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人也不是理性的动物 ·方舟子· 这是一则在中国妇孺皆知的寓言: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对猴子们说: “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很不高兴。于是他又改口说:“那就改成 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全都高兴了。“朝三暮四”后来讹变成了反 复无常的意思,但是庄子讲这个寓言的本意,却是为了说明虽然事物的本质一样, 但是在形式上改一下,就会影响到人的喜怒(“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的确,许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和这则寓言中的猴子并无多大的区别。心理学 家曾经做过这么个问卷调查。假定你决定去看一场演出,门票一张十块钱。到了剧 院后,你发现你丢了十块钱。如果你口袋里还有钱,你是否还愿意花十块钱买票看 演出?心理学家问了180多人,88%的人都说愿意。 现在把问题改一下。假定你已经花了十块钱买了门票,在进场之前发现票丢了, 你必须再买一张票才能进去。你是否愿意再花十块钱买票进去看演出?心理学家问 了200人,只有46%的人说愿意。 在这两种情形中,后果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你为了看这场演出,多付出了十块 钱。但是由于发生的经过不同,人们就像“朝三暮四”中的猴子,做出了不同的反 应。在第一种情形中,丢掉的钱和票的价钱似乎是无关的两件事,丢了十块钱并 没有影响到人们的买票决定。但是在第二种情形中,丢掉的票的价钱和补票的价钱 看上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会觉得花两倍的钱买一张票比较亏。 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它,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表明我们在做决 定时,并非总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深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这在人们做出经济方面 的决定时,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一门称作行为经济学的学科试图回答这么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并非总是理性地做出经济决定?行为经济学家在做研究时,借鉴了心理 学的方法,现在他们也开始与神经生物学家合作,看看大脑中的哪个特殊区域会影 响到经济决定。 在一个实验中,有两组人做同一个简单的投资游戏,一组是正常人,另一组人 的大脑中控制感情的区域因为中风等原因受到了伤害,使他们无法体会恐惧、焦虑 等情感,但是他们大脑中控制逻辑推理的区域仍保持完好。这个简单的投资游戏是 这么做的:每个人分到20元钱,用抛硬币赌输赢的方式赌20次,每一次如果赌赢, 赢得2.5元,赌输了则输1元钱;每一次也可以弃权,不输不赢。 很显然,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每次都赌,而不应该弃权,因为每次输赢的概率相 等,而赢的回报却高于输的损失,对玩家有利。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明白,但是在 实际操作中,玩家对是否要下赌却很受前面输赢结果的影响,会因为害怕输而一再 弃权。实验的结果是,正常人下赌的次数只有58%,而大脑受损的人下赌的次数 却高达84%。由于不会感到害怕,大脑受损的人在这个投资游戏中的收入因此超过 了正常人,在游戏结束时,他们每人平均获得25.7元,而正常人平均只获得22.8元。 行为经济学家因此认为,杰出的投资者之所以能大获成功,可能就是因为他们 在投资时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很像这些无法体验恐惧的患者。但 是参加这个投资游戏的患者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并不怎么成功。在实际生活中,他们 中有四分三的人曾经破产。由于不会感到害怕,他们会采取过分冒险的举动,或者 被别人所利用。 如此看来,即使是像恐惧这样的感情因素也并非总是坏事。恐惧其实是动物保 护自己的一种机制。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中,并非什么结果都是可以做出合理的 预测的,知道害怕的动物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但是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这 个保护机制有时候又会反应过度,使人们过分小心谨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所 处的现代社会与石器时代的祖先所处的危险重重的世界大不相同,本不必时刻提心 吊胆,但是我们的生理、心理结构和我们的祖先并无二致,无法摆脱感性因素的影 响。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还是会经常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2006.4.24. (中国青年报2006.4.26.) (XYS2006042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