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2/07(第三四二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7.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      张雪昆:炉边狂想         §                  §     【牛肆】             §    炉边狂想                  § 离家民:弱智其实是一种病     §    ·张雪昆·     ——漫谈“弱智综合征”  § 寒 士:论中、西医结合      §  炉边人手指着的火花 吴家煜:永生是另一种不自由    §  点燃含香的平静                  §  炉火咳嗽 【丝露集】            §  拨动了熔岩的波涛                  §  穿过爆裂中的雪山 邱贵平:有缘千里来睡觉      §  倾泻于红色的湖泊 文 远:撒娇的女人        §                    §  炉边人一转身 【网里乾坤】           §  手握长桨                  §  冰筏探知暖流的真心 王庆民:《非攻》的墨子与现代中国 §  直奔午夜的梦       知识分子的相同遭遇  §  有星闪闪发光 夏灿玮:野生动物会衰老么?    §                    §  暖流九曲后 【网萃】             §  响起春天的鹿鸣                  §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卅七~卅八)      §                  § 【网讯】∽∽∽∽∽∽∽∽∽∽∽∽∽∽∽∽∽∽∽∽∽∽∽∽∽∽∽∽∽∽∽ 【牛肆】∽∽∽∽∽∽∽∽∽∽∽∽∽∽∽∽∽∽∽∽∽∽∽∽∽∽∽∽∽∽∽ ◆     弱智其实是一种病——漫谈“弱智综合征”             ·离家民·   近观世景,发现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也产生了一些特别的思考和结论。现 把我的观察和思考记录在此。也期待能产生抛砖引玉之效用。   结论即:弱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程度不同的病。可称为“弱智综合征”。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如果这种病人居多,而且病症较为严重,则会产生一些奇特 乖谬的社会现象。如果只是个体病得比较严重,则会影响自己及最亲近人的生活。 所以对此病做深入广泛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在社会科学心理学领域,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或智商高低,有了许多较为 客观的测试方法。如张鹏先生的“逻辑测评法”,如各种标准的“IQ测试”, 如“瑞文智力测试”等等。但这些测试方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测试必须 由本人主动、客观、诚实地配合。但现实是,谁会主动承认自己的智商低呢?由 于智商测评是两个“有意识客体”的互动,所以就会产生“量子测不准效应”。 即,测试过程中,由于主客体意识的相互干扰,造成结果的“测不准”。这是当 前各种IQ测试难以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测试一个社会“群体”的平均智商?这个“群体” 可以是家庭、社会组织、国家,甚至可以是一个互联网“群”。获得这些重要的 科学数据,对认识此病引起的社会现象和治理这些病症程度不同的“群”,有重 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那么,是否有一种不需要“被测试者”主动配合答题,只通过“测试者”客 观理性的观察分析就能了解和判断“被观察方”智力高低的方法呢?   我认为,利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已知智力者”大量的“行为”(包括 思想)进行统计观察,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适的规律。再用这些规律对照、分析 “被测试者”,就能够较准确地给出智力高低的结论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对 “群体”的平均智商评价。   这种定性的评价方法,虽然目前没有精细化、数字化,但避免了传统测评方 法在测评过程中由于“主客体意识”相互干扰造成的错误结果。二是避免了需要 “被测评者”的主动配合,可以随时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低智者”或“弱智者”的讲法,并不包含任何主 观歧视的含义,完全是一种客观的学术说语。就像“精神病人”只是一个医学名 词,不是贬义词一样。弱智病人不仅大量存在于社会当中,而且他们就是我们的 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或邻里。但智力低者,可能其他能力强。高智者,也可 能其他能力弱。故不能轻易以“好坏”、“对错”、“善恶”等道德观念来评判 他人,但由于病症严重引起的妨害别人的情况例外。希望读者能正确理解其中的 含义并慎重应用之。   一、“弱智综合症”患者的行为(包括思维)特征   通过大量的社会观察和统计,低智或弱智者具有以下普适的行为、思维特点。 在此我们将这种人的行为、思维特征组合称为“弱智综合症”。现对这种症状总 结归纳如下。   1、高度恒久自信   “弱智综合症”患者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高度恒久自信。   这种“自信”不同于寻常在知识积累、质疑、反省获得“真知”后产生的自 信。而是持续处于“达克效应”第一阶段的自信,然后维持终生。   达克效应指,一个正常人的自信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会经历4个阶段。 即:盲目自信阶段、自我否定阶段、自我觉醒阶段和理性自信阶段。但社会观察 发现,许多人的自信会停留在高度盲目自信阶段。这种人的盲目自信不会随着年 龄的增加而变化,可以持续一生。故在社会心理学中称这种人为“巨婴”。   这种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早年认知过程中,大脑已被填充满,因此不 能再更新和扩展。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们靠原有的“有限但全面的认知”判断和 处理社会事务。因此会表现出违反常理的“巨婴”现象。他们读书不多,甚至根 本不读书,但却自信心满满。例如,十年动乱期间的“知青”、“红卫兵”,新 时代的“粉红”等,他们其实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却自信心很高,可以轻易地批 判任何学术权威或各级领导,指导各行业的工作。近来,网络“粉红”十分自信 地批判莫言;民科发明“煮熟的鸡蛋孵小鸡”;大学教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推翻 相对论,污名化“公知”等等都是典型事例。   反之,高智者面对问题总是忧心忡忡,犹豫难决。例如,人类公认的智者苏 格拉底讲:“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再如中国古代的智者老子讲: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道德经第71章),“众人皆心明如镜, 明察秋毫,我独闷闷钝钝,迷茫像大海一般无边无际。”(道德经第20章)。贝 特朗·罗素讲:“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 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查尔斯·达 尔文讲:“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   这些智者的不自信,反证了高度恒久自信者的弱智。   2、欲望需求终生停留在基本需求阶段   “弱智综合症”患者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终生欲望停留在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和归属感需求的基本需求阶段。   按照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前三 个需求称为基本需求,后四个称为成长需要。   从行为科学的需求理论也可以看得出来,其实需求的不同,也是人类区别于 动物的根本特征。所有动物都有生理、安全、归属的基本需求,只有人类才有更 高的成长需求。因此,只有基本需求的人,心理上更类似于动物。   从需求理论的金字塔模型可以看出,金字塔的每一层大小,不仅代表需求的 强烈程度,而且代表整个社会需求人数的多少。可见,多数人是只有基本需求的, 但也不排斥更高一级的成长需求。如果一个人除了基本需求外,还极端排斥求知、 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求,那可以讲这个人就是个“弱智综合症”患者了。如 果一个群体或社会基本不存在有成长需求的人,那这个社会或群体就和动物世界 差不多了。   记起,一次和一个要好的、算得上富裕的同事闲聊。他知道我对吃穿不讲究, 就开导我说:“现在富裕了,条件允许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说: “那我们应该追求点什么呢?”他说:“不要只吃猪肉,吃点贵的牛肉、海鲜、 野味什么的。”我说:“咱不要光谈吃。”他说:“穿点名牌衣服,喝点名牌酒, 抽点高级烟。”我说:“还有呢?”他说:“换一辆好车,去各地旅游旅游。” 我说:“旅游去看什么呢?”他说:“吃吃各地特色风味,买点各地特产。” 我开玩笑说:“还是转回到吃上来了。”   谈起读书、社会热点事件、国际思潮、最新科技等,他不感兴趣,认为这些 都是和他无关的没用的东西。这段对话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反映了他们的需求 层次。   3、强烈的从众心理和极端的惧怕孤单   “从众心理”与“惧怕孤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实就是对归属感的 强烈需求。   这种人由于弱智,所以不能独立处理好自己的事务,很难在社会中独立生存, 所以他们必须依赖于群体,并且群体越大越感觉安全。就像大海里的小鱼,必须 成群结队才是最佳生存选择,离群的小鱼是不能存活的。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人能很快识别哪个群大,并能不自觉地改换门庭,站在 最大的群体中。   他们对待公共事务的态度,一般就是随大流。在表达立场和言语辩论当中, 经常使用的词语是:随大流吧。适者生存吧。就你能?你能和谁合得来?群众眼 睛是雪亮的!等等。   这种人,一旦处于孤单状态,就会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所以他们会快速寻 找到一个群来依附。孤单状态时,他们异常胆怯,甚至连自己的切身权利都不敢 声张,话也不敢讲。所以在社会事务牵头人群中发现不了他们。   他们的自信建立在群体当中,并且因为身处群体而表现出高度的自信。法国 的作家勒庞在群体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讲:个体在群体中时,会丧失理性, 表现出非理性的侵略性和破坏性。但实际上是,这种人处于孤单状态时,意识里 也是缺失理性的。只是因为孤单导致的胆怯,抑制了他的非理性表达。当处于群 体中时,盲目自信才使他们变得异常勇敢,才能做出平时不敢做的事来。本质是 弱智的表现。典型事例如,10年前西安抵制日货的街头运动中,那个用U型锁打 砸路人的底层打工者。   4、羸弱的记忆力   “弱智综合症”患者记忆力羸弱,指的是记忆不牢固,而且记忆时间短暂。   “弱智综合症”患者,会在一件事上反复上当受骗。例如,加入传销组织受 骗后,时隔不久,又再一次加入类似传销组织受骗;被电话诈骗后,不久又一次 被电话诈骗。用常言形容就是“记吃不记打”。   这些人在大的历史事件中更是难以牢记和接受教训,因此会不断重复历史故 事。因为记忆力羸弱,导致他们没有历史概念。他们把历史看成今天偶发事件的 简单累加,而不能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所以讲,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 义者。例如,十年动乱时期的受害者,转瞬就会歌颂、赞美那场灾难。这种现象 本质上就是“弱智综合症”患者记忆力羸弱的表征。   5、逻辑概念缺失   逻辑概念是现代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标尺,是目前人类智力进化的最高阶段, 也是科学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但“弱智综合症”患者却严重缺失逻辑知识。他 们不能区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经常甚至总是概念模糊,张冠李戴。在他们的头 脑中,基本没有哪怕一个清晰的概念,一切描述都是模糊的。更严重的是,他们 根本不懂基本的逻辑因果关系。不能区分简单的因果。推理全靠联想和取类比象。   当然,让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搞清复杂的逻辑关系是很难的。毕竟它是近代 人类进化的产物。但在一个群体里,有多大比例的人具有基本逻辑概念,理解程 度有多深,则是决定这个‘群体’平均智商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这个群体文明 程度的重要因素。   总之,头脑中缺失逻辑概念是“弱智综合症”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   6、极度恐惧“负能量”   “弱智综合症”患者一般都极度恐惧负能量。所谓负能量,即使自己不快乐 的事情。   动物都有趋乐避痛的习性,人类也不例外。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 人的理性和智慧使人能够理性计算,从而为了长远的利益,忍受暂时的苦痛。这 个道理就像成年人不惧怕打针治病一样。人类就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反复逐渐进化 出高级智慧的。   但“弱智综合症”患者却像婴儿一样极度恐惧打针带来的疼痛,从而拒绝打 针。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极度恐惧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和听到批评意见和 否定的声音。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像婴儿一样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 “巨婴”。其本质是弱智引起的症状。   7、意识中缺失真、假概念   “弱智综合症”患者由于弱智,所以不能辨识真假,进而在意识中彻底否定 真、假概念的存在。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本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他们认为一切 都是相对的、变化的、无序的和无常的。因此,他们总体上对科学及其结论持基 本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毫无根据的对现代转基因技术的抵制,对现代科技成果 的恐惧现象,就是此症状的表现特征。   综上所需,以上7个表征是“弱智综合症”患者的典型表征。因此,通过对 一个人以上7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此人的病情严重程度。   二、“群体弱智综合症”的典型表征   所谓“群体弱智综合症”,指组成群体的成员大比例的多数都患有此症状, 并且以群的形式组织在一起。或按权重的平均智商严重低于其他同类群体的群体。 这个定义,需要对等比较,如组织和组织比较、种群和种群比较、国家和国家比 较等等。   总体上讲,此症状的个体和群体表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群体会把个体的 表征加倍放大而已。   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组织、民族或国家,则其也会表现出基本类似的症状。 只是其具有一些群体的特点而已。   以下对患病的群体症状论证如下。   1、群体自信心爆棚   弱智群体的表征之一是,群体如一个人似的表现出违反客观事实的超级自信。 如相信红缨枪能战胜现代火器;相信只要努力,可以实现一切目标。因此能喊出 毫无根据的“青石板上能种庄稼”、“亩产十万斤”、“人定胜天”等口号。如 果群体是一个国家,则表现为极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豪感,会喊出诸如民族 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等口号。譬如,上世纪纳粹时期的德国就曾喊出:德意 志高于一切,日耳曼民族至上等口号。   这种极端的群体自信会演化出歧视其他民族或侵害其他国家、群体的变态行 为。如把犹太民族、非日耳曼民族等视为劣等民族等等。纳粹德国的历史是人类 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史料证据。历史证明这种弱智症状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最终 会以害人害己收场。   2、重视物质诉求而轻视其他非物质诉求   弱智群体的表征之二是看重物质生产,而轻视诸如权利、自由、公正、法律、 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它会把那些看不见的价值诉求看成物质生产的工具,而不是 给予同等的重视。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它会成为严重的拜金主义国 家。因此会在科学、艺术、法律制度、权利意识等方面处于落后的状态。   之所以出现如此症状,根本原因就是:它是个体基本生理需求的集体放大。 目前明显的事例就是那些曾经一度物质繁荣,而如今陷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的现象。本质是“群体弱智综合症”的结果。   3、极端奉行集体主义、敌视个体自由和权利   这种现象是个体弱智症状的组合和放大。极端情况会导致群体因奉行集体主 义而敌视和仇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最终走向“通往奴役之路”。诺贝尔奖得主, 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对此给出了科学的论证。   近代人类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即,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集体主义体 制在近代全部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科学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这是“群体弱智 综合症”的结果。这些国家最后都导致了个体被奴役,最终也都因体制崩溃而收 场。   4、具有极端的群体安全意识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一个群体患有严重的 “弱智综合症”,则也会表现出极端的群体安全意识。因为极端,它会用所谓的 安全需求压制其它诸如权利、法律、公正、自由等其他诉求。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它会把别的国家的不同诉求,看成威胁自身安全的阴谋。 因此导致社会中阴谋论盛行。也因此导致在大群体中陷入孤立和封闭状态。   近两年疫情流行期间,各个国家对待疫情的态度也是很好的例证。一般来说, 相对发达文明的国家比较重视法律、人权、自由等诉求。相对落后的国家则极端 重视基本安全诉求,甚至不惜牺牲自由、法律、权利等高级诉求。如朝鲜、伊朗 等国家。这种现象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极端重视基础诉求,本质上是“群体 弱智”的表征。   5、极端保守、顽固守旧、个人崇拜、迷信、巫术、反智盛行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普遍流行这些特征,就是典型的“群体弱智综合症”群 体。   极端保守,意味着缺少创新;守旧意味着画地为牢,不能从旧的、落伍的观 念中走出来;个人崇拜,意味着多数成员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素质;迷信巫术反智 盛行,意味着群体的科学素养不高。   从现实角度看,凡具有这些特征的群体、民族或国家,都是经济、文化、科 学等落后的地区和国家。这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三、综述   总之,弱智是一种叫“弱智综合症”的病。这种病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这种病可以通过教育、交往、宣传、灌输等手段传染和传承。病的严重程度,可 以通过个体的“智商值”反映出来。如果“智商值”太低,说明病情严重,最后 会影响到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群体也会得类似的病,称为“群体弱智综合症”。“群体” 可以是家庭、社会组织、民族或国家。病症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群体的加权平均 “智商值”反映出来。权重以“弱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或影响力加权。如果 群体的“加权平均智商值”低至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群体的经济发展、制度建 设、正常社交、文明进化等方方面面。   因此,每个人每个群,都应当对此病给予充分的重视。正确的对策是:早发 现、早诊断、早治疗。正确的治疗方针是:   1)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逐步提高智商水平;   2)尽可能地隔离重症患者,切断传播途径;   3)针对严重症状,给予强力干预;   4)逐步汲取正确营养,完善自身免疫系统;   5)针对病亡者,彻底焚烧杜绝遗毒。   科学无止境,探索无尽头。本文非学术论文,算作随笔。就此打住。 ◆             论中、西医结合                    ·寒士·   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能不能结合?我们说,不能。为什么?回答是中医中药 和西医西药不属于一个体系。   中医中药属于文化,而西医西药属于科学。   中医中药属于文化,起源于几千年以前的古老传统,信则有,诚则灵,理念 和实物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而西医西药属于科学。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要讲逻辑和概念,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等等。   二者之间不属于同一条道上的车,走不到一起去。   有人说,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都是给人治病,目的是一个,应该可以结合。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比如马车和牛车,二者虽然都是运输工具,但要想让马车 和牛车结合起来,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定要把马和牛绑在一辆车上,让它们一起拉一辆车,会把马和牛都累 死,有理智的人不会这样做。   正确的做法是,牛拉牛车,马拉马车。各干各的,这样才能避免把牛和马都 累死。   既然不能结合,各干各的总行了吧?也不行。   一匹马能做的工作,养一匹马就可以了。如果是给一匹马准备的饲料,要是 再分出来喂一头牛,牛和马都吃不饱,时间长了,牛和马都得饿死。   纵观世界,只有中国有两套医疗体系,各有各的大学,各有各的医院。甚至 还有专门的中医科学院。搞得中国好像有两套科学。但国家财政要有两份支出,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这样下去中医中药的经费不足,西医西药的经费也不足, 长久下去,会把中医西医都拖死。   两套医疗体系,不光是分流了财政经费,更重要的是分流了中国人的科学理 念,混淆了中国人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败坏了社会信誉。 ◆            永生是另一种不自由                ·吴家煜·   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困境。害怕死亡,是所有人的天性。所有的恐惧和焦虑, 最终可以归结到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于是就产生了对永生的期望。   自古以来,人类就幻想永生之术,现在科技日益发达,永生的议题被人们更 加重视。尽管目前在科学上,永生还只是一个幻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终 有一天会变成现实。但永生会让人口越变越多,挤压人类的生活空间,还会引发 诸如要不要生产下一代之类的价值伦理问题。另外,如果人类只是攻克了衰老问 题,而没有攻克疾病,那么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就算人类攻克了疾病,在漫 长的“永生”道路上,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天灾人祸。总之,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 死亡仍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永生终究还是幻想。死亡是必然的、迟早的,这不 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概率问题。   看来,我们只能通过思想实验,从逻辑上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可以,你想 要永生吗?我们假设,在一个理想化的情况下,你可以避免衰老、疾病以及一切 天灾人祸,从而避免死亡,实现永生。那么请问,永生会是一件好事吗?厌恶死 亡,是否意味着我们想要永生?如果我们既不想要死亡也不想要永生,那我们想 要的究竟是什么?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在其著作《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中,探讨 了包括死亡、永生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过程异常精彩,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 让我们先跟随卡根教授,去看看永生的前景究竟如何。   请注意:永生意味着永远生存,它与死亡是完全对立、不可兼容的。这里的 永生,不仅仅是指你拥有永生的能力(这是我们一般语境里谈到“永生”时所表 达的含义),而是指你不能死,必须永远活下去,一旦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你 死了,那就不叫永生了。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再来看看,永生对我们而言,真 的是一件好事吗?   如果你展开想象力,最终你会发现,永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更像是一场噩 梦。因为,永生是让你永远活着,它不是100万年或者10亿年,而是永远。“记 住,永世是一段非常非常漫长的时间。永远会持续到永远,你能否描述一种你永 远不愿挣脱的存在?”   是的,没有任何一种生活,哪怕它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是你愿意永远持续 下去的。终有一天,你会对所有的事情感到厌倦,你会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你 会想要拥有死亡的自由。而对于死亡,我们都知道,死亡是不好的,但是死亡的 坏处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死亡的主要坏处,就是剥夺了我们生命中的美好事 物,或者说,剥夺了我们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的机会。   死亡是不好的,而永生也并没有原先预计的美好,生活和世界终有一天会让 你厌倦,而你被困在“永生”里,被迫日复一日地承受着无聊的生活,这种折磨 可能比死亡更糟糕。所以,作者认为,生命最好的状态不是永生,而是你想活多 久就能活多久,即你拥有永生的能力,以及死亡的自由。也就是说,你只要想活 着,就一定可以活着,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死去,除非那是你自己的意愿。这样 的状态,显然比永生(被迫活着)或者死亡(被迫死去)的状态来得好。为什么? 因为它拥有自由,活着或者死亡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拥有死亡的自由,却没有活着的自由,因为衰老、疾病 以及天灾人祸,都会夺去我们的生命。而在永生的状态里,我们有活着的自由, 却没有死亡的自由。这二者都不是生命的最理想状态。我们既有活着的自由,又 有死亡的自由;既有永生的能力,又有死亡的权利,这是卡根教授所认为的生命 的最理想状态,尽管它永远不可能实现。   但我觉得,既然是思想实验,那我们其实还可以再进一步,就是设想一种更 大的自由,即在活着和死亡之间可以来回跨越的自由。设想每个人手里有一个开 关,它的作用是可以让个体死而复生。这个开关可以经由个体以任意方式进行控 制,哪怕个体死亡,这个开关依然可以接受某种设定,在个体想要的时间点唤醒 已经死亡的个体。我想,这个方案可能比卡根教授设想的最佳方案更加吸引人。 在卡根教授设想的最佳方案里,个体想活多久就能活多久,此时个体拥有活着和 死去的自由,但是并不拥有死后再想重新体验生命的自由,而我的方案里,这种 自由也被添加上了。在这种设定下,我们拥有保持活着的自由、死去的自由、保 持死亡的自由、重新活着的自由。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关于人类 个体生存和死亡的最终极、最全然的自由。   当然,对于我提出的这种方案,作为哲学家的卡根教授,想必会在思考之后 进行反驳:如果死亡可以复活,其实等同于活累了让自己休息、休眠一段时间, 这本质上还是永生的一种方式,等等。如果有机会,我很乐意并且期待与他进行 这样的探讨,但不管怎样,我们会发现,我们渴望活着,害怕死亡,同时又对永 生感到不安,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想失去美好、经受痛苦,而且是因为我们 渴望自由。我们害怕任何一种形式的不自由,不管是死亡,还是永生。   【丝露集】∽∽∽∽∽∽∽∽∽∽∽∽∽∽∽∽∽∽∽∽∽∽∽∽∽∽∽∽∽∽ ◆             有缘千里来睡觉                   ·邱贵平·   山院是个硬币大小的偏僻山村。   当年,就因为山院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被守候在大队部,等待分配的 福州知青林雪飘相中,未见已钟情。   林雪飘实在漂亮,漂亮得山院人以为,她是下凡下错地方的仙女。林雪飘的 牙雪白雪白,白得像含在嘴里的两串珍珠。林雪飘的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 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像清早河水上蒙了一层雾。说话慢慢的,轻轻的,没有开 口之前,总是先给你一个带着着酒窝的甜甜笑容,那笑容能把男人醉死心疼死。 连五大三粗的王队长,也忍不住怜香惜玉:这么水嫩的阿娘巾(姑娘),怎么经 得起风吹雨淋太阳晒泥水浸?还是给孩细们当老师吧。   在此之前,山院没有学校,孩细上学,得翻山越岭至十里外的大队中心小学, 早出晚归,中午自带饭菜。由于不胜脚力,许多孩细八九岁才启蒙,有的嫌路远 索性不读书,有的才读一两年就辍学了。   林雪飘非常乐意当我们的老师,比我们乐意当她的学生还乐意。   学校设在祠堂。林雪飘的宿舍,也设在祠堂。   和大多祠堂一样,山院祠堂也闹鬼,闹各种各样的鬼。最可怕的,是“鬼压 床”。“鬼压床”来无影去无踪,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压在身上,就像挣扎在生 死边缘,可以听见周遭的声音,看到周遭的影像,嗅到周遭的气息,身体却动弹 不得,也发不出声,一直压到夜半鸡叫,被压者才一身虚汗醒来,水里捞出来似 的。   一寡妇与一光棍打赌,如果他敢到祠堂睡一晚,她就让他睡一晚。这等好事 岂能放过,光棍冒险到祠堂睡了一晚,精虫被压了出来,从此萎靡不振,成了太 监光棍。   林雪飘对山院一无所知,以为山院有大片山房书院之类的古代建筑,至少有 座把考究的亭台楼阁,可供她独自凭栏,甚是向往,到山院一看,傻了眼,没有 一幢像样的房子,从山头鸟瞰,二十余幢老旧的木屋,像二十余堆风干的牛屎, 七零八落在逼仄的盆地里。   不过,山院的山非同一般,山峦巍峨叠翠,林海苍茫浩淼,山风一吹,好似 千军万马在行军。山院天高任鸟飞,河深凭鱼跃,水草茂盛似少女飘扬的长发。   即来之,则安之,不安也要安。王队长发动村民,用板块在祠堂左侧尽头围 了个卧房,在右侧尽头围了个厨房,草草把林雪飘安顿。   山院缺衣少吃,唯一不缺的是人口。每一座木房都拥挤不堪,孩细腿中间已 经芳草萋萋,还男女不分挤在一张床上。有些孩细多的家庭,一张床睡三四个人, 为了抢占一席之地,往往兄弟反目姐妹成仇。   王队长当过兵,当兵其间入了党,不信鬼不怕鬼。却不放心一个十七八岁的 阿娘巾,独自在祠堂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黑夜,不放心到寝食不安的地步。   王队长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舌头说大,没一个阿娘 (女人),响应他陪林雪飘睡觉的号召。倒是不断有男人站出来,拍着胸脯表示, 愿做护睡使者,尤其鳏夫,跃跃欲试。   山院有三条鳏夫,一条是死了老婆的老鳏夫(就是和寡妇打赌的那条),两 条是找不到老婆的中年鳏夫。老鳏夫六十多岁了,危险系数很小;中年鳏夫一条 四十来岁,一条五十出头,危险系数巨大。尤其那条四十来岁的,一看到喂奶的 女人,眼珠子就长出獠牙来。   说一不二的王队长,第一次尝到说话没人听的滋味。   王队长原只担心“鬼压床”压迫林雪飘,现在不但担心鬼压迫,更担心男人 压迫,于是命令马娘(老婆)陪林雪飘睡觉。   王队长马娘叫竹花。王队长好话说尽,竹花就是不肯陪林雪飘睡觉。王队长 火了,踢了她一脚,凶道,死阿娘,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不然以后别想和我 睡,不要惹得爷爸(老子)发火,爷爸脾气你是知道的。   王队长发小火的时候,要么骂竹花几句,要么踢竹花一脚。王队长发大火的 时候,既不骂也不踢,而是摔碗。竹花心疼碗,宁愿王队长多踢她几脚,也不愿 他摔碗。可是,王队长发大火的时候,宁愿多摔几个碗,也不愿踢竹花一脚。王 队长其实也是心疼碗的,每年至少发一次大火的他,每次摔一个碗,最多摔两个 碗。   也就是说,无论王队长发多大的火,顶多摔两个碗,就可以把火摔灭。但是 这一次,王队长严厉警告竹花,如果她不去陪林雪飘睡觉,他豁出去了,要发房 子那么大的火,至少要摔五个碗,不是小碗,是大碗。   疼碗心切的竹花,只好答应去,但是她有个条件。   王队长:“死阿娘,有话就讲,有屁就放。陪人家睡个觉,又不是上刀山下 火海。”   竹花:“林雪飘是大城市人,肯定爱干净,不要脏了人家,臭了人家,从今 以后,你要经常给我买香皂和花露水。还有,每天晚上你要送我到祠堂,我一个 人不敢去。”   王队长:“死阿娘,只要你肯陪林雪飘睡觉,你要月亮,爷爸搭梯上天给你 去摘。你要吃熊肉,爷爸扛铳进山给你去打。别说送你去祠堂,送你去西天取经 都行,这下你满意了吧?”   竹花:“这还差不多。”   竹花笑了,笑成一朵花。   王队长家到祠堂来回三里地,中途穿过一片足球场大的风水林,风水林全是 箩筐粗的参天大树,树缠藤藤缠树,绿得发乌的树冠厚如花菜,莫说大雨泼不进, 指头粗的冰雹也砸不进。六月骄阳似火,风水林里凉风习习。两座祖先的坟墓, 把风水林衬托得益加阴森恐怖,夜晚还有磷火闪现。莫说女人,胆小的男人,夜 晚也不敢独自穿越。   竹花是个胖女人,竹花的胖,不是五花肉式的虚胖,而是香肠型的实胖。竹 花睡眠质量极好,一挨枕头就睡着了。她体内好像有个开关,叭嗒一下,开关一 关,睡着了;叭嗒一下,开关一开,醒了。但是,竹花的睡相很不好,翻一个身, 被子一大半被她卷去了;再翻一个身,茁壮的大腿压到林雪飘身上。竹花呼噜打 得甚响,间或放几个响屁。那屁不仅响,而且臭。   山院人闲时吃稀忙时吃干,无论干稀,皆掺地瓜。地瓜暖胃宽肠肥脏通便, 崩登之响余音缭绕。   睡了一夜,早上醒来,竹花问林雪飘,林老师,我睡相不好,你和我睡得来 吗?林雪飘说,睡得来。竹花说,你别不好意思,睡不来就睡不来,直说。林雪 飘说,真的睡得来,您的呼噜虽然打得响,但是我听着有安全感。竹花笑道,这 是实话,我睡的死,有什么事,你要是叫不醒我,就用力踢我,把我踢醒。   林雪飘说,大嫂,我哪忍心踢您。竹花说,你尽管踢,我不会怪你的,我家 里的,经常踢我,我被他踢习惯了。林雪飘说,反正我不会踢您的。竹花说,林 老师,你又好看又善良,我要是男人,一定要娶你做马娘。   林雪飘说,大嫂,看您说的。竹花说,跟你开玩笑呢,喂,说真的,我呼噜 打得那么响,你会不会睡不着。林雪飘说,不会的,我爸爸的呼噜打得更响,可 以穿墙破壁,我也习惯了。竹花说,这就好,我可以放心跟你睡下去。   如果说竹花的呼噜是轻音乐,王队长的呼噜则是摇滚乐,而且是重金属摇滚。 王队长家没养猫,却没什么耗子,被夫唱妇随此起彼伏的呼噜吓得屁滚尿流。   王队长说到做到,每晚护送竹花,给她买香皂和花露水。原先,王队长一个 月才跟竹花那个一次,而且那个得潦草,男人洗衣服似的。现在,王队长一个礼 拜至少跟竹花那个一次,频率增加的同时,质量却不落下,堪比蜜月。   在交通完全靠走、治安完全靠狗、通讯完全靠吼、娱乐完全靠手的山院,村 人上床跟起床一样早,反正吃不饱饭,不存在消化不良问题。早上床反而能保存 热量,减少消耗。每当王队长想那个的时候,吃完晚饭抽过烟之后,他就去刷牙。 他一刷牙,竹花明白他要那个了,动作马上利索起来,先洗碗筷再洗自己,最后 刷牙。那个之后,王队长立即送竹花去祠堂。   山院早上刷牙的人,凤毛麟角,晚上刷牙的人,一个没有。林雪飘来了之后, 有两个人,晚上也开始刷牙。他们就是王队长和竹花。竹花看到林雪飘睡前刷牙, 惊得大叫起来,我的妈呀,睡觉前还要刷牙,多浪费,你们大城市人,真是有钱 烧的。竹花是山院早上刷牙的“凤毛”之一,已经够浪费了,她怎么也想不到, 还有比她更浪费的,晚上也刷牙。   林雪飘说,晚上刷牙比早上刷牙更重要,早上不刷牙,只是影响胃口,晚上 不刷牙,会影响牙齿的健康。接下来,林雪飘跟竹花说了一大通晚上刷牙的重要 性。林雪飘最后总结道,反正我早上不刷牙吃不下饭,山珍海味也吃不下;晚上 不刷牙睡不着,皇宫龙床也睡不着。   竹花说,饿你三天,你什么东西都吃得下;困你三夜,你什么地方都睡得着。 这世上的人呀,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林雪飘说,大嫂,您这是笑 话我呢。竹花说,我不是笑话你,是羡慕你,我问你,如果我不刷牙,你是不是 也睡不着觉。   林雪飘说,那倒不至于,不过大嫂,我还是希望您刷一刷,刚才我跟您说过 了,睡前刷牙好处多多。竹花说,可是我没带牙刷啊,今晚就算了,明天晚上我 把牙刷带来,到时我用你的牙膏行不行?我家的牙膏快用完了。林雪飘说,我这 有牙刷,牙膏也有。   林雪飘说着,从抽屉找出一支崭新的牙刷和牙膏,递给竹花,大嫂,送给您。 竹花受宠若惊,这怎么好意思?林雪飘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您和王队长这 么关心我,送支牙刷和牙膏,算什么。竹花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林雪飘说,大 嫂,您千万别客气。   竹花往牙刷上挤了小指头那么大一团牙膏,稀里哗啦刷了起来。林雪飘说, 大嫂,刷牙不能横着刷,要竖着刷,不能只刷外面,里面也要刷。横着刷,刷不 干净,还会破坏牙龈。林雪飘说罢,示范起来。竹花竖着刷了几下,说,竖着刷 不习惯,躺着吃饭一样,别扭死了。   林雪飘说,多刷几次就习惯了。只要您坚持竖着刷,以后您家里的牙膏,都 由我出。竹花一拍大腿,那敢情好,看在你送我牙膏的份上,我不但自己竖着刷, 我家里的和我儿子,我也要让他们竖着刷。   王队长是山院早上刷牙的“麟角”之一,他也是横着刷牙。山院人的刷牙方 式,都是横着的。岂止山院人,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是横着刷牙。在竹花的影 响下,或者说在竹花的逼迫下,王队长不仅学会了竖着刷牙,而且习惯了睡前刷 牙。没有办法呀,不刷牙,不竖着刷牙,竹花不跟他那个,即使那个了,也是应 付了事,像具有温度的尸体。那阵子,王队长吃了春药似的,对那事充满革命热 情和病态激情。   竹花倒是没有逼宝贝儿子王小大刷牙,但是在林雪飘的鼓励下,王小大也刷 起了牙,成为山院唯一刷牙的孩子,早晚都刷。开始王小大不想刷,一是觉得恶 心,满嘴都是泡沫;二是真的恶心,牙刷伸进嘴里就反胃。竹花就让儿子别刷, 反正刷了也是白刷,你还没开始换牙,等牙齿全部换好了再刷也不迟,现在刷就 是浪费牙膏。   林雪飘批评竹花,大嫂,您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换牙之前刷牙,才能长 出更好的牙齿,就像把草锄干净,庄稼和蔬菜才能长得茂盛一样。竹花说,你的 意思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林雪飘说,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不过理是这个理。   竹花问,比喻是什么意思?林雪飘说,就是比方的意思。竹花说,那我明白 了,小大是该刷牙,他不刷牙我就不让他吃饭,还要打他。竹花说是这么说,但 是雷声大雨点小,她就一个儿子,哪里舍得他挨饿,更舍不得打。   林雪飘比竹花有耐心多了,为了鼓励王小大睡前刷牙,给他水果糖吃,吃了 水果糖,王小大更不想刷,因为他“舍不得把嘴里甜味刷掉。”林雪飘被他的话 逗得哈哈大笑,说他真是太可爱了。   林雪飘于是改变方法,不在睡前给王小大水果糖,改在早上刷完牙给,而且 必须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竖着刷),至少刷两分钟,默数一百二十下。当然不 是每天都给,两三天给一颗,对于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水果糖的王小大而言, 这个诱惑足够大。   有一天晚上,那个之前,王队长跟竹花亲嘴,怎么也亲不到位,有如初次上 路的驾驶员,不断碰撞追尾剐蹭。也难怪,这之前,他们从来没有亲过嘴,根本 不懂怎么亲。王队长的嘴,只亲过竹花的奶子;竹花的嘴,只亲过王队长的脸。   亲嘴失败,竹花索然。王队长却不甘心失败,对竹花说,要不,你问问林雪 飘怎么亲嘴,她是大城市人,肯定知道。竹花惊得一下坐了起来,抖动着有长度 没高度的奶子,喘着粗气道,你要死呀,吃错药了,人家一个黄花闺女,问她这 个,这跟耍流氓有什么区别?   王队长本想踢竹花一脚,可是他躺着竹花坐着,没法踢,于是他伸出手,在 她大腿上拍了一掌,你激动个啥,开个玩笑嘛,快穿衣服,爷爸送你。   一天傍晚,王小大发烧,竹花放心不下,要带他一起陪林雪飘睡觉。王队长 不同意,说要是碰上“鬼压床”怎么办。竹花说,你不是不信有鬼吗。王队长说, 我是担心小大。竹花说,睡了五夜,我们一次也没被压过。王队长说,你长得那 么丑,呼噜打得那么响,“鬼压床”也许被你吓跑了。   这时,王小大叫了起来,我要跟妈妈睡,我就是要跟妈妈睡,不然我就不吃 药(中药),天天发烧,故意发烧。王队长不吭声默许了。王小大是王队长和竹 花的独生儿子,年近四十才造下他,很是宝贝。   王队长的睡眠质量,比竹花更好。竹花心里没事,才睡得好。一旦有事,比 如王小大生病,开关就失灵了,睡不好。王队长不管心里有事没事,都睡得好。 王队长经常说,反正不睡觉解决不了问题,把觉睡好,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天塌 下来,也要把觉睡好。睡着了的竹花,用脚才能踢醒。睡着了的王队长,要揪耳 朵才能揪醒。竹花放心不下,必须带儿子去。   王小大睡了一个晚上,把烧睡退的同时,睡出了瘾头。从那以后,每天晚上 赖着跟竹花一起,陪林雪飘睡觉。此前,王小大赖着跟竹花一起陪林雪飘睡觉, 完全出于好奇,王队长和竹花越不答应,他的好奇心越强。当他终于陪林雪飘睡 了一觉之后,好奇心荡然无存,享受欲却被激活了。   陪林雪飘睡觉,真是一种享受。林雪飘身上和被子上,有一股好闻的味道, 堪比年味。比这更美味更上瘾的,是林雪飘讲不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林雪飘总是这样开头。   竹花也睡出瘾头,林雪飘身上和被子上有股子醉人的香味,是次要原因。主 要原因是,林雪飘非常大方,不仅送她雪花膏牙膏,还送她发卡手绢,甚至送她 乳罩。竹花没敢要乳罩,她的乳房一只大一只小,下垂得厉害,派不上用场。   竹花想独占这些礼物,每当其他阿娘问她睡后感,脸上便露出痛苦的表情, 恨道,我家里的大公无私,当个队长什么好处没得到,什么倒霉事往自己身上兜, 陪林雪飘睡觉这样的烂事,也让我去,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嘛。   说到这里,竹花捋起袖子和裤管,你看,胳膊腿都被压细了。然后收腹凹胸, 拍了拍身子,你看,奶子都被压扁了,人都被压虚了,夜夜压,哪经得起压,有 本事他自己去。   问的阿娘笑道,队长去,你放心?   竹花发觉自己说漏了嘴,连忙改口,你是不是想陪林雪飘睡觉?想是吧,那 太好了,你这是救我啊。“鬼压床”那鬼东西真奇怪,只压我不压林雪飘,看来 鬼也欺负乡下人。   问的阿娘将信将疑,那你怎么还带小大去?   竹花说,他硬要跟去,不让去就哭就闹,有什么办法。再说了,童男子阳气 足,自从带了小大去,鬼压床再没上过我的身。你家木瓜虎头虎脑,阳气更足, 要不我跟林雪飘说说,让你带着你家木瓜,陪她睡几个晚上?   问的阿娘面露难色,支支吾吾道,算了算了,还是你去吧。   竹花哂笑道,那倒也是,你们想去,还怕林雪飘不乐意呢,林雪飘干净得要 命,你家木瓜太不讲卫生了。   竹花说你家木瓜的时候,故意把“你”字与“家”字断开来说,并且加重了 口气,意思很明显,儿子固然邋遢,母亲更龌龊。   木瓜邋遢到何种地步?一年四季,脸上手上的鼻涕污垢,随时可以搓成弹珠 大的圆球,衣服上的鼻涕和污垢,可以反射阳光,拉完屎基本不擦屁股。木瓜母 亲龌龊到何种程度?热天半月洗一次澡,冷天半年洗一次澡,从来不刷牙,鸡屎 拉在灶台和饭桌上,丝毫不影响她做饭的积极性和食欲。   有一天,竹花去扯猪草,把脚崴了,走不了路。当然,拄着拐杖勉强能走, 但是,竹花撒娇装着不能走。要是以前,王队长早一脚踢过去了,但是现在,他 一根指头也没有动她,二话不说背起,送她去祠堂。   一个月光妖艳的夜晚,伏在王队长背上的竹花问他,当家的,你为什么对林 雪飘那么好?王队长说,不为什么。竹花说,不可能,你心里肯定有小九九。王 队长说,你别胡思乱想,我心里一个小九九也没有。   竹花用力挣扎了一下,你不说是吧,你不说我就不陪她睡。王队长掐了她左 腿一把,你敢?沉默了一会,又说,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山院的后代,我们尽 心尽力待她,她就尽心尽力教山院的孩细,你看她对小大多好。   竹花把滚烫的脸,贴在王队长汗湿的背上,潮湿了眼睛,你待林雪飘好,就 是待我好,这辈子能被你这么背着,死也知足了,以前你从来没有背过我。过去 你对我的不好,一笔勾销了。   王队长掐了她右腿一把,美得你,你得感谢林雪飘,托她的福,不然休想老 子背你。   竹花突然抬起头,亲了王队长右脸一口。   王队长骂道,死阿娘,发什么神经,说罢加快脚步,两腿呼呼生风,一路小 跑起来。   竹花咯咯笑了起来,当家的,慢点,小心摔倒。   王队长猛一弓背,顺势将竹花往上一送,双手紧紧扣住她的两条大腿。竹花 的乳房,以及乳房下面的心,把王队长的背,贴得更贴切了。   竹花把王队长的话,原原本本告诉林雪飘,林雪飘流泪满面,紧紧拉着她的 手,说,大嫂,队长真是个大好人,您也是好人,将来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忘不 了你们,你们的大恩大德,我终身难忘。   林雪飘说完,剥了一粒水果糖,塞到王小大嘴里。然后又剥了一颗,递到竹 花嘴边。   林雪飘好像有吃不完的水果糖,学生只有表现突出才能享受。每当谁进步了, 林雪飘便魔术般变出一粒水果糖,当着大家的面,剥开糖衣,把糖塞进他(她) 嘴里,糖衣也归他(她)所有。这时候,未吃到糖的学生,集体发出阵阵口水咽 动的涛声。在水果糖的诱惑下,包括木瓜在内的全体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懂礼貌讲卫生。   祠堂面貌也焕然一新。   林雪飘自己出钱,托王队长到县城买来十块明瓦,在屋顶东西南北中五个方 位,各安放两块,祠堂哗啦一下亮堂起来,山院哗啦一下亮堂起来,世界一下亮 堂起来。透过明瓦的阳光,照得学生心里痒痒的。   有一天,讲课的时候,阳光正好照在林雪飘脸上,仿佛给她化了一层五颜六 色的淡妆,使她美丽生动的脸庞,更加生动美丽。樱桃小嘴上,那层层薄薄细细 的绒毛,仿佛被阳光激活,跳起迷人的舞蹈,看得王小大如痴如醉。   林雪飘走后,王小大记忆最深的,就是阳光照耀下,她嘴唇上那层薄薄细细 的绒毛,然后才是她身上和被子上的味道,以及水果糖的味道。当然,还有其它 的。   林雪飘的水果糖,一大半给王小大吃了,一小半给其他学生吃了。王小大太 聪明了,聪明到每一个女人都想做他母亲。当然,王小大也喜欢林雪飘,喜欢水 果糖一样喜欢。   王小大不仅聪明,而且爱干净。他是山院唯一刷牙的孩细。父母的宠爱,没 有影响他的智商和爱干净的好习惯。孩细爱哭爱闹爱吃爱玩不稀奇,爱干净那就 稀奇了。王小大爱干净,不是表现在身上衣服上,而是表现在课本和作业本上。   他的课本和作业本保持得蓝天一样整洁,偶尔几丝云彩,并不影响蓝天的整 体清洁度。能够将课本和作业本整洁度,保持到如此程度的孩细,基本上是不流 鼻涕和爱洗手的孩细,或者流了鼻涕及时擤掉并洗手的孩细。   王小大也流鼻涕,也不爱洗手,但是在他翻开课本和作业本之前,一定会把 鼻涕擤了,并把沾了鼻涕的手指在身上擦一擦。这样的男孩细,莫说小小山院, 放眼世界少见。前面说到的那个木瓜,新书发下来第二天,便脏如草纸。   王小大不仅课本作业本整洁,字迹也工整,更重要的是,王小大的成绩好得 让人震惊,别的学生开卷考不及格,王小大闭卷考九十分以上。   林雪飘是个爱干净的人,惺惺相惜,对王小大的喜爱,又深了一层。   林雪飘在山院待了一年多一点,走了。林雪飘待到第十四个月的时候,突然 病了,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三次晕倒在黑板下。第一次晕倒,林雪飘很快自己站 了起来。第二次晕倒,林雪飘过了一会儿才站起来。第三次晕倒,王队长和竹花 赶来,把人中掐破才醒来,喝下一碗红糖水,才站起来。   林雪飘不得不提前结束短暂的插队生涯,回福州治病。回福州前夜,竹花和 林雪飘彻夜未眠,说了一晚上的话,牙也没有刷。王小大也想彻夜不眠,可他实 在困不住,凌晨一点多的时候,沉沉睡去。做了一个荒唐的梦,梦中,他和林老 师做了老妻少夫。   第二天一早,王队长一家三口,把林雪飘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流了多少眼 泪。分手之际,林雪飘伸出纤纤玉指,轻轻揉着王小大的小脑袋,把王小大及其 父母的心,她自己的心,都揉碎了。   走出几步,林雪飘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硬壳笔记本, 踅回,红着脸递给王队长,说,队长,这个送给您做个纪念。说罢,转身疾步向 前,好像怕王队长追上来。   王队长打开笔记本,扉页印着一句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翻到第二页,是林雪飘写的一句话:敬赠王队长。又 翻了翻,中间夹着一张林雪飘的半身照片,背面写着一句话:赠王队长留念。   王队长说,林雪飘这姑娘,是个有心人啊。竹花说,今生今世,怕是再见不 着她了,留下这张照片,也好有个念想。   林雪飘走后,原先鼾声此起彼伏的王队长夫妇,嗓子好像突然坏了,呼噜的 长度和响度大大缩短和下降,床上的父母安静了,王小大却不安分了,翻来覆去 覆来翻去。原来王小大的睡觉质量,好得像金子,不管何时上床,一沾枕头便进 人深度眠。哪伯父母在床上弄出天大动静,他也无知无觉。   有时候,王小大因为兴奋(比如父母傍晚时分,答应次日或者过几日,带他 去赶集或者走亲戚或者给他买好吃的),会翻来覆去睡不着,但顶多三五个身就 睡着了。   一般情况下,王小大睡得早,总是先于父母上床后于父母起床,每天晚上不 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上床,每天早上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起床,父母在床上说了什 么做了什么,他也一概不知。陪林雪飘睡觉,王小大上床时间大大推迟,林雪飘 不讲个故事,他就不肯上床。林雪飘的故事,乳汁般诱惑着哺育着他、抚慰着他。   这天晚上,王小大在床上翻来覆去快被子快摩擦起火了,才勉强入睡。半夜 突然醒来,嘴里大叫,我想林老师,我着不着。竹花安慰了一番,王小大非但没 有安静下来,反而哭了起来,不停哭喊着“我想林老师,我睡不着,我就是睡不 着”。   睡在另一头的王队长火了,踢他一脚,咆哮道,睡不着也要睡,再哭老子一 脚踢死你。这是王队长破天荒粗暴对待儿子,王小大尖叫一声,立时噤声,嘴里 仍然打嗝般抽泣着,好一会儿才完全平静下来。   竹花唉了一声,王队长叹了一气。   竹花叹了一气,王队长唉了一声。   竹花向左翻了个身,王队长向右翻了个身。   竹花向右翻了个身,王队长向左翻了个身。   王队长突然一个鱼跃,起床,摸索床头手电,拿起摁亮,到一墙之隔、堆放 杂物的里间撒尿,撒得吞吞吐吐。   山院人家的马桶,大都放在睡房,跟水桶一样,开口无盖,腰高,男女共用。 坚持使用有盖马桶的,一般是过门不久的新媳妇和讲卫生的白米阿娘巾(处女), 前者一旦生儿育女,便不再使用有盖马桶,和老公孩子一起使用无盖马桶。后者 一且沦为媳妇做了母亲,就跟前者一样了。也有终身使用有盖马桶、有洁癖的阿 娘,但在山院那一带罕见。   马桶放里间的人家,一是人口少住房宽敞,二是相对讲卫生。农家茅厕和公 家厕所一样,离家比较远。把马桶放在睡房或者里间,相当于居民把卫生间建在 家里,图的就是个方便。至于味道,不用担心,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久卧马 桶之旁,亦不闻其臭。闻惯了尿臭,一下把尿桶撤掉,反而睡不着,总觉得空气 里缺了点什么。   王队长家的马桶太旧了,有两块桶板发黑发霉,像腐烂的牙龈,缝隙长出几 朵指甲大白菌,臭气张牙舞爪不绝如缕。山院的房屋除了瓦片,全为木质,王队 长家的房屋,有年岁了,壁板缩,露出条条缝隙,大的能插进筷子,细的可穿过 钥匙。臭气从缝隙中溢出,先包裹睡房,再弥漫整房。岁月无情臭气亦无情,家 具和床铺似乎也被熏臭,即使把马桶拎走,臭气依然阴魂不散。   王队长家的茅厕距房子一百多米,距祠堂二百米左右,理所当然成了学生的 公厕。由于林雪飘要求值日学生每天打扫,王队长家的茅厕成了全村最干净的茅 厕。林雪飘向王队长要了两只旧水桶,放在祠堂墙角两边,相隔十来米。然后带 领学生上山捡拾毛竹尾巴,去掉枝桠,一根根并排斜靠在墙上,形成两个封闭的 三角空间,一个作为男厕所,一个作为女厕所。林雪飘很勤劳,种了几畦蔬菜, 隔个三两天挑着尿桶去浇菜。勤劳加上不耻下问,林雪飘的蔬菜长势和收成良好。   撒完尿,王队长坐在床沿抽早烟。竹花说,当家的,我看你一连几个晚上都 没睡好,烦烦躁躁的,夜起次数也多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王队长猛吸一口烟 嘴,烟锅像短路的灯泡,骤亮起来。王队长吐出一句烟味十话,你不也睡不着吗? 你不停地磨牙,我就知道你有心事。   竹花说,还不是想林老师想的,你也在想吧,怕是比我还想,你以为我不知 道?王队长说,你知道个屁。竹花说,我当然知道,你不仅起夜次数多了,尿还 撒得滴滴答答,老太婆撒尿一样。   王队长咳了一声,不说话,换了一锅烟丝。竹花说,想就想了,林老师不是 凡人,美得像画上的人,有想头。王队长咳了两声,不说话。竹花说,不管你怎 么想,哪怕馋猫想鱼那么想,就是小大想吃肉那么想,我也不怪你,你尽管想。 王队长咳了三声,换了一锅烟丝,吐出一句浓烟滚滚的话,放你娘的屁,狗嘴吐 不出象牙,我是爷爸想阿娘巾(此处是女儿之意)那么想,是葵花想太阳那么想。   王队长说完,猛吸几口烟嘴,磕掉烟灰,将烟杆扔在桌上,上床躺下,踢了 跟儿子睡一头的竹花一脚,睡觉,明天还要早起呢。然后,王队长又说了一句, 臭婆娘,你可以把自己想坏了,可不能把林老师想坏了,不然爷爸(这里是老子 之意)对你不客气。   竹花轻轻拍了一下王队长的小腿,当家的,看把你心疼的,阿娘怎能把阿娘 想坏,只有男者(男人)才能把女人想坏;阿娘想阿娘想不坏自己,只有男者想 阿娘才会想坏自己。   王队长正要接话,王小大突然大叫起来,你们说够没有,吵得我睡不着。竹 花说,咦,你个死崽,原来在装睡,偷听大人说话,找打啊。王队长啪地拍了一 下床沿,从现在开始,谁都不准说话,谁说话我给谁过八十岁(挨揍),睡!觉!   喔喔喔,鸡叫两遍了。 ◆               撒娇的女人                 ·文远·   题记   喇叭花也叫牵牛花,生命力顽强,把种子随意撒在土地上,它就会很快生根 发芽,顺着可以攀附的物体向上生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朵来。   01初识喇叭花   一栋苏式方形建筑四层教学楼,在正门大厅左手边有一间小小的广播室,我 们广播员每天三个时间段在这里值班,用歌曲唤醒大家、发布通知和播送稿件。   后门出去是一个大草坪,草坪中央有一个圆型的巨大石制花盆,中间有喷泉, 无数晶莹的水花含笑喷放。   喇叭花是我在一所专业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她读食品专业,我读制糖专业。 喇叭花和我都曾经是学校广播员队伍里的一员。   喇叭花每次在我值班后都要纠正我的普通话,说我带地方口音。我承认,我 是南方人,普通话说得不怎么好。喇叭花普通话说得很正,听说她父亲是某县的 南下领导干部。   当年的喇叭花扎一双小辫,是一个大眼睛尖下巴的女孩,就像今天的范冰冰。 可惜的是,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人们不欣赏她这种相貌,那个年代欣赏的是传 统的椭圆型脸。   广播室的美女很多,当年我看上的美女肯定不是喇叭花。而是另一位有机化 工班的小仙女,也是北方人,长得白净高挑,语速很快,动作麻利,毕业后她分 配到制药厂去了,再见面已经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现在我当然认识到了喇叭花的美貌和天生丽质,但当年与喇叭花做同学一起 播音时我确实不懂,缺乏审美意识,或者说审美观跟现在不一样。不像无机化工 班的那个未来画家,具有审美意识,早早就把校花追到手了。   02再见喇叭花   再见喇叭花时,我已经分配到省城的一个研究所里从事技术研究工作了,喇 叭花则分配到某县偏僻的一间糖厂任技术员。   有一次,研究所糖纸研究室领导派我们几个年轻人一起到糖厂描绘一套助晶 机的图纸。   我们搭乘班车辗转十三个小时才到达县城,又换乘当地一种叫“三马仔”的 摩托车前往建在郊区的糖厂。我们住在糖厂的招待所里。那时我才知道喇叭花分 配在这个糖厂,她一个人也暂住在招待所楼上。   招待所面向一条自西向东的大河,河水缓缓流动,四周绿树成荫,附近的西 山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招待所为两层楼苏式建筑,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前苏联 援建的项目之一,包括整个糖厂都是他们援建的。   一天我单位同去的一位女同事感冒了,不想吃东西。喇叭花知道了,就叫我 们到她那里煮点稀饭给生病的同事喝。   我们就在喇叭花那间简陋的单人宿舍里借锅洗米忙将起来。忙乱之中,不经 意间我瞥见喇叭花书桌上依次摆放有三个相框。   看得出来,相框里的相片是喇叭花在三个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一张是高中时 期,花季雨季;一张是专业学校时期,十九岁至二十一岁;第三张是近期照片。 依次看来,最美的照片应该是高中阶段,活脱脱一个美人胚子,依次递降,中专 已然,近期已显憔悴。   这让我大吃一惊,不禁有一种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感叹:“女人一定要在 自己最美的时候嫁出去。”   不少女人的名字就反映了这种青春易逝的女性特点,例如不少女人的名字爱 用各种花相称,例如:木兰,玉兰,冬梅,彩梅……   那个年代,工作调动困难,我也没往个人私情那方面去想,即使我想,也无 能为力。   喇叭花跟我初识于学校广播室,再见于糖厂招待所,不能说有情,但可以说 是有缘吧。喇叭花确实是美人,即使那么多年过去,我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但当 年我天性愚钝,根本没意识到。   03喇叭花嫁人啦   当年,糖厂的生活条件比起城里来确实相差巨大。文革刚结束,城乡差别巨 大,户口迁移不容易,还在使用粮票布票和糖票,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她喇叭花就此趴下,一蹶不振,那她就不是喇叭花了。从那以后,日子 又过去了几年,喇叭花真的嫁到城里来了。   喇叭花嫁人本也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每一位妙龄女子都要嫁人。就 像一颗石子丢入水池里泛起的一阵涟漪,不久就会风平浪静。但是喇叭花嫁人还 是引起了曾经作为同学的我的注意。   喇叭花是美女一枚,像范冰冰一样的瓜子脸,樱桃小嘴,楚楚动人的样子, 说话细气柔声,有那么一点吴侬软语的味道。也没问过她,祖籍是哪里人,是不 是江南人。   我相信,不要说是在糖厂里,就是在县城里肯定也会有许多她的追求者,她 为什么不在当地找一个她的白马王子呢?这是我最初的疑问,但又细想一下,终 于明白了她的心思。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说明喇叭花是一 个心地骄傲的女子,她心里一定驻着一个远大的生活目标。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喇叭花会下嫁到城里来。   我与喇叭花一生中有过很多次生活的交集,不完全像大多数同学,毕业以后 完全是两条从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走各的道。   喇叭花下嫁的那个男人恰巧是我隔壁另一个研究所的工人,这个人我后来见 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没有什么学历,相貌也不出众,说话还有点儿 痞。   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完全不匹配,不对等嘛。   这让我有点儿心疼,我为她感到忿忿不平,这样的生活选择真的值得吗?   但喇叭花的选择真实反映了当时许多女人生活中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喇叭花是一个会撒娇的女人。一位认识她的熟人告诉我,说她平时跟丈夫说 话都是娇滴滴的。那熟人恰巧与喇叭花是邻居。那天我跟妻子去那熟人家玩,那 是一栋老式建筑,两套房子之间有一个走廊相接,互相之间可以听见对方说话的 声音。我知道喇叭花那天在家,隐约听见她与家人说话的声音,但我始终没有勇 气上前去跟她照面,向她问一声好。   而那位熟人的妻子不知道我认识喇叭花,更不知道我是喇叭花的同学,无意 间对我们说了一句,邻居这个女人很美。我才突然意识到喇叭花的美是女人间有 目共睹的。而此前我完全没有这种认识。我对女人美的认识完全来自当时广播和 报纸的宣传。而当年对女人美的宣传完全是革命式的壮美,大眼晴,椭圆型脸蛋, 一身正气女民兵式的刚强。而像我同学喇叭花的美却是许多年之后随着港澳台小 资风气逐渐盛行才逐渐被国人认识到的。   喇叭花的婚姻虽然在外人看来,有点儿不相称。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乎”。   04喇叭花的事业开始起航   喇叭花调进城里来应该是在她结婚之后的事情。   由于男方家庭的关系,之间可能会有一个默契和承诺。那就是结婚之后,由 男方家庭出面运动关系将喇叭花调入省城工作。   有人说这是婚姻中的条件交换,没有爱情。但真正的爱情又是怎么样的,谁 又能说得清楚。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爱情。婚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利益交 换,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利益的交换,而在于交换的多与少。   那种纯而又纯不讲条件的爱情都是文学作品里虚构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有没 有真正纯而又纯的真正爱情?肯定有,但很少。大多的婚姻都是附带条件的,那 种不讲条件的婚姻和爱情,我告诉你,现实中百分之九十九都不会存在。   喇叭花的婚姻中有没有爱情的成分,应该还是有的。爱情成分最显着的标志 之一是自愿。喇叭花一定是自己要求调入省城的,那么像她那样偏居一隅,甚至 在县城都算是郊区的糖厂能调入省城已经是跨了两大步。调出糖厂是一步,调入 省城又是一步。在那个年代,走这样每一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借助家庭的力量,喇叭花调入了省城。而且进了一所省级设计院做专业对口 的工作。走到这一步应该是又跨了一大步。   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很明显是利益交换,但在利益交换中有没有 爱情的成分在内,或多或少是有的,因为自始至终喇叭花都是自愿的,没有人强 迫她就范。   在很多年前,进入市场经济之前,工作调动是阻隔爱情、婚姻和组建家庭的 一条巨大鸿沟。   设计院与我们研究所的工作性质不太一样,设计院主要是画图搞设计,所谓 的“依样画葫芦”就是指他们的工作性质。研究所更强调个人的探索能力,综合 能力更强,画图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换句话来说,研究所的工作更有意思一点, 设计院的工作更枯燥一些。   喇叭花调进设计院后,听说本来是做专业工作的。喇叭花相貌出众能唱能跳, 设计院在那个年代设计项目越来越多,正需要一些上上下下跑项目搞公关的人才, 喇叭花正符合他们的工作要求。喇叭花在做专业工作的同时又兼院里的公关工作。   公关,是新时代的一个新名词。她们在社会各种关系中游走,打通关节,是 社会关系中的润滑剂。   但与世间任何职业一样,有人容易走入迷途,有人保持洁身自好。喇叭花是 属于后一类人,她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眉宇之间,言谈之余给人一种良善、妩 媚和怜爱的感觉。使人不忍去伤害她,反而怜香惜玉地要保护她。在应酬中有些 老板实在不像话了,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另外一些老板就会在暗地里帮助她, 为她解脱困境。   喇叭花做公关如鱼得水,甚至有时上级机关有应酬也请她去应付。唱唱歌, 陪陪舞。喇叭花在公关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喇叭花已经不是原 来的喇叭花了,喇叭花正走向她人生的辉煌时期。   05 喇叭花当上工会主席   厅机关有一个公司叫食品公司,以前叫食品处。八十年代随着全国各行各业 的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国家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弱化了食品处的管理职能, 减少了国家机关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权力,比如说罐头厂的马口铁指标审批权, 使得食品处的权力越来越小。按上级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厅机关有关 处室都要转型。   食品处也转型为食品公司。   食品公司林经理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那个年代在校的大学生有一段时间学 校倡导跳交际舞,林经理酷爱跳交际舞的爱好就是那个时候保留下来的。   在工作的接触中,喇叭花结识了林经理。林经理也欣赏喇叭花有会跳舞和会 唱歌的文艺细胞。林经理便把喇叭花挖到他的公司来担任工会干事。食品公司虽 然是企业,但国营企业公司也有级别。食品公司从食品处转型而来,自然是处级 单位,喇叭花的工会干事一职属于副科级。喇叭花初来乍到,就给了她一个副科 级待遇。这已经比她在设计院的待遇好多了。   喇叭花在食品公司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她在工会干事这个职位上挖空心 思活跃职工生活,每逢厅机关搞文艺表演唱歌比赛和春节联欢之类的活动,由喇 叭花组织的食品公司代表队总是获得好名次。为食品公司增了不少光。林经理自 然喜形于色,每每在公司大小会议上表扬喇叭花。   在对外公司业务上与各方应酬,喇叭花也是轻车熟路应付自如,是林经理身 边不可缺少的业务骨干和有力帮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管理上实行“双轨制”。 由国家机关转型而来的国营企业两头利益均沾,既有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和权力, 虽然这种职能和权力正在逐步被削弱,也有着随着市场经济深入而带来的分配的 好处。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金和补贴多如牛毛,实物分配领到手软,那时的公司效 益好得很。曾经有公司(不仅仅是喇叭花所在的食品公司,是所有的由机关处室 转型的国有公司)的职员偷偷透露信息给我们,他的原话是,“唉哟,我们现在 的生活比蜜甜,提前进入共产主义啰。”   喇叭花正是在那个时候进入食品公司的,她赶上了好时代,坐上了国家经济 改革开放的头班车。   喇叭花在工会这个岗位上越干越起劲,不久就当上了正科级的工会主席。她 致力于服务职工,为公司凝聚人心。公司每一位职工过生日时都会得到她以工会 的名义送的一个蛋糕。职工生病住院,喇叭花也以工会的名义买水果买营养品去 医院探望。红白喜事喇叭花也热心奔走。遇到职工婚姻大事,喇叭花总要在各科 室串走一圈,帮助集份子钱;职工白事甚至有时是职工家中老人去世喇叭花也把 后事打理得妥妥贴贴。   公司上上下下都喜欢这个新来的“小妹”,这是食品公司老职工给喇叭花最 亲切的称呼,既是对她这个人的肯定,也是表示他们对她的喜爱。   随着年纪的增长,喇叭花认识到她应该在“公关”这个社会角色上完成一次 身份转换。公司每年都会招进一些年轻人,在她们当中,也有不少文艺活动积极 分子,她们也擅长公关活动,甚至更开放。吃吃喝喝迎来送往端茶倒水已成为过 去,这时有一个更大的机遇在向喇叭花招手。   有些人平时懵懵懂懂,对机遇不敏感,机遇来了也不懂得抓住机遇;但对于 某些从基层爬上来的人,对机遇十分敏感,遇到机遇都狠抓不放。   喇叭花就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刚好这个时候,厅机关要派驻一名正科或副处级以上的干部到对口帮扶县任 挂职副县长。喇叭花能不能够脱胎换骨抓住机遇更上一层楼呢?   06 喇叭花挂职副县长   喇叭花时来运转当上公司工会主席之后,又一次获得难得的人生转机,她抓 住机遇没有?   抓住了。喇叭花以大无畏的精神抓住了这次的难得机遇,她被派任某县挂职 副县长了。   那几年我借调在厅机关,恰巧与喇叭花在同一栋楼里上班,喇叭花的工作情 况和为人我都看在眼里。   人生就是这样,缘分这种东西你不相信还不行。年轻的时候我也不太相信这 种唯心主义的东西,年纪越大,遇到的所谓“碰巧”的事情越多,很多事情仅仅 靠说碰巧根本不可能说得清楚。   挂职副县长是中国特色干部培养的一种途径。挂职人员一般由区市具有正科 级或副处级的领导干部担当。在挂职工作的过程中(一般挂职一年)由组织部门 负责考察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的表现情况,有升职,有不升职两种情况。   喇叭花属于挂职干部里面的佼佼者。   喇叭花挂职副县长后积极为当地工业发展出谋划策,争取到项目专项资金, 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成功筹建了一家大型食品厂,利用当地丰富的竹笋 香菇木耳辣椒等土特产,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商品,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和赞赏。   07 喇叭花的人生颠峰   到县里挂职一年回公司后,喇叭花升任该公司副总经理(副处级)兼任工会 主席。此时,喇叭花的事业发展达到她人生的颠峰时期。   就在喇叭花升职的那一年,C老师组织我们当年学校的部分广播员聚会了一 次。喇叭花通知我也参加。那次聚会是去了一个叫天雹水库的地方,当时那个地 方正在改造,建有一个休闲农庄。   石油化工专业班的两位男同学参加了,有机专业班那个当年我心仪的小仙女 也参加了,还有两名低我们一届的女同学。C老师当年管我们广播室,毕业时曾 为我们广播员照了一张合影(C老师后来调到区招生办,我后来为一个亲戚上大 学的事还找过她帮过忙)。   喇叭花忙前忙后,十分活跃。   九月的一天,秋风送爽。开有一部车去,车上装满了烧烤的各种食材。   我在学校不出众,那两名低我们一届的女同学还半开玩笑地质疑我是不是广 播员,让我有点儿无语。可能当年我们与她们低一届的同学接触不多,她们记不 起我,我也记不起她们。当然我没有说出口,她们说出口了,很伤我自尊。   有机班的那个小仙女已不复当年我心中的完美形象,穿着打扮比较俗气,眼 睛也没有以前那种令人销魂的神采了。   同学聚会一般都是由风光正盛和人生得意的人士积极操办。正所谓“人生得 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喇叭花正处于人生的颠峰时期,由她来具体操办 这一意义非凡的广播员聚会,也是名正言顺和名至实归。   有些人起点便是巅峰,顺风顺水,少年得志;但喇叭花的起点颇具卑微和艰 难,历经磨难和曲折,逐渐走向人生的巅峰。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一些挫折甚至苦难,但经历挫折和苦难的同 时也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性和意志。   喇叭花是一个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女人。   聚会中,我看到喇叭花略施粉黛,笑容可掬,举止优雅,言谈斯文,对我们 同学还是客客气气的,并没有因为职位比我们高就心高气傲看不起人,这其实就 是她做人的一贯风格。   作为喇叭花的同学,知晓她奋斗努力的曲折过程,我从心底里为她今天所取 得的成绩感到高兴。   其实我还是有一点儿自卑,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我觉得喇叭花都是值得我 仰视的白天鹅。   我们在山庄路口公路边附近的一个饭馆共进晩餐,大家都喝了点酒。喇叭花 脸上现出两沱嫣红,像少女般的艳丽,笑靥如花。   08 跟我一起去唱歌   退休之后,有一天在街上遇到喇叭花,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上。她拦下我,她 问我喜不喜欢唱歌,说是她们合唱团最近要代表老年活动中心到外地比赛,希望 我参加她们合唱团。   我说我不喜欢。我一贯口说我心,不遮不掩,当下就婉拒了她的邀请。   我看得出来,喇叭花的眼睛里显得很失望。她对我说了很多唱歌的好处,比 如说可以提高肺活量呀,可以愉悦心情呀,唱歌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呀,等等 等等。   我觉得她说得都很对,但我确实是一个音盲。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尝试过学拉 手风琴、拉二胡、吹笛子和吹口琴等等声乐器具,没有一样学得成。我的毛病是 背不下谱,还真不是兴趣问题,每一次学东西我都是兴趣满满,但就是学不到位, 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久而久之,我就真的对音乐和乐器失去了兴趣。   现在想来,我当时婉拒喇叭花的邀请还是“粗鲁”了一些,拂了她的好意。   再后来,我很多年没在街上遇到喇叭花了,听别人说喇叭花跟她女儿到上海 去生活了。喇叭花的独生女儿大学毕业之后到大上海发展去了。   喇叭花确实适合到一个更大的城市里生活。她对雅致的生活总是有些追求, 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到大上海去可以追求一种更雅致的生活。   我对美的东西总是很迟钝,学声乐是这样,拉乐器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是 这样,现在也如此。也许,我应该向喇叭花学习,没事学唱唱歌,追求更高层次 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   窗外,邻居篱笆墙上那一朵朵的蓝色喇叭花绽放得很是热烈,在阳光下十分 璀灿夺目,它们从泥土里攀援上来,逐渐地铺满整个墙面。这种花看起来很戝生, 没有牡丹芙蓉那么艳丽高贵,但你给点阳光它就灿烂,它的花朵开得铺天盖地势 不可挡。 【网里乾坤】∽∽∽∽∽∽∽∽∽∽∽∽∽∽∽∽∽∽∽∽∽∽∽∽∽∽∽∽∽ ◆         墨子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相同遭遇                ·王庆民·   鲁迅先生曾把若干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加以改编,写成八篇文章,即《故事 新编》。与鲁迅的其他思想深刻、价值流远的文章一样,《新编》的故事也历久 弥新、发人深省。百年以来,关于《新编》的书评不胜枚举。我虽不才,但作为 鲁迅先生的忠实粉丝、新文化运动的信徒,我尝试结合一下现当代中国社会的现 实、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对《新编》的文章从某些角度做个系列评论。   《非攻》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楚国意图伐宋、“墨家钜子”墨子竭力阻止战争、 保卫宋国的故事。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墨子与他的弟子们如何筹备宋国防御、 说服楚国放弃伐宋的过程。这些内容固然精彩,但是最触动我的,却是小说结尾 的一段话,是描述过墨子如何真诚和辛苦地制止了战争之后,返回宋国的归途中 的遭遇: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 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 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 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 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墨子为了宋国和宋国的人民,东奔西走、构筑防御工事、说服公输班和楚王, 费了多少心血。但是当他回到他保卫的国家,这国家和国家里的人民,却对他如 此粗暴、无情、弃义。倒是他在敌国楚国,反而被公输班和楚王礼待、尊重。两 厢对比,受恩于墨子的宋人更加令人心寒了。他们能够和平、能够不被多一重奴 役,能够还活着,正是由于墨子默默的设计防御、冒着巨大风险的出使。可宋人 不感谢墨子,而是在残酷的、自私的、冷漠的对待着墨子和其他同胞人民。   这只是一个残酷的故事吗?当然不是。如果翻一翻中国从古到今的史册典籍, 尤其想一想最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仁人志士尤其知识分子的遭遇,就会发现这样的 故事在现实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两次浩劫。这两次运 动中知识分子的遭遇,也最能体现人民对待知识分子的残酷,以及反映出的大众 的冷漠与愚昧。那些怀着一腔热血报国安民的知识分子,不仅被统治者压迫,还 被他们希望拯救的人民羞辱。田汉、老舍、翦伯赞等左翼的亲民的进步知识分子, 年轻时激扬文字、关怀人民,应该做梦也想不到若干年后被人民们极尽残酷的折 磨。   当然,最能对标《非攻》中墨子遭遇的,并不是那些残酷的、直接致人死命 的批斗,而是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被人民误解、折辱。巫宁坤的《一滴泪》中颇 有类似的情节。巫宁坤在被“流放”到安徽后,他被官位不大却权势熏天的村干 部压迫骚扰,同被流放的其他知识分子也被搜刮勒索,还有女知识分子被强奸; 他的妻子李怡楷在安徽大学被几个“根正苗红”的行政人员和校工连骂带骗整得 七荤八素,其他任教的知识分子也经常被工宣队和学生拉出来羞辱。巫宁坤当年 兴冲冲从富足的美国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时,自然是想为受苦受难的中国老百 姓做些事、让中国强起来人民富起来,没想到却被这些货真价实的人民从“思想 改造运动”到文革折磨了二十多年。   共和国建国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思想进步、左倾,有着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和对平民大众的深切同情。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感召和驱使下,知识分子 普遍投入到“救亡启蒙”的历史洪流中,并参与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 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真正做到了“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试 图不再让中华大地“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知识分子也普遍对中共主导的新中国 抱有好感,认为这是一个进步的、平民主义的、代表工农大众利益的政权,并认 为知识分子将在新中国大有可为。他们完全想不到,这个政权会让知识分子遭遇 前所未有的浩劫,更想不到他们亲爱的人民会用对待不共戴天的仇敌般让他们受 尽折磨。   有人说“文革”已经是过去时了,那个极端的年代是特殊情况。可到了看似 文明开放的21世纪,人民对于真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态度,又真的变好了吗? 起码最近十年并非如此。这些年,“公知(公共知识分子)”被污名化得非常严 重,知识分子再度成了人们羞辱责骂的对象。诚然,的确有许多“公知”道德低 下、知识水平差劣、自私自利贪图利益、对人对己双重标准,类似于鲁迅所说的 “柿油党(山寨的、假的自由党)”,但是也有不少知识分子是真正忧国忧民的 侠之大者。   例如知识跨越文理、品德高尚的作家方舟子先生,数十年来一直在为祖国和 人民呐喊。但是,中国的舆论中充斥着各类人对方舟子的谩骂侮辱,其中有些是 方舟子的仇敌,有一些是官方的打手,但是还有更多的则是愚民暴民结合体的普 通国人。这些对着方舟子拼命咒骂侮辱的千家百姓,根本不明白方舟子为了包括 他们在内的中国人民鼓与呼了多少次,就像《非攻》中宋国的人民不知道墨子为 他们的安宁幸福做了多少事一样。   还有像记录武汉封城期间情况的《方方日记》作者方方,虽然其人的价值观、 政治立场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如果仅仅就其写《日记》这件事本身,那是 完全值得赞誉的。记录疫情、揭露真相、引发关注、呼唤人道,本来就是知识分 子的职责所在。正如阎连科所说:“要感谢方方,是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 上的脸”。但是人民却不领情,反而对方方拼命侮辱谩骂,“卖国贼”、“给外 国递刀子的”、“精神病”等谩骂不绝于耳(直到连续高压管控疫情两年多以后、 尤其上海封城事件发生后,国内舆论对方方及《日记》的看法才有改观)。而这 些谩骂方方的人,正是方方所希望关怀的、被疫情和政权之恶双重伤害的中国人 民。   还有非常讽刺的一点,方舟子和方方及其他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总是被一些 国人扣上“吃人血馒头”的帽子,意指这些知识分子利用暴露国家和国人的苦难 来博取眼球、获取利益。这简直是无以复加的大缪。   “人血馒头”的典故出自鲁迅的《药》,文章通过讲述清末愚民华老栓购买 沾着革命烈士夏瑜(原型为秋瑾)之血的馒头为得病的儿子治病的故事,讽刺人 民的麻木不仁、对革命者的误解。《药》是鲁迅代表作之一,还是中学课文,略 有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人血馒头”的本意。而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上,“吃人血 馒头”却成了指责一些人或者媒体利用负面事件炒作获利的行为,完全歪曲了鲁 迅的本意。按照《药》的隐喻,恰恰是现在这些攻击方舟子、诋毁《方方日记》、 对中国知识分子不加区分的贬低羞辱者,才是“吃人血馒头”的、与文中愚民华 老栓、暴民康大叔、打手红眼阿义类似的人。   对鲁迅作品略有了解的,看到这里就会想到,《药》与《非攻》在寓意上也 颇有近似之处,都在讽刺生活在专制下、作为愚民和暴民结合体的人民大众。当 然鲁迅还有其他许多文章,都有类似的、强烈的批判国民劣根性、人性劣根性的 文章。《药》和《非攻》是其中突出的两篇。不过,《药》的讽刺性更强,着重 于批判愚民的愚昧、是非不分,而《非攻》更强调大众的麻木、冷漠。   早在近百年前,鲁迅就已经看到了大众的麻木与愚昧,明白了革命者、知识 分子的“好心”未必得到理解和“好报”,所以他才在“呐喊”之后“彷徨”了。 不过,鲁迅应该想不到在他去世三十年后、人类整体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国 居然发生了文革中对知识分子那种极端的反智、负义、黑白颠倒的迫害。但归根 结底,反右、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遭遇,是符合鲁迅对于愚民暴民的认知的,只是 他想不到会那么严重、残酷,大众在极权组织和恶魔领袖的策动下,由被动的、 冷漠麻木的恶待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变成主动的、残忍暴戾的迫害。   但鲁迅的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批判愚民大众,相反对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 情。《非攻》也不例外。正如文中描述楚国即将攻宋时宋国人的表现和精神状态: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 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 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 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 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 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 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宋国人民常年生活在贫困、虚弱之中。正是因为贫穷,所以人们无心关注生 存之外的物质和精神,只顾着眼前的生计、得过且过;正是由于虚弱,所以“被 攻的习惯,自认活该受攻”,无力反抗、习以为常。而贫穷和愚昧并不是人民愿 意的,而是环境所致、制度所致、作为社会上层的统治者的剥削压迫欺凌所致。 宋国这个国家没有给它的子民带来幸福和安康。当墨子的学生鼓吹宋国人反抗楚 国入侵时,大家也都当成旁观别人的故事。   回顾历史,看看如今,小说中“宋国”国民的状态,也正是满清、民国、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写照。人民在本国专制统治、外敌入侵的轮换(甚至同时存 在)中挣扎呻吟,甚至有时虚弱得无力发声,恐惧得不敢呼喊,只能默默的生存 与死亡。人类本来就在为非常有限的资源而争斗,而上层的巧取豪夺则让中下层 人民更加绝望和愤恨,继而麻木和暴戾。人民也因为统治的愚民教育以及自身资 源的匮乏无法获取足够知识、难以觉醒、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抗争。他们面对痛 苦不敢向上反抗,但可以发泄给同阶层或者更加弱势者。在一代代人民的生死相 继中,人民之间一直相互折磨、羞辱、坑害。麻木、冷漠、作恶,是扭曲而贫困 的社会中必然的生存法则。“翻手为顺民,覆手为暴民”是中国平民的常态。   人民处于这样的状态,又如何能善待知识分子呢?知识分子自以为可以超脱 一般人民,这其实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双重标准的想法(当然这种想法我时常也 存在)。在客观上,知识分子也无力完全超脱现实,而仅仅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 优势获取一些利益、得到某种特殊地位,以免除一部分劳绩、避开一些不体面。   这固然让知识分子有了一些生活上的便利和心理上的优越,也导致与人民产 生了隔阂。人民虽然长期麻木,但是也在积累仇恨。隔阂与落差产生嫉妒与愤恨, 一旦秩序崩坏或者有机可乘,人民就会报复相对的“上位者”。现实中,大权在 握的统治者、依附特权的各色奴才、强横霸道的黑恶强人,都是相对于平民百姓 的“上位者”,但百姓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敢也无力报复他们。   知识分子比较特殊,如果他们依附于强权(就像古代大多数士人那样),人 民就不敢报复甚至要焚香跪拜(如被官方化的孔门“衍圣公”的待遇)。如果知 识分子独立于强权,那就是落魄书生,老百姓态度不一但更多是同情。最恶劣的 情况,则是知识分子得罪了强权,强权就把知识分子交给人民当“替罪羊”,人 民自然也乐得把这些跌下高位、失去支持的知识分子当成出气筒,通过践踏他们 的尊严来弥补自己常年被践踏的尊严。   而在文革中,人民践踏知识分子,还被赋予了“翻身”的“正义性”与“外 行领导内行”的优越感,知识分子又被钉上了“地主”、“资本家”、“买办” 的罪恶身份。于是人民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就变得极为疯狂,迫害行为背后有着发 泄、复仇(虽然复仇错了对象)、表达忠诚、展示“力量”、显示优越感等许多 复杂的情感。人民以为自己终于将压在头上几千年的知识分子、士人阶层踩在脚 下、自己成了主人了,其实只是由更加不人道、更加不讲理的党政干部乃至军警 暴力机构力量统治,人民还是受害者。知识分子的悲惨只是因为落差大,从人间 乃至天堂掉落地狱,而人民则一直都在地狱挣扎。知识分子被迫害还能清醒还有 机会翻案,而平民大众多少枉死者永无机会翻案,历史上连名字都不会留。所以, 即便在文革时候,平民大众也比知识分子更悲惨、更值得同情,哪怕人民中的一 部分当了迫害知识分子的加害者。   当代中国大众对“公知”及各式知识分子的谩骂,同样是人民在专制压迫和 愚民洗脑下的扭曲的条件反射。专制高压、舆论管控下,各种有权有势的个人和 组织都不敢骂不能骂,知识分子成了他们发泄的出口。虽然的确有些知识分子的 确德行有亏、知识欠缺,却也有很多真正忧国忧民、贤良方正之士,但大多数人 民无力也无心区分,跟着官方指针或者无差别谩骂就成了常态。而且在政治和社 会高度腐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绝大多数人都犬儒化的情况下,人民也不再相信 这世上真有真诚善良、不求私利的人,不相信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时间久了,这 种欺软怕硬的思维就形成定式,即便谈论古代,即便关于古代的褒贬不会带来现 实的危险,许多国人也是贬低宋朝士大夫、鄙夷明代东林党,而比较喜欢暴秦强 汉盛唐的强悍君主。可其实,虽然宋代士大夫、明代东林党有种种缺点,与人民 也不平等,但对待人民还是比那些武德充沛的君主和官吏为好。但被专制压迫和 洗脑扭曲的人民不明白这些或者明白也装糊涂,继续咒骂着知识分子。   人民是可憎的,但是又是可怜的。而人民本来是可爱的,或者起码有时是可 爱的,是残酷的世间尤其统治者的残酷让人民越来越少了可爱,多了可憎。我们 对人民显然更多应该是同情而非鄙夷,去解救而非伤害。鲁迅正是看到了这样的 真相,所以才在痛恨国民劣根性的情况下,不仅没有仇恨人民,反而越发同情人 民、想方设法为人民呐喊。但是人民并不理解鲁迅在内的知识分子。鲁迅及作品 在反右、文革中没有被批判,只是因为鲁迅死得早而且得到毛泽东的肯定而已, 否则,他在“前三十年”不会比胡风、丁玲、周扬等人有更好的下场。   无论是文革还是现在,真正有良知和道义的知识分子都是被污名和误解的, 并且有很多遭到了残酷的迫害。而污名和误解反过来也“劝退”了很多本来想报 国安民的知识分子。当一腔热血被误解为别有所图、主持正义却被当成祸国殃民, 并且在政治高压下被整得心力交瘁乃至家破人亡,还能指望几个人继续保持理想 和热忱呢?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人才凋零、万马齐喑,就是几十年来官方主导、人 民参与、御用文人唱和的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官方的迫害还可以被知识分子理解, 但被人民误解乃至迫害诋毁,心也就慢慢凉了。   但处境越坏、被误会越深,知识分子就更有必要坚持理想、心系人民,国家 和民族更需要有人站出来或者默默的“铁肩担道义”。这道理正如大旱望云霓、 国难思良将般简单易懂,但真正要做到却极为不易。   鲁迅先生做到了,他虽然一直批判国民劣根性、深知平民大众的恶某些角度 看不亚于统治者,对中国“吃人”的礼教和历史深恶痛绝,生前乃至死后被各种 攻讦污蔑,但却始终充满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祖国与民族的热爱。这也反映 在他的作品中。例如他的《一件小事》中,对人力车夫朴素而高尚的道德与责任 心,有着真挚的感动与深沉的褒扬。文革中一些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也做到了, 就像屡遭迫害还关心并投入科学事业、死前希望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科学家束 星北。   当今的中国,同样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需要有墨子、屈原、杜甫、顾炎武、 鲁迅般的人物。虽然当今也有不少秉笔直书的人文知识分子,但很多人知识狭隘、 常识和通识缺乏、道德低下、党同伐异、为反而反,有批判而无建设、缺乏理性 与公允,最重要是在激愤与仇恨中丧失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人民的同情,愤世嫉 俗后走向堕落、误入歧途(如迷信宗教保守主义、“回归”中国传统保守主义、 走向逆向民族主义);虽然中国有许多埋头苦干、成就不俗的自然科学家,但普 遍依附体制、缺乏创新、没有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缺乏为国家乃至全人类考 量的意识与能力,沦为因循守旧之徒和技术主义者。方舟子先生是为数极少的知 识跨越自然和人文、价值观正派系统、具有家国情怀、有建设性主张的当代知识 分子,但这样的人还是太少、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影响和作用还是有限。   虽然如今中国人文凋敝、科学因循的根本,在于专制统治的压迫尤其思想禁 锢和学风恶劣,但知识分子自身亦有责任。相对于古代、近代,以及反右、文革 等特殊时期,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有前人无法想象的丰富资源(例如互联网 这个划时代的技术和衍生品)、相对多元的国内外学术环境和路径、有限但其实 有不小自由度的创作空间。在主观能动性可及的范围内,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大有 可为。但现实上中国知识分子的成就非常有限,尤其缺乏“大家”、“通才”、 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者。   至于被人民误解、侮辱和伤害,更不能成为知识分子放弃为民请命的理由。 众所周知,人民的愚昧和暴戾,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的巧取豪夺和愚民政策所致, 人民根本没有条件和机会得到启蒙,又如何能苛责人民、要人民理解知识分子呢。   更重要的是,凭心而论,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和各种 资源,普遍优于平民大众,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虽与权贵富豪相比“清苦”,但仍 好于九成以上的国人。我们还有着既能部分转化为物质利益、又有一部分不能转 化为物质但是同样是利益的精神世界、非物质所得(虽然这些所得既有益但也有 痛苦),而这些东西平民大众是没有的或者稀薄的,这也是我们生活和生命中的 “既得利益”。知识分子还往往免于体力劳动和各种“一地鸡毛”的扰乱,有着 安宁度与自由度都大于大多数人的生活。看看每日为生活挣扎、辛苦劳作和被压 迫和洗脑的人民大众,再看看自己还过得去甚至很好的生活,相对丰富的精神世 界,我们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们即便被人民用 最恶毒言辞唾骂、物理和精神上都被凌迟、生命毁灭家破人亡,也不应该放弃对 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当然对于具体的恶人,即便其是人民一份子,也可 以反击他们的攻讦。但根本上应该反抗“上位者”而非贬低“下位者”,即“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知识分子为人民付出与牺牲更深刻的理由,是因为拥有知识与思想,本来就 是为了让人民、让国家和世界、让世上的一切都好起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正是每个知识分子自成为知识分子后就应肩负的使命。 我们比平民大众多一些知识、多一些思想,不是为了炫耀和展示优越感,也不应 该将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私的留给自己一个人或者仅仅分享于其他知识分子, 而是应该尽可能滋润大众、惠及现实,普渡万物。一切知识和思想最重要的意义 是“经世致用”,而非自我欣赏和陶醉(如“告别革命”,沉浸于“美学”、 “服饰史”)、“为艺术而艺术”。即便出于自私,知识分子也应该尽可能在有 生之年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无论是思想价值还是实务成就,哪怕为社会做出 一点改善,不谈流芳百世,也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历史上的墨子和他的同仁们,致力于建设一个博爱、公正、和平、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成功,儒家和法家思想在秦汉后成为了中 国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墨家思想从未消失,儒家的一些思想如民本、节俭等也与 墨家思想相合(虽然有更多相异)。20世纪初强调反“尊孔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中,墨家思想的意义又被提及。鲁迅先生的价值观与立场,与墨家思想颇为类似。 而鲁迅这篇托古言志、借古讽今的《非攻》,应包含着对墨子的致敬。   鲁迅《非攻》中关于墨子回国后被宋人冷遇的情节并非虚构,而是来自于 《墨子》中的《公输》一节。墨子在遭宋人冷遇(甚至算是恶待)之后并没有放 弃理想,而是继续在那个战乱频仍、到处是剥削压迫、人民朝不保夕的社会宣扬 和践行他的“兼爱”、“非攻”理想。两千多年后的鲁迅,生活在腐败横行、外 敌入侵、工农百业者苦苦求生的时代,也被在朝喉舌和在野文人反复攻讦,但依 旧呐喊不止,为民族解放和社会正义奔走呼号。一百年后的现在,面对繁荣腐烂、 贫富悬殊、犬儒堕落的中国,时代在呼唤德才兼备、既胸怀天下又体恤民情、既 能解燃眉之急又深谋远虑的知识分子。   墨子、鲁迅的理想可简化为四个字:正义、和平(不仅包括国与国的和平, 还有人与人的和平)。百年千年的历史过去了,这理想在中国和世界都未真正实 现。但从世界整体上看,难道不是已经比两千年前、一百年前都好的多了吗?正 义与和平不可能自动到来,是无数仁人志士牺牲奋斗的结果。我们要继承墨子、 鲁迅的遗志,让这个既可爱又可憎的世界美好一些,让人民和人民的孩子们多些 幸福,少些苦难。 ◆             野生动物会衰老么?                ·夏灿玮·   生活在城市的人多向往着田园生活。美好田园生活的幻想中,充斥着鹤发童 颜的老者和令人长命百岁的草药。但随着交通的便捷和私家车的普及,真正有机 会走近乡村、田园,诗意般的幻象也就破碎了:鹤发童颜更多的是未老先衰,灵 丹妙药也比不过锻炼和医疗。幻象虽然破碎了,但长生不老的吸引力却始终未减。 深山秘境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但五花八门的动物中是否有“永垂不朽”的异类 呢?   衰老是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经历的过程。即使自身尚无明显的体会,也能通 过观察长辈体味到岁月不饶人。不仅是人类,家养的宠物也经历着衰老。过了十 岁,最多十五岁,宠物猫、狗的食欲、运动能力都会下降,懒洋洋睡觉要远多于 围绕主人撒欢的时间。由此及彼,我们可能轻易的认为所有动物都会衰老。事实 真的如此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有可量化的方式来衡量野生动物的衰老。   衰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体现在运动能力、新陈代谢、生殖、生存等多个维 度。野生动物通常用死亡率随年龄的变化来反映衰老(senescence),因为死亡 率只需要知道个体的寿命就可以获得,而运动能力、新陈代谢等指标需要更为精 确的观测。当死亡率随着年龄而上升时,衰老就发生了。生态学中的衰老与否并 非指个体能否永世长存,而是种群(或物种)的死亡率如何随年龄而变化。   一定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除以个体总数得到累计死亡率,而1减去累计死亡 率又得到存活率。存活率随着年龄的变化就是生态学中赫赫有名的生存曲线 (survivorship curve)。只要有个体死亡,生存曲线的数值就会下降。因此生 存曲线是一个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曲线,其下降的幅度反应了死亡率(更准确的 说法是:生存曲线切线的斜率是瞬时死亡率)。Pearl(1928)认为生物的生存 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I类生存曲线在生命早期和中期下降缓慢,直至生命 晚期大幅加速下降,见于人类和人类饲养的生物;II类生存曲线和III类生存曲 线(二者的区别是在生命早期是否有大幅下降的过程)在生命中、晚期以几乎以 恒定的斜率下降,多见于野生动物。   显然,符合II类生存曲线和III类生存曲线的野生动物,其死亡率不随着年 龄增加而上升。英国著名鸟类学家Lack(1943)的研究,支持乌鸫等鸟类的死亡 率随着年龄的增加维持稳定或是下降。Jones等(2014)汇总了更多死亡率不随 年龄增长的案例(包括鸟类、啮齿类)。一切似乎很美好,野生动物中充斥着不 衰老的案例。人类及饲养宠物的衰老可能源自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许我们可 以通过“师法自然”实现不衰老。注意,这里的不衰老并非生命的永垂不朽,而 是群体死亡率不随年龄增长。能实现这点也是很有诱惑力的:老年人可以像年轻 人一样远离死亡。   上面关于野生动物衰老的探讨,是基于生态学中的主流观点,Pearl(1928) 的三类生存曲线是目前生态学教科书的标配。但我最早关于野生动物衰老的思考, 并非来自生态学教科书,而是来自一本科普书(书名想不起来了,是方舟子先生 写作或翻译的。编者按:方舟子著《长生的幻灭:衰老之谜》)。书中有一幅插 图:一个鸟类学家和海鸥历时半个世纪的两张合影。五十年的沧桑,鸟类学家已 从青年变为老年,而海鸥的外形却几无变化。   野生动物真的不衰老么?真的有一道鸿沟将人类及人类饲养的动物与野生动 物分割开么?野生动物不衰老的观点,一直存在着质疑。Botkin和Miller(1974) 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死亡率不随年龄上升时,1000只银鸥中至少有1只能活到170 岁。但已环志到的银鸥接近30万只,最长的寿命仅仅35岁(数据来源欧洲鸟类环 志中心,https://euring.org/)。理论预测的寿命与实际观测存在巨大的差异。 按照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对生命晚期表达的有害基因清除效率不高,加上基因的 多效性(多效性指在生命早期有利但在生命晚期有害),都会导致生命晚期的死 亡率增加。   为何理论和实际的观测不相符?目前的解释有三种,这三种观点都认为野生 动物是衰老的,不衰老只是一种假象。1)对野生动物的研究样本量小,其结果 不可信。仔细阅读文献,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是上世纪中叶Lack (1943)的研究,样本量也是数百至数千,不少于多数对人类或饲养动物衰老的 研究。2)死亡分为内因导致的死亡(intrinsic aging-related mortality) (如,生病致死)和外因导致的死亡(extrinsic aging-related mortality) (如,被捕食、或饿死),只有内因导致的死亡率才会随年龄而增长。我认为这 个观点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复杂化。内因和外因真的能截然分开么?生 病体弱导致被天敌捕食,算作内因还是外因?3)“子不语怪力乱神”,选择性 的忽视野生动物衰老的研究。   针对野生动物是否衰老(死亡率随年龄变化)的问题,Xia和Miller(2022) 从理论上开展了研究。要计算死亡率,需要知道个体的寿命。野生动物的寿命是 很难知道的。除非允许处死野生动物,或是高强度的监测,否则很难知道野生动 物的死亡年龄。但是通过对佩戴物理标记(如,环志的鸟类)个体的观测,可以 得到观测寿命(reported lifespan),即该个体最后一次被记录时的年龄。研 究中通常用观测寿命替代实际寿命来计算死亡率。这个替代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很 可能是导致野生动物“不衰老”的关键。   观测寿命并非真实的寿命,只是最后一次被记录时的年龄,其后生存多久是 未知的。对于运动能力强的动物(如,鸟类、啮齿类、蝙蝠),多数个体会扩散 出研究区域,从而不再被记录到。这种扩散的倾向通常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这 就导致更多的个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记录到,只有少量的个体在相对较长的 时间被记录到。因为多数个体的观测寿命较短,会高估年轻时的死亡率。只有少 量个体有较长的观测寿命,这会导致高年龄段的死亡率因样本量快速下降而受到 随机因素影响,从而不易被正确的评估。这两点共同作用导致基于观测寿命计算 野生动物死亡率时,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会被大幅度低估,甚至错误地表现出死 亡率随年龄的下降。   我们的观点认为:野生动物死亡率不随年龄变化(或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很可能是一种假象;这种假象来自于用观测寿命替代了真实寿命。我们指出了野 生动物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被低估了,但低估幅度的精确量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这也是我们团队近期奋斗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Botkin, D. B., & Miller, R. S. (1974). Mortality rates and survival of birds. American Naturalist, 108, 181-192.   Jones, O. R., et al. (2014). Diversity of ageing across the tree of life. Nature, 505, 169-173.   Lack, D. (1943a). The age of the blackbird. British Birds, 36, 166-175.   Lack, D. (1943b). The age of some more British birds. British Birds, 36, 193-197, 214-221.   Pearl, R. (1928). The rate of living. Knopf.   Xia, C., & Miller, A. P. (2022). An explanation for negligible senescence in animals. Ecology and Evolution, 12, e8970.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卅七~卅八)               ·程 鹗·   (卅七):物理世界的重整   惠勒和费曼在象牙塔中指点量子江山的好日子并不长。他们很快分别被征召 参加与备战有关的研究项目。惠勒预见到即将来临的风暴,催促费曼立即以已有 的结果申请学位。费曼依言而行,却也没忘在论文中强调其中的诸多不足。维格 纳和惠勒没有拘泥形式,无保留地授予他博士学位。      随后,他们都全身心投入原子弹工程。惠勒和维格纳专注于核燃料的制备, 费曼则在新开张的洛斯阿拉莫斯基地服务。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们才得以 重拾旧业,陆续发表几年前的成果。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那年《现代物理评 论》庆贺玻尔60岁生日的专刊上,让惠勒尤为自豪。      泡利那年接到一份意外的电报,通知他获得该年诺贝尔奖。战争爆发后,他 带着妻子离开苏黎士,凭借高等研究院的邀请来到美国避难。虽然瑞士是中立国, 他依然切身感受到纳粹的威胁。      在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的突破之前,泡利发现冠以他大名的不相容原理, 率先揭示出量子世界的不同寻常。但他与玻恩一样被评奖委员会忽视。那里的主 持奥森尤其坚持泡利在那一发现之后不再有显著的新成果,不宜颁奖。这个难以 逾越的障碍直到奥森在1944年底去世才消失。      泡利正在申请美国国籍,没有去瑞典领奖。高等研究院为他们的第一份诺贝 尔奖举行了庆祝活动。在众多的祝贺声中,爱因斯坦最后的即兴发言让泡利刻骨 铭心。即便十年后,泡利还会记忆犹新地回味那一幕,感觉是一位老国王在指定 自己为继承人。他大概不会知道,也正是爱因斯坦那年专门给斯德哥尔摩发电报 为他提了名。      晚上,惠勒又招呼起普林斯顿的年轻一代为泡利举办啤酒会。      1946年,普林斯顿大学为庆祝建校200周年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维格纳邀 请众多嘉宾一起探讨“核物理的未来”。他特意安排已经是校友的费曼为狄拉克 做介绍。费曼看到狄拉克事先提供的文稿后却大为失望。他这位当年的偶像已经 与物理的前沿脱节,不再有精彩的思想火花。      果然,狄拉克了无新意的演讲平平淡淡。费曼只好发挥自己的特长,插科打 诨地活跃气氛。下面的玻尔看不惯,竟站出来当众要求费曼严肃点。      讲座之后,费曼看到狄拉克在独自踱步,就上前询问一直让他好奇的问题: 狄拉克当初发表那篇作用量论文时是否知道他所谓经典与量子物理中作用量存在 的“类比”其实就是一个直接的正比关系?狄拉克颇为惊讶,但也只是问了一句 “真的吗?”就转身走开了。与当年一样,他对继续深究这条思路没有兴趣。      在群雄云集的洛斯阿拉莫斯,费曼成为年轻人中独一无二的明星。他以自己 特有的机智、幽默和能力得到众人一致爱戴,也留下一箩筐脍炙人口的轶事。顶 头上司、主管理论部的贝特尤其欣赏他敢于当面挑战权威的性格,无论什么问题 都会随时找他激烈地辩论。玻尔来访时也曾如法炮制,却无法领受费曼美国式的 直率、较真,故而对他一直没有好感。也许,费曼会让他回想起当年那个无法相 处的年轻狄拉克。      维格纳也颇有同感。但他眼中的费曼却是“第二个狄拉克,只是这次是人类 (Feynman is a second Dirac, only this time human.)”。      当他们大功告成,准备各自重回平静的书桌时,费曼成为各方抢夺的青年才 俊。最后还是贝特捷足先登,将他揽到自己所在的康奈尔大学。      × × × × ×      在爱尔兰的薛定谔没有再被战争打搅。作为中立国的外国侨民,他没有参与 军事行动的权力或义务。相反,他的事业、人生都蒸蒸日上,正乐不思蜀。他不 仅有着妻子安妮、情人希尔德和小女儿,还持续不断地变换着新的情人。不久, 又有两人相继为他增添了后代。只是三个情人生了三个女儿,令望子心切的薛定 谔美中不足。自己没有孩子的安妮一如既往,倾心照看丈夫的骨血。      让他在都柏林名声大噪的却不是他那只倒霉的猫,而是他跨界到生物领域所 做的一系列讲座。他提出量子物理学已经成熟,足以从微观的原子、分子结构出 发理解自然界最神奇的现象:生命。他在这些讲座基础上出版的《生命是什么 (What is Life)》成为经久不息的畅销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有着深远 的影响。      大洋彼岸的老朋友爱因斯坦却处于“赋闲”状态。在纳粹德国的威胁面前, 爱因斯坦暂时搁置了他坚持一生的和平主义信念,积极寻找机会协助美国的军事 科研。但因为背负同情共产党的嫌疑,他被拒之门外,只是偶尔能为军方提供一 点咨询。他所能做的只是在高等研究院与避难中的泡利一起钻研统一场论,与现 实世界几近隔绝。(爱因斯坦很少与他人联名发表论文,有的也都是与学生、助 手等指导性的合作。他与泡利这时合写的论文是绝无仅有的例外。)      当时没有人知道,花甲之年的爱因斯坦心中其实也正燃烧着最后的激情。那 些年里,他与来自苏联的有夫之妇、比他小16岁的柯南科娃(Margarita Konenkova)保持着隐秘的情侣关系,直到战争结束时柯南科娃回苏联后依然保 持情书往来。(柯南科娃的丈夫是苏联著名雕塑家,曾被高等研究院雇用为爱因 斯坦制作头像。)就连一直在监控他的联邦调查局也没能察觉这段情缘。半个世 纪后,爱因斯坦的黄昏恋因为柯南科娃保存的情书被发现才公开。更大的惊奇却 在于柯南科娃很可能是一个带着刺探原子弹机密任务的间谍。      相隔着大西洋,薛定谔和爱因斯坦依然保持着紧密的通信联系。无论是在经 典和玻色的统计理论、相对论、辐射乃至德布罗意波,薛定谔在近40年的学术生 涯中一直紧跟着爱因斯坦的步伐。在跟随EPR论文提出量子的“纠缠”却无人喝 彩后,薛定谔这时也一头扎进了统一场论,继续扮演爱因斯坦唯一知音的角色。 春风得意中的薛定谔甚至倒过来建议爱因斯坦干脆也搬到爱尔兰,再现他们当年 在柏林的大好时光。爱因斯坦则回应自己已是老树,不宜再换新盆栽种。      爱因斯坦在书信中详细地向薛定谔通报研究进展,只是他们的努力最终总是 被泡利证明此路不通。他只能在信中感叹,“泡利又向我吐出了舌头”。薛定谔 积极回信,频频为老朋友出新点子,要让泡利缩回他的舌头。同时,他谦虚地表 示爱因斯坦是在猎取大狮子,而他自己不过是在跟着寻觅一些小兔子。      终于,在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1月,薛定谔在打兔子时碰到了雄狮。那个月 底,他在爱尔兰王家科学院豪华的演讲大厅里宣布,他已经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爱 因斯坦30多年的大难题。立刻,当地报刊上连篇累牍地报道他们“自己的”薛定 谔的历史性突破,尤其热衷于渲染他如何无惧爱因斯坦的权威而实现了完美的超 越。      在公开的媒体上,爱因斯坦只是做了简单低调的回应,指出薛定谔的新发现 不过尔尔。私下里,两个老朋友的关系急剧恶化,都准备要上法庭起诉对方剽窃, 只是在泡利的劝说下作罢。后来,爱因斯坦不再理睬薛定谔解释、道歉的来信, 与他中断了联系。      × × × × ×      1947年6月1日,20多位衣冠楚楚的年轻物理学家在纽约市中心集合。惠勒带 着他们像参加课外活动的小学生般登上一辆老旧的大客车向郊外驰去。在繁华的 市区,他们的行动并不引人注目。但出城后不久,一个警官骑着摩托赶来。问明 他们是物理学家后,他闪起警灯,一路护送客车到渡口旁的一家餐馆。那里的老 板为这些客人提供了丰盛的免费食物。      餐馆老板的儿子和警官本人都曾经在太平洋战场上服役。原子弹没来得及帮 助在意大利的惠勒弟弟,但提前结束了老板儿子和警官的军事使命。他们将这些 神秘的科学家视为救命恩人,自发地表达感激之意。      美国物理学家的社会地位在战后达到高峰,与疆场拼杀的军人一样享有英雄 的光环。在原子弹之外,他们研制的雷达、通讯设备也是赢得胜利的关键。政府 继续慷慨地将大笔资金投入物理学领域,期望能有更先进、更具威力的武器出现。      但那辆车上的物理学家心思却不在武器上。他们刚刚结束五年多的战争服务, 重新捡拾起尘封多年的论文、笔记。这时他们迫切地希望能了解被战争耽搁的物 理研究最新的进展和走向。      在饭馆里享受免费午餐后,他们又坐轮渡登上位于海峡中央的谢尔特岛,在 那里一家度假旅馆住下,举行为期三天的会议。这是他们已经筹备了一年多的特 殊场合。它借鉴著名的索尔维会议模式,将为数不多的人集中在一起同吃同住, 一起商讨量子物理的基本问题。      其实,这个会议只是在这表面形式上与索尔维会议相似。(索尔维会议在 1933年讨论过核物理后就停办了,后来在1948年恢复。它一直延续至今,却早已 没有了昔日的风光。)新兴的美国没有论资排辈的贵族传统,自然也不会举办 “女巫的盛宴”。他们的邀请名单由年仅34岁的惠勒拟定。其中没有爱因斯坦, 没有迈克尔逊、密立根那样的元老,甚至没有康普顿。只有拉比(Isidor Isaac Rabi)一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与会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曾担任玻尔助手的克莱默,当时53岁。他因为正好在 高等研究院访问就近参与。其他人年龄上都不到50,正是年富力强的一代。年龄 最小的便是费曼,还不到30岁。在不远的未来,他们之中会出现六位诺贝尔奖获 得者(五个物理奖,一个化学奖)。      除了克莱默,他们都是美国公民或正在成为美国公民。而他们之中却有近一 半人出生于欧洲,包括冯·诺伊曼、贝特、威斯科夫、泰勒、乌伦贝克等。这也 正是美国物理学界的一个缩影:因为希特勒的排犹政策,作为移民大熔炉的美国 获得大量人才输入,一跃成为科技大国。      会议由43岁,已经因为原子弹闻名天下的奥本海默主持。他开门见山地邀请 拉比报告最新的实验进展。      拉比因为发现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刚刚获得1944年诺贝尔奖,已经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主 任。(拉比与中国留学生王守竞和最早提出自旋概念的克勒尼希曾是哥伦比亚大 学同学,经常一起自学量子物理。在欧洲求学期间,拉比曾先后师从索末菲、玻 尔、泡利等名家。)战争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招聘曾一同从事雷达研究的人才, 将战争中发展出的微波技术转为基础物理研究,得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氢原子 的光谱。      因为电子带有电荷又在自旋,本身会带有“磁矩(magnetic moment)”, 其效应会在光谱中显现。这是自海森堡、泡利研究反常塞曼效应始便众所周知的 事实。但拉比在会议上透露,他在哥伦比亚的同事库施(Polykarp Kusch)测量 发现电子的磁矩比理论预测数值稍微大出了一点。接着,也是哥伦比亚的兰姆 (Willis Lamb)又公布他测量的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其中也出现了理论上不应 该有的谱线分裂。      库施和兰姆分别发现的“电子反常磁矩”和“兰姆位移(Lamb shift)”第 一次暴露了狄拉克量子电动力学的缺陷。在那之前,那个漂亮的理论只是在计算 过程中会出现令人困惑的无穷大,但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而照样得出与实验相符的 结果。这两个新发现表明理论中存在着被无穷大数值掩盖的真实物理现象,比如 来自电子那个奇异自能的影响。(1955年,库施和兰姆分享了诺贝尔奖。)      如何在无穷大中提取有实际意义的数值成为谢尔特岛上的独特挑战。接下来 的两天里,他们经常凑在一起反复进行各种运算,却都无功而返。费曼也借机展 示了他那独特的路径积分,引起广泛好奇。但没人能看明白他那个魔术般的运算 方式。       还是贝特在会后返家的火车上终于找出推导兰姆位移的途径。不久,与费曼 同龄、也是公认天才的哈佛大学教授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也取得了成功。 他们把那些数值无穷大的项合并到公式里的电子质量、电荷,将它们重新定义为 现实世界中有限数值的质量、电荷。所有的无穷大因而消失,而剩余的计算结果 准确地推算出了电子反常磁矩和兰姆位移。这个处理无穷大的方式叫做“重整化 (renormalization)”。      奥本海默当即安排后续会议。短短九个月后,他们又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山中 重聚。这次,他们还邀请了玻尔、狄拉克、维格纳等著名人物来评议新的突破。      施温格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详细地讲解他的推导过程。一串又一串繁复的方程 接连不断地出现在黑板上,既令人目不暇给,却也井井有条。在漫长的八个小时 后,他终于得出了符合哥伦比亚大学测量出的电子反常磁矩和兰姆位移结果。      接下来,费曼走上讲台,向一屋子已经疲累不堪的听众表示他的路径积分也 能得出同样的结果,但只需要几十分钟时间。他在黑板上写出的不是公式,而是 一系列卡通式的图像。图中有着电子、光子所走的路径和互相的碰撞、发射或吸 收,却没有场没有波。惠勒看到他这个昔日学生画出了正电子的路径,正是逆着 时间运动的电子,不禁欣然。       但惠勒之外的行家却觉得费曼花里胡哨的图像和描述只是不知所云的天方夜 谭。泰勒看到他把两颗电子放在一起,立即指出他违背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玻尔 则大为惊诧,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早就否定了电子确定轨迹的存在,哪里可能还 会有路径。费曼左抵右挡,逐渐力不从心。他发现这些权威们每人都手握一个原 理、定律,而他正在一个个地违反着。狄拉克又突如其来地问起一个数学问题, 更让费曼溃不成军。他匆匆结束了自己的讲解,只反复声明他的演算可以与施温 格同样地得出应有的结论,只是无法解释清楚个中缘由。(因为自己的导师玻尔 在质疑,惠勒这次没有出面为学生救场。)      及至他们一年后在纽约州再度相聚时,局势才骤然明朗。从英国到康奈尔留 学,师从贝特的年轻研究生戴森(Freeman Dyson)成为主角。他以精湛的数学 基础疏通了施温格繁复的逻辑,又在与费曼朝夕相处中理解了后者的思路,并证 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算法完全等价,恰似30年前量子力学矩阵与波动之争的重现。      在这次会议之前,奥本海默还意外地收到一封日本来信。那里的朝永振一郎 (Shinichiro Tomonaga)声称他也已经找到消除狄拉克理论无穷大的途径。当 年海森堡和狄拉克联袂在日本讲学时,朝永振一郎是礼堂里少数能够完全听懂的 大学生。他后来曾到海森堡所在的莱比锡留学,战争爆发时匆匆赶回日本。在战 乱和战后的艰苦环境里,他独自发现了重整化的奥妙。当然,他在日本发表的论 文完全不为人所知,只是在新闻中得知美国物理学家的动向后才立即与奥本海默 联系。      戴森也顺带证明了朝永振一郎的方法与施温格、费曼后来的发现完全合拍。 他们三人各自发现了同一个理论的不同表现形式。多年之后,他们仨共同获得 1955年诺贝尔奖。      在那短短三年中,曾经困扰狄拉克十多年的无穷大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奥本 海默随即宣布量子电动力学已经大功告成,从谢尔特岛开始的这一系列会议也完 成了使命。在战后欧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时刻,这些会议及其成就标志着美国 已经超越历史悠久的欧洲,取得物理学的领先地位。      兰姆位移是光谱线中极其精细的结构,需要在百万分之一的精度上测量。重 整化后的量子电动力学也计算出同样精确的数值。从那时开始,量子力学这个以 不确定原理——或曰“测不准原理”——为精髓的理论一举成为饱受实际检验的 最确定、最精确的科学。      那是1949年,距离普朗克解释黑体辐射正好半个世纪。普朗克已经在两年前 去世。由他开创的量子概念经过爱因斯坦、玻尔、索末菲、玻恩、泡利、海森堡、 薛定谔、狄拉克等人的持续努力,终于在施温格、费曼、朝永振一郎、戴森的手 里集大成,成为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完美理论。      那年,施温格和费曼均三十而立。与上一代的泡利、海森堡、狄拉克一样, 他们在这个哥本哈根《浮士德》中狄拉克角色所述物理学家关键年龄之前取得了 傲人的成就。经过戴森的解析,费曼演算中所用的“费曼图(Feynman diagram)”有了严格的数学定义,很快因其简洁取代施温格的繁复推导成为量 子电动力学的基本语言。      × × × × ×      玻尔那年是在高等研究院访问时顺便去参加会议的。自二战以来,他已经成 为美国的常客。那一次,他是为爱因斯坦在1949年的70岁大寿做准备,在高等研 究院专心撰写他们在索尔维会议中那场争论的回忆(这也成为那场辩论得以传世 的唯一系统性记录,尽管它只是玻尔的一家之言)。      在与薛定谔中断联系之际,爱因斯坦不再回避玻尔。这两个老朋友在战后发 现了新的共识:原子弹是一个恐怖的新武器,务必推动各国政府分享知识、控制 使用。他们由此也恢复了过去的友情。然而,玻尔依然无法说服爱因斯坦接受哥 本哈根诠释,他一筹莫展地发现爱因斯坦与20年前一样的固执。      比他们年轻的狄拉克也接近了半百的人生。他对拯救了自己理论的重整化方 法深恶痛绝。因为那个把无穷大归于电子质量、电荷的做法简单粗暴,完全不具 美感。他鄙夷地告诉昔日的学生戴森,假如重整化不是那么地丑陋,我还真可能 认为它会是正确的。      在世界进入和平的1950年代,重整化的成功让量子力学的新一代欢欣鼓舞, 他们走上当年伽莫夫、伦敦、海特勒那代人同样的道路,埋头计算更新颖、更精 确的量子系统。历史也在重复:他们同样地不需要顾及应该如何诠释量子力学。 玻尔的回忆和爱因斯坦、薛定谔的纠缠只是老一代怀旧的惆怅,不足为虑。      只有谢尔特岛会议上的一个年青人会成为例外。   (卅八):奥本海默的哥本哈根   玻尔在同惠勒一起理清原子核裂变的机制后对原子弹的实现并不乐观。他对 “匈牙利阴谋”成员泰勒表示,那会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除非你能把整个国 家转变为一个巨型工厂。几年后,玻尔在参观洛斯阿拉莫斯基地时不得不向泰勒 承认他低估了美国的决心和实力:你们还真是把整个国家变为巨大的工厂。      然而,那并不是很早就和西拉德一起游说核武器的泰勒的功劳。令玻尔、泰 勒和其他所有物理学家更为惊讶的却是,曼哈顿工程的“大脑”会是还没到不惑 之年的奥本海默。      与他在轴心国的对立面海森堡同样,奥本海默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完全没 有能力进行对原子弹至关重要的实验工作。他也不具备领导、管理大型团队的经 验。他的资历不仅远远不如海森堡,与美国已经拥有的一批物理学精英也相差甚 远。况且,他的政治背景还相当不可靠,有可能是美国共产党成员。      这一切都没能让曼哈顿计划的总负责人格罗夫斯(Leslie Groves)将军望 而却步。他慧眼独具地认定奥本海默是一个能洞察全局的奇才,尤其善于组织队 伍、鼓舞士气、启迪新思想,比其他那些埋头苦干、精于专业的物理学家更具备 领袖气质。      奥本海默果然不负重望。他与格罗夫斯精诚合作,在短短三年内将黑板上描 画的原子弹变为物理的现实,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了得到这个报国机会,奥本海默也付出了一点个人代价。在接受安全审查 时,他指认自己的学生玻姆(David Bohm)是美国共产党员,可能会是个危险的 角色。      × × × × ×      奥本海默在1904年出生于纽约市的富足之家。父亲是早年从德国移民的犹太 人,在新大陆白手起家成为进口纺织品的富商。母亲则是艺术家出身。他们居住 在市区豪华公寓中,家里收藏有很多世界名画。奥本海默从小熟读经典,还在爷 爷的影响下喜爱上收集矿石。但他也瘦弱多病,让父母多操了不少心。他们请专 业教练带他户外活动,甚至不远万里送他到美国西部牧场体验野外生活。      出于对矿石的兴趣和爱好,奥本海默到哈佛上大学时选择的是化学专业。但 他在学校里广为涉猎,自己旁听、自修了大量文学、哲学以及数学、物理课程, 同时还不间断地创作诗词、小说。尽管如此,他还是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以优异成 绩毕业。      其后,奥本海默负笈海外,慕名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卢 瑟福看到他简历中没有足够的物理训练,将他拒之门外。退休后还在实验室工作 的汤姆森却收留了他。很快,他贫乏的动手能力和性格缺陷在那里暴露无遗,自 己也陷入彷徨、抑郁的泥潭。出于对实验室中负责带他的布莱克特(Patrick Blackett)的嫉妒和不满,奥本海默将一个浸泡过化学试剂的苹果置放在布莱克 特的桌上。幸好,布莱克特没有中招。他后来赢得1948年诺贝尔奖。      得知消息急忙赶来的父母经过一番活动让奥本海默免于被开除的命运,只接 受了心理治疗。他被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不得不离开实验室后,他留在剑桥 专心理论研究,反倒发现一片新天地。他很快在发表了两篇论文后才离开,到哥 廷根投奔玻恩。      狄拉克在1927年的哥廷根见到这个比他只小了两岁的不成器纨绔子弟时,正 是量子力学的火红年代。那里聚集着一大批他们的同龄人,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着各种计算。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心理阴影的奥本海默表现出他的另一面。他在组 会、讲座中过于活跃,频频出言打岔,还刻意地模仿约旦天生的口吃。同组的年 轻人不得不联名给玻恩写信要求处置。奥本海默看到玻恩有意留在桌上的信件后 才有所收敛。      同样难以与人相处的狄拉克与奥本海默惺惺相惜,成为经常一起远足的好朋 友。狄拉克对奥本海默整天卖弄诗词也不甚其烦,讥谕曰:“我不知道你怎么能 够同时从事科学和写诗。在科学上,你需要用每个人都能懂的语言解释无人知晓 的新发现。在诗词上,你却总是要用没人能懂的话去描绘一些所有人都明白的事 情。”      当然奥本海默的天赋并不仅在艺术。他在量子理论的计算中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研究分子光谱时,他发明了“玻恩-奥本海默近似”计算方法,影响深远。他 也以此成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玻恩长出了一口气。他给埃伦菲斯特写信通报奥本海默天资聪慧但缺乏心理 约束,让他经受了从未有过的痛苦。他的哥廷根已经被奥本海默折腾得瘫痪良久, 总算可以恢复正常了。      宅心仁厚的埃伦菲斯特几年前曾将在哥廷根碰壁的费米招至身旁,挽救了他 的物理生涯。这时他故伎重演,从玻恩手中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但一年后奥本 海默想去哥本哈根继续深造时,埃伦菲斯特不敢让他再去祸害玻尔,立即阻止。 他推荐奥本海默去苏黎士,并给泡利写信明言只有他才能“修理”好这个犟头青 年。      泡利果然不在乎奥本海默的个性,还言传身教,把自己言语刻薄、不留情面 的风格全数传给了这个放荡不羁的新弟子。奥本海默也在泡利指导下率先发现了 狄拉克方程中的无穷大困难。曾经在量子力学问世前因为无法解释塞曼效应而忧 郁,要放弃物理改当小丑演员的泡利因之旧病复发。这次他声称准备改行去写小 说。      × × × × ×      短短几年里,奥本海默发表了十余篇有影响的论文,成绩卓著。虽然没能去 哥本哈根亲自聆听玻尔的教诲,他在玻恩、埃伦菲斯特、泡利的训导下也已经完 全皈依哥本哈根学派。他的名声也已抵达那个圣地。在玻尔研究所的《浮士德》 中,奥本海默和他的口吃登台亮了相(编剧德尔布吕克曾在哥廷根学习。他以为 奥本海默也是天生的口吃)。      自然,奥本海默成为美国大学竞相追逐的明星。他别出心裁地同时接受了加 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聘请。加州的这两个学校一南一北,相距不 是很远。他按学期轮流在两个校园里讲课,主要传授量子力学。      同后来的惠勒等哥本哈根忠实弟子一样,奥本海默的梦想是在美国重现玻尔 研究所的辉煌和热闹。他自己的哥本哈根便是在北加州的伯克利。      相比于已经拥有迈克尔逊、密立根的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那时还是学术界 的不毛之地。学成归国的奥本海默带来了欧洲的最新进展。他的量子力学教程不 仅材料新颖,而且蕴含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在美国独树一帜。      成为教授的奥本海默也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他身材修长清瘦,穿着一丝 不苟,头上永远戴着一顶小礼帽。仗着家境宽裕,他时常带着学生们拜访邻近旧 金山市内的高档餐馆、音乐会和剧院,让那些在经济萧条时期上学的穷小伙子们 有机会体验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无疑,他受到青年学子的一致爱戴。他的做派, 甚至说话的节奏和抑扬顿挫,都成为竞相模仿的样板。有的学生甚至会跟随他在 两个学校之间穿梭,不间断地听他讲课。      当玻姆在1941年加入这个追星行列时,奥本海默已经在伯克利建立起美国的 第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玻姆的师兄谆谆教诲:“玻尔是真主安拉,奥本海默是他 的使者”。      × × × × ×      玻姆也是犹太人。他在1917年出生于美国东部一个普通家庭。与奥本海默相 反,他的童年在贫困、孤独中度过。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时常发作时年幼的玻 姆只好躲起来自己读书。他在科幻小说中找到了逃避现实的乐园,也逐渐喜欢上 科学。对科学一窍不通的父亲资助他上了当地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学院。毕业后, 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为研究生。      但他发现他与那里的贵族学生格格不入。在听了奥本海默的课后,他不仅追 随老师北上,还干脆转学进了伯克利。      那时的伯克利不仅是奥本海默的哥本哈根,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左派政治团体, 包括仿照苏联榜样成立的美国共产党、共青团等组织。他们经常性的活动吸引了 当地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奥本海默那群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自然地成为其中的积 极分子。出于对纳粹迫害犹太人的义愤,玻姆也签名加入了作为纳粹对立面的共 产党。不过他在参加了几次会议后感到乏味,就又退了党。      玻姆来到伯克利不久,奥本海默便成为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不再有时间指 导学生。玻姆甚至不得不代替导师讲授量子力学的课程。他当然也希望加入研制 原子弹的队伍,但申请遭到拒绝。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他在欧洲还有不少亲属(因 为是犹太人,那些家属后来大多死于纳粹集中营),是安全隐患。他不知道自己 已经被钟爱的导师出卖。      1943年,玻姆完成了氢原子核(质子)与氘原子核散射的计算,准备写成论 文申请博士学位。不料,他的这项研究被发现对原子弹设计大有帮助,立刻被设 定为军事机密。玻姆虽然是作者,却不再有资格接触这一内容。他既不能答辩也 不被允许写论文。好在奥本海默为他出具了一份能力证明,伯克利以此直接授予 他博士学位。      × × × × ×      战争结束后,奥本海默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名气在物理学家中仅次于 爱因斯坦。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看中了他在曼哈顿计划中表现出非凡才能,聘 请他担任院长,期盼他能够继续带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再创奇迹。      也许出于内疚,奥本海默将玻姆作为他最好的学生推荐给隔壁的普林斯顿大 学。惠勒借在伯克利开会的机会面试了玻姆,当即表示支持。1946年,玻姆被普 林斯顿大学聘请为助理教授。随后,惠勒也将年轻的玻姆列入谢尔特岛会议的邀 请名单。      但玻姆几乎没有参与那个会上的激烈讨论。他对施温格、费曼繁杂的数学演 算没有兴趣,觉得无穷大困难也不过是一个技术性的细节。他更为关心的是量子 力学的基础性问题。在普林斯顿,他一连几年开设量子力学课,以奥本海默当年 的讲义为基础系统地梳理、讲解量子力学的内在逻辑,准备自己出版教科书。      作为奥本海默版哥本哈根的毕业生,玻姆已经成为玻尔的铁杆信徒。他发现 哥本哈根诠释、互补原理那一切都还只存在于玻尔、海森堡等人的泛泛而谈中, 缺乏一个系统的阐述。他希望自己的教材能弥补这个不足,一统量子力学的思想。      为此,玻姆花了相当的篇幅论述冯·诺伊曼的测量理论,还专门探讨了爱因 斯坦和罗森、波多尔斯基共同提出的纠缠问题。他甚至找出了一个与他们的假想 试验等同,但更直观的试验版本。      爱因斯坦他们在那篇EPR论文中假想的是两颗从光子箱中逃逸出来的光子或 者从氦原子中分离出的电子。因为它们开始时非常接近,处于同一个量子态,在 分开之后即使渐行渐远也保留着互相纠缠的量子特性。如果测量其中一颗的位置 或速度,就会瞬时地改变另一颗所处的状态。      当玻姆在二战之后考虑这个问题时,物理学家已经熟悉了狄拉克提出的反粒 子概念。在费曼那神奇古怪的图中,电子和它的反粒子正电子会经常地成对出现、 湮没。它们或者来自一颗光子(如前一章的费曼图所示),或者干脆就是无中生 有地在量子的“真空”里随机出现。      如果这样的一对电子、正电子突然出现,它们自然会处于同一个量子态中。 同时,它们各自的自旋也应该彼此相反,互为抵消以保证角动量的守恒。      电子的自旋是古德斯密特和乌伦贝克的发现。作为其反粒子的正电子也有着 完全相同的特性。虽然如洛伦兹和爱因斯坦当年的分析,微观粒子的自旋是一个 纯粹的抽象量子概念,并不等同于经典物体的旋转,但类似地球的自转、陀螺的 旋转依然可以作为理解自旋的直观图像。陀螺旋转时有着顺时针、逆时针两个相 反的方向。电子自旋也同样有着两个不同的状态,姑且以其“旋转轴”指向称作 向上和向下。在凭空产生的电子、正电子对中,如果其中一个的自旋朝上,另一 个自旋肯定会朝下。      当然,无论是电子还是正电子,它们出现时的自旋方向都是随机的,即处在 向上和向下这两个本征态的叠加态中,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既死又活。在这样的情 形下,如果有人测量近处电子的自旋,发现其自旋向上。远处那颗正电子就会同 时发生波函数坍缩,自动进入自旋向下的本征态。      玻姆的这个基于自旋的假想试验与EPR的场景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它不 再纠结于位置、速度那样的连续变量,代之以向上和向下这种泾渭分明的分立状 态,图像更为清晰。如果想象这电子、正电子是一对孪生的猫,它们的自旋是其 生与死的标志。那么,当我们在近处看到这只猫是活着时,我们同时就已经隔空 打牛,刹那间“杀死”了远在天边的那另一只猫。      × × × × ×      二战的结束没有带来人们期盼的天下和平。世界很快分裂为以英美为首领的 西方列强和苏联的东方势力两大阵营,进入冷战时代。      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共产主义 理念在国内的渗透、影响,以及可能的苏联间谍活动。在集中调查以好莱坞为代 表的左派艺术家后,他们也开始关注科技领域。曾经被奥本海默点名的玻姆首当 其冲。      1949年5月25日,收到传票的玻姆出席委员会的公开听证。当被问及他是否 曾经是共产党员、还知道什么人是共产党员时,玻姆一律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 拒绝回答。      第五修正案是美国宪法中保护个人权力、被称作“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的十项修正案之一,着重于公民作为被告时不可剥夺的权利。它包括 政府无权强迫公民交代可能对自己不利的的信息。凭着这一尚方宝剑,玻姆有权 不回答议员们提出的那些问题,更可以拒绝出卖自己的朋友。      两个星期后,奥本海默也被传唤。他不仅承认自己过去曾是共产党的同路人, 还公开指认了他的一些学生在伯克利期间曾经加入过美国共产党。其中包括玻姆。      三个月后的8月29日,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美国的专家们 很清楚,以其科技、工业实力,苏联肯定能够自己研制出原子弹。但他们没料到 这一天的到来如此迅速,不能不怀疑原子弹的机密已经泄露。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阵营急速增长。1950年6月,朝鲜 战争爆发。两大阵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更加剧了世界形势的恶化。那年,美国 终于破获了为苏联传递核武器机密的间谍网。痛定思痛的政客们开始了大规模的 抓特务运动,进入所谓的“麦卡锡主义”时期。(麦卡锡(Joseph McCarthy) 是上任不久的参议员,因其后来积极以防范共产主义为名实施政治迫害的行为被 用来为那场运动命名。作为参议员,麦卡锡与众议院的听证调查并没有直接关 系。)      那年12月4日,玻姆突然遭到联邦法警拘留,被以“藐视国会”的罪名起诉。 普林斯顿大学随即取消了他的授课资格。虽然他们还继续按雇佣合同支付工资, 却禁止他踏足校园。      1951年2月,依然在取保候审中的玻姆欣慰地看到他精心写作的《量子理论》 出版问世,获得一致的好评。那是一部当时还绝无仅有,全面、系统地以正统哥 本哈根诠释解读量子力学的大作。就连曾经写过量子力学“旧约”、“新约”的 泡利也非常欣赏。他一改刻薄的口吻,给玻姆写信致以真挚的祝贺。      不久,玻姆又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听筒里传来爱因斯坦那苍老的德国口音。 爱因斯坦已经拜读了玻姆的新书,想约他谈一谈。   (待续) ※※※※※※※※※※※※※※※※※※※※※※※※※※※※※※※※※※※ 本期编辑:笨狸 本期校对:程鹗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4.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