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 不要把郭申元早逝悲剧变成闹剧 ·方舟子· 读到2005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视点”版宋志坚《科学遭遇“国界”》一 文开头的这段话,让我吃了一惊:   “郭申元是上海人,他不是‘老外’,只是出国留学去了。他以自己在生命科 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而被国际顶尖级生化学家们称为‘非常杰出的科学家’、‘爱 因斯坦式的人物’,他的理论被国际生化学界称作‘郭氏理论’、‘郭氏猜想’, 其核心部分———对DNA解旋酶的研究,已进入攻坚阶段。一旦突破,癌症将再也 不是‘不治之症’。然而,就在这最后的攻坚阶段,他被癌症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我是研究生物化学出身,现在也一直在关注生物化学的进展,可以说曾经和郭 申元是同行,他的研究领域我也不陌生,居然从未听说过如此伟大的人物和理论, 也未免太孤陋寡闻了。于是赶紧做文献检索,看看郭申元究竟有何德何能,能被称 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当今生命科学界我还不知道有谁当得起这一称号)。结 果大失所望。郭申元的论文发表记录并不突出,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理查逊实验室 做博士后研究时从事DNA解旋酶的研究,参与发表过三篇有关论文,其中两篇是第 二作者,一篇是第一作者(共三名作者),后者于1999年(郭去世的前一年)登在 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题为《T4噬菌体基因4蛋白的解旋酶域和引物酶域之间 的链接区对六聚体的形成很关键》。这是一篇很平常的生物化学论文,看不出有任 何杰出的地方,遑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巨大贡献”。该论文发表至今,只被引 用了29次,这对生物化学论文来说,并不算高的,可以说影响不大。 那篇论文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或“假说”,只是对一种并非 特别重要的蛋白质的功能区做了初步的研究,得出其标题所说的结论,并没有 惊人之处。有无数的生物化学论文都提出了同等级的结论(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也提 出了一个),我实在看不出为何要对郭的论文另眼相看。陈景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 研究成果据说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律”为中国人赢得荣誉,此事在中国家喻户 晓之后,我们就经常在报刊上听到又有哪个中国科学家做出了国际公认的“X氏理 论”“X氏方法”的成就的报道。所谓“郭氏理论”、“郭氏猜想”也是沿用的同 一思路。但是,其他学科我不知道,当今生物化学界并无用姓名命名“理论”、 “猜想”的习惯,即使提出者自己那么命名,别人也未必会跟着用。何况郭申元在 去世前还只是个博士后,并非课题负责人,是要在教授指导下搞研究的,即使他真 提出了什么新理论,也不会由他独享殊荣,按学术界惯例其导师反而要占大头。打 个比方吧,如果这篇论文得了诺贝尔奖,十之八九也是奖给其导师理查逊,而不会 奖给郭申元。 总之,根据我对“国际生化学界”的了解和检索的结果,我可以肯定在学术界 从来没有“郭氏理论”、“郭氏猜想”的说法。郭申元的学术成就算不上突出,其 实是一位很普通的科研人员,在留学生当中一抓一大把。 那么这个郭氏神话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宋志坚的文章说是根据发表在《科学 时报》的方鸿辉《一位自费留学生郭申元留给世人的思考》一文。我找到了这篇文 章,一看之下又吃了一惊,里面肆意夸大、捏造、贻笑大方之处比比皆是,例如 竟然把这位死时都还未出师独立工作的年轻科研人员称为“肿瘤化疗国际顶级大师 之一”。我再举一个可笑的例子: “2001年3月28日,美国《生物化学学报》杂志就郭申元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发 表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理查森等6位专家学者题为《抗菌素T7引发酶、解旋酶和DNA聚 合酶的复合物为药物采用指明了方向》的长篇论文,题记写明:‘谨以此篇论文纪 念郭申元博士。’题记还声明:‘此文系宣传启事,受到美国国家健康协会以及国 家能源部的授权支持。’此时,正值郭申元逝世一周年之际,哈佛医学院将此文视 作郭申元逝世的周年祭文。” 那篇论文的标题叫《T7噬菌体引物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的复合物控制引物 的使用》,它研究的是噬菌体的分子遗传机制,与什么抗菌素、药物都毫无关系。 实际上,郭申元在解旋酶方面的研究,都属于基础的、没有直接应用价值的分子生 物学研究,与攻克癌症无关,“一旦突破,癌症将再也不是‘不治之症’”云云, 乃是为了夸大其贡献而捏造的。更可笑的是那个“题记”,实际上是一条脚注,准 确的翻译如下: “该研究工作的资金有一部分由国家卫生研究院和能源部提供。这篇论文的出 版费用有一部分是用版面费支付的。因此,仅为了表明这一事实,根据美国法规第 18条第1734款,这篇论文必须标记为‘广告’。这篇论文用以纪念郭申元。” 在美国发表的几乎所有的论文都会有类似的脚注表明论文资金来源及其广告性 质,这是只要从同期杂志上再找一篇论文看看就可以发现的。但是,《科学时报》 的文章却通过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误译,想让读者以为“美国国家健康协会以及 国家能源部”特地授权发布纪念郭申元的“宣传启事”,目的同样是为了把一位普 普通通的留学生夸大成名震美国科学界的“国际顶级大师”。 我并不怀疑,郭申元如果活着的话,有可能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做出比 较大的贡献。所以,他在事业刚刚起步时就英年早逝,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悲剧。但 是,他生前并没有做出值得特别称道的重大贡献,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年轻科学家, 不是什么“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国际顶级大师”,这也是一个事实。亲朋好友 美化死者,为其树碑立传(检索得知,最近出了一本《《想象拥抱的世界——郭申 元博士的故事》》),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无限地拔高 死者,给他加上了太多的虚假的光环,甚至将他树立成了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却只 会让知情者反感,把一场悲剧变成了闹剧而已。 2005.10.13. (北京科技报2005.10.19.) (XYS2005102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dyndn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