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2/08(第三四三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7.com           ※ ※            ◆赞◆助◆单◆位◆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卷首诗】            §                  §      张雪昆:夜间的天文学家      §                  §     【牛肆】             §   夜间的天文学家                  § 黄明红:2020年初,        §    ·张雪昆·        这里和那里的人们  § 吴家煜:接纳现实,        §  乱星飞越头顶       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  星光编缀时间的漩涡                  §  胸膛经历无数灾变性爆炸 【丝露集】            §  此身已成为夜的一部分                  §  据说夜窗多锋刃 伍雅涛:保姆小阳         §  据说暗室多鬼魅 文 远:大宝哥寻母记       §  已不能撼动铁铸的心 静言思:风之语          §  白发的望远镜                  §  提醒远方的沙漠 【网里乾坤】           §  眼有星辰者                  §  易得大海 张福基:山火           §                    §   【网萃】             §                    §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卅九~四十)      §                  § 【网讯】∽∽∽∽∽∽∽∽∽∽∽∽∽∽∽∽∽∽∽∽∽∽∽∽∽∽∽∽∽∽∽ 【牛肆】∽∽∽∽∽∽∽∽∽∽∽∽∽∽∽∽∽∽∽∽∽∽∽∽∽∽∽∽∽∽∽ ◆      2020年初,这里和那里的人们             ·黄明红·   早上练完瑜伽,浏览新语丝的网页。一篇文章的标题《两个落魄的华人男子, 一段互相救赎的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点开看。文章的行文叙述很平静,然而 我的眼眶却湿润了。这是个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故事。在一个收容所,堕入生活最 底层的一个华人陈天遇到了另一个华人林谟。“2012年的那个晚上,在布鲁克林 流浪者之家的第一个晚上,陈天(音)遇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文章开篇道。 陈天凭借自己受过的教育和当过移民官的经历给予林谟帮助,帮他实现了美国梦, 拿到了美国绿卡并把分离了近三十年的妻子接到美国。然而在2020年初,林谟因 为得了新冠去世了。   文章写道:“2020年3月,陈天带着林谟去贝尔维医院中心治疗胃病。医生 让他留院观察了一夜,然后让他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当时正值大流行初期,医院 暂停了所有探视,但陈天说,一名社工经常从医院给他打电话,让两个朋友可以 视频聊天。   ……岁月流逝,曾经与这两个朋友相处过的人都还记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 记得自己曾被这种关系深深打动。   ‘我觉得林谟让他找回了自我,’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丽贝卡·库尼说,她曾 在2019年采访林谟,和两人打过一些交道。‘就好像林谟帮助他找到了重新做人 的感觉。’”   是什么让我泪流满面呢?是因为两人的友情吗?部分是。但更是因为我看到 了活生生的人们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因为他们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还活 得像个人,你感受得到他们的欣喜,你感受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甚至找到了生 命的意义。   想起前几天还在微信群里看过另一篇文章,文章的叙述也很平和,但我当时 看了也很动容。同样提到2020年初的事,只是发生在另一个国度。我想再把文章 找出来,但想不起标题,一时找不到。后来想起文章有一段落“4略”,就用“4” 去搜一下群里的内容,果然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是《2022死亡的尊严|武汉来信》。 文章是从方洋的视角来写的,分为五个小节,被正文略去的“4”描述的是方洋在 2020年初的工作。方洋是个入殓师,平时的工作是给遗体化妆做告别仪式。 “2020年初.一月刚开始那几天方洋就感觉不对劲,他开始加班,以前他只用工作 到下午两点,现在却要工作到凌晨甚至通宵。他的工作内容也出现了变化,一般 他只做遗体美容这块,但现在他要外出把死去的人拖回殡仪馆……这些死去的人 将以最快速度被火化,他们不会被化妆,不会有告别仪式。”   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始评论道:“2022年清明节,我去了一趟武汉,走进殡仪 馆。墓园很大,也很安静。碑大大小小的,上面写着逝去的人的零散信息,几个 月的小孩,少年,青年,一个军人,殉职的交警,妈妈,年轻的妻子。有的墓碑 前有花,有零食和蜡烛,有的墓碑前空空荡荡。   在我的家乡,人死之后都有一场隆重的葬礼和仪式。那个时候我会觉得死亡 是一种安慰。一个人死去,大家接受,然后去纪念,死亡就像往水里投了个石子 起了点波浪,但很快,水面就会恢复平静。   所有的死亡都是这样吗?都是平静的?都是有尊严的?不对,很多时候死亡 突如其来,沉默,断裂,而且毫无尊严。”   “所有死亡都是这样吗?”在这里,你不知道,因为你看不到他们。你只可 以捕捉到他们的些许信息:“几个月的小孩,少年,青年,一个军人,殉职的交 警,妈妈,年轻的妻子。”你可以想象那些没了的本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可能 原本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并不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但是他们的离去就那么轻 飘飘,甚而连轻如鸿毛都说不上,因为他们可能连个数字都不是,而且,你还可 以想象他们生前可能还在热血昂扬地要实现“中国梦”。   而在那里,实现了“美国梦”的林谟生活在美国的最底层。他获得了陈天的 友谊,拿到了绿卡,与妻子团聚,但是他身体脆弱。2020年初,疫情打垮了他, 在他去世前,他进了医院,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得到了救护,还有义工帮他视频 联系跟朋友聊天。他去世后被葬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处墓地,棺木上刻着他的名 字和生卒信息,朋友思念他,甚至他的人生被《纽约时报》记者记录了下来。   在“中国梦”里,那些“几个月的小孩,少年,青年,军人,殉职的交警, 妈妈,年轻的妻子”们,你无法知道他们的人生。你只能想象,想象他们在生前 突然被隔离的举足无措,想象他们知道自己中了新冠后的恐惧,想象他们和亲人 求医无门后的绝望,想象他们在病情中的煎熬,想象他们的尸体被“以最快速度 被火化”,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中国速度”吧,你悲哀地想。那些逝去的人们, 他们已经无法知道他们的死亡也成了“中国速度”,他们已经无法知道所谓的 “中国梦”只是当权者的大国梦,也只能是想象出来的,与生命无关,却与死亡 有关。   但是,那些还活在世上的“几个月的小孩,少年,青年,军人,殉职的交警, 妈妈,年轻的妻子”的亲人们,他们会知道吗?   你知道,如果他们还被框在“中国梦”里做着工具人,他们不会知道。只有 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个人,他们才会知道。那时,他们会知道,自己是个人就 应该被当作人对待,当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不被当作人对待时,当“死亡突如其来, 沉默,断裂,而且毫无尊严”时,那些始作俑者已经不是人,你的沉默只能强化 他们的兽性,所以你要呐喊,你要反抗。你不知道这样做能不能让那些不是人的 工具意识觉醒恢复人性,但你知道,你的生命在绽放。即使卑微如陈天,如林谟, 你活成了一个人,你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         接纳现实,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吴家煜·   几个月前我看了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最近又刷了一遍,决定写一 篇观后感,分享一些我的解读。警告: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千万别看这篇 文章。没有什么比影评和剧透更能毁掉一部好电影了。   “眨眼之间,一生就毁了”   一个青年才俊、银行副总裁安迪,处于春风得意的事业巅峰,突然经历了一 连串的事件,从此掉入人生的深渊。   妻子出轨,然后在一个和情夫睡觉的夜晚双双被人枪杀,接着安迪被指控谋 杀,判处终身监禁,“眨眼之间,一生就毁了。”这些事情哪怕出现一件,都足 以让一个普通人忧郁苦闷、痛不欲生、一蹶不振或彻底崩溃。   当一个很大的不幸降临自己身上时,崩溃是很正常的。所以每当有新犯人进 入肖申克监狱时,老犯人们都会玩一个游戏:打赌哪个新来的“菜鸟”会首先崩 溃。瑞德赌的是安迪,因为他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然而安迪初来乍到,就给 了瑞德一个见面礼——让他输了两包烟——安迪一声不吭地度过了第一个夜晚。   首先崩溃的是一个胖子。他绝望至极、痛哭流涕,结果迎来了更悲惨的遭遇: 警卫队长把他拖出来暴打,然后在空旷的走廊里无人救治躺了一个晚上,死了。 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公、腐败、暴力甚至赤裸裸的谋杀的黑暗监狱。我们的主人公 安迪,就在这样可怕的环境里开始了他的人生新征程。   你也许会想:哦,这很棒,也很酷,他是一个精英,也是一个英雄和天才, 最糟糕的人生处境,就是他的舞台,他注定要胜利——嘿,其实我觉得我也可以。   这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去看,把电影中的人生场景当成了一个虚拟的游戏,把 自己当成了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来代入——在游戏中输了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在 真实的人生中,世界并不关心你的命运,你所有的苦难和坚强,并不会感动命运, 最后的奖赏和胜利不一定能够等到——说到底,这不是一场考验和试探,这是真 实、残酷而随机的游戏。   又或者你会这样想:嗯,这很残酷,他也很厉害,但这是电影,不是真实的 人生,这不过是励志的鸡汤而已,真实的生活中谁能承受得住这些啊。   如果你这样想,你就辜负了这部电影想要传递给你的精神。   电影的一开始,安迪就掉到了他的人生谷底。你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落到了 人生的谷底,然后他很坚强,于是命运开始垂青他,以后会越来越好。不不不, 人生的苦难可以永无止境,除非他死了。   如果命运只是残酷地打击一个人,而没有设置回报,那抗争和坚强有何意义?   这就是影片的主旨所在:希望,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我们不是在确定有回 报,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才心存希望;相反,我们是在不确定有没有回报,看 不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才更需要心怀希望。只有怀抱希望,保持乐观,才有可能 真的迎来回报和胜利。   心理学告诉我们,长期的苦难和反复的挫折,会彻底毁灭一个人的希望和乐 观,这叫“习得性无助”。既然挣扎了那么久也没用,放弃就是合理的选择。瑞 德在肖申克监狱里关了十年又十年,每一次假释申请都被驳回,这样的处境,能 让人看到什么希望?所以当安迪说到“希望”时,瑞德警告他说:“希望是个很 危险的东西。”   安迪:有音乐才不会忘记。   瑞德:忘记什么?   安迪:忘记这个世上,有些地方……是这些高耸的石墙关不住的。还是有些 东西在人们内心,是他们这些人碰不到、夺不走的,完完全全属于你的。   瑞德:你说的是什么?   安迪:希望。   瑞德:希望……我来告诉你吧,朋友,希望是个很危险的东西,希望能让人 疯掉,希望在牢里没什么用,你最好还是认命吧。   然而,“希望”的意义就在于,在我们历经磨难、失去希望的时候,我们最 需要的恰恰是希望。没有希望,我们就会“认命”,就会放弃,就会崩溃。希望 不是幻想,幻想是期待不可能的事情发生(如死而复生),而希望是期待有可能 的事情发生,哪怕它很艰难很漫长,只要这种可能性还没有破灭,希望就有意义。   我们要“认命”的,是既成事实;我们要保有希望的,是未来的可能性。   接纳现实,活在当下   不幸又不公的遭遇,看不到尽头的牢狱生活,足以毁灭一个人,让他无助、 崩溃或自杀。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像瑞德这样被关了一辈子的“老油条”,适应 了环境,把监狱当成自己的归属,以致到最后都不想离开了。   但是安迪不一样。在无边的黑暗和绝望里,他是一盏微光,生生不息,照亮 自己和身边的人。他有两样法宝。先说第一样:接纳现实,活在当下。   入狱第一天就崩溃的胖子,他没有接纳现实。和安迪一样,他是被冤枉入狱 的。现实不公且残酷,但是如果不接纳,就会更残酷:胖子崩溃了,然后不幸被 打死。   安迪更有理由崩溃。妻子对他不忠,法庭对他不公,爱情、家庭、事业、自 由一个接着一个被命运剥夺,“眨眼之间,一生就毁了。”他比谁都更有理由崩 溃,但他没有,他平静地接纳了所有的现实。   接纳现实,就是不再追悔过去,抱怨命运,假设这一切如果不发生……一切 清零,从头开始:如果现实就是如此,那我该如何去生活?   现实很残酷,但生活还要继续。接纳现实,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   他找瑞德买了一把小小的石锤,用来凿石头,这是他的业余爱好。当然,谁 也没有想到(包括作为观众的我),这是他长达20年的惊天计划的起点,这个后 面再说。总之,他很快就开始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建设他的生活。   “他总是闷声不响的,一举一动都和这里的人不一样。他闲逛着,就像在公 园里散步一样,无忧无虑地活着,仿佛身披着隐形衣,庇护着他远离这里的纷 杂。”   安迪用闲暇的时间打磨石子,把它们变成精美、干净的棋子,可以用来下棋; 他通过许诺为警卫队长做税表并帮助其减税,换取了在屋顶上干活的“同事”们 在春天的阳光里享受每人三瓶冰爽啤酒;他以每周一、二封信的频率,缠着相关 部门给肖申克监狱拨款,把监狱图书馆扩建成了“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 他为狱友提供教育,帮助他们自考文凭……   热爱生活,建设生活,在灰暗、苦涩的生活中,寻找、创造快乐和意义。   打磨希望,活在未来   安迪成功地接纳了现实,坚强地活了下来,还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并努力为 身边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仅活下来,还要活得更好;不仅让自己活得更 好,还帮助身边的人活得更好。在一个极其不幸的处境里,只有一颗强大而智慧 的心灵可以做到这些。   然而安迪不止于此,他还有第二样法宝:打磨希望,活在未来。   入狱不久,他就开始设计逃跑的计划。这个计划只存在于他的内心,没有任 何人知晓;这个计划是如此漫长,以至于没有任何人发觉和怀疑。   大家只知道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精英,他与众不同,他理想主义,他到 哪里都要发光发热,照亮一片黑暗;大家不知道的是,他在热爱生活、建设生活 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准备着一个未来、一个远方。   他在接纳现实的同时,打磨希望;他在活在当下的同时,活在未来。   安迪找瑞德帮忙买鹤嘴小锤的时候,瑞德怀疑过,但很快打消了疑虑。因为 在他看来要用那把小锤挖洞,得花600年才行,所以根本不可能。   然而,安迪花了不到20年就把隧道挖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瑞德 大大高估了挖洞所需的时间,而安迪喜欢地质学,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推算出这 个问题是有解的。   就算是20年,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时间,需要几乎无限的耐心,才能做到每 天挖洞一点点——只能挖一点点,才不会被发现——坚持20年。这件事换成任何 一个普通人,可能都会放弃和退却。20年后,青春已逝,出去能干嘛?   每个人都想要回报,但大多数人等不了太久。而耐心,正是成功的核心素质。   从容和自由   在监狱待,难免受到牢头狱霸的欺压,安迪也不例外。刚进监狱不久,安迪 就被瑞德形容为“连人都不是”的“同性恋三姐妹”盯上了,安迪面临着长期的 性的暴力、虐待和羞辱。   但最终,同性恋三姐妹没有得逞,安迪赢了。他是怎么赢的呢?   简单地说,是抗争。如果要加个副词,是拼死抗争。   他们想要安迪屈服,成为他们的性奴隶。他们一次次殴打安迪,安迪也拼尽 全力反击。结果是安迪身上总是带着伤痕,但并没有受到性虐和羞辱。这是他反 抗的结果。   面对暴力侵犯,抗争当然有风险,轻则伤痕累累,重则可能死于非命。安迪 的最后一次抗争,尤其凶险。三姐妹之首伯格斯拿着一把钻子威胁安迪(另外两 人把安迪拿住),让安迪张开嘴巴为他吹箫,一场心理博弈就此展开:   伯格斯:现在,我要解开我的拉链,让你做什么你就照做……   安迪:你只要把那玩意放我嘴里,我就让它分家。   伯格斯:不,你没搞明白,你敢这样,我就用钻子戳穿你的耳朵。   安迪:好吧,但你应该知道,脑部遇袭的瞬间,会令受害人反应剧烈,我听 说受害者会用力咬牙,不得不用铁棍才能撬得开那张嘴……   最终伯格斯放弃了羞辱安迪的企图,把他暴打了一顿。安迪在医务室待了一 个月,伯格斯被关了一周禁闭。   在这里,我想要探讨的不是勇气和抗争,而是一种人生哲学,我把它叫做 “从容和自由”。   人生中,我们真正的困境在于“两难”。心理学中把它叫做心理冲突,并根 据不同的情况分为四种类型: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要,但只能择其一)、双避冲 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必须择其一)、趋避冲突(想要好处,但不想付代价)、 双重趋避冲突(两种选择各有利弊,难以定夺)。   两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无法完美,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任何一个选择,都 有好处,也都有代价;都是对的,也都是不对的。我们想要完美,当现实无法完 美时,我们就产生了焦虑和犹豫。   驴面对两堆草,不知道该先吃哪一堆,最后竟活活饿死。这看起来很可笑, 但是人类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我们有两只表,而时间不一致,我们也会无所适 从。   从容,就是不焦虑;自由,就是能够自主、坚定地行动,而非屈服于诱惑、 恐惧和压力。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从容和自由?   关键在于“目标”: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在两难之中, 我们更想要什么,更能接受放弃什么。我们不能幻想两全其美,也不应拖延必须 要做出的选择,因为“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是被动的选择。   我们往往在焦虑和犹豫中拖延,不做选择和决定,让事情“自然”发展,替 我们做出选择,好让我们感觉这是命运的无奈,而无需承担责任。   两难中的一边,是我们的目标;另一边,是我们需要接受的代价。把目标确 定好,做出选择,然后坦然接受代价,方能实现从容和自由。   从容,就是接受代价;自由,就是follow your heart,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情。   我们焦虑,是因为既想要好处,又不愿意接受代价。   不愿意接受代价的结果,就是焦虑、恐慌、纠结;同时,它影响了我们的行 动自由,让我们没有勇气去坚持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最后,还是被动承受了某 种不想要的结果。   安迪做到了从容和自由。在对抗三姐妹的过程中,他选择了自己的目标(不 被虐待和羞辱),然后坦然承受代价(被暴打)。再举一个例子。   经不住安迪每周一封信的纠缠,相关部门终于做出反应,给肖申克监狱拨款 200美元,还附赠了一些书籍和杂物,其中有一张音乐唱片。   安迪把唱片放入播放器,音乐响起,是《费加罗的婚礼》。警卫听到声音, 质问安迪。此时,安迪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播放音乐,接受随之而来的惩罚; 要么关掉音乐,换取平安无事。   安迪选择了前者。他把门反锁,然后把广播打开,让整个监狱的犯人都能享 受到这美妙的天籁之音。   “……此刻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她们的歌声有一种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美好, 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上云端,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超越了失意囚徒的灰色梦 想,宛如美丽的小鸟飞进了我们的牢房,瓦解了这冷酷的高墙。就在这短暂的一 瞬间,肖申克监狱的所有囚徒仿佛重获自由……”   典狱长勃然大怒,带着警卫匆匆赶来,气急败坏地敲门,警告、命令安迪开 门、关掉音乐。安迪置之不理,沉浸在音乐之中,甚至把音乐开得更大声。   最后警卫破门而入。安迪受到的惩罚是,被单独囚禁两周。   为他人提供价值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被横行霸道的伯格斯三姐妹打了两年,但他们的好日子也 到头了。   伯格斯的一周禁闭到期了,他洋洋得意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看到警卫队长在 他房间里等着他。他惊诧地问:怎么了?   警卫队长一言不发,抽出警棍开始暴打他,把他打成了残废,从此无法站立, 且需要依靠吸管进食。从此,三姐妹再也没有碰过安迪。   发生了什么?显然,警卫队长废了伯格斯,是为了保护安迪。他为什么要保 护安迪?因为安迪可以为他报税,帮他省钱,被伯格斯他们打到医务室躺了一个 月,多耽误事啊。   安迪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抗争,避免了被羞辱,但是从根本上摆脱险境,靠的 是他的价值。安迪只是一个囚犯,本来没有什么被利用(即被保护)的价值,但 是他运用自己在财务领域的专业技能,为警卫队长(相当于直接上级)提供了价 值,这最终保护了他。   在职场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生存和发展之道,就是为他人提供价值。   安迪一直在想方设法给大家提供价值:请狱友喝啤酒,为他们建图书馆,帮 助他们考取文凭;为警卫队长报税,到后来全监狱的警卫包括典狱长都找他报税; 为典狱长做假账,洗黑钱……   安迪的付出获得了回报。狱友们很喜欢他,都在尽量帮他。他雕刻棋子,他 们帮他找石头;他扩建图书馆,他们帮他整理书籍;他做税表,他们帮他打下 手……   警卫队长和典狱长也对安迪网开一面,允许他雕刻石头,允许他在牢房的墙 上张贴大幅美女海报(这是他成功挖洞而未被发现的关键),允许他建图书馆……   真正的乐观里没有自怜的影子   影片的布局是巧妙的,安迪最后成功越狱的一幕尤其巧妙,采用了欲扬先抑 的手法——使了一点“小坏”,让观众为安迪担心了一把。   跌到人生谷底的安迪,在监狱经受了种种磨难,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很努力 地生活,他以超人般的执着,帮助大家建设更美好的生活,可最后却看不到任何 希望。典狱长枪杀了监狱里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清白的小混混汤米,并且以毁掉图 书馆相威胁,要安迪继续留在监狱里帮他捞钱……这种悲凉我能感同身受,他如 果此时自杀了我完全能够理解,影片也有意渲染这个氛围,让观众掉入陷阱,然 后画风一转,给了观众一个惊喜。   “他爬过满是污水的河道,涤尽罪恶,在彼岸重生,向着太平洋前进。…… 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翼太夺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心里 会很清楚,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   对于苦难和抗争,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悲壮的情感,比如有句口号:“努力到 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这种悲壮,这种自我感动,其实是一种自我怜悯。   安迪当然有资格自我怜悯,或者观众可以“替他”产生这样的情绪:那么多 的不幸和磨难,即使最后逃出了监狱,可是半生已过,孑然一身,孤零零在一个 岛上生活……   自怜是一种心灵的底色。它是委屈,是抱怨,是恨,是创伤,是我们对内心 那个弱小的小孩深深的同情,它强化我们受害者的位置,它给所有的生活片段蒙 上一层灰色。人世间,生老病死,丧失、苦难和创伤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你 永远可以找到自怜的理由。   可是安迪没有。从头到尾,他不曾有过自怜。他是真的乐观,这种乐观里没 有悲壮和自怜。在任何一种生活里,他都能找到乐趣和意义,充满希望地活着。   这是一种自我负责。   【丝露集】∽∽∽∽∽∽∽∽∽∽∽∽∽∽∽∽∽∽∽∽∽∽∽∽∽∽∽∽∽∽ ◆            保姆小阳                 ·伍雅涛·   最近在西雅图爬山的时候我遇到一位太太。一头染成红色的时髦短发,得体 的运动服,腰身很苗条,一点不像40多岁的样子。她告诉我她们全家回北京住过 几年。   有一次爬山,她对我说:“你说你在写文章。写写我在北京的一个小保姆 吧。”   下面是她向我讲述的故事。   1.领了个小保姆回家   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我这个人记性特别差,很多事很多人都不记得了。   但是我一直记得这个保姆,她的样子,她说过的话,她的笑。我居然还梦到 过她。   她的故事,我今天终于讲出来了。   2008年,老公被美国公司派回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们有一双儿 女,女儿四岁,刚有了一个3个月大的儿子。   一回到北京,老公就开始忙碌的工作。派回北京工作,收入待遇都不错,但 是工作量和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很多。他早出晚归,常常出差,又刚接收新团队, 国内的工作方式也很不一样。我的感觉是他总不在家。   家里人还是不少。我爸爸妈妈都来帮忙,家里请了一个做饭阿姨,但是还需 要找一个带弟弟的阿姨。那时候我年轻,自视甚高,在家里又被父母宠,觉得自 己带孩子太辛苦。其实后来觉得孩子完全应该妈妈自己带。孩子长大得飞快,快 得吓人,转眼就从软软糯糯,香喷喷的小宝贝长到人高马大,粗嗓门,一靠近就 闻到一股汗臭袜子味。后来为没有自己带弟弟这事,我后悔遗憾很久。这是后话。     那时的我还年轻,虚荣,懒。现在的我也没好多少,但是应该好了一点点。 觉得家里有保姆做饭带孩子有司机是很有面子的事。其实我鼓动老公接受这个派 回北京的工作很重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己这么肤浅虚荣,现在想想挺惭愧。 当然那时候的北京保姆费还很便宜。   在北京找保姆有两个渠道。一种是别的保姆介绍,一种是去保姆中介。那时 候我认识的人不多,决定去保姆中介。   在网上搜了搜,看到有人推荐一个“无忧家政”。她们的网页简单明了,介 绍上说:诚信经营,专业服务,包退包换,满意为止。上面有几张中年妇女的大 头照。五官端正,头发都整齐地梳到后面,扎成一个马尾,像是证件照。但是那 些照片上的人都看着挺干净。我看到她们的联系电话,就打了一个电话过去,约 好第二天下午去面试阿姨。国内把保姆叫做阿姨。   中介的办公室在朝阳区的一个小街。北京就是这样,最豪华的高楼大厦旁边 就是这样的朴素小街,两边是小商店小餐厅,人行道上杂乱的自行车,小摩托车, 狭窄的街道上有碎纸痰迹,感觉有点脏兮兮的,汽车摩托车挤在一起谁也开不快, 短促尖锐的汽笛声此起披伏。   但是这种乱糟糟的小街会紧挨着一个最闪亮最豪华的大楼,里面高大炫目的 大堂会闪瞎你的眼。国内的都市电视剧里演的都是这种高楼大厦里时髦人发生的 故事。所以如果你光看国内都市剧,会觉得北京是世界上最时髦和光鲜亮丽的地 方。   无忧家政的办公室很小,但还算干净。   我一进去,就有一位20几岁的女子站起来和我打招呼:“李太太?刚刚通过 电话,照顾三个月的宝宝?”   我回答:“是”,余光看到靠门的一个椅子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她中等 身材,留着齐刘海,乌黑的头发在后脑也是扎了一个马尾,穿了一件油亮土黄色 的薄羽绒服,下身是不肥不瘦的黑裤子,穿了一双干净的白球鞋。她略显紧张地 安静地坐在那里。我想,这就是那个要推荐给我的阿姨了?   中介介绍说:“她叫杨某某。河南的。25岁。”   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她的全名了。但是我清晰地记得她的模样。   她小鼻子小眼,嘴有一点瘪下去,我姥姥说过,这种瘪下去的嘴,是一种 “苦相”,命不好的。她的脸颊上有点雀斑,她很喜欢笑,笑起来两个眼睛都弯 起来,露出两排小白牙,一下子“苦相”就没有了。   我记得她姓杨,但是后来我心里常常想,这么爱笑的姑娘应该叫“小阳”, 阳光的阳。   我问了她几个问题。就是家里有几口人,你有没有做过阿姨,有没有带过孩 子之类的。她说了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带小宝宝我不觉得累。”我自己带婴 儿想想都觉得累。我妈也常说带孩子最累。所以她这样说,我觉得她很厉害!   她手里拿了一个花布袋子,那个花布袋子一直盖着她的一只手。我们说话的 时候,她也是那个同样的姿势,一动不动。   谈好价钱,中介费2500,她一个月工资2500元人民币,包吃包住。宝宝晚上 跟她睡。小宝宝晚上要起来喂奶,睡不好。我本来是打算要母乳喂半年,结果生 了弟弟两周就得了乳腺炎,疼得死去活来,只能断了奶。那时候弟弟喝美国奶粉。 老公出差的时候带回来的。我忘了小阳周末休不休息,应该是休息一天,但是她 好像也没有休那一天。她在我家的四个月中,周末也都留在我家带弟弟。   我对她说:“那你就跟我回家吧。”   我起身,她不动,也没有说话。   这时候中介很快地说道:“姐,你坐。还有一件事我们没有告诉你。小阳很 勤快,带孩子做家务都是一把好手。但是她的手在十五岁的时候受过伤。”说到 这里,中介的声音变得又尖又细,都有点刺耳。“完全不影响她干活!真的!”   小阳的脸胀红了,她喃喃地说:“是不影响干活。我做过好几家保姆。”然 后垂下眼,等着我的宣判。   我看着她放在手上的花布袋,说:“让我看看你的手。”   她慢慢的把花布袋拿开。我看到她的左手只有四个手指。不是少了一个手指, 而是大拇指和食指像烧过一样连在一起,好像变成一个特别粗的大手指,因为太 粗,看着很奇怪。   她的这只手是畸形。   我倒吸了一口气,不知道该说什么。   中介一直盯着我看,这时候赶紧说:“你看你看,她的手没事的,什么都可 以干!就是不好看。”      小阳小声说:“我什么活都可以干。”   我在想该怎么办。我看看窗外灰灰的天,已经4点了,再不走,要堵车了。 家里的司机送我回家后,还要去海淀接老公下班。   中介说:“她就是手受过伤,真的干活很好的。”   中介停了一下,说:“工资还可以便宜一点。”      我想起我在美国看欧普拉的节目。   欧普拉是美国最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我的偶像。她说过不要歧视残疾 人。我又想,她的手这样,应该不会很好找工吧。我想起她刚才告诉我她离婚了, 家里有两个孩子,三岁和五岁。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想起她刚才说她的孩子时 脸上温柔的神色。我想:“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要帮她,我要帮助残疾人。这 个社会本来就不应该歧视残疾人。”想到这里,我心里一下子有一种崇高的感觉, 我在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我爸爸总是为我而骄傲。我从小就学习好,后来还拿 了奖学金去美国留学。我这样帮助一个残疾人,我爸爸一定会夸我。周围的人也 都会觉得我人美心善。而且她的手虽然难看,但是应该不会影响她带弟弟。      于是我说:“你的手没关系。也不用降工资,跟我回家吧。我们要抓紧,待 会儿要堵车了。”   中介和她的脸同时放松下来,小屋里整个空气都放松了。   中介一把抓过小阳放在地上的灰尘仆仆的一个大箱子,塞到小阳的手里: “去吧去吧”。箱子上破了一个洞,露出里面的塑料内衬。小阳右手接过大箱子, 一把拎起来,左手提着她的花袋子,手忙脚乱地赶紧朝门外走。   我冷眼观察,她的左手提东西没问题。   在那个冰冷灰暗雾霾严重的二月的一天,第一次见到小阳的我以为不正常的 左手是小阳阿姨用花布袋盖起来的大秘密。   后来发现小阳还有更多惊人的故事。   2.好保姆   我们的司机王师傅后来跟我说:“这个小阳阿姨怎么这么爱说话。”王师傅 是北京人。做司机需要嘴严,因为老板肯定会在车里聊天或者接电话,司机都需 要装没有听见。所以他很少对我发表评论别人的意见。但是王师傅跟我说过几次: “小阳话多。”   我家的车是老公公司给配的7人座的商务车。美国叫面包车,中国叫商务车, 商务车好听多了。   那天从中介处出来,上了我家的车,小阳非常雀跃。她说话很快,很多。我 们在车里的45分钟,她一刻不停地在说话。开始我还接两句,到后来很累,我就 靠着车窗,半闭着眼养神,耳边一直是小阳嗡翁的说话声,我心里有点担心: “话这么多,行不行啊。”   小阳是一个好保姆。   她很喜欢我家弟弟。这一点我很满意。我家弟弟本来也长得好,是个干净漂 亮的小宝宝。我一看见他就想亲他的红扑扑的小脸蛋。   一般而言,喜欢我儿子的人我也喜欢。   她把她和弟弟一起睡的房间收拾得很整洁。她的破了一个洞的箱子擦干净了, 靠墙放在房间的角落,桌子上放着弟弟喝的美国奶粉,奶瓶,温奶器,尿布,干 净毛巾。房间里一张大床,一张婴儿床。   有一天晚上,我去弟弟的房间,弟弟刚洗过澡,圆圆的小脸更白嫩,好看得 不得了,浑身香喷喷的。他已经躺在他的小床上,盖了一床蓝色的被子。美国小 男孩都是用蓝色的东西,穿蓝色的衣服。小阳刚洗簌完,从厨房拿了几瓶水放在 房间里的一张长桌上面。这张长桌是她的“工作台”,上面整整齐齐放着弟弟的 东西。小阳又顺手整理了一下工作台。小阳是一个很整洁的人。又想起弟弟的衣 服还没有收,小跑去阳台收进屋,叠好。她一边做着事,一边时不时逗一下弟弟。 嘴里“嘚尔”一下,笑说“乖,亚历山大。“   弟弟的名字叫Alex。小阳阿姨始终说不清这个英文词,我教他中文就是亚历 山大,有一个世界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就是那个亚历山大。小阳非常喜欢这个 名字。她每天都要叫“亚历山大”好几十次。带弟弟出门去遛弯的时候,更是叫 得大声。小阳在忙这些事的时候,几个月大的“亚历山大“的小脑袋就滴溜溜地 随着她的身影转圈,她去了右边衣橱,小脑袋就转到右边,她去了左边的桌前, 小脑袋就转到左边。好可爱。   我有点嫉妒,但是想想半夜三更起床几次给儿子喂奶换尿布,实在受不了, 而且人也会老得快。   我不想老得快。   小阳阿姨对弟弟的食物很上心。   给弟弟喂奶需要先用热水壶把水烧开,然后再晾凉,每隔四个小时给弟弟冲 奶粉,冲好的奶又要用热奶器加热到温热。小阳做这一全套的时候,弟弟会乖乖 地坐在他的婴儿椅子上,看着等着,有时候会哼哼两声,小阳就会回头笑眯眯地 说:“亚历山大,不急不急啊。”等到她把装满温热的奶的奶瓶递给弟弟,弟弟 常常小胖手一把抢过,着急忙慌地把奶嘴一把塞到自己的嘴里,开始咕咚咕咚地 喝。那个急吼吼的样子,好像饿了几天。小阳笑着说:“慢点慢点,亚历山大。” 然后给他擦擦嘴角的奶。   有一次老公从美国带回来的十罐奶粉,开箱子的时候发现有一罐破了个口子, 一些奶粉洒出来。我们决定这罐奶粉不要了。小阳说她要。她要喝。我给了她, 看到她挖了一大勺冲了一杯自己一口气喝下去。喝完自言自语:“美国奶粉就是 好喝。”我笑说:“你喜欢就好。一大罐够你喝的。”但那次之后,我再也没有 看她喝过美国奶粉。我想,肯定不太好喝。   小阳总是抱着弟弟。弟弟像是小阳身上的一个挂件。小阳不胖,但是手劲儿 不小,穿着尿片的弟弟坐在她两手的交叉处,像个小凳子,稳稳当当,弟弟小脑 袋左摇右晃,左看右看,开心得不行。   小阳来我家之前弟弟是个爱哭的宝宝。嘴小嗓门大,一哭就闭眼张大嘴使劲 嚎哭:“哇,哇,哇。”一个小舌头在他的嘴里随着哭声不断震颤,好几次,我 烦得想伸手夹住那个在抖动的小舌头。小阳来我家之后,弟弟就哭得很少了。每 天我一抬头,常常看到弟弟稳稳坐在小阳的“手凳子”上,挂在小阳的右腰,好 奇地看!看!看!好多人家的小宝宝天天躺在小床上,怪不得会哭,小宝宝其实 很有好奇心的。   几次姥姥都说,小阳抱弟弟抱得太多了。弟弟一刻都不肯自己坐自己睡,都 要人抱着。这样带孩子,太累了。小阳一笑:“不累。抱亚历山大我最舒服。”   他俩喜欢看窗外。我们那时候住在26层,正对着朝阳公园。朝阳公园有碧绿 的大草坪,小湖泊,游乐园,大门口常有好多人。他俩常常看好久。   我感觉几个月大的弟弟和小阳是最好的朋友。好朋友就要互相维护着。小阳 最维护弟弟。她比我还听不得别人说弟弟不好。   有一天一大早,姥姥说弟弟眼睛有点小。小阳直接一句:“现在就流行小眼 睛。”然后大半天都拉着脸,不理姥姥。姥姥没办法,又怕我不高兴,一直嘀咕: “我又没说小眼睛不好看。小眼睛好看的。好多韩国明星都是小眼睛。”   还有一次,小阳带弟弟去楼下晒太阳,一会儿气鼓鼓地回来了。我问她怎么 了。她说楼下遇到邻居家的小宝宝。他家也是美国回来的,小宝宝比我家的大一 周,长得人大马大,取名叫Eric,艾瑞克,意为世界的统治者。   今天几个月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和世界统治者艾瑞克在楼下花园,狭路相逢, 两个保姆含沙射影,半明半暗地较量了身高,体重,长了几颗牙。我家的亚历山 大完败。把小阳气得不轻。她觉得这说明她工作没有做好。带小宝宝是她最擅长 的事。如果北京有带宝宝阿姨评比,她一定能得先进工作者!这点其实我同意。 我宽慰她,没事。长太胖还要减肥。现在儿童肥胖症也很多。小阳没搭腔,从此 亚历山大大帝和世界统治者艾瑞克绝交了。   小阳每天都手洗弟弟的衣服,给他穿得干干净净的。   有一次我去厕所拿东西,小阳正在给弟弟洗衣服,我看了一下水槽上左右两 个水龙头,一个放热水,一个放冷水。她马上特别紧张地解释:“水太冷了,我 就开了一点热水,等暖和一点,我就不开热水只用冷水了。”我一愣。我完全没 有注意到热水冷水的问题。我脑子里在想别的。我说:“没事。可以用热水。”   小阳又笑得眼睛眯眯的了。她说:“太太就是人好。上一家,1月都不让我 用热水洗衣服,水冰凉,我的手都生冻疮了。“   小阳的上一家不在北京,在河南郑州。   3.小阳的过去(1)   小阳是个好保姆,但是我开始发现她的问题。   第一个是她的话真多啊。我就没有见过话这么多的人。只要她身边有人,她 就能不停地说话。她也不等旁人的回答,好像也不在乎旁人有没有在听。她从这 个话题跳到哪个话题,絮絮叨叨,没有边际,没完没了。好像从麻袋里朝外倒豆 子。到后来家里所有人都有点躲着她。   有一次,姥姥的大学同学张老师来我家。两个老太太多年未见,很兴奋很高 兴。   两人刚刚在客厅坐下。小阳带着弟弟楼下遛弯儿回来。看到家里有客人,小 阳挂着亚历山大站到沙发前,积极加入了聊天。没有人邀请她在沙发上坐下,她 就一直站着说话,两个老太太坐在沙发上,需要仰望着她,脖子都酸了,更重要 的是,小阳说个不停,两个老太太完全变成了听众,根本插不上嘴。好不容易小 阳要给弟弟换尿布,暂停一下。张老师抓紧时机起身告辞。她对姥姥说:“你家 这个保姆精神是不是有问题?”   这句话让姥姥大大地丢了面子。气倒在床上躺了半天,   话多的小阳很快就告诉我她的手是怎么受伤的。   小阳的家在河南开封附近一个小乡村。她很小就离开家,到开封打工。“那 家人特别好,像太太你一样好。我到哪里都遇见好人。”小阳说。   她常常说这句话“我运气好,总遇见好人。”   她在开封干活的那家主人开了一个小模具厂。小阳有时候去厂里帮忙。一天 她看见传送带上的一个个模具,看着可爱,就伸手碰了一下,哪知那模具有两百 度高温,小阳的手立刻就被烫伤了。   那时小阳15岁。   “疼吗?”我问小阳。   小阳点点头:“疼,害怕。皮肤都冒烟了。”   她的神情变了一下。可能那种疼,即使多年以后,一想起来也很可怕吧。   小阳说主人立刻把她送到医院,付了医药费。她住院1个多月,主人家一句 话没说地付了所有费用。她出院以后,还让她继续到她家干活。“真是好心人, 就像太太你一样。”   我心里话:15岁的孩子手被烫到终身残疾,一分赔偿没有。好个屁!还和我 一样善良。呸!   我什么都没说。   小阳又说:“后来她一直给我介绍对象。她还给我买新衣服。我如果不穿, 她还会不高兴,她对我就像亲姐姐一样。”   小阳有一个亲姐姐。“我打工的钱都放在我姐姐那里。我想找她要。她说钱 放她那里安全。”我的感觉就是她姐姐想贪了15岁的亲妹妹牺牲一只手赚的打工 钱。但是小阳会结尾来一句:“我姐姐对我特别好。”   这是小阳说话的方式。   她说她爸爸是个酒鬼,虽然有工作,但是不拿钱回家,还常常打他们。但是 结尾一句:“我爸爸特别好。”   她大哥上了中专,有正式工作,在县城里结婚成家。从来不回家,和他们没 有什么联系。但是“我大哥特别好。”   小阳从来没有明确地说她家穷。但是两个细节,我得出结论,她家很穷。   一次她说,她小时候没有衣服和鞋。“衣服没关系,有一身破衣服穿着就行。 没有鞋穿很麻烦。”小阳说:“没有鞋,光脚走在路上,脚很疼,动不动划个口 子。”   我看着平静地说着自己小时候没鞋穿的小阳,好像她在说今天下雨阴天这样 的事。我从来没见过没鞋穿的人。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是她那张淡漠的脸,十几年后的今天我还记得。   还有一次,小阳说:“村里人说我能长大真不容易。”   我问:“她们为什么这样说?”   小阳回答:“村里人说我小时候在村里像个小猫小狗一样。”   我问:“她们为什么这样说?”   小阳笑了一下。我感觉她真心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说:“是因为你家没人管你,对吗?”   小阳的眼睛黯淡下来。   可能我和她的脑海里都浮现了一个瘦弱的小孩的影子,穿一身破衣服,光着 脚,在村里逛,没人管。   我比小阳大五岁。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我最大的烦恼就是考试没有 考第一名。没有鞋穿,酒鬼爸爸,像流浪猫流浪狗一样的童年。离我遥远得像和 北京隔着太平洋的美国。   那时候,我不知道听到这些,我的感觉是什么。   自从小阳让姥姥在老同学面前丢了面子以后,姥姥就对小阳没有什么好脸色 了。   有一次,姥姥告诉我,她看小阳给弟弟洗衣服,她受伤的手没有劲,弟弟的 小婴儿衣服她都拧不干。   还有一次,在小阳又不喘气地长篇大论说了20分钟不着边际的话以后,姥姥 小声嘀咕:“我们弟弟长得这么漂亮,本来要找一个高级保姆来带他,结果找了 这么一个。”   姥姥的这句话,有时候也会在我的心里冒出。   而且她的家庭那么穷那么可怕,她会不会做什么坏事?   穷人会嫉妒会仇富,尤其看我家条件这么好。   但是每次看到小阳笑嘻嘻地抱着弟弟的样子。我又想:她把我儿子照顾得这 么好。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小阳也喜欢读书。小阳从来没有提她上过几年学。她认 字。我猜她有小学文化水平。   有一天,弟弟在睡觉,我看她坐在弟弟的小床边上,在读一本杂志《知音》。   她看见我,很高兴地说:“这书真好。太太有没有什么世界名著?借给我读 读。”   现在的我想起她的这句话,心里想的是,小阳挺爱学习。   当时的年轻的我,想的是:“你一个保姆不好好带我儿子,还想读书。还读 名著?你读得懂吗?”   也许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有点厌烦小阳了。   4.小阳的过去(2)   小阳有时候会提到她的老公。开封那家主人,也许是因为内疚,他们给小阳 介绍了很多对象。   “他们给我介绍了很多条件很好的人。”小阳常这样说。   我问:“你前夫条件好吗?”   小阳:“不好。他脾气坏。也不会赚钱。很懒。我们常常打架。”   我问:“那么多条件好的人,你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   小阳的眼睛躲闪着:“缘分吧。很多人追我,我都看不上,我姐都说,不知 道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   我看看小阳畸形的手,没有接话。   小阳接着说:“有一个我的老乡在天津打工。他长得挺好,高中毕业,对我 也好。现在全家在天津,还买了房。”小阳的眼睛亮亮的。   我问:“这个听着不错。你为什么没有找他?”   小阳说:“他本来对我挺好。但是他爸他妈。没有缘分吧,”   后来小阳还提过几次这个天津的老乡。有一次还说她本来想去天津打工,后 来知道他结婚了。说这话的时候,小阳的声音很轻,我几乎听不到。   小阳对自己的前夫是唯一一个她不会以“他人特别好”来结尾的人。   他打人,他外面有人,他懒,他家穷。   有一次,小阳在控诉了她的前夫一大通以后,来了一句:“我们离过两次 婚。”   我一惊:“你们复婚过?”   小阳羞涩地笑了:“那时候我又怀孕了。”   她看我一眼,觉得有解释的必要:“他烦人得很,离了婚还是来缠我。特别 讨厌。”   我无言以对。   我发现小阳有一个72岁的情人。   有一天,小阳很烦躁。拿着手机,坐立不安。   姥姥来找我,指指小阳的房间,撇了一下嘴。   按理说,我才是小阳的直系领导,员工的思想动态是我的管辖范围。   我去找小阳。   小阳等不及地给我看了她手机里的短信。   “我到北京了。你能出来见一面吗?”   “我问问我家太太。她人很好。应该没问题。”   这两条短信是昨天发出来的。   到今天都没有回音。   小阳很生气。   这个男人是开封的一个房地产商。“非常非常有钱。”小阳是在他家做保姆 认识他的。他72岁。是个精干的老头。我这个人记性特别差,但是72岁我记得特 别清楚,不是71岁,不是73岁,是72岁。那时候小阳25岁,我自己30岁。72岁真 是一个惊人的老年龄。   他有老婆孩子,有很多情人。但是他对小阳很好。给小阳买衣服,带小阳吃 西餐,两人发生关系以后,给小阳介绍男朋友。   小阳说:“介绍的男朋友条件都不错。”   我骇然无语。   他还说过可以便宜卖给小阳一套小公寓!在开封。“但是我没有钱。”小阳 很遗憾。   我问:“那你为什么现在还需要来北京做保姆?他随便给你找个活,不就行 了?”   小阳的回答,我记不清了。好像是他让小阳到北京来做保姆的。   当天傍晚,小阳收到了72岁开封房地产商的短信。兴高采烈地跟我说要出去 一个小时。我同意了。一个小时后,小阳准时回来。满脸红光,还给我们带了几 个苹果回来。我猜老头可能给她钱了。   那时候,我已经对小阳有了不满。她对弟弟很好,是个好保姆,但是她的故 事太复杂,家里有这么一个人,我不太放心。而且老公和姥姥姥爷都开始对她不 满。   “哪有话这么多的保姆。”老公说。   “小阳挺可怜的。但是留在我们家也够呛。”姥姥说。   我一直拖着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让小阳走。她去哪里呢?   去见了老头以后的第二天,发生了两件事。我必须让小阳走了。   4.解雇小阳   第二天,小阳恢复了一贯的话痨模式。   “老头有很多情人。“她说。   现在这话我一听就来气。我们高知高管美国海归精英家庭,这是什么乱七八 糟的事!   小阳没有注意我的神色。她接着说:“他有很多情人,我也找。他们给我钱。 有一次一个男的送我回家,我走下奔驰车,老头看到我了。”小阳得意地笑出了 声。   我的心沉下去了。收钱,这难道不是那个什么?这个词,我想想都恶心。   弟弟醒了,小阳忙去了。弟弟现在在吃辅食。小阳很会做。她做的辅食弟弟 爱吃。我们给他超市买的很贵的瓶装婴儿辅食,弟弟就不吃。弟弟吃得壮壮的。 小腿好粗,上了发条一样蹬来蹬去很有劲。   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现在是6月了。北京已然很热,但是还是那么灰蒙蒙 的天,夹杂着一些怪味儿,很影响人的心情。   那几年,北京的雾霾真的很严重。   下午,小阳又来找我聊天,或者说是无保留地坦白她的各种奇葩丑事。我都 有点怕她了。   这回更劲爆。   她提到了她的小哥哥。她很少提到她的二哥。对一个每天狂说几个小时的人 来说,这是有点奇怪的事。但是那几周我已经开始为小阳烦躁不安,所以也没有 注意到这一点。   她是这样说的:“我二哥23岁就死了。”她的声音突然变得恶狠狠:“死得 好!老天爷很公平。”   我说:“他欺负你?”   小阳点点头:“他特别坏。他从修房子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摔死的。老天爷会 惩罚坏人。“   我说:“他怎么欺负你?他打你吗?”   小阳薄薄的嘴唇突然有点轻轻的颤抖,她说:“他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 事。”   我的脑袋轰隆一下。心也沉下去了。   我迟疑的问:“他强暴你?”   我不希望听到小阳的回答。因为我知道她的回答会是什么。   我还是听到小阳轻轻的一声:“嗯。”   我的脑袋要炸了。这是为什么?我出身于教授家庭。我的父母从小视我为掌 上明珠。我周围所有人,我的姨妈我的姐姐我的外婆都关心我爱护我照顾我。我 从小只需要担心学习一件事。我老公名校毕业,温文尔雅,才华横溢,能干非凡。 我有两个如珍似宝的宝贝。我搬到北京是要做上流社会的少奶奶,下午茶看话剧 玩摄影全世界旅行。我要和最聪明最有趣最高贵的上流人士做朋友。我为什么要 面对这些最丑陋的事?   当时幼稚虚荣的我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后来其实在北京的“上流社会”碰 得头破血流。这是后话。   现在我看着这个在我面前经历了这些不可想象的伤害的女子。她和我一样高, 她比我小5岁,她的头发像我的头发一样乌黑。当然我长得比她美,比她洋气,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起,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但是我们是这么的不同。   我看看挂在她手上的弟弟,亚历山大白嫩嫩的小脸,看看小阳那嘴瘪下去的 “苦”脸。我知道我要下决心了。   晚上我和姥姥商量了一下。第二天一大早,我把小阳叫到客厅。姥姥去弟弟 床边,看着弟弟。弟弟还在睡。   这是艰难的一段对话。也许是我一生最艰难的一段对话。   小阳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弟弟昨天好乖啊。他喝了两瓶奶,喝得好快。 我昨天给他换尿片的时候,他还对我笑。新买的这种尿片好,以后就买这种。”   “小阳。”我打断她。我如果不打断她,她会一直说下去。“我们觉得你应 该回家看看你的两个孩子。你也到我家四个月了。你回老家看看孩子们吧。”   小阳大喜:“真的吗?好啊!”   我想起小阳给我看过的她的孩子的照片。两个四五岁的孩子,一个男孩一个 女孩,都化着妆,涂着口红,额头像哪吒一样点了一个圆圆的红点。但是两个孩 子都没有笑,表情很严肃,像两个小大人。尤其小的那个女儿的照片,撇着嘴, 我感觉好像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小阳说她的前夫受不了打工的苦,现在在家看孩子。“他脾气不好,打孩 子。”   可怜的孩子。   小阳原来把两个孩子的照片放在她的“工作台”上,后来又收起来了。也许 怕我觉得她不能全身心地带我的孩子,也许是她天天看着照片,心里难受。   我只能硬着心肠,平静地说:“你去看你的孩子们,就在家待一阵子吧。上 两个月的工资你说我先给你存着。一共5000,我再给你2000,一共7000块。你拿 着。”   我把装钱的信封交给她。   我高兴这信封看着鼓鼓的。   小阳迟疑了一下,接过信封,说:“那我什么时候回来?“   我一咬牙:“你就不用着急回来了。我们马上也要去度假。以后再说。”   小阳的脸色变了。   我现在不记得当时她说了什么。可能是我当时的脑子一团乱,也许她什么都 没说。这种事她见得多,她会默默地接受,她也只能默默地接受。   弟弟哭了。姥姥去抱弟弟。小阳已经走进房间抱起了弟弟。她把放在温奶器 里的奶瓶拿出来,塞到弟弟的嘴里。她的背对着我,我看不见她的脸。她的背缩 着,突然显得很瘦小。从她的背看过去,是窗外灰蒙蒙的天。现在是早上9点, 窗外亦雾亦霾,什么都看不清。楼下的街道上应该都是穿梭的人群。他们不知道 我家发生的事,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喂好奶,小阳把弟弟交到姥姥的怀里。我本来要去抱弟弟,但是身子却很重, 我没动。她开始收拾东西。随着她走来走去,弟弟的目光一直追着她。有时候还 啊啊地叫。像是在和小阳说“婴语”。   小阳还是像从前一样一边忙一边对着弟弟笑,只是这笑只是微微嘴角挑起, 像是一丝苦笑。   小阳东西不多,很快就收拾好了。我看她找了一个塑料袋,把那罐破了的奶 粉仔仔细细地包好,放到她的破箱子里,拉好拉链。   她站起身,伸手接过弟弟。把弟弟紧紧地抱紧,自己的头深深地埋下,然后 第一次轻轻地在弟弟的脸颊上亲了一下。日夜带弟弟四个月,我也从来没提过, 小阳从来没有亲过弟弟。这是唯一的一次。   我看到背对着我的小阳用手背擦了一下眼睛,转过身。她的满脸都是泪,刚 才那一擦一点用都没有。   我的眼睛也红了。   小阳在门口对我说:“谢谢太太,你是好人。我总遇见好人。”   我没说话。   小阳开门走了。   背后传来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声。   那天晚上,我,姥姥,姥爷汗流浃背地哄了弟弟大半夜。从来没见弟弟哭成 那样。到最后他哭得一耸一耸,都没有声音了。老公出差。在北京,老公工作很 辛苦。   5.后来   后来我再没见过小阳。她有一次打电话来,说想来看看弟弟。我们正在香港 旅行,姥姥接了电话说我们不在家。   又过了一年,我突然收到小阳的一条颠三倒四,逻辑混乱的短信。其中有一 句话是:“我在开封买房子了。”但是下面又说:“虽然我没钱,但至少还有饭 吃。”“我找不到我姐姐,她拿着我的钱。”最后还是那句:“太太你是好人, 我总遇见好人。”   我有点担心小阳。她的手,而且后来我觉得她精神上确实有点问题,她的多 话是有点不正常的。   这样的她如何在世上生存。做保姆是她唯一的出路,但是谁会雇佣一个这样 的保姆。   她嘴里总遇见的“好人”,其实都是陌生人。   有时候我想,也许有一天我在北京见到一个讨饭的,然后仔细一看,是保姆 小阳。   这个想法让我有点害怕和难过。   但是我也没有给她打过电话。我不知道能对她说什么。   过了几年,我们全家搬回美国了。   这世上没有人对这个爱笑的小保姆好。   我对她也不好。   现在想想,小阳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她的事都是她主动一五一十地告诉我 的。如果她想干坏事,她为什么要自动坦白呢?但是当时我不是这么想的。   如果现在我再遇到她,我会再想一些办法来帮她,也许我可以找找妇联?北 京的外派圈子也有做慈善的老外,也许我可以问问她们如何帮助这个受过这么多 伤害的女人。   我自认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周围的人也常说我很善良。   但是我当时什么也没有做。   只是记性不好的我,永远记住了保姆小阳的故事。   6.尾声   她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坐在西雅图郊区一座小山的山顶。那天阳光灿烂,天 好蓝,一朵朵的白云像棉花一样。她重复道:“我什么都没做。”我没有说话。 我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坐了一会儿,我们下山了。这样的故事,美国中国,全世 界每天都在发生。 ◆             大宝哥寻母记                ·文远·   我跟大宝哥是表兄弟,有一天我请他喝早茶,席间大宝哥说到他寻找亲生娘 亲的故事,很动情,话间几次动容泪花闪闪。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写出大宝哥这几 十年苦苦追寻的心路历程,迟迟不敢动笔。即使今天我也是忐忑不安不知道如何 才能写好大宝哥的寻母故事,只是将他那天的叙述试图完整如实地记录下来。   鹧鸪江大桥南岸往东走不远处,有一处村落叫油榨,油榨村依山傍水,河对 岸的龙壁山就是龙城古代著名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宝哥兄弟姐妹多,父亲长期卧床养病,只靠母亲一人 在蔬菜社工作养家。大宝哥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里送人了。送到城北二十里地 的这个油榨村。养父姓张,从此以后大宝哥改名换姓。渐渐长大,平时从村里其 它玩伴孩子的嘴里,大宝哥隐隐约约地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养父母不是自己的亲 生父母,他应该还有一个娘亲住在城里。   01 村里来了个货郎担   约五岁大的时候,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卖糖块、风车和公仔画的货郎担。他 仔细端详了大宝哥之后,对大宝哥说他知道大宝哥的亲生爹娘在哪里。大宝哥回 到家里问他的养母,我的娘亲在哪里?我要去找我的娘亲。那个货郎担说他知道 我娘亲在哪里。我要跟他到城里去找我的娘亲。养母哄大宝哥说我就是你的娘亲, 货郎担的话不能信,他是专门骗小孩的,他要卖了你,不能跟他去。大宝哥将信 将疑,把想要说的后半截话留在心里。从那一天开始,在大宝哥的心里就埋下了 一个强烈的念想种子——那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亲娘。   大宝哥心里那粒念想的种子每天都在发芽生长。   02 娘亲真的来了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部城里蔬菜社收购蔬菜的卡车。从车上走下来一个女人, 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慈祥的笑容——这个女人就是大宝哥的娘亲。大宝哥围 着收购蔬菜的卡车转了又转,看到那个女人亲切地望着他笑。大宝哥傻傻地站着, 定定地望着那个女人。娘亲拉着大宝哥的手,嘘寒问暖。问他吃得饱不饱,穿得 暖不暖,爹妈对他好不好,打不打骂他。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用那么热切的眼睛望 着他,用温暖的话语问候他,用软绵绵的双手拉住他。在大宝哥的潜意识里,他 认定这个女人就是他的娘亲。为了让这部卡车能在村里多呆一会儿,大宝哥趁没 人注意时在卡车的排气管里塞入了一个萝卜。司机发动了车子却开不走,不知道 故障在哪里,急得围着车辆团团转。那天晚上那部收购蔬菜的卡车就在村里多待 了一夜。那个女人没有在大宝哥的面前承认她就是娘亲;大宝哥也不敢问那个女 人,她是否就是他的娘亲。娘亲的眼里盈满了快要流出来的眼泪。大宝哥觉得那 个女人的手很温暖,大宝哥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女人,大宝哥想让那个他 认定是他娘亲的人把他带回城里去。   03 认亲   养父母反对大宝哥到城里认亲。大宝哥茶饭不思,终日呆呆地想;养父母寝 食不安,着急得束手无策。最后,养父母只得无奈地同意大宝哥到城里认亲。   大宝哥到城里认回了娘亲。   大宝哥的心里对娘亲的日思梦想像一块石头落了地,从此以后他知道他有个 娘亲在城里,大宝哥有亲生兄弟姐妹六人,三男三女,大宝哥是老五,那些兄弟 姐妹长得都很像他。娘亲哄他,不是娘亲不爱他,也不是娘亲不要他了,而是家 里面人口多,饭都吃不饱,暂时送他到农村养父母家里,以后生活好转了再接他 回来。大宝哥年纪虽然不大,却善解人意能理解家里的困境和娘亲的无奈。娘亲 嘱咐大宝哥安心在养父母家里待着,还有口饱饭吃,如果在城里面,就不一定能 够吃得饱。大宝哥含着热泪点点头,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告别娘亲和其它兄弟 姐妹又回到油榨村养父母的家里。   大宝哥养父母的家里有一所不太大的青砖祖传宅院,后院还种有沙田柚、枇 杷、黄皮果和番石榴各种果树。   果子成熟的时候,院里柚子吊满一树,枇杷像天上的星星点点,黄皮果将树 枝压弯了腰,番石榴多得吃都吃不及,掉满一地。村外地里的芝麻,开花时一节 比一节高。生产队地里还长着绿油油的甘蔗,榨蔗季节,榨蔗机的榨辊在电动机 的带动下“吱呀,吱呀”地转动,将整节整节的甘蔗“吃”进去,又将蔗渣从辊 子后面“吐”将出来,蔗汁却掉入辊下的盛汁盆里。两口大铁锅煮着糖浆,简陋 的煮糖棚子里蒸汽腾腾,糖香四溢。   大宝哥跟一群村里的孩子们围着那做糖块的糖床不走,看那煮糖师傅将那热 气腾腾的糖浆倾倒在糖床上,等糖冷却后又将一长条木板当做尺子,将糖床上的 糖均匀地划成一小块一小块。最后人们将那些散发着糖香棕黄色的糖块装入竹子 编成的篓筐里。装篓的阿婶将些小糖块给每一个孩子分了一块,大宝哥将糖块含 在嘴里,仔细品尝着糖块的甜味。   04 不能去当兵   大宝哥一天天地长大了。大宝哥进了公社一家社办砖厂当工人。   有一天部队来招兵,大宝哥报名想去当兵。“当兵要当解放军”。体检后身 材魁梧的大宝哥的身体条件和综合素质都很优秀,符合参军条件,被来招兵的副 团长一眼看中。副团长十分满意想带他走。政审时大宝哥却被自己的养父母卡住 了。养父母舍不得他去当兵。堂兄是公社的民兵营长,也来帮助说服养父母。但 养父母死活不让去,说让他去了,就回不来啦,我们两人养老怎么办?   为了养父母,大宝哥不得已放弃了强烈的当兵念头。   大宝哥工作肯干,力大无穷,双手能同时拉动两部手推车运砖。当上砖厂的 车间主任后,砖窑输送带出现故障,大宝哥总是第一个钻入尚未完全降温的炉窑 中,观察情况,修复故障设备。   05 不准在城里谈恋爱   大宝哥谈起了恋爱。一名俊俏能干的女司机看上了大宝哥。却又遇到家里养 父母的强烈反对,理由不便明说,其实就是怕大宝哥以后留在城里发展不回来了。 养老问题始终是养父母的心头大患。为了打消养父母的这个顾虑,大宝哥“舍生 取义”,又一次不得已地奉父母之命,斩断情思。任由养父母做主娶了一个远地 的山里妹仔,留在家里照顾父母。大宝哥对养母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你们婆媳 不要闹矛盾。如果闹矛盾,我就不回家啦。”大宝哥知道养母有个坏脾气,就是 说话比较伤人,所谓“刀子嘴,豆腐心。”他是把丑话说在前头。   依父母之命娶了的媳妇在家里服侍养父母,大宝哥从此则更专注于厂里的工 作。   不久,大宝哥调入市毛巾厂,当上副厂长兼销售科长。大宝哥肯动脑筋,勤 跑腿,创造了毛巾厂历年产品销售额最高,资金回笼最快。大宝哥是用讲诚信和 赊销的灵活经营办法打开了业务,消除了发展瓶颈,让毛巾厂在日趋活跃的市场 经济中站稳了脚跟,跟上了社会发展的形势。   06 给娘亲送终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养父母最后都一一过世了。给 养父母頤养天年,养老送终,大宝哥做到了。大宝哥继承了养父母的全部家产, 有宅子一间,带一个种有果树的院落,还有分到自己名分上集体所有制的若干土 地。   油榨村列入“百里柳江”城市沿河旅游风景开发区域以后,大宝哥获得了巨 额土地征用款,人称张百万。一家人也异地搬迁分得了三套房子,儿子一套,女 儿一套,大宝哥两老一套。大宝哥买了一部小车给儿子开。儿子开了一家卖体育 彩票的小店。大宝哥退而不休,帮市考试院值班,当门卫,闲暇时喜欢到歌厅唱 唱歌,与朋友打打麻将,值班玩耍两不误。大宝哥的生活比蜜甜,是所有兄弟姐 妹中际遇最好的一个。过去是农村不如城市,大宝哥一辈子被城里人看不起。现 在是城里人不如农村人,大宝哥赶上了新时代,坐上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通车。   大宝哥将城里九十多岁的娘亲接到油榨村赡养,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娘亲问 大宝哥,当年我把你送到农村去受苦,你恨不恨我?大宝哥回答说我不恨你,如 果恨你的话,我今天怎么还肯接你来赡养?娘亲听了大宝哥的话后顿时老泪纵横, 颤抖的双手紧紧攥着大宝哥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娘亲对大宝哥缓缓道出当年将 大宝哥送人的原因。当年因家里人口众多,养不起你们,分别把你翠姐和你送给 别人抚养。当年有两处人家都想领养你。一处是铁路员工,条件好些。我怕铁路 员工走南闯北以后再也找不回你,就没有舍得把你送给他们。另外一处就是现在 的油榨村张姓家庭愿意领养你。条件差一点,但是离家近些。我对他们说,我不 是卖儿,我不要你们的金钱,请你们好好地善待我儿子。你翠姐机灵,一两年家 里生活稍有好转后她就自己跑回家来了;你比较木纳,不善言谈,就一直待在张 姓养父母家里生活。   前两年,娘亲活到95岁高龄才寿终正寝。大宝哥给娘亲送终。抱娘亲牌位的 是大宝哥。大宝哥将亲生父亲的遗骨一并迁来与娘亲合葬一处。墓地就在油榨村 后岭的半山腰上,站在山岭上可以远眺翠绿成一线的柳江,山头绿树成荫,清风 阵阵,视野宽阔,是一处难得的好墓地。   村里人都说大宝哥是一个性情中人呐,既不辜负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没忘 记娘亲的骨肉之情。大宝哥就在村里很有威信,是一名说话算话的人物。常言道, 自古忠孝难得两全。大宝哥却舍生取义,委曲求全,尊重父母,在家是个大孝子; 踏实肯干,一马当先,兢兢业业,在外也是条叱咤风云的大丈夫。   大宝哥的寻母故事打动了我,我也为有他这样一个忠孝两全的表哥而自豪。 大宝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似乎又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他为父母所 做的一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掷笔之时,我似乎还有话想说但又不 知道该说些什么,在这个一切急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传统观念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了,人们从西方文明学到的新观念良莠不齐五颜六色。新老观念纠缠在一起掰扯 不清,我不知道是新观念好呢还是老传统好,但从心底里我还是十分钦佩大宝哥 为养父母和父母所做的一切,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               风之语                 ·静言思·   冬天的午后,是淡淡的阴天,今年是暖冬,有风,但并不凌列,凉凉的风吹 着窗外的樟树摇摇摆摆,树叶还是那么的绿。   年青人看着窗外摇曳的风景,若有所思,“这风和两千年前的好像是一样 的!”年青人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   “风和两千年前是一样的。”风回答了年青人喃喃自语。   年青人有点惊讶。   “这并不奇怪,因为风就是风,一直会是,不会变,但奇怪的是,你们人类 还是和两千年前一样,我们风就觉得奇怪了。你们有思想,你们不是应当进步 吗?”   年青人有些不服气了:“人类怎么没有变化,两千年前,有这样的高楼吗?”   “对于两千年来说,这点高楼应当算不上变化吧?那两千年前的风还没有现 在这么猛烈呢!那你为什么会发现两千年前的风和现在的我们是一样的呢?!”   年青人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想反驳风之语,但又感觉风似乎说得对 一点。   “两千年前的‘天地君亲师’式的等级制度,现在人类还是遵守着、没有理 由地遵守着,依然不去问个为什么,真是让人味同嚼蜡。我们风只有强烈的风和 微小的风,却不会有尊贵的风和卑下的风。风就是风,看见秋天落叶会把它吹拂 起来,让它在空中轻轻飘舞。看见碧绿的湖水,会让它泛起涟漪,映出那碎碎的 阳光。强烈的风说微风吹起的涟漪很差劲,这真是很让风不可思议。看着你们人 类中很多贫苦的人还要不断自责,真是连风都心生怜惜。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什么都不懂,仗着一直以来积非成是的尊卑制度,从孩子嘴里抢饭吃,浪费宝贵 的粮食。孩子们都活活饿死。我们风都恨不得狠狠捶一拳,可是我们没有手,我 们只能呼啸着飞过。就这样过了两千年,你们人类本质竟还毫无变化,我们风也 不再呼啸,只会和像你这样有疑问的人,轻轻诉说,没有目的地轻轻诉说,像白 头宫女说那天宝遗事,像祥林嫂说那可怜的宝儿。又能有什么用?”   “还是有用的,你说得很对,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年青人回答道。   “你看风说得很没错吧?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出口就是两千年前的‘子 曰’。”   “我觉得你有点极端。”   “如果说话都要小心翼翼,这样的民族还能有什么作为?”风有点愤怒了。   “那古代的东西,总有好的留下的吧?!”   “该留下自然会留下,不要留恋,该留下的你们民族不留下,别的民族也会 帮你留下,这完全不用你来担心,因为只是你们民族留恋的、别的民族唾弃的东 西,便不值得留恋。因为人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固步而自 封,是双标者的谎言,是愚民的伎俩,是行将灭亡者最后的晚餐。”   风呼啸着撕裂着空气,风!你见过了数千年的血和泪,你为什么还是这么的 愤怒?难道你不应当早已麻木了吗?   真是一个奇怪的风。 【网里乾坤】∽∽∽∽∽∽∽∽∽∽∽∽∽∽∽∽∽∽∽∽∽∽∽∽∽∽∽∽∽ ◆              山火                ·张福基·   在美洲和澳洲的大地上,在干旱的季节常常会有山火,它们会很快吞噬大地 上的一切生命,只留下一片焦土。山火的浓烟弥漫在空气里,让附近城市里的人 看到天空变成橘黄色并在弥漫的烟雾里感到窒息。在开车的公路两旁,我们都可 以看到烧焦的树木,地面上留下的白色灰烬,并还能感受到山火的余温。然而, 当第二个雨季来临时,大地很快就萌生出新的植被,生命奇迹般地延续,大地很 快地欣欣向荣。特别是不惧山火的红木,据说它的种子能耐高温。所以经历过一 次次山火,红木会长得特别高大。   虽然不是这样频繁,中国的文化也遭遇过两次这样的山火。第一次是秦火, 而我亲身经历了其中第二次山火——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史书上记载了两千年前秦火以后的文化复苏,关于鲁人把书籍藏在夹壁当中, 关于伏生背诵孔子删述过古代典籍的故事,在这里要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 第二次山火后复苏的一部分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那些树根如何在大地下面紧 紧相连,保存了他们的生命,故事里人物的姓名和故事本身都是完全真实的。   1958年我因为北师大傅种孙教授辩护而打成右派,在北京西郊农场劳动考察 三年后回校学习一年半,摘帽以后分配到新疆哈密,先后在中学和师范学校教书。 不过出于兴趣,我一直坚持读书和研究,订阅了当年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数学文摘。 尽管当时发表论文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把手稿放在抽屉里。文革开始后我又受到 冲击,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被扣发工资,监督劳动。直到林彪事件以后才慢 慢恢复了教学工作,也就有了回成都探亲的机会。   每次回家探亲我都会去看望四川大学的魏时珍伯伯。魏伯伯住在槐树街,它 是成都少城的一条街,是直通将军衙门两边鱼脊一样分布着的许多小街之一,这 些街上有许多“公馆”,公馆里面有幽静的庭院,改革开放以后那里被开发成展 示老成都面貌的旅游景点。魏伯伯的私宅在文革中被占据,我探望他时私宅归还 了一半,他和伯母住在后面一半。生活由魏伯母照料。他的独生女儿没有和他们 住在一起,但工作的医院比较近,也常常来看望他们。至今我还记得魏伯伯和我 有时在小天井里,有时在书房里的一些交谈。魏伯伯个头比较矮小,皮肤光洁, 两眼露出睿智的光芒,衣着永远很整洁。成都的夏天并不太热,往往是夜间下雨, 天明以后就天晴了,这样的气候和环境都是很惬意的。   魏伯伯与我们家是世交,我的生父张德先在抗战胜利后在川大乡村建设系教 过中国土地制度史。乡村建设系是在晏阳初和梁漱溟两先生倡导下成立的,他们 从美国得到一笔赠款,在一些大学建立了这个系。我生父毕业于大夏大学,考入 刚从德国聘请回来肖铮博士主持的地政训练班,并在肖先生指导下完成了江苏土 地调查一书并以此取得硕士学位。   我是在本世纪访问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时才找到了父亲的学位论文。当 时国民政府聘请肖先生回国是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思想。他们的计划在 台湾得到了实现。他们对地主实行了赎买,与大陆上实行的打倒地主阶级,进而 实行合作化以致建立人民公社的道路是不同的。我生父在川大兼课时担任四川省 地政局长,同时领导着四川绘制精密地图的两个测量队。当时我的养父抗战后退 伍,与魏伯伯一同担任四川省参议员,他们早就认识。我去探望魏伯伯常常是希 望他讲一些哥廷根大学的旧事。   他也讲到在德国求学时代他与朱德元帅的一些交往,他德文非常好,曾经用 共产党宣言为教材教过朱德元帅的德文,并且替他从德国银行中取出了共产国际 提供给中共的经费。也提到他年轻时代与毛泽东参加过王光祈、李大钊等组织的 少年中国学会的事。少年中国学会以后一部分如李大钊、毛泽东成为共产党人, 另有一部分像曾琦、李璜等成为青年党的创始人。魏伯伯也参加了青年党。由于 参加了国民党主导的国民大会,1949年以后青年党成为反动党团,幸好四川的 政界元老民盟的创始人之一张澜先生等人通过周恩来总理解救了他。朱德元帅以 后到成都时还请魏伯伯吃过饭。   当然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在哥廷根求学的事。他听过希尔伯特的课,他说希尔 伯特讲课很慢很好懂。而比伯巴赫则相反。他还听过荷兰数学家布劳威尔的演讲, 尽管他与希尔伯特对数学基础的看法大相径庭,希尔伯特还是请他到哥廷根来演 讲,显示了学术大家的胸怀。魏伯伯回国后编写过偏微分方程的教材,被列为大 学丛书之一,也编写过变分法的书,但主要从事教学与大学行政领导工作并创建 了成都理学院。   魏伯伯偏微分方程的基础是非常扎实的。我有一次为解决一个概率的问题用 到线性偏微分方程,请他看看,他很快就给出肯定回答,在论文末尾我也表示了 诚挚的谢意。   魏伯伯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在平均负荷下四边固定的矩形平板所呈现的现 象》,所以特别惋惜我早逝的弟弟张福永。福永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在文化 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而自杀。他天赋很高,在学完工科的基础课以后觉得后面的课 程多数是记忆性的,没意思,就拿了我的数学书去看,并在邻近的南开大学去旁 听了包括复变函数和数理方程的课程。他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加肋双曲扁壳在集 中荷载下的应力分布》。这是一个带有吊车的工厂厂房的设计。经过模型试验检 验后,与计算结果一致。这个厂房就据此施工了。可惜这一项具有博士论文水平 的工作并未公开发表,而是被盖上了保密的印章保存在档案里。由于表现出突出 的能力,他被分配到中科院力学所。在力学所他为解决上海地面沉降的废水回灌 建立了数学模型。这一工作获得了打倒四人帮以后的全国科学大会奖。但是由于 他的冤案当时没有平反,所以他并没有列入授奖人员的名单中。   尽管当时学术界都处于无法交流状况,但还是没有完全切断来往。在魏伯伯 的家里我碰见了姚志坚教授。从他那里我听到了一些关于中国未来的消息。姚先 生57年曾被打成右派。但是他和早年的好朋友关肇直先生的友谊并没有中断。这 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我在厦门大学工作以后,听到同事讲起张鸣镛教授的故事, 他在厦大57年被打成右派后,他的老师苏步青和陈建功都想调他回去。关先生曾 经留学法国,和许多法国数学家像函数论专家阿达马,广义函数的奠基人斯瓦茨 一样,他参加了共产党。在文革前和文革当中关先生保护了当时数学所的许多年 轻人。文革期间关先生还参加了研究发展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作。我记得在打 倒四人帮以后在全国数学会上听他的报告,内容就是液态燃料在火箭中晃动的问 题。他每次到西昌来参加卫星发射工作时都会和姚老师见面。关先生告诉姚先生, 他在中科院接触了华国锋同志,印象很好,而当时华的地位正在上升,从中他看 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这个消息给我很大的鼓励。   那一年就在探亲结束后回新疆火车上的一个夜晚,我在车轮碾压着铁轨发出 的单调声音中醒来,看着车窗外月光照在戈壁上一片银白,仿佛一片海滩,心里 想起了一个智利诗人的诗句:   海岸上的仙人掌之歌   聂鲁达   这时春天   还在睡眠   寒冷   禁锢了整个海岸   岸上的一切   仿佛都是黑的   波浪打着拍子   天空   仿佛是一条穿着丧服的大船   整个世界   都遇了险   海上,地上   天上   到处都是春天   一切生存的东西   一切发出香味的东西   一切异常轻盈的东西   一切颤抖在柠檬树上   隐藏在壮丽的木兰中的   沉睡的馨香的东西   都在等待春天的出现……   我与魏伯伯交谈的另一话题是文学。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大多受到罗曼罗 兰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响,这本书主人公那种顽强地在专业上追求 完美精神,成为我们努力模仿的榜样。魏伯伯也很称赞这本书。另一本书是爱因 斯坦说他最喜欢的小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 本书中写到了俄国人喜欢造神,他们把自己创造的一切都归之于他们的这个神的 赐予。大约爱因斯坦当时面临着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他在德国人身上也看到了书 中描述这个特点。但是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这应当不是一种民族性,二战以后 德国人民有了深刻的反思,法西斯细菌被比较彻底地清除了。欧洲国家不再喜欢 造神而且消除了狭隘民族主义的隔阂,今天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有世仇的国家和解 了。   关于中国作家,魏伯伯给我推荐了李劼人先生,他们是中学同学,同时在石 室中学上学的还有考古学家和作家郭沫若,生物学家周太玄等人。李劼人的三部 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写出四川辛亥革命前后历史场景的史 诗性作品。魏伯伯和家父都认为无论场面的波澜壮阔,人物的多样性,人物内心 的复杂性,李劼人先生的成就都在巴金之上,虽然后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李劼 人的作品还从四川人角度评价了历任四川的官员们,谁对得起四川老百姓,谁对 不起四川老百姓。魏伯伯与李劼人先生晚年有很密切的交往,直到60年代初期李 劼人先生去世。   二十一世纪以后,李劼人先生的故居菱巣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 公众开放。那是一个依池而建的中式建筑,在夏天显得比较凉爽,它的正门里面 有李先生的雕像。在那里的展览室能看到李先生的手迹以及他和魏伯伯的大幅照 片。在那里我仿佛又见到了多年前这一对老人在并肩散步,那天我在菱巣流连了 许久,一直徘徊在夕阳中不忍离去。   从60年代开始我与弟弟回家探亲一定要去拜访的另一家有世交之谊长辈的是 四川著名的才女,任教于四川大学和任职于国史馆的黄稚荃教授。他与我的养父 都是省参议员,同时他的儿子黄怀昭又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学。   黄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诗,书,画俱佳,她30岁 前的诗作结集为“稚荃30以前诗”,受到民国著名女词人吕碧澄的高度评价。以 后在北师大读研究生,师从民国著名学者黄节。并受业于四川学者赵熙,向楚, 谢无量等国学名家。民国时期在四川大学教书外还担任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   黄怀昭的父亲冷杰生因为反对地方军阀种植鸦片和推动抗日而被地方军阀刺 杀。所以他们母子一直相依为命。49年以后她怀着对故土的依恋留在了大陆。她 曾经担任过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但是在文革期间由于扣发部分工资,而黄怀 昭也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打击,她们母子相依为命度过了一段贫病交加的艰难日子。   黄怀昭告诉我,即使在那段时间里,她母亲仍然读书,练字毫不间断。从60 年代起我们兄弟回家探亲总要看望她。我弟弟也很喜欢诗词,她很喜欢我弟弟, 称赞他腹蕴珠玑。对弟弟的早逝她和魏伯伯一样深为惋惜。   我最后一次见到黄伯母是在80年代,她请我在家里吃了一顿饭。以前父亲是 不让我在魏伯伯和黄伯母家吃饭的,因为大家生活都很困难。80年代大家条件好 了,这一条戒律也就打破了。四川一直以天府之国著名,许多知识分子都是美食 家,像李劫人先生,四川地下党领导人车耀先先生——他开的餐馆“努力餐”至 今仍然存在。我在黄伯母家吃的主菜是一份炖猪肉。他告诉我食材是农民自己养 的猪,她特意叫黄怀昭到乡下农民的集市上去买的。我吃了以后发现的确特别好 吃。   80年代我们经历那一场山火熄灭以后黄伯母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除了担任 四川省政协和文史馆活动外,还担任了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诗词学会的名誉 会长等多种职位。并且出版了多种学术著作。还编订向楚先生的文集。我至今保 存着她的一本文集《杜邻存稿》。黄伯母特别喜欢杜诗,杜甫那种关心老百姓疾 苦的心声在她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所以她的文集叫做杜邻存稿。至今在杜甫 草堂里还可以看到她的墨迹。   黄伯母在那个年代社交面很窄,不像魏伯伯和我父亲他们,有一个社交场所: 茶馆。事实上茶馆中有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小学老师。像魏伯伯,一位在华西 协中教语文的舒君实伯伯。还有一位教小学语文的张老师。张老师古文水平很高, 在茶馆里经常举着一本《庄子》很享受地高声颂读。他总是把《庄子》叫《南华 经》。在我去新疆工作时他还写了一首七律为我送行。我还记得一句“西行异域 亦奇哉”。   那个时代茶馆有多重功能,邻里之间有矛盾可以在茶馆中评理,可以在茶馆 听评书,弹唱。是人们度过业余生活的好地方。我们放学回家时常常会受到茶馆 里说的评书人的吸引,要听一段评书才回家。不幸的是,据说58年毛主席参加成 都会议期间看到了四川人喜欢坐茶馆,认为四川人太闲,于是在全国发动了大跃 进运动,号召人们不眠不休,日夜苦战,在加上刮共产风,造成了大饥荒。   不过那个年代年女性是不坐茶馆的。所以黄伯母很欢迎我们这些小朋友到他 家去玩。60年代初她家房子还比较大,房子里有好多书,二十四史是装在质料很 好的木箱里的。桌上还有纸笔墨砚。黄伯母身材修长气质优雅,因为生病长期服 药,脸色不大好。她给我们讲过许多文史方面的知识,她是我认识的这方面知识 最渊博的人。   我的中学同班同学黄怀昭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并入北大)。他的专业是 畜牧兽医,80年代他研究四川特有的矮种马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有趣的是,黄伯 母先在古籍中首先发现了这种马的记载。   在打倒四人帮以后,我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经我的老师北师大王世强 教授的推荐,关肇直先生还曾经要调我到他组建的中科院成都分院数理室工作。 不过由于新疆不愿意放人,我没有能成行。关先生在给我的信中除了希望我能到 数理室来发挥作用外,还透露了他对科学院有些人在文革中什么事也不干或者不 务正业的表现的强烈不满。他的这种愤慨让人想起爱因斯坦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 的一段话,“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赖于别人的 劳动,我必须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全部领受到的和至今还在领受到的东西。”   我知道关先生接受了两位北大的右派学生杨路与张景中。他们都是在文革中 坚持研究工作,在数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二位在57年非常活跃,受到苏共 二十大以及毛百花齐放报告的影响。由于意识到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他们“到 处煽风点火”,传播民主接力棒(一卷北大的大字报)。结果他们在58处理得很 重,被开除学籍,劳动教养。   张在右派改正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书。他用笔名“井中”发表了一些 数学文章,但是新疆领导并不知道,于是顺利地由他们的老师,因为翻译赫鲁晓 夫秘密报告而被划为右派的陶懋颀教授帮忙调回内地,最后去了成都科分院数理 室。   张景中以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杨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 科学一等奖。不仅是关先生,当时许多有眼光的领导干部都利用落实政策的机会 把一些历次政治运动中被下放到基层的业务骨干调到了自己的单位,像朱九思书 记就利用落实政策的机会把许多历次政治运动中下放到基层的业务骨干调到了华 中工学院为建立华中科技大学打下了基础。   新疆大学的张扬书记也利用落实政策的机会从基层调来了西域史专家魏良弢 先生和物理学专家查朝铮先生。前者以后调到南京大学,成为学术骨干,后者担 任过新大物理系主任,为新大物理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培养的维吾尔族女研 究生生莎依甫加马力取得很高学术成就。查老师因此获得意大利理论物理中心培 养少数民族学生方面的奖项。   当时关先生建立的数理室还接受了我妹妹的一个难友,数学天赋极高毕业于 名校成都七中的吕涛。这所中学在文革以后出现了许多国际数学奥赛的金牌得主。 吕涛只有中学学历,完全是自学成才。他和我的妹妹张福慧一起劳动过。多年以 后他们以《五八劫》为名出版了一本书,讲述了他们的悲惨故事。当时党中央的 指示是不在中学生中开展反右斗争,而四川的一把手李井泉却在中学生中开展了 一个引蛇出洞的运动。李这个人一直很左,在第一次庐山会议上以批判彭德怀积 极而与柯庆施同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李的恶行还不止于此,他在四川的大 跃进运动中高举三面红旗,在得到都江堰灌溉的自古没有灾荒的天府之国造成了 大饥荒,死亡人数在全国各省中居于前列。他还残酷打击一批通过四川籍领导干 部向上反映情况的四川地方干部,文革以后这些干部都写出了他们被打击的亲身 经历。据说文革以后李还想再到四川来工作,为邓小平所拒绝。58年李把许多中 招的中学生送去重庆钢铁厂(以后转到成都钢铁厂)劳动。吕涛在劳动中坚持刻 苦自学,打倒四人帮以后与林群院士合作,改进了有限元的计算方法,获得了中 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自己的工作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后他成为四 川大学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数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他大概是全国唯一的一 个没有大学学历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这批中学生中文科方面很突出的是杨泽泉,他写过一本书《回眸一笑》记录 了他那以后的经历,傅国涌先生曾经为其写一篇书评,题目是《关于饥饿和死亡 的私人记录》。   杨曾经逃离重钢流落在社会上,坐过牢,还见证了北大的右派同学张锡琨被 冤杀。杨的父亲是川大杨天墀教授是史学名家,由于参加过青年党并担任国大代 表等“历史问题”49年后失去工作。幸好得到他的老师蒙文通,徐中舒等人的帮 助,安排在川大图书馆。他一直专注于辽史,在川大图书馆里查阅资料,文革开 始大规模抄家时,由于他们家里一切都很破烂,他的破破烂烂手稿没有引起红卫 兵的注意,得以幸存。80年代文革期间他所完成辽史出版,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直到80年代人们问起徐中舒先生,他们所教过的最好的学生是谁,他们都回 答是吴天墀。他诞生100周年时川大召开了纪念他的学术讨论会。我没有见过吴 教授,但是保存了一部杨澤泉送给我的吴先生的文集。这批中学生生中还有我的 远亲贺心寒,一位早逝的很有才华的作家。这批受到迫害的学生80年代出版了他 (她)们的当中的王建中主编的回忆文集《五八劫》。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美建交以后,中国的大门渐渐打开,我表哥、流体力学 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易家训教授参加了以任之恭教授为团长的美国华裔科学家 访华代表团访问大陆。国家很快批准了他留在大陆的孩子易友约去美国读书(他 高中学习很好但是由于海外关系是不能录取上大学的,以后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 他父亲回国探亲后好不容易当了个工农兵大学生,事实上学不了什么东西,当时 教材也搞的不像样子。在寒假期间他不得不跑到我教书的哈密来,让我为他讲了 数学分析和概率论。当魏伯伯知道了易友约要去美国读书,就通过我委托易友约 去看望他哥廷根的同学和好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ans Lewy教授,Hans Lewy教授是Wolf奖获得者,偏微分方程理论名家。而易正就读于该校。从此他们 之间又恢复了联系。以后南开大学在陈省身主持下在南开大学举行了几次以微分 几何和微分方程为主题的双微会议。会议期间Hans Lewy 教授也委托了他的朋友 也是Wolf奖的获得者Louis Nirenberg教授专门到成都来看望过魏伯伯。90年代 Hans Lewy教授去世以前还来川大讲过一次学。Lewy教授一家与魏伯伯都有深厚 的友谊,Lewy教授去世后魏伯伯和他的夫人仍然保持着通信联系。有一次魏伯伯 给我看过她的一封信,并讲述了这封德文信的内容。这是她回到哥廷根去的感想 ——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街道依旧,但看不到熟悉的人了。事实上本世纪我 回到成都也有这种感觉,甚至可以说是物非人非——由于中国城市的改建方式与 德国不同,并不恢复原貌,就使得街道的面目也让人完全认不出来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流传着当冯友兰与北大一些教授参加梁效写作班子写作批林 批孔文章时,与此相反梁漱溟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拒绝批孔的故事。其实魏伯伯 也有一件类似到事情,但并不那么广为人知。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中,魏伯伯对 他们的说法非常不以为然,于是写成了《孔子论》。当时我虽然对四人帮一伙搞 乱全国,攫取权力的行为非常反感,但因为受到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 科学的影响,对孔子的思想并不特别感兴趣,所以没有看过魏伯伯《孔子论》的 手稿。我知道这份手稿被带到海外出版。这也是魏伯伯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   80年代整个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的山火中复苏,70年代末华罗庚教授来新疆推 广优选法看到了我放在新疆科委的一些文章的手稿,对我作了好评。但是关先生 调我回到成都工作并没有成行,新疆坚持不放。于是我1981年被调到新疆大学教 书并开始带硕士研究生。当时由陈德璜教授与王增贻教授牵头新疆大学已经建立 了硕士点。陈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由曾远荣先生推荐到陈省身先生领导下的中 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49年后到清华大学工作,支援边疆到新疆大学数学系。陈 省身先生的回忆录中肯定了他终身在新疆工作对我国边疆教育事业的贡献。王先 生与西南联大与著名数学家廖山涛同学,他49年随王震将军的军队入疆,先后在 八一农学院和新疆师大工作,和陈先生一样把毕生献给了边疆教育事业。   1988年我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期间在北大开过一次理事会,当时新疆大学有 意申请数学博士博士点,于是让我带了数学系的材料在会上征求意见。会议期间 我把材料给出席会议的胡和生先生看。胡先生说你们系还不够博士点条件,但是 你够博士导师的条件。于是我把这些告诉了室友四川大学的刘应明教授。他的情 况是我在学术会议上认识的同行魏万迪教授向我介绍的,魏万迪教授是柯召先生 的学生,他由于拒绝参与系里某些整柯先生而挨整,由于共同的处境他与刘应明 成为好友。刘应明教授是北大的高材生,在那个年代发配到四川大学资料室,文 革以前还不让上课。但是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与川大的蒲葆明教授合作在 模糊拓扑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当选中科院 院士。他说我可以在四川大学兼职向国务院申请博士生导师。事实上当时的博士 导师是由国务院评定的。申请批准以后我就以兼职教授的身份在四川大学带博士 研究生。记得与我同一方向同时批准的博士导师有应用数学所的搞组合优化的堵 丁柱、搞图论的刘彦佩和苏州大学搞组合设计的朱烈。刘应明教授对我国西部数 学发展贡献良多。记得与我同时担任四川大学数学博士点兼职博导的还有陕西师 大研究拓扑的王国俊教授、西南师大研究群论的陈重穆教授和川大毕业的搞计算 数学的周天孝教授。在他与川大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大学数学方面得到了很 大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算起来先我前后为四川大学培 养了7名博士生。90年代中期由于身体上多年积累下的一些老毛病,我决定调回 内地。由于引发了我弟弟自杀,北京与成都是我的伤心之地,让我想起了姜夔的 诗:钩窗不忍见南山,下有三雏骨未寒。我最终接受了厦大校长林祖賡教授的邀 请到了厦门大学。与其他同事一起,我们在厦门大学和新疆大学都建立了博士点。   厦门大学数学系有另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在50年代前期,厦大数学系非常 强,曾培养出陈景润,林群等高材生,他们的成绩在光明日报上曾有大幅报道。 不幸的是他们的学科带头人,来自浙江大学的张鸣镛、励则治和林振声三位先生 全被打成右派,数学系从此一蹶不振。整体而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通过引进人 才让实力逐渐恢复。   以全国而言,77,78届的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外都表现出优异的成绩。整个中 国的学术界在文化大革命的山火后很快复苏了。   由于不愿意凑合,我一直单身到40多岁,当时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当我带 着美丽的新婚妻子去看望魏伯伯时,他流下了眼泪,他说你父母能活到今天看到 这一切,多么好啊!这是我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几年以后我收到了四川大学寄 来的魏伯伯的讣告。   这就是我生命中经历的一次山火。每当我在海外的学生们不经意地讲到他们 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山火,我就会联想起我人生中的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思量起来, 幸耶?不幸耶?不幸的是经历了许多磨难,幸运的是在我短暂的生命中亲身经历 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仅有的两次山火当中规模最大的第二次,并目睹了大地的浴 火重生。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卅九~四十)               ·程 鹗·   (卅九):玻姆的隐变量   1926年初,爱因斯坦在他的柏林公寓里接待25岁的海森堡。他提醒这个刚发 明矩阵力学的青年留意电子在云室中留下的轨迹,给意气风发的海森堡留下长久 的深刻印象。几年后,海森堡揭示出矩阵乘法不对易背后所深藏的量子奥秘:不 确定性原理。   四分之一世纪后,当玻姆在1951年初走进爱因斯坦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时, 他已经34岁,却远远没有海森堡的自信。玻姆在刚刚出版的《量子理论》中全面 清晰地整合了哥本哈根诠释,引得爱因斯坦的注意。然而,大作告成后的玻姆却 是莫名的失落,总觉得他论述的逻辑有所欠缺。   已经72岁的爱因斯坦慈祥耐心,夸奖玻姆已经成功地将玻尔的观点表达得淋 漓尽致。不过,他同时表示怀疑,难道那就是量子力学的全部吗?   转眼间,爱因斯坦和罗森、波多尔斯基的EPR论文已经问世15年了。在玻姆 旧话重提之前,波函数的纠缠和薛定谔的猫已经被历史尘封。面对这个新一代的 玻尔信徒,爱因斯坦谆谆提醒:在那些既定教条的背后,也许还隐藏有更深层的 物理。   像当年的海森堡一样,玻姆从那办公室中走出的那一刻起就反复在琢磨:量 子力学会不会还存在着不同于哥本哈根正统的另类可能?   短短几个月后,他找到了答案。   玻尔与爱因斯坦那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涵盖着量子力学中的诸多方面,包括随 机性、非局域性、因果律以及完备性等等。但至少在爱因斯坦看来,他们最本质 的分歧在于微观世界中是否存在着客观的物理实在。   当年在专利局中的青年爱因斯坦曾经笃信实证主义。因为我们无法感知牛顿 定义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它们不是客观的物理实在。我们能认知的世界取决 于我们具体地如何测量时间、长度等物理量。由此,他发明相对论,改变了人类 的世界观。   海森堡和玻尔继承了这个传统。在他们看来,我们只能通过各种观测手段认 识微观的量子世界。与相对论中的参考系选择类似,这些测量的结果会因测量方 式的选择以及测量过程本身而改变。量子力学所能描述的便只能是这些测量结果 的总体。因此,量子世界中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测量过程的客观实在。   爱因斯坦不以为然。他曾屡次发问:如果你没有抬头看,那月亮就不存在吗?   海森堡在柏林惊讶地发现50岁的爱因斯坦已经背离了实证主义,并把那信念 当作不能重复两次的笑话来调侃。的确,人过中年的爱因斯坦越来越执着于客观 的物理实在。   EPR论文发表后,罗森和波多尔斯基相继离开高等研究院另谋高就。曾在爱 丁堡师从玻恩的英菲尔德(Leopold Infeld)来到这里。院长弗莱克斯纳依然对 爱因斯坦怨气冲天,拒绝出钱为他聘请助手。为了生计,英菲尔德惴惴不安地向 爱因斯坦提议合写一本通俗的物理学史,用稿费来支持他们的工作。   爱因斯坦欣然同意。他们很快写就《物理学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Physics),阐述物理学从简朴的早期概念发展到相对论、量子论的过程。依仗 着爱因斯坦的大名,这本书一经问世便洛阳纸贵。他俩平分了版权收入,收益均 不菲。   毫无疑问,《物理学的进化》贯穿着爱因斯坦个人的视角和理念。书中强调 人类对“客观实在”的信念是物理学能够存在、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只有相信人 类的理性能够认知世界,相信客观的自然界自己拥有着和谐的因果律,才可能有 科学。   还在波函数的概念随着新量子力学问世之前,爱因斯坦就曾提出“泡泡悖论”, 指明波粒二象性的内在矛盾。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他又以之为例 说明波函数没能完整地描述量子的实在。   在他的心目中,电子一个是客观的实在。当人们看到荧光屏闪亮时,在那里 出现的电子不会只是在那一刻成为现实。在那之前的瞬间,它应该就已经处在那 个点附近。它既不可能突然地无中生有,也不应该来自以其速度不足以抵达的远 方,更不可能处于连光速都不可及的遥远所在。   玻尔则坚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电子在荧光屏上的出现只是因为那是一个测 量位置的经典仪器。在那之前的一瞬,电子并不知道它下一时刻会遭遇的是荧光 屏还是另外一个测量速度的仪器,因此那时它还不会有确定的位置。在遭遇荧光 屏之前,量子力学中所能有的只是一个尚未坍缩的波函数。电子的位置、动量—— 乃至电子本身——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并非物理的实在。   在爱因斯坦的启发下,深谙玻尔思想的玻姆却在量子力学中找出了一个新方 式,能够追踪遭遇荧光屏之前的电子所在。在他这个新表述中,粒子随时随刻都 有着确定的位置和速度,无论是否、如何被测量。   玻姆发现,只要在量子的动力学中加上一个“量子势(quantum potential)”,就能像经典力学一样推算粒子的轨迹。这个量子势本身来源于 薛定谔的波函数,因而蕴含着波动信息。它像外加势场一样左右着粒子的运动。 这样,即使是不受外力影响的自由粒子也会因为量子势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轨迹。   在那个让所有人头疼的双缝实验中,玻姆的粒子在经过两条缝隙的任何一条 后不是沿直线继续前进,而是在量子势的作用下歪歪扭扭地到达荧光屏上某个点。 自始至终,它走的路径是确定的。在抵达荧光屏之前的一瞬,它的确已经来到了 那个亮点的附近。   当然,完全确定一颗电子的轨迹不仅需要有它在势场中的路径,还要准确地 掌握电子在初始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因为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这在量子力学中 不再可能。于是,虽然玻姆能计算出电子可能沿袭的各条路径,他却也无法准确 地认定每颗电子会具体沿着哪一条路径运动。只有在大样本实验中,每条路径都 可能有电子通过时,才能在荧光屏上看到总体的统计效果:干涉条纹。   那是1951年的夏天。玻姆在做出这一发现的同时也得到了另外的好消息:当 地法庭审理他那“蔑视国会”案后确认他的行为受宪法保护,宣告他无罪。   然而,普林斯顿大学还是决定不再延续他的雇佣合同。那时的玻姆在量子力 学的教学、研究之外还在等离子体、金属电子气等课题上建树不菲,是首屈一指 的专家。他手里更握有分别出自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强力推荐信。但几个月下 来,他处处碰壁,没有一个学校愿意染指。   玻姆明白他已经上了黑名单,在自己的国家里不再有容身之地。他甚至怀疑 联邦调查局在日夜跟踪监视,让他成天惶惶不安。当远在天边的巴西圣保罗大学 发来聘请时,走投无路的玻姆抓住机会,逃离美国。   他期盼那只是一次暂时的流亡之旅。他的论文发表后应该会引起物理学界的 注意,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至少在天高皇帝远的巴西,他还可以出访欧洲,继 续与那里的物理学家切磋交流。   当玻姆那两篇论文以《一个以“隐”变量诠释量子理论的建议》(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ntum Theory in Terms of "Hidden" Variables)的标题在1952年1月15日的《物理评论》上同时发表时,他已经人在 巴西。   不过一年前,他刚刚出版了《量子理论》,宣讲正宗的哥本哈根诠释。在那 本受欢迎的教科书中,他之所以用自旋重新表述了爱因斯坦的EPR假想试验,只 是为了讲解冯·诺伊曼20多年前的数学证明:量子力学中不允许有潜在的隐变量。   与爱因斯坦那次会面却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看法。   1951年的玻姆事先不知道早在25年前,德布罗意在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就已 经提出一个隐变量理论。在德布罗意的描述中,粒子像冲浪健将那样由一个“导 航波”引导着运动。玻姆的量子势与那个导航波大同小异。在论文鸣谢中,玻姆 说明他是在完稿后才得知德布罗意当年的思想。   在那场群雄汇集的女巫盛宴上,德布罗意遭到哥本哈根学派的泡利、克莱默 接连抨击。克莱默问道:一颗光子击中玻璃反射时,玻璃会因为受到撞击反弹。 如何在这个新理论中计算这一反弹?   德布罗意哑口无言。他没能当场意识到克莱默的问题其实很不公平:那是一 个即使当时量子力学的正统理论也会束手无策的难题。因为克莱默的质问,德布 罗意没有听从爱因斯坦会后的鼓励,灰心丧气地放弃了导航波,皈依哥本哈根的 正统。   玻尔曾一再强调微观与宏观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宏观世界是经典的物理实在, 只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与微观世界接触而获得信息,也同时改变微观世界的进程。 但他也从来未能明确定义那两个世界之间的分界线。后来,薛定谔以他那谷德伯 格机器式的假想装置将微观的放射性元素和宏观的猫纠缠在一起,形象地表明这 样的界线根本不可能存在。   25年后的玻姆不再承认这个人为的分界。在他的理论中,电子、光子、玻璃、 荧光屏等等都一视同仁地有着量子势,遵从同样的运动规律。这样,他不仅能推 算光子的发射,也能同时得到玻璃的反弹。只是玻璃由近乎无数的原子组成,这 个实际计算过程会超越物理学家的能力和想象。   薛定谔的猫也同样地由原子组成。它们的共同波函数既有着猫活着的状态也 有猫死去的状态。在这样的量子势影响下,猫的原子们相应地运动着,或者造成 猫的死亡或者让它继续存活。虽然与双缝实验中的单个电子一样,因为初始条件 的不确定,我们无法知道具体一只猫是死是活。但那只是我们认知中的缺陷。作 为物理实在的猫或者已经死去或者继续活着,不会处于既死又活的荒诞状态。   显然,这已经与哥本哈根的量子力学诠释势如水火。   远在南美的巴西像加州一样富有灿烂的阳光海滩。由于地理的偏僻和科学的 落后,那里并不是物理学家的乐园,除非是费曼。   在康奈尔大学几年后,费曼厌倦了那里冰天雪地的冬天。他接受加州理工学 院的聘请跳槽到阳光明媚的南加州。他还争取到一年的学术假,不远万里来到巴 西。在里约热内卢新成立的物理中心,他发现那里的物理课死板教条,学生只会 死记硬背。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推动起巴西的教学改革。   但更多的时候,他流连于海滩、酒吧,追逐着美丽的女郎,尽情享受异国情 调的单身时光。他还用心学会了打班戈鼓、跳桑巴舞,领受热情似火的拉丁艺术。 在一年一度的嘉华年会中,他扮成魔鬼出现在狂欢大游行的行列中。那正是泡利 在哥本哈根《浮士德》中的角色。   在相距不远的圣保罗,流亡中的玻姆却度日如年。他自己不会烹调,自小就 折磨着他的胃病在辛辣的异乡食物刺激下经常恶性发作,每每令他卧床不起。为 了防止他叛逃苏联,美国领馆人员收缴了他的护照,换成一张只能回美国的身份 证。此举粉碎了玻姆以巴西为基地去欧洲交流的美梦。在这个科学的不毛之地, 他只有偶尔能碰面的费曼可以讨论物理学的前沿。可费曼对他的隐变量理论毫无 兴趣。玻姆只能艳羡着费曼的生活方式暗自悲伤,体验与世隔绝的悲哀。   好在他那两篇论文的面世没有像他所害怕的那样石沉大海,但陆续而来的反 应却也不是他内心所期。   不久前刚对玻姆的《量子理论》赞不绝口的泡利率先发难。他来信指出玻姆 的论文不仅是一派胡言,而且还不是新鲜的胡言:那不过是已经被自己和克莱默 驳倒过的德布罗意导航波。玻姆没有泄气。在连续通信讨论半年后,泡利不得不 承认玻姆的新理论比德布罗意进步,至少达到了逻辑的自洽,无懈可击。但他还 是坚持那只是“人为的形而上学”,没有实际物理意义。   哥本哈根学派的大将海森堡和玻恩自然也异口同声地附和着泡利。玻尔没有 公开发话,只在私下里表示玻姆的理论很愚蠢。他的助手罗森菲尔德却毫不含糊。 他不仅频频给玻姆写信批驳甚至羞辱,还四处活动,阻止英国《自然》杂志发表 玻姆和另外介绍他理论的论文。   玻姆发现他真真切切地成了叛徒。这一次,他不是通苏联背叛祖国,而是彻 头彻尾地背叛了哥本哈根的正统,自绝于物理学主流。他付出的代价是如出一辙 地遭到放逐。   处于哥本哈根边缘的德布罗意看到玻姆寄来的文稿时没太在意。与泡利相似, 他回信告诉玻姆自己过去提出过同样的理论,早已被否证。在玻姆耐心的解释下, 已经年届花甲、科研上早不再活跃的德布罗意幡然悔悟,也再度对哥本哈根诠释 产生了疑虑。爱因斯坦听说后,立即写信再次赋以激励。(德布罗意也曾试图认 领隐变量理论的优先权。玻姆回问:如果一个人捡到宝石却以为是普通石头扔掉 了。另一个人再捡到,认出是宝石。这颗宝石应该归谁所有?)   在哥本哈根学派之外,薛定谔只是让秘书回信告知玻姆他没有兴趣。而最让 玻姆失望的回应却来自曾将他一语惊醒的爱因斯坦。   对爱因斯坦来说,玻姆的理论也只是新瓶子里装的旧酒。25年前,爱因斯坦 即曾经沧海,深知其中要害:无论是当年他自己的鬼场、德布罗意的导航波,还 是玻姆现在的量子势,它们都包含着波函数内在的不可分离性。粒子之间可以通 过这一机制发生瞬时的联系,亦即有着那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样,玻姆虽然给 出了作为物理实在的粒子轨迹,却是以破坏非局域性为代价。这并没能解决量子 力学的实质问题。   因此,爱因斯坦认为玻姆复活德布罗意理论的做法过于“廉价”。   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一位来访的物理学家自告奋勇地介绍了玻姆的新 理论。他惊异地发现那象牙塔中的精英们反应强烈,一致对玻姆表现出各种不屑, 讥讽他的理论不过是一次“幼稚的反叛”。他们居然不屑于提出理性的批评。玻 姆曾经的导师、研究院院长奥本海默毫不留情地当场宣布:如果我们无法驳倒玻 姆,那就必须一致地忽视他。   历史在重复。和过去出现过的对哥本哈根的质疑、挑战一样,玻姆的论文很 快销声匿迹。   在玻姆人生至暗的时刻,还是爱因斯坦伸出了援手。罗森已经辗转到了新成 立的以色列国,在那里从无到有地建立物理专业。曾经为犹太复国主义倾注心血 的爱因斯坦利用他的影响力(当他的老朋友、第一任总统魏茨曼去世时,以色列 人心所向是邀请爱因斯坦接任这个荣誉性职位。)让罗森为玻姆安排了一个职位。 也是在爱因斯坦的劝导下,玻姆果真叛了国。他申请到巴西国籍,然后用巴西护 照离开巴西,前往犹太人的新家园。   在美国,愈演愈烈的麦卡锡主义让爱因斯坦深为忧虑。他担心德国当年的疯 狂会在美国重演。当奥本海默自己也遭遇调查,被取消接触机密的资格时,爱因 斯坦少见地积极活动,逐个说服高等研究院成员联署支持奥本海默的公开信。因 为一位中学教师的求助,爱因斯坦还在媒体上公开与麦卡锡参议员对抗,维护美 国的学术自由。   1954年11月,身心俱疲的爱因斯坦给一家杂志去信感叹,如果他还年轻,他 不会去当科学家。他可能更愿意去做一个水管工,那个职业在当前形势下比学术 界更为独立、自由。信件发表后,全国各地的水管工纷纷来信,热情邀请爱因斯 坦加盟。   爱因斯坦早就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   1948年,医生在一次手术中赫然发现他腹部主动脉上长着一个血管瘤,随时 可能破裂致命。那年,他还不到70岁。   他最亲爱的妹妹在1951年辞世,身边只剩下秘书杜卡斯和艾尔莎的二女儿。 他早已从高等研究院退休,但依然保留着一间办公室。每天,他9点多起床,边吃 早餐边读报。10点半左右,他自己缓缓地步行到研究院上班,在那里与助手讨论。 下午1点,他或者在同事陪伴下或者独自步行回家。午饭后他会睡上两三个小时。 下午和傍晚的时间则是在家里会客、处理信件和在自己推导公式中度过。   经常在家里或者在电话上陪他聊天的还有一个女朋友。比他小22岁的范托娃 (Johanna Fantova)早在芳龄28岁时就在柏林结识了爱因斯坦,曾经是他那个 心爱的别墅里和小帆船上的常客。她在1939年来到美国,在普林斯顿附近担任图 书馆员。在1950年代,她成为爱因斯坦最后的伴侣,耐心地倾听、记录老人日常 的病痛和抱怨,还有他的科研进展和喜欢讲的笑话。   爱因斯坦与薛定谔也恢复了联系,继续在通信中讨论统一场论的数学问题。 薛定谔总是小心翼翼地提出意见,唯恐言语不当再次失去珍贵的友谊。爱因斯坦 达观地表示他们以前的过节只能留给上帝去定夺。   海森堡没有那么幸运。他在1954访问美国时登门拜访,却不再能领受到当年 在柏林时的融洽。爱因斯坦礼貌但冷淡地接待了他。事后,他告诉范托娃来的是 一个“大纳粹”。   在那最后的几年里,爱因斯坦念念不能忘怀的还是量子理论,这个他“花费 了比相对论多100倍功夫”的难题。他也终于开始悲观,不再坚信统一场论能提 供解决的途径。在给好朋友贝索的信中,他颇为伤感:“整整50年的思索没能让 我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光量子是什么?(All these fifty years of pondering have not brought me any closer to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at is light quanta?)”   还是在1905年3月,26岁的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发表了那个奇迹年的第一篇论 文:《关于光的产生与变换的一个启发性观点》。在这篇解释光电效应并会为他 带来诺贝尔奖的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那也是人类历史上量子 作为物理概念出现的第一句话。   整整半个世纪后,76岁的爱因斯坦在1955年3月写下了一则简短回顾。最后 一句话表达了他对量子问题永远的存疑:“看来,能否用场理论解释物质、辐射 及量子现象的分立性结构值得怀疑。大多数物理学家会信心十足地回答‘不可 能’,因为他们相信量子问题已经通过其它途径基本解决。也许果真如此,但莱 辛(德国哲学家Gotthold Lessing)那令人欣慰的话语依然与我们同在:对真理 的追求比对真理的拥有更为可贵。(It appears dubious whether a fieldtheory can account for the atomistic structure of matter and radiation as well as quantum phenomena. Most physicists will reply with a convinced 'No,' since they believe that the quantum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in principle by other means. However that may be, Lessing's comforting word stays with us: the aspiration to truth is more precious than its assured possession.)”   这是他为量子概念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一个月后的4月18日,爱因斯坦离开 了这个世界。   (四十):艾弗雷特的世界   爱因斯坦去世半年后,玻尔迎来了他的70大寿。   即使还是爱因斯坦在世的年月里,玻尔在物理学界内部的声望也已超越了爱 因斯坦。从哥本哈根研究所出来的一批又一批精英,如同当初伯克利的奥本海默 和这时普林斯顿的惠勒,正在世界各地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 追随者。他们像自己的导师一样视玻尔为至高无上的“教父”。在相对论淡出视 野、量子理论成为物理学主战场的20世纪,年轻人眼里的爱因斯坦、薛定谔、德 布罗意乃至狄拉克都不过是远离物理主流的古董。只有玻尔老当益壮,依然在前 沿指点江山运筹帷幄。   在为玻尔祝寿的文章中,海森堡第一次正式提出“哥本哈根诠释”这个一锤 定音的名称。作为国际知名的一流科学家,海森堡在战争结束后没有遭遇太多麻 烦。他很快定居于玻恩不得不逃离的哥廷根,与劳厄等人一起重建德国的物理研 究。适时地高举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大旗显然对他个人形象的重建也大有益处。 (战后出现的第一本原子弹通俗历史是瑞士一位记者根据海森堡一面之词写作的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s)。玻尔读后十分愤 怒,写了一封信驳斥。但玻尔没有寄出或公开那封信,直到他去世后多年才被发 现。因为保密要求,在战俘营中掌握了海森堡真实情况的古德斯密特也不便出面 揭露。)   在大寿的几年前,玻尔已经得到丹麦新国王授予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大象 勋章”(Order of the Elephant)。依照传统,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枚贵族纹章。 在大象勋章缎带和坠饰的环绕中,纹章的主题是源自中国的阴阳太极图,辅以拉 丁文箴言:“对立即互补”。   在玻尔深邃的目光里,当初为解释量子力学之诡异而总结出的互补原理并不 局限于物理。他很早就指出生物在整体上有着自主的目的性,而组成生物体的分 子却只遵从机械的物理定律。与光的粒子、波动性质一样,这二者互相冲突、不 可协调,在理解生物行为时又缺一不可。那便是互补原理在生物学中的体现。   在心理学中,他看到理智和情感的互补。在人类学、社会学……,玻尔发现 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无处不在。他相信这是他发现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 方法论,比他在原子、原子核模型上的贡献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为此,他不遗 余力地四处宣讲推销,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   也是到了1950年代中期,惠勒才得以在普林斯顿重新安顿下来,专心研究自 己钟情的学术。那时他周围的世界和他自己的兴趣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研制原子弹是美国物理学界在战争期间同仇敌忾的努力。但原子弹在日本使 用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也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堪回首。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到各自 安静的书桌,不愿意继续染指大规模杀伤武器。惠勒成为屈指可数的例外之一。 他依然无法忘怀弟弟那一句绝望的“快点!”,唯恐美国会落在苏联后面导致悲 剧重演。不顾同事、朋友们的反对,他追随泰勒和极少数志同道合者重返洛斯阿 拉莫斯基地研制威力更为强大的氢弹。(为了劝说反对核武器的费曼加入,惠勒 预测下一次世界大战有40%的可能会在几个月内打响。那也是费曼远避到巴西的 原因之一。)经过三年奋战,他们在1953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怀着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惠勒没有加入对他曾经面试过的玻姆被停职和 解雇、奥本海默接触机密资格被取消的同情、抗议行列。   还在投身氢弹研究之前,惠勒还曾提出一个新的原子核模型,弥补液滴模型 的简陋不足。他自然地将论文初稿寄给导师玻尔审阅。玻尔读后非常热情,立即 入伙合作。当然,那接下来便是典型玻尔式的无休止讨论和修改,一下子竟拖了 三年多。直到玻尔表示自己退出后,惠勒才和他的研究生自行发表了论文。然而 为时已晚,哥伦比亚大学的雷恩沃特(James Rainwater)提出了同样的模型并 率先发表,随即由玻尔的第四个儿子奥格(Aage Bohr)和莫特森(Ben Mottelson)在哥本哈根证实。他们三人后来以此成就获得1975年的诺贝尔奖。   失去先机的惠勒对玻尔没有丝毫抱怨,反而对导师更为敬重。(这也是一次 历史的重复:玻尔年轻时曾因为恩师卢瑟福的缘故没能发表他的同位素论文,错 过一次诺贝尔化学奖的机会。)他只是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有了新成果应该 尽快发表。   因为身在普林斯顿,惠勒在二战后的中坚一代物理学家中逐渐成为一个绝无 仅有的异数:他同时与玻尔和爱因斯坦两位大师保持着极为融洽的师生、同事乃 至朋友关系。在爱因斯坦的耳濡目染下,惠勒的学术观点有了一个180度大拐弯。   在费曼发明粒子运动的路径积分、玻姆复活粒子的确定轨迹之际,惠勒反其 道而行之,抛弃原来“一切都是粒子”的理念,转变为“一切都是场” (everything is fields)。那正是爱因斯坦毕生坚持但壮志未酬的信念,也成 为年轻惠勒的志向。为了完成统一场论,惠勒提出一个同时具备引力和电磁力的 “几何子”(geon)概念。随着兴趣的转向,他连年自愿在普林斯顿开课讲授那 时已经近乎无人问津的广义相对论,以便自己能掌握这一陌生的学问。   借近水楼台之利,惠勒每学期都会请爱因斯坦前来客串一堂课,为年老的大 师和青年的学生提供难得的零距离接触机会。爱因斯坦人生最后一次讲课便是他 去世一年前在惠勒为研究生开设的相对论课上。不过,他们的话题却很快转往量 子力学。当学生们复述着从惠勒那里学到的测量理论时,爱因斯坦慈祥地问道: 如果是一只老鼠在观察,也会改变宇宙的状态么?   那堂课上有一个刚入学的研究生艾弗雷特(Hugh Everett)。与其他同学一 样,这是他第一次与爱因斯坦面对面。但这却不是他们的第一次打交道。11年前, 还只12岁的艾弗雷特曾给爱因斯坦写信,声称他解决了一个无解的问题:当一个 不可阻挡的力量冲向一个不可移动的物体时会是怎样的结局?爱因斯坦和蔼地回 信,解释真实世界里不存在不可阻挡的力量或不可移动的物体,有着的却是一个 成功地克服了自己为此特意构造的困难的倔强男孩。   各式各样的矛盾、悖论是艾弗雷特自小就心驰神往的乐趣。在天主教大学学 习期间,他撰写了一篇证明上帝不可能存在的论文,以无懈可击的逻辑让那里的 教授为之癫狂。来到普林斯顿后,他的兴趣也集中在隔壁的数学系。那里的专家 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发展冯·诺伊曼早年创始的博弈论(game theory),正合艾 弗雷特的口味。他因此有了毕业后将博弈理论运用到军事战略上的志向。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测量理论的批评立刻吸引了艾弗雷特的注意力:那也是 一个似乎无解的悖论。他暂时从数学的博弈中脱身,回到物理系对付这个难题。 自然地,他选择惠勒作为博士导师。与玻尔一样,惠勒时常鼓励研究生要敢于挑 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   于是,艾弗雷特找来冯·诺伊曼和玻姆的教科书,开始自己寻根问底。他终 于领悟了爱因斯坦的那句发问背后的睿智。在冯·诺依曼总结的哥本哈根诠释中, 如果没有人类的测量活动,量子力学便无从谈起。与爱因斯坦一样,艾弗雷特觉 得这不可思议。物理学的对象应该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主观行为的客观实在。   冯·诺伊曼将量子力学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在没有人测量的时候,量 子系统的波函数遵从薛定谔方程——或者推广后的狄拉克方程——演变。那是一 个连续、平滑、确定的过程。而当测量发生时,处于叠加态的波函数会突然坍缩 到其中一个本征态。那是一个断裂、突然、随机的过程,不仅不符合薛定谔方程, 而且完全没有任何数学或逻辑的描述。那其实只是玻尔和冯·诺伊曼等人空口白 话的断言。   最让艾弗雷特不安的还是这个测量过程需要明确地区分观测者和被观测的对 象。玻尔认定观测者属于经典的宏观世界,被观测的是微观的量子世界,二者泾 渭分明。这个论断在薛定谔以他那戈德堡机器将微观的放射性原子与宏观的猫纠 缠在一起后已然站不住脚。艾弗雷特认同玻姆的看法:微观和宏观世界遵从着相 同的物理规律,是一样的量子世界。   但这样一来,当某个人在实施观测时,世界会骤然分成两部分:整个世界都 是量子的集合,只有观测者自己单独地“清醒”着,君临天下般观察那个世界并 造成其波函数的坍缩。在艾弗雷特看来,这无异于哲学上的“唯我主义” (solipsism):只有自己是实在的,其它所有一切不过是虚幻。   这在科学上很难站得住脚。无怪乎爱因斯坦会发问,如果那观测者是一只老 鼠,也会是一样的情形吗?   艾弗雷特意识到这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矛盾,只有彻底颠覆哥本哈根诠释 才能破解这个他平生所遇最为蹊跷的悖论:客观世界中没有观测者与被观测系统 的区分,也不存在波函数坍缩这么一个没有任何逻辑推理、证据支持的先验概念。   薛定谔的戈德堡机器将他那箱子里的放射性原子、盖革计数器、毒药瓶、锤 子和猫纠缠在一起,成为同一波函数描述的量子系统。在箱子被打开之前,它们 的共同波函数遵从他的方程连续、平滑地演变。只是在箱子外的人打开箱子往里 看时才发生突然的坍缩。那箱子之外是一个与箱子内部完全不同的经典世界:观 测者。   艾弗雷特认为那也是一个既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的分野。箱子本身不过是一 层隔板,箱子内的猫和箱子外的人同样可以在电磁相互作用下纠缠在一起,属于 同一个量子系统。人打开箱子的过程也不过是它们共有波函数演变的一部分。因 为不再有外在的观测者,这个波函数的演变完全由薛定谔方程描述,不会有莫名 其妙的坍缩。   推而广之,艾弗雷特提出整个宇宙都处于一个统一的“宇宙波函数” (universal wavefunction)之中。这个波函数时时刻刻、永永远远地遵从薛定 谔方程连续、平滑地演变,不会发生坍缩。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惠勒那时也正同另一位研究生、艾弗雷特的好朋友和室 友米斯纳(Charles Misner)一起兴趣盎然地研究广义相对论,希望能采用费曼 的路径积分将这个被遗忘的经典理论量子化。他们很快遇到一个大问题:如果整 个时空宇宙是一个量子系统,那怎么可能会有外在的观测者?更何况相对于宇宙 的存在,能够实施测量的人类甚至老鼠都还只是最近才出现的角色。   艾弗雷特的宇宙波函数来得正是时候。惠勒在阅读了他严密的数学推导后大 为倾服,觉得这可能是实现量子引力理论的有效工具。然而,他同时也为艾弗雷 特为新理论提供的物理诠释忐忑不安。   当宇宙波函数完全遵从薛定谔方程演变时,量子的世界与牛顿的经典世界一 样是完全确定的,不再具备随机因素:上帝果然不会掷骰子。也许爱因斯坦的在 天之灵会为之欣慰,艾弗雷特却还必须解释实际观察中诸如放射性原子衰变、自 发辐射那些现实的随机性事件。   他找出了一个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机制。   处于叠加态中的波函数随时间演变时并不一定总是保持其整体性,也可以依 照内含的本征态“分叉”,各行其是地继续演变。当波函数描述的是整个世界时, 这意味着世界也随之分裂,变成多个互为独立的世界。每个世界的波函数只是原 来叠加态中的本征态之一。在某些世界里,人们会看到某个原子发生了衰变、某 个原子自发地发出了辐射;另一些世界中,人们看到的却正好相反。这些观察的 结果取决于该世界所拥有的本征态,而这些世界出现的可能性取决于该本征态在 叠加态中所占的成分。   这样,在薛定谔的假想试验中,世界便是在箱子被打开的那瞬间一分为二。 在其中的一个世界中,人们看到箱子里发生了原子衰变,毒药瓶已经被打碎, 猫死去了。另一个世界中,人们却发现箱子里一切完好如初,啥事没发生过。   乍听之下,这个世界性的分裂似乎比波函数坍缩更为突兀甚至恐怖。但这个 过程却是波函数连续演化的自然状态,不具备任何突然的变动。世界中的人类、 生物不会察觉它的发生。分裂之后的不同世界各自为政,之间无法互通信息也不 可能知道对方的存在。对艾弗雷特来说,最关键是这个过程不依赖于测量的发生、 观测者的存在,也就不需要人为地区分量子与经典的范畴。量子的世界——或者 说整个的世界——都完全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主观行为的客观实在。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在《未选择的道路》(The Road Not Taken)中感慨,在森林中遇到岔路时,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走下去,无法同 时领略另一条路的风光。在他所知的经典世界里,只存在一个选择而无从两全其 美。   在哥本哈根的量子世界里,弗罗斯特似乎可以同时走上两条路。但那却只是 一个幻觉。当有外人事后窥视,发现他的行踪时就会发现他其实只走了其中的一 条。   而在艾弗雷特的世界中,弗罗斯特的的确确地同时走了那两条路。那时已经 有了两个弗罗斯特,他们分别在不同的世界中走上了不同的路——与薛定谔的猫 无异。只是那两个弗罗斯特彼此永久分离,还是无法知道另一个世界中的自己在 那不同的路径上获得的感受。他们浑然不知对方的存在。   当惠勒看到艾弗雷特把宇宙比作能够随时自主地一分为二的单细胞变形虫 (amoeba)时不禁毛骨悚然。但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个新思想与他奉之为真的 哥本哈根诠释格格不入。即使是极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及时发表新成果的惠勒 也不敢贸然造次。依照早已养成的习惯,他把艾弗雷特论文初稿寄给玻尔,请他 先行审阅、定夺。在信中,惠勒小心翼翼地反复表明这篇题为《没有随机性的波 动力学》(Wave Mechanics without Probability)只是一个不成熟的看法,还 有待大幅度地修改。   普林斯顿虽然有着惠勒在仿造玻尔模式建立他的哥本哈根,爱因斯坦的影响 却挥之不去。从费曼到玻姆到艾弗雷特,那里的年轻人似乎一直在离经叛道。玻 尔毫无悬念地拒绝了艾弗雷特的提议。哥本哈根大本营里的年轻助手们更为激烈。 他们指责艾弗雷特的多此一举不过是因为他没能理解量子力学的测量理论,盲目 挑战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既定之规。借在欧洲访问的机会,惠勒亲赴哥本哈根, 希望至少能说服他们接受宇宙波函数的概念,也只是功败垂成。   无奈,惠勒回到普林斯顿后与艾弗雷特开夜车反复改写论文。在惠勒的指导、 坚持下,艾弗雷特舍弃了变形虫的形象比喻,大刀阔斧地删去几乎全部的诠释性 文字,只保留了惠勒欣赏的宇宙波函数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推导。修改后的论文不 再强调世界的分裂,只是提出一种逻辑的可能。   艾弗雷特还按照惠勒的建议将他的理论命名为《量子力学的“相对态”表述》 ("Relative State" Formul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一个不至于令人 惊诧的平淡题目。惠勒依然不放心,他又自己写了一篇附录式的论文,为艾弗雷 特的新理论提供自己的解释。至此,惠勒至少已经说服他自己艾弗雷特的新思想 其实与哥本哈根诠释并不矛盾。   1957年1月,美国的一群物理学家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的教堂山召开会议 讨论广义相对论。惠勒再次成为组织者,带去了米斯纳等一班学生,还邀请了过 去的学生费曼。在那次会议上,费曼提出“粘珠论”,指明探测引力波的实际可 能性。【详见《捕捉引力波背后的故事(之二):费曼的机灵和罗森的固执》】   艾弗雷特没有赴会。因为他的宇宙波函数对惠勒的引力研究至关重要,惠勒 带着他们的论文在会上散发,也引起了与会者的讨论。   几年前对玻姆的隐变量兴趣缺缺的费曼对宇宙波函数也同样地嗤之以鼻。 (费曼也没有看上导师惠勒的“几何子”理论。在那次会上,他恶作剧地将惠勒 的名字John改成发音相近的Geon。)他指出这样的宇宙波函数必须包含着宇宙演 化历史中出现的每一个可能性之两面,因而会同时存在着无穷多个同样现实的世 界。在费曼看来,这是一个概念性的困难。   也是会议组织者的德维特(Bryce DeWitt)负有为会议编辑论文集,作为专 刊在《现代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的重任。他满怀好奇地仔细研读了艾弗雷特的 论文,发现他既欣赏这一新思想又无法接受。因为宇宙的不断分裂会出现越来越 多的世界,他把艾弗雷特的理论命名为“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将他和惠勒的附属论文一起收进了这个广义相对论的论文集。   之后,德维特意犹未尽。他又给艾弗雷特写了一封长信,不断夸赞艾弗雷特 独创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同时也频频提出各种质疑。最后,他机智地提醒艾弗 雷特:我本人就从来没有感觉到过自己突然分裂成两个自我。   艾弗雷特接到这个对他论文绝无仅有的正面回应后回了一个简短的答复。他 告诉德维特他读到的只是一个被惠勒残忍阉割过的版本,完全丧失了他的物理思 想。在对他的新诠释稍作解释后,艾弗雷特反过来提醒德维特:当年在伽利略时 代,人们也曾如此反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谬论:他们从来没有感觉到过自己脚底 下地球的运动。   德维特阅后凛然一惊。      (待续) ※※※※※※※※※※※※※※※※※※※※※※※※※※※※※※※※※※※ 本期编辑:程鹗 本期校对:方舟子 审 稿: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笨狸、程鹗、方舟子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4.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