后宣布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把这些社会人渣子给拾掇了,朝阳广场的空气又 清新了!   等我看完这则报道不久,我的朋友也就回来了。他拉我到一家饭店里喝酒去 了。他说家乡正在拉电,每个人头集资70元,可是谁都知道这次是国务院扶贫行 为,不必集资的。这还不打紧,那些县里下来蹲点的干部正与村干部勾结在一起, 还想再集资每人头10元。他们餐餐鱼肉,码声惊天动地,群众恨得咬牙切齿。乡 亲们迫切希望我回家乡一趟,亲自起草诉讼书,告这帮狗娘养的。我把杯子顿到 桌上说,明天我没回去我就是狗娘养的!然后朋友就匆匆告辞了。   等我回到那排瓦房时,小黄已不知去向,问问老板,他也一脸茫然。我有点 生气,老板心不在焉地说,刚才小黄还埋怨你呢,你跑到哪儿去了!坏了我的事 情,我还被小张数落了一顿。我说小黄去了哪儿,你怎么会不知道呢,你能不知 道吗?老板说我怎么会知道呢?我和他又不是共用一根肚脐,小张在客厅里等你 等得不耐烦了,就骂骂咧咧地走了,我也就回屋睡去了,到现在才起来。我讲小 黄可是从你这里走出去的,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唯你是问,你知道他是什么 人吗。老板笑嘻嘻地说,他不会有事的,你在这里等等他,他在这里做不成,就 跟小李小张走出去了,你放心,他不会有事的。我问他要出去多久他不告诉你吗。 老板认为我对这种事很无知,所以他有点不耐烦地说,你就别问了好不好,你耐 心在这里等等就是了,不会要几久的。   我想着如何把这段难捱的时光消磨掉,就习惯性地掏出手机胡乱地打一些字, 那天不知我的哪根神经出了差错,竟打出下面这样不知所云乱七八糟的文字来, 我还给它们安了个名字叫做《我是我,我不是我吗》:   我到某个地方交到一些人,他们说些玄妙的言语,常使我毛骨悚然。他们教 给我许多阴谋,却让我温暖不已。是的,我记得他们,无论此地彼地,无论此时 彼时。他们群起而攻之,忌妒我的独处。他们也为我感到惋惜,我就常常面对月 亮谈起太阳,也对乌云感到莫名其妙。   常在深夜有人轻柔地拍打我的门窗,这是红尘啊,我就紧紧拥着棉被守身如 玉,浑身却激动地写出一些爱情诗句,在自己的心田里浇灌一些好的名字。我又 轻易地迷迷糊糊地得罪他人,过后却掏出自己的心,这不是肉吗,这不是肉吗。 他们纷纷躲避。我又在一些阴暗角落给他们献艺,他们掩嘴坏笑,却无人喝彩。 我感到纳闷,就回旧地打听一下我的情况,但乡亲们却听得模棱两可,似乎也不 认识我。我掏出镜子,有个面目全非的家伙,怒斥我道,有什么好看的,还不把 镜子摔烂?我当真摔了,就见地上的碎片沾着鲜血淋漓的面孔嚅嚅欲动。我就大 哭,看看自身,却已虚幻一片……   我写完以后,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仍不见小黄回来,我不禁焦急起来。我又 去找老板,老板正与他的小老婆在上房的庭院里吃晚饭。上房的庭院里摆了三桌, 每桌只有两三个人在很响地吃着,见我走过去,都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我,也没 有人叫我吃饭。老板见我向他走过去,立即站起来,嘴里嘟哝着,我这就去打打 电话,这算哪门的事儿。老板边走边回头问我,你不是跟小黄来我这里做事吗, 干吗临阵逃跑呢?你来我这里几回了,我认得你,我以为你是老猫呢,你比小黄 还嫩。我说我有急事出去了,小黄是叫我带来的,我见你做事老实,就来你这里 了。老板开始打电话,喂,小李吗,刚才那个小伙子不是跟你们回去了吗,什么? 那他去了哪里?你怎么会不知道呢,问小张一下,等下来电告知我,那个小伙的 同伴已经等得不耐烦了,拜托了哦!   我和老板大概坐了那么一棵烟的工夫,小李就来电了,据小李说小张的电话 没人接,小李就骑车过去到小张的处所看看,门也锁着,拍了半天的门,终不见 开,小李最后确认自己真地不知小张到底去了哪儿。老板放下话筒如释重负,好 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说,我也无能为力了,你自己想办法吧!   那晚我就独自开车回去了,从那以后我一直没有接到小黄的电话,我从没在 乎过他这个朋友,所以也就没把这事挂在心上。我暗暗希望小黄从此不要再来纠 缠我就好了,我说过,他并不是我这个圈子里的人,我感到非常奇怪,我怎么会 交上他这种朋友!我从没交过像小黄这种朋友。   后来有一天,我又到小黄那所学校大门右侧的杂货铺去买东西,就心血来潮 地打听起小黄来。那个店老板睁大眼睛,嘴巴变成了O型,他压低声音说,你是 小黄的朋友?我立即变得警惕起来,就从容地说,谁不认识小黄,谁叫他哥哥是 书记呢!老板马上满脸堆笑,说那是那是。我边掏钱边装着满不在乎地问老板, 我怎么好久没见小黄了,是不是又调动工作了?都怪人家生在大树底下啊!老板 看看店内无人,就把头俯到我面前神秘兮兮地说,小黄早死了!死了一周了!我 手中的那瓶酱油差点掉落在地。我说人长得蛮强壮的,脸色也很红润,怎么是这 样的呢!老板说,现在派出所到处调查一个人,还悬赏呢!就是那个人上周邀请 小黄出去才出的事,可是到现在还未查出那个人的一丝情况,看来小黄的社会关 系确实很复杂哟。我竟扳住老板的肩膀质问他,小黄究竟是怎么死的!老板打掉 我的手,不耐烦地说,都闹得满城风雨的了啰,你怎么还不知!小黄是在一个出 租屋里死的,赤身裸体地死在床上!目前警方已经排除人为伤害。老板胸有成竹 地说,依我看,是因为小黄的哥哥在人事上压制过某人,某人才想出这样的高招 来,我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谁这样来整人的。老板突然把嘴巴凑到我耳朵轻轻地说, 你知道小黄是怎么死的了吧!他的这个亲昵动作却偷偷地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我从杂货铺那里回到家以后,就再也不出过门,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班来上。 (寄自中国广西来宾) 【网里乾坤】∽∽∽∽∽∽∽∽∽∽∽∽∽∽∽∽∽∽∽∽∽∽∽∽∽∽∽∽∽ ◆              说 喷 嚏           ·肖 毛·   假如有朋友在你面前打了个喷嚏,你会对他说一句长命百岁之类的祝福话, 你的朋友则会认为,有人大概正在想念他呢。尽管你的朋友只是因为闻到了某种 辛辣的气味而打喷嚏,可他还是会那么想,你还是会那么说,因为这是一种古老 的传统。可这种传统起源于何时呢?它又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要想搞清这一 切,似乎应该从《诗经》中的《终风》说起: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诗经·邶风·终风》   程俊英先生把这首诗译为:   大风既起狂又暴,对我辱弄又调笑。调戏取笑太放荡,想想悲伤又烦恼!   大风既起尘飞扬,他可顺心来我房?如今竟然不来往,绵绵相思不能忘!   大风既起日无光,顷刻又阴晴无望。夜半独语难入梦,愿他喷嚏知我想。   天色阴沉暗无光,雷声隐隐天边响。夜半独语难入梦,愿他悔悟将我想。   程先生在此诗的注释中说:“言,助词,无意。嚏,打喷嚏。旧时民间有 ‘打喷嚏,有人想’的谚语。”可是,如果按照这种解释,“愿言则嚏”中的 “愿”,似乎是但愿的意思,与“打喷嚏,有人想”的关系并不大。唐代的李匡 乂,却对此做出了另外的解释:   今人每嚏,必自祝所祈云云。案:《邶风·终风》篇注:“愿,犹思也。言, 犹我也。盖他人思我,我则嚏之也。”郑又称,古遗语:“每嚏,云人道我。” 以为他人说我,我则嚏,此正得其愿言也,非咒愿之愿,非语言之言。今则自祝, 乃由误解诗句尔。   ——《资暇集》卷下《嚏咒》   由此可见,中国的古人认为,一个人打喷嚏,说明有人在想念或说起他(或 许是坏话),《诗经》中的“愿言则嚏”,就是这个意思。钱锺书先生在《宋诗 选注》中,对此有过一段有趣的总结:   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喷嚏算是入诗的事物了, 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 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 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 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喷嚏:“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 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 “朱颜”和“嚏”这两个形像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 “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 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与梅尧臣的“侘傺愿嚏朱颜妻”相反,冯梦龙在他编的《挂枝儿》中,则希 望“大打喷嚏”的是男子: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难道他思量我刚 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日日泪珠垂,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   ——《挂枝儿·想部三·喷嚏》   负心人,这几日你在谁家睡。风月中,那有你这样薄幸贼,教奴家念得舌尖 儿碎。你难道喷嚏儿也不打一个,耳朵儿也不热一回。实实的招来也,冤家,莫 讨费了嘴。   ——《挂枝儿·隙部五·查问》   与梅尧臣的诗句相比,“喷嚏儿常似雨”是一种更为鲜活的写法。无独有偶, 倪海曙先生在将《诗经》中的《终风》译为苏州话版的《飓风早夜弗停》时,也 采用了类似的写法:   飓风再加阴天,从此又弗见面;困勒床浪想倷,喷嚏打仔几千。(终风且曀, 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杂格咙咚·苏州话诗经》   以上的例子足以说明,“愿言则嚏”的意思,恰如唐人李匡乂所言。宋人洪 迈在《容斋随笔·喷嚏》中亦持此说: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 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明人郎瑛在《七修续稿·喷嚏》中亦如是说:   诗曰:“愿言则嚏。”注云:汝心思我,则嚏也。今人嚏而云有人说己,岂 无谓哉。故汉有《嚏耳鸣杂占》十六卷,东坡有“晓来喷嚏为何人”之诗,来亦 远矣。昨见《次柳氏旧闻》一嚏事,虽非正义,赘之亦可发笑也。唐玄宗友爱诸 昆弟,一日同宁王饮食,宁王挫喉,喷食上髭。王惊渐不安,玄宗亦不怿,黄幡 绰在侧,曰:“不是挫喉,乃喷帝耳。”帝遂悦,因戏曰:“幡绰佞臣乎?”黄 又曰:“臣知上思臣,臣乃愿言则嚏耳。”帝又大悦。   《七修续稿》中提到的《嚏耳鸣杂占》,如今早已失传,只能在《汉书·艺 文志第十》中查到它的书名。黄幡绰将喷饭说成喷嚏事,亦见《太平广记》:   ……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幡绰曰: “此非错喉,是喷嚏。”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五十,诙谐六,《黄幡绰》,出《松窗杂录》及 《因话录》   但《太平广记》的引文中没有提到《诗经》中的“愿言则嚏”,读来有些难 解。   以上谈到的,都是“愿言则嚏”的典故和故事。那么,打喷嚏时说祝福话的 传统,究竟始于何时呢?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三谈·嚏》中,曾经提到这个传统:   《诗》“愿言则嚏”,笺曰:“愿,思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 遗语也。故汉有《嚏耳鸣杂占》十六卷。东坡《元日诗》“晓来频嚏为何人”, 康进之《负荆》曲“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皆本此。又《法苑珠林》: “世尊嚏,诸比邱咒愿言长寿,时有居士嚏,佛令比邱劝;咒言长寿。”《燕北 录》:“戎主太后嚏喷,近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呼万岁。”今俗传小儿喷 嚏,亦呼百岁及大吉以解之,则亦皆有所本也。   既然《法苑珠林》为唐人作品,那么打喷嚏时说祝福话的传统,至少在唐代 就已经有了。此外,这个记载可以说明,印度也有在他人打喷嚏时说祝福话的习 惯。查维基百科英文版可知,泰米尔人(Tamil)在打喷嚏时,喜欢说nooru,意 思是100,也就是希望打喷嚏者长命百岁的意思。而泰米尔人的居住地是印度南 部和斯里兰卡北部。   在清人程世爵辑《笑林广记》中,有两个与打喷嚏时说祝福话的传统有关的 小笑话:   昔有一猫擒鼠,赶入瓶内,猫不舍,犹在瓶边守候。鼠畏甚,不敢出。猫忽 打一喷嚏,鼠在瓶中曰:“大吉利。”猫曰:“不相干,凭你奉承得我好,只是 要吃你哩!”(《猫逐鼠》)   猫与耗鼠庆生,安坐洞口,鼠不敢出。忽在内打一喷嚏,猫祝曰:“寿年千 岁!”群鼠曰:“他如此恭敬,何妨一见?”鼠曰:“他何尝真心来祝寿啰,骗 我出去,正要狠嚼我哩。”(《祝寿》)   我常常想,古人虽没有电话和互联网,古人之间的联系,却比我们想象的还 要密切。不然的话,为何同样的民间故事,可以流传在世界的许多民族之间?这 大概不是英雄所见略同的缘故。我猜,古人肯定有一种文化传播途径,如同大风 那样,能够把文化的种籽传到世界各地。也许,古代有很多徐福式的人物,而他 们的旅行范围比哥伦布更广吧。假如事情果真如此,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 也流传着打喷嚏时说祝福话的习惯。   在很多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在打喷嚏时喜欢说“祝你健康”或“上帝保佑你” (或者“保佑你”)之类的话语,在德国、西班牙、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人 们在打喷嚏时喜欢说“健康”或“祝你健康”。这些说法,与我们所说的“长命 百岁”几乎没有什么分别。类似的例子很多,在很多西方民间故事和童话中都可 以找到。   比如说,在安德鲁·朗编的《彩色童话》中,收录了一个俄罗斯民间故事 《祝您健康》,讲的就是打喷嚏的故事:   有个俄罗斯国王,每当他打一个喷嚏,都要国民说一声:“祝您健康!”有 个牧羊人却偏偏不说,直到国王把公主嫁给他为止。   后来,有个苏联人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部儿童剧,剧本的名字就叫《国王打 喷嚏》,少年儿童出版社在50年代出版过这个剧本,我曾在旧书摊上看见过,因 为它实在太破旧,就没有购买。   在罗马尼亚作家克里昂迦编写的童话故事《老山羊和三只小山羊》中,有一 个和打喷嚏时说祝福话有关的细节:   老狼趁着老山羊不在家,骗得小山羊开了门,闯进屋子,想要吃掉三只小山 羊,它们却躲了起来。老狼找不到小山羊,坐在倒扣过来的木盆上休息,然后打 了个喷嚏。一只小山羊恰好躲藏在那个木盆底下,出于习惯的力量,顺口说了句 “上帝保佑您,教父!”(因为那只老狼是小山羊的教父),结果暴露了自己, 被老狼吃掉了。   在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奥·普雷斯勒的童话名著《大盗贼》里,佐培尔中了大 盗贼的胡椒枪,打了一个大喷嚏,大盗贼立刻对他说:“祝你健康!”   也许,最激动人心的打喷嚏故事,要属爱尔兰诗人叶芝编的《爱尔兰神话和 民间故事》中的《主与仆》(MASTER AND MAN)。在这个故事里,比利为一个即 将满一千岁的小老头当仆人,这个小老头准备在他满一千岁时娶一个十九岁的漂 亮女孩为妻,尽管她已经和别人订了婚。在女孩的订婚宴席上,小老头打算让女 孩打三个喷嚏,假如没人说“上帝保佑我们”,女孩就会成为他的妻子。不久, 女孩打了两个喷嚏,在场的人却都忘了说“上帝保佑我们”。就在女孩打第三个 喷嚏时,比利不忍心让这么漂亮的女孩嫁给那个糟老头,勇敢地说出了那句话, 使小老头的美梦彻底成空。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打喷嚏时喜欢说祝福话呢?我没有在中国的古籍中查到 解释,外国人的解释却可以查到,但说法不止一种。弗雷泽爵士在他的《金枝》 中说:   一般都认为灵魂是由躯体的天然孔窍,特别是由口腔和鼻腔出入。……印度 教教徒们见到有人在他们面前打呵欠,总是用中指和拇指打出响声来,认为这样 可以阻止灵魂从张开的口中逸出。   ——《金枝》第十八章 灵魂的危险   英文版维基百科中解释说,中世纪的人们相信,在打喷嚏时,人的心跳会停 止,灵魂会游离身体,被恶魔抓走。而在打喷嚏时说“上帝保佑你”,则可以使 人复活或者使人恢复心跳,防止魔鬼抢走人的灵魂。   除这些说法外,还有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据说,在590年,乔治一世 做罗马教皇时(有人认为这件事发生在乔治七世时代),罗马开始爆发黑死病, 凡是染病者都会打喷嚏。所以,人们试图用“上帝保佑你”的说法来阻止黑死病。   英国也有类似的传说。据说,在1665年,英国开始流行大瘟疫,患病者先打 喷嚏,然后便会死去。后来,西方各国都流传着同一首著名的儿歌,歌名为《圆 玫瑰》(Ring a ring o’roses,初刊于1881年,据说1790年便已流行),各国 的歌词略有不同,但内容都差不多。英国流传的《圆玫瑰》,歌词大意是:   圆玫瑰长在身上,   药草花装在兜里。   啊嚏,啊嚏,   我们一齐倒在地。   很多人认为,这些歌词暗指伦敦1665年流行的大瘟疫。歌词中的玫瑰,指患 者初病时生出的玫瑰色皮疹,药草花指试图驱除瘟疫的药品,患者打完喷嚏之后, 就倒地死去。儿童在做同名游戏时也演唱它,手拉手站成一圈,边唱边跳,最后 倒成一堆。   以上内容足以说明,西方人在打喷嚏时之所以要说祝福话,是因为打喷嚏也 许属于一种恶兆,能够给人带来坏处。中国人也有这样的看法。在明人吴门啸客 撰《前七国志》中,便有一个这样的细节:   黑夜,孙膑正与朱亥饮酒,朱亥忽然打个喷嚏,孙膑道:“大人这喷嚏打得 不好,明日庞涓入朝奏王,要起军来围住府门搜我。”朱亥大惊道:“这事倒怎 么好?”孙膑道:“不妨事。明日他来时,不可害怕,吩咐一家老幼,不要慌张。 我自有藏身之法,任他各处搜寻,决不落他的手。”   有趣的是,在清人袁枚的《子不语》中,把打喷嚏当作驱除恶兆的手段:   有侍郎某,性多拘忌,每遇人谈有“死丧”二字,必作喷嚏以啐散之;路逢 殡柩,则急往亲友家,解下衣帽,扑散数次,以为将晦气撒在人家,与己无与矣。   ——《子不语·拘忌》   总之,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打喷嚏不是什么好事情。在打喷嚏时,就算不说 祝福话,也应该用某种办法来驱除它会给人造成的坏影响。   《非洲通史》(古代卷)记载,14世纪时,人们不许当着马里帝国的国王打 喷嚏,“如果有人鼻孔发痒,就尽可能地在别人不觉察的情况下朝着地面打。但 若皇帝打喷嚏,在场的人都用手拍打各自的胸膛。”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五章中说,澳大利亚 昆士兰北部的土著认为,“若有哪位男子打喷嚏,凡听见者都得用手拍打自己身 体,拍打的部位随他们与打喷嚏者的确切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拉尔王国的居民在出门时,“如果听见有人打喷 嚏,便会立即转身回屋,待在家里绝不出门。”   可是,有些外国人则认为,打喷嚏是一个好兆头。据说,在公元前410年, 希腊将军色诺芬(即《长征记》的作者)对他的士兵发表演讲,劝说他们回到雅 典,与波斯人作战。他正在说着,一个士兵打了个喷嚏。其他士兵认为,这是神 给他们的好兆头,便服从了色诺芬的命令。   在《奥德赛》第十七卷中,奥德修斯化装成陌生人,回到家里,他的妻子珀 涅罗珀(Penelope)没有认出他,但想要找他谈话,从他那里打听丈夫的事情。 这时,她的儿子打了一个喷嚏:   说至此,忽听得武楞马卡斯大喷嚏,声震前庭;   皮聂罗皮乃喜笑岑岑,对攸米阿斯将话进:   “你速依我言,把那客人唤进宫廷。   你岂不闻我说话时我儿喷嚏声?   可见将来被诛戮不仅二三人,   料此辈一齐都丧命,没一个逃得灾刑。   如今你且记清:   倘若那客人所言皆应验,   我当把美好的衫袍一袭使彰身。”(傅东华译)   珀涅罗珀(即皮聂罗皮)之所以那么高兴,是因为她把喷嚏当成了神送来的 好兆头。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感到糊涂:既然如此,打喷嚏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呀? 在打喷嚏时该不该说祝福话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都找不到标准答案。我只知道,假如想打喷嚏,你就尽情 去打,这肯定没有坏处,不信你可以去试试看。 ◆           科学史上最锐利的激情          ·量子猫·      引子   每个人似乎都可以问一下自己,23、24岁的时候我在做些什么?那些年龄还 小的,也可以估计一下,自己23、24岁的时候会做些什么。   这里介绍一个人23、24岁两年的经历。   从心智的发展来看,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普普通通的高智商、优秀、有才华 的人,但不是天才,不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少年天才。那种天才,少年的 时候就对世界或人自身的基本问题开始质疑,围绕问题吮吸了哲学和科学充分的 营养,把人类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那种天才是独立特行的世外高人, 绝顶高手,功力深厚,他们做什么事情,甚至没有什么人能插上手帮忙。举手抬 足,稍有不慎,功力的余威就可能伤及好人。和他们,不用去比较什么,也没有 竞争的余地可言。虽然那种天才也只是一粒生命的普通种子,但是他们遇到了合 适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自己长成了参天大树,为人类留下了永恒的福荫。 那样的天才,即便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也只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   这个人不是这样的天才。他和许多中国时下优秀的大学高年级或刚毕业的学 生没什么两样。   像几乎所有聪明、才华出众的男生一样,他执着、投入、充满激情,而又自 命不凡、爱慕虚荣、甚至懒惰、贪玩。而且,不管是从50年前还是现在人们的观 念中,有一点都可能会招人非议,他还是一个花花公子,很多的激情用来追逐漂 亮女性,他自己也对此直言不讳!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23、24岁的两年里,他不安心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 做自己的实验,从美国跑到丹麦的哥本哈根,然后是英国的剑桥,没人清楚他到 底要干些什么,看起来很有些“不务正业”,甚至“偷偷摸摸”,就这样“玩” 了两年。当然,也没有人给他发工资,他靠原来在美国的奖学金维持生活。但这 两年的时间,让他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了科学的史册中,而且排名很靠前。在我 看来,应该是前几名或前十几名吧。除去亚里斯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等为数不 多的在第一排的几位,那么在第二排中,他处在最显眼的位置。当然,实在要有 人让他坐在第一排,他自己可能会心虚,但他作为科学一个历史性的重要里程碑 的代表,还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本土的科学家,除去老子、孔子(如果也可以算 “科学家”的话)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第一排,那么,在第二排、第三排中现在 还找不到影子,恐怕到第四、第五、或更后排中,才有极零星的几个位置。而且, 也主要是在中国的过去年代里。   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任何迹象,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这一点,也包括他 的实验室老板,甚至也包括他自己。当然,他的老板还是非常欣赏他的,否则不 会给他一路开绿灯,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申请奖学金,托朋友熟人帮他联系学习、 “打工”的地方。   他是谁呢?他这两年到底都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了解清楚了,可能也 会觉得没有什么,甚至没有玩一场高水平的电子游戏更精彩、刺激。所有的理论 都是玩具,伟人、天才都是些贪玩的孩子。他们只是玩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游戏 而已。仅此而已!   背景   既然我们说的是科学史中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一页,那就让我们从科学的历 史说起吧。   生物进化出现了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才能对周围事物的信息进行收集并支 配肌体的活动,这种功能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仍然不断进化而强大,经过亿万年 的积累,出现了可以直立行走并使用工具的人类。对周围事物及其变化的感觉经 验的积累,产生了时间、空间的概念。在清醒、睡眠、做梦、谵妄时感觉经验的 显著不同,产生了“自我”或“意识”、“灵魂”的概念。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 多德和中国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关于周围事物、人自身以及事物数量和空间关 系(几何)的学说已经逐步建立了起来。但之后中国的研究基本停滞了。西方在 第谷的天体观察数据、开普勒继续的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伽利略的实验, 到牛顿,已经可以把地上的事物和天地运行的规律通过物理公式来描述,并可以 根据某一个时刻的位置信息预测其一段时间之后的位置了。麦克斯韦也把闪电、 生物电、地磁场等关于电磁的认识通过一组微分方程统一了起来。人类的认识进 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时代,或者说经典物理学时代。人类的整个工业文明,从 电器到汽车,从电话到电视,从爱迪生的通用公司到日本的松下等等,都是在这 样一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爱因斯坦从小对指南针、钟表一类的东东为什么那样动很好奇,学生时候自 学了当时集经典物理学、数理逻辑、心理学等科学之大成的康德哲学和几何的很 多知识,开始继续对时间、运动的概念刨根问底。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都知道, 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同一个事件,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能听 到雷声。我们坐在火车、轮船、电梯里,相对于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运动的, 但相对于身边的人,是不动的。所以观察结果严格依赖于我们感受到的信息,而 传递信息速度最快的是光。据此,26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在业余时间建立了狭义 相对论,几年以后,在黎曼几何的基础上,推广到系统相对之间处于加速运动的 情况,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把时间空间表述为质量的分布,而运动正是这样的空 间的一种必然特性,定量地回答了为什么牛顿定律可以描述千姿百态的物体的运 动。而电磁场方面,黑体辐射现象给理论带来了灾难,比如白炽灯丝温度越高, 发的光越明亮,即发出的光波的能量越高,会无限高下去吗?事实上不可能,但 理论上却不能解释。普朗克提出光的量子说,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经 历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波尔的轨道能级理论,经过几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毛头 小伙子海森伯、薛定谔、狄拉克、泡利等等的杰出贡献,量子理论建立了起来, 成为对原子、分子运动描述的基本工具。爱因斯坦更是创造性地提出,相对论描 述的引力场和量子理论描述的电磁场,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这样的一种理念, 后来发展成了规范场理论,目前物质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如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 作用与电磁理论已经大致统一在了一起,我们对物质世界有了一个基本上统一的 图景。半导体芯片、激光、超导、原子能等新的高科技产业,我们今天很多人都 不能离开的计算机、互联网,便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快速发展了起来。   不同于上面提到的严谨、内敛、具有绅士风度的欧洲科学家,完全美国风格 的科学家,富于冒险精神、直率、进取,也是美国本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之一,科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化学家鲍林,把量子理论 应用到经典化学中,并在通过X射线对225种分子结构的确定的经验之中,创建了 结构化学,在用X射线研究蛋白结构方面,走到了25岁就获诺贝尔奖、创立X射线 衍射研究晶体结构技术的大物理学家布拉格领导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小组的前面。他的《化学键的本质》一书,他关于键长、键角的概念,他通过引 进实际原子模型以确定在复杂的蛋白质立体结构中原子排列组合的可能性的方法, 为科学对生命本质研究的伟大突破性进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直到现在,还是 研究蛋白结构的最有效的工具。中国这两三年才在著名的生命科学期刊Cell上有 几篇文章发表,其中一篇就是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研究蛋白的结构。   有了这样的背景基础,我们要叙述的故事就可以比较容易的进行下去了,那 就是关于生命自身内在机制的科学认识的重大突破。   首先还是需要说明一下,对生命认识的一个重大的观念性的突破,首先要归 功于达尔文。他出生于富裕之家,父亲要他学神学,将来当牧师,当时是很体面 的职业。但他没有兴趣,因为很热爱收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后来就免费搭上了一 艘海船,开始他的酷“驴”游天下,通过对收集的各个地方不同地质时期的标本 的共同特征及其变化的分析、归纳,提出了进化论。所有的物种,不管是人还是 猴子,都是从低等生物甚至更早的细菌进化过来了。但决定进化的力量和机制到 底是怎么回事呢?1865年,孟德尔通过观察分析若干代杂交豌豆的种子性状和开 花的颜色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生物性状信息(如漂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白晰 的皮肤等等)由基因携带并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传递。摩尔根和助手的试验进一步 揭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状排列,并在细胞分裂前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在 后代中传递性状信息。基因可能发生突然的永久性的变化,并导致后代性状的变 化。如开红花的,可能开白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对生命本质问题研究的接力棒开始传到物理学家 手里。如果说起量子理论,波尔的名字不会不被提起。他不仅自己提出了能级和 原子轨道理论,对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支持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 像梁山好汉一样,他差不多是早期量子理论学家如海森伯、泡利等等一群小伙子 的首领,更是特别能从各个渠道搞钱,人缘极好。他父亲是著名的生理学教授, 所以从小就对生命的基本问题感兴趣,并从物理学的角度,发表了“光与生命” 的一系列演讲。他的一个学生叫德尔布吕克,在哥本哈根学习量子理论,但在这 个领域似乎有点看不到机会了,那时候量子理论已经造就了普朗克、海森伯、薛 定谔、爱因斯坦、波尔、波恩、德布罗意、泡利、狄拉克等十数位诺贝尔奖获得 者了。德尔布吕克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对病毒颗粒的快速复制很着迷,他最初 的想法很简单,病毒在很短时间就可以通过复制从一个变成几百个,只要改变实 验条件,如温度、培养基、光照等,就可以通过可控制的试验,来研究基因复制 的机制了。一个实验只需要几个小时,所以顶多几个月,问题就可能被解决。受 波尔的影响,德尔布吕克对新的研究领域跃跃欲试。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德尔布吕克移民到美国后,在加州理工学院, 以噬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用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后对噬菌体后代的定量的突变分 析,来有控制地研究基因的复制和变异的问题,这些研究开创的方法极大地促进 了美国生物遗传学的发展。放射性的剂量不同,噬菌体变异(突变)的程度不同, 甚至高剂量会全部杀死噬菌体。两年后,另一个学者卢利亚因战争避难从欧洲来 到美国,还有一个学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赫尔希,也加入了这项研究。 1938年,德尔布吕克发表了基因突变与复制方面的研究报告。但这时的他还没有 什么名气,影响力不是很大。   这时,已很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德国受纳粹迫害,辗转来到爱尔兰的都 柏林。薛定谔和德尔布吕克在哥本哈根就是莫逆之交,自然很关心老朋友的研究。 薛定谔在德尔布吕克基因突变研究基础上,以量子理论为基础,从物质都是由原 子、分子构造的角度,思考了基因的可能构造,并提出了密码子的概念,以此为 基础,思考了生命的本质问题。因薛定谔方程的缘故,薛定谔的名气在科学的圈 子里已经是太大的了,那个时代前几位的吧,(顺便说一下,“量子猫”也来自 于波尔、海森伯等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理论和猜不准原理本质的争论,与基于薛 定谔方程的一个思想试验有关,“量子猫”也叫“薛定谔猫”),他以这个主题 在各个大学和研究所的演讲大受欢迎,他的演讲和后来编写成的一本薄薄的小册 子《生命是什么》,不仅影响了很多大牌物理学家和实验室开始关注生命的基本 构造和本质问题,也影响了一代年轻学生,如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主人公沃森, 他的合作者克里克,威尔金斯,等等。这个时候,1944年,我们的主人公还只是 个高智商的孩子,16岁吧,但已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这也不太 能说明什么,中国这个年龄进入大学的孩子,一度也很多。我大学时的一个同班 同学,就是14岁进的大学。   在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需要介绍一下。研究生命遗 传问题的,除了德尔布吕克小组之外,另一个有重大贡献的是洛克菲勒研究所的 艾弗里。经过多年的研究,也是在1944年,他把正常肺炎菌的DNA提取出来,加 入有异常肺炎菌的培养液之中,结果也出现了正常肺炎菌,这证明DNA就是遗传 物质。但太出乎意料,因为那时化学家莱文等的研究分析已发现,DNA仅由简单 的4种核苷分子、糖和磷酸构成,要承载那么丰富的遗传信息,简直无法想象。 科学家们更能接受的观念,遗传信息可能由二十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也更复杂 的蛋白质传递。因为很难排除微量蛋白质的污染问题,所以这项至关重要的研究 结果,没有被普遍接受。因为是相关主题的研究,德尔布吕克小组1941年就开始 关注艾弗里的实验进展了。   揭秘   现在,是我们的主人公沃森出场的时候了。   和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一样,尽管他也崇拜伟大的科学家如薛定谔、德尔布 吕克,也想发现基因的奥秘,但对自己脚下的路,仍然很模糊。在学校,一度喜 欢鸟类学,甚至把将来成为一个博物馆馆长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拿到学位, 还多读了一年动物学,到19岁大学毕业时,也不是事事如意。申请到哈佛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生,也均被拒绝。后来到了名气不是很大的印第安那大学, 这个学校的研究生院院长还给他写了个很不客气的字条,如果他想继续学鸟类学, 最好到别的学校去。但这个学校的遗传学还是不错,有名气很大通过X射线研究 基因突变刚获诺贝尔奖不久的缪勒,还有到这里任教的德尔布吕克的合作者卢里 亚。沃森申请到这里读研究生,基因奥秘的潜意识仍在起作用。他虽然学动物学, 却成了卢里亚的学生,通过放射性研究噬菌体突变和复制。   使卢里亚大为赞赏的是,这个平时乱七八糟、衣冠不整、聪明而又古怪的学 生,实验却处理得简洁漂亮。3年以后,一个不太复杂的研究项目完成,他博士 毕业。   直到这时,还看不到他和“伟大”两个字有任何关系。继续沿着突变和复制 的思路下去,不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了。解决生命本质问题的思路必须回到物理 学那里,也就是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一书的伟大启示:必须从基因的原子、分 子等基本组成来考虑问题。   他的导师卢里亚,包括因薛定谔的影响力而名气大增的德尔布鲁克,很容易 地帮他联系到丹麦的哥本哈根,除继续噬菌体的研究之外,同时把研究范围扩展 到核酸(DNA)的化学研究。但由于合作者的一些个人问题,沃森并没有如愿, 只是做了一些用放射性跟踪DNA的研究工作。他在卢里亚那里三年研究噬菌体突 变与复制、与艾弗里小组的交流、现在的工作,都使他倾向于认为,基因是DNA 而不是蛋白。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是沃森而不是其他更有资格和实力的研究 者主导了科学这一伟大的进程。   但也只有在决定了下一步的何去何从之后,沃森才终于开始与科学历史上一 项最伟大的突破直接联系了起来。   这时的欧洲仍是科学的中心,鲍林对蛋白质结构研究的突破是科学界最兴奋 的主题。作为一个著名导师的博士后,一个聪明、自信、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不 关注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他虽然此时对X射线晶体学一窍不通,但他很容易知道, 在欧洲,布拉格领导下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是X射线晶体学研究分子结构 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德尔布吕克的帮助下,他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血红蛋白 结构研究的佩鲁茨(后来因这项研究获诺贝尔奖)的博士后,并认识了同样读过 《生命是什么》的克里克。克里克从军队退役后已经31岁了,跟着佩鲁茨在这里 读博士。学术交流也使他知道了只有两小时车程的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在做 DNA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而能拍得最好DNA照片的是威尔金斯实验室的罗瑟琳 德·富兰克林。   至此,所有的要素都具备了。但是能把所有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科 学的伟大发现,仍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详细叙述这个伟大历史过程即使几 百页厚度的书也无能为力,我们在这里跳过细节直奔主题。   在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富兰克林这四个与DNA结构阐明直接相关的人 中间,沃森对晶体结构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但他清楚DNA结构对阐明突变和复 制机理的意义,而这将带来对生命的认识的革命性突破。克里克是学物理出身, 对遗传问题和思维问题曾经都有很大的兴趣,在X射线晶体学方面的理论上也不 时有一些小突破,但不清除DNA就是遗传物质。沃森使他认识到了这一点后,他 的激情立刻就被点燃了。当然,这种激情来自于薛定谔那本小册子,来自于人类 对生命自身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历史性疑问。威尔金斯是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大好 人,但不是很进取很敏锐的那种个性。富兰克林是富家大小姐,心高气傲,十足 的女权主义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处处敢与男性科学家争锋的大龄未婚女强人。 她这样高傲的资本是她很清楚自己的勤奋、严谨和优秀,在英国以至欧洲只有她 而不是别的男性科学家可以给出最清晰的X射线照片。当沃森试探提出与她合作 进行DNA结构的研究时,她断然拒绝。在她看来,沃森根本没有与她合作的资格。 但因为没有认识到DNA结构的历史性意义,同时也缺乏一些理论分析方面的功底, 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而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炽烈的热情仿 佛已可以熔化冰山。   沃森和克里克名义上的工作是跟佩鲁茨研究蛋白质结构,但他们很快把正事 儿扔在了一边,开始了DNA结构解析的尝试。克里克买了鲍林最有影响力的书 《化学键的本质》,签了名,送给沃森,给他扫盲。他们也学着鲍林使用原子、 分子模型的方法,让工人制作了磷酸分子、核苷分子、糖分子的塑料模型,雄心 勃勃地在铁架台上去组装DNA的结构。这是这个伟大实验室的传统,从卡文迪许 的经典物理学扭矩实验,到卢瑟福开始的原子核研究,到布拉格创立X射线晶体 结构技术,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代科学家的管理下,这里形成了最鼓励创造性的 气氛。你只要有好的主意,不管你资历如何,或者甚至是学生,所有的资源你都 可以支配,只要给出好的结果就可以。这个实验室在科学的历史上功勋卓著,获 诺贝尔奖次数也最多。这个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传统深厚的实验室,后来仅 在生命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就有12次之多。可以设想,天天和一帮子诺贝尔奖 获得者一起玩儿,你不获个奖,恐怕也有点难为情!沃森,这个美国青年,比欧 洲文化传统成长起来的英国青年克里克要激进得多,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诺贝尔奖 章在熠熠生辉!   1951年底,他们的第一个结构出炉,但在有经验的富兰克林看来是荒唐可笑 的,他们失败了。布拉格和佩鲁茨知道了这件事,也警告他们不可以再做DNA结 构的研究,因为DNA结构是伦敦国王学院正在进行的项目。在当时的英国还是很 讲究这一点的,布拉格的身份,也使他不能容许下面的人出现科学道德方面的争 议,克里克和沃森的工作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去做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但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从各个方面审视问题所在,同时也在悄 悄地寻找机会。   剑桥大学的数学家格里菲斯应他们的要求,对碱基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学 计算,表明是不同碱基而不是相同碱基之间相互吸引。这是他们后来设想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的基础。   1952年7月,化学家查伽夫访问剑桥大学,他是看到艾弗里工作隐含的重大 意义的时候转向对核酸的组成进行化学分析的,他对许多物种的核酸碱基组成和 比例做了充分的研究。沃森和克里克从与查伽夫的交流中了解到,DNA所含四种 碱基含量不相等,但嘌呤与嘧啶的比例总是1:1,这也为他们后来根据碱基配对 来设想三维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美国的鲍林那里,也不断传来消息,他加快了解析DNA结构的步伐。前面 的背景介绍说过,因为鲍林,把量子理论引入经典化学,同时也引入原子分子模 型来组装结构的分析手段,使加州理工大学的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 走在了创立这项技术的剑桥大学的布拉格的前面,并且已经阐明了蛋白质的α- 螺旋结构。沃森很清楚,鲍林是这个领域的雄狮,如果鲍林全力以赴的去做DNA 结构,他和克里克就不可能会有机会。所以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加快进度!   1952年冬天,鲍林还是先发表了DNA结构。两个年轻人得到消息,所受的打 击可想而知!不过看过鲍林的手稿后,他们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一年多来在 这方面的深厚的理论和知识积累以及各种尝试,使他们一眼就看出,鲍林的结构 也是错的。但沃森明白,如果有人告诉鲍林他的结构是错的,或者他自己什么时 候认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就会再做实验纠正。所以他们更加疯狂的工作,必须在 一半个月的时间内,必须赶在鲍林在会议上讨论这个结构从而可能使这头雄狮清 醒之前,得出他们自己的结构!   1953年2月,沃森访问伦敦大学的威尔金斯小组,看到了弗兰克林新拍的高 清晰的DNA晶体照片,是一种含水比较多的新的构型,他们长时间沉迷在这个问 题上的经验,使他有了新的结构设想。他立即找到克里克,根据照片资料,重新 设计制作模型,计算、安排碱基位置和比例关系。最终,他们搭出了完美的模型, 与X射线照片和碱基的化学分析数据都符合,如此简单、如此优美,最为重要的 是,这是一种双螺旋碱基互补的结构,恰好揭示了DNA复制的机制。   不管是富兰克林,还是布拉格,所有的人都无话可说。布拉格感到由衷的高 兴,不管怎么样,这项历史性的发现是在他领导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完成的,也 是他毕生四十年致力于X射线晶体学研究结出的硕果。   沃森出生于1928年4月6日,这时的沃森,离他25岁生日还有两周时间。   沃森和克里克赶写了一篇只有900多单词的短文,布拉格很主动热情地写了 一封推荐信,连同这篇文章一起寄给《自然》杂志。差不多是最快的速度,一个 月后,1953年4月25日,他们的发现随着这期Nature杂志,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 科学家那里。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命为什么可以代代相传?生命最神秘的、最 基本的问题,终于因这个结构的发现而得以彻底的揭示。科学,可以开始深入到 分子水平的基本构造单元,来探索生命的所有活动规律。   科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最重要的一页。   革命   随后,也就是五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历史,就不用多说了。我们 看一下这场革命带来的新的科学和商业上的机会。像任何革命都会带来社会形态 和人的命运的变化一样,这场革命,让很多人有机会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创新的 历史,同时,也像开辟了一片充满阳光雨露而又水土肥沃的原野,造就了商业上 新一轮的新型技术公司爆炸般诞生和成长的机会。   克里克仍参与了随后从基因到蛋白的中心法则的建立。接着,基因的人工合 成和序列分析技术,蛋白质的人工合成(中国首先人工合成胰岛素)和序列分析 技术,很快建立,并开发出全自动的仪器,由ABI公司实现了商业化。再以后, 酶催化基因扩增技术建立,基因重组的广泛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出现并大规模应 用,人和很多模式生物或经济作物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称为生物导弹的抗 体药物大规模上市,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各种疾病的快速准 确诊断,…… 所有的这些重大突破,都是由DNA结构的解析直接衍生的机会,就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人类的生存状态来说,这五十年所发生的改变比过去人类所 发生的进化积累的历史总和都要多。   沃森和克里克当然一度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人物。沃森领导了德尔布吕 克开创的冷泉港实验室。沃森后来更是领导了全球多个国家实验室参与的投资40 亿美元的对生命科学意义非同寻常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重要性类似于曼哈顿计划 和人类的登月计划)。到现在,不仅许多对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模式生物如线 虫、酵母、果蝇、拟南芥等等的基因组序列都已清楚,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动物如 水稻、猪等等的基因组序列也都已经测完。人们正雄心勃勃地要把所有的蛋白 结构和相互作用都研究清楚,并把从基因到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关系都揭示出来。 也就是说,从逻辑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前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到一个 发育成熟的人,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将会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得到清楚的描述。同 时,生命如何从非生物进化发展过来的全部细节,也将会逐步揭示清楚。   克里克在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完成中心法测的建立后,认为生命科学有挑战性 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转入了神经科学的研究,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意识、思维 的机制问题。后来,几个大科学家,如提出夸克理论的盖尔曼、阐明免疫球蛋白 结构和作用机制的埃德尔曼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复杂性问题和思维机制的研究 上。到200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坎德尔教授因在记忆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获诺 贝尔奖。目前中国几个在美国的优秀华人科学家如蒲慕明、饶毅、鲁白等也在从 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虽然我们已非常确定,神经细胞连接形成的神经网络编 码了人所记忆的全部信息并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情绪,也是人整体性格的物质基础, 但仍然有太多的不清楚,所以这儿仍是科学上最热也是出成果最快的地方。   从五十年代开始提供烟草花叶病毒(早期研究基因的一种样本)纯化用层析 填料的一对犹太夫妇的夫妻小店Bio-Rad,现在也成了生命科学排名前几名的大 型跨国公司。80年代初把基因、蛋白的人工合成和测序等技术商业化的ABI公司, 一度成为全球排名最前的生命科学跨国公司。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胰岛素的 Genetech公司,更是创造了风险投资的神话而成为资本运作的教案。而老牌的少 年发明家爱迪生创造的通用电气公司GE,两年前也通过直接收购一个大型跨国集 团公司(Pharmarcia的生化部分,经过收购LKB等不断整合发展起来的新公司, 在蛋白分离纯化和生产方面全球领先)进入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的核心技术领 域。   我们可以从逻辑上看得更远一些的,是像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引发了一场 新的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一样,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的生 态环境,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彻底弄清楚发育、进化、思维等生命的本质问 题,是我们建立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基础。   早期人类自发的群居生活,只能在大自然中勉强地安身立命。进化中形成的 发达的神经系统使得人类通过制造工具和发展农业而使一部人从直接的生存需求 中解放出来,通过发展技术和组织集体的商业生产和贸易等活动,人类的能力越 来越强大,不仅成了地球的主宰,而且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和对赖以生 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速着人类在地球上彻底消亡的进程。   两种新的技术,虽然并不能彻底改变人类在地球上走向灭亡的命运,但将会 遏制或减缓这一不可逆转的加速的状态。   其中之一就是生命科学和技术。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历程才能发生改变的 性状,目前在实验室只要经过几年或几个月就可以做到。我过去实验室的一个女 孩,捣鼓了几个月,硬是让开紫红色花的蝴蝶兰,开出了洁白颜色的花儿。这些 手段使我们直接改变生物性状并进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能,至少可以使逐步增 长的人口的生存问题不以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技术是国际互联网。这是由量子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没有量子 理论,就不会有半导体技术,就不会有芯片和今日的高速计算机,就不可能有互 联网。这也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和生物进化出现了神经系统一样,互联网就相 当于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社会各种信息的汇集和快速调控,因互联网而有了物 质基础。   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候步伐是非常快的。或许今天,我们每个人还不得不 在龌龊的国家或国际政治的烂泥滩中挣扎着,但未来,人们对社会系统和人自身 更清晰的认识,社会的更加完善的调控机制的逐步建立,将会使政治一词,永远 成为历史的典故,就像科学正在取代宗教成为社会的主导发展动力和规范一样。   启示   历史从来就是写给今天和未来的人看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在用过去的轨迹 折射出未来的道路,不管是对整体社会的发展,还是某个个体的人生。   DNA结构解析引发的人类文明史的一场历史性的革命的历程,尽管是由为数 不多的几个个人为主角推动的,但我们知道这是人类认识积累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使人们的认识已穿透了时间空间及其存在变化的遥远而广阔的 过去和未来,然而面对人自身这个系统还是一团乱麻。不是沃森和克里克,也会 是别人,来揭去笼罩在遗传法则上面的美丽而又神秘的面纱。历史上,每一个有 卓越建树的科学家,最后都会把综合了时代认识之大成的最强有力的理智和激情, 投射到人自身这个对象上。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到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茨、 康德、庞加莱(中国人因为丘成桐先生对庞家莱猜想的情结,应该对这位被称为 科学史上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特别的了解)、爱因斯坦、皮亚杰, 无不是这样。不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研究小组,或者是鲍林,都有可能在 不太久的时间里,把DNA的双螺旋结构解析出来。正像爱因斯坦在评价相对论的 发现时讲的,“条件已经很成熟了”。事实上,洛伦茨和前面提到的庞加莱,都 走到了相对论的边缘,已近在咫尺,然而又失之交臂。而沃森,真正把自己的理 智和激情主动地投射到这个伟大发现的努力中的时候,也才不过是22岁的年轻人 (博士刚毕业),而此刻,在涉及揭示这个伟大秘密所必需的直接知识和技术方 面,他还几乎是零,这和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等自己亲手直 接拓展了一片广阔天地的少年天才们不同,除了敏锐地认识到目标的伟大意义而 迸发的激情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就个人的贡献来讲,他还不能和历史上那些 功力深厚的天才人物相比,所以,才会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他两年的努力, 清晰地呈现了一种人类心灵的最“锐利的激情”。   在完全未知的时候,解析DNA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认识 到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承载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秘密,这是伟大激情的直接来源。 任何个人和这样一种机会联系起来的时候,我想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激情澎湃。 虽然薛定谔已经宏观地预言了基因是通过密码子来承载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但那 时对它的化学组成,也就是直接的分子基础是什么还不知道。遗传信息存在于染 色体上当时是清楚的,但染色体由糖、蛋白、DNA三种复杂的大分子组合而成。 艾弗里的试验已初步表明传递遗传信息的转化因子就是DNA,沃森自己几年对基 因复制和突变的研究以及与艾弗里小组的交流强化了这种信念。所以他看到了清 晰的道路,去解析DNA的结构。他放弃在美国、甚至在哥本哈根的研究,直奔剑 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欧洲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度的科学中心寻求问题的答 案,并轻而易举地把有共同梦想的克里克拉了进来,对结构的理论计算和X射线 晶体照片的分析的条件具备了。他们实验室不研究DNA,他也没有培养晶体的经 验,更不会拍X光衍射照片,而对他不屑一顾的富兰克林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和 克里克通过威尔金斯总是能获得这方面的成果。与敏锐的化学家查伽夫的交流是 不可或缺的,查伽夫从艾弗里的试验结果已清楚DNA是关键,所以及时转到分析 DNA的化学组成方面,他是当时唯一的拥有很多物种DNA碱基组成的研究结果的化 学家。当然,作为22岁的博士后和31岁的博士生,他和克里克没有任何理由不去 向量子理论的后起之秀、结构化学的奠基人、大化学家鲍林学习。没有鲍林在多 种物质分子结构解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化学键、键长、键角、蛋白大分子的α螺 旋概念,甚至没有鲍林通过塑料或金属球、棒的模型组装方法搭出结构再通过实 验验证的方法,他们也不大可能在实验数据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构造出这个虽 然简单但又无比优美、有无限的震撼力、承载人类生命繁衍全部秘密的模型。事 实上,他们的触角伸得更远,他甚至请数学家格罗斯非来计算碱基之间的相互作 用,从而得出碱基互补吸引配对的原则,这是他们正确模型的重要依据。当然, 还有他们和鲍林的失败的尝试,还有不必要在这里一一罗列的许多细节……   不管是社会还是科学,还是企业,现在都变得非常复杂,再用简单的逻辑和 思维方式,已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坚韧的意志、敏锐的理智、 丰富想象力和澎湃的激情的心灵。即便是在今天,也不是没有机会,机会很多, 关键是我们自己是否能主动的去接近这些机会,把握这些机会。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蛋白质组学,也就是每个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或者说是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到发育成熟的个体的每一个细节,生命从非生命物质 进化过来的每一个细节,是科学的直接目标。但由于是数万个基本构造单位在参 与这一过程,因而单纯地了解个别的基因或蛋白的结构功能对整体功能的揭示已 无能为力。所以,现在数学已经正在走入这个领域。   一个仍然摆在人类面前的最重要的挑战是思维机制。很多基本的知识我们已 经非常清楚。我们的学习和记忆,在于构成信息的物理化学信号被感觉器官的一 类特定结构的感受器分子转化为离子强度变化形成的神经脉冲,通过一系列中间 过程刺激基因表达制造出蛋白分子等基本构造单元输送到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末 端,与其它神经元建立起特定结构的突触联系,这种神经元相互连接成的网状结 构编码了一个个体的全部文化和行为信息,并通过新的信息引发的动态的活动, 支配着人的全部行为、情绪和思维活动。但是仅仅这样不是科学的目标,你还必 须具体的准确的描述这种机制和过程。行为、情绪、思维是如何与具体的神经元 的活动一一对应起来的,显然,这需要数学。而现在,数学家还没有把触觉伸入 到这个领域。   回到基本的问题,一百年了,量子规范场理论,已经通过标准模型把强弱电 大致统一起来了,但与描述引力场的方程还不能整合在一起,也就是爱因斯坦的 最初的统一场思想,我们现在还差最后的一步。而现在,一些数学家还在玩这种 终极的游戏。这不仅需要数学家的努力,更需要观念的突破。   数学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而这可能更少为人所知。从欧几里得几何到 黎曼的非欧几何,从函数到群论到建立在拓扑概念基础上的微分几何,数学正在 从研究单一线程的变化发展到直接面对结构的变化。“庞加莱猜想”一个世纪以 来引发众多数学家充满激情地把自己的心智投入到对这种美妙结构变化的预言中, 直到前不久俄国数学家佩雷斯曼最终彻底解决问题。而研究结构及其变化的数学, 将为我们面对的诸如基因调控、思维机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调控等等多因子的 复杂调控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工具。   而量子理论的基础问题,为什么这组数学方程就可以描述和解释微观现象的 规律呢?我们还不得而知。海森堡从处理光学实验误差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被以 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作为一种根据,认为微观世界就是猜不准的、以几率的 方式存在的,这已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程度了。爱因斯坦包括薛定谔等当即就提出 反对的意见,认为上帝不掷骰子,背后仍然有规则存在。这个时代的大物理学家 如提出夸克理论的盖尔曼、提出弱电统一理论的温伯格、进一步通过费曼图简化 提升量子计算的费曼,也不同意波尔和海森伯等把猜不准或不确定性原理扩大为 一基本的哲学观念,明智的建议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暂时存疑,把解决问题的 机会留给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而更直接的可以看到的前景,是社会的调控问题。人的神经系统这种收集自 身和环境信息从而使自体系统实时和环境快速适应的机制,曾经是人类得以主宰 地球的直接动力源泉。而互联网的发展终于让人类社会进化到了有“神经系统” 的地步,这将会使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管理,与现在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整合在一 起。教育的问题,或者说未来人的认识可以因心理机制的彻底揭示而通过“心理 工程”得以快速实现,而社会系统,也会因互联网的出现而通过“社会工程”建 立直接有效快速细致的调控,至少可以让严重打击或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金融危 机不再周期性地爆发。在这样的一个可以由互联网这种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自动 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的可以自我调整的社会系统中,国家或国际政治对社会生 活的影响将逐步降低,国家之间也必须进行无条件的协作。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对 爱因斯坦的伟大洞察力而肃然起敬,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已经提出了世界政府 这一伟大而光明的理念并积极推动让人类社会走上理性的和谐的发展的轨道。 【网萃】∽∽∽∽∽∽∽∽∽∽∽∽∽∽∽∽∽∽∽∽∽∽∽∽∽∽∽∽∽∽∽ ◆              雪天里的呼吸         ·金同悌·    1   “身裹灰色风衣的巴巴拉在路边徘徊已久。没有灯盏的乡野之夜,寒风里飞 着浓稠的罩眼的雪。她神情恍惚,步履蹒跚,嘴里不住地祈祷。路上来来去去的 车,怎么就没有一辆朝自己撞过来呢?上帝啊,不如让我早早地去吧!”   读到这里,梅尹扶在沙发上哭了。梅尹在精读西班牙作家弗朗西斯科的原文 小说《奢望》,准备翻译出版。这个叫巴巴拉的年轻女人,一直牵动着梅尹的心。 苦命的巴巴拉没有勇气活下去了,她阖上眼睛,企望在冥冥中突然死去。她仿佛 看见自己躺在雪地上一动不动,呼吸终止,是那样的安静。   窗外是一片沉沉暮色时,梅尹的感觉回到书房。   这是秋天的傍晚,弗朗西斯科笔下的雪飘远了。梅尹没有从沙发里站起来的 念头,她望着桌上的电脑,有一些翻译前的缕缕冲动。这时候,电话铃嘟嘟响了。   还没有动手吗?陈夏的语气有些低沉,等什么呢。是要把书背下来么?陈夏 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跟梅尹合作好几年了。弗朗西斯科的这一长篇新作,是陈 夏从中推动,由社长点了头签约的。   不想说话? 梅尹这才发觉手里的听筒,她支吾一声,说是很累。   你需要松弛一下。今晚“月光CLUB”有化妆舞会,你不妨去坐坐。也许,对 你动笔有些帮助。    “巴巴拉身上有天象师罗伦留下的酒渍和凌乱的齿痕。罗伦下床穿衣时说, 去吧,我是你最后一个男人了。”   梅尹放下手里的听筒,忽然想到书里的这几句话。她吁了口气想,自己最后 一个男人是谁呢?   月光CLUB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名流会馆。这幢古朴的欧式建筑,被装饰得典雅 端庄,看上去有厚重的历史感。   “月光”二楼的“黑森林”大厅令人销魂。梅尹离异后常常来此打发时光。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PARTY,梅尹一般很少介入。她总是挑选一个僻静的树墩式的 座位,品尝名为ESPRESSO的意大利咖啡。这种浓香飘逸,浮一层橙黄色泡沫的纯 黑咖啡,浓稠滚烫恰似地狱中逃出来的魔鬼,让人陷入无可言喻的释然中。   “黑森林”到处可见其特有的标志。壁纸,咖啡壶,甚至是餐巾上,都有一 个棕熊面具的图案。而其中含义,并无多少解释,它只是卡通式的符号而已。   “在伪装太多的都市,假面舞别有一番景致。把脸庞和名字隐藏起来,只有 性别的舞蹈,只有情绪的舞蹈。”   梅尹是在化妆舞会开场时,想到弗朗西斯科这些描述的。当时,巴巴拉正在 第一次失恋的沮丧中。芳龄十九清醇美貌的巴巴拉是乡间学校的音乐老师,她的 初恋像一只再简单不过的十六分音符。那个道貌岸然,有些秃顶的校长埃里克对 巴巴拉垂涎已久,但一直未露声色。据说,埃里克老婆是一个患病在身却脾气暴 虐的女人,对他盯得很紧。埃里克老婆瘫痪后,他觉得时机已到。某天晚上,埃 里克在走廊里碰见身着米色套裙的巴巴拉。埃里克啧啧嘴说很美的哟。埃里克又 说,到我房间里来一下。巴巴拉一进房间就被按倒在床上,一只十六分音符莫名 其妙地变成了“诙谐曲”。“诙谐曲”出自意大利语,原文意思是“玩笑”。后 来就不是玩笑了。巴巴拉怀有身孕之后要求结婚,而埃里克却狡兔一样溜之大吉, 跑到一个很远的镇子上和老情人厮混去了。为腹中的胎儿有个名分,巴巴拉在寻 找校长的途中,因焦虑和疲惫过度不幸流产。后来,她是在绝望中重新坠入爱河 的。   “黑森林”的化妆舞会并不喧嚣,幽暗的灯色和柔婉的旋律中,漂移着戴有 面具的舞者,时而有人窃窃私语。   梅尹在座位上用小勺慢慢搅动咖啡,陈夏并没有来。陈夏说,你不妨去坐坐, 其意是希望梅尹发出邀请。这个糟糕的男人总是曲曲弯弯的。梅尹只想独自呆一 个晚上,根本没想约他。一个人的夜晚显得完整,一个人的咖啡显得自在而且随 意。梅尹瞅着一些摇来晃去的假面。这种滑稽好笑的东西她已经看惯了,何止是 此时此地呢? 巴巴拉就是在这种场合里动情的。   “虽然,巴巴拉看不见那青年男子的真容,却感受到他颤抖的呼吸和亲昵的 暗示。他说他叫亚瑟,在城里有一家珠宝店铺。又说,他在舞会开始前就钟情于 巴巴拉了。你知道你有多美吗?他一声声地感叹。随着舞会绵绵深入,亚瑟倒在 巴巴拉怀里。巴巴拉不由得浮想联翩,认为是命运的安排。她为亚瑟渐渐伸进自 己内衣的手感到眩晕。同样也戴着面具的自己,拘谨和顾忌荡然无存。巴巴拉两 眼潮湿,她希望舞会永远不要结束。巴巴拉梦想复活了。此时,她甚至想起一首 描述假面舞会的诗:并不存在的存在,并不完美的完美。真相已经陌生。假相比 真相有什么不好呢?巴巴拉以为,爱情就是从假相开始,走向真实和浪漫的。”   梅尹要了杯威士忌。她习惯在咖啡之后,喝一点激烈的。威士忌能消解随夜 晚而来的孤寂和落寞。   陈夏是午夜时分出现的。   陈夏面容倦怠地在对面坐下,同样要一份ESPRESSO意大利咖啡。   梅尹讶然。梅尹的视线开始缓缓移动,停顿在一盏越来越暗,几乎看不大清 晰的壁灯上。   她弄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   真是个没记性的男人。   梅尹一口喝完杯里的酒站起来说,失陪了。我要早一些回去。   2   陈夏第二天清晨叩响梅尹的房门。这时候,整幢高层公寓还没有醒来。   陈夏从不使用门铃,说门铃千篇一律显得俗气。敲门有人文气息,有心情的 表达。   梅尹并没有睡着,她听出是陈夏来了。两年前,梅尹和陈夏曾有过一番苦恋。 他们是在双双离异之后,一步步走近的。   陈夏从西班牙留学归来在出版社任职,举手投足间,还留有阿尔卡拉街上的 种种气息。梅尹和他见面几次后印象深刻。陈夏一副高挑儿身坯,总是眯着的眼 里,有灼灼的文采和懒散之气。喝酒兴奋时,他会用西班牙语大段背诵桑托斯 《沉默的年代》。   梅尹被深深触动了。   陈夏第一次和梅尹做爱时说,你是我的唯一。但梅尹后来发觉,陈夏跟自己 热恋时,还和另外两个女人陷得很深,有一个甚至怀上了孩子。陈夏很懂得隐蔽 自己。回国后在社会上混了几年,貌似率真坦诚的陈夏扭曲了。或许,在国外时 就已经放荡了。   梅尹难以忍受疯癫不已。最后,两人不得不说定分手,只在出版社见面,只 在书稿的事情上可以联络。   敲门声停歇了一会儿,电话就响了。梅尹无奈。也还是朋友嘛,只得穿好衣 服打开房门。其实,她真有些不想开门的。   可门外不见陈夏的人影。梅尹连忙抓起又在振铃的电话。   陈夏嗓音浑浊,我在下楼的电梯里。   有什么事情吗?   想跟你谈谈。   谈什么呢?   难道,你真的不想见我?   梅尹语塞,好久没有作声。陈夏又说,我坐上计程车了。以后再说吧!   梅尹从身边的落地大窗朝下望去,一辆蓝顶轿车,渐渐消失在飘忽的晨雾中。   陈夏留给梅尹的记忆,就像雾一样的迷蒙苍凉。梦想的不可回归,情感的颓 废,沟通的不可能,视线中断。其实,梅尹和陈夏分手后,并未摆脱情感阴影。 梅尹不情愿陈夏再跑到家里来,这个男人留在屋里的痕迹太多了。有时候,梅尹 会鬼使神差地拨一拨陈夏的手机,号码没有拨完就撂下了。说什么呢?不觉得无 聊吗?她甚至咒骂过自己,再这样就天打雷劈!   “康德在老年时,把人的一生概括为四句话:我要知道我是谁,我要知道我 知道什么,我要知道我应当做些什么,我要知道我有什么期盼。”这些话,是弗 朗西斯科在《奢望》第二章序语中写到的。   梅尹觉得,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了。刚刚安顿下来的日子,又一阵阵地变得生 疏,变得无所适从。对陈夏的怨恨,是不是有眷恋的成分呢?梅尹床头,曾有一 幅马德里“塞万提斯纪念碑”的写生,是陈夏亲笔。后来,梅尹把画撤去了。但 画面的感觉没有消失,似乎一直挂在那个地方。   “巴巴拉答应和亚瑟幽会。在三楼顶层的包间里,摘下假面脱尽衣服的亚瑟, 居然是身着男装的年轻女人。巴巴拉尖叫一声,哭着逃去了。”   后来,巴巴拉变得心灰意冷,不想再去假面舞会。她开始喝酒,吸ALBERO雪 茄,父母留下的一点点遗产已所剩无几。期间,巴巴拉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男人。 她觉得,自己并没有摆脱那个糟糕的PARTY,市面上假首饰假情假意比比皆是。   这天晚上,梅尹有了新的去处,是临近郊外的“天涯之旅”。那里环境上乘, 有地道的法国西堤岛咖啡。梅尹喝着喝着就有些纳闷,几个身着黑色西服的服务 生,似乎在大厅里悄悄传递些什么。   梅尹跟一个服务生搭话,你们在忙些什么呢?   面对颇具风韵的梅尹,服务生红着面孔问,小姐是头一次来吧?如果,您对 哪位先生有兴趣的话,就可以传递条子,约来谈谈。我们愿为您效劳!   梅尹点点头说,明白了。   服务生认为,初次登门的梅尹并没有明白,很职业地作了解释。这里都是层 次蛮高的客人。有大学教师,工程师,政界官员,企业家,作家艺术家等等。   我恐怕不配坐在这里了。梅尹随便笑笑说,我什么也不是。   怎么会呢。服务生摇摇头说,一看您就是很文化很明媚的人。“天涯之旅” 专为清高自尊,走到感情尽头的人们提供机会。我看,您不妨试试。   梅尹还没来得及作答,一个系红领带的服务生就过来了,并从手中的托盘里, 翻开蝴蝶式的纸夹。   晚上好小姐,有两位先生向您致意。红领带介绍说,一位是A106座的“麦兜 儿”,另一位是F211座的“水晶知了”。请问,您想先和谁聊聊呢?   梅尹满脸的狐疑。红领带又说,这位水晶知了真心实意,非常迫切,是不是 先请他过来?没事的,谈不拢可立刻PASS。   另一个服务生插话说,我知道水晶知了,是一位很得体很温和的先生呢!   当水晶知了端着酒杯匆匆过来时,梅尹也记不清楚,自己刚才是怎么表态的。 也罢,就随意吧,这种事倒也有趣。   幸会幸会!水晶知了恭敬地鞠了躬,把酒杯和精致的手袋放在桌上,非常礼 貌地问,您要不要再点些什么?   又说,我向往你的安静。   梅尹忽然就有些惬意。   水晶知了自称是外科医生,玩手术刀的。看起来他已经喝了不少的酒,说话 时舌头有些发涩:我看得出来,你不像见面就说价钱的那种女人。   梅尹一阵恶心。她压住自己的愠怒,却抿了口咖啡讪笑道,如果是呢?   爽快!水晶知了一脸窃笑。   “走投无路的巴巴拉偶然认识了罗伦。这个温文尔雅的天象师口碑很好,他 不仅学识渊博料事如神,还时常接济贫困的人。而巴巴拉只需要指点迷津,得到 精神上的慰藉。自己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罗伦色迷心窍说,上床是转运的唯一药 方。如果你仍然麻木,就没有指望了。罗伦像一头发情的野猪,立刻剥了巴巴拉 的衣裳。自始至终,巴巴拉如一棵柔弱无声的麦秸。”   水晶知了再没有说话,他颠颠地溜到窗前,用手机预定宾馆房间。   梅尹拂袖而去,身上有一种被“手术刀”刺伤的屈辱感。她走出大门时忽然 想起,还有个麦兜儿。但兜儿里装着些什么,毫无兴趣了。   3   陈夏的电话愈发频繁。出于工作上的缘故,梅尹不能拒绝。   两人分手后,梅尹一度消沉,有放弃翻译书稿的念头。陈夏说,这怎么行呢? 我要是有你的文字功夫,早就动笔了。这么好的长篇,放弃决不是你的本意。别 耍小孩子脾气好不好?   陈夏有熠熠闪光的思想和一触即发的悟性,却拙于文字表达。一如他那身高 档的休闲装充满皱褶沾着水渍。对此,梅尹倒觉得可亲。梅尹随便惯了,她不再 喜欢有洁癖的男人。有洁癖的男人容易斤斤计较。她第一任丈夫,就是一丝不苟 的人,婚后更显得变本加厉,生活上直至床上的事情从无顺畅可言。天天为鸡毛 蒜皮的事争来吵去,腻烦透了。到后来,鸡毛蒜皮演绎成雷雨暴风,终于闹到不 可收拾的地步。   梅尹开始和陈夏交往时甚感轻松。陈夏决不会指责梳子上沾有一点点发丝或 放错了位置。陈夏说,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的屋子,让人陷于拘谨,会索然寡味的。   “分手”往往是一句气话。梅尹头一回跟陈夏说分手时,转天就相安如初了。 陈夏深刻检讨自己的过错,说情感上的事,不能只看过去。那时侯如果有你的话, 什么事都不可能发生的。   梅尹觉得也是。   “巴巴拉离开天象师罗伦无家可归。对于罗伦,她已无信赖可言。一天,她 结识了竖琴手托比。已孱弱得不堪一击的巴巴拉,如同托比手里的琴弦,轻轻一 拨就发出悠悠的颤音。托比同情巴巴拉的遭遇并将她收留在自己家里,待她亲如 胞妹。巴巴拉深深爱上托比却不能启齿,因他早已和别人定下终身。没过多久, 美丽的巴巴拉燃起托比未婚妻的满怀妒火,并以自杀要挟。为此,巴巴拉只得忍 痛离去,重归漂泊。”   梅尹就想,机遇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可机遇又总在你不经意间冒出来,不 管你想没想到。   这天,早已忘掉的“麦兜儿”出现了,非常意外。当时梅尹正在书店里站着 看书,有人从背后向她问候。   是和我说话吗?梅尹转过身子。站在她跟前的,是一个身板挺拔但头发蓬乱 的年轻男人。   是啊!男人脸红一下,有些抱歉。   可我们并不认识。   我是在“天涯之旅”见过你的,也发出过邀请,只是没得机会说话。   噢,梅尹想起来了。或许,是那个叫麦兜儿的人。水晶知了够恶心的了,跟 这个麦兜儿有什么好说的?   对不起,我不明白。梅尹不想跟他搭讪,但还是客气地笑笑,继续翻阅手里 的大部头画册。   我是……想告诉你……麦兜儿吞吞吐吐说,这本《外国小说插图竞赛作品 选》,有上下两集。   梅尹皱皱眉头,那又怎么着呢?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送你一套。 为什么啊?   我手里有三套呢,出版社送的。眼下,书店里只有新出的下集,上集早已脱 销。   梅尹怔住,她是想买全套的。从画册后记看到,上集有一幅《奢望》的插画, 叫“巴巴拉素描”。   梅尹心动了。她说,不必送我,我买下就是。可你的全套在哪儿呢?   在我家中,离这里很近。跟我去吧!   梅尹想也没想,就颠颠地跟着走了。   麦兜儿真名贾非。他说,麦兜儿是女友对自己的昵称。   什么意思啊?   没什么特别的。她说我肚子里货色简单实着,除了画画,还是画画,无别的 花花肠子。还说,没有贬低的意思。兜儿里的麦子,还是国外进口的呢,你是画 油画的。   这么说,你是职业画家?   只是着迷罢了。   你怎么会去“天涯之旅”?   那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神情。我是搞肖像的,需要多看看。   当时,我什么神情?   静物式的忧郁。荒芜着掩饰着的忧郁。   我吗?   怎么说呢?我想到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孩儿。我画过多遍的那个 女孩儿。   真的匪夷所思。那是跟神父拉尔夫恋爱的少女莓吉,我可是老女人了!   画家有画家自己的感觉。说起来,是这本书让我相信女人,相信爱情的。   你就陷进去了?   堕落啊!   贾非屋里充满鲜活的颜色,墙上、地上,甚至床上都是画稿。   一杯浓香扑鼻的咖啡端过来。   哟,居然是意大利的“ESPRESSO”!   是啊是啊,这是我女友蝈蝈的至爱。她喝来喝去,真的喝到意大利去了。   留学?   一开始是。后来,留在意大利人怀抱里了。结婚了。   贾非又若无其事地笑笑说,不碍的。她迟早要回来找我,她不可能没有我的。   你看,他自信得无法无天。   两大本画册送到梅尹手里。   梅尹急忙翻开上集,很快就找着了“巴巴拉素描”。梅尹看了看画面就说, 这是巴巴拉在天象师罗伦的床上。事后,她用脏兮兮的被单挡着裸身,眼里充满 惶恐和无望。她当时的心绪,跟她满头长发一样的散乱啊!   看来你读过原著。眼下,还没有中文版。   好像是的。梅尹说过又想,这傻大个儿蛮灵通的呢!   贾非又翻到画册的另页,是“美少女莓吉”。贾非说,这是自己的习作。   画面上,莓吉的眼睛忧伤朦胧。她生下神父拉尔夫的孩子。她说,“一切都 是我自愿的,我对谁都不怨恨。我不能有片刻的追悔。”这话就附在插图的下面。   梅尹泪水盈眶。   贾非说,你这么喜欢。我会再画一张送你。我还要把“巴巴拉素描”临摹给 你。   梅尹的泪水就落了下来。   梅尹感受到麦兜儿贾非的真实,贾非的可亲。她埋怨自己,在“天涯之旅” 的那天晚上,错过了和他长谈的机会。   贾非用纸袋把画册仔细装好说,有空的话,就来坐坐。   梅尹说,来看你作画。   她的脸不由地红了起来,屋里有些热热的了。   下楼走到街上,梅尹抬头望望贾非的窗口。在都市里,哪一扇窗口里都有故 事。   梅尹边想边走。   手里的书,是沉甸甸的。   4   梅尹是突然和陈夏再次同居的。      那天晚上,陈夏神情忐忑地敲门进来,从怀里掏出一瓶西班牙RESERVA红酒。   梅尹一怔,喝酒?   西班牙最名贵的红酒。五年了,我珍藏至今。陈夏哑着嗓子说,本来,是想 在我们结婚时启封的。我上次结婚时,就有种种预感,那不会是我最终的选择。 所以,这红酒深藏未露。有你之后,我觉得红酒能派上用场了,值得。如今看来, 你我是没什么指望了。但酒一定得喝。除了你,我不可能有别的机会。终归好过, 爱过,喝了它也了结我一番夙愿。   陈夏无意间触到了梅尹的软肋。她失声痛哭,扑进陈夏怀里。   灯下,一瓶红酒喝到天明。   陈夏昏昏沉沉地睡了。梅尹毫无倦意,翻开那本厚重的画册。   她跟陈夏重归于好,并没有显得轻松。贾非的影子出现了。贾非的文采,贾 非的自信知足,和他宽宽厚厚的肩,如同画面的笔触一样那么清晰。   梅尹喝干了杯里剩下的一点点红酒,披上风衣下楼。   “巴巴拉在失望、绝望之中已经麻木。一天下来,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吃过东 西,或吃到的是什么东西。她没有进食欲望,却感到时时刻刻的饥渴。” 秋深了,路上遍地落叶。   梅尹没招呼计程车,她不知自己往哪里去,只想在风里随便走走。远远地走 走。   深秋的风有了很重的凉意。脚下的枯叶,被踏出沙沙、沙沙的响声。   “巴巴拉素描”。巴巴拉。   《荆棘鸟》美少女莓吉。   梅尹喃喃自语中,发现一个眼熟的门洞,是贾非居住的大楼门洞。   她笑笑走了过去。   走着走着,却又踅了回来。   快半个月了,梅尹想见见麦兜儿贾非。麦兜儿是用来盛放实实在在的麦子的。 蝈蝈对贾非的昵称有些意思。可蝈蝈怎么就离去了呢?她会不会像贾非所说的那 样,注定要颠回来呢?   敲门走进贾非的屋子。   贾非一见梅尹就“咳”了一声说,正急着找你呢。上回匆匆忙忙的,连个地 址电话也没有留下。   这么巧吗?梅尹嘻嘻然问,这么说,你答应送我的画已经得了?   自然是得了。贾非从柜子里取出用报纸裹着的画稿,然后细心铺开在桌面上, 说不知怎么搞的,都画了两次,第二稿才比较满意。   梅尹瞅着精心绘制的画页,眼角湿了。你真是高手,快手!   贾非又拿出一张画来说,你看看,我准备好的。万一你没空过来,我就把这 幅画放在书店里,请他们设法转交给你。   那是一幅根据记忆勾绘的梅尹头像,下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请将我存下的两 幅画稿转交给这位朋友。拜托拜托,并致谢意。   梅尹笑道,何必麻烦人家,我自然会过来的嘛。你画得蛮像我的呢!   我这就要出一趟远门,贾非喜不自禁。蝈蝈只是浪漫了一把,并没有真的结 婚,她非要接我去意大利住些日子呢。这回,我要把古罗马画个够!   梅尹这才盯着贾非认真地看了看。眼下的贾非和上回见面时已经变样了。满 头的乱发修剪得有条有理,刮了胡碴的脸庞透出俊朗明澈之气,甚至连说话的嗓 音也显得亲切和蔼,不乏温情了。   梅尹心里格登一下。   贾非是幸福的。   贾非说,到罗马时,他送给蝈蝈的见面礼也准备妥当了。那是他精心绘制的 蝈蝈肖像:“夏之声”。一架乳白色三角钢琴旁边,婷立着面如桃花发髻高耸的 歌手。浅栗色的长裙拖在紫红地毯上,嘴唇扩张成优美的椭圆,几乎听得出她婉 转悦耳的歌声了。   “夏天来了,夏天是春的梦。”贾非用生硬的意大利语唱起来。蝈蝈是交响 乐团的独唱演员,贾非听多了,就能哼上几句。   贾非说,她称我麦兜儿,我就称她蝈蝈。她说,蝈蝈就蝈蝈,没日没夜地哼 哼,你不嫌烦就好。   有什么可烦的呢?贾非说,有一阵她忙着没过来,好几天听不见她哼哼,就 站不住也画不下去了,就老远老远地跑去乐团听她的声音。猫在楼底下听了会儿, 才安安稳稳地回来。嘁,我这个人,没多大出息啊!      说着说着,一杯浓香扑鼻的“ESPRESSO咖啡”又端过来了。   梅尹几乎用听不出来的声音说,贾非!   梅尹又说,麦兜儿!   贾非笑模笑样地应着。是啊,麦兜儿就要走了,有什么嘱咐吗?到了罗马, 我会给你打电话发EMAIL的。说着话,又顺手轻轻捏去梅尹风衣沾着的一点点什 么。   贾非说,纸屑。   梅尹好像是走了神,并没有说起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贾非把油画卷起来,用塑料袋一层又一层地裹好,像女孩子那么细致。说, 本来要给你做好框子的,实在是来不及了,等我回来一定补上。   梅尹抱着贾非的画走上大街的时候,眼前人流车流一片嘈杂。她没有打车, 也没想起来打车。   走出老远了,梅尹还忍不住地回回头,麦兜儿会不会跟过来啊?咳,这傻瓜 也不说送送自己。   天在下雨。   是什么时候下起雨来的呢?   5   《奢望》的原著读透彻了。许多精彩的片断,真能背得出来。但梅尹想等到 下雪时开始动笔。   是不是有些孩子气啊? 陈夏说怎么会呢,窗外有雪,书中有雪,落笔的气氛就情景相融了。   秋天已远远走出尽头。每日清晨,梅尹拉着厚厚的窗帘时,心里总有一种期 盼,夜里下雪了吗?   陈夏也问,下了吗?   梅尹甚至想好了《奢望》中文版“译者的话”,其中一句是“雪天里的呼 吸”。   陈夏说,好。   可是,大雪终于纷纷扬扬地下起来时,陈夏消失了。   陈夏的手机丢在窗台上面,没法子跟他联络。而且,电池已卸了去,电话也 打不进来。   梅尹感到十分突然,又觉得蹊跷。   梅尹给出版社总编室打电话。秘书说,他经常是这样的。忽然就蒸发了,忽 然又冒出来了。别担心,不会有事的。   转眼三天过去,仍无陈夏的消息。梅尹没心思动笔,有一股沉沉的怨气。没 有手机,总可以在什么地方,找个电话说说不行吗?怎么就杳无音信了呢?   梅尹只收到贾非从罗马发来的一条短信:请打开电子信箱,有我和蝈蝈的许 多合影。梅尹没心思去看,心里却爬出一种莫名的酸涩。   “仍然是没有灯盏的乡野之夜,寒风里飞着浓稠的罩眼的雪,身裹灰色风衣 的巴巴拉在路边徘徊。突然,一辆亮着大灯的车朝路边失措地冲滑过来,刹车的 嘶嘶声,并未止住车身在雪路上的冲动。而巴巴拉在未被车子撞到之前,就颓然 晕倒在地上。此后,谁也没见到过她的踪影。巴巴拉很快被世人们遗忘了。”   梅尹的心抽缩了一下,陈夏会不会自尽呢?可转念一想,不会的。没有天大 的理由,也没有任何迹象。虽然,自己在感情上缺乏定力,总冒出些非分之想, 但这次和陈夏重归于好,感情的走向是亲和的,甚至已考虑到结婚的事。但话说 回来,陈夏突兀失踪,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呀!   这天傍晚,梅尹忍不住给出版社社长打了电话。陈夏一直说,他跟社长是忘 年之交,两人亲如父子,无话不说,甚至连自己的隐私也不例外。   老社长,我是梅尹啊,您知道陈夏出走的事吗?有他的消息吗?   社长“啊”了一声,没有立刻回答。只听见打火机“啪”地一响,是点了烟。   老社长,他总会给领导一个交代吧?   梅尹啊,我是……想着给你……电话的。我怎么能……怎么能不告诉你呢?   我想也是,多谢了。   社长说话不如往常那么爽朗,好像是边考虑边说,梅尹的身子开始瑟瑟地发 抖。   梅尹说,事到如今,您可别瞒我啊!   不会的,不会的,有什么好瞒的呢?社长顿了顿,语气渐渐顺当起来。   社长说,陈夏出走时,给我留了封信,我是今天上午才看到的。本来,我想 立刻转交给你。可有个会我不能不到。就想,明天约你当面谈谈,再把信给你比 较稳妥。我怕你难过啊!   梅尹的眼泪倏地涌了出来,陈夏怎么的了,他还活着吗社长啊……他在信上 写了些什么社长啊……   在梅尹的啜泣声里,社长叹口气说,知道你急,我先照实念给你听听好了, 信就是写给你的。   梅尹急于了解信的内容。   社长一句一顿,念了信的全文:梅尹我对不住你。我没有丝毫的勇气在你面 前实话实说。为我堕了胎的那个女孩,清醇如巴巴拉一样的女孩,昨天死去了, 死得很惨。罪孽啊!可我想不出任何赎罪的方式。梅尹,我们曾日夜地谈论《奢 望》。我说过,人的奢望总是难免,而结果往往是失望、绝望。虽然,我与弗朗 西斯科笔下的埃里克、罗伦有别,但我也是换过一副又一副面具之人。记得我曾 向你表白,或许我将毁于女人,但决不是你,我对你的挚爱是真实的。我只能远 远地走了,我知道我很难逃脱自己的罪责,也只能以此方式走向忏悔。我不愿给 你带来任何麻烦,甚至是不幸。我不知道我要去什么地方。别寻找我,永远忘记 我吧。   珍重,你是我必须道别的爱人!   ……      梅尹不知是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   梅尹把陈夏所说的话想了又想,抽抽噎噎地哭了一夜。   她看见一个已经走远的陈夏。恍惚中,梅尹似乎隐隐想到什么,又希望什么 都不要发生。   这种时候,陈夏亲和的笑脸,陈夏的声音和种种体贴,历历在目地爬过来了, 梅尹感动得唏嘘不已。   陈夏很难重新回来了。   天亮时,满窗横飞的大雪。   电话铃嘟嘟响了。   此刻,梅尹黯然地坐着躺着,又躺着坐着,她脆弱得不敢接听电话,无论是 什么消息。她不需要安慰什么的。安慰对眼下的自己是无助的。   窗口在寒风里冻得一片模糊。梅尹呼吸艰难,身心仿佛被漫天的大雪覆盖了。   电话又嘟嘟、嘟嘟地响起来。   这回,梅尹是想要接听的。可自己的手呢?自己的手在哪儿呢? (寄自中国天津) ※※※※※※※※※※※※※※※※※※※※※※※※※※※※※※※※※※※ 本期编辑:应帆 本期校对:紫弦 审 稿: 笨狸、方舟子、古平、简杨、太蔟、肖毛、应帆、紫弦、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 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xys3.dxiong.com     http://www.xysforum.org 订阅《新语丝》月刊,请寄信到xys_gb-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寄信到xy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订阅“新语丝之友”,请寄信到xys_friends-subscribe@yahoo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