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对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莫亚平“博士”学历的调查 ·方舟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27日的报道《大学校长眼里的“海归”》一 文,报道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称:“在南昌大学有一位名叫莫亚平的教授,他曾 是1985年的TOEFL状元,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MBA、语言等 5个博士学位,现任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其年薪为1元人民币。‘他不是来 赚钱的,他看重的是学校为他提供能充分施展才华的这个平台。’” 一个人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5个不同专业的博士学位(MBA并非博士学位, 这算是周校长的口误或记者的笔误吧),真称得上空前绝后的神人了,按获得一 个博士学位平均需要5年的时间计算,此人需要在斯坦福大学读上二十多年的书。 这样的神人,应该在斯坦福大学校史上、乃至美国大学历史上写上一笔。但是, 查阅斯坦福大学的网站,找不到有关Yaping Mo的任何信息,也不见其他英文网 站有关于此人的任何信息。这是怎么回事?没有必要向斯坦福大学管理部门查询, 在网上做个简单的检索,就可以知道真相如何: 网上可查到“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上岗导师基本情况简表--莫亚平” (http://www.ncusc.com/show.asp?id=340),“此表由导师填写”,莫亚平在 表中罗列的科研成果和招生要求都很搞笑,不过这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是 “毕业院校、时间、专业”一栏,并没有见到5个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而是 “Burach Unw 1991 MBA”,即于1991年在Burach Unw(Unw当是Univ即“大学” 之误)获得MBA学位。美国并无一所大学叫Burach。名称相近的有Baruch College,是纽约市的一所没有博士点的学院,不知是不是就是莫亚平的母校。 网上可查到南昌大学的一则新闻,莫亚平原是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副院长: “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徐求真宣读南昌大学党委决定,聘请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院长 莫亚平先生为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副院长。周文斌校长为莫亚平先生颁发了聘书, 刘三秋副校长为莫亚平先生佩带了南昌大学校徽。” (http://bbs.jxnews.com.cn/archive/index.php/t-5672/t-14743)看来莫亚 平的真实身份是“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院长”。 莫亚平注册了多家以“莫斯”为名的公司。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器有限 公司”的网站,可查到莫亚平名下的两家公司:北京莫斯科技有限公司和莫斯 (北京)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司,在第二家公司的资料中注明莫亚平是“硕士” (http://www.incubase2000.com/chs/rzqy.htm)。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黄 安年在《永远怀念黄德禄教授》一文的后记中提到:黄德禄“在北京师大为北师 大和河北师院培养的第一批美国史研究生, 他们没有辜负黄先生的培养, 黄开来、 马秋莎都已取得了美国历史学的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高校任教, 莫亚平则在美国取 得历史学和商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 在美国创办的莫老师学校遍及美国十几个城 市……” (http://www.jianwangzhan.com/cgi-bin/index.dll?page0?webid=jianwangzh an&userid=129362&columnno=0&articleid=19729)也只说莫亚平历史学和商业 管理两个硕士学位,没有说他取得博士学位,也没有说明学校的名称。 可见莫亚平应该没有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接下来再来看看莫亚平名下的这 些公司和“学院”。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站上有一则2000年5月美国 MosNet公司总裁莫亚平做题为“硅谷创业,硅谷电脑发展及我国电脑发展启示” 的讲座的信息(http://ie.zzu.edu.cn/web/dwjl/lxxz.asp)。查美国加州政府 的公司注册记录,可知MosNet公司是莫亚平于1999年11月15日登记注册的,距离 他的这次郑州大学之行仅半年。该公司已注销。 莫亚平当院长的“美国莫斯理工学院”又是什么机构呢?东华理工学院莫斯 软件学院的网站有如下介绍: “莫斯软件学院是我国第一批成立的软件学院,隶属于东华理工学院,由东 华理工学院与美国Mo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莫斯理工学院)联合创办。它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干学科,以国家急需的软件人才为市场需求,培养高级软件 技术人才。  美国莫理工学院(MOIT)是全美知名的以计算机和生物信息教育为主的理工类 学院,其总部设在美国东海岸的新泽西州,并在硅谷、波士顿、休斯顿、华盛顿 等地设有分校。与美国各大企业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得到微软、思科、甲骨文、 太阳、CM等著名美国公司的培训授权,可进行170多种专业证书培训与考试 (见 部分证书样本)。”(http://mos.ecit.edu.cn/info/jiaoliu.asp) 莫亚平是该莫斯软件学院的“教授、博士、副院长” (http://mos.ecit.edu.cn/course/course.asp)。网上有一位“汉唐农民”反 映东华理工学院莫斯软件学院乱收费、师资全江西最差,该学院的一名教师进行 反驳,为证明该学院师资雄厚,列出的专业课教师中赫然就有:莫亚平(博士) (bbs.jxgdw.com/archive/index.php/t-52622.html)。 我查到国外一家中文网站的广告称: “莫老师电脑科技学院(Mo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全美华人建校最 早的电脑学院之一,分校遍及全美各大城市。莫老师电脑学院率先开办的 Bioinformatics 证书保证班由Bioinformatics专家授课,是最权威,最有经验 的Bioinformatics培训学校。” 原来这个莫斯理工学院又叫“莫老师电脑科技学院”(也就是黄安年文章中 所说的“莫老师学校”),不过是一所职业培训学校而已。在该学校的英文网站, 有如下介绍: “MOI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 a leader in computer training and consulting with more than eight year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ts founder, Frank Mo, has three master degrees and worked as a database programmer in Wall Street for several years.”(“莫斯理工学 院是计算机培训和咨询的领袖,有多于8年的专业经验。它的创建者弗兰克·莫 有三个硕士学位,并在华尔街当过几年的数据库程序员。”) (http://128.242.53.21/aboutus.htm) 看来莫亚平不是博士是铁定的了,所谓“在斯坦福大学获得5个博士学位” 当然更是谎言。一个仅创办8年的美国职业培训学校的创办人就成了海外高层次 人才被引进当了中国大学的科技学院副院长、软件学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院长,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大学的这些学院其实也就相当于美国新兴职业培训学校的水 平? 2006.7.28. 附: 大学校长眼里的“海归” 2006年07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月24日,上海举行了一场海外留学人才专场招聘会,高校对“海归”的吸 引力从递交自荐书的踊跃程度上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 陈树荣摄   在上周结束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纷纷表明要将学校建 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当笔者与校长们聊到高校的高 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时,校长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海归”。那 么,在高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海归”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高校 又是如何看待“海归”的呢?笔者就这些问题专程采访了几位著名大学的校长。   建设一流大学 “海归”举足轻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知 识创新的历史重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海归”成为高校人才 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在中美富布赖特项目2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超过60% 的大学校长和科研单位领导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在科研、教师队伍中,这个比 例更大。   “在我们的师资队伍中,几乎90%以上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这对学校建设 十分有利。”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略显得意地告诉笔者,“在高校建设 中,‘海归’发挥着独特优势。如:在加快新学科建设步伐,开展双语教学,提 高学校实验室水平,推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海归’ 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海归”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 也感同身受。在他们的教师队伍中2/3具有留学经历,其中1/3担任着学校的高 层职务。钟秉林教授说,“海归”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比较密切,对国际学术前 沿把握更为准确,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国际化的管理理 念。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还指出,高校积极引进“海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于,其人事关系相对简单,办公处事顾虑较少。“我们学校的‘海归’占到整 个学校高层次人才的20%,他们在学校都是一心一意地干事业。”   既要待遇引才 更要事业留人   为了引进人才,各大高校纷纷改善吸引留学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除了解 决留学人员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生活问题外,还在工作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如:采取“候鸟式”、“哑铃型”等短期回 国服务的方式。   据周文斌教授介绍,他们学校一直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有 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就是利用假期回国为南昌大学服务的。“我们学校的黄德欢 教授就经常往返于中美高校之间。我们在学校科技园为其设立公司、配置助手、 帮助购买仪器设备和资料,并承担前期注册资金的1/3。他每年来校十几次,共 计大约4个月。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候鸟’们做事通常非常有计划性,他们 一般会计算好一年的回国次数和时间,在年初就买好所有的往返机票。”   当然,周文斌教授同时指出,待遇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有可能只产生暂时 效应,若要使其长期为学校服务,学校必须为他们搭建能充分发挥其才华的大舞 台。他说,在南昌大学有一位名叫莫亚平的教授,他曾是1985年的TOEFL状 元,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MBA、语言等5个博士学位,现任南昌 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其年薪为1元人民币。“他不是来赚钱的,他看重的是学 校为他提供能充分施展才华的这个平台。”   钟秉林教授也表示,待遇吸引人才只是学校机制留人的一部分,现如今, “事业留人”才是关键。“高层次‘海归’人才,一般在海外都能获得好工作、 高待遇,他们之所以选择回国,就是看重国内为其提供的良好发展空间。他们要 发展空间,我们就给他们能充分发展的空间,无论在管理方式还是课题研究方面, 都尽量为他们营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儿子”“女婿”一视同仁   学校通常将本土的教授比作“儿子”,而将“海归”教授比作“女婿”。对 于“儿子”与“女婿”间是否存在矛盾,校长们表示,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是 不可避免的。但高校在处理这个矛盾的方式上则逐渐发生变化。   “我们不会做‘女婿’的保姆!”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一语惊人。他认 为,“海归”回国是来开创事业的,暂时的困难在所难免,不能让所有的问题由 学校解决,所有的困难在学校克服,这样学校成了“保姆”。“如今,‘海归’ 两个字已不能代表什么更多的意义,‘海归’应及时认识到因时尚心理作祟而一 味崇拜‘海归’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看重的是能力。当然,我们也制定 了针对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相关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落实是建立在你有能力 为学校服务的基础之上。”钱伟长还指出,有能力的“海归”,如果需要,我们 会创造一切条件为其建立团队,但这个团队必须具有开放性,其针对本土研究人 员不能采取收容政策,它可以是特区,但不能是封闭式的特区,一定要向我们敞 开大门。   钟秉林教授也指出,要以能力为标准、采取积极的方法来解决“儿子”与 “女婿”间的矛盾。他说,目前我国高校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国际贸易、法律、金融等领域的建设和发 展上,所以,我们应该在各领域都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而这一标准一定是以能 力为核心的,这样一来,在处理“儿子”与“女婿”的关系时,我们就有标准可 依了。比如,我们在某个领域引进“海归”人才,而在这个学术领域已经有本土 的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标准,采取竞争上岗位的方法。 钟秉林教授还补充道:“其实‘海归’回国以后,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 很大程度上是和其心态密切相关的,只要调整好心态,找准自身定位,相信很多 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结束语   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是国际化、开放性的大学,建设这样的大学离不开“海归” 的参与。引进了“海龟”,还得给他们“蓄水”,以提供畅游事业的平台,使他 们得以施展才华。在重视“海归”作用的同时,对本土人才也不应轻视,要以实 际能力为准则,不论是“海龟”还是“土鳖”,有养分我们就得汲取。 (XYS20060728)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