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蛋白”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舟子· 我在《以“蛋白”的名义》一文中质疑了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造骨牛奶 蛋白”的真实性,因为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找不到有关该蛋白质的任何研究,而 且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将被消化、降解后才被人体吸收、利用,即使 真有“造骨牛奶蛋白”也不能真在人体内发挥其造骨作用。我后来还注意到 “造骨牛奶蛋白”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 农业部情报研究所所长兼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梅方权教授在 特仑苏的网站上对“造骨牛奶蛋白”(OMP)有这番比较详细的介绍: “OMP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 由肝脏合成。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OMP,它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对成骨细胞的 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49,的一种 蛋白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也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已经科学 地证明了它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延缓骨骼 衰老,使机体骨骼更健康。” http://www.telunsu.net/news/2006/20066221501730518.html 网上据此有人怀疑蒙牛所说的“造骨牛奶蛋白”其实是把国内外都有众多 研究的一种著名的蛋白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给换了个名称而已, 类似于“脑白金”将褪黑激素改叫“脑白金”。不过,蒙牛特仑苏的宣传材料 又声称OMP是“由蒙牛乳业的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的”,似乎又是一种新发现 的蛋白质。 我们姑且相信梅方权教授所言,OMP不是新发现的蛋白质,而是在“国内外 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那么就是把一种众所周知的蛋白质给改头换面 推出,它很可能就是IGF-1,因为IGF-1也是含有70个氨基酸,分子量也是 7649道尔顿,而且也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值功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 由肝脏合成。如果不是IGF-1,也未免太巧了吧。 IGF-1顾名思义,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是一种具有胰岛素一样的功能的 激素,也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DNA合成,对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当然 包括骨骼细胞——都能产生作用,参与骨代谢不过是它众多作用之一罢了, 而且还不是其主要作用,岂能单单把这一次要作用拎出来,并改称之为“造骨 牛奶蛋白”? 而且,人体也在制造IGF-1,其生产受生长激素的控制。人的IGF-1 与牛的完全相同,为什么要把它改称“牛奶蛋白”? 牛奶中的确含有IGF-1。用巴氏消毒法(75摄氏度,45秒)消毒不能使牛 奶中的IGF-1变性,但是在高温消毒后(121度,5分钟)就检测不到IGF-1的存在 了(Collier et al., 1991)。蒙牛的“特仑苏”牛奶采用的是超高温瞬间灭菌 消毒法(135-150度,4-15秒),2006年韩国有研究称用超高温瞬间法(130°C, 2秒)灭菌的奶粉中,IGF-1的含量未见显著减少(Kang et al., 2006)。 即便“特仑苏”牛奶中还有IGF-1,那么它将和其他食物蛋白一样,在胃肠 道中被消化、降解,而不会被完整地吸收进血液中,至少对新生儿之外的其他 人是如此(NIH, 1991)。 新生儿是比较特殊的一段时期,可以从食物中完整地吸收一些蛋白质。但 是实验表明,即使用药理学浓度的IGF-1喂养新生儿,也不能使血液中IGF-1的 浓度发生变化,用同位素标记法直接测量发现,从新生儿肠道吸收的IGF-1的 量可以忽略(Donovan and Odle, 1994; Odle et al., 1996; Burrin, 1997; Burrin et al, 1997;Donovan et al, 1997)。 在人的胃肠分泌物中已含有IGF-1,而且量比牛奶中的IGF-1高得多。1.5 升牛奶中的IGF-1含量,还不到人体每天分泌的胃肠分泌物中的IGF-1的2%, 还不到人体每天自己生产的IGF-1总量的0.1%(FAO/WHO, 1998)。因此即便你 每天喝1.5升牛奶,即便牛奶中的IGF-1都被完整地吸收进了体内,对人体的 影响也微乎其微。 退一步说,假如蒙牛发明了什么全新的技术,能够大大地提高牛奶中的IGF-1 含量,而且还能让它们全都跑进血液中发挥作用的话,那大家可要担心了,因为 有调查表明,血液中IGF-1浓度高增加了患乳腺癌的风险(Renehan et al, 2004)。 现代养牛场通常给奶牛注射重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会刺激奶牛分泌IGF-1, 进而增加牛奶产量,这些牛奶中IGF-1的含量也增加了数倍。因此国外有些人 声称喝这种牛奶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号召大家去喝“有机牛奶”。但是由于 以上所述的理由,这样的担心也是多余的。食物中的IGF-1既不是致癌物,也不 是“造骨物”。对一般人来说,吃它和吃其他蛋白质没有什么区别。 Burrin DG (1997) Is milk-born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essential for neonatal development. J. Nutr. 127, 975S-979s Burrin DG et al (1997) Role of milk-borne vs. endogenou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n neonatal growth. J. Anim. Sci. 75 ,2739-2743 Collier RJ et al (1991) Factors affecting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concentration in bovine milk. J. Dairy Sci. 74, 2905-2911 Donovan SM and Odle J (1994) Growth factors in milk as mediators of infant development. Annual Rev. Nutr. 14, 147-167 Donovan SM et al (1997) Orally administered iodinated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1) is poorly absorbed by the neonatal piglet.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4, 174-182 FAO/WHO Join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1998)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from Fiftieth Meeting, Rome 17-26 February 1998 Hankinson SE et al (1998) Circulating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351 (9113), 9 May 1998, 1393-96 Kang SH et al (2006) The effects of dairy processes and storage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content in milk and in model IGF-I-fortified dairy products. J Dairy Sci. 2006 89(2):402-9 NIH Technology Assessment Conference (1991) Statement on bovine somatotropin. JAMA 265, 1423-1425 Odle J et al (1996) Intestinal effects of milk borne growth factors in neonates of agricultural importance. J. Anim. Sci. 74, 2509-2522 Renehan AG et al (2004)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I, IGF binding protein-3, and cancer ris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Lancet 363, 1346–1353 (XYS200704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