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22/11(第三四六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主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newxys8.com           ※ ※                                 ※ ※※※※※※※※※※※※※※※※※※※※※※※※※※※※※※※※※※※                  § 【卷首诗】            §     这个冬天                  § 尤其拉:这个冬天         §    · 尤其拉·                  § 【牛肆】             §  这会儿,空气都是晦涩的                  §  困倦象一只乌鸦已收翅站定 夏 沙:中国向何处去       §  成片的寂静,倒伏在忧愁的心田 江一平:关于粉丝和拥趸      §  焦虑们在瞧着嘴里吐出的烟圈                  §  【丝露集】            §  冬天,冷冷地爬过了秋界                  §  无聊的野兽,在栅栏前后穿越 小易子:乌克兰,不再哭泣     §  枯叶用枝干挑起一份谣言 笑 言:一杆进洞         §  风声里,没有希望在流传 文 远:红叶           §                   §  看远处,有雪山崩败而来  【网里乾坤】           §  滚起的白浪高耸千丈                  §  你别在意那份冷的凌厉 steven:金庸作品的演变—革命与黑白§  凝身成冰才需要计划筹谋 李威霆:学与道之所别       §                  §  避开,这冬天的诡计  【网萃】             §  以灵巧的智慧深入厚厚的泥土                  §  锻造穴居的天堂,雕塑自己 程 鹗: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    §  无论这个冬天将会多么漫长     (四六~四七)      § 【网讯】∽∽∽∽∽∽∽∽∽∽∽∽∽∽∽∽∽∽∽∽∽∽∽∽∽∽∽∽∽∽∽ ◆ 镜像点newxys7.com在中国被屏蔽,启用新镜像点:newxys8.com   订阅新语丝新到资料,发空白邮件到:xinyus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收到邮件后再回复确认即可。   或在google groups页面搜xinyusi。 【牛肆】∽∽∽∽∽∽∽∽∽∽∽∽∽∽∽∽∽∽∽∽∽∽∽∽∽∽∽∽∽∽∽ ◆            中国向何处去 ·夏沙·   二十多年前,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在结尾处曾这样展望过中国的未来: 当前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他们将毫不犹豫地在21世纪 将中国带入科学和资讯新时代。现在的中国人普遍对未来持有乐观的看法,相信 自己的国家会成为经济强国,虽然向往其他文明国家居民那样的生活,但他们不 主张暴力推翻现行体制,他们更希望通过微小的进步和改变建立起更自由的政治 制度,一种中国式的、有节制的民主政体将应运而生。——是的,这曾经的确是 有可能的,但前提是每一位继任的国家领导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一旦有任何一 位国家领导人并不打算这样做,或者他们其实从来都没有这么想过,事态的发展 都将彻底逆转、万劫不复,不幸的是,目前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不彻底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在改 革开放初期,我们在保持国有经济原有地位和行政主导大体不变的条件下,实行 了一系列变通性制度安排。这虽然确实造就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但它们并没 有及时地被更加正式的法治体系和市场机制所取代,而是逐渐固化为了一种国家 主导型的重商主义体制。可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履维艰,结构失衡难以解 决,寻租腐败日益猖獗,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是这一体制的必然结果。在这之后, 既得利益者们已经成为了继续改革的阻力,他们用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转移 目标,把民众情绪引到了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现在的政府已经用现代化、 稳定、国家民族利益、民生、理想代替了现代性、自由、个人权利、民主、理性 这些普世价值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可以断言,作为官方改革,这种单纯由政府自 上而下的改革尝试已经是一条永远看不到希望的道路。   在社会文化领域,当前的中国各级政府也已经坠入塔西佗陷阱难以自拔,特 别是在新闻管制、言论审查和司法不公的今天,政府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让民众 嗤之以鼻,政府的奇葩政策和弱智辟谣在民间的解读已经完全与官方解释相反, 这完全归因于个人言论的不自由、新闻媒体的不自由、司法机关的不独立、行政 程序的不透明、文化领域的反文明。群体性事件、官员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过大、 物价飞涨、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民生问题、民主权利问题、出版及新闻管制 问题、外交失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都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不同于官方宣传 的残酷现实。全能政府已经将一切收归国有,一切不利于政府的言论和新闻都不 可能在报道之列,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思路使得底层民意和利益诉求被无视而不 是被重视,甚至很多民间求助、上访民众和群体性事件都被当作不稳定的源头而 遭到严厉打压,这更使得整个社会人心浮动、动荡不安、道德败坏,报复社会的 暴力杀人事件越来越层出不穷。官员所代表的政府与民争利,在城市化的道路上 踩着底层民众的头颅昂首前进,任何形式的抵抗在当政者看来都是大逆不道。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了多重苦难的民族,几千年传统专制文化的压迫和洗脑 以及近代的百年国难让中国人成为了世界上最能吃苦的人群,任何“民主、自由、 科学”这样高阶段的词汇和他们几乎绝缘,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不过是获得基本 的温饱和简单的声色之娱,更底层的民众往往挣扎在生死线上,成为这个世界上 最大廉价劳动力群体的一分子。毛泽东的“大同”理想由于太过理想化已经被实 践证明完全失败,并付出了数以千万计生命的代价;实用主义的邓小平的“小康” 理想也许更接近现实一些,江泽民、胡锦涛继承了这一使命,努力建设市场经济 与和谐社会,并准备毫不动摇地将中国引向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然而当担子来到习近平肩上的时候,一切却都改变了模样,大家只 能在不惜一切代价的动态清零和反美反日的战狼思维洗脑下,做千年大计、共同 富裕、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式的、有节制的民主政体成了痴人说梦, 反而还要在21世纪迎来一位新皇帝的登基。这一幕的滑稽与荒诞的程度,显然已 经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力。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从黄河文明走到了商朝的奴隶社会,周朝的封建 社会,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被秦国建立的帝国制度所取代,这种制度一直 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短暂的中华民国只存在了38 年便旋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最终是马克思主义在这片国土上被悉心实践, 然而最后带来的却是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浩劫。时至今日的中国,到底该将走向 何方?是回到少数人专制和大众贫困的旧体制,是走向被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 的暴力社会主义,还是走向现代文明所倡导的三权分立、民主宪政和多党制? “普世价值”和“中国模式”之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方向性 论争,走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目前显然已经走向了现代文明的反面。   多年前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暴力革命已经成为一条代价过大的道路,拥有 暴力机关的政府也绝不会容忍这样的苗头出现,因此这苦涩的恶果似乎正在被所 有沉默应对甚至拥护独裁的中国人所集体吞下,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了在这种自欺 欺人的环境下苟活,对任何敢于反抗的人都是冷眼旁观、冷嘲热讽、吹毛求疵、 幸灾乐祸。是的,勇于反抗是很难做到的,反抗行为也往往以失败告终,但我们 不应对反抗者冷嘲热讽,因为他们至少还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正是他 超过我们的地方;是的,勇于反抗是超越了求生本能的,反抗行为也往往会被打 击报复,但我们不应对反抗者幸灾乐祸,因为他们至少还有为大众的权利奋斗的 觉悟,这更是他超过我们的地方。   鲁迅说过,“‘自欺’并非是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 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 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就像令人深感敬佩 和鼓舞的义士彭立发那样,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 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要论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这位义士的筋骨和脊梁。 “愿中国的青年们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 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 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他便是唯一的光。” ◆             关于粉丝和拥趸 ·江一平·   在我参与并很喜爱的一个微信群里,有人转发了个视频,X先生说了一段振 聋发聩醍醐灌顶的话。我心一热就留了一句言:“X先生伟大”。于是,有个网 友说我是X铁粉。粉是粉丝的简称,我因不甚喜欢该词,便随口应答:“我不是 粉,是趸。你可以叫我‘铁趸’。”并加了个捂嘴而笑的表情图。我这里的趸是 拥趸的意思。网友自然也明白,从而复答:“‘粉’是调侃,我也不是粉”, “好,那我也是铁趸”。   没想到这段短短的调侃引起了若干群友对“粉丝”和“拥趸”这两个词的热 议。我隔了大半天才再次上群,看到时群里早已翻篇另起高楼。但话题因我而起, 不补说几句似乎不成礼貌,故而写了这篇随笔。   “粉丝”是舶来词,音译自英语“Fan”的复数形式“Fans”,故其含义自 然要以“Fan”来查。大家常用的“有道”电子词典中引自“牛津”英语词典对 “Fan”的英文名词注解之一是:“a person who admires sb/sth or enjoys watching or listening to sb/sth very much”,翻译成汉语即“一个对某人/ 某物非常欣赏/羡慕/敬仰,或非常享受于观赏或倾听某人/某物的人”。因此, 有道词典的“牛津”栏里对“Fan”的汉语释义是:“迷;狂热爱好者;狂热仰 慕者”。   现在已经相当普遍被视为知识载体的网站《百度百科》,在“粉丝”词条中 阐述:“粉丝(英文:Fans)是一个网络词语,外来语,在中国俗称追星族,指 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等的人,对某物狂热的爱好者,崇拜某明星、艺人或事物的 一种群体。”该词条还列出了“粉丝”的另一个别名——拥趸。   由于《百度百科》一直被见仁见智,甚至不少人认为其不靠谱,起码不权威。 因而我查了可谓有权威性的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解释“粉丝”: “指迷恋、崇拜某个名人的人”(商务印书馆2016第七版,p386)。   综上所述,“粉丝”一词(在指代人的时候)显然具有个人崇拜的意味。   再来看“拥趸”。拥趸不是舶来品,而是汉语自有词。虽然《百度百科》将 其说成“粉丝”的别名之一,但《百度百科》的“拥趸”词条却只说:“拥趸 (yōng dǔn),汉语词汇,指拥护者、支持者。”并无迷恋、崇拜的含义。同 样,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拥趸”的解释是“指演员、运动员或运动队 的支持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第七版,p1577)。也没有迷 恋、崇拜的明确含义。   可见,“粉丝”和“拥趸”这两个词,虽然都有拥护者和支持者的基本含义, 但还是颇有区别——“粉丝”有个人崇拜甚至狂热的意味,而“拥趸”没有。   这就是我宁可当“趸”却不做“粉”的语义基础。同时,在心理上,我对个 人崇拜怀有深刻的警惕乃至羞辱感。我相信,与我年龄相当(1950-1960年代出 生)的数不清的人会有同感。我们曾经从孩提到青壮,十几年数十年,长期浸淫 甚或陶醉于对某些“伟大”人物的崇拜之中。然而,恰恰是这种个人崇拜,将我 们引入了灾难深重罄竹难书的“十年浩劫”,以及数十年也许终身都无法消弭的 血泪创伤生死悲情残疾遗恨……。   俗话说“痛定思痛”,何况“痛”是否真的已“定”尚未可定!   个人崇拜是人为的,制造个人崇拜者自然难辞其咎甚至罪不可赦,但崇拜者 本人是否就完全无辜无可非议?有一个电影镜头在我的脑海天幕上几十年不断播 映。虽然真实的电影胶片从来没有从制片厂里分娩面世,但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字 自行在我脑中描绘。那是《苦恋》(又名《太阳与人》,作者白桦,发表于1980 《十月》杂志)中的一段对话——   小孩问和尚:“菩萨的脸为什么是黑的?”和尚答:“善男信女的香火熏 的”。   《苦恋》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受尽磨难的主人公在一片惨白的雪地里不甘心 地爬呀爬,爬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问号最后的那一个drop,是他再也动不了的 body!一个声音几十年一直在拷问我——你忘了吗?……?   所以,我不愿做“粉”,再也不敢做“粉”。   ……   话分两头。语言是活的,很多概念词语有演变过程,尤其是在环境和心胸变 化快的时期,词义的演变更会容易一些。在流行化语境中,有些词的词义被淡化 或“去郑重化”是一个明显趋势。或许,“粉丝”一词就属于此。   人生艰难,越艰难就越期盼美好;美好可期,总会有一些事一些人令人开心 令人喜欢令人激奋;人生也可喜,难能可贵地会有个别人令人钦佩令人感动令人 敬重!这种难能可贵者就像风浪中的港湾码头,会吸引无数只小船像一万只脚 (趸)蜂拥而至。于是,拥趸乃然。   在一些场合,一些人自称是“X粉”,其实看得出来只不过是表明他们对X的 喜爱、赞赏、拥护及或支持,并不一定带有严格意义的“崇拜”的特征。在我看 来,这样的粉们,实质上是拥趸,只不过借用了“去郑重化”的“粉”字而已。 也是在此基础上,我虽然不愿做“粉”,但也渐渐不介意别人自称“X粉”,而 且也终于乐意加入某个“X粉群”。   俗话还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是被蛇咬过的人,所以我难免很注意每一根类似的“井绳”。因此,我还 是不想自称“粉”而宁愿做“趸”。   对于某些久经考验的正确和崇高,我会是一以贯之百折不回的“拥趸”。 【丝露集】∽∽∽∽∽∽∽∽∽∽∽∽∽∽∽∽∽∽∽∽∽∽∽∽∽∽∽∽∽∽∽ ◆              乌克兰,不再哭泣 ·小易子· 千百年来, 我的乌克兰,一直在哭泣。 今天开始, 我的乌克兰,不再哭泣; 开始了呐喊,还有抗争。 一个号称大帝的狂人, 公然驾着坦克大炮, 挥舞着滴血的大刀, 要绑我“回家”——到他的“怀抱”。 我翻开这大帝自己的教科书, 那里的白纸黑字, 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位大帝的国家起源于—— 乌克兰的畿甸——公国罗斯基辅! 那是我们两国共同的祖先。 是的,我们也曾经亲密无间; 是的,我们曾在一口锅里吃饭。 可是,随着时事的变迁, 我们之间有了骇人的汹涌波澜: 且不说远时的沧桑, 只听一声声百年前—— 这肥沃黑土地上的—— 孤魂野鬼饿殍的哭喊; 再看刚刚过去的廿年, 是谁撕毁了我们之间的公约、 对我乌克兰进行的肢解、 那一浪高过一浪的离间?! 我乌克兰试着忍辱负重 , 沿着你的疆界胆颤蹒跚: 没有看到一个近邻—— 不被你蚕食与侵犯; 更有那个古老的东方大国, 她被剜去的领地岂止百万! 我们小而可怜的乌克兰, 没有那个文明古国的“大度”, 来领受你这样的贪婪; 更不会像她逆来顺受的那样: 放弃"海参崴"——那个美丽的海滨名片、 去安然接受“东方统治者” ——符拉迪沃斯托克—— 这辱人的新的地名标签! 无奈的我们, 只好交接新的朋友, 寻求一根防身的木棍, 消除我们与你为邻—— 与生俱来的怕与忧。 你妄语飞飞—— 说我们的举止扰动了你的梦乡, 便狂泄着溅血的炮弹, 挥舞灭国的核武大棒, 蹂躏我们的社稷、 搅乱我们静谧生活的安详、 使我乌克兰在你的铁蹄下沦丧。 你歇斯底里自认是一个天帝, 在世人眼里无外乎恶魔嚚顽; 你不可一世自我标榜为斗士, 却不敢上街—— 去面对自己百姓的反战宣言。 ………… 从今天开始,从今天开始—— 我的乌克兰,没有了哭泣; 她的泪眼,已干; 她的声音,已嘶; 她唯有内心的呐喊, 来激励她的孩子—— 会同热爱和平的各国好汉, 去抗击你这条恶犬, 收复我的可爱家园; 去驱逐世上的撒旦, 恢复乌克兰的安恬! ◆              一杆进洞 ·笑言·   老夏打高尔夫球有些年头了,可从未打过一杆进洞。其实一杆进洞与打高尔 夫球的水平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就算是职业运动员,一生都没打进过的也大有人 在。可是老夏不这么认为,老夏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人,总觉得不打一杆进洞, 自己的高球人生就不完整。在生活中,老夏也是这样做事有头有尾,从不半途而 废。打一杆进洞这件事既然已经开了头,那么总要落实才能安心。不过,这件事 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说起来这事怪老邓。五年前老邓跟老夏学球,打了几次练习场之后,老夏便 带着老邓下场打球。蓝天白云,绿野清风,老邓说怪不得人们喜欢高尔夫,不打 球哪怕只走走路也是享受啊。尽管挥几次杆才能扫到一次球,老邓照样兴致不减。 在一个三杆洞,老邓用长木杆又扫出一个地滚球,嘴里还念叨着,走!走啊!结 果这球居然不偏不倚滚进了球洞。第一次上场就打了一个一杆进洞!老夏被惊住 了,半晌才说,这都行,太神奇了吧,这可是高尔夫上帝给予的最高奖赏啊…… 同组的资深球友老赵也夸赞老邓有天赋,一步登顶高尔夫最高境界。   球场当场奖励了老邓一条球。一大盒高尔夫球内装四个条形小盒,每个小盒 内装三颗球,称为“一条球”。几天后,球场给老邓订制的一杆进洞纪念牌也做 好了,上面镌刻着老邓金光闪闪的英文姓名。这让老夏很无语,这样的狗屎运为 什么自己就摊不上呢?   从此以后,每逢三杆洞,老夏就格外兴奋。兴奋了五年,球技确实进步了, 小鸟球越来越多,但就是打不进一杆进洞。老夏不由感慨道,打高尔夫球实在太 难了。而且高尔夫讲究太多,比如外行看起来很简单的一次挥杆,到了教练那里, 球杆起动叫引杆,向上举叫上杆,向下挥叫下杆,挥过球位以后叫送杆,送出以 后扛到肩上叫收杆,这些动作划出来的平面叫挥杆平面……撇开打球的技术层面 和心理素质,高尔夫球的规则大概也是所有运动中最为庞杂的。厚厚的规则,再 加上更厚的判例解释,用类似于法律条文的文字书写而成,没人愿意去读。不少 人打了一辈子球,都搞不清自己每场都在犯规,至于犯了什么规就更不清楚了。 就说这个一杆进洞吧,简单说就是在三杆洞的开球台上发球,把球一杆打进果岭 上的球洞中。且慢,什么是三杆洞?就是标准杆为三杆的球洞。那什么又是标准 杆呢?就是球员根据设计应当完成的杆数,而这个三杆洞的“洞”,并不是特指 果岭上那个直径为4.25英寸的小洞,而是指从发球到入洞的全程。高尔夫球场一 共有十八个这样的洞,其中有三杆洞、四杆洞和五杆洞……如果读到这里你还没 有被绕晕,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一位高尔夫达人。如果不是,那更要恭喜你, 因为你是一个聪明人。   老赵劝老夏想开些,说这跟买彩票一样没准儿,中奖全凭运气。据统计,业 余球员一杆进洞的几率为12,500:1。老夏不同意,说,那可不一样。彩票掌握在 别人手里,而球杆掌握在自己手里。自信是老夏的本色,坚持是老夏的特点。凭 借这两条,他在加拿大给资本家干了二十几年,从没出过差错。顺风顺水,生活 越来越安逸,身体发福,血压也有了上升的趋势。家庭医生发现后,建议他多运 动。正好单位搞团建,组织了一次高尔夫活动。参加之后,老夏觉得打高尔夫球 不错,既可以呼朋唤友一起打,也可以自己一个人打,慢慢就打上瘾了。   本来他打的是快乐高尔夫,并不特别计较打好打坏。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想法 是肤浅的、自欺欺人的。打一场好球,老夏可以得意好几天,工作家务样样干得 带劲。反之碰巧打坏了,心情就不好,血压也升高。而有了一杆进洞的心结后, 他就魔怔了,很难再高兴起来。   夏天天长,只要天气允许,每天下班后老夏都要去练习场练球。先把铁杆、 木杆、挖起杆都练一遍,然后再买一筐球,专门练130码到180码的准确性。打到 天擦黑,蚊子成群结队来干扰他,老夏这才不情不愿地收杆回家。回家不能打球 了,就跟老婆聊球。不过老婆总是打岔问,今天又被叮了几个包?因为一旦说起 球来,老夏就停不住。叽叽喳喳的,像一只春天的知更鸟,老婆不胜其烦。   老夏是个讲究人,他特意去买了一些彩球。一旦打到三杆洞,他就把小白球 换成崭新的小彩球,时刻准备让它成为一杆进洞的纪念球。他可不能像老邓那样, 将一颗捡来的破球一杆打进洞里。他要在漂亮的彩球上签名,用透明环氧树脂把 它封灌成晶莹的立方体,和纪念牌一起摆放在客厅的玻璃展示柜中。   可惜的是,他的这个梦想仿佛成了他的人生终极目标。球友们倒是捷报频传。 女选手吴女士打了一杆进洞,邀请大家去球友陈老板开的面馆,一起吃一碗河粉, 喝一轮酒。老夏不想去,怕受刺激。到头来禁不住老邓的劝说,还是到场喝了杯 别人的庆功酒。老赵看他情绪不高,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老夏你别过于看 重一杆进洞,我还不是到现在也没打进过嘛。打高尔夫球,重在养生健体,交交 朋友就蛮好。老夏没好气地说,说得轻巧!想要的得不到,你不遗憾呀?老赵说, 我们遗憾一下也就过去了,不像你这么执着。老邓跟老夏碰了一杯,故作高深地 说,老夏你这是一种境界,持久地痛苦在持久的欲望中,我们难望项背啊。   另一桌上,大家起哄要吴女士订制高尔夫球。老邓对老夏挤挤眼睛说,幸亏 那时我打一杆进洞没这么多规矩。老夏恶狠狠地说,这钱不能省,活该到现在你 还打不到七字头!高球界有种迷信,说打了一杆进洞不出血,一辈子只配打臭球。 中国人图吉利又爱跟风,于是慢慢成了惯例。打了一杆进洞的,很多人都会订一 批球,有的还会订球衫,印上某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球场用某号球杆某距离 之外一杆进洞,然后分送球友。老夏忽然福至心灵,谁说一定要打进去才能订球 呢?没打进去也可以订嘛。他随后便去订制了一批高尔夫球。上面印着:“老夏 ‘想要’一杆进洞!”反正人人都知道他想打一杆进洞想疯了,索性大大方方做 个声明。按照玄幻小说的套路,人的愿力也可以转换为实力。这跟有些球友大赛 之前烧香拜佛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毛病。   一次打完球老夏跟老左在餐厅吃饭,老左递给他两条订制球说,不好意思, 回国打球不小心一杆进洞了。老夏你别受刺激啊。老夏苦笑着摇摇头说,我已经 麻木了,祝贺你!老左这次回国约几位老友打球联络感情,没成想打出了人生第 一个一杆进洞球。老左在果岭上欢呼雀跃,拿着球,举着球杆摆各种造型让球童 拍照。几个老友相互看了一眼,说国际友人也不能坏了规矩!说罢一拥而上,一 边祝贺,一边按住老左,搜出他的钱包,把里面的几千元现金瓜分一空。他们对 目瞪口呆的老左讲,别不领情,这只是小小的封口费,毛毛雨啦。封口就是要把 消息控制在同组人包括球童当中,不再扩散。否则,打一杆进洞的,至少要请当 时在场上的所有人喝酒,还要送小礼物。   老夏迟疑一下说,这是要花些钱,可是,该庆祝还是要庆祝,这钱我想花都 花不出去呢。   老左说,你别以为就这点小钱。国内不像这里工薪阶层就能天天泡球场。国 内打高尔夫的都不是一般人,常在一起打的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大佬,直升飞机到 球场送馄饨的故事听说过吧?打了一杆进洞,送球要送最贵的,送服装离不开那 几个顶级名牌,而且送出的数量惊人。这还不算完,有的还要请见证球友再打一 场球。这场球一定要找一个外地名场,不少还是国外名场。这么说吧,一个老板 因为打好一杆球而花个十万八万不稀奇……   老夏不爱听,说,你别吓唬我,我可没机会回国打球,再说他们那是生意成 本。在这里真打进去了,一顿面我还是请得起的。   久而久之,球友们都知道了老夏的执着,也习惯了每逢三杆洞老夏就掏出彩 球。而老夏自己反倒豁达了许多,时间是治愈心病的良药,老夏把孩子送进了大 学,再过几年也该退休了,还跟自己较什么劲?只要还能打得动球,球友们的情 谊就断不了,可以说这辈子不缺朋友了。这真是种幸运呢。这么想想,老夏便释 然了。老夏释然了,大家一起打球就更和谐了。这天打到第十七洞,老左提议说, 这是最后一个三杆洞了,咱们赌一颗球吧?离洞最近的算赢,赢的人从另外三人 球包中各摸一颗球,不论好坏。这是常见的把戏,大家没什么异议。只有老夏说, 不能摸我的彩球,其它的随便。其他三人笑着说,知道,知道,彩球是你的命根 子。   太阳和乌云捉着迷藏,草地上的明暗边界随之变幻。阳光灿烂的球道转眼就 被阴影铺满。老左开球不错,小球追着阳光上了果岭。老赵毫不示弱,直接把球 打到洞边,他悄悄挥了挥拳头,认为自己赢定了。   就在这时,狂风大作,直接把老左推车上插的遮阳伞吹翻了个儿,球车也随 之翻倒,备用球、球托、铅笔、记分卡等各种零碎撒了一地。乌云像邪恶的女巫 一样扑来,眼前霎时变得黑魆魆的,明明是正午,天色却诡异得像夜晚。   呜——球场的避雷警报拉响了。   轮到老邓开球,他说,别打了吧?球场吹警示号了。   老赵笑眯眯地说,不打也行,给球吧。   老邓说,别来这套,谁给谁还不一定呢。说完避过风头,一杆挥了出去。不 过球打到了果岭边,只有给球的份儿了。他泄气地说,这不公平,你们打的时候, 天气多好!   这就是高尔夫嘛。收拾完球车的老左插话说,老夏,抓紧点,你是最后一个, 可别让我们给雷劈了。   滚滚的黑云下,老夏架好球,也不试挥了,急急忙忙站位、瞄准、上杆。就 在他举到头顶的球杆即将挥下之际,天地间唰地掠过一道闪电,刚好划在发球台 与果岭之间。这一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止了,被压缩成一张黑白照片。   打高尔夫球,最忌讳的就是被干扰。所有重要的高尔夫赛事,球员打球时都 有工作人员高举“请安静”的牌子维持秩序。泰格·伍兹无数次被观众拍照的快 门声干扰,来得及时他便从球位退出去重新进入,来不及时就只好硬打出去,而 这多半就是一个坏球。脾气不好的球员偶尔也会不顾重罚而与观众对骂。总之不 管是国际巨星还是普通球友,一旦被干扰,很难打好球。   老夏在这突如其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闪电中顿了一下,但依旧随着惯性下 杆挥了出去。触球的一刹那,惊雷炸响!老夏的手一哆嗦,球打偏了。在另一道 耀眼的闪电中,高尔夫球击中了果岭边的一棵树,随即不见了踪影。   球呢?老夏问,我没看到落点啊。   别管球了,小命要紧。赶紧回会所!   在昏暗的天色中,四个人推起球车,疾步奔向果岭捡球。老赵的球离球洞最 近,成为赢家。大雨劈头盖脸落下来,三人捡起球,迅速跑走了,把还在树下找 球的老夏落在了后面。老夏找不到球,不甘心地跑近球洞看了一眼。他顿时愣住 了,明亮的闪电中,一颗橘色荧光球倚着旗杆静静地躺在球洞中。   一杆进洞了!感谢高尔夫上帝啊!我老夏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老夏跳了起来, 喜极而泣。他不在乎,反正脸上全是雨水,谁也看不见……   看不见?他忽然觉得不对劲,随即醒悟过来,张口要把离去的三人喊回来作 证。可是他悲哀地住口了,即便把球友们叫回来,又能证明什么呢?难道证明是 他老夏自己把球放进洞里的?   滂沱大雨中,老夏孤零零地站在果岭上,不时被闪电照亮。他喃喃自语道, 这才是狗屎运,我还是摊上了。 ◆             红叶                ·文远·   题记   枫林间,曾经有一片红叶让我为之驻足欣赏。   我曾经问过老帅,你这一辈子还有什么难忘的事情。老帅说,有,有一个人 ——一个女人让我难以忘怀,那个女人就是红叶,她是我青年时代的一个偶像。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喜欢的偶像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体育人才,另一类是文艺人才。 红叶是属于文艺人才,在那个年代很少有,是我的青春偶像。红叶的生活轨道与 我有许多交集,我听说了许多关于红叶的传说,也知道许多关于她的故事……   下面就是老帅为我所讲述的关于红叶的故事。   01   这是一个关于红叶很长很长的人生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多年前早已移民到万里之外的J国定居。红叶是我的发小, 小时候都住在一个大院里;红叶也是我高中时的同学,后来去读了艺术学院;红 叶曾经是省歌舞团歌舞剧《瑶山春》领舞;红叶后来嫁给了一名提小琴手,远走 它乡。   多年以后我好奇地追问红叶,我说你家原籍是哪里的,家乡是哪里的?   她说是本县哪里哪里的。   不是名门之后,也不是土豪之家,就是出生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小时候红 叶跟我们一样都住在一个大院里面。我家住在一个被称为“老三排”的地方,红 叶家住在一片相思树林旁边。那时树林里还能经常看到有像凤凰一样长尾巴的锦 鸡,来无踪,去无影。广播站就掩隐在那片开黄花的相思树林之中。广播站后面 是大院的最高处,有大片大片高大的红松林,有风的日子,松树林会发出一阵阵 似风笛的松涛声,十分动听。当你沉思于此会产生许多人生的遐想,随风而飘向 远方……   红叶妈妈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管着她不常让红叶出来玩儿。妈妈教她识谱, 学习脚踏风琴。红叶的绳操跳得好,蹦得高,“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 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大院里的男孩淘气,我们常到大院深处一个叫做“炮楼角”的地方去“探 险”,那地方莺飞草长。有一次大人们还在那里抓到一条小孩大腿般粗的大蟒, 装进一个曾经拿来装咸菜的大坛里抬回来。女孩子们就显得安静得多,红叶她们 最多是敢往我们搭建好的“兵营”上面扔几个土块,骚扰一下“军心”。   现在回想起来,大院里面长得甜美的女孩不少,但长得甜美又能干的女孩则 不多。   红叶就是她们之中的一位佼佼者。   在高中同学里面,也是群芳斗艳,但是机遇偏偏降落到红叶身上,这也是巧 得很。红叶当时在学校文艺宣传队,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身材苗条,两条 长辫,既聪明又活泼。她们当时排练一出《洗衣舞》,舞蹈中的红叶呈现出一种 青春、诙谐又可爱的样子。   话说当年红叶被招进艺术学院舞蹈班之后。学校的老师有感于她天仙般的脱 俗不凡,听说她还有一个妹妹,便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姐姐那么优秀,妹妹也不会 差到哪里去。   第二年学校又招生的时候,就派了一名学校的老师专门到红叶家里面去看她 妹妹,想把她妹妹也顺便招进学校来。结果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妹妹长得 一点儿也不出众,让那老师大失所望。   才子佳人不是遍地都有的,有些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出一个,偶然性 比较大。   红叶读艺术学院的时候,上街从来不敢化妆。   “如果我再化妆,一路上就会有许多人回头看你,会招惹麻烦”,红叶对我 们说。   青春本身就是美。   红叶先我两年来到省城读书,是艺术学院的特招生。高中毕业后,我跟其他 同学一起下乡插队。两年后,我也来到省城读书。红叶曾经热情洋溢地到过我们 学校“视察”一次,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她那天到来的场景。   我当时是一个穷学生,没有像样的着装,与她一块走在校园里的小路上,感 觉一点儿也配不上她。红叶却一点儿也不在意。   红叶像一片耀眼的枫叶在校园里轻轻地飘过,我们并肩走过学生宿舍楼旁那 条长长的小路,路的两旁是高高的大叶桉树,枝叶茂盛也难以遮蔽宿舍楼窗口里 射出的无数热辣的目光——学校里从来不缺青春好奇的眼睛和追逐异性的目光。   红叶是一个很活泼的姑娘,一路上叽叽喳喳,聊同学,谈练舞,说得最多的 是生活的未来。   送她去搭公交车,看见远处车来了,红叶像风一样轻盈地向公车站跑去,随 风飘起的裙裾和轻盈的步伐像极了踮着脚尖跳舞的小天鹅,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我读到第二年的时候,红叶就先我一年毕业了,分配到省歌舞团任舞蹈演员。   我以后毕业分配进了一个研究所也留在省城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儿顺道 到过文化大院里的歌舞团宿舍找过红叶一次。她当时与另一位女同事合住,门上 挡着一面布帘,刚好是中午时分,我们俩就倚在门外简单地聊了一小会儿。   红叶很美,光想想你的心里就特别的甜蜜。   爱情之美在于想象。   在我看来,人世间的爱情故事千姿百态,有喜剧,结局皆大欢喜;有悲剧, 剧末刻骨铭心。而大多数人的爱情故事则平平淡淡,波澜不惊。   人们往往喜欢看喜剧。大团圆的结局,让人们在每天困乏的工作之后,身心 得到一种缓解和释放;我喜欢追究悲剧后面的成因,还有悲剧它给予人的那种巨 大的精神力量。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满意的结果,爱情也是一样,有情人并不总是能 终成眷属。   在红叶分配到省歌舞团之后,我就清楚地知道,我的爱情想象已经到了尽头。 但是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知道有关她的一切。   02   读艺术学院时,红叶已经有十七岁了,对于学舞蹈来说年龄偏大了一点,但 是她各方面条件好,艺术学院最终还是选择了她。   到了学校才知道,她的同班同学都是比她小好几岁的,自然红叶被任命为班 长。   作为一班之长以及心中那种娘胎里带来的那份傲气红叶练得比其他同学更刻 苦。数九寒冬,在寒气袭人的练功房里压腿,那时的学校哪有暖气,穿着薄如蝉 翼的练功服把大腿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红叶后来告诉我们。   分配到省歌舞团以后,本地有一个很火的歌舞剧叫《瑶山春》,红叶是这个 剧里面的女主角。有一次我专门买票到剧场观看红叶的正式演出。演出最后,红 叶在男主角撑着的花伞下来到观众席里给前两排的观众派糖。跟我一起来观剧的 发小麦向红大声叫着红叶的名字,红叶听到后抓了一把糖朝我们这个方向使劲抛 撒过来……   多年以后,一次在跟红叶的通话中我在电话里就此事恭维她,我说你当年演 女主角,很了不起。她谦虚地说她不是女主角儿,她只是一名领舞的。   红叶做人总是那么低调。   红叶告诉我,她在省歌舞团时曾经作为一名中国优秀青年代表团成员赴日交 流访问。她是本省唯一的一个名额。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很大的政治荣誉。   读书时她是艺术学院舞蹈班的班长,是一名党员,又那么努力,她确实应该 得到这样的奖励。   后来才知道,这样的交流访问团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内高干子女的一种 特殊安排和照顾,名之曰到国外考察。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青年,只不过是 作为他们考察团里的一种陪衬参加。   红叶是壮族。壮族人有些是挺漂亮的,红叶就是一个例子。   红叶值得赞美的不仅仅是她的容貌,她的勤奋努力,还有她的人品。我仅仅 提两件事,可以显现出她非同一般的人品来。   03   高中毕业前夕,红叶正值花季雨季,情窦初开的最好年华。她准备要到艺术 学院读书了。   学校里的一位男同学看上了她。这位男同学不简单。说不简单,并不是说这 个男同学有什么了不起,而是他的家庭背景在当地很显赫。当时这位男同学的父 亲是县里的主要领导,是从一名县武装部政委升上来的,是一个权倾一时的当权 派。   其实武装部政委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文革前,武装部政委只不过是在县委、 县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专职管理和培训基层民兵的部门,相当于科局级干部。但文 革两派打仗,打得天昏地暗。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作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早 已被打倒。社会一团糟,毛伟人不得不实行军管,由军队干部来掌控社会局面。 这样他父亲就由一名普通科局级干部一跃而升为县处级革委会主任。   仗着厚实的家庭权力背景,这位男同学就鼓起勇气向即将到艺术学院学习的 红叶同学示爱。   但是红叶始终不为其所动。如果是一般的女子,早就顺杆爬上,巴不得巴上 这样的权势人物家庭。红叶没有拉拉扯扯,更没有犹犹豫豫,就是明确地拒绝。   红叶是一位有远大生活目标的女子。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当年能够有这样的认识,人品不可谓不非同凡响。   也不是说那个男同学就很差,恰恰相反,那男同学也是长得有模有样的,很 像后来的演员唐国强。唐国强扮演毛泽东,在《长征》那个电视连续剧里面出演 的形象非常成功。那男同学装腔作势起来就有点那个派头。   但红叶没有看上他。   多年以后,红叶有一次回国省亲。同学们在一个酒店招待她。那个当年追求 过她的男同学,还专门拿了一杯酒从另一桌过来说要敬她。   红叶没有给他面子,她当着同学们的面犀利地对他说到:“你敢敬我酒,就 不怕晚上回去被你老婆罚跪搓衣板吗?”   弄得那男同学灰头土脸的,一向善言的他吭当场吭哧吭哧地一下不知说什么 才好。   原来他老婆跟红叶两个人在学校里也是争奇斗艳的情敌一个。   04   红叶分配到省歌舞团之后,有一段时间,身后追求她的高官子弟排成长队。   据说有什么军区副司令啊、什么副省长啊、市长的公子哥儿……   她自然成为这些高官子弟家庭里面的座上宾。青年人嘛,好奇,贪玩,可以 理解。那个年代的人,喜欢听港台音乐,举办家庭舞会。那她们这些学舞蹈的同 学就很抢手。不过,修成正果的很少,始乱终弃的居多。   红叶有敏锐的观察力,早早地就认识到这一点。她就像一朵圣洁的荷花一样, 出污泥而不染,与那些高官子弟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关系。   红叶看中的是一名拉小提琴的师兄,早早就结婚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舞蹈演员就是吃青春饭的。也不知道是哪一年,后来红叶 就退役不跳舞了。   领导原来想让她留在文化厅当干部,准备培养她。因为她是党员嘛,也顺理 成章。   “后来你猜她怎么样了?”   “她在不在厅里当干部?”   “不在。”   “为什么?在厅里面当干部,仕途很广阔啊。很多女人钻营巴结,都想往上 爬。”   “一个年轻女人,二十来岁,哪有什么老谋深算,想的那么深刻。红叶就是 一个单纯的人,讲话很直接,笑声很爽朗,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这也是我欣赏她的原因之一。   同学们都没有想到,我也没想到,从省歌舞团退下来以后红叶选择了一个清 贫的职业。   05   红叶选择到幼师学校,当了一名普通的舞蹈老师。   从她的性格来看,这是合情合理的。她这种直性子,又不善于在官场上周旋, 教师就是她最好的职业选择。   记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某一天。她第三次到广州签证。把签证拿到手以 后,就带着孩子到J国陪读去了。   前面两次签证都没过关,签证官说她有移民倾向。   她跟我们说:“我这次去签,如果再不给我签证,我就不去了”。   结果第三次去就顺利签过了,真是天遂人愿。   她老公我见过一面。好像有一点点印象,就是穿个拖鞋,懒懒散散,那种艺 术家的派头。   那时我在某厅机关打杂帮闲。有一次在科技馆举办一个大型商品展销会,搞 会务。   有一天,展厅刚开门,我守在门口。让那些有展位的工作人员排队先进来。 红叶他们两夫妇从旁边挤上来。红叶在门外大声叫我的名字。我就叫那些人让出 一条路来,先放他们夫妇俩进来。   那天是商品展览的最后一天,面向大众开放。   八十年代,当年能够出国留学的人,都很不简单。据说她老公出国留学还有 一个故事。   06   “她老公不是拉小提琴的吗?”   “是的,是一位留校的教师,助教。”   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信息,他把他拉小提琴的曲子录了两盘磁带寄给J国某个 大学的老师。   学校里的老师听了以后就同意他来留学由学校发录取通知书给他。   当时中国能出去的留学生非常少,北美的学校都有一种心态,就说你只要是 人才,他就想要,因为提倡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喜欢吸收相当比例的外国留学 生。   如果是放到现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除了你要有杰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 其他方面的基础知识。现在申请不容易,想去的人太多了。   当年谁得到信息,谁就有机会出去。   我当年就是没有信息。我一九八六年开始参加英语自学考试,一九八八年底 就毕业了。当时还参加了一个由美国人主讲的三个月全脱产的英语口语班,口语 可以说是很很流利了,有两位M国传教士夫妇来授课。   这个短期口语班里后来有两位同学是我那两位M国老师做经济担保他们到M国 留学的。   我当年信息不灵。我甚至是前段时间才刚刚知道,M国当年是承认我国自学 考试文凭的。我当时很自卑。我认为能够到M国留学的都应该是正规院校本科毕 业。如果当年我知道M国承认我国的自学考试文凭,有可能我会向我的M国老师提 出,请他们经济担保我到M国留学。   应该是有这种可能性的,M国的老师是传教士,他们热心于帮助他人,但我 历史性地错过了这种机会。   后来听说红叶她老公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半工半读,好不容易才读完了一个 博士学位。   多年以后,有本地媒体采访他。他说了一些话,我今天只记住他当时对媒体 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希望以后来留学的同学,在国内先把英语学好再来”。 可以想见,他攻读博士学位的瓶颈有可能就是因为英语不过关。   我当时学英语的初衷就是想出国啊,但是学历低,又不是正规院校毕业,心 里有点自卑。现在我完全不那么想。我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学历固然 重要,但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更重要。   但是我的这种认识太晚了。   07   大多数人,聪明程度可能都是差不多的,所不同的是思想境界。站得高,望 得远,你走得就更远。我们并不比别人笨,当年缺少的是信息和机会。   当然,我这辈子也不算失败,但是也没有多大成就。我这一辈子做事情都是 误打误撞,没有导师引导,走了很多的弯路。好在,我好奇心大,有闯劲,敢想 敢做。在事业上曾经开创过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职业的每一次转型道路上,都 能够做到本行业那个领域的最好。   我当年完全配不上红叶,但红叶一直也没有因此看不起我。红叶到了J国之 后也是经常回国,有一次还专门请我吃过一顿饭。   早年,我还没有机会出国。   我记得是在桃源路。那条巷子里面有一个中学,巷子口进去一点右侧有一个 餐馆。红叶还请了她们艺术学院的两位同班女同学作陪。我这边还另外有一个高 中女同学也在场。   另外一次是在龙城。龙城的同学聚会,红叶恰好也从国外回来探亲。记得是 在大龙潭公园,同学聚会的时候搞活动。活动中有一位调皮的男同学还特意请她 跳支舞。红叶就大大方方地在同学们的面前简单地无伴奏跳了一支舞,演示了一 下。   舞罢,红叶抱歉说多年不跳了,但看得出来她的基本功还在。   红叶跳舞的时候,有同学帮她拍了一些照片,那些照片应该还在。   那天我记得她上身穿一件黑色的丝绸春秋装衣服,气质显得端庄而典雅,十 分出众。可以用气质不凡这一句话来形容她当时的风采。   08   以后我孩子出国读博士,有好几次我到国外探亲。跟红叶通话,她总是一讲 起话来就滔滔不绝,舍不得放下电话来。家人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们俩通话, 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有些尴尬。但我完全可以理解红叶。一个人在国外呆久了, 遇到家乡来人就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在国外旅居期间,我们从没见过面,就是保持一种纯洁的同学友谊,没有逾 矩。红叶身材保持得很好,没有走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走样,但比年轻时消瘦 了些。原来微信上红叶发有一些照片过来,但是我怕家人有误解,一张都没有保 存下来。   最难得的是红叶的“三观”完全没有国内那些小粉红的狂热和无知。相反, 她经常口无遮拦地抨击国内的一些丑恶现象。红叶是一个敢做、敢为和敢说的正 义女子。   红叶的故事,在我同学们的口中就是一个传奇。   红叶到了J国之后,与大多留学生家属一样,先在一家台湾人开的餐馆里前 台打工。红叶长相甜美,又努力肯干,后来就升级到领班职务,有了较多的小费 收入。在那个年代,为家庭生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辅佐夫君最终完成博士学位。 红叶后来又辗转几家公司,做过不同的工作,最后找到一份口腔牙模制作的固定 工作,一直做到现在。   有一次聊到她人生的高光时刻,我问她:“听说有一次,你还在省歌舞团的 时候,曾经随团回到我们家乡演出,是吗?你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以优秀的成绩 展现在父老乡亲的面前,值得我们同学为你骄傲。”   红叶说:“并没有,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省歌舞团到我们家乡演出的那次 我恰好参加中国青年考察团赴日考察去了。”   红叶还是那么低调,她永远也学不会撒谎和炫耀。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就像月有圆缺,天有阴晴。世界上有些东西是你的就 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整个世界。   在我看来,爱情之美好,不在于花前月下,甚至都不在于洞房花烛夜。而在 于捅破爱情之面纱那层窗户纸之前的种种心理活动。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原始生命力,一种生命的张力。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演化和熏陶,对爱情的想象、美化和深入了解,已经 使男女情爱的美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文明程度。我们可以理解动物本能的那种 对性的渴求和迫不及待,但我们更应向往那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并享受那种对美 好爱情的想像过程。   有目标就有追求,为了目标努力就是一种人生的原动力。我不是柏拉图,而 是对爱情的一种认识和深化,或者说是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虽然说爱情得不到始终是一种煎熬和一种遗憾。   但这是一个过往的青春偶像故事,那是一直留存在我心里的一个美好情愫。   我心中的维纳斯就像一只美丽欢快和自由的林间小鸟,它时而在枝枒间 跳跃,时而在枝头鸣唱……   我的视线迎着斜照的阳光追逐它五彩的身影,聆听它的美妙歌声,如影 随形,害怕打扰了它。让时光就这样悄悄流逝,日月就这样阴晴轮转,明暗相间, 山河永在,让青春的美好固化为一幅永恒的红枫风景画,留存于我的心间。   我哼起一首不知是谁作的歌曲《爱的旋律》:   ……   这是一首爱的旋律   它将指引你往何处去?   时光倒流   奔跑中   她就是知已   你不愿承认而已   这是一首爱的旋律   它唱给你自已   时空交错   踮足如孔雀开屏   她就是知已   你从未知道而己   这是一首爱的旋律   你在哪里还能找到   伫立窗前   长发垂肩   一生的知已   你不能欺骗你自己   这是一首爱的旋律   我忽然记起   电话那头   曲中所唱的她   已化为一片红叶   从空中飘过到彩霞升起   ……   讲完这段红叶的故事,老帅望着仍灯火通明的窗外,意兴阑珊,心中似有所 思但口中已无任何话语。他喝了一口茶水,仿佛想将对红叶一生的思念吞咽回去。   他想红叶是幸福的,她度过了她想要的一生;红叶是自由的,像一只美丽的 白灵鸟在一个更广阔的天空里飞翔。 【网里乾坤】∽∽∽∽∽∽∽∽∽∽∽∽∽∽∽∽∽∽∽∽∽∽∽∽∽∽∽∽∽ ◆           金庸作品的演变——革命与黑白                ·steven· (一)革命   金庸对中文世界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对他的著作的评论研究等各样文章也 是汗牛充栋。不过似乎关于金庸作品的纵向讨论,尤其是时代对金庸作品的影响, 相对比较少,或者只针对某几部作品。所以笔者想这方面去看金庸的作品,看看 有什么新的启迪。   1955年2月,金庸在《新晚报》上发表了他第一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当时他在香港新晚报做编辑,应总编的邀和梁羽生一同写武侠小说。书剑是部中 篇小说,连载至56年9月。在56年开始,金庸又在《香港商报》上开始连载《碧 血剑》。《新晚报》和《香港商报》名义上是两家不同的报纸,然而和《大公报》 《文汇报》一样都是受新华社控制的中共喉舌。金庸本身也曾于1950年去北京打 算在外交部供职。不过因为对外交方向不满,所以去了《大公报》。后来回了香 港继续在左派报社任职。同时为左派电影公司写剧本。金庸最初的两本小说,可 以说是革命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讲的是一群草莽英雄反抗清廷奴役百姓 要造反,推翻残暴的清政权。虽然主角陈家洛出身清朝大学士的家中,但其实他 的父亲是红花会的创会舵主于万亭,他母亲徐氏本来是贫家女,和于万亭相好, 却为陈士官所逼而下嫁陈家。生下了大儿子为雍正以女儿所换。后来于万亭和徐 氏生了陈家洛,平白给陈士官戴了顶绿帽。这个情节在后来的版本里删掉了。只 保留了徐氏和于万亭本是爱侣的情节,于是陈家洛就真成了相府公子。但红花会 的十几位当家除了金笛秀才于鱼同以及鸳鸯刀骆冰之外还都是贫苦出身。他们的 革命宣言可以就是反贪官污吏,再加上民族成分。可以说在六和塔里,众人在看 管乾隆的时候所讲的穷人如何受苦就是他们的原动力;然而这些控诉几乎都是官 吏豪强压迫弱小,几乎没有涉及满汉之分。书里点了名的坏人大部分是汉人,这 个反满的理由似乎相当弱。至于红花会的所有人都似乎是伟光正,看来掌管刑堂 的鬼见愁实在没什么可以做。唯一犯会规的于鱼同也不是单为了低贱的情欲,而 骆冰也没举报他。当然文泰来也很大度。总之红花会里是个个好人,似乎太过平 面,至于干革命,似乎就是为了救百姓。从劫粮草救灾民来看,红花会也很能发 动群众。不过他们的革命似乎就是要扶植一个皇帝,一旦没有人选,革命也就革 不成了。红花会鼓动乾隆反清的策略像是受到历史上曾静的启发。红花会以乾隆 是汉人,陈家洛的哥哥为由唆使乾隆起事,驱逐满人,建立陈姓王朝;曾静以岳 钟琪是汉人,岳武穆的子孙来策反岳钟琪。结果都是因策反失败,导致革命还没 开始就以失败告终。   当然红花会还多了个外援,金庸把大小和卓之乱移到木卓伦霍青桐一族之上, 红花会也和木卓伦一族联合,可是这个联合又不紧密,似乎是各干各的,偶尔联 手,却又没什么明确的目标,更谈不上计画。似乎木卓伦一族就是单靠霍青桐一 人,一旦她不能指挥,整个部族就无所作为。当然这也是历史事件,总不能改写 历史。把中亚民族的命运,建立在一个女子的军事政治才能上,似乎有违中亚民 族的传统。看看如今的塔利班,由女性指挥战斗似乎可能性极微。   另一个流传于两广的传说就是火烧少林寺,传说中因为南少林是反清基地, 为清军所烧,结果有所谓少林五祖逃了出来,在南方广收弟子,教授少林绝艺, 其中洪拳,蔡李佛拳,以致咏春都是由这五祖传下来的。这个传说大概是三合会 在太平天国起事期间传开的。1855粤剧伶人李文茂率众建立大成国,在1864为清 廷所灭。很多南拳都可以追溯到这时期,但之前就无从稽考了。这个传说中南少 林是在康熙年间被烧的,而金庸把事件搬到乾隆年间,和红花会连在一起。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只要是农民革命,都是正义的,正确的。明末的流寇们 自然归于革命阵营。姚雪垠3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基本上是为李自成 涂脂抹粉。在金庸写《碧血剑》的时候,《李自成》一书还没开始写,姚雪垠只 是做了很多资料搜集,不过对李自成中共早已定调。金庸也自然紧跟。他的书早 年为台湾所禁,当然不是因为《射雕》,说早期金庸是附匪文人也不为过。   《碧血剑》里的袁承志和陈家洛类似,都是工具人。初版里无论是陈家洛还 是袁承志个人的描写,都是很薄弱的。在他们身上除了仁义诚恳以外,几乎看不 到什么领袖的特质。他们的可取之处就是他们的出身,包括父亲和师承。袁承志 是辽东督师袁崇焕的遗孤,华山掌门师祖穆人清的关门弟子。这两个身分几乎让 他在小说里无往而不利。穆人清辅助李自成,这让袁承志一下山就有机会得李自 成接见。随后在江南,凭着金蛇郎君和华山派的武学扬名立万,更得着美人芳心, 以及大批珍宝。相对陈家洛来说,袁承志的目标相对简单,就是报父仇。他名字 叫承志,但他扶养他的人,无论是是穆人清或者是山宗的人都没有把他培养成一 个能继承袁崇焕平定辽东的志向。袁承志缺乏文韬武略,莫非袁党真的以为以袁 承志的一身武功就能继承他父亲的遗志?在连载版里,袁承志所做的还真是不多。 他帮闯王拿回军饷,被推举为七省盟主,算是有万多人听他号令。但袁承志完全 没用过这股力量。就是靠自己和身边的几个人去行刺皇太极,以及崇祯,以及破 坏了一个太监的卖国计画。当然,两个行刺都失败了,至于那个卖国计画,破坏 与否根本不重要。噢,忘了一点,袁承志打了洋人,大概可记一功吧。这样的人 物,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英雄来描写实在不相称。金庸也许实在不好意思, 几经修改,比原来增加了四分之一的内容。加进袁承志在闯王兵败后树起崇字营 的大旗继续扛清,并且联络史可法等南明重臣,要有一番作为。但始终是兵力不 足,资源短缺,在重创清英亲王阿济格后,崇字营全军覆灭。袁承志在无能为也 力的情况下,带剩余的手下远去海外。这还算是勉强当得起承志之名。当然这一 段写得相当草草,如果能把这个展开来写,或者更好。不过金庸并不擅长写历史 战争小说,勉强下来,可能画虎不成。   金庸毕竟不是个戏说历史的人,无论怎么敢于创作,也还不敢写闯王或红花 会的革命最后成功,结果陈家洛豹隐回疆,袁承志泛舟南洋。这也却都有些夫子 自况。毕竟查良镛虽想报效新中国,却不得已在英国殖民地香港呆了下来。而这 两本小说,根据金庸自己说,都不是成熟的作品。小说基本上继承了章回小说的 形式和写法,但是在小说中却用了很多西方文学里的技巧。比如金蛇郎君夏雪宜 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读者只能透过袁承志的视角去看他留下片言 只语,以及从温仪、何红药等人的口里去了解这个人物。这样反而更吸引人。金 庸用同样的手法去写独孤求败,并没有直接写这个人,而也是透过一些线索,以 及第三者的口中,去了解这个人。其中大量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样的写 作技巧往往出现在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里,这也是让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出类拔萃 的原因。   在《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里,金庸也尝试在武功上做出一些创新。虽 然很多《书剑》及《碧血剑》里的武术名称都来自传统武术,但要是真照着那些 去写,就像让人看吴公仪陈克夫他们的儿子比武那样,毫无招式可言,基本上就 是乱挥拳头。金庸在小说里加入大量自己创作的武功,像什么三分剑术,柔云剑 术,追魂夺命剑,以及百花错拳等等,并且起了很多能让人望文生义的招数名字, 这样就更能激发读者的想像力。而他描写的那场精彩的口头比武,即袁士宵和张 召重初遇的比武,轻描淡写地衬托出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以致卧龙生在《玉钗 盟》里直接抄来用。金庸对武功招式的设计,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在连载版《书 剑》里,他创出来降龙十八掌的名字,可惜没有好好发挥,连一招都没写出来。 以致后来把这个少林寺最厉害的掌法直接给了丐帮,而招式的名字全是出于《易 经》,把中华文明里的哲学写进了武术之中。当然对金庸影响最深的似乎是庄子。 在《书剑》里,陈家洛在玉山里发现回族战士从《庄子·养生篇》中“庖丁解牛” 一章里悟出一套武功。后来陈家洛用这套武功战胜了张召重,甚至和少林高僧天 镜打成平手。在第一、二版里,这套功夫还配上音乐,像舞蹈一般,而在新修版 里,则删掉了音乐这一部分,而强调了庖丁解牛的最重要的理念。庖丁解牛篇里 写道:“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说是说庖丁的刀能在牛的关节位置的空 隙中游走,所谓游刃有余,这样一瞬间就能把牛的肉和骨分开。金庸在新修版里 直接写道:“如何‘以无厚入有间’,在眼前现得清清楚楚,张召重招数中的破 绽,无不了如指掌,寻暇抵隙,莫不中节”。这其实就是独孤九剑的本源,所谓 破解敌人的招式,就是看出敌人招式中的破绽,然后攻击其弱点。当然金庸在写 《书剑》的时候,不一定联想到以无厚入有间,但他引用了以无厚入有间的下一 段。金庸当然很熟悉庄子,而且这和独孤九剑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金庸在写完《书剑》和《碧血剑》后,就只有《倚天屠龙记》是以革命为背 景。而《倚天》里面,明教当中也不乏朱元璋和陈友谅之类的野心家。这和再版 的《碧血剑》类似,闯王占了北京之后,部下的流氓样子都尽现无遗。不像梁羽 生,几乎每部小说都有绿林好汉对抗朝廷,而朝廷几乎都是反派。相较之下,似 乎梁羽生更左一些。到了60年代,创立《明报》的金庸就彻底和香港左派决裂了。 而他的作品也反应了这一点。   (二)黑白   几乎所有武侠小说都提到过黑白二道。自然黑道是些打家劫舍,无法无天的 恶客;而白道自然是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侠士。《史记·龟筴传》中有“天出 五色,以辨白黑。地生五谷,以知善恶。”可见很早之前汉文化就用黑白二色来 代表善恶。不过物理告诉我们黑白不是颜色,物理学告诉我们没有黑白。黑是物 体反射或发出的光比环境弱,而白就是所有可见光平均的散射出来。黑与白在5、 60年代的香港像量子一样纠缠在一起,黑中有白,白里带黑。更应该说是五光十 色,各方势力混杂在一起,和《书剑恩仇录》里的黑白分明实在大相径庭。   金庸在57年离开了《新晚报》,去了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做编剧。与此同时, 他开始写下他的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并在《香港商报》上连载。香港的左 派报纸一向都是由新华社控制的,《大公报》和《新晚报》是同一家办公室,同 一班人。至于为什么金庸离开《大公报》,他本人没提过。不过根据罗孚,也就 是叫金庸、梁羽生写武侠小说的《大公报》副总编、《新晚报》的总编罗孚,的 公子罗海雷回忆,是因为中共外交部越来越左,对非党员不信任,所以金庸才走。 据说50年也是因为他不是党员被乔冠华或者是另一位杨姓大姐(杨刚)吿之不是 党员在外交部没有前途。乔冠华是中共大员,后来的外交部长,而这位杨大姐好 像是周恩来的机要秘书之类的,总之是高官吧。很难想像金庸到底是怎么想的, 总之,他离开了报社,他所喜欢的新闻行业。但他没有停笔,《书剑恩仇录》和 《碧血剑》为他闯出名堂,在那时的香港,华人的娱乐非常少,而比较有文化的 可以从报纸上的连载小说找到廉价的娱乐,而且不受方言的限制。当时台湾的武 侠小说家们还没开始,而大陆则视武侠小说为毒草。所以香港的金梁就撑起了整 个江湖。   也许是工作换了,环境让金庸吸收了新的养分。他的小说开始更注重营造气 氛,可读性也更高。在《射雕英雄传》连载版里,有不少为吸引观众的猎奇成分, 包括喝了能大增功力的蝮蛇宝血;能在火里沐浴的降蛇神兽血鸟;当然还有汗血 马;可以载人飞行的大雕;还有蛇蛤大战等等;这些都是相当传统的中国小说里 常见的, 尤其是当年受了还珠楼主影响,很多武侠小说作品都有些神禽异兽,金 庸也不能免俗。不过他还是在传统里加进了新鲜气息。在他的《射雕英雄传》里, “密室疗伤”一章,那显然是舞台剧的调度。而在桃花岛江南七怪被杀,则加入 了推理小说的元素。这些都有很多名家评论过。不过笔者发现比较少讲的是郭靖 政治理想的发展。   在《金庸小说的演变——革命》一篇里,笔者提到早期金庸的两部小说的主 角都是一开场就有政治抱负的。陈家洛的目标是反满复汉,他理想用他自己的话 是“我们红花会现今提剑只是杀贼,哪一日能提剑指画万民而治水,才是我们的 心愿。”而袁承志不用说,自小就被灌输要继承父亲的志向,保卫华夏,免受清 人入侵。陈家洛和袁承志都是当局者,陈家洛一开始是单为革命,没有私怨;袁 承志要报父仇,是公私夹杂;郭靖则有点不一样,起初他没什么目标。虽然他知 道段天德是他的杀父仇人,但段天德是个路人甲,连找都无法找,所以郭靖成长 期间,并没有蓄意报父仇。他练武功是因为师父叫他练,没什么原因。他救成吉 思汗是因为成吉思汗对他好,有点像是父亲的存在,他自己也觉得是成吉思汗的 族人。郭靖因母亲的教导而对金国人起了厌恨之心,再加上金国王子完颜洪熙 (出版作完颜永济)的狂妄,以及成吉思汗命令才要去杀完颜洪烈。更值得注意 的就是之于大宋,郭靖是个外人。他在蒙古草原上生长,在成吉思汗的羽翼下成 长,和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一起长大,一起出生入死,并且是结为安搭。相对于 宋人,他更像蒙古人。实际上,南宋时期,对于北方回归的汉人通称归正人,这 些人在南宋朝廷是不受重用的。甚至像辛弃疾那样文武双全的人才,南宋都根据 一向的政策投闲置散。而在金庸笔下,同样身为归正人的郭靖多年成为镇守襄阳 的柱石。似乎金庸借郭靖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能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不需要 是根正苗红。要是把金庸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被中共里面左的势力排 斥的人,郭靖这个人物,在身分上,可以说是金庸自己加上当时的港人以及华侨 群体的合成。   在《射雕》里,郭靖起初还不知道完颜洪烈是杀害自己父亲的主谋,还是在 归云庄巧遇段天德才知道真相。郭靖虽有心要杀段天德,但下手的是杨康。这显 然是金庸有意为之的。郭靖率军攻破撒麻尔罕城,黄蓉抓到完颜洪烈,郭靖本想 亲手杀他,却动了恻隐之心,完颜洪烈结果被成吉思汗命人杀了。随即的屠城令 又让郭靖和大汗起了激烈的冲突。面对大汗的暴怒,郭靖虽然害怕,而且明白其 后果,仍鼓足勇气劝阻大汗屠城。作为统军的元帅,郭靖自然见惯了杀戮。十四 部金庸小说里,有八部小说的主角有父母之仇要报,但没有一部小说的主角终于 手刃仇人。这也反应了当时金庸对杀人的看法。在他的作品里,在《天龙八部》 之前,金庸的主角大多是因为自卫,或者对方是万恶不赦。在中国传统小说里面, 杀人那是家常便饭,像《三国演义》里,也不乏这样的描写,为了给刘备加点肉, 刘安把妻子杀了,给刘备吃。《水浒传》里,杀人那真是斩瓜切菜,动不动就杀 人全家。“莫要错杀好人,好人怎能错杀”,金庸在《神雕侠侣》里借郭靖的口 说出的话。在整个《射雕》三部曲里,主角们最后都在为了止杀而奋斗。郭靖对 宋朝政权完全没有效忠之意,一直是以布衣的身分辅助吕文焕守襄阳;杨过在和 小龙女分开的十六年里,行侠仗义,也从没效忠宋朝。他们对抗蒙古就是为了保 境安民。这和革命时期的作品不一样,《书剑》和《碧血剑》里,武人基本上分 两派,要么是当权者的一派,也就是朝廷鹰犬,或者镖局一类的偏向朝廷的;要 么就是革命者的一派,好像《书剑》里的少林寺,《碧血剑》里的七省豪杰。这 里显然是分了两派,一派掌有权力,另一派要夺取权力。在那时的金庸笔下,掌 权的是黑,夺权的是白。但到了《射雕》开始直到《笑傲江湖》,所谓武林就开 始独立于政权的存在。即是有些武林人物和官府有关联,这种关系也近似于客卿, 而非从属,就像在《射雕》里描写欧阳公子等人应完颜洪烈之邀,言语间却俨然 和当权者分庭抗礼。而《神雕》里的郭靖对襄阳的战局更是有决定性的影响,可 谓是布衣卿相。自此之后,金庸小说里的善恶是非观也就独立于政权既定的是非 观,而自有一套系统。金庸自由了,他能畅所欲言了。   这期间金庸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人物,好像东邪黄药师,一个离经叛道的大魔 头,但书中却是个持守大节的好人;柯镇恶一个一诺千金的侠士,但同样是鲁莽 糊涂,甚至不惜杀害无辜——黄蓉——最多就是自己一死就行,还好黄蓉及时醒 来,而西毒又刚好来到,柯镇恶才没铸成大错。全真派当然是好人,但除却像赵 志敬那样的坏人,就算全真五子,对杨过小龙女也是极度过分。其他的人,南兰, 甚至完颜洪烈都不能单纯地说好人坏人。金庸很强调标签不代表真正的善恶。东 邪不是大魔头,契丹人也不都是凶残的野兽,君子剑当然也不是君子。就以《倚 天屠龙记》为例,邪魔外道和武林正派就很是扑索迷离。杨逍是在明教身居高位, 却掳人强奸,但却又和被强奸者刻骨铭心地相爱。虽然读者对杨逍和纪晓芙的经 过只能通过纪晓芙对灭绝师太的供词里了解情况,这些供词也不一定完全可靠, 但至少杨逍强迫纪晓芙是可信的。而谢逊与殷素素的滥杀无辜,以及殷野王对付 俞岱岩的阴狠,很难令人觉得他们是好人。但名门正派里,像灭绝师太,也给人 杀人成性的感觉,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女孩杨不悔也不肯放过。但正派中人对灭绝 师太十分景仰。同样,明教锐金旗下,重义轻生,都是铁铮铮的汉子。而像昆仑 派掌门人何太冲以及其夫人班淑娴,在书中仿佛就是贪婪忘恩负义的小人。但在 赵敏劝降的时候,何太冲宁死不屈,又颇有气节。这样一来好人与坏人的界线在 这里就很模糊了。黑白在金庸笔下就成了光谱,而不是简单的二元了。更有意思 的是张无忌,金庸说张无忌最像自己。这固然可以说在爱情上的三心二意;但同 时,金庸也像张无忌那样,和正邪双方都有很深的牵连;而张无忌最后调和了明 教和正派的矛盾,岂非70年代后金庸自己所做的?金庸游走两岸之间,更在中英 之间干旋,为香港97之后出了大力,但又不在争取权力,这和《倚天》之中的张 无忌不也很像吗?   金庸离开了《大公报》/《新晚报》,在电影公司做编剧。武侠小说变成了 他的副业。也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而更重要的是金庸从此不再是中共体制里的 一员。虽然半只脚踏进了娱乐圈,但没多久金庸还是打算另起炉灶。据说当时很 多坊间翻印金庸的小说,当然是盗版的。金庸在他的老朋友沈宝新的提议下办了 本杂志出版他的小说,在两个多月后,在报贩的建议下改成报纸。据罗海雷先生 ——也就是《大公报》副总编及《新晚报》总编罗孚的公子——的回忆:在此时 金庸要把正在《新晚报》连载的《雪山飞狐》腰斩。当时很多朋友觉得这是金庸 明显要提高《明报》的销量,所以不满金庸所为。但罗孚主张低调处理,他自己 给金庸写了封信。金庸则写了一千多字的结局,也就是如今读者所读到的开放性 结局。金庸后来解释说这是他尝试新的艺术手法,给读者想像的空间。这个结局 当时不大为人所接受,不过《雪山飞狐》用多个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事件去做不 尽可靠的叙述,在当时中文的文学作品里是很新颖的。   《明报》开始的时候财力匮乏,人手算上金庸夫妇也才五个,在新闻上很难 跟大报相比。《明报》当时走的路线就是猎奇小报,靠香艳奇情新闻吸引读者。 当然最吸引读者的还是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就是这时期写的,所以这段时 间里,金庸小说里的政治意味最淡薄。《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 西风》和《鸳鸯刀》,这几部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一个情字,而小说的主角 或狂放,或豪迈,或柔情似水,或是欢喜冤家,这些都是读者喜欢的。果然,四 五年坚持下来,《明报》59年的一天的销量是一千多份,到了62年7月,销量跨 过了三万,而到了63年,销量达五万份。这使《明报》从一个在破产边缘的小报, 变成了一份有影响力而且商业上成功的企业。   虽然《明报》初期的定位是“一张精致的,生动的,健康的小小报纸”,希 望能成为读者的密友,“跟你(读者)说说故事,讲讲笑话”,有时候也会对读 者“作一些温文的劝告”。不过形势比人强,世事与也不一定像金庸所期待的方 向发展,而同时形势也造就了像金庸一样的英雄。59-63年是金庸的高产年月, 他一共写了两部长篇,两部短篇,和一部中篇小说。《明报》在开始也不讲政治, 但随着大跃进的失败,导致成千上万人从大陆冒死偷渡去香港。香港政府从开始 的容忍,到后来变成即捕即解——在边境一经逮捕,立刻递解出境,而金庸再也 按耐不住了,《明报》由开始的暗讽,为顾全中共颜面而不发偷渡者死难的新闻, 到1962年5月15日,在金庸自己主笔的《明报》社评上登出《火速!救命!—— 请立刻线织抢救队上梧桐山》。梧桐山位于深圳与香港边境禁区沙头角之间,是 当时陆路偷渡者的主要逃港路线。金庸不但在《明报》上首次表明姿态,从5月 13日起更派记者每天在边境发放食物,还呼吁有心人捐款,去救济难民。当时偏 向台湾的报纸对难民的新闻报导多,但对于难民的帮助,远少于《明报》。而 《明报》由此建立了它不偏不倚,有良心,有担当的名声。这也是《明报》在62 年中开始,销量激增的原因。此后,金庸又不只一次地批评中共以及左派,当然 金庸这样做不是没后果的。1964年10月30日,针对陈毅“不管中国有多穷,我当 了裤子也要造核子!”的讲话,金庸在社论里写了《宁要裤子,不要核子》,从 此和左派彻底决裂了。   1963年9月,金庸开始写《天龙八部》;64年1月他写了《素心剑》,后来改 名《连城诀》;66年6月开始写侠客行;67年3月开始写《笑傲江湖》。《素心剑》 主要是根据他童年时家中仆人的事迹引发的创作,透过个人的视野,描写古代社 会底层人物的悲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政治隐喻。《侠客行》算是短篇,里面的 故事不是笔者着重想讲的,只是《侠客行》里面的正面人物雪山派,因为掌门人 发疯而几乎分崩离析。有趣的当然是发疯的症状就是自大成狂,白自在要弟子们 念什么“古往今来剑法第一、拳脚第一、内功第一、暗器第一的大英雄、大豪杰、 大侠士、大宗师。”如果念的不对他意,立下杀手,以致很多人因此而亡。这显 然是讽刺当时的中共和毛泽东。还隐含警告,要是这样的疯狂继续下去,破亡即 在眼前。另外有趣的是丁不三不四两兄弟,作为白自在的老对头,金庸的评价是 为人只比白自在更差,似乎含有暗讽国民党的意思。   至于《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都是金庸的力作。关于《天龙》和《笑 傲》里面讽刺中共的,很多人都写过。而笔者想写的是金庸自己的投影。自从金 庸对偷渡客明确的表了态之后,他自己就成了左派的标靶。到决裂之后,左派对 金庸的口诛笔伐,那是无日无之。《大公报》旗下的文人对金庸的攻击也是遮天 蔽日,这简直就是乔峰在聚贤庄大战他昔日好友部属的场景。金庸在修订版里用 以五首词作为五本书的目录。第二本的词牌是苏幕遮,而描写聚贤庄大战的一回 的回目就是“虽万千人吾往矣”,这里写的不单单是乔峰的心情,也是金庸自己 的心情。后来1967年间,中共利用手中的影响力,阻止了《明报》在澳门销售, 直接打击《明报》的收入。金庸在《明报》社论以《本报被禁行销澳门》为题, 里面写道:“你们(左派)想压迫我们投降屈服,那完全是痴心妄想。你们在香港 不能取得胜利,明报当然继续出版,和你们斗争到底。”这不啻是乔峰的一记战 龙在野,直击香港左派。然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伽楼罗——大鹏金翅鸟,每 天都要吃掉一条龙王及五百条小龙。最后大鹏鸟因为被它吃掉的所有毒龙的毒在 体内发作自焚,烧去肉身,只剩青琉璃色的心。如此悲壮的结局,正对应了一生 从未一败的萧峰萧大侠,虽为宋辽带来和平,却无奈地在雁门关外自杀而死的结 局。金庸的《明报》要和左派斗争到底。而今天的《明报》,在香港国安法之下, 还得跟随主旋律,所谓公正中立,也只是小打小闹,绝对不敢越过中共的红线。 不知金庸泉下有知,会怎么想?   回到1967年,香港左派越来越激烈,5月起左派发起暴动。到了7月,左派暴 徒以土制炸弹及鱼炮发动街头袭击。后来香港人都很熟悉词“菠萝”——炸弹, 就是个时代的产物,从5月暴乱开始到12月结束,期间共发了7000枚真炸弹,和 80000枚假菠萝。当时香港的左派报纸干力煽动暴动,而《明报》一直反对暴乱, 而《明报》表明斗争到底也是在这暴乱中产生的。当时左派成立了所谓除奸队, 搞的就是政治暗杀。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左派恐怖份子活活烧死了播音人林彬。 而《大公报》之前更发文直接威胁林斌。金庸也同样在这个除奸队的暗杀名单上。 因此,金庸为了安全远避新加坡,而且把明报报社的招牌拆掉,让左派暴徒难以 找到报社。也是时局的巨变,人命朝不保夕,所以金庸最后的几部小说里,杀人 似乎比较随便,即是主角也不例外,乔峰在聚贤庄杀人已经到了是非都不分了, 连朋友恩人都照杀。令狐冲在华山洞内也是不分敌我。至于后来的韦小宝,无辜 之人如小桂子,或者朋友多隆,也是杀了再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金庸创作了《笑傲江湖》,在他的作品里第一次出现 了一统江湖的概念。对于《笑傲江湖》里的政治隐喻很多人做过精彩的论述,笔 者也就不在这里狗尾续貂了。笔者想讨论的是令狐冲这个人。承继了《倚天屠龙 记》和《侠客行》,令狐冲也是个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的人物。他和采花大盗成 了知交,在黄河船上与一众邪派人物立誓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刚结交了少林高 僧,旋即和魔教高手联手大战各路英雄。做了魔教教主的女婿,却又联合少林武 当准备大战岳父。金庸在书里特别强调了令狐冲那种向往自由自在,不受权力羁 绊的性格。这是金庸笔下其他主角所没有的。相信在那个中共权力斗争最激烈的 年代,金庸很能体会那种权力对人性的压抑,更能觉得能保有自由的珍贵。可惜 在新修版里,金庸淡化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似乎又回到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和光 同尘理念当中。   至于《鹿鼎记》,基本上就是金庸向致君尧舜上的传统的回归。韦小宝和令 狐冲其实很类似,都是游走在各种势力之间,在灰色地带左右逢源。不同的是令 狐冲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韦小宝只是想过有钱有女人的生活。当然韦小宝 的思想更接近中国的实际。比较值得深思的是韦小宝的几位夫人,除了双儿和公 主之外,韦小宝其他的老婆可以说是靠强奸强娶豪夺的得。苏荃要毁掉神龙教和 洪安通是因为洪安通强占了他,可是韦小宝一样是强奸了她,苏荃对韦小宝却很 不错。当然苏荃怎么想只有她自己知道,曾几何时苏荃对洪教主不也是很好?   换一个角度,韦小宝的那些老婆们又何尝不是中国人的缩影?群雄逐鹿,英 雄问鼎,无论谁赢谁输,那鹿几乎是死定了的。中国人能忍受扬州十日,嘉定三 屠以及此起彼落的文字狱,做了满清二百多年的顺民。共产党来了,中国人被害 死了几千万。不过,被谁强奸也不太重要,只要后来老公对我好一些也就是了。 相对于是非黑白,似乎还是能活下去最好。这真不知是悲哀,还是无奈。 ◆       学与道之所别 ·李威霆·   日前在脸书朋友圈提起在我们玩精品咖啡的人圈子里,“咖啡学”有个专业 的名称叫Coffeology,所以咖啡学家就叫Coffeologist。   于是就有网民开玩笑问说,居然可以有Coffeologist, 那叉烧呢?   我突然就想起日本的各种“道”。   茶道、花道、剑道、武道、书道、棋道和其他各种道,举凡是一门行业的恐 怕在日本都能称道。   切一种专门的鱼刺身,真真切切地切一辈子,就成了一门道。   你若真把叉烧交给日本人,确实可以发展成一门“叉烧道”。不过这和将叉 烧研究发展成一门Logy,方向大不同。   把一样事物当作对象,发展成一门“道”,或者发展成一门logy(逻辑), 那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我觉得对比东西方的这两种不同学习态度,很有意思,值得探讨。就请大家 忍一忍,允我在此大放厥词,扰民一番。   首先,日本的道和中国道家的道不同。   中国传统道家中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形而上的道,不是形而下 的器。   它的位格不会随意下降到具体的某种物件或专业里,而且道家的道讲究大音 希声,大道至简。   但日本的道极度重视形式和仪式。弄一个茶道,传统上就有60多样器械700 多道工序,烦琐至极。   撇开茶道的发展被许多研究日本史的人认为是江户时期落魄武士贵族阶级的 “最后遮羞布”这种理论不谈。我们必须承认日本的各种道里头,确实蕴含著日 本人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认为日本人是把每一种职业都当成一种人生哲学在过的。   他们会全心全意的把自己的精、气、神都灌注在自己的职能里,从中领略人 生的善与美。日本独一无二高超的“匠人精神”也脱胎自它们的道。   所以日本的很多“道”发展到后来,你会看到是非常极致的、雅致的、清幽 的、不浮躁的,禅味浓浓的境界。   没错,就是禅,挂着“道”的名誉而已,至少我是这样觉得的。   日本人把“道”导入工作中,从沉浸在专注尽善尽美地做好本职工作中,找 到人生意义,也找到一个很好的理由来安顿自己的心,最后完成民间各行百业的 安定与平稳。   这种“道”几乎可以涵盖任何事物,对任何行业的意义给出一种尽善尽美的 阐释。   不过它和地球另一端研究事物的方向就很不一样了。   在西方,研究一们学问时尾缀加上一个logy,比如Biol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那说的就是透过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去研究一种事物。   这种研究手段靠的不是一种哲理和信念。   逻辑是理性的一部分,源自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   讲求的是透过客观理性和实证经验(或实验)去探究一件事物背后的原理。 而且这种探究还不能止于答案,还必须追溯。   打个比方,你告诉我,茶这样泡好喝,我们也透过实验证明了这样泡确实好 喝。在实用主义者眼中看来,这就够了,继续专注地做下去就对了。   但是在做科学研究的眼中,那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问,“为什么这样泡 会好喝?”、“后面涉及的原理是什么?”,然后提出假说,再设计实验去证实 或者证伪。   得出新答案后,你还得继续追问,那么形成这些原理后面的原理又是什么?   这样一路追溯到生理结构层面,一路追到化学层面。得出答案后,还必须问 更多的问题,继续问下去,然后继续找答案。   这在哲学中就叫“终极追溯”,是对本源问题永无止境,不断追讨的精神。   科学继承了一大部分古希腊哲学的精神,只不过科学是唯物的,它最终的诉 求是以物理现象的本源(包括一切可测量的能量与存在)为最高追溯原则。   科学不会去追溯哲学里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无形的,形而上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科学具有哲学这种不断追讨和提问精神,因此科学是不断在进步 的。你看每一个西方的学科,都总是在发展中,是进行式,每隔几年就有新的研 究成果。   而东方的,大师们几千年前老早就已经在山顶上抚着须,告诉你“我早就给 你答案了”。   东方的学习,往往有一个终极答案早已存在于传统中,比如“道”。大师们 会教你的,只要你信,然后自己去领略。   而西方的学习模式,我觉中文翻译得特别好。叫学问,学会如何“问”,而 不只是学“答”。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逻辑体系下,如何提出好问题,往往比如何找到 答案更被推崇。   因此在西方,学生直接挑出老师所给出的答案当中的纰漏、谬误、矛盾,被 认为是睿智的,是被鼓励的。这就是辩证法(dialectic)的传统。   这要是在远东,就叫大逆不道,叫世智辩聪。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来只有应用科技,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独立发展出 自然科学的原因。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学习目的就与统治阶级绑定。学习就是为了最终考取功名, 卖与帝王家换取颜如玉和黄金屋。   中国春秋之后就没有出现过不依附于王权或皇权的独立思想家。对权威不能 怀疑,那就不会出现独立的人格,也不会出现独立思考,更不会出现科学。   我们总觉得,凡事能用就好了,再继续追问什么后面的原理干嘛?能当饭吃 吗?   道学家偶尔会回答你说,后面那些原理自有其“道”与“自然”,那就已经 是答案。人无需庸人自扰,再继续问。   结果求真就变成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因此直到清末光绪帝废科举前,一脚已经踏进现代的中国人还在学习两千多 年前的“旧知识”。   眼尖的读者可能前面已经注意到,说日本的道,我提到善与美,唯独没提到 “真”。   这是我从自己早年看了很多日本老一辈烘焙大师的著作当中感悟到的心得。   很有一些大师,他们笔下很多烘焙的理念和道理说得是很动人的,尤其对各 种咖啡烘焙中所发生的现象,杯测中所呈现的百般风味描述,形容得是妙笔生花, 让人感觉读之人生大有启发。   不过他们对于很多现象发生的具体原因解释,那就玄了。一种现象发生的原 因,十个大师,各有各说。   还真成了某种“咖啡道”。   我想如果把玄谈当成知识,认为已经是答案。那么进境也就到此为止。   最后,究竟东方的道和西方的逻辑之间,有没有殊途同归的可能呢?我觉得 本来就有,一直都有。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找到正确的视角。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浅见,大家姑妄听之,不必当真。 【网萃】∽∽∽∽∽∽∽∽∽∽∽∽∽∽∽∽∽∽∽∽∽∽∽∽∽∽∽∽∽∽∽ ◆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四六~四七) ·程 鹗· (四六):持不同政见者的盛宴   将近五年之后,贝尔才收到对他论文的第一个正面回复。那是1969年2月, 发表他论文的《物理》杂志业已关门大吉。给他来信的不是什么著名人物,甚至 不是教授专家,只是哥伦比亚大学一个还没毕业的研究生。   克劳泽(John Clauser)那时已经因为贝尔的论文纠结了两年多。他是在学 校图书馆里无聊地翻阅期刊时偶然看到那份奇怪的刊物和其中贝尔论述EPR实验 的论文。与贝尔的导师皮尔斯一样,克劳泽的导师对他兴奋的汇报丝毫不感兴趣, 只是告诫他那个领域不会有实在的物理问题,搅进去只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克劳 泽只好顺从地选择了那时正热火朝天的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实验做学位课题。   但他也没忘了父亲的教诲。克劳泽的父亲和伯伯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双双进 入加州理工学院,又一起投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冯·卡门分不清他俩谁是谁, 干脆就只要求他们完成两篇选题、内容都完全不同的学位论文。他慷慨地允诺: “你们可以各自做一篇,或者一个人做两篇,也可以两个人做两篇。”兄弟俩选 择了合作,联名提交了两篇论文。其一是纯数学的理论推导,另一篇则是彻底的 实验结果。   博士毕业后,克劳泽的父亲成为世界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航空工程师。他 自然也很关心物理学。虽然量子物理与流体力学的数学颇为相近,他却无法理解 量子力学。当儿子选择了物理专业时,他告诫道:“要看数据。人们总会有各种 各样的时髦理论,但你总得回头看原始数据。看你自己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   克劳泽发现在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上并没有原始的数据可供察看。无论是当 年的爱因斯坦、玻尔还是后来的玻姆、贝尔都只是理论甚至哲学的思辩。除了玻 姆和阿哈罗诺夫重新解释的吴健雄实验,他们没有任何实际的数据。当他看到贝 尔描述测量纠缠中电子的自旋方向,然后检验其中的关联是否符合那个奇怪的不 等式时,克劳泽明白那是一个可以获得切实数据的途径。可惜的是贝尔的论文只 字未提具体的实验,只是在最后表达了期望。   尽管导师极力反对,克劳泽还是在忙于论文课题的同时抽时间查找文献,寻 找可能与贝尔不等式相关实验的蛛丝马迹。他找到同校的吴健雄咨询,但一无所 获。在麻省理工学院,他打听到伯克利的康明斯(Eugene Commins)教授和他学 生所做的一个光学实验已经相当接近了贝尔的意图。   克劳泽的孜孜不倦终于感动了他的导师。导师建议他直接给贝尔写信询问这 几年可能有的进展并讨论他自己的想法。于是,贝尔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对他论文 真正感兴趣的回音。   当然,贝尔那时不知道他当初遗留在布兰迪斯大学的一份论文初稿也已被那 里的同事辗转传到了隔壁波士顿大学新教授西蒙尼(Abner Shimony)的手中。   西蒙尼是学哲学的。他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在耶鲁和芝加哥大学的哲学系中 度过。1953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他研究的是可能性和概率。在阅读 了玻恩新著的《原因和机遇的自然哲学》后,他对经典统计物理与量子物理中分 别涉及的几率概念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美国军队中服役两年后,他忍不住又回到了校园。这次是到普林斯顿大学 物理系当研究生。入学时,一位教授让他阅读爱因斯坦的EPR论文,找出其中的 谬误。西蒙尼没能通过这一关,他只觉得论文所述很有道理。   后来,他另外找到维格纳担任博士导师,研究他所感兴趣的统计物理。1962 年,西蒙尼赢得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那年,他还与维格纳、狄拉克一起参加了 波多尔斯基在俄亥俄的会议,讨论玻姆、艾弗雷特对量子力学的新诠释。   正是在那些年间,维格纳对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越来越感兴趣,逐步发展 出他那个“维格纳的朋友”悖论。深具哲学背景的西蒙尼来得正是时候。师生俩 经常半物理半哲学地讨论得不亦乐乎。   在波士顿大学,西蒙尼同时担任着哲学和物理两个系的教授,颇为左右逢源。 贝尔的论文再度唤醒他当初阅读EPR论文时的感受,更激起他对物理学中这个最 富有哲学意味问题的兴趣。当新入学的研究生霍恩(Michael Horne)来请他担 任统计物理研究的导师时,西蒙尼不由分说地回应他已经不再做统计物理。他让 霍恩读读贝尔的论文,设计一个能验证其中不等式的实验。他告诉霍恩毋庸着急。 这个领域无人问津,他们肯定可以一鸣惊人,无需担心被他人抢先。   几个月后,他们已经有了可观的进展。西蒙尼原来计划在那年美国物理学会 的年会上发表他们的进展,但在“不着急”之间错过了交提要的期限。在翻阅年 会议程时,他极其意外地看到出自克劳泽的一份提要,其思路与他们几乎完全一 致。西蒙尼不得不向霍恩承认失算,他们被克劳泽抢了先。   维格纳也注意到了贝尔的论文。   贝尔并没有以现实生活中的双胞胎做例子阐述他的想法。他的论文充斥着抽 象的数学符号,可能也是被物理学家普遍忽视的原因之一。几年后的维格纳通俗 化地重新演绎了贝尔的证明,并强调其中逻辑的普遍性。那不等式不仅适用于量 子力学、经典物理学,甚至日常生活。在包括梅尔敏等物理学家不断推广、完善 后,贝尔的证明才逐渐有了诸如以双胞胎为例子的通俗表述方式。   不过贝尔在论文中也已经明确地指出他的证明过程不涉及任何具体隐变量的 假设,因此结论非常普遍。无论隐变量理论如何设计精巧鬼斧神工,只要它的作 用是局域性的,就必然会在他设计的那个测量过程中表现出符合他所给出不等式 的统计结果。   但量子力学的计算结果却表明针对电子自旋方向的测量会违反其相应的不等 式。这就只有两个可能:量子力学对电子自旋现象的预测是错误的,会被实验证 伪。倘若果真如此,量子力学便需要根本性的修正,而爱因斯坦所坚持的局域性 可能依然牢不可破。反之,如果实验一如既往地证明量子力学的正确性,电子的 自旋果然如理论所描述,那么唯一的结论只能是那非局域的鬼魅般超距作用、心 灵感应般的量子纠缠是真实的存在。   维格纳得知西蒙尼的挫败后鼓励他不要轻易放弃,并建议他找克劳泽联系合 作。正在孤独之中的克劳泽接到西蒙尼的电话后很是欣喜,立即答应合兵一处。 在霍特之外,西蒙尼还从哈佛借来一位研究生霍尔特(Richard Holt)。他们因 而有了四个人的小团队。   虽然贝尔以电子对的自旋作为探测量子纠缠非定域性的实例,克劳泽和霍特 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光子对会是更好的实验对象。电子在实验室中时刻受到环境 影响,很难完全屏蔽无处不在的电磁场。光子则不同,在发射和被吸收之间可以 飞行相当长的距离而不因环境影响改变自己的状态。   光子与电子一样有着自旋,对应于宏观电磁波的偏振态。测量光子的自旋因 而也相当简单直接:在光子的路径上设置类似于观看立体电影时所戴眼镜那样的 偏振片。如果光子能够通行无阻,那么它们的自旋便与偏振片所设定的方向一致。 如果没有光子能通过,那么它们的自旋方向则与偏振片方向垂直。   吴健雄正是这样测量了γ光子对中两个光子自旋的关联而证实它们来自正电 子素的湮没。玻姆和阿哈罗诺夫认为那恰巧也证明了那样的光子对是处于远距离 的纠缠之中。但是,那个实验最多只证实了当双胞胎之一喜欢足球时,另一个也 同样地喜欢足球。它无法区分这个默契是来自他们(局域)的基因还是因为两人 之间发生了(非局域的)心灵感应。当然,吴健雄当初实验目的不在于量子纠缠, 那时也还没有贝尔的不等式。   要回答贝尔提出的问题,还需要询问双胞胎是否喜欢篮球、排球,也就是测 量光子在不同方向上的偏振。但正电子素湮没所产生的γ光子能量太高,不适合 这样的测量。克劳泽找出的伯克利那个实验更为合适,康明斯却也不知道贝尔的 工作。他们只在同样或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测量了两个光子的偏振,那恰恰是 两个无法区别局域与非局域的隐变量影响的两个角度差。如果改用其它的角度差 重新测量,就能一举确定贝尔不等式是否被违背。   克劳泽这时已经以微波辐射背景的测量成果通过了他的博士答辩。但如他导 师所警告,他在寻找博士后职位时非常不顺利。虽然他从事的是“正经的”物理 研究,他在面试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贝尔不等式的兴趣吓跑了大部分教授。经过 一番周折,因为发明激光获得诺贝尔奖、那时已经从哥伦比亚大学转到伯克利的 汤斯给了他一个位置。克劳泽对阴错阳差的结果是他能去康明斯所在的伯克利很 是暗自庆幸。   他从父亲那里承继到的不仅是对实验数据的重视,还有对航海的爱好。他在 纽约研究生期间以停泊在港湾的小帆船为家。得到位于西海岸的伯克利职位后, 他没有按常规穿越美国大陆,而是驾着自己的帆船沿东海岸南下,准备绕过佛罗 里达半岛进入墨西哥湾后再上岸,用汽车拖运帆船到南加州,再继续架船沿西海 岸北上到旧金山附近的伯克利。   在波士顿的西蒙尼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将他们频繁修改中的论文稿邮寄到每一 个克劳泽可能停靠的港口。克劳泽航行中也在不断地撰写论文,到港口后便与西 蒙尼长途电话协调。在他遭遇风暴不得不改变航程但终于安全抵达伯克利时,他 们的论文也基本大功告成。   1969年10月,署名克劳泽、霍恩、西蒙尼、霍尔特的论文《检验局域性隐变 量理论的实验提议》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量子纠缠的辩论以此从纯粹的 思辩走向实际的验证。根据作者的姓氏缩写,这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后来被称之为 CHSH论文。   其实,贝尔论文发表后收到的第一个回信不是来自克劳泽。早在1966年12月 初,那篇被《现代物理评论》耽误了两年的论文终于发表时,他收到了罗森菲尔 德措辞严厉的信件。罗森菲尔德直言了当地告诫:“我需要告诉你,我觉得你寻 找隐变量是在浪费才华。我也不知道你应该为此高兴还是难受。”   同样遭到罗森菲尔德冷嘲热讽的还有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年轻教授泽赫 (Dieter Zeh)。泽赫是理论物理学家。他是在研究原子核时发现量子力学的蹊 跷的。原子核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量子系统,其中质子、中子都在同一个波函数的 纠缠中演变。以小看大,泽赫突然想到整个宇宙就如同一个原子核,世间万物都 在其中以同一个波函数纠缠演变。唯一的区别只是宇宙之外不会有观察者造成波 函数的坍缩。于不知情中,泽赫重新发现了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并发展出了 比艾弗雷特更为详尽的数学理论。   泽赫的导师是在1963年与维格纳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核物理专家詹森 (Hans Jensen)。他没法明白学生的新思想,将论文稿寄送罗森菲尔德征求意见。 罗森菲尔德的回信措辞严厉,以至于詹森不敢转述给年轻的泽赫,只是告诫他千 万不要再继续这个研究,否则会前途尽毁。泽赫后来发现詹森还是在同事间传阅 罗森菲尔德的回信,一起哄笑不已。他们的师生情谊因而破灭。   泽赫不信邪地将论文提交给学术刊物发表时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回馈的审 稿意见基本上很一致地指责论文为无稽之谈。无奈,他将论文寄给了素不相识的 维格纳,终于第一次得到支持。   那已经是1970年,美国的两位物理教授出于对当时主流学术刊物对这方面研 究的歧视深为不满,自己创办了一个名为《物理学基础》(Foundations of Physics)的月刊作为对抗。维格纳是编辑部成员之一。他鼓励泽赫给这个新刊 物投稿。很快,泽赫的论文在《物理学基础》的第一期上发表面世。   玻尔尚在世时,罗森菲尔德作为他曾经的长期助手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 主力干将。面对相继来自玻姆和艾弗雷特的挑战,罗森菲尔德无论是公开场合还 是私下通信都竭尽挖苦、打击之能事。玻尔去世后,他更是当仁不让,将维护导 师精神遗产为己任。罗森菲尔德性情急躁,也是一位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 信玻尔的互补原理是唯物辩证法之典范,不容亵渎。   但在1960年代后期,罗森菲尔德发现他的使命愈加艰难。贝尔、泽赫这些小 字辈不难对付,但挑战哥本哈根诠释之权威地位的并不限于那个躁动年代中的小 年轻。   1965年,属于量子理论第一代、曾经在解释原子光谱反常塞曼效应上抢了海 森堡之先的兰德出版了《量子力学新基础》。兰德早在1929年离开德国,在美国 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教职。在进入学术晚年之际,他却也不再信服曾坚持了大 半辈子的正统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维格纳更是公然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在学术媒体上与罗森菲尔德展开激烈的 论战。在私信中,维格纳表示他的目的更在于为年轻的西蒙尼、泽赫等人提供保 护伞,让他们有一个能够研究科学问题——包括哲学性的物理学基础问题——的 自由学术环境。的确,面对属于前辈的兰德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维格纳,罗森菲尔 德无力再凭资历居高临下地恶语相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原先那只是一小撮的持 不同政见者逐渐发展壮大。   玻尔1927年在科莫湖举行的纪念伏特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他的互补原理时,费 米还只是会上一位不知名的物理青年。二战前后,费米已经以在物理学诸多领域 的卓越贡献成为公认的第一流物理学家。为表彰他的成就,意大利物理学会在 1953年创立“费米国际物理学校”,每年夏天在学会所在的科莫湖举行专题讨论 会。一年后,年仅53岁的费米不幸因胃癌英年早逝,以他命名的暑期学校则作为 纪念延续至今。   1970年6月底,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第一次成为费米会议的主题。那次会议 由法国科学家德斯班雅(Bernard d'Espagnat)主持组织。他是德布罗意的学生,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第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在维格纳的推荐、协助下,德斯班雅 别具一格,邀请了玻姆、贝尔、西蒙尼、泽赫等人。他们在科莫湖畔欢聚一堂, 被戏称为量子力学持不同政见者的盛会。德斯班雅没有邀请罗森菲尔德。   会议第一天,维格纳做了主题发言。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如何理解量子力学依 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存在有包括哥本哈根正统思想之内的六种不同诠释。 泽赫兴奋地看到维格纳将他的新理论也列于其中。   贝尔第一次在量子力学的会议上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在那之前一年,剑 桥曾举办过一个名为“量子理论及其它”的学术会议,讨论量子力学的现状和前 景。那个会上还没有人提到过贝尔。   西蒙尼在会上作了系列讲座,详细叙述了他们准备以实验来验证贝尔不等式 在量子力学中表现的设计思想。   参加科莫湖畔这一盛会的还有德维特。他那时已经成为离开了物理学界的艾 弗雷特的非官方代言人。   当年德维特与艾弗雷特通信时被告知他从来没有亲身感受到自己在测量过程 中“分裂”成两份的辩解不过是以前人们声称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的翻版已 经是13年前的往事。在那漫长十几年中,深受感触的德维特一直对此无法忘怀。   在意大利会议的两个月后,美国物理学会的会员刊物《今日物理》 (Physics Today)发表了德维特的一篇题为《量子力学与现实》的文章,全面 介绍了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与维格纳在会上的演讲类似,德维特将艾弗雷特 的理论与哥本哈根诠释相提并论,还指出它其实更为合理。   在德维特的坚持下,艾弗雷特终于拿出了自己已经封存14年之久而陈旧不堪、 但尚未被导师惠勒强行阉割的博士论文原稿。德维特阅后更为豁然开朗,完全信 服了这个新理论。他将这份手稿和其它有关文章汇集起来,编辑成学术专著出版。   艾弗雷特的创见终于得以重见天日。那时候,他自己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创办 科研、咨询公司,成为军工企业的大拿,不再关心物理学的争执。 (四七):克劳泽的实验   在伯克利,汤斯招来的新博士后克劳泽的研究课题是射电天文学测量。当他 初来乍到便找到康明斯教授的实验室询问他们过去做过的那个光子偏振实验时, 康明斯大惑不解。得知克劳泽的意图后,康明斯不假思索地回绝。他们过去的那 个测量只是一个课堂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练练手观察钙原子辐射时的一个特 殊现象,没有多大物理意义。   当克劳泽提起EPR问题时,康明斯更是惊讶莫名。他确信那早就由玻尔回应 爱因斯坦的论文解决,不值得几十年后还翻旧账。所以他觉得克劳泽纯粹是多此 一举,也与其他教授一样规劝年轻人不要拿自己的学术前途做赌注,以免误入歧 途。   克劳泽的导师汤斯倒很开明。他邀请康明斯一起听取克劳泽的报告,觉得这 只是一个利用已有设备的小实验,既无需资金投入也不会太费功夫,故不妨一试。 出于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尊重,康明斯同意拿出自己的仪器,还提供了一个研究 生弗里德曼(Stuart Freedman)给克劳泽帮忙。在汤斯的准许下,克劳泽可以 用他的一半时间“不务正业”,致力于自己的兴趣所在。   与吴健雄实验中正电子与电子湮没时发出的高能γ光子不同,康明斯的实验 利用的是钙原子光谱的一个特别之处。依照玻尔原子模型和爱因斯坦辐射理论的 描述,原子吸收能量进入某个能量较高的激发态时,电子会自发地跃迁回到能量 最低的“基态”,同时释放一颗能量等同于两个量子态之差的光子。当钙原子处 于一个特定激发态时,它返回基态的过程却不是这么直接的一蹴而就,而是会在 中间略微停顿,结果是连续地发出两颗光子。这个过程叫做“级联辐射” (cascade emission)。   康明斯当初就是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能够同时观察到这个过程中所发出的 两个光子。   虽然这两颗光子产生时有着极短的时间差,它们依然来自同一个量子过程, 与正电子素湮没时同时发出的光子对一样共有同一个波函数,处于互相纠缠的状 态。但它们的频率都处在紫外线范围,能量远远低于γ光子,更适合进行偏振测 量。   贝尔是理论家。他的不等式是一个数学推导的结论,没有考虑实验中的各种 限制和误差。在他们发表的CHSH论文中,克劳泽、西蒙尼等人已经将贝尔的理想 化分析应用于具体的实验条件,自己提出了一个更为实际、可以直接以测量数据 检验的不等式。他们还具体地论证了改进康明斯实验检验这个不等式的途径。因 此,克劳泽能在大教授汤斯和康明斯面前表现得信心十足,势在必得。   但这个实验的困难还是超过了他的预想。因为没有资金,克劳泽和弗里德曼 不得不四处搜寻他人废弃的材料来修补、改装康明斯已有的设备,重新投入使用。 这个在汤斯眼中不会占据太多时间精力的小实验竟然持续了两年多之久。直到 1972年4月,弗里德曼和克劳泽才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 表他们的论文:《局域隐变量理论的实验检验》。   自从收到克劳泽突如其来的信件后,贝尔一直关注着他们的进展,期盼能早 日看到结果。虽然在他们这个极小的圈子之外并没有人关心,他还是认定那会是 量子力学非同寻常的历史一刻。这会是爱因斯坦与玻尔坐而论道以来的第一个真 实数据,它足以根本性地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以及未来的物理学走向。   贝尔因而非常矛盾。他内心希望看到克劳泽的实验能揭示出与量子力学的理 论预测不符的现象。唯如此,爱因斯坦所坚持的,也是自古希腊以来一脉相承之 科学理念的局域性因果关系才有得以继续保持的可能。不过,他同时也理智地意 识到这个可能性会微乎其微。毕竟量子力学已经久经考验。   克劳泽的立场比贝尔更为坚定,或偏激。他确信自己会证明爱因斯坦的正确 和量子力学的差错。当阿哈罗诺夫提出打赌时,克劳泽毫不犹豫地把赌注压在爱 因斯坦一方。他还豪迈地宣布:如果输了就自我了断,彻底离开物理学。   在物理与哲学间并驾齐驱游刃有余的西蒙尼态度与贝尔相近。他的研究生霍 恩却持有与克劳泽相反的信念,认为量子力学会再次得到实验证实。西蒙尼从哈 佛借来的研究生霍尔特比较漫不经心。他开玩笑说如果他们成功地否定了量子力 学,他也许能得个诺贝尔奖。但传统保守的哈佛肯定不会颁发给他博士学位。   在被西蒙尼借去研究EPR问题时,霍尔特是哈佛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皮普金 (Francis Pipkin)的研究生。完成CHSH论文之后,霍尔特回到哈佛说服自己的 导师也开始实施论文中提议的实验。与克劳泽在伯克利沿袭康明斯已有的设备、 材料不同,他们完全白手起家,采用的是汞原子的级联辐射所产生纠缠的光子。   但他们还是进展神速,在克劳泽之前就有了结果。也许霍尔特梦想诺贝尔奖 心切,他们的数据表明量子力学的预测不符合事实,纠缠中光子之间的关联表现 得完全符合贝尔不等式。这就如同双胞胎之间的默契完全可以由他们自身携带的 基因解释,无需临时发生超自然的心灵感应。   皮普金很不放心。霍尔特的诺贝尔奖之说固然只是半真半假的戏言,这个结 果的确可能成为第一个显著地违背量子力学的实验证据,影响深远。为谨慎起见, 他们决定放弃已有的优先权,等待弗里德曼和克劳泽在伯克利的结果。同时,他 们也精心寻找自己实验中的可能差错。   克劳泽没那么优柔寡断。他和弗里德曼取得数据后立刻就发表了论文。果然, 他们的结论与霍尔特的正相反:实验结果完全符合量子力学的预测,同时也就违 背了贝尔的不等式。在贝尔精心设计的测试程序下,量子世界的双胞胎表现出了 仅凭自身携带的基因不可能做到的高度一致性。他们之间的确存在有心灵感应。   在论文的结尾,弗里德曼和克劳泽总结道:“我们认为这些结果是反对局域 性隐变量理论的强有力证据。”   爱因斯坦所深恶痛绝的鬼魅般超距作用第一次在实验室中显露了身影。   在克劳泽和弗里德曼论文发表的1972年,贝尔当选为英国王家学会的会士。 他的引荐人在推荐信里罗列了贝尔在加速器和粒子物理方面的很多杰出成就,包 括发现CPT对称原理和其它理论贡献。信中没有言及贝尔不等式或EPR问题,只是 在最后有一句话提到贝尔也“因对理论物理中一些悖论的讨论而著名”。   贝尔那时的确已经成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他供职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他是众望所归的加速器设计和基本粒子理论权威。然而,表彰他因为EPR问题的 讨论而“著名”却未免言过其实。即使是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只有德斯班雅等 极少数同行知道他曾有过一个不等式。他那篇的论文已经发表了八年之久,每年 的引用次数都屈指可数。   克劳泽和弗里德曼的实验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没能改变局面。那年 之后,贝尔论文的引用次数反而还减少了一半,更是乏人问津。   在伯克利,克劳泽丝毫没有兑现自己离开物理学界诺言的打算。只是他已经 把两年的博士后生涯大部分耗费在这个实验之中,又到了需要找工作的关头。与 两年前寻找博士后位置时不同,更为自信的克劳泽这次没有回避、隐匿他的兴趣 所在,反而突出展现他的这一实验成就。因为那是他心目中最有意义的物理研究 和成果。   自然,克劳泽与两年前一样四处碰壁。他原来的博士导师竟然在为他提供的 推荐信中表明他这方面的探索属于“垃圾科学”(junk science),除非改换方 向不应该录用。远在法国的德斯班雅还曾收到一封来自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物理 系主任的朋友来信,询问克劳泽的实验是不是“真的物理”。尽管德斯班雅立即 回信大力支持,克劳泽还是没能获得他在那里申请的职位。   山穷水尽之后,伯克利的国家实验室为他提供了一个位置。在那里他可以发 挥自己在光学仪器中表现出的才能,为实验室“真正的”物理项目做贡献。他所 钟情的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只能退居二线,继续作为业余时的爱好。   他的助手弗里德曼在论文发表后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目睹前车之鉴,他选 择立即离开这一学术是非之地,专注于核物理实验。在国家实验室中度过成就卓 著的职业生涯后,弗里德曼于2012年去世。   克劳泽的论文发表后,哈佛的霍尔特和皮普金对自己完全相反结论的实验越 发没有信心。他们没有能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但确信结论不成立。于是,他们决 定偃旗息鼓,不再继续这个方面的研究。除了一篇在朋友之间传阅的预印本,他 们也没有正式发表论文。但霍尔特还是以这个实验结果写就了他的博士论文。   在这篇学位论文中,霍尔特开宗明义地介绍哥本哈根诠释只是量子力学测量 问题的一个可能解决方案。其它的还有“艾弗雷特-惠勒诠释”、“维格纳的主 意”以及“隐变量理论”。那便是他所作课题的缘由。   那是1973年。三年前,维格纳已经在科莫湖的会议上有过这样的演讲,德维 特也在《今日物理》中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哥本哈根学派那曾经至高无上不容置 疑的权威地位业已开始坍缩。即使是在“传统、保守”的哈佛,霍尔特也能如此 无所顾忌地介绍他论文选题的背景。而不过15年前,艾弗雷特还不得不屈服于导 师惠勒的压力大举删除自己论文中类似的离经叛道,只能在承认哥本哈根诠释为 量子力学独一无二真理的前提下含含糊糊地描述自己截然不同的思想。   也算是一种塞翁失马,霍尔特没能得到诺贝尔奖,但顺利地赢得哈佛的博士 学位。他毕业后也没再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中谋得教职, 兢兢业业。   只有极个别的物理学家注意到克劳泽的实验和他与霍尔特截然相反的两个结 果。他们开始采用不同的设计和材料重复同样的测量。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年轻 教授弗里(Edward Fry)利用激光技术大大改进了实验的效率和精确度,也证实 了克劳泽的结论。就连吴健雄也重做了当年正电子素湮没实验,这次专门注重于 寻找贝尔所提出的关联。   克劳泽自己则在伯克利另起炉灶,专门重复霍尔特的实验。他再次搜寻、借 用废弃材料按照霍尔特的设计重新搭建实验仪器,也改用了水银蒸气作为光源, 但依然得到自己与弗里德曼早先实验相同的结果。他再次事与愿违地证明了量子 力学中的非局域性。   不久,陆续有七个致力于这项测量的独立实验发表了成果。它们之中五个与 克劳泽的结论一致:纠缠中的光子违反了贝尔不等式。另外两个实验则相反,它 们发现结果满足贝尔不等式,不需要另外的非局域性联系。   虽然贝尔、西蒙尼、克劳泽这时都已确信这些实验中的多数结论,他们也明 白这样的数据结果还无法令人信服。作为第一拨尝试者,这些实验条件简陋粗糙, 实验数据中的信息与噪音相比非常弱,也不甚可靠。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实验的 设计中还存在有“漏洞”(loop hole),即光子之间存在着互相作弊的可能。   贝尔的测试设计非常巧妙,相当于随意地分别询问双胞胎三个不同问题之一, 然后根据他们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假如他们的答案由随身携带的基因决定,彼 此之间不再有串通,这些答案之间的相关性就会有一个上限,即贝尔不等式。如 果实际的相关性突破了这个上限,就说明双胞胎之间临时有过协调,统一了口径。   这样的协调却不一定只会通过心灵感应式的特异功能进行。假如双胞胎在到 达询问地点前已经获知他们会被问到的问题,他们有可能悄悄地“递纸条”,或 使用隐藏的无线电设备通话来商量如何回答。这样的结果是实验可以发现双胞胎 具备超越贝尔不等式的能力,却并不能证明那一定就是源自特异功能。   没有自主意识的光子当然不可能如此狡猾。但在已有的实验中,测量光子自 旋的偏振片的方向是预先设定的。它们只能隔一段时间更改方向做新的测量。因 而被测量的光子在被测量之前可以“知道”偏振片的取向,也就是双胞胎会被问 及的问题。那时它们彼此距离很近,如果互相通气并不需要超光速的信息传递, 因而也就不会像爱因斯坦所指责地违反相对论。   如果确实出现的是这样的情形,克劳泽等人的实验也许歪打正着地发现了某 种过去未知的光子之间互相联络的机制。但他们却没能确定无疑地证明那鬼魅般 超距作用的存在。   1975年初,贝尔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一位慕名而来的法国青年阿斯佩(Alain Aspect)。   在克劳泽、弗里德曼和霍尔特分别在美国的伯克利和哈佛埋头苦干的1970年 代初,阿斯佩正在非洲的喀麦隆义务教课。他已经在法国获得物理硕士,但对从 事物理研究的前景十分彷徨,准备急流勇退以教师为业。法国政府允许知识青年 以社会服务的形式代替服兵役的义务。阿斯佩便选择到喀麦隆教书,为自己的未 来打基础。   在喀麦隆的三年里,他在闲暇之余自修了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科昂-唐努德日 (Claude Cohen-Tannoudji)新出版的量子力学教科书,又重新唤醒了研究物理 学的兴趣。结束义务服务后,他在1974年回到法国的母校,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 位。德斯班雅建议他看看有关贝尔不等式的各个实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设计一 个更有说服力的实验。   在仔细研究了贝尔的论文和已有的实验资料后,阿斯佩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兴致勃勃地来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当面咨询贝尔的意见。   面对这位满腔热忱的来访者,曾经热情回信鼓励克劳泽的贝尔十分谨慎。他 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领域对没有资历、名气的年轻人可能会是死路一条。在阿 斯佩尚未开口之际,贝尔劈头问道:“你有一个永久、稳定的职位吗?”阿斯佩 回答是的,他是法国科研体制中的职员。虽然地位、工资都不高,但可以有保障。   贝尔放心了。他们这才开始讨论共同关心的物理问题。   (待续) ※※※※※※※※※※※※※※※※※※※※※※※※※※※※※※※※※※※ 本期编辑:太蔟 本期校对:应帆 审 稿:笨狸、程鹗、方舟子、古平、太蔟、应帆、紫弦、自如 技术支持:李晓峰、Yawl、李启明 联系人: 方舟子(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xinyusi@yahoo.com 发 行: 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http://www.xys.org     http://newxys7.com 订阅新语丝网站新到资料,请加入xinyusi@googlegroup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