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原载《中国青年报》“电脑周刊”,发表时略有删节) ACT的兴起 --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之五 ·方舟子· 在中文国际网络上,ACT是经常被提起的一个名词,它是互联网新闻组 alt.chinese.text的简称。ACT是国际网络中最早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可以 说,有了ACT,才有了所谓的中文国际网络。 ACT是在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八日,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魏亚桂请该校的 系统管理员建立的。魏亚桂提了alt.zhongwen, alt.chinese.text等几个名称 供管理员选择,该管理员不懂中文,就选了alt.chinese.text这个英文的名称。 为什么不简单地称为alt.chinese,而要在后面加上text(文本)呢?在这里, 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计算机的编码常识。可以在网络上畅通无阻的真正的标 准文本编码,是“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编码”(简称ASCII或“美标”),但是它 只有128个编码(即7比特),只能用来编写英文字母和常用符号,显然不能用 来编写汉语。用来编码简体汉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 编码”(简称“国标”)采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案,即把两个美标组合起来编 写一个汉字,比如用“VP”编码“中”字,这套编码,本来也是纯文本的。但 是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个如何区分中、英文的问题,比如说,在中英夹杂的文 件中,怎么让程序分辨“VP”究竟是代表两个英文大写字母呢,还是“中”字? 对这个问题,有两套解决办法:最早的解决办法,也是现在最通行的办法,是 CCDOS的开发者发明的,他们在每个国标码的前面都再加上了一个非美标的数 字,也就是说,没有这个非美标的“VP”是两个英文字母,有这个非美标的就 是“中”字,我们现在所用的国标码,其实就是这种经过改造的国标码。这样, 固然可以区分美标和国标了,用国标码编写的文件却不再是纯文本的文件,而 变成了8比特的所谓“二进制文件”。在当时的互联网络,直接传递二进制文件 还很不可靠,那个用于定义国标码的非美标符号在传递时经常丢失,为了保险 起见,在传递之前必须用加密方法把它改编成文本文件,到达终点后再解密还 原成二进制文件供阅读。因此,在当时的互联网上,是没法直接阅读国标码中 文的,很是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九八九年,黎广祥、魏亚桂、李枫 峰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即恢复国标码为纯文本的本来面目,但在中 文的段落之前和之后各加上控制符号与英文区别开来,这些控制符也属于美标, 这样,整个文件就都是一个纯文本的文件,可以在网络上直接传递了。这种编 码方法,被命名为“汉字”码,简称HZ。建立ACT的动机,就是为了推广、使用 HZ码,所以,该新闻组对张贴的内容没有任何的要求,唯一的要求是必须使用 HZ码张贴。因为HZ码属纯文本,所以才有了新闻组名称后面的那个奇怪的text。 既然ACT在一九九二年夏天就已建成,我为什么一直说中文国际网络形成于 一九九三年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又得简单地介绍一点新闻组的常识。在 当时国际互联网上的新闻组,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所谓六大主流新闻组(news 为网络管理类,comp为计算机技术类,soc为社会类,sci为科学类,talk为闲 谈类,misc为杂类),要成立一个新的主流组。手续非常麻烦,需要经过提议、 表决,但是一旦成立,绝大部分新闻服务器都会自动订阅,很快地传遍了全世 界。另一类新闻组是所谓另类新闻组(alt)。要建一个另类新闻组非常容易, 事实上任何一个系统管理员都可以建立,但是相应地,要传布开去就不容易了, 是否要订阅它,完全由各个新闻服务器的管理员个别决定。ACT做为一个另类 新闻组,它的传布就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根据魏亚桂的回忆,虽然ACT建立的 第一天,就有二十多个人在那里张贴,但是在开始的几个月,大部分为测试贴 和技术性文章,以及《华夏文摘》和抄来的一些诗词、短文,显然还没有形成 一个国际交流网络。这些张贴也没有存档。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张贴,是一九 九三年三月二十七日的一个张贴,在印第安那大学的新闻服务器上(也就是最 早订阅ACT的服务器),它是ACT的第2732封张贴,也就是说,在ACT建成后的九 个月内,总共就只有这么多张贴,实在是少得可怜--在ACT的鼎盛时期,有时 一天就有上千封张贴! 这一个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ACT交流张贴,是一个征下联和应征,上联为“ 紫阳泽民”,应征的下联为“瑞环耀邦”。征联者和应征者分别贴自德国和加拿 大,可见在这时候ACT已从美国传布到了全世界。在同一天,后来被列入“网文 八大家”的冬冬也贴了他的第一个张贴“唱支山歌给你听”: “没劲! 大家怎么都那么空虚呀! 给你们唱首歌吧! 从北京,到延安, 路途是那么遥远。 七十二条,羊肠小道, 弯弯曲曲,走不完! 看远处,又走来,咱们的毛委员。 头带着礼帽,他身披着长衫。 小鬼,就跟在后面。 ……” ACT早期的活跃分子四月也贴了一篇“对话”,可算是ACT最早的两篇“经典”作 品。这一天以前的张贴都已不可考,网上元老能够忆起的中文网大事最早也都发 生在一九九三年,所以我很保守地把中文国际网络的形成时期定在了一九九三年。 这么做还有一个个人的原因:我当时所在的密西根州立大学是在这一年开始订阅 ACT,我当然也在这一年才开始阅读ACT。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为了方便使用繁 体字的大五码的网友,另外成立了一个另类新闻组alt.chinese.text.big5,简 称ACTB,与ACT相互镜射,也就是说,在当时,两个新闻组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后来这两个新闻组分了家,此是后话。 在ACT成立之后不久,最早的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就在上面发行,ACT上的 张贴有时也被《华夏文摘》拿去刊登,而且往往不预先征求作者的许可。其编辑 大概觉得既然已贴在了网络上,理所当然地可以自由使用,说不定还觉得给了作 者天大的面子。这种态度,引起了一些ACT活跃分子的不满。这也可以说是中文 网络上最早的版权事件,只不过被侵权者最多是抱怨一、两句,并未引起注意, 《华夏文摘》依旧是对网上文章随意采用。一直到了一九九三年年底,因为方舟 子的一首诗被瑞典的电子刊物《北极光》不告而用、乃至篡改,才引发了中文网 络上第一次对版权问题的大讨论,从那以后,各家中文电子刊物对采用网上张贴 才比较小心了。这也是后话。总之,也许是为了搞好与ACT的关系,《华夏文摘》 在一九九三年七月请当时ACT的活跃分子编了一期“ACT文选”的增刊。选的是当 时ACT上所谓“严肃”“正经”的文章,其实都是一些讨论政治问题的短评,现 在看来文笔都非常随意、幼稚。不能怪选者的眼光不行,当时的ACT也就是那个 水平。当时更流行的,是把ACT当成玩耍、吵架的幼儿园,互相论功行赏、封官 赏爵过家家。 但《华夏文摘》的这个文选,却对宣传ACT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人在读了这 期增刊后,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个用中文交流的国际场所,阅读ACT和在ACT上 张贴的人,突然多了起来。“网文八大家”中最晚上网的两位,图雅和方舟子, 也在一九九三年的七、八月间首次登上了ACT舞台。在这一年的十月,图雅为《华 夏文摘》编了一期“留学生文学专辑”,其作者,全部都是ACT的活跃分子,而其 作品水平,确实也当得起“文学”两字,非三个月前的“ACT文选”可比。ACT也 就是从这时候起,告别了几个人过家家的阶段,而进入了繁荣时期。 1998.12.26.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