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神农架会有“野人”吗?   ·方舟子·   中国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有“野人”的传说,时不时地也有某人无意中目击 “野人”的记载。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国内生物学家曾对此做过零星的调查, 但“野人”(特别是湖北神农架的“野人”)成为媒体炒作的对象和全社会关注 的焦点,则是80年代的事。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全国上下都痴迷于神秘现象,当 然不会放过“野人”。这股“野人”热甚至引起国际的注意。在1989年,美国俄 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家弗兰克·波伊里尔也被吸引到了中国。有一次他光着膀子 在河边打盹,结果被从未见过欧裔人士的当地村民当成了“野人”报告。随后波 伊里尔发现,很多种动物,包括熊、长臂猿、短尾猴和金丝猴,都曾经被当地人 称为“野人”。   这毫不奇怪。“野人”的目击者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受过动物观察训练、 也没有心理准备的人,他们在匆忙乃至惊慌中看到了某种他们不熟悉的动物,就 有可能与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野人”联系起来。在研究人员或记者的诱导下,在 事后的回忆中,目击者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加工,让自己的描述符合大家心目中 的“野人”形象。即便如此,各个目击者对“野人”的形态描述,例如身高、毛 发颜色,也很不一致,相互矛盾,以致有人干脆认为存在好几种“野人”。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许多人以为只要有一 公一母就能保证传宗接代,而实际上一个高等动物物种是不可能只靠一对雌雄, 或者几头甚至几十头而繁衍下去的。当一个群体太小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 很难一直保持合适的雌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下一代是雌是雄的概率相等,因 此一个大群体可以维持雌雄比例大致相等。但是在一个小群体中,这个平衡很容 易因为概率事件而被破坏。例如,简单的概率计算表明,如果一个群体只剩三个 个体,那么它们全都是同一性别的可能性为四分之一,如果它的个体数目一直不 变,几代之内就很可能因为全都剩下同一性别的个体而灭绝。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是,1977年新西兰峡湾地区一个岛上最后一群猫面鹦鹉虽然还有18只,但是全都 是雄的。   小群体另一个难以避免的危险是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生下的后代,身体状况、 生存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长期如此必然导致遗传品质的下降,遗传多样性的消失, 从而走向整个群体的灭绝。一个群体要避免近亲繁殖,能够长期健康地繁衍下去, 至少需要几百头个体。但是一个地方如果真存在数百个“野人”,就不会那么难 以发现。不管是群居还是独居,猿类的活动范围都很大,更容易暴露行踪。   如果“野人”真的存在,它们不是从天而降的,必然有自己的进化历史,在 进化过程中就会留下化石,尤其是作为一种大型陆生动物,相对来说更容易留下 化石。越晚近的化石越容易被发现。人们发现了许多种类人猿、猿人、古人类化 石,但是从没有发现过有一种能与“野人”联系起来的。有人认为“野人”是巨 猿的后代,这是一种生活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年前的一种猿,在中国多个地方都发 现过其化石,光是牙齿化石就有上千颗。事实上巨猿和“野人”很不一样。巨猿 要比“野人”高大得多,身高达到3米,而据目击者的描述“野人”身高并不超 过2米。巨猿并不是直立行走的,和今天的类人猿一样主要靠四足行走,这也与 目击者对“野人”的描述不符。巨猿大约在30万年前已经灭绝。如果“野人”是 从巨猿进化来的,30万年的进化历程中留下的化石证据又在哪里呢?   “野人”死后不会凭空消失,总要留下残骸的。就算“野人”行动敏捷、行 踪不定,难以被抓到,尸体是不会跑的,为何从未被发现过,连一颗牙齿都没留 下?有人说这是因为在森林里不容易发现尸体,“野人”一死尸体很快就会被其 他动物吃掉。但是总不至于连骨头、牙齿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吧?活不见人,死不 见尸,一点直接的证据都没有,如何让人相信?“野人”发现者拿得出手的只是 一些号称从“野人”身上掉下来的毛发。其中有些“野人”毛发经鉴定是其他动 物的毛发,甚至连毛发都不是,是某种真菌或草。有的则不知道是哪种动物的毛 发。根据毛发形态是很难鉴定出属于哪个物种的。如果毛根上残存细胞,从中提 取DNA,倒是可以根据基因序列来确定其所属物种。但是现存的“野人”毛发却 都没有毛根。有关“野人”的证据还有一些脚印,这更不足为凭。其他动物留下 的脚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上去很像人的脚印,例如熊、豹子在雪地上留下的脚 印,由于雪的融化变形,曾被当作是喜马拉雅山“雪人”的脚印。   世界各地都有类似“野人”的传说,例如北美洲有“大脚怪”,南美洲有 “大猴”,澳洲有“幽微”,都号称是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的未知猿类。这就更荒 唐了,因为美洲、澳洲并没有猿类进化的化石记录,特别是澳洲,本来连高等哺 乳动物都没有。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野人”的传说是多么的不靠谱。但是这样 的传说能够吸引读者,招徕游客,还可以借机“科考”,总会有人宣扬,是不会 完全平息下去的。 2010.12.6 (《中国青年报》2010.12.8) (XYS20101209)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